公司内部权力转移对绩效的影响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引言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是指国有控制权所属机构或个人的变更,这种权力变更可能由于政策调整、企业改制、股权交易等原因引起。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频繁发生,这涉及到公司治理、战略调整以及企业绩效等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分国有和民营企业的绩效差异,但对于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尚未深入探讨。
如何理解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领域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投资者而言,了解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他们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判断公司的发展潜力和风险水平,从而更好地配置资产。
对于监管部门和政府而言,研究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监管市场,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对于上市公司自身而言,深入研究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绩效的影响,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制定战略规划、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这两个因素对于上市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及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国有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这种变化对公司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2024年总经理轮值制度
随着企业日益发展壮大,管理层需要更加有效地管理和领导团队,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公司开始实行总经理轮值制度,以确保公司管理层具备更好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给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
本文将探讨2024年总经理轮值制度的实践和影响。
总经理轮值制度是一种管理层领导岗位轮换制度,通常由公司内高级管理人员轮流担任总经理的职责和权力。
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公司内部的管理人才,促使管理层更加紧密地合作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让不同的管理人员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业务领域和管理挑战,更好地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总经理轮值制度可以有效地打破管理层的惯性思维和固化管理模式,激励管理人员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我。
2024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尝试实行总经理轮值制度,以适应市场环境和管理要求的变化。
其中一些企业通过轮值制度,成功地激发了管理团队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地应对了市场竞争和变革带来的管理挑战。
通过轮值制度,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和管理需求,有助于提升管理效能和整合资源,实现战略目标和价值创造。
总经理轮值制度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管理人员之间可能存在的竞争和矛盾,尤其是在职位轮换和权力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一些内部冲突和不稳定因素。
其次是对公司整体业务和运营的影响,如果轮值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和绩效造成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实施总经理轮值制度时,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挑战,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配套政策,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管理效果。
总的来说,2024年总经理轮值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和激励内部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然而,制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管理需求的不断调整。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多的公司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总经理轮值制度,实现公司管理层和组织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探究一、引言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中国股市自1990时期初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随着经济的不息进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也不息增加。
然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相对集中的特征,即少数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具有较高的集中度。
这种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和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股权集中度是指股东持股相对集中的程度。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即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较为集中。
这种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1. 决策权的集中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大股东往往具有较高的决策权。
他们能够对公司的重要决策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影响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
这种集中的决策权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方向不够多元化,过度依靠大股东的个人意志和偏好,限制了公司的进步空间。
2. 优惠来往和自私行为大股东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往往能够通过优惠来往等方式获得私利。
例如,他们可以以不公平的价格从公司中得到资产,或者通过关联来往等手段将公司的利益转移给自己的其他实体。
这种自私行为不仅损害了小股东的权益,也对公司的正常经营建成了负面影响。
3.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往往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大股东往往可以通过控制董事会来追求个人利益,从而轻忽了对公司的整体利益的思量。
同时,小股东往往难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利益往往被较高股权的股东所轻忽。
三、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干系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公司治理的不合理和自私行为往往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1. 绩效下降相对于股权分离的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往往具有较低的绩效水平。
这是由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体代理问题,大股东往往追求个人利益而轻忽了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优惠来往和自私行为也可能导致公司资源的流失和效率的下降。
企业员工流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企业员工流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一、引言企业员工流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它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一直是争议不断的话题。
企业雇主在员工流动问题上大都苦恼不已,因为流动会导致成本增加,影响绩效,并且对公司发展的长期规划带来影响。
但是,如果得当处理好这一问题,员工流动也有可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并提升绩效。
本文将探讨企业员工流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对处理员工流动问题提出建议。
二、涉及的一些概念1.员工流动员工流动是指员工从一家公司离开,到另一家公司工作的过程。
员工流动包括主动离职、被动离职、雇佣公司解雇等情况。
2.成本员工流动对公司产生的成本包括招聘新员工、培训、福利等方面的开支。
此外,员工流动还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停顿和混乱,并影响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3.绩效企业绩效包括收入、成本、市场份额、投资回报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
员工流动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或正面影响。
三、员工流动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1.员工流动对人员培训的资源浪费员工离职后,公司需要再次招聘并培训新员工,这会导致公司的培训资源的浪费,并对公司运营造成中断。
这种情况下,员工流动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2.员工流动对公司的创新能力影响员工离职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创新能力下降。
如果员工离开时带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那么公司就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来培养新员工,从而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停滞,影响公司的创新能力。
3.员工流动对公司的成本和效率影响因员工离职造成的成本可能包括面试费用、培训费用以及招聘时间等方面的开支。
此外,在新员工来到岗位之前的时间内,公司可能会因员工短缺而造成生产线的停滞,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同样,员工离职还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从而影响公司的绩效表现。
4.员工流动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小规模的员工流动可能会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
当公司失去一位优秀的人才时,这位人才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招揽过去。
如果这位人才加入了竞争对手的团队,那么公司的竞争环境将会变得更加激烈。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为第 一 大 股 东 从 而 获 得 上 市 公 司 控 制 权 的 行为。 在我 国 , 制权市 场发展 较 晚 , 控 而且 由于经济 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 控制权转移的动机、
方 式 和效 率等方 面均 呈现 出不 同于西方 资本 市场 的特 色 。现有研 究大 多把 控制权 转移 归到 上市公 司资产 重组 中 , 资 产重 组 实 际 上包 含 了扩 张式 而 重组 、 收缩 式 重组 、 司内部重 组和控 制权转 移等 公 多种 形式 。此 外 , 有研究 主要 集 中于动 因 、 现 绩效
维普资讯
第6 ( 期 总第 25期) 9
20 0 8年6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e r h 1 na ila s a c O1Fi nca nd o m i sue Ec no c I s s
N m e6 ( ee l ea N.9 ) u br G nr rl o25 a S i
制权转移上 市公 司业绩 变化的影 响 因素 。研 究结果 显示 ,控制权 转移绩效 在控制权 转移 当年 和 后一年呈上升趋势 ,但随后 出现 下降趋势 。实证 检验证 实,控制权 转移后公 司存在 盈余 管理 行
为 ,第二 大股 东持股 比例 以及 高管是否持股对公 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
rc e u c u.d . n
维普资讯
上 市公 司控 制权转移绩效及其影 响 因素研 究
6 1
监 管措 施具 有借 鉴 意义 的结 论 。
企业职能部门有效的绩效考核
企业职能部门有效的绩效考核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关于企业职能部门有效的绩效考核企业要想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绩效考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绩效考评的重要性已被企业普遍认可。
在企业绩效考核中,对各成本管理中心、利润中心用经济责任制采取关键指标考核的办法通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且也多被企业所重视。
而对于企业中各职能部门的考核却由于职能部门与利润不直接挂钩,成本管理的空间也有限,考核指标刚性不足,可量化与评价的程度低等原因,考核没多久就变成了“无过便是功”的表面文章。
企业职能部门虽不是直接的成本控制中心和利润中心,但其职能发挥程度却与企业战略与策略的执行有关密切的关系,职能部门的职能履行情况直接决定着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决定着企业战略的执行力。
那么如何实施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使考核真正成为改善职能部门工作绩效的工具呢一、重视绩效考核培训,避免认识误区,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工作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实际实施效果却总是不如人意。
是指标设计的不合理还是考核的办法不够科学都不是。
正如美国心理学会创办人维克特所说的那样:“真正有效的评估,不在于表格设计得多完美,而在于人本身。
”由于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与被实施者在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上存着许多误区,使绩效考核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绩效考核的作用自然不能如期实现。
在实践中,对绩效考核工作的认识经常存在着以下误区:1、“考核是上级主管对下级部门或员工的考核与评价,是为了约束和激励员工,为发放效益工资提供依据。
”这是人们对绩效考核作用的最直接的理解。
但严格意义上说,它只说出了绩效考核工作的一个方面。
对绩效考核作用的根本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实施者与被实施者对待考核工作的态度与积极性。
企业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各职能部门及员工的工作数量、质量、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和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分析绩效差距来实现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的提升,进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绩效。
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股权结构是指公司所有者在公司股份中所占的比例,它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股权结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决策能力、资源配置以及绩效表现。
本文将探讨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够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效益。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提高公司的治理效能,增强公司的决策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进而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1.1 控制权与决策效率股权结构中存在着主要股东的控制权,主要股东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可以对公司进行有效的决策和管理。
控制权的集中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此外,集中的控制权能够避免公司的决策滞后和动荡,提高公司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效果。
1.2 资源配置与经营绩效股权结构对公司的资源配置也有影响。
主要股东拥有公司的控制权,能够对公司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调配,使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经营活动。
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
1.3 股东权益与公司稳定性股权结构中包含了股东的权益比例,股东的权益比例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
当股东的权益比例趋于合理时,能够减少股东间的冲突和利益分歧,增强公司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
稳定的股权结构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进一步促进公司的发展。
二、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实现的,主要包括:2.1 治理机制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决策权的分配和控制机制的建立上。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确保公司决策的有效执行和监督,减少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时,股权结构还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公司的高效治理水平。
2.2 激励机制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股东间的激励约束关系和薪酬体系的设计上。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激励股东积极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
绩效指标的认识误区
绩效指标的认识误区许多企业采纳的关键绩效指标事实上是一个无效的工具。
通常,这些关键绩效指标只是将不同的评价指标随意组合到一起,没有什么专业水准,也无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那些将企业日常活动与关键成功因素(CSF)相关联的评价指标,有助于使企业内部员工协调一致,按照预定的方向努力工作。
一些评价指标过度强调管理人员薪酬,导致公司利益受损;一些评价指标鼓励团队执行一些背离公司战略方向的工作任务;一些耗时耗力的“评价与汇报”制度占用了员工和管理层的宝贵时间;月薪6位数的新任咨询师制定出的报告或者平衡计分卡无法发挥作用等等。
下面,我们来讨论围绕绩效评价指标的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1:大多数评价指标都会提升工作绩效每一项评价指标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无心的行动往往会导致绩效的下降。
实际上,在一个企业中,一半以上的评价指标都会鼓励一些无心的负面行为。
为了保证评价指标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我们需要预测采纳该指标后可能产生的员工行为,并尽力使潜在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关键绩效指标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也有阴暗面。
因此,一个评价指标在真正实施之前,必须经过以下流程:·同相关员工进行讨论:“如果我们将这一项标准确立为评价指标,你会怎么做?”·在向公司全面推广实施该评价指标之前,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
·如果该评价指标的阴暗面会对绩效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则放弃使用该评价指标。
误区2:所有评价指标在任何公司、任何时间都有效通常人们认为,所有的评价指标在任何公司、任何时间都是有效的。
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实际上,正如斯皮策所言,企业需要一个积极的“背景环境”以便评价指标能够发挥其潜在作用。
为了营造这个背景环境,以下7个基石,可保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关键评价指标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它们是:1.企业同员工、工会和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
2.将权力转移至基层。
3.仅评价和汇报关键事务。
4.关键评价指标来源于关键成功因素。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框架,它借鉴了传统管理模式,强调了以权力转移和共享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它认为,将管理权力从集中式管理体系转移到每个员工手中,能够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目标,从而改善组织效率。
从传统管理模式引入权变管理理论,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权力转移到每个员工手中,让每个员工有权参与到管理决策的过程。
第二阶段,在组织内部建立共享的管理系统,即让这些权力赋予的员工实施共享的管理系统。
首先,权变管理理论强调了向员工转移权力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集中式管理模式中,管理权力集中在高层领导手中,而在权变管理理论框架下,管理权力被分散到每个员工手中,让他们参与到管理决策中,从而提高员工参与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信心,从而改善组织效率。
其次,建立共享的管理系统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
在权变管理理论中,权力不仅仅被转移到每个员工手中,而且还要建立一套共享的管理系统,让每个员工都能分享管理权力。
这样,组织内的信息交流就会加快,每个员工都能更好地参与到管理决策过程中,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再次,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要求管理者以更客观的方式考核员工的工作表现,把表现好的员工得到奖励和肯定,把表现差的员工纠正和改进。
这样,员工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自身的权力,充分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最后,权变管理理论通过强调员工发挥的重要性,来激励员工的工作表现。
在权变管理理论框架下,领导者希望员工可以自主思考,独立完成任务;同时,他们还鼓励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共同分享责任,有效地完成任务。
通过这种方式,员工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负责,从而获得更好的绩效,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综上所述,权变管理理论具有许多优点,是组织领导者实施更一步管理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权变管理理论下,组织领导者不仅要准备好将管理权力转移到每个员工手中,还要建立一套共享的管理系统和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员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管理效率。
管制变化影响企业控制权转移后绩效研究
关 键 词 :管 制 变 化 ;控 制 权 转 移 ;企 业 绩 效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10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7 X(0 7 140 90 0 016 2 0 )2 37 - 5
收 稿 日期 :20 -82 0 70 —5
作者简介 :宋大龙 ( 96一 ,男 ,黑龙江哈尔滨人 ,博士研究生。 17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维普资讯
8 0
财 经问题研究
20 0 7年第 1 2期
总第 2 9期 8
讯 查 找 出 的上 市 公 司发 生 控 制 权 有 偿 转 让 案 例①, 以上 市公 司董 事 会 首 次公 告 披 露 控制 权 转 移 的时 间为标准 , 最终筛 选 出 19 99年 7月 至 20 03 年1 2月上 市公 司公 告 控 制权 有 偿 转 让 的 36家 1 案例。
一
、
引 言
《 证券法》 20 、02年’ 上市公 司收购管理办法 》 的《
( 以下简称《 收购办法》 和相关配套文件 , ) 最终形
成 中国上市 公 司收购 法规 体系 。关 于管 制变化 对
公 司控制权 不仅 是现 代企 业治 理结 构 中一 个 核 心 问 题 , 且 是 资 本 市 场 研 究 中 的 重要 课 题 。 而
《 股票条例》 19 、94年 的《 司法》 19 公 到 99年 的
① 《 威廉姆斯法案》 ( h la s c)在 16 Te lm t Wi i A 9 8年 7 2 t 月 9E 被通过而成为法律 。该法案要求收购时进行强制性信息披 露增加并购市 场 的竞争性 ;要求在并 购过程 中披露更多 的信息以使 目标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可 以评价收购方给 出的标价 ,收购要约必须公开一 段时期 以延迟收购要约的执行 ,明确授权 目标公司可以起诉收购公 司。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公司控制权理论是研究公司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的学科。
它关注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关系以及管理者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公司控制权理论的发展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完善。
以下是对公司控制权理论的概述。
1.公司控制权的定义:公司控制权是指企业内部关键经营决策的管理权力。
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战略方向、资源配置、决策过程以及董事会的组成等方面。
控制权的分配决定了公司内部各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包括股东、管理层、董事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2.控制权的重要性:控制权影响公司内部权力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控制权的分配不平等可能导致资源的侵占、代理问题以及决策过程的不公平。
同时,控制权的集中还可能导致公司决策的僵化、创新能力的衰退以及公司绩效的下降。
因此,充分理解和优化控制权的分配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课题。
3.公司控制权的理论模型:(1)股东控制理论:股东控制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应该由股东集中持有,以保护股东权益,确保公司管理层的行为符合股东利益。
这种模型下,股东拥有多数股权,具有对公司重大决策的控制权。
(2)管理层控制理论:管理层控制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应由管理层掌握,因为他们拥有更充分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管理公司。
这种模型下,管理层相对股东具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
(3)利益相关者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控制理论认为公司的控制权应当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它将公司视为一个社会系统,不仅考虑股东和管理层的权益,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方如员工、供应商、客户等的利益。
4.控制权转移和交易成本:控制权的转移涉及到交易成本的问题,包括相关的监管法规、信息不对称、交易媒介的选择等。
在公司的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股权交易、合并收购、管理层变动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
有效地管理和降低交易成本对于控制权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5.控制权和公司绩效的关系:控制权的分配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入手,引出研究主题。
接着分析国有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战略、财务状况以及股价表现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实际控制人变更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综合影响。
最后提出管理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对于政府监管、企业决策者及投资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上市公司绩效、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战略、财务状况、股价表现、员工激励机制、管理建议、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控制权的转移和实际控制人的变更成为热点话题。
国有控制权的转移指的是国有企业的控股权发生改变,而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则是公司的实际控制者或者说是对公司具有最终支配权的人或者组织发生变化。
这种转移和变更不仅仅在国有企业之间频繁发生,在上市公司中也时有所见。
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绩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成为了学者和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有控制权的转移和实际控制人的变更,背后往往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层人员的变动。
这种变动可能会影响公司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绩效表现。
研究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对于理解公司治理机制的运作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旨在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探讨这一变化对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战略、财务状况、股价表现以及员工激励机制的影响,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管理建议。
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012年第12期/为了拓展企业的外部生存空间,为企业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企业往往将政治战略作为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政治关联已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基础。
为此,爱泼斯坦认为,“企业已经步入政治竞争的时代”。
[1]政治关联的含义及研究现状1.政治关联的含义政治关联,是指公司与拥有政治权力的个人或组织之间形成的隐形政治契约,包括公司的高管、董事、曾经或正在政府部门任职,以及通过选举、捐款等方式获得与政府的关系等。
[2]为了实现政治关联,使企业得到效益,企业就会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企业的政治策略。
由于企业总是处在政府的监管、政策的左右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之下,因此,良好的政治策略,可以使企业通过了解和满足政治代理人的个人需求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在竞争中通过获得、发展和运用权力来赢得竞争优势。
总体上讲,企业通过一定的政治策略而建立的政治关联,是企业为谋求有利于自己的市场环境,而影响政府政策与法规制定过程所采取的一种策略。
政治关联本身则是企业的关键人物与拥有政治权力的政治人物,或者说拥有政策甚至法律、法规制定权人物之间形成的特殊的政企关系。
2.研究现状西方学术界对企业政治行为与策略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科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且大多数的研究包括政治策略、政治绩效等方面,也包括特殊的政企关系对企业的财务政策、经营策略、乃至资本市场的影响等。
国内的研究,则多关注于政治关联给企业带来的融资便利、财政补贴、政府合同和进入管制行业等资源利益,即政治关联的正面影响,[3]但很少涉及企业政治策略对组织绩效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以及政治关联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的性质分为国有、民营(集体)和私有等多种形式。
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的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国有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甚至经常处于垄断地位,其原因是这种企业本身体现着一种变相的政府职能,部分重要企业的领导层直接由政府指派官员出任,他们与政府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是指公司高管持有公司股份的程度和比例。
这种持股形式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为高管持股不仅会影响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模式,还会对公司绩效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将从高管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高管持股对公司治理的改善以及高管持股的规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管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高管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因为持股程度和比例的不同可能导致效果的差异。
一般认为,高管持股会提高公司绩效,因为:首先,高管持股符合公司治理的意图和目标。
高管持股会提升股东利益、改善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激励机制和优化决策环节,从而达到增加公司价值和提高绩效的目的。
因此,高管持股是一种良好的治理方式。
其次,高管持股也能提高高管的责任感和利益相关度。
高管持股后,高管会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和稳定发展。
同时,高管也会更加关注公司业绩的增长和股价的涨幅,从而更努力地为公司做出贡献。
这种效果更为明显的是拥有大量股份的高管。
再次,高管持股还能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
高管是公司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拥有大量股权,那么就能更加愿意为公司的发展打拼。
这种精神和动力能够快速地转化为公司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高管持股可以为公司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高管持股对公司治理的改善高管持股对公司治理的改善是一种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革。
此举会改进股东权益、加强管理透明度、提高公司绩效和加强激励机制等。
一些研究者认为:首先,高管持股会改进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指一种管理结构,包括股东代表、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和股东权益等。
高管持股可以增加高管与股东之间的互动和利益平衡,增加了股东代表的权力和影响。
长此以往,公司治理体系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和完善。
其次,高管持股可以加强管理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高管持股之后,高管对于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会更加敏感和关注。
他们更愿意及时地向股东和投资者公开相关信息和报告,增强公司信息透明度,从而提高公司的诚信度和形象,增加市场竞争力。
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精选文档
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一、引言在职消费是指企业管理层在经营企业行使职权时所发生的各种货币消费,这些消费由企业公费支出,如装修办公场地、专车使用、出国考察、公款宴请、娱乐消费、请客送礼等等。
当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就是政府在不断的下放权利,那么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就会由委托人政府转移给代理人经营者手中,所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其管理层掌握的权利资源范围越来越大,其私利欲望会日益膨胀,如果管理层薪酬契约不完善,不能发挥其对管理层的激励积极影响,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为了使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比较高的补偿,就会选择在职消费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私人利益。
在发达国家中,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完善,在上市公司中,货币薪酬始终是最主要的管理层激励方式,这属于合法的显性激励方式,在职消费作为隐形的激励方式较少发生,在职消费受关注的程度较低,但在我国,在职消费问题也很突出,其往往与管理层权力大小相联系,很多国有企业极容易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管理层的在职消费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敏感性,在职消费水平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和业绩并不配比,很多在职消费项目本身难以分辨其公私属性,管理层消费容易变成表面是为公服务,其实为私获利,另外,管理层成员职位越高,其权利越大,那么可享用的公司资源越多,在职消费数量和档次就越高越多,有的消费接近于奢侈的程度。
因此,对管理层在职消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相对于货币薪酬来说,国内外关于在职消费的研究要少很多,Beale和Means(1932)研究发现如果股东分散不能有效监督管理层,那么管理层很可能会为自己谋取私利而占有公司资产,包括额外津贴和补助等。
Jensen和Meckling(1976)也研究发现,管理层很有可能会权力寻租,缺少监督就会增加自身的非货币福利,持股比例越低,越会增加自己的非货币福利。
何浚(1998)研究认为,国有企业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局面,使得管理层可以追求较高在职消费。
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各项经营目标,按照规定的制度和程序,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方法,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管理和运用,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纠正。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体现在风险管理方面。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从而降低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例如,内部控制能够防范企业内部欺诈行为,减少经济损失;能够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防止财务上的错误和不当行为。
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能够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对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还表现在资源利用和效率方面。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例如,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的采购流程和资金运作,防止资源被浪费或被滥用。
另外,内部控制还可以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通过监督和优化流程,减少冗余和重复的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取得更好的绩效。
此外,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还体现在决策和战略层面。
内部控制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例如,内部控制可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提供给管理者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真实数据。
通过这些信息,管理者可以做出明智的决策,制定合理的战略。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然而,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的。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涉及诸多因素,如内部文化、人员素质、制度设计等,这些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因此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此外,内部控制并非万能的,不能完全避免企业风险的发生,也无法确保绩效的持续提升。
企业还需不断创新、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国有控制权的转移是指国家批准或决定将原来由一家国有企业持有的控制权转移给其他实体或个人的行为。
这种转移通常会引起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即公司控制权从国有企业转移到其他实体或个人手中。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可能会带来战略调整。
国有控制权转移通常伴随着新的实际控制人的上台,这些新的控制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方向。
原来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着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对风险较为保守的问题。
而当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其他实体或个人时,可能会注重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更加敢于承担风险。
这种战略调整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可能会改变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国有企业通常存在着权力集中、决策滞后等问题,而新的实际控制人可能会推动公司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引入专业经理人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分权给下属部门,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等。
这种改变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协同能力,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绩效。
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可能会引起公司资源的重新配置。
新的实际控制人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对公司的业务板块进行重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公司的战略目标。
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可能会加强公司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减少无效资产的负担,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绩效。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它可能带来战略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治理结构的优化等。
这些变化对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也可能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谨慎处理。
经理权力与公司经营绩效——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实证研究
配性。然而事实上 , 我们经常观察 到的情况是经理
是企业 实 际上 的控制 者 , 出现 了 Bd 和 M as 即 ee en 所 描述 的“ 经理 人控 制企 业现 象 ” 。经理 作 为公 司管理 组织 结构 中最 高 层 次 的领 导 者 , 理 权 力 被认 为 是 经
的职位越高 , 有利于公 司经营绩效的提高。研究结论 为完善 中国上 市公 司经理权力 配置 、 越 提高 公 司经营绩效提
供 了经 验 证 据 。
[ 关键词 ] 经理权力 ; 公司经营绩效 ; 内生性 [ 中图分类号 ]2 F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0—91 (090 —05 —0 10 7 X 20 ) 1 03 7
是否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互动关 系, 两者是如何互 相影响的。本文余下 的内容安排如下 : 第二部分是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 , 第四部
分 是 实证研 究结 果 , 五 部分是 结论 与局 限性 。 第
二、文献 回顾 与研 究假设
J s (93将企业 内部 的商业决策功能划分为决 e e 18) nn
1 7, 9 )管理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 以及管理权力 9 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 较好 的解释 了这种相关
关系。
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然而, 我国学
[ 作者简介] 刘锴 (9 1 )女 , 18 一 , 山东东 营人 , 暨南大学管理 学院会计 系博士生 。主要 研究方 向 : 本运 营与财务 战略研 资
公司管理层中的权力巅峰 , 经理权力决定了经理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内部权力转移对绩效的影响摘要:公司内部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经营目的,公司内部的治理制度就会不同,具体表现在各权力的分配不同。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管理者和监事会,公司治理机制是二元制的,即,董事会中包括独立董事,同时存在监事会。
公司权力在广义上来讲包括公司外部权力和内部权力。
公司外部权力一般指公司作为法人在社会上的影响,例如政治影响等。
公司内部权力指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制衡。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公司内部权力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分配对公司的影响。
本文将权力分为三种,分别是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公司治理需要兼顾其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的目的中,最基本的就是保障公司的持续经营,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不相互侵占利益,更高的要求就是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1 公司权力的划分和分配公司治理在本文中是指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以使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得到其应得的利益。
公司内部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掌握公司的决策权,一般的决策过程是,先由董事会制定需要决策的方案,然后由股东大会投票决定该方案是否通过。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拥有公司权力中的执行权,需要合理配置公司资产来执行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定的方案。
监督权赋予给了监事会,为了监督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使他们达到公司经营的目的。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雇员、消费者、供应者、社会和政府。
股东对公司付出了资本,应该得到资本相应增值的部分。
雇员实际上可以看做付出机会成本最多的利益相关者,因为除了花费自己的劳动在公司外,还有时间,而时间是最贵的机会成本,所以有学者认为,实际上雇员是有拥有与股东平起平坐的权力的。
消费者主要是通过产品市场影响公司,公司需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
公司面对的产品市场不同时,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可能会不同。
公司的供应者是与公司有合作合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相互之间存在债务债权关系,公司最基本的是要保障自己的持续经营,保护自己的信誉,以使供应者得到自己的利益,公司也可以保证自己商业模式的持续运用。
政府的政策可以影响行业的发展,例如,政府鼓励发展的行业,公司进入的话就会得到政府的扶持。
如果公司同时兼任社会责任,很大可能影响消费市场,增加收入,政府也会激励这种行为。
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经营目的,公司内部的治理制度就会不同,具体表现在各权力的分配不同。
1.1 公司初创与成长期时的公司治理决策权是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所掌控的权力,与公司的战略规划有关。
在公司成立初期和成长阶段,一般决策权都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
这时公司的规模较小,股东的股权比较集中,控股股东掌握较大比例股票,同时,董事会的结构不完善,规模较小。
由股东选举出来的董事一般是与控股股东有关的人或直接是控股股东。
这个阶段的公司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缩短决策时间,提高效率。
这个时候,执行权也基本掌握在股东手中,即,高层管理者也是由股东兼任的。
这种治理类型,公司权力集中,较少考虑到委托代理问题和产权问题。
由于没有聘任经理人管理公司,代理费用相对较少,同时,因为相互之间可能存在亲属关系,很容易激励高层管理者,使股东、董事会成员和高管的目标一致。
公司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代理成本,发展自身规模。
因为董事会和高管与股东的矛盾不会太明显,监事会所起的监督作用产生的收益很小。
同时,公司规模小,营业收入小,用于监事会的费用就会较少,有时甚至没有。
所以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位置就不重要了。
1.2 公司成熟时期的公司治理在公司处于成熟阶段时,公司规模增大,股东增多,股权分散。
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成员中既有股东,也有经理人,为了保障客观的决策评价,还设置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主要由非持股人和非公司管理层的财务专业人士担任,主要作用是在决策决定前用专业的眼光进行判断。
公司规模增大,需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多,管理层的职位增多,股东需要向外界市场寻求帮助。
职业经理人逐渐进入公司高层管理。
经理人一般是与股东没有关系的人,与普通雇员相同。
公司执行权开始进入经理人手中,公司权力开始分散。
经理人会为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工作。
如果经理人工作所得到的收入小于其付出的努力,他就会选择放弃努力工作,转而增加公司的管理费用。
只有使经理人的工作与激励相联系,同时,增加监督措施,才会使经理人向着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和最大努力工作。
因此,随着公司的扩大,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逐渐复杂,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渐渐突出,为之付出的成本升高,监事会的作用增大。
二元制的公司会设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来监督公司权力的合理运用。
监事会成员的组成可以看出公司所重视的利益相关者。
监事会一般由股东代表、雇员代表等组成,来监督公司的日常运行,保证经理人不会侵占公司资产。
理论上,与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是互补的。
2 研究假设和变量分析2.1 研究假设通过上面对公司不同成长阶段的公司权力转移的分析,发现股东、董事会、高层管理者和监事会在不同阶段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同。
由于融资,股东的股权分布由集中到分散,导致董事会成员组成具有不确定性,最后导致公司决策权的不确定性。
所以决策权的掌握可以通过董事会组成确定。
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执行权经历了由控股股东或董事长掌控到经理人掌控,监督权经历了由不重要到重要的过程。
这种权力的转移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是有益的。
在公司初创和成长时,权力的集中容易调动各方资源,同时成本较小。
经过公司的扩大,利益相关者关系会变得复杂,如果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经营有信心,不会担心自己的利益被侵占。
所以得出以下假设:假设一:公司在初创和成长时权力集中有利于提高绩效假设二:公司在成熟时权力分散有利于提高绩效2.2 变量分析2.2.1 公司财务变量公司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股东将资金投资在公司,为了使自己的资本增值;债权人的投资是为了保值。
当公司盈利时,可以保证其持续经营,这样它与供应商的合同才保障持续和履行,拥有高信用。
同样,盈利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消费者对公司的信心。
公司只有盈利才有创造社会效益的机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公司利润是收入与成本的差,因此利润升高受两方面影响,成本控制对利润非常重要,公司员工的协调配合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使他们自觉的标准工作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所以利润可以反映出员工对公司的认可程度。
从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公司的盈利是保障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所以可以使用衡量公司盈利的财务数据来表示公司绩效情况。
净资产收益率(ROE)表示的是股东权益的利用效率,从所有者的角度判断公司的盈利状况。
资产规模,作为判断公司发展状况的分组标志。
2.2.2 股东变量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融资增加、股东增多、股权分散。
控股股东所掌握的股权变少,控股权的不确定性增大。
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如果维持不变,则股东的权力集中,由股东选出的董事会会依照控股股东的意志建立,此时,决策权集中;如果比例逐渐减小,董事会的决策权依照股权分布,权力均衡。
第一大股东的股权代表决策权的集中性。
国有股表示,政府代表人民成为公司股东,政府委托行政机构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作为公司国有股的产权主体。
当公司的国有股成为最大股数时,虽然股东的权力集中,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与同样股权集中的非国有控股公司不同,政府委托人只行使股东权力,公司权力会保持分散。
2.2.3 董事会变量董事人数(x4)可以代表公司董事会的规模。
公司的规模增大时,战略的决策变得更为重要,董事规模增大则决策权相对分散。
独董比例(x5)表示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所占的比例。
证监发[2001]102号《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
虽然公司按规定设置独立董事,但是有些独董因为与股东或经理人有社会关系,以致其设立形同虚设。
独立董事的设置代表监督权的实施。
兼任情况(x3),是指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高管是由董事会任命。
如果董事长兼任总经理,那么公司的决策权和执行权是集中的。
如果同时董事会的持股比例较高,则公司的权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股东手中的。
如果同时董事会的持股比例不高,则公司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可以认为是集中在经理人手中的。
委员会设立总数(x6),表示在董事会下成立的委员会的个数,其个数的增多表示对高管的监督增大。
2.2.4 高层管理者变量高管人数(x8)指的是年报中披露的高级管理人员人数。
高管在公司中享有执行权,人数多表示执行权分散。
公司的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专业性增强,使得职业经理人进入公司进行管理,组成专业的管理团队。
高管持股比例(x9)表示高管持股数量。
在公司发展初期,高管持股中很大一部分是法人持股,即高管本身是原有股东。
公司发展成熟后,职业经理人成为公司高管,这时的高管持股有一部分是股权激励所产生的。
高管持股比例可以说明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状况。
2.2.5 监事会变量监事总规模(x10)指的是监事会人数,可以看出公司监督权的重要性。
当公司扩大,利益相关者的数量增多,公司更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除了独董对战略决策的专业监督,更需要监事会在公司执行层面上的监督,所以监督权会越来越重要。
监事会持股比例(x11)代表监事的持股数,可以表示股东的监督权,但是也可以看出股东掌握监督权的大小,表示决策权和监督权的集中程度。
3 实证研究3.1 数据来源数据在国泰安数据库收集。
由于不同行业的竞争市场不同,消费者市场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所以收集的是同一行业的数据,即按证券部门规定的H行业,零售销售业。
由于ST公司的股价不稳定性可能由于公司的股权、高管和董事变动引起的,所以剔除该行业的ST公司数据。
同时再去除三个因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后公司样本容量是121个。
3.2 模型设计研究的是公司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计量模型为:ROE=β0+β1X1+β2X2+β3 X 3+β4 X 4+β5 X 5+β6 X 6+β7 X 7+β8 X 8+β9 X 9+β10 X 10+β11 X 11先对资产进行描述性统计,画出各变量与资产的散点图,找出根据资产分组的界限。
根据散点图判断,可以根据资产规模分成小规模组和大规模组,分组界限为36亿。
然后根据分组分别进行回归。
3.3 分析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27/12 Time: 17:59Sample: 1 59X1 0.008256 0.081984 0.100708 0.9202X2 0.000316 0.000816 0.387447 0.7002X3 -0.008799 0.028740 -0.306146 0.7608X4 -0.003937 0.009544 -0.412518 0.6818X5 0.097855 0.309304 0.316371 0.7531X6 -0.026067 0.028678 -0.908957 0.3680X7 0.046682 0.146361 0.318950 0.7512X8 -0.002566 0.005576 -0.460194 0.6475X9 -0.107665 0.207132 -0.519791 0.6056X10 -0.002902 0.011635 -0.249417 0.8041X11 0.522010 1.940385 0.269024 0.7891R-squared 0.071879 Mean dependent var 0.122777Adjusted R-squared -0.145341 S.D. dependent var 0.083516S.E. of regression 0.08938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812458Sum squared resid 0.375470 Schwarz criterion -1.389908Log likelihood 65.46752 F-statistic 0.330905Durbin-Watson stat 2.523733 Prob(F-statistic) 0.974566由T检验结果得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同时,R2接近零,说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不够,F检验的结果说明解释变量不能解释被解释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