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 《地球——我们的家园》课件

统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 《地球——我们的家园》课件

举例说说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
太阳能
风能
地热能
海洋能
新能源对保护环境有什么意义?
保护环境,你还可以做些什么?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 我们行动起来,让天更蓝、山更绿、水 更清。
与保护地球有关的日子
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 6月17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
3月22日 世界水日 干旱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9月14日 世界清洁日

6.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协 定、制定法律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我国把 环境保护

列为基本国策。 7.人与自然是生命 共同体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危及人类

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8.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人类不断探索创新,运用聪明才智,将自然界 赋予人类的清洁能源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 ,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里约奥运会奖牌
里约奥运会奖牌制作过程十分注重 天然和可持续性,金牌所用的金在提炼 过程中没有使用水银,而银牌和铜牌均 使用30%的可循环材料。奖牌挂带则由 回收使用的塑料瓶制成。木质奖牌盒子 外形像一粒种子,所使用的木材也是相 关森林保护机构认证的可循环资源。
4月7日 世界卫生日 9月16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10月26日 环卫工人日
6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板书设计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
我们生存的家园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古老智慧
地球—— 我们的家园 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人类不当的行为导致各种环境问题
人类不尊重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活动帮助卡4.播放三种制作地球模型的指导视频,指导学生小组商量后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制作。

(采取小组自愿与教师分配原则,保证每种地球模型都有2组及以上小组进行制作,便于后续研讨)活动意图说明:本部分内容有2个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是学生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丢球知识,通过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让其结构化,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为模型制作提供正面的引导。

探索活动2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来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展示交流地球模型1.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

要求:(1)汇报时声音洪亮,描述全面细致(2)认真倾听,思考其他组的地球模型与小组制作的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还可以怎样改进。

2.想一想,说一说:不同模型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的模型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活动41.组织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汇报:①地球模型是怎么制作的②制作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③制作的地球模型可以如何改进?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模型,总结不同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的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是不同的;选择的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使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模型都有着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3.提问: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我们的模型?(①让模型更精确表达地球知识②让模型更美观③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④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制作过程以及模型所表达的地球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模型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地球模型。

环节四:拓展(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观察分析地球仪1.看一看,说一说:常用的地球仪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教师活动51.提问:观察常用的地球仪,它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它表达了哪些知识?2.小结:我们制作的模型只能展示地球的部分特点,而真正的地球是涵盖了以上所有的特征,因此模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二单元 地球——我们的家园 课时练习 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二单元 地球——我们的家园 课时练习 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4地球——我们的家园一、填空题1.世界环境日是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

2.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水俣病”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向大海中排放未处理的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碧绿还给____________,把蔚蓝还给海洋,把清澈留给天空。

4.地球出现了____________、环境污染和____________等问题。

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随意破坏默默奉献的地球,就必然会受到____________。

5.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通过____________、制定法律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
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该单元的主要内容:
1. 大地球和小地球
-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是一个圆球状的物体。

-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绕太阳运动。

- 地球有大洲、海洋和岛屿等不同的地理特征。

2. 地球的两极与四大洲
- 地球的两极是南极和北极,它们是地球表面上最冷的地方。

- 地球上共有四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

3. 中国的大陆与海岛
- 中国是一个位于亚洲的大陆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 中国还包括一些海岛,比如台湾、海南岛等。

4. 台湾的位置与特点
-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海岛,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

- 台湾的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适宜农业生产。

- 台湾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5. 海南岛的位置与特点
- 海南岛是中国的一个海岛,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部。

- 海南岛位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湿润,适宜种植水果和农作物。

- 海南岛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地理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汇总。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国的大陆和海岛的位置与特点。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

2、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想: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3、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平面下面。

4、因为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5、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6、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7、在桌面上模拟船进出港时,可以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

8、18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人类登上太空第一人是(苏联)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中国登上太空第一人是(杨利伟)。

10、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球,清楚的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1、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有(高原、海洋与岛屿、平原、山地、峡谷)等。

12、观察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蓝色代表水;绿色代表耕地、平原、森林;黄色代表山地、沙漠;白色代表冰川。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整理: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其中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在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学说。

地心说认为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日心说认为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XXX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XXX的时间不同。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XXX先迎来XXX。

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用红色纸片模拟太阳,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按某种方向转动模拟地球的自转,贴有地名的同学模拟不同的地区,先看到红纸片的同学模拟先迎来XXX。

1.当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北京先迎来太阳,而当地球自东向西转动时,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观察窗外的树木在前进的汽车上运动方向是向后的。

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景物的转动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的部分,也是我们最接近的部分,其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

地核是地球最厚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力的作用和地壳运动的结果。

火山是因为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地震则是地壳的岩层在互相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会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地震方位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进行自动测定,但目前还无法预测地震。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以阅读课本教辅或者请教老师。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整理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整理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2.1.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等。

2.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球的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是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而确定的。

4.在地球的结构中,地壳是最薄的一层,厚度约17千米,并且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而高山、平原地区的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左右。

5.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岩造物质构成。

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6.地核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

7.地球上陆地不是全部连接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世界各地,分成7大板块,海洋也被这些陆地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

8.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公里,比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公里的两倍还要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9.地球上,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是相互连通的,各大洋之间都有宽阔的水域或者比较狭窄的水道相连。

10.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匀,全球陆地面积的67%集中在北半球,而世界海洋面积的57%集中在南半球,海洋面积在北半球约战海陆总面积的61%,在南半球约占81%,海陆分布存在着不太标准的南北对称现象。

11.“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记录表我所知道的地球知识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是球状的。

地球运动是围绕太阳转。

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3颗行星。

目前地球上生活着70亿左右的人口。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

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地球上昼夜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动的?转动周期大约是多长时间?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12.研讨问题1: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地球结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结构及特点方面的知识。

我们生活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它是一个充满神奇和美丽的星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物。

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地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地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大量污染,导致大气、水和土壤受到严重破坏,影响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和生存。

气候变化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这些都在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其次,地球上的资源消耗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水和土地资源,导致资源的枯竭和浪费。

同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自然景观遭受破坏,这些都在威胁着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地球也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和活力。

壮丽的自然风光、多样的生物种类、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地球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

人类应该珍惜地球,保护地球,让地球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了保护地球,人类需要采取行动。

首先,我们应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通过科技创新和生活方式改变,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

其次,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珍贵的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行动,共同保护地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地球,让地球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愿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说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地球的初始的认识。

四、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概述1.1 单元目标第二单元以"我的生活"为主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2 单元内容本单元共包含 3 篇课文,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脑》。

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2.1 《我们周围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重点难点:- 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2.2 《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2.3 《我们的大脑》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脑的基本情况,如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大脑的能力。

重点难点:-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3.1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3.2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学帮助。

- 激励教学: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 教科书: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

- 教学辅助材料:教学PPT、实验器材等。

以上就是对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解读,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地球》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地球》教案(2021新版)

5.地球【教材分析】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等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从内容安排来看,《地球》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

单元第一课就是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

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

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

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学情分析】[已有认知情况分析]大部分的四年级学生通过科普类书籍、视频或参观天文馆等方式,已经形成了地球是圆形的这样的认知,但对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如何获取的,以及经历的怎样的过程并不太了解。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在学生已经形成的前概念基础上,首先通过资料让学生想一想,古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天圆地方”这样的认知,在通过观察模拟船只进出港口的现象,试着说说“盖天说”合理吗?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不断的猜想、验证、实践的漫长的过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2自然环境教材解读与知识提升试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2自然环境教材解读与知识提升试题

第二课自然环境第1节地形多样1.地表特征: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2.地形的分类及特点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如下:续表3。

地形的特点描述(1)每个地区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

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地形完全相同的地方。

(2)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来描述.4.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势: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平均海拔高,在世界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2)地形种类:亚洲地形种类复杂多样,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见如下示意图)1.地形与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地形类型)是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地形区(地形单元)是指具体的地形名称,如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

2.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点(亚洲地形特点见“教材解读”)。

(1)欧洲地形的特点: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2)非洲地形的特点: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3)南极洲地形的特点:多被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了2 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4)南美洲地形的特点: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地域辽阔,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5)北美洲地形的特点: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大;地形分为三个纵列带,西部为高大山系,中部为广阔平原,东部为低缓山地。

(6)大洋洲地形的特点:西部以高原为主,中部分布着平原,东部为山地。

3.浙江省的地形特点: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大部分所处地形区为东南丘陵,北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2节气象万千错误!1.含义: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3.气候特点: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世界各地气候不一样,冷、热、干、湿情况千差万别。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二单元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二单元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教案
4、分析材料《水俣病事件》
5、启示: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对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随意破坏,必将受大自然的惩罚。
6、引导学生以身边的事例说明,人类破坏环境、破坏自然收到自然惩罚的案例。
三、课堂小结
生态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反之,环境的任何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与环境是和谐共处的关系.呼唤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5. 如果人类不能( )自然,对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 )破坏,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 )。那时,可能是人类无法承受的后果。
二、判断。
1.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必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
2.除了地球以外,还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
3.小明乱扔垃圾,小方劝他别乱扔,要保护环境,小明却说:“我扔这么一点垃圾,就破坏环境了?小题大做。”( )
通过大量数据、事件清楚地渗透给学生,环境问题警钟响起
师:了解了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有些同学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能不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看段视频,从中找到答案。
活动二:神奇的生物圈实验——观看视频《生物圈2号》
过渡: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类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活动一:《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
1、观看视频—《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
提问:其他星球跟地球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师:茫茫宇宙中有这许许多多、大大小的星球,类居住的呢?
2、出示文本——《人类在地球居住的条件》
要求:小组内根据文本进行归纳总计,地球上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有哪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2 地球的运动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由于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干扰,就像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述的那样。

要想客观地认识地球的运动,我们必须站在宇宙中,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

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排除那些干扰,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之上。

本单元共7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概念。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单元的起始课。

为了奠定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将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整理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到研究方向。

第2~4课“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与“谁先迎来黎明”,都围绕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的主题展开。

第2课,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第3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的经典学说,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进行着公转,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并形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最终解释;第4课,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知相对运动的原理,推理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6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和“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都围绕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的主题进行。

前一课是后一课的基础,学生通过前一课了解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角度变化,才能理解太阳直射角度变化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变化。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然后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许多关于地球、太阳、月亮的知识,甚至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

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与地球运动有关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清单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是一个球体。

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

地球的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

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如: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等。

6.我们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我们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我们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

7.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和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8.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级、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9.地球仪是为了方便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

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2.地球上昼夜显现的产生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

3.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昼夜交替原因的假说。

4.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

上面的四种假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故无法判断出哪一种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说。

5.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手电筒、地球模型,其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主要内容第1课《地球的结构》1.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大陆构成。

海洋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71%,陆地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是24小时。

2.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对比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不变。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1.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当我们随着车、转椅一起运动时,会看到车、转椅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通过相对运动的概念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太阳和其他星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课《影子的四季变化》1.圭表: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

经过长期观测记录,人们发现影子长度在四季会呈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2.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在地球的同一地点,观察正午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发现: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3.夏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大,冬至时正午太阳仰角最小。

春分和秋分时正午太阳仰角相同,夏至时日出时间早,日落时间晚,冬至时日出时间晚,日落时间早。

春分和秋分的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

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公转:(1)公转一周的时间为1年;(2)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3)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4)公转轨道是椭圆的。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太阳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寻与思考。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

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相识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

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家乡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材解读: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1)人类的家园——地球;(2)重负的大地;(3)我们能为地球作些什么;(4)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四个主题构成。

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切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地球本身的地理学认识、以及地球的外部环境——自然风光、生活在地球上的国家和人的认识。

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亲近感以及确立最为基本的全球意识。

三、教学措施1、采用分组调查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3、发挥各种资源,如:光盘、网上资料等,让学生视野更宽阔,更好地主动探究相关内容。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2课时第二课2课时第三课2课时第四课2课时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21 日教案总序号:10 课题人类的家园—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2、过程与方法:能够识度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探讨人种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种无优劣观念。

2、难点:知道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要尊重、欣赏、接纳。

激情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非常熟悉的母亲,今天我们了解地球上人类的共同的母亲——地球。

活动一地球的形象1 设想:每个人的母亲都有自己的照片,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吗?请同学们畅谈如果给地球照相,该怎么照。

2 思考与分析:收集地球的照片,分析这些照片是怎么拍摄的。

结合教材,针对大家初看“从太空看地球”照片感到新奇与疑惑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

3 创作:根据理解,用彩色笔等文具画画地球,并设计解激情导入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说词。

活动二“美丽的地球村”图片展1 将课前收集的地球风景图片和有关资料,分组整理手抄报的形式展现。

有关的文字资料,小组总结归纳。

2 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分类。

根据小组汇报情况,安排下一步教学。

3 将手抄报贴在教师的四周,组织学生欣赏、参观。

然后分组交流看后的感受和收获,并提出自己相知道的问题。

活动三介绍“世界之最”1 结合教材第21页提供的材料,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世界之最”。

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尽可能调动课外或其他学科信息资源。

2 教师提供给学生空白的世界地图,让学生将收集的“世界之最”以图片或文字形式放到相应的地方。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谈谈最想去看看哪个“世界之最”课堂小结:这节课你都了解了什么?了解地球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板书设计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的形象美丽的地球村教学反思1、通过激情导入,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2、通过设计各种活动的环节,让学生真正明白地球的美丽。

3、教学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人类的家园—地球(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2、过程与方法:能够识度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探讨人种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种无优劣观念。

2、难点:知道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要尊重、欣赏、接纳。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进行实地观察。

但是,地区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

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那么从地球仪上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什么呢?教学过程:活动一地球仪上的信息(一)观察1观察大小各异的地球仪,通过比较,初步了解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仪。

2分小组仔细观察地球仪。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地球仪上有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23页的知识,初步了解经线、纬线和赤道。

(二)动手制作地球仪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乒乓球等材料,尝试制作地球仪,画上经线、纬线和赤道。

能够识度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2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东经160度两条经线。

确认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活动二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1 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被划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并从地图上找出来。

2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设计一个关于七大洲与四大洋的问题,如:中国在哪个大洲,在地图上指出某国的位置,大西洋在地球仪的哪个地方?3 阅读小资料,了解亚洲名字的来历,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其它大洲的名字的来历。

活动三奥运会上话国家1引导学生想一想,奥运会哪些地方展现不同国家的标志。

如:运动员入场方阵前的标牌,各国代表队的简称及国旗标志,运动员服装标记,颁奖时的国歌与国旗。

2 通过国旗图案、国名的英语简称等,识记不同的国家。

3 想象2008北京奥运会。

设计运动员入场式课堂小结:通过地球仪来了解世界,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也知道了世界各大洲的名字的来历。

布置作业:搜集四大洋名字的来历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探讨人种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种无优劣观念。

板书设计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仪上的信息七大洲和四大洋教学反思1、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找到生活中对地球的认识。

3、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

重负的大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一个地球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心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一个地球的含义,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2、结合实际,说说以后在学习及生活中该如何做。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会唱《我们的田野》这首歌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放声歌唱吧!是谁带给我们美丽的田野?是谁带给我们清澈的小河?是谁带给我们无边的稻田?让我们共同感受地球母亲无私奉献给我们的这一切吧!感悟地球的奉献播放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以水、森林、矿产资源国范例,引导学生结合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离不开哪些资源?我们吃的食物离不开哪些资源?我们的住房离不开什么资源?我们的交通离不开什么资源?让学生了解当今地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更深刻的加深学生保护地球的认识。

我们喜欢的自然风光在哪些?师生共同总结: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球的无私奉献,我们居住的美丽环境是地球无私的为我们奉献,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师生同唱《我们的田野》进一步感受地球的奉献。

(二)地球变挤了1、观察教材中的漫画,第一眼看到这幅漫画时,你有什么感受?2 、漫画的主题是什么?3、漫画中表现的是什么问题?你能为漫画取一个名字吗?4、你能为漫画中的“地球”和“人类”各配上一句台词吗?5、调查小组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看看我国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口,了解人们对我国人口数量的看法。

6、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贴有漫画的白纸,在漫画周围写下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我们的住房会……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我们的交通会……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我们的粮食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呢?地球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板书设计重负的大地我们的田野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地球变挤了教学反思1、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整节课显得特别活跃。

2、学生们对地球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资源了解较少。

3、加强对学生知识的介绍,注重学科整合。

课题重负的大地(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2、过程与方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2、难点: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一、导入教学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往日的地球美丽、富绕,非常可爱,可是如今的地球变成什么样了呢?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下的调查和搜集的资料。

二、教学活动专科门诊——资源科1、展示教材P31的图片和师生收集到的有关森林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图片或漫画。

2、让每组学生选择其中的三幅漫画或照片(分别体现人类破坏资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三个方面),先在组内讨论。

(1)当你看到这些照片或漫画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2)结合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3、让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破坏一短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专科门诊——环境科1、准备几组对比鲜明的图片:蔚蓝的天空——漫天黄沙;清澈见底的湖泊或河流——又臭又黑且浮着垃圾的河流;绿茵茵的草地和森林——被垃圾覆盖的大地;……2、让各学习小组负责一组图片,围绕图片展开讨论。

小组内部的成员再一分为二,让一部分人生活在好的环境中,另一部分人生活在坏的环境中,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各自的生活环境,尽量让自己置身其中。

(1)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分别描述他们可能的感受和心情。

(2)让学生交换生活环境,再说说此时可能的感受和心情。

3、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没有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但是我们当前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组织调查环境的小组展示他们收集到的资料,说说当前环境爱污染的状况、原因及其后果。

4、老师朗诵《寂静的春天》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及其带来的后果。

三、活动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2、师总结:地球“变挤”、“变穷”“变脏”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人类和地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板书设计重负的大地地球变挤了地球变穷了地球变脏了教学反思1、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整节课显得比较活跃。

2、学生们对于地球资源、环境的保护知识了解太少。

3、加强对学生知识的介绍,注重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