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医养生入门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 “土爰稼樯”——生化、承载、受纳
中医七情
七情内伤
•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 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 同反应。
仙茅等.
(阳)热性药物: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 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
• 热性药举例 :1 附子、干姜、肉桂
寒性药物: (阴)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 膏梁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寒性药举例 :大黄、黄连、石膏
阴精
阳气 阴邪
阳邪
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 “阳病治阴”——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
阳 调
而致阳亢者,必须补其阴的不足
治“阴病治阳”——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脉——舌 肝——筋——眼 脾——肉——口 肺——皮——鼻 肾——骨——耳
与小肠相表里 与胆相表里 与胃相表里 与大肠相表里 与膀胱相表里
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肝热——暴发火眼——宜清肝
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咳,可用泻大肠火的治法 来达到清肺热的目的
奇经八脉
• 奇经八脉:
• 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
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 • 分别选用: • 酸枣仁(养心安神) • 远志(宁心安神) • 朱砂(镇惊安神)等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使其归心经。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滋润
阴 阳
味酸、苦、咸
属 温热,燥烈 性
味辛、甘、淡
作用敛降-阴 -作用升散-阳
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 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药物四性
(阳)温热性药物 • ,一般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 可以驱散风寒、健脾暖胃、益气养血、温补肾阳。 • 如:白参、红参、麻黄 附片、乾姜、肉桂、紫苏、当归、川芎、陈皮、菖蒲 白芥子、细辛、
瞑眩反应
• 医学界经过研究和试验证明:服用任何功能性保健食品都会有或 多或少的“不良反应”,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调整反应”或“好 转反应”或“整健反应”,中医称为“瞑眩反应”。
• “瞑眩反应”并不是副作用,这是对人体各个器官进行有效调
节所 产生的一种现象,有20%的人会感觉到。
中医讲“不起暝眩,症状不愈”秘玄哦能够程度 反应是病情好转时必然和暂时反应,不少中草药 和保健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秘玄反应,是迈向健
• 七情辩证: 是以精神活动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依据的一种辩证方。
• 治疗八法要则: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
阴阳关系
二、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下
阳 表
内
背
阴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肾五 脏
六腑 心
阴
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脾
阳
肺
阴阳生理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 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物质——阴 功能——阳
康的关键一步,也是必然的一步。
二、瞑眩反应的特点?
(1)瞑眩反应是机体自我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2)瞑眩反应是暂时性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生。 (3)瞑眩作用因人而异,症状、持续时间、程度完全依个人体质及
病症不同而异。 (4)瞑眩反应代表着机体的阳气正在努力工作,也就是正在重新建
立正常的平衡秩序的过程。因此瞑眩反应的出现,没有害怕的 必要。
23
中医六邪
自然界六气过多---(六邪/六淫)
•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 候变化。
• 六淫产生的因素: • 气候变化异常,超过机体正常的适应范围。 • 机体适应能力低下,不能适应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邪与七情
25
• 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 • 季节性——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 地区性——致病常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 相兼性——既可单独侵犯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
(5)瞑眩反应有可能多次出现,具有由重到轻的特点. 瞑眩反应是 机体即将恢复健康的重要标志。一旦瞑眩反应消失,机体也将 完全恢复健康。
(6)根据瞑眩反应还可能诊断出机体潜在的病变。
三、什么情况下容易感受到瞑眩反应
1、过敏性体质。 2、体内化学物质积累过多(如药品、食物中农药、人工添加剂、饲料中的荷尔蒙、
3、佐药:
意义一是为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 七情内伤——当七情太过强烈或持久刺激,超越人体的 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虚弱,对情志刺激的 调节适应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 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六邪与七情
18
『黄帝内经』指出;
喜乐太过则伤『心』、『神』 愤怒太过则伤『肝』、『魂』 忧思太过则伤『脾]、[意』 悲哀太过则伤『肺』、[魄』 恐惊太过则伤『肾』、『志』、『精』。
• 《五行学说》: 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 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 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 化规律。
•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
• 五脏: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是 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
五味的作用
• 酸能养筋 ——筋柔韧、有弹性 • 苦能滋血——血运行流畅 • 甘能滋肉——肌肤、肌肉紧实 • 辛能滋气——气更加顺畅 • 咸能滋骨——滋养骨头
归经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 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 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天气暑热——汗多——散热 天冷——汗少、尿多——保温
春季多温病,夏多痢疾、腹泻,冬多伤寒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 致病因素——邪气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 肝在志为怒 • 心在志为喜 • 脾在志为思 • 肺在志为悲忧 • 肾在志为惊恐
气血是五脏和情志 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六邪与七情
20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过怒伤肝 过喜伤心 过思伤脾 过悲伤肺 过恐伤肾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六邪与七情
21
•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 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抗生素、环境污染)。 3、五脏机制有异常迹象(血糖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高)。 4、免疫力增强与疾病或病变细胞对抗时。 5、以前发生的内伤、运动伤害、车祸伤害。
五行与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肝 •火-温热、升腾、明亮——心 •土-生化、承载、受纳——脾 •金-清洁、清肃、收敛——肺 •水-寒凉、滋润、向下——肾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涉及的具体理论范围非常广泛, 其中包括阴阳学、五行学、脏(臧)象 学、经络学说等。这几种学说是中医诊 病、治病、用药及辩证论治的基础理论。
是以完整统一,人与天地相应,与和 谐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预防胜于治疗, 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标本 兼治的目的。
定义: 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 络或特定部位等的定位、定向理论。
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
1、君药:
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
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闻诊:听病 人的语言、 呼吸等声音
闻
闻诊:嗅病 人发出的异 常气味等
望
四诊
切
望诊:指观察病人的神、 色、形、态、舌象及排 出物等以断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有 关病情资料,如病史、 自觉症状等以断病。
问
切诊:脉诊和按诊。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有关部位以断病。
五行说学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
(一)整体观念
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以经络、皮毛、肌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为组织
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二)辩证论治
何谓辩证论治?
“辨证”—— 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
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 “证候”。
“论治”又叫“施治”——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气——阳
血——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
乃绝。”
上热下寒
• 有一种病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 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
• 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 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 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 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 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的将 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源”。
(三)、中医学的几个概念
• 药物性味 • 药物归经 • 药物配伍 • 藏象学说 • 药物四性 • 五行学说 • 中医四诊 • 中医七情、 • 中医六邪 • 中医辩证
阴阳生理 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
药物性味
•酸 •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苦 •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 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甘 •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辛 •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 • 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咸 •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
六邪与七情
22
• 多发为情志病
①如郁证、癫、狂等。 ②如胸痹、真心痛、眩晕等身心疾病。 ③其它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
胆疾病等。
• 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 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则有利于疾病康复。 2. 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六邪与七情
• 凉性药物(阴) •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
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冰太过,常用凉血。薄荷、麦冬、丹参 、荔枝 草、一点红、小蓟
•脏象学说
• 所谓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说。、
• 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 • 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即可导致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六邪与七情
26
中医辩证
• 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六经辩证:是外感疾病的一种辩证方法,包括:三阴、三阳六种症候
• 气血津液辩证:是以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辩证方法。
• 六淫辩证:是一般外感发病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以自然界的六气。(风、寒、 暑、湿、燥、火)
中医七情
七情内伤
•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 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 同反应。
仙茅等.
(阳)热性药物: 人有大寒,因用热药。冰寒禁锢之地,非熊熊烈火无以消其阴翳。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有寒邪停 留,但在脾肾两脏更为常见。
• 热性药举例 :1 附子、干姜、肉桂
寒性药物: (阴) 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 膏梁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寒性药举例 :大黄、黄连、石膏
阴精
阳气 阴邪
阳邪
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 “阳病治阴”——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
阳 调
而致阳亢者,必须补其阴的不足
治“阴病治阳”——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心——脉——舌 肝——筋——眼 脾——肉——口 肺——皮——鼻 肾——骨——耳
与小肠相表里 与胆相表里 与胃相表里 与大肠相表里 与膀胱相表里
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肝热——暴发火眼——宜清肝
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咳,可用泻大肠火的治法 来达到清肺热的目的
奇经八脉
• 奇经八脉:
• 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
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 • 分别选用: • 酸枣仁(养心安神) • 远志(宁心安神) • 朱砂(镇惊安神)等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使其归心经。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滋润
阴 阳
味酸、苦、咸
属 温热,燥烈 性
味辛、甘、淡
作用敛降-阴 -作用升散-阳
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 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药物四性
(阳)温热性药物 • ,一般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 可以驱散风寒、健脾暖胃、益气养血、温补肾阳。 • 如:白参、红参、麻黄 附片、乾姜、肉桂、紫苏、当归、川芎、陈皮、菖蒲 白芥子、细辛、
瞑眩反应
• 医学界经过研究和试验证明:服用任何功能性保健食品都会有或 多或少的“不良反应”,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调整反应”或“好 转反应”或“整健反应”,中医称为“瞑眩反应”。
• “瞑眩反应”并不是副作用,这是对人体各个器官进行有效调
节所 产生的一种现象,有20%的人会感觉到。
中医讲“不起暝眩,症状不愈”秘玄哦能够程度 反应是病情好转时必然和暂时反应,不少中草药 和保健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秘玄反应,是迈向健
• 七情辩证: 是以精神活动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依据的一种辩证方。
• 治疗八法要则: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
阴阳关系
二、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下
阳 表
内
背
阴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肾五 脏
六腑 心
阴
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脾
阳
肺
阴阳生理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 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物质——阴 功能——阳
康的关键一步,也是必然的一步。
二、瞑眩反应的特点?
(1)瞑眩反应是机体自我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2)瞑眩反应是暂时性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生。 (3)瞑眩作用因人而异,症状、持续时间、程度完全依个人体质及
病症不同而异。 (4)瞑眩反应代表着机体的阳气正在努力工作,也就是正在重新建
立正常的平衡秩序的过程。因此瞑眩反应的出现,没有害怕的 必要。
23
中医六邪
自然界六气过多---(六邪/六淫)
•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 候变化。
• 六淫产生的因素: • 气候变化异常,超过机体正常的适应范围。 • 机体适应能力低下,不能适应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邪与七情
25
• 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 • 季节性——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 地区性——致病常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 相兼性——既可单独侵犯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
(5)瞑眩反应有可能多次出现,具有由重到轻的特点. 瞑眩反应是 机体即将恢复健康的重要标志。一旦瞑眩反应消失,机体也将 完全恢复健康。
(6)根据瞑眩反应还可能诊断出机体潜在的病变。
三、什么情况下容易感受到瞑眩反应
1、过敏性体质。 2、体内化学物质积累过多(如药品、食物中农药、人工添加剂、饲料中的荷尔蒙、
3、佐药:
意义一是为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 七情内伤——当七情太过强烈或持久刺激,超越人体的 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虚弱,对情志刺激的 调节适应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 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六邪与七情
18
『黄帝内经』指出;
喜乐太过则伤『心』、『神』 愤怒太过则伤『肝』、『魂』 忧思太过则伤『脾]、[意』 悲哀太过则伤『肺』、[魄』 恐惊太过则伤『肾』、『志』、『精』。
• 《五行学说》: 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 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 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 化规律。
•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
• 五脏: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是 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
五味的作用
• 酸能养筋 ——筋柔韧、有弹性 • 苦能滋血——血运行流畅 • 甘能滋肉——肌肤、肌肉紧实 • 辛能滋气——气更加顺畅 • 咸能滋骨——滋养骨头
归经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 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 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天气暑热——汗多——散热 天冷——汗少、尿多——保温
春季多温病,夏多痢疾、腹泻,冬多伤寒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 致病因素——邪气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 肝在志为怒 • 心在志为喜 • 脾在志为思 • 肺在志为悲忧 • 肾在志为惊恐
气血是五脏和情志 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六邪与七情
20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过怒伤肝 过喜伤心 过思伤脾 过悲伤肺 过恐伤肾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六邪与七情
21
•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 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抗生素、环境污染)。 3、五脏机制有异常迹象(血糖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高)。 4、免疫力增强与疾病或病变细胞对抗时。 5、以前发生的内伤、运动伤害、车祸伤害。
五行与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肝 •火-温热、升腾、明亮——心 •土-生化、承载、受纳——脾 •金-清洁、清肃、收敛——肺 •水-寒凉、滋润、向下——肾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涉及的具体理论范围非常广泛, 其中包括阴阳学、五行学、脏(臧)象 学、经络学说等。这几种学说是中医诊 病、治病、用药及辩证论治的基础理论。
是以完整统一,人与天地相应,与和 谐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预防胜于治疗, 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标本 兼治的目的。
定义: 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 络或特定部位等的定位、定向理论。
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
1、君药:
即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
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闻诊:听病 人的语言、 呼吸等声音
闻
闻诊:嗅病 人发出的异 常气味等
望
四诊
切
望诊:指观察病人的神、 色、形、态、舌象及排 出物等以断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有 关病情资料,如病史、 自觉症状等以断病。
问
切诊:脉诊和按诊。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有关部位以断病。
五行说学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
(一)整体观念
生理上的有机联系: 以经络、皮毛、肌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为组织
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二)辩证论治
何谓辩证论治?
“辨证”—— 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
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 “证候”。
“论治”又叫“施治”——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气——阳
血——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
乃绝。”
上热下寒
• 有一种病有意思,上面口舌生疮,咽干鼻干,下面 却腰冷疼痛,小便清长。
• 上面一团火,下面一盆冰。中医称为“上热下寒”。 上面的火,原本该在下面;但是由于下面寒邪盘踞, 把异己的、虚弱的阳气赶了出来,阳气无家可归, 浮游于上,才出现了上面的火象。肉桂的作用,就 在于入下焦温散寒邪,让阳气来复。中医形象的将 肉桂这一功效称为“引火归源”。
(三)、中医学的几个概念
• 药物性味 • 药物归经 • 药物配伍 • 藏象学说 • 药物四性 • 五行学说 • 中医四诊 • 中医七情、 • 中医六邪 • 中医辩证
阴阳生理 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
药物性味
•酸 •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苦 •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 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甘 •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辛 •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 • 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咸 •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
六邪与七情
22
• 多发为情志病
①如郁证、癫、狂等。 ②如胸痹、真心痛、眩晕等身心疾病。 ③其它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
胆疾病等。
• 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 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则有利于疾病康复。 2. 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六邪与七情
• 凉性药物(阴) • 气有小寒,谓之性凉。凡热不甚,用寒则伤正者,凉药之所为也。风热之袭表,则需凉散;阴
血损而燥热生,则宜凉润;凡血有热,不宜寒冰太过,常用凉血。薄荷、麦冬、丹参 、荔枝 草、一点红、小蓟
•脏象学说
• 所谓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说。、
• 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 • 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即可导致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六邪与七情
26
中医辩证
• 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六经辩证:是外感疾病的一种辩证方法,包括:三阴、三阳六种症候
• 气血津液辩证:是以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辩证方法。
• 六淫辩证:是一般外感发病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以自然界的六气。(风、寒、 暑、湿、燥、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