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雨霖铃 柳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从作者柳永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柳永的认识,从而引入本词。

环节二、作者简介

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及其重要。有利于学生对词情感的理解。

环节三、整体感知

用“四读法”朗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与作者在情感上进行交流,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离愁别绪。

环节四、探究文本:

鉴赏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抒写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3)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质疑再探:

怎样理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围绕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适当地补充相关诗句,以便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通过欣赏名句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鄄城一中高一年级的学生,这里的学生基础相对差但对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效果分析

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朗读再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运用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②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比如讨论法、朗诵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体现,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更为重要,尤其是补充虚实结合手法时,讲练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④补充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这一表现手法。重点分析了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几个意象,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些意象所代表的特定含义,从而更好地题味意境,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苏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的一篇文章。本专题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形态。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

法,感悟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评测练习

一、补充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这一表现手法。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游天姥吟留别》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二、重点分析了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几个意象,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些意象所代表的特定含义,从而更好地题味意境,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比如对于“风”这一意象,学生一开始并不了解,但是我举了几个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而让学生理解了“风”代表着凄凉。

课后反思

1.学生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兴趣较高。

2.学习目标落实:对既定的学习目标做到了较好的落实。

3.自己通过本节课,对新课标的感悟

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运用的手法。

②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比如讨论法、朗诵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体现,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更为重要,。

④必要的提升,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重要环节。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本词

2.品味意象,体会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离愁别绪。

2.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感知词人情感,探讨所用方法。

3.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