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3.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中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诗文的打印稿或电子稿。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山居秋暝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2)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练习与巩固:(1)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与延伸:(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山居秋暝》主题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导入。

1. 板书课题2. 解题。

你知道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1. (表层功夫)自由朗读,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2. (初步感受诗歌意境)读完诗歌,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理由A. 凄凉B.悲怆C. 欣喜D.宁静3.齐读,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活动:朗读、交流三.品读意象。

1. 抓诗眼“空山”,理解“空山”不空出示《鸟鸣涧》《鹿柴》,对比三首诗,发现共同的词语“空山”。

思考:这座山真的是空山吗?自读诗歌,圈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交流,教师板书。

思考:老师为什么分成两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写景。

明月青松竹林莲叶清泉浣女渔舟2. 思考:这一动一静该怎么读,才会让听的人神往?教师出示两首古筝音乐,试着为两句诗配乐。

《高山流水》《渔舟唱晚》。

3. 配乐朗诵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教学1. 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随即指导朗读。

2. 抓取“明月”意象。

出示古诗,体会不同诗歌环境中,意象的语言不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悲壮雄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相思)了解古人写诗“景语皆情语”再次朗读诗句,感受诗歌宁静、悠远的意境。

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教学1. 练笔:这句诗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灵动而又充满烟火气的乡野生活图。

发挥想象:伴着夕阳晚归的女孩们在“喧”些什么?满载而归的渔民们又会谈论什么?同桌合作写一写,比一比谁写的既丰富又合情合理。

2. 交流展示。

并指导朗读。

3. 炼字之美古诗字数不多却意境悠远,每个字都值得反复品味。

古人也讲究炼字之美。

细细默读这句诗歌,哪一个字值得你记住?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4. 交流感受,并有感情朗读。

六.回归诗眼,空山即“空心”1. 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体会王维诗中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感受王维隐逸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理解王维的隐逸思想。

1. 教师准备:(1)熟悉《山居秋暝》的教学内容。

(2)准备相关的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准备诗中的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王维的诗作。

(2)介绍《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反复朗读《山居秋暝》。

(2)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 诗意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自然美。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想和体会。

3. 调查其他同学对王维诗作的了解,进行分享。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的情况。

3. 理解与表达: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

《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

《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一)品读诗题感秋意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

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

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写景名句,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空”字的深层含义。

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之间,你们能想象古人是怎样生活和感受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看看他在山中的秋夜里有着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暝”“竹喧”“春芳歇”等字词的含义。

(四)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莲、渔舟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山居秋夜图。

2、赏析写景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提问:这两句诗好在哪里?(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从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

《山居秋暝》的教案

《山居秋暝》的教案

《山居秋暝》的教案《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山居秋暝》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山居秋暝》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

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

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篇一教学目的]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二、走近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较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特别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3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020年老师们要继续加油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一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0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0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0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分析《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

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

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

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教学过程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外学习板书: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生回答)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

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

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

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1)理解文意(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5)语言特点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山居秋暝》教案篇一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写什么〕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黄昏。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黄昏喧:xuan;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黄昏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2023最新-《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

《山居秋暝》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

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

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写什么)初读感知诗歌(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明确: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

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

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

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

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

“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

(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

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C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学生讨论品读)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明确: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

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

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

《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可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布置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唐·王维景感受愿望月、松——明净、清幽泉水——清澈、欢快少女——纯真、开朗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渔夫——勤劳、朴实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2.情景交融3.动静结合教学反思:《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晩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我们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也为本单元其他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天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因一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