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横渠语录》
“横渠四句”浅析:做好自己,帮助别人,继往开来,体悟生命意义
“横渠四句”浅析:做好自己,帮助别人,继往开来,体悟生命意义北宋大儒张载老家是陕西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因为所说四句话即“横渠四句”,广为人知。
这四句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的意思就是立心立命、继往开来。
下面进一步简单说说个人的浅显理解。
“为天地立心”,说的是做好自己。
天地人,人在天地间存在,就要以天地为榜样,照着示范去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我们自强自立,建立拼搏奋进之心。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这种厚德载物的品质照耀我们自爱自重,建立宽容待人之心。
天地无言,身体力行,作为个体就要以天地为本,努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意味着我们心里的天地水平是什么样子。
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同在一片大地之上,为何每个人差距不同乃至迥异,就在于心里的天地程度不同,“为天地立心”就是把自己作为天地的度量衡,做好自己。
“为生民立命”,说的是帮助别人,奉献社会。
对照天地,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是为了什么?最直接的就是帮助别人,让别人过得更好。
推广开来,就是为老百姓做点事,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自己能做的一份力量。
这也就是常说的“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具体点就是搞好人际关系,“以别人为中心”,让别人舒服些更好点,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是继往开来,继承好传统文化,固守精神家园,同时开创美好未来,坚信世界是美好的,个人因奉献社会而美好。
这里的“往圣”是指儒家言论,我们可以指代更多传统优秀文化,包括儒释道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千百年以来时代在变化,物质在极大发展,但是亘古不变的是人性是人心,这些文化构成心灵家园的根。
扎根于文化土壤,发展于当下时代,展望于未来生活,这就是继往开来,意味着超越输赢对错,着眼于通透人生,看淡潮起潮落,用孔子话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继往开来意味着自己是中继站,做好承上启下过程作用,这个过程就是生命价值,就是存在意义。
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录
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录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录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风翔郡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
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
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时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作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贤才出,国将昌;子孙才,族将大。
【出处】《正蒙·动物篇》【译文】有贤才的人出现,国家将要昌盛;子孙后代有才能,家族将要壮大。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
【出处】《正蒙·诚明篇》展开剩余89%【译文】天的伟大的功能本来就是我的伟大的功能,只是因为我的功能有所丧失罢了。
上达反天理,下达询人欲者与!【出处】《正蒙·诚明篇》【译文】向上去就返还了天理,向下去就顺从人的欲望了。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桔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出处】《近思录·为学大要》【译文】圣人做事率性而行,不被自己的见闻而束缚自己的心;圣人看这个世界,没有一物不与自己同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出处】《近思录·为学大要》【译文】探求宇宙生存发展的真理,为百姓安身立命,为以往的圣人继承独一无二的学问,为千秋万代开辟太平盛世。
人多以老成则不肯下问,故终身不知。
【出处】《近思录·为学大要》【译文】人们大多因为自己的老练成熟而不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所以一辈子无知。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出处】《近思录·为学大要》【译文】做学问最大的好处,在于力求改变自己的气质。
文要密察,心要洪放。
【出处】《近思录·为学大要》【译文】文章要严谨填密,内心要宏达奔放。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横渠四句”刍议
“横渠四句”刍议“横渠四句”出自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概括了一个古代传统文化继承者的最高追求,由于四句言简意赅又微言大义,故一直广为流传。
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渠四句”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又被从不同角度阐释,用以支持不同观点。
但除此之外,“横渠四句”本身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是一窥其产生时代的窗口,也可以是研究整个儒学思想发展的微小切入点,要实现上述功能,便需要去除先入为主的态度,单纯从其本身的内容出发进行解析。
一、“为天地立心”首先,“横渠四句”提出者张载生活于理学发展的宋朝,其内容也不离儒学传承下来的正规道路,所以可以基本将“横渠四句”的含义置放在理学内容之下,将其归纳入理学的世界观之内,并以此出发进行解释。
“心”之定义有多种解释,有从明道先生“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处演化来的“生物心”观点(包含“人之心”的观点),也有从更早期孟子“四心”处抽离出来的“恻隐之心”,再演化为“仁”这一儒家基本观念,如新儒学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所说:“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但在向根源溯求的同时,我们也不妨根据当时理学思想变化发展的史实做出新的猜测。
可借“宇宙之间只一理”的观点,由于“理”与“心”都具有根源性,猜测“为天地立心”中“心”一概念大致等同或十分接近“理”,于此方向解释也可以通顺,天地间存在着其自然的道理,也就是联系和规律,而这就是天地的“心”。
有关规律,此处还可以再举一例,《易》是四书五经之一,它所存在于儒家系统之内的意义并非是教人崇拜天神,而是启示学者世界上有这无数联系,天地之间有着至高的规律,并且指导学者如何把握联系和顺应规律,这样的规律也就与天地之“心”的含义有这相近之处了。
由此观点可见,“立心”之“心”相较于人心,更加靠近总体世界规律之“理”,可以理解为“存立于天地之间,具有涵盖一切特性的自然规律”,只不过相较于“阴阳二气”之类的偏物质规律,“立心”之“心”又更偏于意识,有似“道”的意味。
《横渠四句》课件.ppt.ppt
[题组冲关] 3.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
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C.通过互联网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信 息“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应选B,火车速度
远不及电报快。20世纪30年代民航飞机才在中国出现,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筹办航空事宜
处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初办邮政: 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
邮传部 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
(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
2.电讯 (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 办电报的开端。 (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 化。 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
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 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 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串点成面· 握全局]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世纪七十年代,由江苏沿江居民
到上海”可判断最有可能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答案] C
[题组冲关] 1.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 )
A.公路运输
C.轮船运输
B.铁路运输
D.航空运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是北宋大儒张横渠说的。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这四句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为天地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横渠四句》
有怎样的联系?
PPT学习交流
16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内圣”之学
(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
“为往圣继绝学, “外王”之学 为万世开太平”
(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 )
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
王”较好地贯通起来
PPT学习交流
17
“横渠四句”
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PPT学习交流
14
“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只有圣人才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大公无私,天人合一。 因为圣人心怀天下、客观公正,因 此圣人的各种感情乃是宇宙中客观的 现象,并不特别与个人联结在一起, 这样才最宜为王。
PPT学习交流
15
“内圣外王”应是一个整体,“内圣”是“外 王”的内在根源,而“外王”是“内圣”的 必然延伸。
PPT学习交流
18
“为天地立心”:
即可理解为人类要成为自 然界的头脑,做好保护地球生 态的工作,使万物的生命得到 健康的发育;
“为生民立命”:
即反对战争,消除贫困和压 迫,使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得到切 实保证,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PPT学习交流
19
“为往圣继绝学”:
是指继承和发扬古圣贤的大仁大义大智大 勇,使他们的救世情怀、仁德品性、人文睿 智能重放光彩,照耀人类前进的道路;
PPT学习交流
11
“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 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中国人根深 蒂固的社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 “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 济世之志。
PPT学习交流
12
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
张载横渠四句
请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 请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 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 夜。 ②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 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 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人之心、以人 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
你怎样理解“内圣外王” 你怎样理解“内圣外王”? 参考: 张载的“ 横渠四句” 正是把“ 内圣外王” 参考 : 张载的 “ 横渠四句 ” 正是把 “ 内圣外王 ” 较好地贯通起来, 为天地立心” 较好地贯通起来,其“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 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 命” ,明了宇宙之本体 ,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 内圣”之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 外王”之学。 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横渠四句和“内圣外王”有怎样的联系? ●横渠四句和“内圣外王”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 明确: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 较好地贯通起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 较好地贯通起来 , 其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 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 命” ,明了宇宙之本体 ,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 内圣”之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 外王”之学。 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有一则公益广告, 有一则公益广告 , 讲述的是山区放羊娃 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 的人生 。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 , 碰到个放羊 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 娃 , 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 记者问 : “ 你 放羊 为 的是 什 么 ? ” 放羊 娃 答 : “ 卖 记者问: 卖了钱干什么? 钱 。 ” 记者问 : “ 卖了钱干什么 ? ” 放羊娃 娶媳妇。 记者问: 娶了媳妇呢?” 答 : “娶媳妇。 ” 记者问 :“ 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 生孩子。 记者问: 放羊娃答 : “ 生孩子 。 ” 记者问 : “ 有了孩 子呢?”放羊娃答 放羊娃答: 放羊。 记者默然。 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清代张载名言
清代张载名言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以下是对这四句名言的详细解释:
1. “为天地立心”:指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理解天地的创造万物的奥妙,秉持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以此为准则来行事。
2. “为生民立命”:这句话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思想,意在指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致教,达到一种顺应天命,安于现实的境界。
3. “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强调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往圣先贤们的思想学说不能断绝,应当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4. “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表达了张载对于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理想和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未来万世开创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
“横渠四句”体现了张载对于人的使命和责任的理解和追求,也表达了他对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愿望。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
该句出自北宋张载《横渠语录》。
全句如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释义: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儒学解读
1、“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
」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关中夫子张载的“横渠四句”
关中夫子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名言解读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即天地的心意。
此句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普遍接受的精神价值体系。
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
历史上长期流行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
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
“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
张载继承“绝学”,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
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
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先生称其为“横渠四句”。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
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张载的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2006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1、“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
“开”期待之谓。
“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叶采解:“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
张载横渠四句简单解释
张载横渠四句简单解释张载横渠四句简介张载(1020年-1077年),字载之,号横渠,北宋陕州商州人,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在教育、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横渠四句是他的名言,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和“忠恕、宽信、厚生、共利”。
这四句话被视为他对人的要求和教育理念的总结,对后世影响深远。
立德立德是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完美。
张载主张要通过教育和培养的方式,让人们具备正确的德行和品德,以此来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这个观点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认为只有内在的道德追求才能引领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立功立功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和取得成就。
张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主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志向有追求,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立言立言是指通过言论和行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为社会发声。
张载认为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勇于为正义和公平说话。
他主张要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和辩论,通过发表言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忠恕忠恕是指忠诚和仁爱的品质。
张载认为一个社会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互助互爱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有敬畏天地、忠诚国家、友爱他人的精神。
他强调要追求真善美,培养出忠诚和仁爱的品格。
宽信宽信是指宽容和信任的态度。
张载主张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尊重每个人的差异,不以一己之见评断他人。
他认为只有相互包容和信任,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厚生厚生是指关心他人的生活和福祉。
张载认为应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需求,倡导关爱他人、奉献社会,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
他主张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公共福利。
共利共利是指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张载认为人和社会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张载《横渠语录》
载《子语录》载《子语录》载《子语录》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曾闻夫子言性与天道,但子贡自不晓,故曰“不可得而闻也”。
若夫子之文章则子贡自晓。
圣人语动皆示人以道,但人不求耳。
“不可使知之”,以其愚无如之何,不能使知之耳。
圣人设学校以教育之,岂不欲使知善道,其不知,愚也。
后世以为民使由之而不使知之,则其待圣人也浅。
上智下愚不移,充其德性则为上智,安于见闻则为下愚,不移者,安于所执而不移也。
毋固者不变于后,毋必者不变于前。
毋四者则心虚,虚者,止善之本也,若实则无由纳善矣。
“先之劳之”,身先之必劳之。
“爱之能勿劳乎”,爱之,则己须勤劳以求其养之之道。
子贡谓夫子所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既云夫子之言,则是居常语之矣。
圣门学者以仁为己任,不以苟知为得,必以了悟为闻,因有是说。
明贤思之。
生知有小大之殊,如贤不肖莫不有文武之道也。
“忠信如丘”,生知也;“克念作圣”,学知也。
仲尼谓我非生知,岂学而知之者欤,以其尽学之奥,同生知之归,此其所以过尧舜之远也。
舜好问,仲尼每事问,德同矣,学亦同否,仲尼发愤而化至于圣耶,抑每有悟而忘食一作饥。
遗老耶,“仁者寿”,安静而久长,寿之象也。
“信近于义”,犹言言近于义;则信可复也,复,践也。
仲尼自志学至老,德进何晚,窃意仲尼自志学固已明道,其立固已成性,就上益进,盖由天之不已。
为天已定,而所以为天不穷。
如有成性则止,则舜何必孜孜,仲尼何必不知老之将至,且叹其衰,不复梦见周公,由此观之,学之进德可知矣。
“择不处仁,焉得智”,是择善也。
孔子所择亦不过乎仁,然而仁也又有守,得处在求之。
舜非致曲而至于圣人,何以以孝闻,曰:不幸舜之父母异于人之父母,故以孝著也。
夫子之门,父子共学而贤者,点与参也。
点好学乐道。
“禹吾无间然”,无问隙也,故其下所举之事皆善也。
圣人犹看之无隙,众人则可知。
“颜子问为邦”云云,三代之文章,颜渊固皆知之,故于其所知而去取之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又曰:“放声,远佞人”,此则法外意,如“道千乘之国”之意,不与已举行者故事相干。
横渠四句座右铭
横渠四句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是北宋儒学大师张载先生《横渠语录》里的四句话。
后来,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之概括为“横渠四句”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后徙家凤翔廊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故世称横渠先生。
他身处北宋之世,是著名的大儒、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理学支脉一关学创始人和领袖,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关于“横渠四句”这四句话的具体内涵,从古至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仁见智。
就我自己的意见认为,如果从今人今世的角度来解读,这四句话应该与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进行阐释。
“横渠四句”鞭策和激励着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把自己无私奉献到人类正义的事业中去,继承弘扬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并与“中国魂”紧紧融为一体。
我的解读分别是:为天地立心:天地虽非虚无,然本无心,这是现在人尽皆知的道理。
但如果从当时来讲,因为张载先生是个理学家,即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从他本身看来,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我认为应该从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天地”可以看做当今人类所处的社会,而“心”可以引申为社会的普世价值观。
社会固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类是完全无法操控的,当然谈不上有没有“心”的问题。
然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人类个体构成的,每个人的“心”,也就是每个个体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聚合拢来,便可以称为社会也有“心”了。
所以,我们说社会不能没有“心”。
没有了一个价值评判的圭臬,每个人都会活得浑浑疆噩、不知对错,如同一个个“活死人”、“僵尸”,人类也就失去了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和资格,人类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赵敬仪《“横渠四句”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
一千多年来,“横渠四句”震烁寰宇,传诵不绝,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探究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哲学根基,在“横渠四句”中具有统领甚至本源的地位和作用。
其核心内涵是指儒家精神文化倡导的、每个人都应有的道德自觉与精神境界,并主动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大宇宙情怀和生命共同体意识。
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之心并不意味着这个天地是有意识、能知觉、能思维的存在,而是指天地、宇宙、世界运行的一种内在的主导力量,或者称之为宇宙生生不息的动机和来源。
“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卦象是冬至之后,阴气剥尽,一阳复始所见到的天地之心。
可见,天地之心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关。
张载的解释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别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意为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
因此,天地的好生之德就体现为天地之心。
“为生民立命”是“为天地立心”这一主题的延续,是指儒家为天下百姓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确立道德秩序和人生方向以及共同的社会价值准则。
“立命”沿着孟子思想展开,孟子将命分为“正命”和“非正命”,尽道而行即为“正命”,反之就是“非正命”,所以他主张士人君子要修身养性,养吾浩然正气。
与之稍有差别,张载的“立命”将范围扩充到天下百姓。
“生民”最早见于《尚书》,就是人民或百姓的意思。
“为生民立命”就是为百姓提供安身立命之学。
一是个体精神生命的安顿。
张载将“命”分为“德命”和“气命”,“德命”是受道德理性支配的力量,“气命”是富贵贫贱寿夭祸福的偶然结果,他主张要在“德命”上下功夫,以“德命”驾驭“气命”,以此来唤醒人的道德自觉。
事实证明,没有仁德的人经不起困顿、贫贱的考验,也经不起安逸、富贵的诱惑。
所以,只有“安仁”才能在人生旅途中做出正确选择,掌握自己的命运。
张载语录请翻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宋张载《张子语录》
张载语录请翻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宋张载《张子语录》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但这四句话并不好讲。
今特稍作解释,或者於青年学子不无助益。
(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万物,是即天地的心意。
所以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
」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
」因为天地生化万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这样一个大千世界。
所以是「无心」而「成化」。
无心而有心(以生物为心),这是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通过人的理会指点,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显立了。
(2)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与气命两个层面,这两层的命都不可伤害,不可弃废,必须有以安立。
儒家圣贤开显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为了生民。
有了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却能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的设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贞定活路,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了。
(3)为往圣继绝学: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
无论生命之光,或哲学之慧,都开显不出来。
尤其唐末五代之时,华族的文化生命萎缩堕落极矣。
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所谓「学绝道丧」,实未过甚其辞。
到理学家出来,才复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於世。
思想的领导权即已从佛教手里拿回来,孔子的地位自然重新显立。
这一步「为往圣继绝学」的功绩,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可惜满清以来,士人心思卑陋,反而诟诋理学,这诚是学术上昧天良的一大憾事。
(4)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
功能之大者,便是开出太平盛世。
而且不只是一时,而是为千年万世开太平。
「太平」二字与「太和」一样,乃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
张载《横渠语录》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张载《横渠语录》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张载《张子语录》张载《张子语录》张载《张子语录》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曾闻夫子言性与天道,但子贡自不晓,故曰“不可得而闻也”。
若夫子之文章则子贡自晓。
圣人语动皆示人以道,但人不求耳。
“不可使知之”,以其愚无如之何,不能使知之耳。
圣人设学校以教育之,岂不欲使知善道,其不知,愚也。
后世以为民使由之而不使知之,则其待圣人也浅。
上智下愚不移,充其德性则为上智,安于见闻则为下愚,不移者,安于所执而不移也。
毋固者不变于后,毋必者不变于前。
毋四者则心虚,虚者,止善之本也,若实则无由纳善矣。
“先之劳之”,身先之必劳之。
“爱之能勿劳乎”,爱之,则己须勤劳以求其养之之道。
子贡谓夫子所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既云夫子之言,则是居常语之矣。
圣门学者以仁为己任,不以苟知为得,必以了悟为闻,因有是说。
明贤思之。
生知有小大之殊,如贤不肖莫不有文武之道也。
“忠信如丘”,生知也;“克念作圣”,学知也。
仲尼谓我非生知,岂学而知之者欤,以其尽学之奥,同生知之归,此其所以过尧舜之远也。
舜好问,仲尼每事问,德同矣,学亦同否,仲尼发愤而化至于圣耶,抑每有悟而忘食一作饥。
遗老耶,“仁者寿”,安静而久长,寿之象也。
“信近于义”,犹言言近于义;则信可复也,复,践也。
仲尼自志学至老,德进何晚,窃意仲尼自志学固已明道,其立固已成性,就上益进,盖由天之不已。
为天已定,而所以为天不穷。
如有成性则止,则舜何必孜孜,仲尼何必不知老之将至,且叹其衰,不复梦见周公,由此观之,学之进德可知矣。
“择不处仁,焉得智”,是择善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张子语录》张载《张子语录》张载《张子语录》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曾闻夫子言性与天道,但子贡自不晓,故曰“不可得而闻也”。
若夫子之文章则子贡自晓。
圣人语动皆示人以道,但人不求耳。
“不可使知之”,以其愚无如之何,不能使知之耳。
圣人设学校以教育之,岂不欲使知善道,其不知,愚也。
后世以为民使由之而不使知之,则其待圣人也浅。
上智下愚不移,充其德性则为上智,安于见闻则为下愚,不移者,安于所执而不移也。
毋固者不变于后,毋必者不变于前。
毋四者则心虚,虚者,止善之本也,若实则无由纳善矣。
“先之劳之”,身先之必劳之。
“爱之能勿劳乎”,爱之,则己须勤劳以求其养之之道。
子贡谓夫子所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既云夫子之言,则是居常语之矣。
圣门学者以仁为己任,不以苟知为得,必以了悟为闻,因有是说。
明贤思之。
生知有小大之殊,如贤不肖莫不有文武之道也。
“忠信如丘”,生知也;“克念作圣”,学知也。
仲尼谓我非生知,岂学而知之者欤,以其尽学之奥,同生知之归,此其所以过尧舜之远也。
舜好问,仲尼每事问,德同矣,学亦同否,仲尼发愤而化至于圣耶,抑每有悟而忘食一作饥。
遗老耶,“仁者寿”,安静而久长,寿之象也。
“信近于义”,犹言言近于义;则信可复也,复,践也。
仲尼自志学至老,德进何晚,窃意仲尼自志学固已明道,其立固已成性,就上益进,盖由天之不已。
为天已定,而所以为天不穷。
如有成性则止,则舜何必孜孜,仲尼何必不知老之将至,且叹其衰,不复梦见周公,由此观之,学之进德可知矣。
“择不处仁,焉得智”,是择善也。
孔子所择亦不过乎仁,然而仁也又有守,得处在求之。
舜非致曲而至于圣人,何以以孝闻,曰:不幸舜之父母异于人之父母,故以孝著也。
夫子之门,父子共学而贤者,点与参也。
点好学乐道。
“禹吾无间然”,无问隙也,故其下所举之事皆善也。
圣人犹看之无隙,众人则可知。
“颜子问为邦”云云,三代之文章,颜渊固皆知之,故于其所知而去取之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又曰:“放郑声,远佞人”,此则法外意,如“道千乘之国”之意,不与已举行者故事相干。
郑声佞人最为治之害,亦人之所难。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才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言语及所居之位。
“诵诗三百止亦奚以为”,诵诗虽多,若不心解而行之,虽授之以政则不达,使于四方,言语亦不能,如此则虽诵之多奚以为,大武可以为也,尽见武王之事便可为。
看了武,特地知虞舜。
舜之时又好,德性又备,礼文又备。
文而静,孔子言弗可及也,更不说可知。
“揖让而升下”,或以为绝句,谓揖让而升降也,及以射礼不胜者亦饮之堂上,故不言。
“下而饮”非也。
升而让可也,下而让无此理也。
礼文虽不说“下而饮”,不胜者自下而请饮,胜者又不可饮之于下,故升饮也。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止试矣”,言于人之毁誉,谁为毁,谁为誉,若有所来誉者则我将有所试矣。
不言试所毁,此义正与采苓问人之为言者“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惟下言“人之为言胡得焉”,亦不考其舍旃之言,独于人之为言者考其实。
仲尼未尝见毁人,其于弟-子有所进退者,止是言其实耳。
“圣之时”,当其可之谓时,取时中也。
可以行,可以止,此出处之时也,至于言语动作皆有时也。
颜孟有无优劣同异,颜子用舍与圣人同,孟子辨伯夷伊尹而愿学孔子,较其趋固无异矣。
考孟子之言,其出处固已立于无过之地。
颜子于仁三月不违,于过不贰,如有望而未至者,由不幸短命故欤!“时雨化之”,春诵夏弦,又言当其可之谓时。
“成德”,因人之有心,当成说之,如好货好勇,因为其说以教之。
“私淑艾”,大人正己而物正。
“形色”,如生色也,“睟然见于面”云云。
舜三十而征庸,是有闻于朝也。
成圣之速,自古无如舜也,舜为仁之大端也。
学者至于与孟子之心同,然后能尽其义而不疑。
告子不动心,必未有以取材也。
“必有事焉”四字更求之。
四词以溢、侈、偏、妄四字推之。
贤人当为天下知,圣人〔当〕受命。
虽不受知、不受命,然为圣为贤,乃吾性分当勉耳。
事实到如此,则更何须言!“天何言哉”“成德者”如孟子语宋牼之言是也,本有是善意,因而成之。
“答问者”,必问而后答也。
古之人亦有仕而不受禄者,仕者未尝遽受其禄以观可否,在上者亦不欲便臣使之。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不为,不为不义也,不为不义则可以为义。
孟子于圣人,犹是粗者。
以善服人者,要得以善胜人也,然其术未至者,又乌能服人,以善养之者,凡教之养之皆养人也。
夷子谓“爱无差等”非也;谓“施由亲始”,则施爱固由亲始矣。
孟子之说,辟其无差等也,无差等即夷子之二本也。
“彼有取焉耳”,谓“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所取者在此。
存心养性以事天,尽人道则可以事天。
忘势之人,不资其力而利其有,则能忘人之势,若资仰其富贵而欲有所取,则不能忘人之势。
五人者能忘献子之家也,不能忘献子之家则为所轻,献子亦不肯与之为友矣。
尽天〔下〕之物,且未须道穷理,只是人寻常据所闻,有拘管局杀心,便以此为心,如此则耳目安能尽天下之物,尽耳目之才,如是而已。
须知耳目外更有物,尽得物方去穷理,尽了〔心〕。
性又大于心,方知得性便未说尽性,须有次敍,便去知得性,性即天也。
富贵贫贱皆命也。
今有人,均为勤苦,有富贵者,有终身穷饿者,其富贵者只是幸会也。
求而有不得,则是求无益于得也。
道义则不可言命,是求在我者也。
贤者在尧舜之世,亦有不得遇者,亦有甚不幸者,〔是〕亦有命也。
〔即〕智之于贤者不获知也。
学者须要识所恶。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不常者与常者处,则十事必十次怒,为他常是过,九次未怒已是大段包忍,十次则须怒。
观虞书礼大乐备,然则礼乐之盛直自虞以来。
古者虽有崩坏之时,然不直至于泯绝天下,或得之于此国,或得之于彼国,互相见也。
假令宫县虽钟鼓四面同设,其四隅必别各有鼓。
人有阴疾者,先雨必有验,斯可候雨,此“动乎四体”也。
天地之道,可以一言而尽也。
凡言〔道〕,皆能尽天地,但不得其理;至如可欲皆可以至圣神,但不尝得圣神滋味。
天地之道,以术知者却是妄。
又有人语怪为人所难,理不胜则就上更说将去,是质疑事,如此则过益过,非可遂非也。
祭用分至启闭,取其阴阳往来,又得其气之中,又贵时之均也。
大凡礼不可大段骇俗,不知者以为怪,且难之,甚者至于怒之疾之。
故礼亦当有渐,于不可知者,少行之已为多矣,但不出户庭亲行之可也,毋强其人为之。
己德性充实,人自化矣,正己而物正也。
食则遇毒,不悟凡食不义便是遇毒。
〔人之〕出处,则出而足以利天下亦可出,为免死之仕亦可出。
今人过忧盗贼祸难,妄动避之,多致自伤者,又祸未必然而自祸者,此恶溺而投河之类也。
古之衣服器皿之类必要知者,以其作之者古人道古物,故尽物之象,然后经义可说也,无征不〔信〕。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若以闻见为心,则止是感得所闻见。
亦有不闻不见自然静生感者,亦缘自昔闻见,无有勿事空感者。
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
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订顽之作,只为学者而言,是所以订顽。
天地更分甚父母,只欲学者〔心〕于天道,若语道则不须如是言。
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观之方均。
故人有见一物而悟者,有终身而悟之者。
以己孝友施于有政之人,是亦己为政之道。
如以温、良、恭、俭、让化于国君,犹国君重信之,是以温、良、恭、俭、让施于有政也。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言泰山之神不歆享也。
路鼓鼓鬼享,必在北近堂,天子五门,路正在北。
路,大也,路门路寝皆特大,路鼓之名恐由此得之。
“击石拊石”,独击谓之击,若编磬则声有高下,击之不齐,故谓之拊。
今谓之拊,响然也,琴瑟亦谓之拊,以其声不同也。
物怪,众见之即是理也,神也,偏见之者非病即伪。
岂有有一物有不见者有见者,偏见者即病也,人心病则耳目亦玻今日月之明,神也,谁有不见者,又如殒石于宋,是昔无今有,分明在地上皆见之,此是理也。
人言不信怪,须是于实事上不信,又晓其理,方是了当。
苟不然者,才劫之不测,又早是信也。
质疑非遁辞之比也,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见人说有,己即说无,反入于太〔高〕;见人说无,己则说有,反入于至下。
或太高,或太下,只在外面走,元不曾入中道,此释老之类。
故遁辞者本无情,自信如此而已。
若质疑者则有情,实遂其非也。
凡言自信,与不动心同,亦有差等,告子不动心,孟子亦不动心。
勇亦然。
孔子所不语怪者,只谓人难信,所以不语也。
十诗之作,信知不济事,然不敢决道不济事。
若孔子于石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然且为之者何也,仁术也。
如周礼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岂不知无益于救,但不可坐视其薄蚀而不救,意不安也,救之不过失数矢而已。
故此诗但可免不言之失。
今同者固不言,不同者又一向不言,不言且多故识,言之亦使知不同者不徒闲过而已,极只是有一不同耳。
礼但去其不可者,其他取力能为之者。
寒食,周礼禁火惟季春最严,以其大火心星高,其时禁之以防其太盛,野人乡里尤甚。
既禁火须为数日粮,既有食因重其祭祀。
十月一展墓亦可用,以其草木初生初死。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是也;“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则非也。
圣人岂有不仁,所患者不〔仁〕也。
天地则何意于仁,“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圣人则仁,此其为能弘道也。
人则可以管摄于道,道则管摄人,此“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人则可以推弘于道,道则何情,岂能弘人也!人言四月一日为麦受胎,殆不知受胎也久矣。
草木之实,自其初结时已受胎也。
教之而不受,则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不纳也。
今石田,虽水润之不纳,其乾可立而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庄子谓“内无受者不入,外无正者不行”。
知之为用甚大,若知,则以下来都了。
只为知包着心性识,知者一如心性之关辖然也。
今学者正惟知心性识不知如何,安可言知,知及仁守,只是心到处便谓之知,守者守其所知。
知有所极而人知则有限,故所谓知及只言心到处。
“狎大人”,大人,宽容有德度者,以其有德度容人故狎。
狎,侮之也。
“侮圣人之言”,圣人之言直是可畏,少犯之便有君子小人之别。
语录中温、良、恭、俭、让何以尽夫子之德,人只为少他名道德之字,不推广,见得校温、良、恭、俭、让,圣人惟恐不能尽此五德。
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圣人惟忧不能尽忠恕,圣人岂敢自谓尽忠恕也!“所求乎君子之道四”,是实未能。
道何尝有尽,圣人人也,人则有限,是诚不能尽道也。
圣人之心则直欲尽道,事则安能得尽!如博施济众,尧舜实病诸。
尧舜之心,其施直欲至于无穷,方为博施,言朔南暨,声教西被于流沙,是犹有限,此外更有去处,亦未可以言众。
然安得若是!修己以安百姓,是亦尧舜实病之,欲得人人如己,然安得如此!某比来所得义理,尽弥久而不能变,必是屡中于其间,只是昔日所难,今日所易,昔日见得心烦,今日见得心约,到近上更约,必是精处尤更约也。
尤一作必。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于礼,庶人之礼至略,直是不责之,难责也,盖财不足用,智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