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

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旷世大儒。

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

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

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

浅谈朱熹的教育教学思想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他在《中庸》中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教学过程,他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五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对自己职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促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行为的转变,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教育教学以及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与借鉴作用。

1、自动和适时的启发朱熹是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过寻求真理,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并提出“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是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只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但我们现实社会中,我们的教学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要求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教”,甚至有时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一点主动学习的意识都没有,老师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

[2]很显然这是与当下的教师观是相违背的。

那朱熹的这一教学原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过程中起着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设计,勇于创新,以便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在学习之前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3]在学习过程中,若是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在学习完结之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全面发展。

2、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朱熹认为,在学习开始时,要动用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和态度去学问,这样才能客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并且在学习之后,要常常复习加以巩固,若是不复习不练以就收获不到复习的功效。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1注重蒙养教育2 .要求慎择师友3 .强调学眼前事4 .提倡正面教育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从传统上来说和儒学是不能分的。

〃自孔子以来两千余年儒家道统的传承中,历代学者将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其中朱熹无疑是儒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教育问题上,朱熹不仅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

本文在梳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对朱熹少儿教育著作的文本内容进行考察挖掘朱熹少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要义中国思想史上提出明确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教育观、完善具体教育方式,并以育人为社会理想的唯有儒家。

儒家思想不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义的学问,也是学做人的学问。

首先,儒家以教育为天职。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宾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察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 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翅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I•分布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审•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2) 、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卜分布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二者的异同点:(1) 、王守仁和朱整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亩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嘉认沏'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木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2)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晋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木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一、朱秉的教育思想:(他姓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蓦一一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uLeabharlann …・ I ‘ 教 育 心 理 研 究
Ch l n a E du ca t i o n l n n ov at l on He r al d
朱熹 的儿童教育对 当代教 育的启示
许 甜 梦 ( 河 北经 贸大学 研究 生院马 列部 河 北石家 庄

0 5 0 0 0 0 )
摘 要: 朱 熹 对 儿 童 方 面 的教 育理 论 和 实 践 超 越 了家庭 教 育 的 一般 定 律 , 这 不 仅 有 益 于 儿 童 的健 康 成 长 , 而且 在 为青 少年 在 思 想 和人 格 培 养上提供 了良好的参考素材 , 同时 为 国家的安 定和社会 文明的不断进 步做 出了不可卓越 的贡献 。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 的儿童教育思想 , 重视 儿 童 教 育 阶 段 的 小 学教 育 、 为 幼 儿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强调 从 小 事做 起 , 养 成 良好 的 行 为 习惯 , 提 倡 积 极 教 育 为主 等 , 结 合 当代 教 育 思 想 归 纳 了四 条 启 示 : ( 1 ) 提 倡 儿 童 具备 良 好 的 素 养 ; ( 2 ) 为 儿童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 3 ) 从 小 重 视 儿童 行 为 习 惯 的 养 成 ; ( 4 ) 发 挥 榜 样 的 作 用。 关键 词 : 儿 童教 育 蒙养 教 育 道 德 教 育
倡导州 学 、 县学 。 是继 孔子、 孟 子 以 来 最 杰 出 的儒 学 的 大 师 。
“ 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 ” 一样, 所 以朱 熹 与 许 收 录 了许 多古 今 圣 人 的嘉 言 益 行 , 供 儿 童 多古代的儿童 教育学家所有 的观点相 同 , 阅读并模仿学 习 , 希 望 儿 童 能 从 中 学 到 做 强调 在 儿童 在 幼 儿 教 育 时 期 注 意 周边 环 境 人 的 准 则 成 为 一 个 圣 贤 。 同时 在 朱 熹 所 写 中, 规 定 了儿 童 在 日常 行 为 的影响 ,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慎择师友 。 的 童 蒙 须 知 》 对 于古代普通的一般 家庭 , 朱熹认为 , “ 乳 过 程 中进 行 的 积 极 指 导 , 比如 : 在 写 字 的 时 母 之教 , 所 系尤 切 ” , 乳 母 是 孩 子生 下 来 第 候 , 端正 姿 势 进 行 研 磨 习 字 , 勿将 墨 水 弄 于

论朱熹儿童教育思想

论朱熹儿童教育思想

论朱熹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

”又说:“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

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由此他认为如果儿童在幼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同时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他说:“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

”并指出倘若自幼失了小学,或坯模没打好,大了要补填就十分困难,他说:“而今自小失了,要被填,实是难。

”总之,在他看来,蒙养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摘要:‎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从‎事讲学活动‎五十多年,‎编着了大量‎书籍,将宋‎明理学的理‎论和儒家的‎道德规范推‎行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状况,‎以德、律、‎乐为立足点‎,倡导“习‎与智长”的‎幼儿教育思‎想。

‎关键词‎:‎蒙学;德‎育;“小‎学”;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跨时‎代的哲学家‎;作为实际‎教育的推行‎者,他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童蒙‎须知》《小‎学》《朱子‎家训》《训‎子从学帖》‎《训蒙绝句‎》这些留给‎后人的经典‎中,而他的‎教育实践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的。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儒家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这在学界‎已经得到普‎遍共识。

而‎中国古代的‎幼儿概念与‎现代的幼儿‎概念是有区‎别的。

现代‎所称的“幼‎儿教育”是‎引入西方概‎念而来,一‎般指的是儿‎童成长到3‎岁以后,进‎入小学之前‎所接受的正‎规机构的教‎育。

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学前教育‎”。

‎我国古‎代的幼儿概‎念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

《礼记‎》:童蒙须‎知》《小学‎》《朱子家‎训》《训子‎从学帖》《‎训蒙绝句》‎这些留给后‎人的经典中‎,而他的教‎育实践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的‎。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儒‎家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这在学界已‎经得到普遍‎共识。

而中‎国古代的幼‎儿概念与现‎代的幼儿概‎念是有区别‎的。

现代所‎称的“幼儿‎教育”是引‎入西方概念‎而来,一般‎指的是儿童‎成长到3岁‎以后,进入‎小学之前所‎接受的正规‎机构的教育‎。

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学前教育”‎。

‎我国古代‎的幼儿概念‎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

《礼记》‎》中说道:‎“‎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朱熹启蒙教育

朱熹启蒙教育

朱熹启蒙教育朱熹(1130-1200),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启蒙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启蒙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两个方面。

首先,他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获取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才能获得真知。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强调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其次,朱熹强调“诚意正心”,他认为,诚实正直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心地纯正、诚实待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注重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了诚实守信、正直待人的重要性。

在朱熹的启蒙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他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和发现。

同时,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正直待人,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朱熹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为后世的启蒙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同时,朱熹的教育思想也为中国古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总之,朱熹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他强调了对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为后世的启蒙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豪、教育条,他对幼儿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①注重胎鼓。

他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问题。

他认为,母亲受胎后一育一行对胎儿都会有影响,所以孕妇在各方面要非常注意。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宗,不仅没有将腑教视为"邪说",而且充分地注意刊胎教的积擞意义,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体形容貌,甚至影响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在这一点上,他的认识水平超过同时代的思想家。

②重视乳母之敷。

朱熹十分重视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墨慎挣乳母。

他提出乳母的条件是:必求其竟褡慈惠,量良恭敬,慎耐寡言者,使为子师"。

③要求善从师,慎师发。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来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从朱熹《童蒙须知》《小学》看古代儿童教育思想

从朱熹《童蒙须知》《小学》看古代儿童教育思想

从朱熹《童蒙须知》《小学》看古代儿童教育思想作者:杨书合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从很早开始,我们的先人们已经知道教育要依据人的不同成长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周易·蒙卦》中言:“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东汉经师郑玄注:“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为蒙”,反映出的是古人对于幼童的教育理念。

朱熹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其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教育生涯中度过,有精深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通过《童蒙须知》《小学》这两部著作,可以对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也可以借由此了解宋代乃至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童蒙须知》和《小学》的内容与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到15岁的儿童“小学”教育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即“蒙学”。

朱熹特别重视儿童这一时期的教育。

《童蒙须知》从五个方面规定了儿童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别是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和杂细事宜。

杂细事宜涉及饮食、睡眠、待上、对下、外出、坐卧等事,非常全面的从儿童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等生活的细节处规范了其行为,在这篇文献中,并没有多少关于义理的地方,通篇都是具体仪节的规定,凸显了在儿童教育阶段,行更重于知的特点。

《小学》分为内外篇,内篇重在说理,外篇重在实证;内篇内容主要取自经学和儒家子学的内容,外篇则多为历史史实。

这本小书经史兼有,体用兼备,理事皆齐,体例十分完整,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同时针对儿童的特点,多采择有趣的历史故事,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自从书编成以后,备受推崇。

有人评价此书:“此小学之书,真孔孟之正脉而神明之尊。

”这种说法给予这部书非常高的评价,反映了当时的知识人对于这部书的重视,也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于儿童德行教育的重视。

《小学》一书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进行论述,即“明伦”和“敬身”“明伦”是对儿童进行德行教育的目的,让儿童从小知道人伦之道,人伦之道从自身出发,向外延伸,依次为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最后归结到关系国家或天下层面的政治伦理君臣层面。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浅谈朱 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 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朱熹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成人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在幼儿教育方面也有独特的观点。

朱熹强调幼儿教育要及早进行。

他认为“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朱熹特别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

他觉得幼儿就像一张白纸,一开始染上什么颜色,以后就很难改变。

所以,要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比如说,要教育孩子懂得尊敬长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

我就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在小区里,一个小男孩在奶奶的提醒下,怯生生地向路过的邻居爷爷问了声好。

虽然声音不大,但那爷爷脸上立刻笑开了花,一个劲儿地夸孩子懂事。

其实,这小小的举动,就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尊敬长辈的种子。

朱熹还主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教育幼儿。

比如吃饭的时候,要教导孩子珍惜粮食,不挑食;穿衣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衣物,懂得整洁干净。

有一次,我在朋友家做客,他们家的小女儿在吃饭前,主动帮忙摆放碗筷,吃饭的时候也不剩饭粒,吃完还把自己的小碗拿到厨房去。

朋友笑着说,这都是平时一点点教出来的。

在学习方面,朱熹认为幼儿应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

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就像幼儿园里,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做识字游戏,通过有趣的图片和互动,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很多字。

朱熹强调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原本挺乖巧懂事的,但因为跟着小区里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起玩,慢慢地也变得调皮起来,不爱学习。

后来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给孩子换了个玩伴圈子,情况才慢慢好转。

总之,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虽然来自古代,但其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借鉴一下,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就像小树苗一样,根基扎得稳,未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重庆师范大学简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积极意义简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积极意义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关于儿童学前教育思想的论述,涉及儿童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及方法等。

他们所倡导的早谕教重熏陶、坚持慈爱相济、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早教原则与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今天学前教育者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朱熹;教育;儿童;意义在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思想的论述汗牛充栋,贾谊、颜之推、朱熹等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学前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主张,如强调“早教”,注重“熏化陶染”,反对溺爱孩子,坚持正面教育,注重培养兴趣。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他71年的生涯中,从事教学、著述活动的时间约占了50年,其教育思想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直至民国达700多年,在中国儒家历史上是仅此于孔子的一代宗师。

他秉承孔孟伦常思想之大成,集北宋以来周敦颐、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的精髓,创立了自己一套完整而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

而他理学思想的中心就是他的道德教育。

作为一代圣贤,其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确实是人类社会都应共同遵守的原则,很值得后人深思。

然而,朱熹的道德修养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朱熹的生活态度、官德修养、师德风范等方面作些浮浅的论述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对当今的社会教育起到一个积极的借鉴作用,并能对我们新时期的思想建设有所启示。

一、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育思想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他认为:“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浅谈朱 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 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其中幼儿教育思想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重要的价值。

朱熹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这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

他强调幼儿时期的教育就如同在白布上作画,最初的几笔决定了整幅画的基础和走向。

在教育内容方面,朱熹主张先进行道德启蒙。

他认为幼儿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应当尽早向他们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例如,教导孩子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诚实守信等基本的道德准则。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朱熹还注重培养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

他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是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教导孩子按时作息、饮食有节、讲究卫生等。

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无穷。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倡导以“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为主要方式。

“诱之歌诗”,即通过诗歌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情感。

诗歌具有优美的韵律和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喜爱。

让孩子诵读诗歌,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导之习礼”,是指通过礼仪的教导,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礼仪教育能够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讽之读书”则是让幼儿在适当的时候开始接触书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同时,朱熹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他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教育不应压抑他们的天性,而应当因势利导。

例如,在游戏中融入教育内容,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朱熹也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榜样。

同时,父母要关爱孩子,但不能溺爱,要严格要求,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不仅是一位儒家学者,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传统精神,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以及其现实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朱熹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儒家学者,其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立德、修身、明礼、格物的过程,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途径。

朱熹认为,教育应当以“敬天法祖,诚意竭力”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主张培养“格物致知”的学生,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提倡“性学相近”的教育理念。

2. 强调生活化教育朱熹注重生活化教育,他主张“教之以实务而不虚言”。

他认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朱熹主张教育要以生活为课程,以生活为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君子”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德有才有功的人,具备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坚定的品行,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 整理经典,编纂教材朱熹在教育实践中,致力于整理儒家经典,编纂教材,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他主持编撰《四书集注》和《朱子大全》,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精细的整理和注释,为后人学习儒家经典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教材编纂工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后人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开设私塾,传播儒学思想朱熹在教育实践中,开设私塾,传播儒学思想,培养学生。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重庆师范大学简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积极意义简论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积极意义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关于儿童学前教育思想的论述,涉及儿童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及方法等。

他们所倡导的早谕教重熏陶、坚持慈爱相济、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早教原则与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今天学前教育者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朱熹;教育;儿童;意义在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思想的论述汗牛充栋,贾谊、颜之推、朱熹等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学前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主张,如强调“早教”,注重“熏化陶染”,反对溺爱孩子,坚持正面教育,注重培养兴趣。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他71年的生涯中,从事教学、著述活动的时间约占了50年,其教育思想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直至民国达700多年,在中国儒家历史上是仅此于孔子的一代宗师。

他秉承孔孟伦常思想之大成,集北宋以来周敦颐、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的精髓,创立了自己一套完整而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

而他理学思想的中心就是他的道德教育。

作为一代圣贤,其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确实是人类社会都应共同遵守的原则,很值得后人深思。

然而,朱熹的道德修养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朱熹的生活态度、官德修养、师德风范等方面作些浮浅的论述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对当今的社会教育起到一个积极的借鉴作用,并能对我们新时期的思想建设有所启示。

一、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育思想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他认为:“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浅谈朱 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 熹幼儿教育思想

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涵盖了各个阶段,其中幼儿教育思想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朱熹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正所谓“蒙养弗端,长益浮靡”,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长大后就容易变得放纵和轻浮。

这种早期教育的观念,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内容方面,朱熹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修养。

他主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

例如,教导幼儿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诚实守信等。

他认为,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应该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使其成为孩子内在的品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

朱熹还重视礼仪教育。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应当从小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礼仪,幼儿能够学会尊重他人,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比如,教导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要有礼貌,懂得谦让,不骄不躁。

朱熹倡导的幼儿教育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他主张“教之以事”,即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来教育幼儿。

这种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

例如,通过讲述古代圣贤的故事,让幼儿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的力量;或者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同时,朱熹强调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他认为,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幼儿的品德和行为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长和社会都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社会中,应当营造一个崇尚道德、尊重礼仪的氛围。

朱熹还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幼儿的心智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逐步推进。

不能过早地对幼儿进行过于复杂和深奥的教育,否则会让幼儿感到困惑和厌倦。

然而,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贾谊 颜之推 朱熹幼教思想总结

贾谊 颜之推 朱熹幼教思想总结
原因有二:
1)幼年,心理纯净,精神专一,效果好
2)幼年可塑性大
(2)赞同实施胎教。
(3)对于没有实施胎教条件的大多数家庭,教育也可从婴儿会看大人脸色的时候开始。
2.提倡严格教育、威严而有慈
(1)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爱护的职责,更有教育的义务
(2)体罚教育孩子是必要的
3、要求均爱勿偏
4.注重环境习染1)父母应做好榜样
重儒术
1、文化方面
主张注重《春秋》《礼》《诗》《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2、治国方面
提倡效法古圣先王之道,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3、道德教育方面
倡导的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
4、身体保健方面
教养结合
总结
1)继承了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思想
2)强调将儿童心智发展的水平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3)应尽早增强儿童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
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实是难论幼儿教育的地位个人认为也可以阐述为作用教育2积小成大防微杜渐3重视环境的影响1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德儒家的传统道德孝悌仁义艺儒家的经学百家之书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人物
内容
贾谊
颜之推
朱熹
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也(社会作用)
幼儿学习与修养方法
(一)立志
(二)勤下功夫
(三)严守规矩
(四)细心认真
论家庭教育
胎教
(一)婚配对象的选择:先辈遗传与品德对子女产生直接影响
(二)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
一方面指母体本身的环境
一方面指母体周围的外界环境主要针对宫廷教育论述
1.提倡尽早施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朱熹幼儿教育思想
和心理状况,以德、律、乐为立足点,倡导“习与智长”的幼儿教育思想。

关键词:蒙学德育“小学”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跨时代的哲学家;作为实际教育的推行者,他又是一位影响长远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童蒙须知》《小学》《朱子家训》《训子从学帖》《训蒙绝句》这些留给后人的经典中,而他的教育实践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的。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儒家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这在学界已经得到普遍共识。

而中国古代的幼儿概念与现代的幼儿概念是有区别的。

现代所称的“幼儿教育”是引入西方概念而来,一般指的是儿童成长到3岁以后,进入小学之前所接受的正规机构的教育。

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学前教育”。

我国古代的幼儿概念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

《礼记》:“人生十年曰幼。

”朱熹则在《大学章句序》中说道:“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朱熹将人的学习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五岁之前为“小学”阶段,十五岁以后为“大学”阶段。

朱熹的“小学”是包含在古人所说的蒙学教育理念之中的。

同时,身兼大儒和大教育家双重身份的朱熹,他的幼儿教育理论不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识字断句教学,更从深层意义上结合了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的教育理论,注重道德体系的建构和行为规范的引导。

首先,德为先。

以传统儒家理论为依托,加上宋明理学本身对道德规范的强调,朱熹的幼儿教育理论是以德行教育为前提的。

《周易.蒙》中有:“蒙以养正,圣功也”和“君子以果行育德”,这都是对教育中道德情操培养的要求。

朱熹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优良德育传统,强调幼儿教育时期道德教育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在《童蒙须知》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I格不胜之患也。

”能够看出,朱熹强调从幼儿刚开始就对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他还认为:“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

”也就是说,只要幼儿时期打好良好品质的基础,就如同为将来成为圣贤做了一个坯模,日后只要稍稍加以修饰,圣贤之功自成。

同时,朱熹还认为应该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具体的细节教育之中,应该“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而达到幼儿“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的初步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式的培养,使幼儿具有准确的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理解事物的水平和是非观,为他们以后穷万物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打下良好的道德根基。

其次,律为行。

朱熹强调幼儿教育中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是根本。

他在《童蒙须知》中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衣服,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

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朋凡为人子弟,当栖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

”他特别强调对纲常伦理的遵守:“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凡称呼长上,不能够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当然,这与宋明理学本身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纲常伦理秩序也是相通的。

这种从启蒙就开始强调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训练,有利于儿童成长为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公民,更有利于其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认同。

最后,乐为归。

他在《小学》中引用程子的话说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可见,必须喜欢、愿意为前提,这个点与现代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通过历史故事等,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一定要从兴趣到自觉,最终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

他在《小学》中收录了很多先贤和圣人的故事,以此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他说道:“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

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朱熹的这些理论即使放到现代,也丝毫不嫌过时,与现代的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快乐学习”等理论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学界将视线的焦点都放在朱熹理学的功与过上面,对朱熹教育理论的成就注重远远不够。

我国当前正处在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引进西方的幼儿教育理论到推行西方的教育规则和方法,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的优秀资源发掘却远远不够,甚至能够说是一种缺失。

朱熹幼儿教育理论中的优秀成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不管是以德育为立足点,还是强调自律性和快乐学习,都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相和谐,甚至在细则上的具体施行要高于我们当下的幼儿教育。

我们在摈弃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论的同时,要反思其可行性,使其更好地为今天的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朱熹.朱文公文集[M].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