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2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

苏教版必修2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二)、作者简介: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

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

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思考: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的布置;门上的十字架;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我”的手迹。

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

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

思考: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语文必修二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克》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二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克》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二专题二版块一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克》最新同步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小说。

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拿出来,和同学、老师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试图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他讲了个什么故事?2、体验小说。

看惯了“全知全能视点”的传统小说,这种“受限制视点”小说给我们一种崭新的体验历史的切入点,努力去感受小说中“我”的困境——“我”的悲剧性在哪里?3、积累一些鉴赏评价现代小说的术语、方法和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受限制视点”小说的特点教学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适当作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海因利希•伯尔,参加过二战,当做俘虏,战后开始写小说。

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瑞典皇家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伯尔。

代表作见课文注解①。

二、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第一感觉:难?易?小说很高明?哪些地方看不明白?……(学生自由发言)三、我们先按照传统小说的阅读方式,来梳理一下小说的大致情节。

(学生合作串讲故事)“我”受了伤,被汽车运到一所学校(临时医院),将被抬往美术教室(那里是简易外科手术室)。

在去往美术教室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景象。

最后,“我”证实,自己所在的正是“我”的母校(三个月前,“我”是这所文科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同时“我”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四、在阅读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和同学、老师交交流,看看在相互的帮助和启发下,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

问题备要:1、比尔格勒是谁?——明确:P46、49、50,门房——战时,消防队员打扮2、“我”为什么最后喃喃地说“牛奶!……”——P50,联系上文,我认出了比尔格勒(我曾在他的门房喝牛奶),多种解读,我认出了门房,我对战争以前的生活有种留恋……3、“我”为何两次问自己在哪个城市?——明确:P45、46,要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在故乡。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和平的祈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和平的祈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第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2分析心理活动展现人物复杂的个性。

3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作者的基本生平
2查阅资料,弄清题目的意义
3查阅资料,弄清小说三要素
预习反馈
1查阅资料,弄清作者的基本生平
2查阅资料,弄清题目的意义及作用
3查阅资料,弄清小说三要素
【合作探究】
1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2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
3这样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当堂检测】
1 “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2教师命令学生学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3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4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
5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课后作业】
1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说中的“我” 是个什么样的人?。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版块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版块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精品教案从容说课学生平时读到的反战作品一般是从正义阵营方面写的,而本课却是从敌对阵营的一个可怜的学生战士的角度来揭示战争的罪恶的。

这会给学生阅读造成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本文又多是主人公的独白,不少地方的描写是反复的,因此,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冷静分析人物形象,充分认识人物的悲剧性,并根据课文语境,分析造成这种悲剧的个人和社会的原因。

这些可以按小说三要素进行分析。

然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继续纵深思考:面对思想统治,人民如何面对?如何避免战争?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关心时事、关心世界发展、关心民情的热情。

教学重点如何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并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分析标题的深刻用意。

教学难点对造成社会悲剧的原因思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伤兵图片、战争废墟图片、资料卡片、练习材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掌握本文注重心理独白、悬念丛生、反复描写等特色。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揭露和批判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并思考造成人物和社会悲剧的深层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揭露和批判战争罪行,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信念;加强关心政治、民情和时事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忍饥买书》的故事。

书店还没有开门,一个瘦小的孩子已经等在书店门口了,他是前联邦德国一个小镇上伯尔木匠家的第八个孩子。

他是这个书店的常客。

每天一放学,他便往书店跑。

节假日,做完父亲交给他的活,他几乎整天泡在书店里。

可他只看不买。

书店里的店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也从不阻止他,让他尽情地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一来新书,书店里的店员还会向他介绍。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苏教版必修2[德]海因里希·伯尔教学目标:1、读懂小说,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拿出来,和同学、老师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试图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他讲了个什么故事。

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

教学难点: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一、基础过关(一)正音窗帷(wéi)粗犷(guǎng)胡子茬(chá)腓特烈(féi)憎恶(zēnɡ)甲胄(zhòu)搪瓷(tánɡ)(二)作者介绍海因利希•伯尔1、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

2、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3、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5、他把德国人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

二、研习文本1、我们先按照传统小说的阅读方式,来梳理一下小说的大致情节。

复述小结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2、谈谈你读了这篇小说后的第一感觉:难?易?小说很高明?哪些地方看不明白?……(学生自由发言)在阅读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和同学、老师交流,看看在相互的帮助和启发下,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小说作者的叙事意图。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课时:1 —2节。

教学内容:导引: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一一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文本研习:一、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3、(“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三、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

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丨给人造成的悬念是一一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丨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1(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1(苏教版必修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Ⅰ.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所暗示的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原因。

2.体会文章通过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破坏;体会作者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Ⅱ.学法建议: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

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

研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要注意以下要点:“我”是在什么状态下回到母校的?为什么小说不厌其烦地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反复描述?小说的细节部分描写真实,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研习时可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一些材料加以说明。

悬念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一直想知道究竟伤在何处,一直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母校,这个意思,一再在文本中出现,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最终一切真相大白,“我”一下子回到现实生活的巨大不幸之中,而作品也于此突然结束,要体会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研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还要注意作品独特的视角、成功的环境描写和人物鲜明的个性。

Ⅲ.课前预习:(一)字词读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凝眸.( ) ⑵颠簸.( ) ⑶戳.进( ) ⑷啐.掉( )⑸吞噬.( ) ⑹惬.意( ) ⑺赫.然( ) ⑻粗犷.( )2.请辨别下列多音字的读音:颤.动灯泡.瘦削.寒颤.泡.桐切削.(二)字形识记3.把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写在横线上。

①死不暝目②鞠躬尽啐③姗姗来迟④言简意垓(三)词义辨析4.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肃穆:(2)凝眸:(3)窗帷:(4)襁褓:(5)惟妙惟肖:(6)不足为凭:5.汉字中有很多形似字,请你细心辨别下列字形,并试着组词:啐骇珊愕瘁骸栅腭粹垓跚塘淬赅姗搪(四)文学常识6.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作家。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残忍使很多无知而血气方刚的青年走向了不归之路,主人公“我”失去了两只手臂和一条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悲惨呢?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2、伊拉克儿童哭泣的双眼(PPT)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
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
(三)文本研习:
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
思考:
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
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
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孩子们
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
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
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
还有那漫天的硝烟
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
(六)总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七)布置作业:
4、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明白自己是为了家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明确:“我”虽然回到了自己的战地医院接受了治疗,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会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永留史册。然而,他可知晓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人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认识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了解环境对人的异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感悟作者对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中的渺小无助的一种悲悯情怀。

学习方式:文本研习、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1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我们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因为小说有故事有典型人物有具体情节,容易读懂,但是今天我们学的一篇小说就和平时读的短篇小说不同,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那么有什么不同?请同学说说你读这篇小说的第一感觉。

——情节甚少(淡化情节)、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大量的环境描写,为什么这样?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这篇小说。

二、文本研习:
一般文章我们都关注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故事),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话语,即表达方式或叙述内容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来探讨这篇文章。

1.写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故事内容,按照提示填空。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2.怎么写?
(1)在课前学生交的问题中,大多数同学都问了这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作者对炮火的评价似乎不合乎常人的逻辑,为什么他觉得炮火美好?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他多次怀疑到了自己的母校,又多次在现实面前否认,为什么?
似乎大家都有这样的问题,对吗?但是你们仔细看看,他们提的问题有没有问题?这也是这篇文章所采用的一个关键手法。

原来写的不是作者,是“我”,这篇文章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特别,整篇小说对声音、气味、场景的描绘包括学校环境的布置、对炮火的感觉都是借助“我”的感受来写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一种叙事学的方法——有限视角
展示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

PPT展示
特点:第一人称
被“我”的认知过滤了的世界
带着主观情绪色彩的第二世界
真实性,身临其境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有限视角?而不是全知视角
(2)分析炮火:那么我们也就明白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我”对炮火的评价似乎不合乎常人的逻辑,为什么觉得炮火美好?因为这一切都是以“我”这一有限视角为出发点的。

现在请我们一起走进“我”的有限的世界。

集体朗读p47,35小节对炮火感觉的描写。

分析“我”的心态(几处关键词句:高雅享受炮声,享受战争(感叹、钦羡、陶醉)——迷恋战争——变态扭曲,麻木可悲
享受死亡,漠视生命(羡慕、渴望、光荣)——渴望荣誉——荒谬可笑,是非不分总结:从上面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希望读者通过“我”的视角来看,看到的是什么?呈现在读者视野中的,并不是一个客观的战争场面的再现,而是在有限视角范围内,一个被“我”的认知过滤了的世界。

(3)分析学校环境:在这样一个有限视角的世界中,我们很自然的会想,为什么“我”有如此主观的世界?“我”的认识为何如此“有限”?那么我们不得不再看“我”眼中的另外一个环境——学校。

在这个弥漫着主观情绪色彩的第二世界中,作者对客观环境的描写带有大量的主观判断,而且通常借助“我”的心理描写来呈现。

问题1.文中的学校环境主要写了什么?
文中写到了学校中的艺术品,如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的石膏复制品,希腊重甲胄武士雕像,还有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等古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的胸像复制品等,但是更有处处可见的大选帝侯到希特勒的画像,有老弗里茨的画像,有尼采和代表日耳曼名族纯正血统的人种脸谱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比,一是代表崇高的艺术和精神的存在,另外则是这个国家无处不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的教育,而且这些事物甚至以一种必须的、规定的方式存在。

这是一个受限的教育环境和生存空间。


2.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会是怎样的一个学生?
“我”成了一架疯狂战车中的一个小螺丝钉,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阵亡纪念碑为最高奖赏。

3.作者以沦为战地医院的学校作为故事背景,有何用意?由此能否得出小说的一个主旨?(不仅仅是场景设置的需要,更体现出对教育应有的理性意义被摧毁的深思。

“我”原本应该在教育中得到的对事物的理性判断被毁灭了,正常的价值判断失衡,精神被蒙蔽以至迷失了方向。

海因里希伯尔在1956年的一次演讲《你的兄弟在哪里?》中这么说:“你的兄弟在哪里?这一针对我们的发问,我们不能允许自己做出这样的回答:我的兄弟是在历史中迷失了。

他是在历史的哪个地方,在哪一点迷失的呢?”或许我们尝试可以这样回答:也许他在中学的课堂里迷失了,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迷失了。

至此小说的第一层解读已经完成:作者通过“我”的迷失写出对战争的批判和深刻的反思。

)(4)主旨的深入讨论:但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仅仅限于此吗?回到“怎么写”,有限视角的选择是唯一也是必须的吗?在艺术形式的选择和思想主题的表达之间有没有深层的关联呢?
问题1.小说中的“我”经历了这场战争,并且失足、失手,几乎失身,可谓“英勇无比”,他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国家的认可?“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或心态去参战的?而今“我”后悔了吗?醒悟了吗?(小组讨论)
展示教参内容:对“我”看到铭文后感到震惊作了如下分析:“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犹在,而‘我’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所感到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


“我”得知身处何处后是否就能真的醒悟了吗?事实上,在小说中“我”的思想和精神自始自终都是受到蒙蔽的,“我”感受到了震惊和痛苦,但是“我”依然没有能力去追问震惊和痛苦的根源,去追问被蒙蔽了的真相。

而人的这种不可抗拒的外在环境而导致的虚无和无助,不仅仅在小说所揭示的战争背景中存在,在整个人类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战争只是让这一点体现得更加鲜明深刻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小说的意义将超越一般战争题材的作品,因为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依然让人感受到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作者对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中的渺小无助的一种悲悯情怀。

(展示作者的信息)那么这个“我”就
不是作者了。

三、总结:小说如果不采取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而采用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也可以表现出反战的主题,但是选用了有限视角,却将人感受上的“有限”和精神上的“受限”结合起来,作者的创造意图可以借助这种形式达到一种更进一步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越了战争的背景而成为对人类无法摆脱的普遍悲剧性命的关照。

四、课后练习:把课文和《一个人的遭遇》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