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砖,号晦庵。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

1、立志

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

2、主敬

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即是把放荡的心收敛起来,做一身的主宰,培养自我支配的能力。

第二,所谓主敬,是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他说:"敬只是一个畏字"。所谓"畏","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畏"是警惕的态度。

第三,所谓主敬,是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他说:"主一只是专一"。"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终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工夫的,认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在整个佳养过程的始终的,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有人间:"敬何以用工"?怎样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这是一句很扼要的话。

所谓"内无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气容肃,皆敬之目也"。"内无妄思",是潜伏的内心精神生活的控制;"外无妄动",是显著的外在身体动作的支配。只要能支配身体的动作,便能影响内心和生活;反之亦然。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内无妄思,便自然外无妄动。他把这叫做"内外夹持"。他的这种主张,是和他的中华民族主义世界观及人性论分不开的。他的主敬修

养,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他反对不要名教的宗教,却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欲主义因素在禁锢人们的心灵上,这表现了他的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3、存养

孟子讲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从"

性即理"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必须注意把无有不差的"心"存养起来,要收敛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这里,而勿便失忘。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不须枉费工夫,钻纸上语。待存养得此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焦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自然迎刃而解,皆无许多病痛"。所谓"存心、养心",是专指心而言。从另一面说,就是不要失忘此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但人的"心"中交杂着物欲和义理,因此朱熹认为"存养"就只要收敛此心,使它都安顿在义理上。"学者为学,未间其知与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个顿放处。若收敛都在义理上安顿,无许多胡思乱想,想久久自于物欲上轻,于义理上重"。所以,有时他把存养和穷理联系起来:"学者须是培养。今不作培养功夫,如何穷得理。

4、古察

朱熹认为,"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正当于平分界处理会"。因此,一方面对天理来说,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另一方面对人欲来说,他提出"省察"的工夫。他同意他的学生的看法:"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涵养对省察可以起推进作用,"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所谓"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他说,"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他认为不良环境及一切物欲蒙蔽以至于使精神昏味,本然的善心丧亡,"道心"主宰、支配不了"人心","人心"却要主宰、支配"道心"。"省察"的工夫,即是随时清醒、谨慎从事,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

抑掉,而且更要窒息这种思想在他们头脑中任何的萌芽。"省察"本心,揭去昏翳,使心中的"理"永远保持通明,这就是朱熹道德教育与修养的重要任务关于教学思想

(一)朱熹的读书法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是尊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所谓渐进,是不求速的意思。依朱熹的看法,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踩易陵遢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

2.熟读析思

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绎文义。依朱熹的看法,"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己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为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已之学也。"

3.虚心涵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