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
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研究近况
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研究近况作者:刘晓敏伊丽娥苏彦龙等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5期关键词: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综述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89-03出血性中风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辨证至关重要,积极探索出血性中风的辨证规律,对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大意义,现将近20年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以各代标准为基础的证候研究现代学者在古代医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分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证候规范化诊断标准。
1.1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中国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一代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5个证类;把中风病——中脏腑分:风火上扰清窍证、痰湿蒙塞心神证、痰热内闭心窍证、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证类。
刘金民[2]调查得出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前三位是风证、火证、痰证。
杨利等[3]通过观察1418例中风患者的发病过程,发现急性期以血瘀证、痰证、风证为最多见。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多见血瘀证、痰证、气虚证。
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科研协作组[4]在对“一代标准”进行的验证中,采用临床经验辨证与《标准》辨证对照的方法,观察了1085例次中风病患者。
研究表明中风火热、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6类证候的总体符合情况达到87.79%,痰、瘀二证几乎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占有很高的比例,发现1085例中风患者中,不拘病期,不拘病情轻重,经验辨证者全部有证可辨,而《标准》辨证者13例次无证可辨。
梁伟雄等[5]调查221例中风急性期患者,出血性中风病前三位分别是:火证(50.7%)、风证(49.3%)、痰证(47.8%)。
1.2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1994年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专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共同起草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6]将中风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6个基本证候。
脑出血中医辩证论治
脑出血中医辩证论治出血性中风属“血瘀证”范畴。
中医认为“凡出血必离经,离经之血则为血瘀”。
血在血管内的“结”、“滞”和在血管外的出血,均称为血瘀证。
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血瘀。
其后医家张景岳在《非风论》中也强调“中风非风”并指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他认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
清代叶天士认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水少滋荣故肝阳偏亢”。
由此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中风的发病原因,内因是主要的或者是综合因素致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篇》又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近代医家张锡纯指出:“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升,上升之极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返则生,气不返则死者,盖气返而下行,血亦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而不返,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乃至血管破裂不止。
说明气血升降逆乱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脑出血,指脑实质内大块出血。
为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发生率仅次于脑梗死,但其病死率在脑卒中中居首位。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常见的病因是因长期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少见的有先天性动脉瘤、老年性梭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酶菌性动脉瘤、血液病、胶原病、脑梗塞后、抗凝或溶栓治疗、脑动脉炎,血管炎等原因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
出血性血肿(或血块)可割裂、压迫附近脑组织,破坏或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运动、感觉、记忆、语言、精神活动等)而出现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出血量大时引起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移位元甚至脑疝。
该病为常见病,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起病急、发展快,早期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
病残率、死亡率均较高,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风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素分析
实夹 杂的特点 , 在治疗时应辩证论治 , 方能受到切实的效果 。 综上所述 , 采用 因子分析 法对 中风后认知障碍进行证素分析具有可 行性 , 可 为该病辩证论治提供必要 的参考依据 , 进而指导临床 。
【 关键词 】 认知 障碍
中风
危险因素
中医证素
析得 出, 该 类病症 的病位在 脑 , 与心肝 脾 肾均 有关 , 以气 血 阴阳亏虚 为 本, 阳亢 、 火热 、 血瘀为标 。 表 2 核心症状 、 周边症状及舌脉症状频次统计表
认知 障碍 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 以老年性和血管性认 知 障碍 为主, 其 中血管性认知障碍指的是 由脑卒 中引发 的一类 高度 流行的 综合征 , 中医将脑卒中称之为“ 中风” , 认知障碍则与“ 痴呆 ” 、 “ 健 忘” 表现 相似 , 从 中医学角度对 中风后认知障碍 的危险 因素进行 总结性 分析 , 可 为该类病症 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 。 本研究收集我院 2 0 1 3 年2 月至 2 0 1 5 年2 月诊治 的 7 5 例 中风后认知 障碍患者 临床 资料 , 分析 相关危险 因素 及中医证 素 ,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2 结 果
2 . I 神经心理学统计结果 神经心理学分 析结 果显示 , 认 知障碍与患者性别 ( 女性认识 功能损 害较为突出 ) 、 文化程度 ( 呈负相关 ) 及脑血管病存 在密切关联 , 详见表 l 。 表 1 不同性别 、 年龄 、 文化程度及既往病史患者智力状态评分统计表
3 讨 论 中医将 中风后认知 障碍 归于“ 健忘 ” 、 “ 呆证” 范畴 , 即轻度认 知障碍 为健 忘 , 重度认 知 障碍 为痴呆 , 其 在《 千金要方》 、 《 类证 治裁 》 、 《 景岳全 书》 等 中医学典籍中均有记载目 。历代 医家 多认 为应从 心脾论治 , 孙思邈 认为健忘是 由虚劳 、 七伤所致 , 具体表现 为肾阳 1 3 渐 虚衰 , 林佩琴对该类 病机做 出系统阐述 : “ 心之神明 , 下通于 肾, 肾之精华 , 上升于脑 。” 健忘 、 痴呆 的病根 在 脑 ,这 对 当 前 中 风 后 认 知 障 碍 的 论 治 仍 有 深 刻 的启 示作用M 。从 中风病机来看 , 阴阳失调 、 气 血逆乱均在脑 , 其与认知 障碍 病 因病机有较多相似指 出。 本组研究中 , 共收集 7 5 例中风后认 知障碍 患 者l I 缶 床资料 , 神经心理学分析结果显示 , 神经心理学分析结果显示 , 认知 障碍 与患者性别 ( 女性认识功能损 害较 为突出 ) 、 文化程度( 呈负相关 ) 及 脑血管病存在密切关联 , 患者核心症 状以转盼遗忘、 反应迟钝等为主 , 周 边 症状 以头晕 、 乏 力等为 主, 舌脉症状 以苔 白、 脉弦等 为主 , 通过对各类 症 状出现 的频率 分析得 出, 该类 病症该类病症 的病位在脑 , 与心肝脾 肾 均有关 , 以气血 阴阳亏虚为本 , 阳亢 、 火热 、 血瘀 为标 , 因患者普遍存在虚
西医脑出血与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的对比研究
例, 均未确诊 者 5 2例 。 中 医 中风 病 病 名 诊 断 灵 敏 度 为 9 4 . 4 3 %, 特异性 为 5 3 . 6 1 %, 诊 断 符 合 率为 8 5 . 3 9 %, 假 阳性率为 4 6 . 3 9 %, 似然 比为 2 . 0 3 5 6 , x =l 2 8 . 3 0 , P< 0 . 0 5 。 结 论 中 医病 名诊 断联 合 西 医诊 断 可 对 中风 病 定 位 、 定性 、 定 量诊 断 提 供 依 据 , 从 而 提 高 中风 病 病 名 诊 断 符
合 率. .
[ 关键词 ] 西 医脑 出血 ; 中 医 中风 病 ; 病名诊 断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8 8 4 9. 2 0 1 4. 0 7 . 0 0 3
[ 中图分类号 ] R 7 4 3 . 3 4
A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I t i s t o c o mp a r e a n d e x p l o r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o f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c e r e b r a l h e mo r r h a g e a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0 8— 8 8 4 9 ( 2 0 1 4 ) 0 7— 0 6 9 0— 0 3
Co nt r a s t r e s e ar c h o f we s t e r n me di c i ne a nd C hi ne s e me di c i n e br ai n he m or r h ag e s t r o ke di a g nos i s
中医文化学的中风辨证如何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中医文化学的中风辨证如何促进认知功能恢复中风,这一古老而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中风不仅会导致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躯体症状,还常常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
而中医文化学中的中风辨证理论,为促进中风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及外感邪气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中风辨证中,首先要区分中风的类型,包括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中脏腑者病情较重,常有神志不清的表现。
对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则留意患者的呼吸、声音等;问诊着重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生活习惯等;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气血盛衰。
从中医理论来看,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多与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痰瘀阻络等有关。
肾精亏虚则脑髓失养,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也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痰瘀阻络则使脑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认知。
针对这些病因病机,中医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肾精亏虚者,常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补肾填精的药物;气血不足者,则使用黄芪、当归、党参等益气养血之品;痰瘀阻络者,会选用丹参、赤芍、桃仁、半夏、茯苓等化痰祛瘀的药材。
除了中药,针灸疗法在促进中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头部的穴位,如百会、神庭、风池等,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同时,针刺四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也有助于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和四肢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大脑的供血供氧,从而提高认知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情志护理。
中医文化学的中风辨证如何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中医文化学的中风辨证如何促进认知功能恢复中风,这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中风后的认知功能障碍更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中医文化学的视角下,通过独特的辨证方法,为促进中风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的途径。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中风辨证中,首先会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判断,包括脉象、舌象、症状表现等。
例如,脉象弦滑可能提示肝风内动;舌苔厚腻可能反映痰湿内阻。
这些细微的辨证要点,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方向。
对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医强调“气血失调”是关键因素之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风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影响了认知功能。
通过中药调理气血,如使用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为认知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生理环境。
再者,脏腑功能的失调在中风及认知功能障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肾主藏精。
当中风影响到这些脏腑的功能时,就会出现认知方面的问题。
比如,心脾两虚的患者,往往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此时,采用健脾养心的方法,如服用归脾汤等方剂,可以起到养心安神、提高认知功能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疗法在促进中风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方面也独具优势。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例如,针刺百会、神庭等穴位,可以醒脑开窍,改善大脑的功能状态。
同时,配合电针刺激,能够增强针刺的效果,进一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中医的康复训练也不容忽视。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有助于调节身心,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在康复训练中,中医还注重情志的调节。
中风后的患者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影响认知功能。
中医通过情志相胜法、音乐疗法等,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为认知功能的恢复提供心理支持。
中风后认知障碍不同状态中医症状的对比分析
【 摘要 】 目的 分析 中风后认 知障碍不 同状态症 状的差异 ,探讨 认知 功能下 降的病 因病机 。方 法
度痴呆组 7 4 2例 ,通过标准化 四诊信 息采集 ,观察并 比较 中医症 状及舌象 、脉象情况 。结 果
多 中心协作 纳入 中
风 患者共 2 6 1 4例 ,分为无认 知障碍组 1 3 1 9例 、认知 障碍组 1 2 9 5例 ,其中认知障碍组又分 为轻度 认知 障碍组 5 5 3例 和轻 与中风后无认知 障碍组 比较 , 认 知障碍组乏 力、神疲 、夜 尿频多 、多梦 、气 短、齿 摇 、视物模 糊 、 目涩、咳痰 、肢倦 身重 、头 晕 、麻木 、 口唇 紫暗 、腰 膝酸软/ 痛 、面色晦暗 、耳鸣 、舌 暗、舌 苔腻 、脉沉等出现频率增 多( P< 0 . 0 5 ) 。中风后轻度认知 障碍 组和轻 度痴呆 组间神 疲 、咳痰 、肢倦身 重 、齿摇 、口唇紫 暗、 目涩 、便秘 、视 物模糊 、气短 、面色晦 暗、舌红 、舌 苔腻等症状 或体 征变 化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中风后认知功能 的下 降与元气 耗损 、肝 肾阴精 亏虚密切 相关 。提示本 病早期 防治 应注重
中风 后 认 知 障碍 不 同状 态 中 医症 状 的对 比分பைடு நூலகம்析
牛焕敏 张 允岭 金 香 兰 陈 宝鑫 侯 小兵 赵建 军 曾晓岚 田军彪 王 少杰 杨 健 。 张 虎 王玲玲 m 胡 皓u 吴 浩也 张 宪忠n 吴 业清M 林 安基 卢 朋 李 书珍
( I . 北京中 医药 大学 ,北京 1 0 0 0 2 9 ; 2 . 北京 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北京 1 0 0 0 7 8 ; 3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北京 1 0 0 1 0 2 ; 4 . 长春中医药大学 附属 医院 ,长春 1 3 0 0 2 1 ; 5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 属医院 ,济南 2 5 0 0 1 1 ; 6 . 河北 医科大学中医院 . 石家庄 0 5 0 0 1 1 ; 7 . 北京大学人 民医院 , 北京 1 0 0 0 4 4 ;8 . 重庆市中 医院 。重庆 4 0 0 0 1 1 ; 9 . 北京市顺义 区中医院 ,北京 1 0 1 3 0 0 ; 1 0 .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 门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 0 0 0 6 9 ; l 1 . 北 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 区卫 生服 务中心 ,北京 1 0 0 0 7 5 ; 1 2 . 北京市丰 台区方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 京 1 1 ) t ) 0 7 8 ; l 3 . 山东省 日照市中医 医院 。日照 2 7 6 8 1 1 0 ;1 4 . 北 京市丰台区兴隆中医医院 , 北京 1 0 0 1 4 1 ; 1 5 . 厦门市中医院 , 厦门 3 6 1 0 0 9 ;1 6 . 中 国科 学院 自动化研究所 , 北京 i o o : 9 o )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非常重要。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指导治疗和药物选择。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中风病的辨证分型。
一、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概述中医内科认为中风病主要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其辨证分型包括气虚血瘀型、痰湿阻络型、热毒内蕴型和肝肾阴亏型等。
每种类型的中风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辨证特点,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中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中年或老年人,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细弱等。
辨证特点是气虚血瘀,需要通过补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等,同时可以配合针灸疗法,如扎血络、刺血等。
三、痰湿阻络型痰湿阻络型是中风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体质肥胖、湿重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口苦、痰多、舌苔厚腻等。
辨证特点是痰湿阻络,需要通过化痰祛湿、通络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赤芍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捏脊、揉腰等。
四、热毒内蕴型热毒内蕴型是中风病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类型。
患者多为年轻人,常见症状有口渴、烦躁、舌红、脉象数等。
辨证特点是热毒内蕴,需要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金银花、丹参等,同时可以配合艾灸疗法,如艾炷、艾条等。
五、肝肾阴亏型肝肾阴亏型是中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患者多为久病体弱、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辨证特点是肝肾阴亏,需要通过滋阴养血、益肾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首乌藤、熟地、酸枣仁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按揉太冲穴、涌泉穴等。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是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分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患者的辨证类型也可能存在变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1)临床特点①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②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②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损的情况。
头颅MRI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 优于MRI,但MRI 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对某些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帮助,如能较好地鉴别瘤卒中,发现AVM 及动脉瘤等。
脑血管造影(DSA):中青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或CT和MRI检查怀疑有血管异常时,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异常血管及显示出造影剂外漏的破裂血管和部位。
③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 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阳性率仅为60%左右。
对大量的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二)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
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研究近况
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研究近况标签: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综述出血性中风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辨证至关重要,积极探索出血性中风的辨证规律,对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大意义,现将近20年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以各代标准为基础的证候研究现代学者在古代医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分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证候规范化诊断标准。
1.1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中国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一代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5个证类;把中风病——中脏腑分:风火上扰清窍证、痰湿蒙塞心神证、痰热内闭心窍证、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证类。
刘金民[2]调查得出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前三位是风证、火证、痰证。
杨利等[3]通过观察1418例中风患者的发病过程,发现急性期以血瘀证、痰证、风证为最多见。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多见血瘀证、痰证、气虚证。
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科研协作组[4]在对“一代标准”进行的验证中,采用临床经验辨证与《标准》辨证对照的方法,观察了1085例次中风病患者。
研究表明中风火热、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6类证候的总体符合情况达到87.79%,痰、瘀二证几乎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占有很高的比例,发现1085例中风患者中,不拘病期,不拘病情轻重,经验辨证者全部有证可辨,而《标准》辨证者13例次无证可辨。
梁伟雄等[5]调查221例中风急性期患者,出血性中风病前三位分别是:火证(50.7%)、风证(49.3%)、痰证(47.8%)。
1.2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1994年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专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共同起草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6]将中风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6个基本证候。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出血 后 C 组 P o l 3 0潜伏 期 较 脑 出血 后 无 C 组 和 正 常 对照 组 显 著 延 长 ( <0 0 ) 脑 出血后 无 C 组 的 P 0 I P .1 。 I 3 0潜 伏 期 较 正 常 对 照 组 有 所延 长 ,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但 P>0 0 ) P 0 . 5 , 3 0波 幅 在 正 常 对 照组 、 出血 后 无 C 组 及 脑 出血 后 C 组依 次 降低 , 相 互 之 间 无 统 计 学 意 脑 I 1 但 义 ( >0 0 ) 经 中 医辨证 分 型 发现 : 出血 后 C 组 痰 湿 蒙塞 心 神 证 、 痰瘀 血 痹 阻脉 络 证 、 热腑 实 风 痰 上扰 证 三 型 认 知 障 碍 出 P .5。 脑 l 风 痰 现频 率与 脑 出血后 无 c 组 比 较 有 统计 学意 义 ( <O 0 ) 经 L gsi 归 分 析 , 湿 蒙塞 心 神 证 、 痰 瘀 血 痹 阻脉 络 证 、 热 腑 实 I P .5。 o i c回 t 痰 风 痰
中西 医 结 合心 脑 血 管 病 杂 志 2 0 年 1 09 月第 7 第 1 卷 期
・2 ・ 7
神 经 秘痰 癞 临床 观 察∥
脑 出血后 认知 障碍 与中风 中医辨证 分 型 的关 系探讨 陈晓 锋 , 王雷 芳
摘 要 : 的 探 讨 脑 出血 后认 知 障 碍 ( I与 中风 中医辨 证 分 型 的 关 系 , 目 C) 了解 脑 出血 后 何 种 中 医证 型 易发 生认 知 障 碍 , 为今 后 开 展 中 医药 对脑 出血 后认 知 障碍 的 早期 干 预 提 供 参 考 。方 法 收 集 14例 脑 出血 患 者 , 头颅 C 3 经 T及 磁 共振 成 像 ( I证 实 , MR ) 通过 简 易精 神 状 态 量表 ( MMS ) 定 分 为 脑 出血 后 C 组 ( 1 ) 脑 出血 后 无 c 组 ( 3 ) E测 I 6 例 与 l 7 例 。各 组 均 分 别 进 行 MMS E评 测 、 件 相 关 电 事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3个月内出现以下症状,其程度影响到日常正常生活能力(排除运动障碍影响)者。
(1)主要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判断力减退。
(2)次要症状:①行为改变:行为幼稚、笨拙,不注意个人卫生等。
②情感改变:情感幼稚,情绪易激惹;或表情呆板、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自私多疑,哭笑无常。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中有关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1)脑卒中,有症状体征及神经影像学证据。
(2)认知功能较前减退,记忆功能及一项或一项以上认知功能损害(定向、注意力、语言、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和行为等)神经心理测试证实。
如简易智能检查量表( MMSE)评分:按教育程度分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或以上<24分。
(3)以上两种疾病具有相关性。
即认知障碍的发生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起病较快,病程呈阶梯样进展。
(二)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沉默寡言,迟钝呆滞,记忆减退,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脾肾两虚证: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气短懒言,肌肉萎缩,食少纳呆,腹痛喜按,舌淡白,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3.痰浊蒙窍证: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不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淡,苔白腻,脉滑。
4.瘀血内阻证: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中医诊断学中的中风辨证方法研究
05
中风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 研究
典型案例分析
要点一
案例一
患者,男性,65岁,因突然昏倒、不 省人事、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入院 。经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采用活 血化瘀、通络开窍的中药治疗,配合 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患者症状逐渐 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要点二
案例二
患者,女性,58岁,因头晕目眩、肢 体麻木、言语不清而就诊。中医辨证 为中风先兆,采用益气养阴、熄风通 络的中药治疗,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未出 现中风发作。
要点三
案例三
患者,男性,72岁,因突然昏仆、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而入院。中医辨证 为中风中脏腑,采用清热化痰、开窍 醒神的中药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和心 理疏导,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自 理能力得到提高。
临床疗效评价
评价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等。
评价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方法进行评价。
将中医证候与西医疾病诊断相结合,综合考虑 病因、病理、症状等因素进行辨证。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
结合中医宏观辨证和西医微观检查手段,全面 评估中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体质辨证与干预
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辨证,并结合中医养生、调护等方法进行综合干预。
03
中风辨证方法的理论研究
病因病机分析
内因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导 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风、火、痰、
一组疾病。
02
中风类型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中风可 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两大类。
03
中风危害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害
人类健康。
出血性脑中风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出血性脑中风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发表时间:2016-01-18T09:59:41.06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10期作者:张艳梅[导读] 民勤县中医院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理机制相同。
通讯作者:田锋兴(民勤县中医院,甘肃,武威,733399)【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摘要】目的:出血性中风及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辨证探讨。
方法:通过中医药调理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
结论: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医辨证一般一致。
结果: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理机制相同。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辨证探究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emorrhagic stroke and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and hemorrhagic strok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 ischemic stroke and hemorrhagic stroke recovery period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Results: the ischemic stroke and hemorrhagic stroke recovery period were the same as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Key words] stroke recovery / dialectical inquiry脑血管意外在祖国医学属于中风范畴,目前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种。
中风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
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患者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我院数据库时间段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间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收集其中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障碍,将其分为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每组中录入60例患者。
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所有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自身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实验结果中显示,认知障碍组患者主要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为主;而正常组主要以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为主,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而两组中气虚血瘀以及阴虚风动患者分型数量均较少,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易导致脑出血发病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注重于患者的认知障碍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中风辨证治疗;病症分型脑出血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类型,患者在发生脑出血后,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障碍,而认知障碍发生时会导致患者出现痴呆症状,对于患者的治疗来说难度较大[1]。
而在对患者进行血管性痴呆防治时,亢血小板凝聚的药物都能够导致患者发生再出血,所以在对患者进行并证明,确实应当注重与患者出血后认知功能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这样才能有助于患者后续治疗[2]。
目前西医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未见良好的方案,明确患者病症,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误诊或漏诊状况[3]。
所以本文中对中医辨证方案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探讨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患者与患者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现做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数据库时间段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间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收集其中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障碍,将其分为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每组中录入60例患者。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研究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研究卢峰;王世聪;吴松鹰【摘要】目的:通过对有关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常见症状、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89-2015年有关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176篇,出现频率≥3%的常见症状有34个,出现频率≥5%的常见中医证型有13个;在此基础上提取证候要素21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3个.结论:通过文献研究揭示了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常见症状、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该病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中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文献研究【作者】卢峰;王世聪;吴松鹰【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3认知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中风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8%~50.0%[1]。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中医学“善忘”“健忘”“多忘”等范畴。
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执行功能下降和反应迟钝、记忆损伤,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最终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医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方法多样,显示了中医药在此领域的优势。
然而,综合分析各家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证候分型、诊疗标准不尽统一,甚至欠准确、欠客观定量化,有许多仍为定性的描述,以致于众多治法孰忧孰劣无法比较、难于判定,不便推广使用。
本研究对1989—2015年有关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揭示该病常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
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杨润华;刘东太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8(017)030
【摘要】出血性中风病情危急,中医治疗有独特疗效,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分析脑出血(ICH)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脑出血属中医“中风”病范畴,中风病是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滋脉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麻木为主症。
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其患病人数占所有脑卒中患者数的10%~20%,住院病死率43%~51%。
证候要素的确定应从病机研究入手,病机是证候要素确定的依据。
【总页数】3页(P4802-4804)
【作者】杨润华;刘东太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2
【相关文献】
1.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研究近况
2.出血性中风的中医辨证与磁共振成像(MRI)对照研究
3.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与颅内血肿部位及量化的相关性
4.中医辨证施护对出血性中风患者近期心理状况的影响
5.中医辨证论治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19T09:30:32.64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作者:向艳南
[导读] 目的:探究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患者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
向艳南
湖南省桃江县中医医院 413400
【摘要】目的:探究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患者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我院数据库时间段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间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收集其中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障碍,将其分为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每组中录入60例患者。
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所有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自身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结果:实验结果中显示,认知障碍组患者主要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为主;而正常组主要以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为主,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而两组中气虚血瘀以及阴虚风动患者分型数量均较少,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易导致脑出血发病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注重于患者的认知障碍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中风辨证治疗;病症分型
脑出血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类型,患者在发生脑出血后,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障碍,而认知障碍发生时会导致患者出现痴呆症状,对于患者的治疗来说难度较大[1]。
而在对患者进行血管性痴呆防治时,亢血小板凝聚的药物都能够导致患者发生再出血,所以在对患者进行并证明,确实应当注重与患者出血后认知功能的早期筛查和诊断,这样才能有助于患者后续治疗[2]。
目前西医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未见良好的方案,明确患者病症,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误诊或漏诊状况[3]。
所以本文中对中医辨证方案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探讨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患者与患者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现做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数据库时间段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间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收集其中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认知障碍,将其分为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每组中录入6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男:女=32:28),年龄35~64(51.9±5.2)岁;实验组患者(男:女=30:30),年龄34~66(52.4±4.9)岁;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证不会主动退出本次实验;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治疗,长期随访;患者在治疗前或开展实验前接受过其他骨科疾病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个体状况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两天内按照相关诊断标准进行分析,详细记录患者性别以及中医证。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选择spss22.0软件对实验中各项数据进行处理。
记录所有患者病症类型(%),数据应用卡方值进行检验。
本次实验数据t值用于检验文中患者的年龄信息数据计量资料,以P<0.05则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中显示,认知障碍组患者主要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为主;而正常组主要以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为主,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而两组中气虚血瘀以及阴虚风动患者分型数量均较少,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脑出血病正在发病后期脑组织会受到相关病症影响,出现较为复杂的病理生理状况,发生诸如脑水肿、炎症反应以及能量代谢紊乱等病症对于患者正常认知功能和生理功能都会造成极大影响。
而脑出血正在进行治疗时,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后续病症改善来说不利影响,对于患者的病症控制来说也会造成影响[4]。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患者发病后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引起患者出现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但在目前西医理论中还尚未明确这种病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而在我国中医理论中认为神智包括患者意识、智能以及精神等多个范畴,所以在患者发生脑出血后,其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属于神志病、呆病范畴。
而患者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患者出血量、出血部位以及昏迷时间等多种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由于老年人群肾中精气缺乏,患者脑缩小,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智力功能,而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显示老年患者不仅存在肾虚状况,患者的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年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
患者发生脑出血,后期风阳上逆会使得患者胃气不降,进而通向迟缓,影响了患者的食物运化,患者体内糟粕无法排出,进而导致患者清窍失养。
浊毒上扰清窍则引起患者智能和记忆受损。
故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分型以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为主,均是由于患者血痰未清,而风气上扰引起患者血痹瘀
滞,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认知功能。
而在部分临床研究中认为[5],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以虚症为主,但考虑血管性痴呆患者主要表现为血瘀、痰浊以及腐蚀等因素为主要病理因素,所以在进行分析时,可根据患者痰浊以及血瘀状况明确患者病症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帮助。
综上所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很容易导致脑出血发病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注重于患者的认知障碍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燕,崔应麟,周盼盼,陈慧亭.中医药防治脑出血的研究述评[J].中医研究,2017,30(09):71-73.
[2]朱迎春.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2):122-123.
[3]李光.脑出血后认知障碍与中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J].智慧健康,2017,3(08):26-28.
[4]王安帮,马小虎,董发达,谢煜,高长庆,杨少伟.基底节脑出血CT分型对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06):24-25.
[5]陈志斌,黄永福,宋海鹏,黄权生.高血压脑出血穿破脑室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