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总序号:10课型:精读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主题:《七律·长征》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设计者:贺莹雁鸣湖辛寨小学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写字姿势要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3)基于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教材的第八组课文以“走近伟人”为专题,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是第一篇。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3.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与写字: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根据以往的书写经验指出易错字词,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认读,写字时还需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多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但语调、节奏把握不好。
(3)基于口语交际: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层次较模糊,欠缺条理性,还需引导。
学习目标1.读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气势,会背诵课文。
3.可以说出诗意。
评价任务1.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七律长征 第1课时
2.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还是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3.这是一首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它有着严格的规定,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你来读,你发现了律诗有哪些特点?
4.对照《七律·长征》读一读,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点呢?请四位同学分四联读诗。
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旋律进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会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最有难度的是颈联中“大渡桥横铁索寒”中这个“寒”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出“寒”的含义呢?
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理解“逶迤”“磅礴”等关键词的意思,抓诗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通过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红军长征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感悟长征之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了解律诗的特点,能结合本诗说出来。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图片、故事、视频等方式理解“逶迤”、“磅礴”、等关键词的意思。
4.了解诗创作背景,通过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红军长征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感悟长征之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1.看图,他是谁?出示:毛泽东
3.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这种艰难可能同学们还无法体会,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你听懂了什么?
4.红军可不止走了这几座山几条河,诗中只选了哪几处?一个词概括——万水千山。
四、品读语言,想象画面
1.长征路程长,时间长,跨度长,细细品味诗中语言,想象画面,你更能体会长征的艰难。
2.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遇到的艰难险阻实在数不胜数,这就是——远征难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者:李增洪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1年第08期《七律·长征》(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介绍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能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领悟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字词的意思,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同时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解诗题,知诗人,解背景1.揭示课题。
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新中国建立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下的《七律·长征》这首气魄宏伟的诗篇。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讲解“七律”。
《七律·长征》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诗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介绍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的简介,学生齐读。
4.观看地图。
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看清中央红军的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教师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诗人毛泽东,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为学习《七律·长征》进行铺垫。
二、读诗词,画词语,明诗意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读通诗歌,画出关键词。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七律 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难点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崖”“渡”“索”,可分别利用熟字“涯”“度”“系”来识记,既要区别它们的字形,还要辨析它们的字义;“律”字可采用换偏旁成新字的办法来识记。
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
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走泥丸”,可结合诗句理解。
2.阅读理解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3.表达运用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除了诗中写的五岭、乌蒙、岷山,以及金沙江、大渡河这些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们又是如何战胜的呢?1.预习提纲(1)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作者毛泽东。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大意。
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学生交流资料。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熟悉“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预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预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如同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熟悉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同学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洁汇报已有学问。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宏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心苏区依据地,开头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心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沟通。
3、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育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4.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路途之远及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凶险。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
(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
1.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
预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长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对长征的认识。)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谨。
教学准备:1、了解长征的背景2、搜集*的诗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二、1、作者*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
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uacute;)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解读诗歌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
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
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
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
“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
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四、反复朗读,谈谈深刻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
1.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的节奏。
2.同桌练习一人一句地读,注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二)谈谈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师生评价。
教学
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识记“律、崖、渡、索”4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
3.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具
准备
《长征》朗诵录音。电视剧《长征》片段。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了解历史,深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长征行军图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云崖暖”和“铁索寒”的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示例文章篇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之第一课时》嗨,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开启一场超级有趣的诗词之旅。
我呀,就像一个小探险家,要带着大家在这首诗里发现好多好多宝藏。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背景吧。
那时候啊,红军战士们可不容易呢。
国民党反动派老是想打压他们,可是红军战士就像一群勇敢的小超人,怎么会被轻易打倒呢?他们决定进行长征。
这长征啊,就像一场超级漫长又超级艰难的马拉松比赛。
红军战士们要走过数不清的高山大河,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
那环境,比咱们想象的还要恶劣。
我来给大家讲讲红军长征中遇到的那些困难。
比如说大雪山,那雪山啊,白花花的一片,冷得要命。
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冰冷的怪兽,想要把红军战士们都吞掉。
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雪地里艰难地前行。
每走一步都像有千斤重,可是他们没有放弃,就像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困难重重,但始终朝着目标前进。
还有那沼泽地呢,沼泽地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大陷阱。
表面上看着和普通的草地差不多,可一旦踩进去,就会被慢慢地吞没。
好多战士就不小心陷进去了,那得多危险啊。
但是其他战士呢,他们没有被吓倒,就像一群勇敢的小蜜蜂,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想尽办法把陷进去的战友拉出来。
现在咱们就来正式看看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哇,这开头就特别霸气。
红军战士们根本不怕长征的艰难啊,这千山万水在他们眼里就像小土坡和小水沟一样轻松。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我能像红军战士们这么勇敢吗?同学们,你们呢?这一句诗就像一声响亮的号角,告诉我们红军战士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再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么长,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条大蛇趴在地上。
可是在红军战士眼里,这就像小小的波浪。
乌蒙山那么雄伟高大,就像一个巨人站在那里,可是红军战士却觉得它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
这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那些超级大的怪物,我们要是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也能把它们当成小喽啰一样轻松打败。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读通全诗。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征及毛泽东。
【教学流程】一、了解背景,知诗人解诗题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2、简介时代背景: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资料袋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指名学生说一说。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小结。
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长征,其间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11个省,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共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行程二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回顾了长征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3、了解毛泽东主席: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一定熟悉,但也不会很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伟人毛泽东。
指名交流。
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来学学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
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认读生字、新词: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指名朗读。
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七律:就是七言律诗,每行有7个字,共8行。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学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的影像。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2024年秋季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感受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
(1)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解读。
(2)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3.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长征的背景,感受长征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解读诗歌。
(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体会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主学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小组讨论,交流对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体会情感,传承精神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024年秋季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七律·长征》是谁写的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创作的,它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和英勇精神。
2.探讨长征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响,以及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七律·》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搜集有关红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的情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回首艰苦卓绝的,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凭着简陋的装备,*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 “远征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与小组同学
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
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五、练习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
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练习朗读。
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
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