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的投行战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影响和对策分析
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影响和对策分析【摘要】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
外资银行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创新思维,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市场份额的争夺和监管不平衡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我国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制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等方式来有效化解。
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也是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重要途径。
在未来,我国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与外资银行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外资与本土银行开展更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实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资银行、进入、银行业、影响、机遇、挑战、应对策略、合作、交流、总结、展望、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长足的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和市场化。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银行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资银行以其先进的金融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丰富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提升了银行业的竞争力,还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但与此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也对国内银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应对策略以及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为我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针对这些影响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分析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市场份额、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美国次贷危机投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扮演的角色及对我国对此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投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扮演的角色及对我国对此的启示对我国投资银行金融业务创新问题的研究——美国次贷危机投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扮演的角色及对我国对此的启示摘要以次贷危机为背景,通过剖析投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作为金融创新产品中重要一员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其在促进金融稳定的同时也造成了金融不稳定,因此对我投资银行拓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关键词: 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资产证券化这一近几十年来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令人振奋的创新金融工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亚洲等新兴经济体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对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引发了人们对于作为危机导火索之一的资产证券化的审慎思考。
而在资产证券化中的担任中介机构的投资银行更是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重创:世界最大的5家投资银行中有3家分别面临倒闭或者被兼并的命运。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
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
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
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一、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投资银行在危机中扮演了CDO等次贷证券的发起、承销和做市、直接投资、杠杆融资等多种重要角色,促进了次贷证券市场空前膨胀。
投资银行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在危机爆发时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一)、投资银行承担了次贷证券的发起、承销和二级市场做市的作用投资银行通过发起和承销次贷证券获得了丰厚的佣金收益。
首先,投资银行直接购买次级抵押贷款或ABS等资产,或向CDO管理人提供融资,购买资产组合,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构建资产池。
其次,设计CDO的结构。
最后,投资银行还需确定不同档CDO的利率,并将CDO销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国外投银业务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国外投银业务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对我国的投行业务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投行业务相比于欧美国家肯定是要起步慢些的,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我国受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接下来主要就是以美国为例来分析中国投行业务受其得影响。
美国投资银行起步于19世纪初,在南北战争期间迅速成长起来。
从19世纪70年代至1919一1933年大危机,它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曾经盛极一时。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影响深远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推行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的金融体制,高筑“防火墙”使投资银行的发展受到诸多制约,美国投资银行遂还原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投资银行”。
但进入本世纪8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重新在国内外急剧扩张,实力与规模大为增强,目前仍不失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主角之一。
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起步阶段从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中涌现出一大批规模空前的新兴铁路公司、保险公司和公用事业公司。
美国的证券市场因而迅速地扩容起来。
这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投资银行在这一时期的产生和加速成长。
在美国金融史上,第一家投资银行是成立于1826年的普莱姆一伍德一金公司。
该公司首先从证券零售经纪业务中脱离出来,成为最早开展证券批发业务的机构,亦即投资银行。
南北战争期间,南北双方的各级政府发行了巨额政府债券以筹措战争经费。
这给年轻的美国投资银行带来了可观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机会,从而为后者的起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家杰伊·库克就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而暴发起来的。
他原是一名银行家,在南北战争的第一年才进入投资银行业。
1861年,他作为一个辛迪加牵头人成功地为宾夕法尼亚州包销了300万美元的债券。
在随后的数年,他又屡次牵头组建承销辛迪加,集结起一支2500人的销售队伍,运用报纸广告等一切可以运用的推销手段,总共承销了3.6亿多美元的政府债券和大量的军费国债。
浅析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对我国证券公司改革的启示
浅析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对我国证券公司改革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从浅析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对我国证券公司改革的启示角度出发,对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和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介绍了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的概况,然后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随后从强化独立董事制度、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管三个方面提出了启示。
最终指出,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提高证券公司治理水平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为我国证券公司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推动其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透明度。
【关键词】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证券公司,改革,启示,独立董事制度,风险控制机制,内部监督,外部监管,借鉴经验,提高治理水平。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证券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不够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存在不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也影响了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与此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业发达国家之一,其投资银行治理结构较为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美国投资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注重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和严格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管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和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探讨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对我国证券公司改革的启示,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推动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在全球金融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证券公司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升我国证券公司治理水平并推动其向更加规范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美国投资银行的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投资银行的危机对我国的启示摘要:近几年来,投资银行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已经不可取代。
美国投资银行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在金融危机之中所面临的危机也是最严重的。
我国投资银行刚刚起步,有很多不足,美国投资银行的危机对我国发展投资银行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投资银行;危机;监管美国投资银行起步于19世纪初,在南北战争期间迅速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期经济大危机之前,投资银行在美国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金融管制,影响深远,使得投资银行的发展受到诸多制约。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投资银行业重新实现了在国内外急剧扩张,实力和规模大大增强。
到了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为金融混业经营提供了法律基础,投资银行业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国政府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混业经营模式,一方面有助于投资银行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投资银行的日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美国投资银行业遭受重创,大量的亏损和倒闭。
面临重重危机,难以恢复。
一﹑美国投资银行危机概述自2006年开始在美国逐步显现的次贷危机,仅仅由最初的6000万美元的坏账损失最终演化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银行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投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发起者的角色。
投资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地位无可取代,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投资银行业充当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桥梁,充当金融媒介的作用,为股票和债券的发行筹集资金,增加企业实力,进行企业并购等。
但是,在2008年的危机中由于信用的过度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使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金融危机,投资银行次贷信用中将本来信用等级差的债券包装,再包装出售。
其重甚至包括量子基金,但经过投资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加工包装以后,购买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购买的金融产品的最初形势。
美国投资银行财务结构以及风险管控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启示
美国投资银行财务结构以及风险管控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启示摘要:本文参考美国投资银行由于财务结构失衡在经济危机中导致的重大风险的事实,以及美国投资银行在风险管控架构上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我国投资银行财务结构和风险管控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投资银行财务结构风险管控架构2008年,以华尔街为发源地,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使世界五大投资银行相继落马。
这引发了我们对投资银行风险管控问题的探索。
风险和投资银行相伴相生,投资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收益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风险最小化。
中国投资银行由于其业务范围局限、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所受影响相对小一些,但风险管控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中国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如何降低运营风险是摆在中国投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也只有通过降低运营风险,中国投资银行才能更为健康的发展,从而未来有实力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从财务结构可能导致的运营风险,以及公司风险管控架构的角度,对比华尔街投资银行研究中国投资银行风险管控中应注意的问题。
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财务结构失衡导致的风险,以及对中国投资银行财务模式的讨论。
华尔街投资银行财务结构失衡导致严重的运营风险,以致其在危机到来时遭受惨重损失。
首先,短期借款供长期运营使用,短期借款占总负债的比例过高。
数据显示,雷曼兄弟短期借款占其所以对外借款的66%,摩根士丹利这一指标的数值为61%,而美林和高盛的比例分别为55%和49%。
虽然短期债务的融资成本通常比长期借款的融资成本低,可是一旦出现宏观市场紧缩,财务风险就将突显。
其次是投资银行高杠杆的商业运营模式。
衡量投资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最重要指标是总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比,美国投资银行的这一指标通常在三十倍左右。
在借贷成本较低的时期,投资银行可以较低的价格借入资金,从而减少利息支出规模,实现息税后利润最大化。
可是市场如果一旦出现大幅波动,脆弱的投资银行财务结构就可能会由于其较高的负债率,像地震中的房屋瞬间瓦解。
投行业务演变以及对我国启示
(三)严格监管的“分业”阶段(1933年至20世
纪70年代中期)
投资银行的业务尤其是证券承销和并购业务得以 重新扩展,并购业务成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之 一。
这一阶段以美国政府对证券业和银行业实行严格的法律管 制,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野,现代投资银行成为一个独 立的行业为特征。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前期(1933年至20 世纪40年代),受1933年大萧条的影响和一系列法律的 出台,投资银行业务处于清淡、低迷的状态。而在后期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发生了一系 列重要变化,加上法律体系的完善规范了市场竞争,投资 银行的业务尤其是证券承销和并购业务得以重新扩展,特 别是60年代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使并购业务成为投资银行 的核心业务之一,业务的多样化有了很大发展。
MMF、综合帐户、指数基金、垃圾债券和CMA
具体表现:
80年代美国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大批投资银行 机构整合,竞争力增强。而且随着政府金融管制的放松 和证券化的推进,与证券化相关的新产品也不断涌现, 如抵押担保证券(MBS)、资产担保证券 (ABS)等,使金融产品创新进入了新的高潮。与此 同时,业务创新也成了80年代各投资银行共同瞄准的 利润来源,其中企业并购是各大投资银行的抢手业务, 期间,有的投资银行还涉足过桥贷款与垃圾债券等商业 银行业务。通过这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投资银行获 取了巨额的利润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
一个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需要管理层通过市场的创新为 券商的风险规避提供充足的风险管理工具。 发达国家的券商即使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其交易仍能保持 盈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均具有卖空机制和 套期保值工具,通过卖空机制交易者可以从市场的下跌 中获利,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下跌给所有的投资者带来的 只是亏损的结局。套期保值工具则可以将交易者的风险 和收益锁定,避免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投行的发展动向(一)国际投行组织形式的变化长期以来,美国绝大多数独立投资银行(以下简称投行)均采取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承担大部分注册资本的出资,但是不直接参与投资和决策;经营层作为普通合伙人,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注册资本,对经营损失承担无限责任。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张,在扩充资本金、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激励机制掣肘与人才竞争等三重压力的驱使下,独立投行开始由有限合伙制向股份制和公司制转变。
1999年高盛公司完成了公开发行上市,至此有限合伙制形式的投行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美国所有投行都变成了上市公司。
采取公司制形式的投行倾向于过度投机,成为引发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
投行的高资产负债率、高风险的杠杆经营产生了经营层股东的代理问题。
由于投资高风险资产给经营层股东带来的收益无限,而发生亏损时损失仅为自有股本,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不对称造成经营层股东产生过度投机的行为。
当资产负债率低、财务杠杆低时,投资损失都是由股东权益来弥补,不会发生这种代理问题。
要避免这种代理问题的发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加强监管,去杠杆化,以降低杠杆比率;二是让参与投资的股东承担无限责任,回归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
从投行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来看,向股份料、公司制转变是发展趋势,回归有限合伙制基本不太可能。
(二)国际投行经营模式的变化混业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不能完全抵消投行业务的专业化优势。
由于商业银行与投行在发展战略、组织形式、业务运作方式、风险承担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并且经过长期的分离,这些差异形成了巨大的专业化优势,甚至是难以克服的专业化壁垒。
商业银行通常是风险厌恶型的金融机构,采取比较稳健的经营策略;而投行则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专家,采取比较激进的经营策略,表现出更强的顺周期性。
这种风险态度上的差异使得投行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以及所采取的扁平化、分散化和突出金融创新的组织结构;相反,标准化产品和官僚式组织结构更有助于商业银行控制和降低经营风险。
美国富国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们实际上并不需要大额信贷支持 ,而是需要迅速可获得的小额贷款。
通过细分市场富 国银行发现原有 的业务流程用于小企业 贷款无利 可图 ,因此创新 出应用简化的新业务流程的 “ 企 业通”产 品,并取得 成功。 3、强大的交叉销售能力 富国银行将 自己的零售网点称 为 “ 商店 ” ( S t o r e ) ,并 在店 面设 计 上采用了许多零售和超市 的概 念 ,以此强调 顾客和 服务 的重 要性 。 富 国银行 的经营 目标是 “ 满足 目标客户在财务方面的所 有需求 ,帮助 他们在财务上发展成功”,力图使 自身 成为一 家能够提 供客户所 需要 任何产品的 “ 百货超市”式 的全 能金融机构 。为此 ,富国银行 以客户 为中心设计了八十多个业务单元 ,覆盖了客户整个生命周期 中可能产 生的主要金融需求 ,这成为 “ 一站式”金融超市服务 的坚实基础 。
2 0 1 4 年・ 3 月・ 下期
学术
・
理 论 现代衾 等
美 国 富 国银 行 的发展 对 我 国银 行 业 的启 示
王 璐 陈广杰 ( 济南黄பைடு நூலக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有 限公 司 山东 济南 2 5 0 0 3 2 1
摘 要:根据 市值 计算,美国富国银行 自2 0 1 3年 7月 1 2日以来已超过 中国工 商银行 ,成为全球 市值最 大银行 。富国银 行如何 由社 区银行 发展 为今 日的 “ 全球 市值 第一” 银行 ,值得我 国银行业学 习和借鉴。 关键词 :富国银行 交叉销售 零售银行
富 国银 行 的 发 展 历 程 富 国银行 的发展历程大致 可以分 为以下 四个 阶段 : ( 1 )1 8 5 2年 至2 0世纪 8 O年代 :脱胎于快递公 司的社 区银行 。 ( 2 )2 0世纪 8 O年 代至 1 9 9 4 年: 跨州 经营的地 区性银行 。( 3 )1 9 9 5 年 至2 0 0 8 年: 全国 性银行 。( 4 )2 0 0 9 年至今 :全 国性银行 的整合提升 。 二 、富国银行转型升级五大战略及部分成功做法 在富 国银行转型升级 的过程 中,有 五个战 略是一直 不 曾动摇 的。 对于这五大战略 的落实 ,也让富 国银行在发展壮大 的同时,逐 渐形成 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1 、坚 守 核 心 业 务 不 动 摇 富 国银行 的核心业务是下面三个条线 : 社 区银行 ,主要为 个人及 小企业 ( 年销售 额小 于 2 0 0 0万 美元 ) 提供包括投融资 、保险 、信托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 批发银行 ,为年销售额超 过 2 0 0 0万美 元 的大 中型企 业提供 包括 投融资 、投行 、国际业务 、房地产 、保险 、咨询等金融服务 ; 财富管理 ,包括理财 、经纪和养老业务 ,为客户提供 包括财富管 理 、个人金融总体方案等服务 。 其 中,社 区银行是富 国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其 主要是 为个人 和小企业提供全面且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细分客户 富 国银行首先研究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结构并对上千家小微 企业进 行细分 ,分析小微企业 的规模和成长周期 ,并按照现有 的银行标准放 贷程序评估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盈利水平 。 在分析盈利水平 的基础上把小微企业进一步细分为加 工作坊 、初 创企业 、家庭工厂 、个体创业者 、无利润企业 、服务型小 微企业 、一 般利润企业 、科技型企业 、高速成长企业及现金牛企业等 1 0种 。 细分客户之后 ,富 国银行发现年销售额 1 0 0万 美元 以下绝 大多数 为小微企业 ,按照现有的流程发放贷款不能取得适 当的利 润 ,而且他
基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业务情况分析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环球市场/经济视野基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业务情况分析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尹 静南开大学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进资本的充分有效流通,金融投资行业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
投资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将会朝着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给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在经营业务收入和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遭受了次贷危机的打击,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业务情况出发,能够对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章主要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后的业务情况入手,针对美国投资银行和我国投资银行在业务方面的比较,说明和介绍了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业务情况给我国投资银行业良好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业务情况;分析;投资银行业;发展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我国金融业将会更加深入的融入到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之中。
我国银行将会和外资银行进行全面充分的合作,同时外资银行也会不可避免的给我国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是美国投资银行业的重要支撑,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导致原有的五大银行仅存有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个。
针对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从中积极汲取相应的经营经验和教训,这样能够避免再次出现此类错误。
通过对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业务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能够为促进我国投资银行业的良性运行,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1.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后的业务情况1.1摩根士丹利的收入结构和变化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丹利,主要是由投资银行业务、资本交易业务、资产管理费收入、佣金收入、利息和股利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来维持正常运营的。
摩根士丹利业务收入的最大来源是利息和股利收入。
浅论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投资银行治理优化及启示
浅论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投资银行治理优化及启示浅论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投资银行治理优化及启示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经历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们能否顺利毕业,所以还是要认真对待的。
下面YJBYS提供金融毕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思考!摘要: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投资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的严重缺陷,对此美国政府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包括重视投资者利益、由分散的股权转向银行控股制、金融监管架构改革、限薪和高管薪酬改革等。
以美国为鉴,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方面企业应将科学决策、审慎经营、严控风险、严格监督理念融入公司治理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只有内部、外部共同治理,公司治理效能才能充分发挥。
关键词:投资银行;治理结构;金融监管。
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美国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问题。
分析美国投资银行治理模式的缺陷以及危机发生后美国公司治理的重大改革,对完善我国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有重要启示。
一、美国投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1 社会责任感缺失。
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导致的,尤其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业。
在美国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中,投资银行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稳健、保守与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为了追逐短期暴利,不惜损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投资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而推出次级贷款,同时又为了规避风险将贷款出售;投资银行将贷款打包出售给更多的投资者。
如设计出各种复杂的不透明的衍生产品,未向投资者进行必要的风险揭露,而是以卖出产品为最高目标,以至于广大投资者在危机中蒙受了巨大损失。
投资银行盲目的金融创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忽视了社会责任,没有发现金融创新中的不足,探寻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金融风险的管理技术和制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负面影响的不断积累导致了自身经营的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样的公司文化与现代公司治理中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最终目标背离甚远。
美国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经验及对国内银行的启示_乔晋声
(#
金融论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年第 $% 期
构 !甚 至 采 取 业 务 外 包 等 形 式 !向 客 户 提 供 各 类 金 融 服 务 " 按照规模 # 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等不同 ! 各家银行的 组织架构并不雷同 " 以针对富裕人群的财富管理业务为 例 !银 行 采 用 的 组 织 架 构 主 要 有 下 述 ! 种 形 式 $在 零 售 及商业银行部下专门开设财富管理业务线 ! 和零售及商 业银行部并列的财富管理业务线 ! 或者是少数银行建立 专门的分支机构提供理财服务 ! 甚至将部分业务外包给 其他金融机构 " 对于机构客户和富裕的个人客户 % 指个人可 投资资 产 在 "# 万 美 元 之 上 &! 无 论 采 取 何 种 组 织 架 构 ! 美 国 的 银行都会为其安排负责营销工作的客户经理或投资顾 问 %或 其 他 称 谓 !例 如 私 人 银 行 业 务 领 域 有 的 称 作 私 人 银行家 &! 这类专职的市场营销人员 ! 是银行与客户联系 的纽带 ! 负责聆听客户的需求 ! 向客户介绍银行的产品 ’ 在银行内部 ! 银行会配置由各个金融领域专家 组成的服 务团队 ! 以及网络银行 # 金融市场交易前台等服务平台 ! 向市场营销人员提供营销支持 " 因此 ! 从总的服务体系 来看 ! 市场营销人员和服务团队组成了一前一后两个梯 队 ! 前者负责营销 ! 后者负责向前者提供服务 ’ 服 务平台 则是银行用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工具 " 由于服务团队 # 服务平台的同一性 ! 银行可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 ! 即客户可以在不同的分支机构享受到同样的服务 " 较为 标准的服务架构如图 " 所示 " 从图 " 可以发现 ! 银行的理财人员由两部分构 成 $ 一是客户经理或投资顾问! 在银行中属于市场营销人 员 !他 们 工 作 的 性 质 基 本 相 同 !都 是 连 接 银 行 服 务 与 客 户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 投资顾问一 般都拥有证券从业执照 ! 除了发展与客户关系之外还可 推荐客户购买证券投资产品 ’ 而纯粹的客户 经理或其他 客户关系维护人员不一定具备证券从业执照 ! 只能为客 户办理证券投资之外的理财业务 " 二是专家团队 ! 主要
美国商行投行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商行投行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 拓展服务领域:大型商行在投行业务方面的发展可以为我国商行拓展服务领域提供启示。
商行可以通过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行服务,吸引更多客户,并且可以借此为其它业务领域提供更多的服务。
2. 强调风险管理:商行在投行业务中需要非常重视风险管理。
经过多年的风险管理经验积累,商行能够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模型,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这可以为我国商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基于科技的创新:商行在扩展业务范围的同时,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使其业务更加高效和便捷。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投行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无疑是商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4. 发挥国际化优势:美国商行在投行业务中发挥了强大的全球化优势。
而我国商行虽然已经在海外建立了一定的业务,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在扩展国际业务时可以参考美国商行的国际化战略和经验。
5. 发挥在地产金融方面的优势:美国商行在投行业务中可以借助其在地产金融方面的强大优势。
在我国,商行也可发挥其在房地产领域的优势,通过提供地产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投行解决方案。
美国银行的投行战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美国银行的投行战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一、美国银行基本情况扫描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报表显示,公司盈利达55亿美元,超越花旗,成为全球赢利最丰的金融机构。
美国银行可以提供3000多个产品组合,并占据较大的银团贷款市场份额。
2005年,美国银行获利169亿美元,85%来自于其强项——企业银行和零售业务。
花旗和美国银行颇为相似,两者都通过并购扩张成为巨擘。
1969年,美国银行的前身--”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North Carolina National Bank),即使在北卡罗莱纳州,也不是最大的金融机构,甚至,在本州之外也无分支机构。
20世纪80年代,银行跨州并购的法规放开后,美国银行伺机大肆收购,不断壮大,其收购的金融机构达3000家。
归入其囊中的公司包括第一国家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和富利波士顿银行(FleetBoston)。
收购富利波士顿银行之后,美国银行的收购战略已经功成身退。
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存款的市场份额超过10%的银行不得收购其他银行。
现在美国银行已经突破了这个上限,今后必须寻求新的战略。
此外,花旗和美国银行1/3的利润都来源于企业银行业务,其余利润则由消费者业务贡献;两者同样拥有巨大的信用卡市场。
花旗同美国银行的不同表现在:花旗销售复杂的投资产品,拥有大型投行,业务遍及各国,国内小型零售机构仅集中于3个州——加利福尼亚、纽约和德克萨斯州;而美国银行却名副其实,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源于国内业务,分支行网络星罗棋布,遍布多数人口密集的州。
瑞士联合银行从市值上看,美国银行逐渐接近花旗,而JP摩根大通落后较多(见表1)。
美国银行对花旗最高银行宝座构成威胁:两年前,两者市值相差400亿美元以上,2006年6月差距缩小为272亿美元,而2006年8月8日美国银行市值一度达到2410亿美元,暂时超越花旗,不过花旗当日又重新回归世界第一大银行宝座。
美投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及对内地投资银行业的冲击——基于波特钻石理论和动态企业能力论视角
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地客户的 性质非常重要, 特别是内 挑剔的 行、 客户。假如客户要 求的 服务水平和 标准相当高, 就会激发该国企业的创 新, 本地顾客的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 就意味着该国企 业的产品及服务部门领先于他国, 对外国的产业升级 和消费需求是一个有力的“ 示范效应”使国外企业的 , 发展产生路径依赖, 那么本国产业就拥有持续竞争
放, 外资全面涌人, 市场近半业务被占, 汉拿、 高丽等证 券公司纷纷破产, 连规模最大的三星证券其业务市场 份额也大幅缩水至 5% , 大部分市场被欧美投资银行 占去。反观中国的投资银行因缺少全球性的金融资源 调配, 已经在高端市场中处于下风, 本土投资银行的生 存现状几乎与当年的韩国雷同。当国际投资银行长驱 直人时, 中国的投资银行是否会被“ 边缘化” 面对这 ?
双向作用, 形成了钻石体系。另外, 机会与政府也被认 为对形成竞争优势起着辅助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波特指出, 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 但政府能为 企业提供所需的资源, 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政府的 角色可以在以 下方面发挥作用:制定竞争规范、 避免托 拉斯、 通过政治优势为本国企业创造新的国际活动
空间。
1、 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 素。 初级生产要素指天然资源、 气候、 地理位置、 非技 术工人、 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 信息 交通等基础设施、 受过高等教育的 人力资源、 研究机构 等。 初级生产要素可在全球网络中 取得, 而高级生产 要素需要先在人力资本上做大量和持续投资, 因为它 很难从外部获得, 大多靠自己投资创造, 并通过组织学
功夫。 〔 键 词〕 投资银行 ; 投资银行业; 竞争优势 关
美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此外,商业方法要取得专利,除了必须符合上述 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 外资银行在
原则判断下的可专利客体外,还必须符合专利的“三 该方面的专利优势必定会直接威胁到中国商业银行
性”原则,亦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此外,外资银行的专利战略往
(三)金融商业方法专利
往是全球性的, 这必然会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进入国
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商业方法类专利可归类于发 法专利对银行的发展, 尤其是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明专利的范畴内。
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2.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问题
由于专利具有垄断性的特征, 因此通过运用商
根据中国《专利法》的规定,对科学发现、智力活 业方法专利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保护, 可使创新者
1.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含义
际市场造成阻碍。
金融商业方法专利,是指在金融领域内,对一些
二、美国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专利状况对比
具有处理金融信息能力的装置或系统申请的专利,
(一)美国商业银行金融专利状况
是商业方法专利的一个类别。一般包括:通过计算机
1.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发展概况
辅助实现的管理、 经营或运作一个公司或分支机构
专利名称
国已基本上完成了金融领域中的商业方法专利的立 法保护工作。
早在 1970 年,美国便开始有了金融产品的专利 申请,但直至 1998 年的 Signature 金融集团一案,美 国才第一次以判例形式确认了商业方法的可专利 性。 1993 年,Signature 金融集团授权取得了“轮式金 融服务数据处理系统”的美国专利权。 之后,花旗等 银 行 在 获 得 Signature 金 融 集 团 的 许 可 下 合 法 地 使 用该专利。 道富银行因与 Signature 金融集团谈判失 败而无法获得许可后, 便向联邦地方法院提出该专 利权无效的起诉。 联邦地方法院一审认为商业方法
关于美国银行重组新趋势对我们的启示
从80年代至今,美国银行的重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是第一阶段,也可称为收购阶段,它是以扩张资产规模、增加营业网点为目的,以大银行收购小银行为手段。
据统计,自1983年以来,此种类型的收购数量已达3100家。
90年代初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合并阶段,它摒弃了原有的大鱼吃小鱼的旧模式,实行大银行间以强强联合为特征的自主合并,并因而缔造出一系列的超级银行,其中大通曼哈顿银行和化学银行的合并就是其典型代表。
此阶段银行合并的数量虽少,但价值大,涉及的分支机构数量众多,因而使美国银行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1995年起,一种以提高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背景的机构重组的新趋势得以形成。
由于最新的银行重组是通过不同规模的银行间相互大规模买卖分支机构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将其形象地称为自由组合阶段。
一、银行分支机构买卖火爆据《美国银行家》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1995、1996两年中,银行间分支机构的交易出现热潮。
1995年共有391家分支机构被售出,交易额达230亿美元;1996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了58%,达到创记录的613家,交易额达到260亿美元。
这些分支机构买卖体现出的共同特点,即出售分支机构的一方是跨州的大银行,尤其是曾经在90年代初进行过大规模合并的银行;分机构的买方通常是地方性的社区银行,他们的目标是提高对当地市场的占有率。
专家们预期,在今后若干年内此种重组方式仍会有更大的发展。
在分支机构交易的市场中,大银行果断地出售被认为是多余或是低效的分支机构;而较小银行(主要是地方性银行)则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因此积极购买卖方一般可获得5~10%的帐面溢价,溢价的多少取决于分支机构的位置、存款和资产的质量;帐面价值则包括了存款、固定资产和其他各类运营资产。
典型重组示例总部设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KEYCORP拥有630亿美元的资产,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两年前(1995年)开始全国性的经营。
它现在通过大量出售分支机构,将其业务集中在28个中心城市,因而实现了对顾客和新市场战略的重新安排:将服务对象集中于新富裕者、战后生育高峰期降生的那一代人,以及年营业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
浅论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投资银行治理优化及启示(2)
浅论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投资银行治理优化及启示(2)浅论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投资银行治理优化及启示三、以美国为鉴,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方面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将科学决策、审慎经营、严控风险、严格监督理念融入公司治理机制;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为企业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导向、严格监管以及防止有悖市场规则的行政干预。
只有内部、外部共同治理,公司治理效能才能充分发挥。
1 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化,维护其他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
现代企业不仅要为股东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美国投资银行虽然股权很分散,股权集中度较低,但由于员工激励计划使投资银行内部持股比例普遍较高,且流动性差。
以至于其他股东的地位被弱化,导致内部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美国股权结构恰恰相反,股权过度集中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投资银行一方面要使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化,改善股权过度集中的状况,减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继续实施股权多元化战略。
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很成熟的情况下,过度分散股权必然会带来企业的低效率,所以引入其他大股东,形成相对多个大股东控股的股权格局是较好的解决办法,以此形成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另一方面在进行员工激励计划的同时应注意对内部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保护其他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以免产生少数人的冒险后果却由多数人承担的道德风险。
2 完善公司董事会的责任。
董事会是最高的风险管理机构,对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承担最终责任。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正是董事会职能的缺位导致了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上的漏洞。
董事会应对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定整体战略,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对风险控制政策进行审批。
为保证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董事会应保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避免道德风险。
加强董事的问责制度,强化董事对公司重大决策的参加和监督,同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董事对经理层的监督,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保证决策科学公正的有效保障。
美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
完善中国投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议
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 调合作,提高监管效率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 管职责和权限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 场透明度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 投资者风险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 外先进经验
加强监管科技应用,提 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创新
借鉴美国经 验,加强金 融科技监管
推进金融创新,提高投 资银行服务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投 资银行国际影响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 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
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加强国际监管合 作,共同应对全 球金融风险
建立国际监管协调 机制,促进各国监 管政策的沟通与协 调
加强国际监管信 息共享,提高监 管效率和准确性
借鉴国际先进监管 经验,不断完善中 国投资银行监管制 度
注册和许可程序包 括提交申请、审核、 批准等环节
投资银行需要遵守 SEC制定的各项规 定,包括信息披露 、风险管理等
投资银行需要定期 向SEC提交报告, 接受监管机构的检 查和监督
业务运营监管
投资银行业务范围: 包括证券发行、承 销、交易、投资咨 询等
监管机构:美国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监管措施:包括注 册登记、信息披露 、风险管理等
露
放松监管阶段
19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 投资银行监管放松
1990年代:金融创新和金融 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 银行监管进一步放松
2000年代:金融市场全球化, 投资银行监管继续放松
2008年金融危机:投资银行 监管放松带来的风险暴露,监 管机构开始反思并加强监管
重新强化监管阶段
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 政府对投资银行监管进行了重大 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银行的投行战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内容提要:成为从事全方位金融业务的“金融超市”是美国银行的新构想,其关键环节是投行业务的崛起。
美国银行依靠内力,自主创立投行的尝试效果不是很好,而收购其他大型投行又面临整合的难题。
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目前激烈的竞争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走综合经营之路势在必行。
我国商业银行之投资银行业务亟待政策突破和发展模式抉择。
在建立投行业务的征途中亟需借鉴国际经验,走金融控股公司之路。
关键字:投资银行、综合经营、金融控股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9-046-03王 娜一、美国银行基本情况扫描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报表显示,公司盈利达55亿美元,超越花旗,成为全球赢利最丰的金融机构。
美国银行可以提供3000多个产品组合,并占据较大的银团贷款市场份额。
2005年,美国银行获利169亿美元,85%来自于其强项——企业银行和零售业务。
花旗和美国银行颇为相似,两者都通过并购扩张成为巨擘。
1969年,美国银行的前身--"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North Carolina National Bank),即使在北卡罗莱纳州,也不是最大的金融机构,甚至,在本州之外也无分支机构。
20世纪80年代,银行跨州并购的法规放开后,美国银行伺机大肆收购,不断壮大,其收购的金融机构达3000家。
归入其囊中的公司包括第一国家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和富利波士顿银行(FleetBoston)。
收购富利波士顿银行之后,美国银行的收购战略已经功成身退。
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存款的市场份额超过10%的银行不得收购其他银行。
现在美国银行已经突破了这个上限,今后必须寻求新的战略。
此外,花旗和美国银行1/3的利润都来源于企业银行业务,其余利润则由消费者业务贡献;两者同样拥有巨大的信用卡市场。
花旗同美国银行的不同表现在:花旗销售复杂的投资产品,拥有大型投行,业务遍及各国,国内小型零售机构仅集中于3个州——加利福尼亚、纽约和德克萨斯州;而美国银行却名副其实,几乎所有的利润都来源于国内业务,分支行网络星罗棋布,遍布多数人口密集的州。
瑞士联合银行从市值上看,美国银行逐渐接近花旗,而JP摩根大通落后借 鉴 与 思 考References and Thoughts较多(见表1)。
美国银行对花旗最高银行宝座构成威胁:两年前,两者市值相差400亿美元以上,2006年6月差距缩小为272亿美元,而2006年8月8日美国银行市值一度达到2410亿美元,暂时超越花旗,不过花旗当日又重新回归世界第一大银行宝座。
通过比较JP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三家金融控股集团5年间的财务报表(见表2-4),可以看到:从资产规模看,花旗集团以1.5万亿资产位居首位,美国银行以1.3万亿资产列第二位,JP摩根大通以1.2万亿资产屈居第三。
因此资产规模上三者差别不是很大。
但是从经营效率上看,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的ROA、ROE都远远高于JP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的盈利能力稍逊花旗。
从成本费用率上可以看出,美国银行最低,因此其成本效率最高,每获得1美元的收入,所花费的非利息费用最低,说明其成本控制较佳。
从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比例来看,JP摩根大通最低,所以其传统银行业务收入在整个集团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最低,可以看出其业务重心在投资银行等非利息收入上。
而美国银行的利润重心还是集中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其投资银行等其他创新业务起步较慢,还没有成规模,远远落后于花旗和JP摩根大通。
因此可以看出,美国银行还是一家传统的商业银行,没有成为从事全方位金融业务的“金融超市”。
二、美国银行倾力打造投资银行美国银行成立于一百多年前,但对华尔街而言,它还是个新手。
2004年底美国银行的新战略是从一个经营储蓄和贷款业务的零售型商业银行转变为如花旗集团和JP摩根之类的从事全方位金融业务的“金融超市”。
但关键问题是独立自主建立还是收购一家投行呢?美国银行已经依靠内力建立了自己的投行。
为此,耗资675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已投入新交易平台的设立和华尔街顶尖人才的招揽。
目前,美国银行探索投行的成果并不令人满意,而此时华尔街竞争对手利润创纪录的捷报却频传。
相比以前,美国银行的一些业务滑坡。
去年,其投行收入达17.5亿美元,比2004年下降1.7%。
最近几年,其他投行已将大量资金投入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美国银行却因缺乏专业技能而坐失良机。
同时,它还错过了国际市场,而华尔街的同行正忙于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业务。
美国银行的业务着眼于美国,而世界未来10-20年的发展商机却在美国之外。
过去3年,汇丰花巨资吸引顶尖人才,仅2005年就增加了1,400名银行家,招募人才和改进技术的大规模投资导致投行业务部门的成本增长18%,至68亿美元。
但2006年,汇丰并未打入投行排行榜前十名。
汇丰的前车之鉴令美国银行看在眼中,急在心头。
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肯尼思・刘易斯(Kenneth Lewis)确信更大的业绩增长机会在投行业务,尤其是股票承销、IPO和并购咨询。
去年,美国银行并购业务排名第十,由其提供咨询的并购交易规模达1390亿美元,其中包括自身358亿美元并购信用卡发行商MBNA Corp.。
根据汤姆逊金融公司(ThomsonFinancial)的统计,高盛并购咨询业的市场份额达38.6%,2005年并购咨询规模达4506亿美元。
而今年截止目前,美国银行并购咨询业务排名下降6位,列第16位。
但是,美国银行创立投行的努力并非一无所获。
美国银行已挺进固定收益业务,该业务能补充其贷款业务的优势。
目前美国银行的银团贷款和杠杆收购融资业务的市场占有率达20%,以3056亿美元交易规模在业界排名第二。
为更好开发客户关系,去年美国银行将其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与全球市场和投行业务统一在一个事业部下进行管理。
通过与年收入2000万-20亿美元的中型公司客户进行合作,去年,它从3.5万名现有中型市场客户中发展了1100多名投行业务客户,从中赚得1500万美元。
美国银行不断将其现有的借贷关系转为更多赢利渠道。
今年4月21日,纳斯达克通过美国银行的同业拆借系统向伦交所股东支付了7.488亿美元,完成了伦交所14.87%的股份收购;纳斯达克还通过美国银行的同业拆借系统借支了15亿美元。
纳斯达克聘用了独立投行Greenhill &Co.作为该交易的顾问,但未来美国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实力提升后,自己就能成为出色的交易顾问。
现在美国银行的主要业务中投行业务竞争力最差,但假以时日它将与一流同行齐头并进。
虽然美国银行以高薪吸引了一些顶级银行家加盟,但他们不会仅出于忠诚而效力于美国银行,合同到期后一些银行家还是会离开。
而美国银行尚需十载培养自己的得力干将,与高盛之类大型投行抗衡。
美国银行的首席执行官肯指出,未来美国银行可能并购1-2家大型投行,并购标准之一是目标企业必须为行业巨头。
收购一家投行绝非易事。
1997年,花旗因并购华尔街顶尖投行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而深受冲击,多年来不得不忙于消除文化冲突。
大通银行(Chase Manhattan)同JP摩根的投行合并也造成业绩大幅波动,利润不稳定。
并购其他投行能否成功取决于公司的整合能力,迄今,美国银行收购投行的经历乏善可陈,它曾收购本土小型投行Robertson Stephens和Montgomery,但都很失败。
成为国际一流投行,美国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借鉴 1、商业银行纷纷尝试投资银行业务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已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是要向资本节约型经营转变、向收入多元化转变,以及向差异化竞争转变,其中的关键是综合化经营。
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主流模式的综合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效率,还能有效地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最终增加盈利。
而风险、资本、市值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核心问题。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银监会刘明康主席也明确提出“将研究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措施”。
这些方针政策的确立,使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已成为一个实践的热点。
目前激烈的竞争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走综合经营之路势在必行。
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攻势,我国商业银行之投资银行业务亟待政策突破和发展模式抉择。
目前,国际一流银行的业务结构中,投行业务基本上占总收入的30%以上。
2005年全球十大投行业务排名中,以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银行系”占了半壁江山,资本市场及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如何,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估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投行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已不是未来时,商业银行在投行领域的竞争潜流涌动。
早在2002年,工行就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通过引入高盛、德意志银行等投行战略投资者,剑指综合经营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2004年其投行业务收入已突破10亿元。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建行潜力更是惊人,2005年通过相继控股重组中建投、中信建投等二十多家券商,投行业务迅速铺开。
此外,中行也通过其旗下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完成了投行业务的战略布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股份制银行也不甘人后。
交通银行上市后旋即成立投资银行部,交银证券、交银保险的设立也在操作之中。
浦发银行参照花旗模式成立了公司和投资银行事业部。
光大银行则通过投资银行部集中归口管理,以短期融资券为突破口,短短半年之内就异军突起,已占据了短期融资券发行市场的大半河山。
相对于外资银行,客户、销售网络是我国商业银行扩展投行业务最大的优势。
商业银行可以在较高的起点上,尽快实现商业银行品牌、客户资源、销售等优势的转化,加快形成现代投行业务体系,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当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仍有诸多的不利因素与挑战。
首先在分业经营的监管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最大的障碍是不拥有投行业务牌照,这成为商业银行形成现代投行业务体系关键性的瓶颈。
其次是企业文化与人才。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企业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商业银行能否适应投资银行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变革,进而实现两种机制的和谐共存,这可能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战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此外,如何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盟,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2、国内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建议从国内金融改革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看,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国内资本市场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投行业务存在着重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