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雨霖铃 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2、把握词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1、诵读法: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3、比较联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四、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2、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南北朝时江淹写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能让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只有别离;南唐后主李煜写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南宋词人吴文英说这“愁”字是在离人的心上加个秋合成。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为离别而悲伤。

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在一个萧索的秋天,有一位词人柳永要和他的红颜知己分别,在难分难舍之际,他写下了一首哀婉动人的离别曲——《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展示PPT)(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明确:“伤”(三)精读文本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赏析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晓风——”(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导入折柳意象,提出问题。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解读意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读情感。

(三)走近作者(1)柳永生平;(2)婉约派词风介绍。

(四)诵读(1)试读:提问一学生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教学配乐朗诵。

标出断句。

(3)听读和比读:分男女生朗读,上下阙。

教师点拨情感。

(4)分部齐读:男女生分上下阙齐读。

(5)齐读:问题导入,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带入感情齐读。

(五)鉴赏(1)整体鉴赏:归纳词中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2)上阕:“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析,内容上:离别之情。

手法上:细节描写。

(3)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内容上:意象分析,解答导入时的折柳典故;手法上:意象组合。

(4)小结:清秋节里长亭别,泪眼无语千古绝。

注意结合作者生平分析。

(六)作业将词改写成诗。

《雨霖铃》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所在学期尾高一下学期,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的积累。

在古诗文学习方面,进一步接触了由《诗经》到“楚辞”、由汉乐府到唐诗的品读过渡。

特别是唐诗的积累和学习,对学习宋词很有帮助。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雨霖铃》效果分析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师寄语】:成长的路上,不缺乏鲜花,也少不了荆棘,充满了幸福,也一定有创伤。

但不要只盯着不幸和痛苦,只有经过风雨的磨砺,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学习目标】:1、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2、诵读诗词,体味意境。

【知识链接】1、宋词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姜夔等词人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情调舒缓),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高一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对诗词的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赏析词中的意象、体味词人的情感,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

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雨霖铃》教学效果分析从教学效果看,课堂基本流畅,对于词的鉴赏,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品味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写景的艺术手法,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然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情感。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对于一些内容领悟不深刻。

《雨霖铃》教材分析《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是他离开京城所作。

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抒发了对自己的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雨霖铃》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雨霖铃》评测练习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谢尚,东晋人,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袁宏自己的作品,大力赞赏。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请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6分)①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②首联“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秋月明朗”的牛渚夜色是实写(1分);③颔联诗人在空阔渺远的境界中联想到谢尚识拔贫寒袁宏的故事是虚写(1分④首联颔联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难觅知音和怀才不遇的感情(1分)⑤末联“明朝片帆高挂,扬帆远行,枫叶纷纷飘落”为想象中明朝离开时的景色,是虚写(1分)⑥进一步烘托出乐诗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凄凉寂寞之情。

(1分)《雨霖铃》课后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的特点;2、反复诵读,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学习柳词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学习柳词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送别》别离之情是诗词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你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诗词?(学生自由发挥,背诵学过的相关诗词)我们学过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学过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

(二)检查预习课前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哪位同学来念一下字音题?(学生念,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再找同学念一下字词解释题)(三)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下面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

(四)走进作者下面来看一下我们的一个目标,了解一下作者柳永。

1、走进作者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有《乐章集》。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背景介绍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整体感知1、读一读,品一品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接下来让我们用丰富的情感,去品读这样一首哀伤的离歌,一起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受这首词的魅力。

那这首词应该怎么读?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1)先自己小声读。

(2)听课文录音,模仿名家怎么读。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邓丽君的《相看泪眼》,邓丽君用她优美的声音与千年之前的词人柳永合作为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离歌。

那么今天我们也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柳永来一次灵魂的碰撞,体验一下他那浓浓的离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名词《雨霖铃》。

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简介背景。

(幻灯片展示)《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背景资料: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荐读)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是其代表作。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四)、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生齐读)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五)、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读识内容1、自由诵读全词,找出主旨句。

2、概括上下片内容学生说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内容: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情景(六)、再读品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悟)品读全词,体悟作者的情感。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柳永《雨霖铃》【学习目标】一、熟读成诵,品味意象,体会情感二、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出示幻灯片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在《别赋》中一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永恒伤处,那么我们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歌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作者是柳永。

(板书:雨霖铃柳永)(导入1分钟)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成诵,品味情感,体会情感;2,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出示学习目标,幻灯2)(1分钟)二、诵读感知(8分钟)我们已经在导学案中介绍了柳永不被朝廷重用,一身才华只能用在勾栏瓦肆、烟花柳巷,倒是与一帮歌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为生活所迫,离开都城开封,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离别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要求(出示诵读要求,幻灯3):读准字音,理清词意;读准句读;初步体会感情。

正字音:凝噎()暮霭()那()堪(出示幻灯4)纠正完字音,让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

读的时候注意两个问题,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

(出示幻灯片5)明确:上片:离别时的场景离别后的想象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板书)我们明确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那读的时候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好,大家自由诵读,注意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三、品读探究(20分钟)(一)上片大家读完了,我们找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的上片好不好?大家仔细听,边听边画找一找,1、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出示幻灯片6)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凄凉、沉寂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从作者柳永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柳永的认识,从而引入本词。

环节二、作者简介
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及其重要。

有利于学生对词情感的理解。

环节三、整体感知
用“四读法”朗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与作者在情感上进行交流,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离愁别绪。

环节四、探究文本:
鉴赏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抒写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3)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质疑再探:
怎样理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围绕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适当地补充相关诗句,以便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

通过欣赏名句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鄄城一中高一年级的学生,这里的学生基础相对差但对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效果分析
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朗读再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运用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②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

比如讨论法、朗诵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体现,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更为重要,尤其是补充虚实结合手法时,讲练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④补充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这一表现手法。

重点分析了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几个意象,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些意象所代表的特定含义,从而更好地题味意境,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苏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的一篇文章。

本专题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形态。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因此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
法,感悟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评测练习
一、补充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这一表现手法。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二、重点分析了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几个意象,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些意象所代表的特定含义,从而更好地题味意境,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比如对于“风”这一意象,学生一开始并不了解,但是我举了几个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而让学生理解了“风”代表着凄凉。

课后反思
1.学生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兴趣较高。

2.学习目标落实:对既定的学习目标做到了较好的落实。

3.自己通过本节课,对新课标的感悟
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运用的手法。

②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

比如讨论法、朗诵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体现,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更为重要,。

④必要的提升,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重要环节。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本词
2.品味意象,体会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离愁别绪。

2.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感知词人情感,探讨所用方法。

3.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的情怀。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