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教案-认识公共关系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任务一认识公共关系(一)

【教学目标】1、把握公共关系的本质含义及特征;2、明确公共关系相关概念的区别;

3、明确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师生讨论、小组活动

【教具】课本、麦克风

【教学课时】周课时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我介绍;

2、课程安排介绍及要求。(先理论后练习、作业安排、考试安排、分组、选课代表、配合、尊重、课堂纪律),“公共关系是无价之宝,我愿意牺牲太阳底下的所有财富去获取它。”——(美)洛克菲勒*美国实业

家,慈善家,是十九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被人称为“石油大王”;

3、【视频-什么是公共关系】

https:///v?vid=17785353606138819896&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讨论什么是公关?身边发生的公关现象?“伊利”援助湖北疫区牛奶箱提手/“五菱宏光”不做汽车做口罩案例导入附录案例一

二、讲授书p2-21

什么是公共关系?

近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中国就有“形象说”、“传播说”、“管理说”、“协调说”、“功能说”等几种流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关系加以阐释。在此,我们将对公共关系作一个客观的科学阐述和辩证分析。

一)“公共关系”的来源Public Relationship,“公共关系”一词来自英语“Public Relations”,简称“P. R.”由于它是由两个英文词汇组成,所以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Public”;另一层是“Relations”。“Public”以两种词性表现出来:一种是形容词,意为公众的、公共的、公众事务的,与“Private”(私人)相对应,表明它是非私人的,非秘密性的;另一种是名词,意为公众、大众,表明它不是个体,而是集团、群体。“Relations”为名词,意为关系、交往等。一般说来,简单的关系是以个体与个体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并进行交往的,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交往,这种关系我们称为“人际关系”。由于“Relations”以特定的形式出现,其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

1、概念:简称“公关”,最早见于《韦氏大词典》(第九版),1903年发展成专门职业,1923年成为一门学科,此后逐步完善。

2、含义:1)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

有人说:世界上有了两个人就有了人际关系,有了两个集团、组织,就有了“公共关系”。这是说公共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古就有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会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2)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

当人们逐步认识到外界关系的重要性,并主动去调整这种关系时,就产生了一些类似于现代公共关系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视为公关实务的前奏。但是,尽管它们自古就存在,却均非自觉的公关活动,而只是一种谋求发展的本能与努力。只有现代科学的公共关系产生之后的自觉的公关活动才被统称为公关实务。

3)公共关系是一种职业

1903年艾维·李成立宣传事务所,以收费的形式为企业进行公关策划,公关职业由此正式诞生,艾维·李也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

4)公共关系是一门学科

1923年,著名公共关系教育家、实践家爱德华·伯纳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公关专著《舆论明鉴》,并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课。这是对公关实践的总结与提炼,是公共关系的飞跃性发展与突破。

5)公共关系是一种意识、观念与思想

三)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公共关系的特征是由它的自身性质、主体目标和客体特征及工作方式决定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公众为对象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构成其生存环境的内外公众的关系,公众构成公共关系客体一方,它与公共关系的主体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矛盾。公众是公共关系的主要研究对象,一切工作均围绕公众展开。

2.以美誉为目标

公共关系不是一种政治关系,也不是一种经济关系,其评价尺度不是政治立场,不是经济指标,而是美誉度。俗话说就是关系好不好,表明客体愿不愿意与之交往。而形象中的知名度是以美誉度为基础的,因此,公共关系是以追求高美誉度为工作目标的。

3.以互惠为原则

公共关系不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业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得到公众的支持,而要想得到支持就必须让公众得到利益,因此,要想持久地赢得公众支持,必须做到与公众互利互惠,最终达到双赢目的。

4.以长远为方针

组织凭借公共关系在公众中塑造好的形象,绝非一日之功。它有树立过程的长期性,同时一旦树立起来它又同形象的滞后性相关,而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公共关系长远性是与组织生存的长远性同根相生、同命相连的。

5.以真诚为信条

公共关系要追求长久的美誉度,就一定要以真诚为信条。互利互惠也只有依靠真诚才能做到。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对真诚的期望越来越迫切。惟有真诚才能长久赢得公众的合作与社会美誉。

6.以传播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依靠信息产业,信息只有传播沟通才能实现价值。形象在传播沟通中塑造,美誉在传播沟通中提高,合作在传播沟通中促成,目标在传播沟通中实现,无形资产在传播沟通中建立与积累,因此,公共关系目标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传播沟通。

四)公共关系形成的原因与条件

公共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基础与必备条件。

1.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基础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过去那种组织程度比较低的初级社会群体已不能适应需要,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一个社会组织必须从外界环境得到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当社会组织有意识地与环境互动,

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公共关系就产生了。所以,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分化,是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基础。

2.公共关系形成的内存机制

社会组织与公众之所以能建立关系,最根本的原因是相互之间在利益上能够互补。企业用产品或服务从消费者那里获取利润,消费者用货币从市场上得到企业提供的自己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双方就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各自利益需求的驱动,使社会组织与公众发生接触、形成协作、建立起关系。利益的互补、合作的需要是公共关系形成的内存机制。

3.公共关系产生的思想条件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已被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从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到提倡团队合作精神,从重视个人间的竞争到重视组织成员间的协作,从强调对抗斗争到注重和平与发展,这些均表明人类开始增强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在相互合作的思想指导下,人类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协调、合作意识的增强是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条件。

4.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条件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剧烈。分工越细越需要协作,竞争加剧的同时合作的要求也在增加。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组织必须与公众加强联系和合作。

5.公共关系产生的政治条件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发展,是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条件。公众被认可,公众权益被尊重,使公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大大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参与实践的增多,对社会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已成为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6.公共关系产生的物质技术条件

传播媒体的发达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是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尤其是电脑网络的发展,使我们当今的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组织的信息可以在瞬间通过电脑网络图文并茂地传送到世界各地,迅速而又广泛地影响着公众。物质技术条件的现代化使社会组织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范围、程度和节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公共关系的要素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通过开展传播沟通活动协调和改善组织机构与其他相关公众的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公众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彼此相互适应而形成的一种关系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关系有3个构成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要素,是公共关系工作的策动者、承担者、发起者;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要素,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和接受者;传播是公共关系的中介要素,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也是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合理有度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这种机构有组织、有目的、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有规范的工作制度和目标1.社会组织特征

1)整体性:社会组织的成员和部门都是组织的构成部分,与组织整体具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目的性:社会组织的各成员和部门是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的目标是构成组织和加强组织的核心要素。

3)适应性:社会组织的成员之间、部门之间、成员与部门之间、成员(部门)与整体之间必须相互适应,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也必须相互适应。

4)多样性:不同的社会组织,其性质、结构形态和职能均不同。

2.社会组织的分类

1)互益性组织:主要包括各种党政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该类组织由于非常重视内部成员的利益和共同目标,所以,着重强调成员对组织本身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重视组织内部沟通。

2)营利性组织:主要包括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股务机构等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该类组织以利益为目标,所以要与其利益关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