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视角,分析电影《走出非洲》

合集下载

《走出非洲》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走出非洲》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走出非洲》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作者:杨苗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6期《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性小说,是一部田园诗一般美好、质朴生活的故事。

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叙手法开始的:女主人已届垂暮之年,且已成为小说家,但她在丹麦故居终日缅怀往昔在东非肯尼亚度过的十几个春秋。

当画面上出现她已故的情人丹尼斯持枪行猎的身影时,伊萨克以低沉的声音述说过去:“在非洲的恩贡(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

”舒缓苍老的女声让故事富有了时间的痕迹,深情低沉的音乐缓缓而来,非洲广阔壮美的大地,一幅幅画卷和故事史诗般展示在读者面前。

家境富裕,年轻貌美的凯伦为了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远到肯尼亚与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结婚。

然而布罗是浪荡子并不爱她,终日热衷于狩猎和夸夸其谈。

凯伦经过炮火纷飞的战场和种种磨难之后,平静地接受着丈夫的种种无理取闹和借口。

虽然婚姻生活不完美,但凯伦渐渐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非洲土地。

在一次行猎中,凯伦遇到一头猛狮险被吞噬,幸得英俊潇洒的英国贵族丹尼斯相救。

凯伦与丹尼斯一见倾心,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

在离婚之后,凯伦一个人苦苦地支撑着咖啡园和农场。

在劳动的过程中,凯伦渐渐地与种植园里的仆人们产生了深厚友谊,她的心灵无不与她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她俨然就是大自然的女儿。

非洲就是她的家,在这里,她种植,耕作,经营庄园;在这里,凯伦帮助当地人民,医治他们,教他们写字,为他们除害,她在非洲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凯伦在非洲经营农场整整十七年,未曾获利反却几乎花光了家族的财产,祸不单行之时,她心爱的情人丹尼斯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

在经济和感情的双重打击下,凯伦不得不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魂牵梦绕的非洲。

一、凯伦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凯伦的灵魂属于非洲草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伦也是草原上的一只动物,也处于非洲大草原食物链中的一环,与别的动物争夺自然生存空间和遵循自然法则。

从《走出非洲》看西方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从《走出非洲》看西方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参考文献: [1] 韦清琦,李家銮 . 生态女性主义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19. [2] 秦治全 . 电影《走出非洲》中女性探索的悖论 [J]. 电影文学, 2010(20):104-105. [3] 周星 . 电影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电影创作。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接近自然,与自然有着某种 天然的联系,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自然的仇视;同时还强 调一种去中心化,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没有高低之分,讲究 万物平等。追溯其发展缘由,是催生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殖民地”“商品化经济” 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在电影中,卡伦和殖民地的其他白人 男性在思想上的差异也同样体现了家长制下男性思维和生 态女性主义思维的区别。
编辑:姜闪闪
一、生态女性主义
20 世纪 70 年代,作为女权主义第三次浪潮中的重要 流派,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学和女性主义结合起来,延续 了前两次女权主义运动对父权制的批判,并从生态学的角 度出发,探究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这种父权主义 的相同性,它批评父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目 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
来到非洲后,卡伦的日子可谓步履维艰,在男人世界 里讨生活不是那么容易,丈夫一意孤行,想要在高原地区 种植咖啡豆而非之前跟卡伦母女商量好的农场。现代人知 道咖啡是要种植在高海拔地区,但是当时所有的咖啡豆都 种植在赤道附近,要在高原上种植咖啡豆无疑是一项巨大 的冒险行为,但是卡伦妥协了,她选择听从丈夫的建议把 农场改为种植咖啡豆。但是婚姻往往不像她想得那么美好, 丈夫在新婚不久就选择离开卡伦去了前线,她一个人在语 言不通的环境里艰难地支撑着种植园,此时此刻,她骨子 里的独立、坚强才开始显现出来。她的这种独立意识的崛起, 是带有被迫色彩的,不是她个人自发地想要去成为独立女 性,而是现实逼迫她不得不成长。如果不是丈夫选择离开, 如果不是她一个人支撑种植园,她是不会这么快就崛起成 为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苦难往往最容易铸就坚强。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看《走出非洲》中女性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看《走出非洲》中女性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看《走出非洲》中女性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作者:石瑶申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3期作者简介:石瑶(199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轻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通讯作者申红(1962-),女,汉族,山西平顺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代表作(以下简称凯伦),同时也被看做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优美的文字详实生动地记录了凯伦在非洲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文中大篇幅的描述非洲壮丽的自然景观,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非洲大地的深沉热爱。

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人们更多的将视线投向了自然与女性的关系,在二元论的结构中,自然与女性都被丢弃在主流边缘,沦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下的客体和他者。

生态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挥霍与剥削,呼吁人类善待自然,平等对待地球上的一切物种。

女性主义要求男性女性可以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增加沟通和交流,使女性摆脱边缘的桎梏,以主体地位面对男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有着共同的理论支撑点和诉求,于是生态女性主义在两者的整合下孕育而生,成为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下的最闪耀的珍珠。

生态女性主义想要找到性别二元论的破绽,就必须先打破男性与女性之前的单向度的结构,也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男性和男性附属品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或者流变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使两性,乃至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平等对话,相互依存,走向和谐。

一、凯伦的主体意识的萌芽从走出非洲的后记中,我们了解到凯伦曾一度爱上她的远房表弟-汉斯,而最终选择与汉斯的双胞胎弟弟布洛尔结婚,主要原因是她可以以此获得男爵夫人的头衔,在这场充斥着名利的婚姻中,凯伦和布洛尔是否真心爱慕,我们不得而知。

凯伦和作者一样出生在19世纪欧洲的贵族家庭,然而在优渥的环境下成长并不能免于男权社会下女性被物化,被支配的宿命,毕竟富有的中产阶级家的小姐嫁给贵族是一种流行的做法。

《走出非洲》电影解析:走过情结,拥抱爱情,抵达完满

《走出非洲》电影解析:走过情结,拥抱爱情,抵达完满

《走出非洲》电影解析:走过情结,拥抱爱情,抵达完满记得翻阅拉拉观看的电影影片里,有很多是我已经加入收藏要看的,但我却没有留意或者说刻意一部部按顺序看着。

想着翻到哪个就看哪个吧,上个周末,当我看到老师的原片单里10部治愈电影之一,这部《走出非洲》我特别地好奇。

好奇的点儿在于“为什么要走出非洲”“非洲也是我向往的地方,原始神秘,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呢?”“为什么是治愈的电影?”带着好奇,我走入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丹麦女孩凯伦的故事,她在少女时,与波尔的哥哥有一段恋情,她称波尔的哥哥为情人,电影的故事也要从这里开始讲述,波尔的哥哥好像并不爱凯伦,凯伦也觉得波尔的哥哥经常戏弄她,骗他。

同时,凯伦也意识到自己的阴暗面:大龄剩女,又爱慕虚荣想做男爵夫人。

最后,她想了一个点子:与波尔一起远走高飞,她与波尔商量好,她出钱,波尔先去找地方定居,他们再汇合。

波尔似乎也同意了这个冒险而又刺激的想法,于是,一列载着凯伦珍爱的瓷器和水晶的小火车驶入非洲大大草原,他们打算去那里结婚定居。

波尔定居非洲的地方是蒙巴萨附近的一个土著居民生活的地方,那里有一栋房子和一个农场,他们匆忙地在蒙巴萨完婚后,就来到了这个农场,这里欢迎这对新婚夫妇的就是这块土地上被雇佣的土著居民,这附近还住着土著的酋长以及他们的家人。

波尔的想法很专制,不太尊重凯伦,在新婚之夜就与凯伦发生了不愉快,因为凯伦答应了母亲拿了嫁妆钱后来非洲建个农场养牛羊,而波尔已经在凯伦没来之前定下了“在这里种植咖啡”的主意,就这样,凯伦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的前半生时光,种植咖啡,生产咖啡豆,就像她讲述的,“这里男人去外面接受考验,而女人在这里要接受孤独”,她忍受着孤独,也享受着孤独,就在这贫瘠不堪的土地上种植咖啡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凯伦也面对了很多困难,她努力尝试着解决每一个难题。

就在这平淡生活里,还是遇到了在来非洲路上遇见的朋友“巴克利”和“丹尼斯”,丹尼斯和巴克利来拜访路途上遇到的这位朋友凯伦,晚上篝火旁听凯伦讲故事,唱好听的歌曲给凯伦听,那一晚美好的如天上璀璨的星空,纯真无暇。

_走出非洲_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_走出非洲_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2003年9月第19卷 第5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 ichuan International S tudies UniversitySept.,2003V ol119 N o.5《走出非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万雪梅(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提 要: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并被改编成同名美国电影。

它以古朴壮丽的异国画面和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亿万读者和观众的心。

迪内森在这部作品中,以殖民者的身份,17年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向世人揭露了昔日殖民帝国无可奈何的衰落,并显示了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女性确立主体意识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走出非洲》;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53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3)05-0080-03On Out of Africa:A post2colonial and feminist readingWAN Xue2meiAbstract:The autobiographic novel,Out of Af rica,is Isak Denisenπs m ost fam ous w ork,which has been adapted into an American film with the same title.I t has m ov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readers and audiences with its graphic description of the primitive and magnificent landscape of the A frican country,K enya,and its vivid narration of the pathetic and beautiful love story.The novel re2 veals to the readers the truth that colonialism is doomed and at the same time illustrates how the heroine maintains the conscious2 ness of her own independent identity.K ey w ords:Out of Af rica;colonialism;post2colonialism;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of oneπs identity. 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Out of Af rica)(1937)是当代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Isak Denisen) (1885~1962)蜚声世界文坛的力作。

走出非洲 文本分析

走出非洲 文本分析

《走出非洲》电影分析片名: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罗伯特·雷德福、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故事情节:《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的自传性小说。

凯伦(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富家女,为了得到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离开故土丹麦远嫁非洲,然而男爵夫人的称号并没有给凯伦带来美满的婚姻生活。

幸运的是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凯伦可以经常外出打猎、探险,她渐渐的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一次打猎遇险时,凯伦邂逅了英国贵族丹尼斯(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

在凯伦开始独立承担起经营庄园的过程中,凯伦渐渐的与种植园里的仆人们产生了深厚友谊,而她与丹尼斯也互生爱慕。

然尔命运之神并没有从此让凯伦一帆风顺,一次大火让她不得不出卖庄园从而缓解经济的拮据,后来丹尼斯驾机意外身亡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在经历了生命的磨炼之后,凯伦最终告别了那片她洒下青春和热情的土地。

场景一:场景描述:丹尼斯在救了凯伦后到她家吃晚饭,在餐桌上三人相谈甚欢。

凯伦应邀讲了一个关于中国男人和外国女子的爱情故事,丹尼斯随便起的一个开头在凯伦的口中娓娓道来一个凄美的故事。

故事讲完了,丹尼斯两人为她唱歌。

分段镜头1:三人围桌而坐,画面中三人位置格局固定,白色衣服的仆人在画面中移动。

全景,固定镜头。

分段镜头2:仆人差点把酒瓶碰倒,丹尼斯和凯伦的近景。

分段镜头3:丹尼斯说话的镜头,凯伦饶有兴致的表情镜头,巴克利的中景镜头。

固定短镜头拼接。

分段镜头4:凯伦接过丹尼斯的话茬。

镜头主体是凯伦,虚化的丹尼斯位于画面右侧,丹尼斯、巴克利和凯伦的中景,人物处于黄金分割点,前景是排放在桌上的蜡烛和碟盘等物。

分段镜头5:丹尼斯中景,凯伦近景,在凯伦开始说话时,巴克利坐起身看着她(中景),丹尼斯近景镜头。

走出非洲影评

走出非洲影评

电影《走出非洲》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摘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类一直在探求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于生命意义问题,源于我们人类自身不断的探索。

生命本身存在意义吗?如何得到一条生命中有意义的道路?生命的意义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依赖于目的、价值和理念的?这些问题都等待着人们回答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曾为生命的意义作过解释,但却没有定论。

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听从于直觉的良心、他人的需要、社会的期待,还是听从于上帝的安排?谁都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看法,可是谁都无法对此做出完美的解释。

《走出非洲》是部讲述一位丹麦女性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影片。

它通过描写女主人翁在非洲曲折的生活经历,对人们生命的观念提出了疑问,并引起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关键字:走出非洲、生活、生命意义年轻貌美的卡伦为了拥有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远离自己的家乡,去东非肯尼亚与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结婚。

他们互不相爱。

如同他们说的,一个是为了男爵夫人称号,一个是为了一个免费的女佣。

这也为她日后爱上丹尼斯(又名芬奇·哈顿)奠定基础。

卡伦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差,完全是个贪图权势的女人,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却被她勇无畏的精神感染了。

不管她嫁给布罗布里克森是否正确,她至少努力了。

她不愿意屈服于命运。

她勇敢、执着、富有爱心,她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远大于那些说她拜金、不要脸的人。

在非洲经营农场期间,卡伦感受到当地土人的淳朴,她不顾众人的反对,教书给孩子们,与土人一起工作。

不幸的是一场大伙摧毁了一切。

因为穷困,她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土地。

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那块土地上生活,她甚至跪下来想总督求情。

最终,卡伦失去的爱人,失去的财富,失去了男爵夫人的称号,独自一人回到丹麦。

光从结果看,卡伦是失败者,她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可哪个人在世界上走一回会得到什么东西呢?到头来不还是什么到带不走吗?而卡伦至少她为自己的幸福努力过,奋斗多。

我觉得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走出非洲》观后感

《走出非洲》观后感

《走出非洲》观后感电影《走出非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奋斗的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场景再现,展现了非洲大陆的美丽与艰辛,以及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观看这部电影,我仿佛置身于非洲的大地,感受到了那里的文化、人民和自然之美。

首先,电影通过精心搭建的场景和细腻的画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的非洲世界。

从片中的非洲大草原到繁忙的城市街道,从贫困的村庄到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每一个场景都展示了非洲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宽广镜头和空中摄影,将非洲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电影还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非洲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

这些场景和细节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观赏体验,使人们对非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电影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家庭和爱情的力量。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女性,她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生活,同时承担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

她的坚韧和勇气让人敬佩,她的母爱和家庭观念让人动容。

电影通过她的故事,揭示了非洲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全人类对家庭的追求和珍视。

影片中的爱情线索也是触动人心的,两个主人公通过困难和挑战,最终走到了一起。

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个体的幸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乐观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家庭和爱情的力量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了对自己家庭和爱情的思考。

最后,电影通过主题的深入探讨,呈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非洲大陆是一个充满贫困和挑战的地方,但电影并没有将其描绘成一个绝望和悲惨的地方。

相反,电影展现了非洲人民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们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这种乐观和勇敢的精神让人感叹人性的伟大和坚韧。

电影还通过反派角色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丑陋。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得电影更加真实和有力地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总而言之,电影《走出非洲》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场景再现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非洲大陆的美丽与艰辛,以及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走出非洲观后感

走出非洲观后感

走出非洲观后感《走出非洲》是一部由撒哈拉电影公司出品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导演阿帕尔卡茨基斯等人在非洲的旅行经历。

通过片中的真实镜头和刻画生动的描写,电影向观众展示了非洲大陆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多元的文化特色。

作为观众,我深受这部纪录片的感染,领略到非洲的独特之美,同时也思考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影片中生动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

非洲大陆拥有壮丽的大漠、广袤的草原和蔚蓝的海洋。

电影镜头带领观众穿越撒哈拉沙漠,展示了沙漠的辽阔和荒凉,令人震撼。

同时,影片还展示了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的狮子群、巨大的象群以及成群结队的角马等动物群体,它们和谐共生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影片还描绘了非洲大陆的雨林、火山和瀑布等景观,以及美轮美奂的日出和星空。

这些景观令人惊叹,也唤起了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非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非洲大陆拥有许多独特的物种,包括许多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非洲独特的动物群落,如斑马、长颈鹿、狮子、黑犀牛等。

电影通过逼真的画面和精彩的镜头捕捉了这些动物的独特行为和生活习性,令人如在其境。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非洲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奇异的仙人掌、美丽的花朵和茂密的森林。

这些动植物资源充分展示了非洲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也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再次,电影中描绘了非洲多元的文化特色。

非洲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文化的大陆,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传统和艺术形式。

电影中展示了非洲的部落文化,观众可以看到部落居民在原始条件下的生活,如狩猎、制作工艺品和进行仪式等。

这些场景展示了非洲人民对自然的依赖和对部落传统的珍视。

此外,影片还展示了非洲的音乐、舞蹈和美食等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非洲的多样性和魅力。

这些文化特色让我对非洲产生了更深的兴趣,也让我思考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通过观看《走出非洲》,我深入了解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和文化特色。

这部纪录片让我对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大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视角,分析电影《走出非洲》

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视角,分析电影《走出非洲》

题目: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视角是什么?你准备运用哪些核心概念,分析和说明电影《走出非洲》对非洲各种文化景观的呈现?这种分析有何现实意义?一、(1)后殖民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自我”和“他者化”,其中他者化的过程是指居于统治地位的西方人担忧及欲望是怎样投射在殖民地民族身上的。

分析的视角是以西方人为“自我”,觉得自己是文明的,时尚的,讲伦理的,理智的,处于文明状态;把其它的国家“他者化”认为是愚钝的,装饰多的,不讲文明的,处于一个自然地状态。

(2)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性”,性别,性取向。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研究女性方面的,还同时关注男性。

分析的视角是,在考察空间的文化景观时,加入了性欲望,性别,性取向等方面的考虑,也要考虑在他者化的过程中有没有进行男性化或者女性化。

二、看了两次《走出非洲》后,结合老师所指点的思路。

我准备运用后殖民主义地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性别等方向分析。

在这个族群里,生活了多国人,其中有些欧洲等国的人、白人所表现的行为何言语代表了西方人的观点。

很淳朴的当地非洲人,土著人就是作为他者化的对象,黑人的代表。

片中处处表现了西方是怎样进行他者化,但是处处建立一个自我良好的形象。

如以自认为这样的现状,以对比的形式表现(一)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分析他者化1、非洲人妇女赤裸上身,毫无畏惧地在大街上,进行买菜等生活上的行为而他们西装革履的。

2.处处表现非洲人的目不识丁,愚昧,无知,除了以下的还有很多,而他们则是很有品位的,很明智地进行选择和给予指导。

(1)比如在需要疗伤的时候,非洲人竟说要征求一下腿的意见。

(2)不知道瓷器是什么(3)火灾时竟然认为是上帝来了3.认为非洲是落后的,是一个自然地状态,大片大片的草地,可以随时打猎,住的是茅草屋,手工生产,锄地为生,以族群为生活单位,出行工具最好就是拉车。

而他们已经可以开车,有很简单的飞机出现,住洋屋,用指南针指明方向,经常出现在酒馆寻乐。

影像的真与假——比较电影《安娜与国王》和《走出非洲》的电影符号与意识形态

影像的真与假——比较电影《安娜与国王》和《走出非洲》的电影符号与意识形态

指 电影 画 面 和声 音 本 身所 具 有 的 意义 , 内涵 则 是 电影 画 面 和声 音 所 表 达 出 的 “ 画外 之 意 ” 或 “ 弦外 之音 ” [ 。】 在 这两 部 电影 中 , : 电影 符 号所 传 达 的 通过 意 义大相 径庭 。在《 安》中 , 片 开头 安 娜 撑着 影 精致 的 阳伞 , 一 个个 低 着 头 辛 苦工 作 的 普通 从 百姓 身 旁 穿 过 。这 一 幕 镜 头 给 了 阳伞 一 个 特 写, 移动 着 的伞 就像 一个 高 昂着 头 的贵妇 , 永远 高人一等 , 俯视身旁这些普通 、 甚者有些粗俗的 人们 。 随着安 娜 的 主 观视 角 , 在前 往 皇 宫 的路 上 , 考究 的穿 着 、 她 白皙 的皮肤 、 所雇 车辆 之 多 , 与那 些 赤裸 上 身 、 为生 活疲 于奔 命 的老 百 姓形 成 鲜 明 的对 比。她 与儿子 路易 斯 的对 话也 随之 将 影 片的真 实 意 图大 白于 天 下 : 妈妈 , 有人 “ 没 会讲 英 语 , 为什 么 国 王还 邀 请 你 来 ? “ 见 识 ”有
电影 《 娜 与 国 王》 摄 于 19 安 拍 99年 , 由奥 斯 卡影后 茱迪 ・ 福斯 特 和著名 华人 演员 周润发
含义 就包 含在镜 头 之 中。而 电影符 号 的外延 是
联袂主演 , 讲述了英 国女教师安娜在古暹罗国 ( 泰 国) 室 任 教 而 由此 展 开 的与 国王 以及 今 皇 皇室成员之间的故事。片中古暹罗国充满异国 情调 的场景 , 主人公 安娜 的勇 敢和智 慧 , 女 国王 极 富人 格魅 力 的形 象 , 人 不 禁联 想 起 另一 部 让 影片——拍 摄于 18 95年 的 《 出非 洲 》 同样 走 。 是 由实力派 演员梅 丽 尔 ・ 特里 普和 罗伯特 ・ 斯 雷德福主演 , 故事讲述 了以女主角凯伦为主线 的发生 在广 袤 的 非洲 大 地 的故事 。诚 然 , 论 不 是影 片之外 的演员选 择 、 情节 编排 , 还是 影 片之 内的异 国场景 、 美妙 爱情 , 两部 影 片都有 太多 的 相似之 处 , 是 在 所 有 这 些 表 层 现 象 的 背 后 , 可 《 安娜与国王》 以下简称《 ) 走 出非洲》 ( 安》 和《 ( 以下简称 《 》 在 深 层 次 的 意义 上却 有 很 大 走 ) 差 别 。以下 本文 将从 电影符 号 和意识 形态 两个 方 面对这两 部影 片进 行剖 析与 比较 。 电影符 号学 所谓电影符号 , 视 听符号 ” “ 即“ 或 形象符 号” 。也就是 说 , 电影 符 号 由影像 和 声 音 构成 。 在 电影 符 号 中 , 像 和 声 音 既是 能 指 ( 绪 尔 影 索 符号语言学中能指的含义 : 符号的表示成分 ) , 又是所指 ( 索绪 尔符号语 言学中所指 的含义 : 符号的被表示 成分) 即镜头所表达 的物象和 ,

从小说与电影《走出非洲》看布里克森的生态叙事

从小说与电影《走出非洲》看布里克森的生态叙事

从小说与电影《走出非洲》看布里克森的生态叙事
肖志红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凯伦·布里克森的散文体自传小说《走出非洲》因其高超的艺术性、电影可拍摄性和思想深度而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不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作品,都流露出了布里克森对生态的描绘及其生态观.论文从小说与电影入手,分析作家作品中的生态观,阐释了小说作品中的生态叙事、电影文本中的生态叙事以及电影对生态叙事的视觉化等问题,旨在进一步解释作家的生态思想,并以此来驳斥将布里克森视为反生态主义的观点,该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凯伦·布里克森的创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肖志红
【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6
【相关文献】
1.凯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J], 范云
2.从叙事角度和文本特色看《达·芬奇密码》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 [J], 唐金凤
3.从叙事角度和文本特色看《达芬奇密码》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 [J], 王佳佳
4.从小说与电影《走出非洲》看布里克森的生态叙事 [J], 肖志红;
5.从《走出非洲》看西方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J], 王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电影《走出非洲》看生态女性主义探索的悖论

从电影《走出非洲》看生态女性主义探索的悖论

望安定的归宿。
当卡伦失去了一切——农场、婚姻,她要回国了。丹尼斯
在这个时 候才说,我开始理 解了你的世界 ,等 我回来。但,飞
机失事,卡伦的爱人永远地留在 了蓝天白云间。最后,卡伦孤
身一人返回欧洲,只带走了关于非洲的回忆。
生态 女性主 义是 一种多 元的 、复杂的 、有差 异的生 态文
化,反对构建 大一统的哲学 理论。生态 女性主义是 一种关怀
在原著 小说中,我们 可以看到迪 内森在非洲 生活期间 追 求简朴、人类精神与自然融合的渴望;而这些思想都蕴含 于细 致的 写人与写景之 中。①美国女作家 苏珊·格里芬在《妇女 与 自 然:女人 心底的 怒号》中这样 描述女 性与 自然的 联系 —— “妇女与 大自然共语 ……她能聆听 来自地球 深处的声音 …… 微风 在她耳边吹拂 ,树 向她喃喃低语 。”迪内森 用文字描画 的 非洲景色以及她所创造的浪漫式奇境都源于她对非洲大自 然 的深 刻感悟和领 会。非洲的大 自然、土著民族 以及各种动 植 物都 激活了她的 生态意识,而其生 态观又自然 地流露在其 小 说的叙述之中。②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作家的生态意识 则进 一步 得到了阐释 。本文将从生 态女性主义 的角度探究《走 出 非洲》电影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
主义伦理 学,提 倡爱、关怀和公正 的伦理价值 ,它主 张抛弃人
是: “不要试图去改变它,对非洲来 讲,我们是个过客。”他对非
洲的爱,是崇敬的,但又带着安全的距离。正如他一直以来对
卡伦一样。而卡伦对非洲的爱,是执着的,想要拼命融入和渗
透,是倾 注感 情并渴 望回报 的爱 。正如 她对丹 尼斯 的感情 。
她虽然精 神独立,生活自强 ,但她 和每一个女 性一样,还是渴
艺术论丛

美丽的人间天堂——《走出非洲》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学思想

美丽的人间天堂——《走出非洲》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学思想

美丽的人间天堂——《走出非洲》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学思

艾庆华;王文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0)002
【摘要】<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作者时非洲的热爱.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和谐三方面分析<走出非洲>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学思想.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艾庆华;王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5
【相关文献】
1.生态学:非洲爪蟾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概述和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J], 秦占芬;徐晓白
2.人类的最高智慧——文化生态学思想体系概述 [J], 黄正泉
3.从"寓意于物"看苏轼美学思想的生态学智慧 [J], 杨存昌;崔柯
4.人类生态学视域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智慧启示——天人合一思想 [J], 王瑶;
5.从《走出非洲》看西方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J], 王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后殖民视角分析迪内森小说《走出非洲》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

从后殖民视角分析迪内森小说《走出非洲》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

从后殖民视角分析迪内森小说《走出非洲》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马爱媛西北师范大学摘要:伊萨克•迪内森(1885-1962),是凯伦•布里克森的笔名,丹麦“大作家之一”,发表过数篇短篇及长篇小说。

《走出非洲》是迪内森的一本自传。

此书是迪内森的代表作品,标志着她的创作高峰。

1985年,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获奥斯卡奖,为作者赢得国际声誉。

本文拟从后殖民的角度出发,特别是以赛义德在其著作《东方主义》和斯皮瓦克在其散文中“属下能说话吗”阐释的理论为基础,同时联系二十一世纪非洲的历史背景,旨在勾勒出迪内森在《走出非洲》中反映出欧洲与非洲的关系以及二十一世纪非洲的生存状况。

对《走出非洲》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两类形象,殖民者和被殖民者。

作为西方文明的一分子,生于斯长于斯,部分殖民者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意识形态生产机制的一部分,但其对非洲的一往情深,其他文明的理解与尊重,对本国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的不满,体现出他们比其他殖民者更进步的一面。

但是同时,由于同时具有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他们也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

论文将运用实证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来对迪内森的这部作品进行解析。

《走出非洲》虽然以平实的语言为主要特征,但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角色,目的是旨在使读者了解并探讨迪内森在非洲生活的经历中她对非洲和欧洲的真正联结愿望和较深的社会历史意义。

关键词:非洲;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双重身份;联结自从《走出非洲》这本书出版以来,读者所给予的反馈一直较为温和。

外界对它的评价达到高峰是在一部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上映之后。

自那之后,这部作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不仅评论呼声日益高涨,在文坛也掀起了一波批评热潮。

一、作为殖民者的“自我”“正如《东方主义》的作者赛义德所说,这个来自波兰的擅长描写大海的小说的作家康拉德,实质上来说,既是一个帝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反帝国主义者。

”(Wu 2006:9)同时作者本人也强调伊萨克•迪内森,和其他在非洲的基督教徒例如伯克利和丹尼斯一样,既是一个殖民者又是一个反殖民者。

电影《走出非洲》中女性探索的悖论

电影《走出非洲》中女性探索的悖论

作者: 秦治全[1]
作者机构: [1]武汉工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23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4-10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0期
主题词:�走出非洲》;希望;失落;女性探索;悖论
摘要:作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重大的命题,女性解放这一主题历来为艺术家所青睐。

丹麦小说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便是其中卓越的一曲。

1985年,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

虽然电影屡获大奖,但却被人认为相对原著,改编极为失败。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失公平,因为电影以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重新演绎了一支希望与失落的女性探索之歌。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误评,是因为这些评论家是立足于小说的角度来审视电影。

基于此,本文立足电影,拟从希望与失落出发,从电影本身的特性展示来剖析女性探索的悖论。

《走出非洲》观后感.doc

《走出非洲》观后感.doc

《走出非洲》观后感《走出非洲》是一部很老的电影,也是作者的人生的际遇体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们一直以为一辈子很长,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我们殊不知每一步都决定了我们未来的退路。

走错一步,也许是我们一生难以挽回的事。

我们这辈子注定会与很多人相遇,但是和我们经常接触的无非是几十个人,但他们也决定了我们短暂的一生。

整个故事起始于丹麦的一次遇见,凯伦是一位富家女,为了一个好听的名号,她选择嫁给了一位住在非洲的伯爵,成为伯爵夫人。

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地仓促,当她来到婚礼的现场,司仪甚至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当她的丈夫向她介绍别的人的时候,她开始幻想美好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他们新婚的那晚,凯伦买下的畜牧的土地被她的丈夫改成种植咖啡的地方。

他们开始了各种的争吵。

凯伦的丈夫经常要外出,她开始打猎,排遣生活的寂寞。

有一次,她被一只狮子盯上了,她有点害怕,丹尼斯出现了,他救了她的命。

另一方面,凯伦和她的丈夫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相遇以后,渐行渐远。

凯伦发现自己得了梅毒,她才知道她丈夫在外面生活不检点。

凯伦不得不接受医院的治疗,梅毒虽然好了,但是她不能生孩子了。

自此以后,她更热爱非洲土地,包括这里的土著的人。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非洲男孩得病,她亲自跑过去,劝说他赶紧治疗。

为了和土著的人们交流更顺畅,她还开办学校,教他们英语。

她甚至让她的仆人直接喊她的名字。

她热爱着非洲的土地,就像爱自己的生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她拥有的是无比开阔的世界。

假如没有一场火灾,她所经营的一切都不会这么快付之一炬。

当她感到人生绝望,想要离开这里,换一种活法,和丹尼斯一起私奔,谁知道丹尼斯逝世的消息。

丹尼斯也许是她生命中最后的一份念想。

他喜欢听她讲故事,送她一支笔,鼓励她将故事写下来。

他们曾在野外一起欣赏非洲的夜景。

丹尼斯曾带着她从空中俯瞰一切。

世界在他们眼里就像一幅幅绚烂的油画。

如今凯伦的梦破碎了,婚姻早就名存实亡,想要去的远方也没有丹尼斯的陪同,她不得不一个人回到自己的家。

《走出非洲》的经济叙事解读

《走出非洲》的经济叙事解读

《走出非洲》的经济叙事解读卢海翔;付嫚嫚【摘要】《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成名自传体小说.小说记录了1914年至1931年之间她在非洲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经历.在整部作品中,迪内森运用了经济叙事技巧,从而达到其特定文学艺术目的.通过对作品中经济叙事的分析,从经济视角重新解读《走出非洲》,并进一步挖掘作者的深层动机,实现对整部作品的多重解读.【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5页(P84-88)【关键词】伊萨克·迪内森;《走出非洲》;经济叙事;叙事功能;叙事模式【作者】卢海翔;付嫚嫚【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一、引言《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记录了1914年至1931年间她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经历。

既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又讲述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或是生动有趣的事件,还展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非洲土著人及外来白人,故事最后为我们留下了离别的伤感和无奈。

之前对于《走出非洲》的解析有集中在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方面,有探讨非洲宗教特征的,有把该小说作为生态自传体小说加以解析的,也有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读的。

本文尝试从经济角度,尤以经济叙事为主,对《走出非洲》内外种种经济因素进行分析。

既包含了经济因素在故事中多种功能及主要的经济叙事模式,又有故事中叙事与迪内森实际经济状况及观念紧密联系而得出的深层经济动因。

二、经济叙事功能在《走出非洲》中,经济因素已经不仅作为故事的背景环境出现,众多经济因素已融入故事,嵌入情节结构,即已经成为故事本身的一部分。

进一步来说,经济作为作品中的一个叙事元素,承担起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推动了情节不断发展。

小说中对经济的描写主要呈现为独具特色的非洲本土商品经济意识和个人特定的经济行为。

《走出非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走出非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走出非洲》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万雪梅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9)005
【摘要】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并被改编成同名美国电影.它以古朴壮丽的异国画面和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亿万读者和观众的心.迪内森在这部作品中,以殖民者的身份,17年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向世人揭露了昔日殖民帝国无可奈何的衰落,并显示了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女性确立主体意识的心路历程.
【总页数】4页(P80-82,116)
【作者】万雪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34.074
【相关文献】
1.《走出非洲》的经济叙事解读 [J], 卢海翔;付嫚嫚
2.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伊萨克·迪内森《走出非洲》 [J], 井媛;王敏
3.解读电影《走出非洲》与《阿凡达》深藏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J], 王若然
4.从隐喻的视角解读《走出非洲》 [J], 张云红
5.从《走出非洲》解读生命的意义 [J], 张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视角是什么?你准备运用哪些核心概念,分析和说明电影《走出非洲》对非洲各种文化景观的呈现?这种分析有何现实意义?
一、
(1)后殖民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自我”和“他者化”,其中他者化的过程是指居于统治地位的西方人担忧及欲望是怎样投射在殖民地民族身上的。

分析的视角是以西方人为“自我”,觉得自己是文明的,时尚的,讲伦理的,理智的,处于文明状态;把其它的国家“他者化”认为是愚钝的,装饰多的,不讲文明的,处于一个自然地状态。

(2)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性”,性别,性取向。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研究女性方面的,还同时关注男性。

分析的视角是,在考察空间的文化景观时,加入了性欲望,性别,性取向等方面的考虑,也要考虑在他者化的过程中有没有进行男性化或者女性化。

二、
看了两次《走出非洲》后,结合老师所指点的思路。

我准备运用后殖民主义地理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性别等方向分析。

在这个族群里,生活了多国人,其中有些欧洲等国的人、白人所表现的行为何言语代表了西方人的观点。

很淳朴
的当地非洲人,土著人就是作为他者化的对象,黑人的代表。

片中处处表现了西方是怎样进行他者化,但是处处建立一个自我良好的形象。

如以自认为这样的现状,以对比的形式表现
(一)后殖民主义地理学分析
他者化
1、非洲人妇女赤裸上身,毫无畏惧地在大街上,进行买菜等
生活上的行为而他们西装革履的。

2.处处表现非洲人的目不识丁,愚昧,无知,除了以下的还有很多,而他们则是很有品位的,很明智地进行选择和给予指导。

(1)比如在需要疗伤的时候,非洲人竟说要征求一下腿的意见。

(2)不知道瓷器是什么
(3)火灾时竟然认为是上帝来了
3.认为非洲是落后的,是一个自然地状态,大片大片的草地,可以随时打猎,住的是茅草屋,手工生产,锄地为生,以族群为生活单位,出行工具最好就是拉车。

而他们已经可以开车,有很简单的飞机出现,住洋屋,用指南针指明方向,经常出现在酒馆寻乐。

(1)住的茅屋
(2)原始的工作方式
(3)处于一个很自然地状态,与世无争的感觉
(4)代表他们西方的却是飞机,指南针,和汽车
4.认为土著人是野蛮的,性欲过度的,暴力地没有他们在就会不安全
(1)他们去参加战争的时候,就要把妇孺接到城里,怕不安全
(2)要把东西运送的时候,以鞭打的方式使牛的行进速度加快。

5.认为非洲人是装饰性东西多的,而他们是时尚的
自我
除了不停进行他者化的过程中,也在树立自己男性的形象(1)男性进行战争以显示男子的气概;在打猎的时候,处处表现地表现优秀;有专门娱乐喝酒场所,女性不能进
内。

(2)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西方人鄙视土著人,如搬家具时要带上手套,占领领土后不让土著人有地方可住,参加葬礼的时候只能远远地望着,以树立自己强大的形象
(二)从女性主义地理学去分析
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从影片中传达出来的就是,丹尼斯和柯尔分别有一个非洲的女性伴随着他们。

他们借助强势,征服了非洲女性,满足自己的性欲望。

其中有黑人女佣的出现。

但是两次在葬
礼中,黑人女性都没有资格在旁边站着,只能远远望着,当配角,
更是体现了男性控制的能力。

三、
这种分析的现实意义在于
1.看破西方他者化的意图,更客观的去看待事实。

2.树立自己民族的自信心,更好地去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

3.在面对被他者化的时候,更坦然,找出对策去进行形象的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