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精品
试论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doc
试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试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黑格尔曾说过:任何学科都是应用逻辑。
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和规则,这就是逻辑。
逻辑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应用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思维不断发展的结晶。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用逻辑思维方法,一是有助于教师精确地备课、表达思想,更完美地完成授课过程,有助于教师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是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分析能力,进而准确阅读与答题。
一、教师要善于应用逻辑思维1.用于处理每节课内容的内部联系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在于资料搜集的多少,教案写的是否详尽,更在于课堂讲授的质量,在于阐述问题的明晰性、说理的逻辑性以及是否善于启迪学生思维。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每节的教学内容要精心安排,找出其内部的逻辑联系,即使内容比较琐碎、联系不十分紧密的章节,教师也一定要将其逻辑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便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内容之间有了紧密的逻辑联系,各个步骤也便会变得井然有序,内容再多,只要捋着一个头,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2.用于构建知识体系人类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是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
新课的导入总是建立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而藉此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的。
因此,教师每节课都要注意节与节之间、节与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使上一节课的结尾和下一节课的开头能够有效地衔接,使两节的内容也有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教材的逻辑主线。
教师不仅要用严谨的逻辑方法来启发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推演出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分析好讲授内容的基本线索,紧紧抓住章节之间、段落之间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思维的内在关联性,这样才能突显重点,突破难点、层层推进。
高中政治思维逻辑课程设计
高中政治思维逻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政治现象、论述政治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解读时政新闻、政策文件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政治论述的条理性和说服力。
2.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政策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和热爱,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不同的政治观点,培养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政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政治素养,使其具备分析、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基础,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对政治现象、社会问题有较强的好奇心,渴望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 熟练掌握政治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并能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论述。
2. 能够独立分析政治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论证。
3. 增强合作意识,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形成理性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政治基本概念与原理:选取课本中关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经济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政治学科知识体系。
2. 逻辑思维方法:结合课本内容,讲解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如归纳、演绎、类比等,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政治问题。
3. 时事政治分析: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事件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政治论述与辩论: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政治论述和辩论,培养其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
【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第1-4单元思维导图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类比推理 的方法
模拟方法——仿生学 要素和结构之间类比
具体方法
功能之间类比 导致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类比
提高可靠程度的要求 重要作用
单元结构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含义:
善于 特征:跨越的联结性和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联想 方法:迁移和想象
创新 思维
含义: 要以实践为基础
产生条件 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 思路具有多向性
特征 步骤具有跨越性 结果具有独特性
结构顺序 存在状态 事物功能 因果关系
含义 方法 作用
逆向 思维
力求 超前
表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新
含义: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
律的含义 认识质量互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变规律 理 解 质
遵循质量 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正确把握关系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量变与质变 渐进性与飞跃性 连续性与间断性
量
互
适度的 度:内涵、与质和量的关系、与关节点的关系
变
含义 适度:内涵、原因、要求:遵循适度原则
把握适度原则
掌握适 度原则
含义: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
要求 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得当+得中 改变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促变(量→质变)
单元框架
检核表法
含义
信息交合法 方法 发散
头脑风暴法 意义 思维
比较、分析 抽象、演绎 归纳、分析
综合
含义 方法 功能
高中政治选修三逻辑与思维
高中政治选修三逻辑与思维高中政治选修三《逻辑与思维》逻辑与思维是政治科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逻辑与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逻辑与思维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逻辑与思维的基本概念1.逻辑的定义和分类: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和推理规则的学科,主要包括形式逻辑和实际逻辑两大类。
2.思维的特点和作用: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抽象、概括、综合、推理等特点,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
3.逻辑与思维的关系:逻辑是思维的规律,思维是逻辑的具体运用。
二、思维方法与问题解决1.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通过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并联系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归纳与演绎思维:通过归纳思维,从具体到一般,形成概念和规律;通过演绎思维,从一般到具体,进行推理和预测。
3.比较与对比思维:通过比较和对比,找出事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以便从中获取信息和知识。
4.假设与推测思维:通过构建假设和推测,对问题进行猜测和预测,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三、逻辑与思维在政治分析中的应用1.政治问题的思维分析:在政治问题的思维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运用归纳、演绎、比较和对比等思维方法,寻找问题的本质和实质。
2.政治决策的逻辑推理:政治决策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要运用逻辑思维,从多个角度和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3.政治辩论的思维技巧:在政治辩论中,要注意运用逻辑和思维的技巧,提出合理的论点和论证,以及对对方观点的分析和反驳。
4.政治演讲的思维策略:在政治演讲中,要善于运用思维策略,包括情景塑造、事实论证和观点表达等,从而使演讲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四、培养逻辑与思维的能力1.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解题、辩论和讨论等方式,锻炼逻辑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2.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多读书、多看新闻和多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_379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作者/吴锋殷翠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之后,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状态,以一定知识体系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一定的对生活中出现的是非、对错等作出合理价值判断等能力的课程。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推进,高中政治教师努力讲授课程、训练学生、提高课堂效果,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有没有完全理解和实现本课程的要求?有没有充分使用好教材?有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客观地说,在我们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与课程要求之间还有距离。
这些距离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渐渐地缩小这种距离?一、问题:我们的距离是什么?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不必多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一直是我们理解教材、讲授知识、训练学生、提高能力的指南。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的距离是什么?首先是与课本的距离。
在教学工作中,教材是最为基本的、可靠的根基,对教材的熟悉是教学最为基本的要求,因为熟悉是理解的前提。
对教材的熟悉应该是大家都做到的,那么我们与教材的距离是什么?脱离教材讲知识、脱离教材练能力、脱离教材培养价值观是现实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脱离对教材的认识,一直带领学生游离在教材之外讲知识体系、训练应试能力,题海战术也使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看教材、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温习教材,只是在机械地做题。
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运用教育学的新理念,发挥集体智慧的成果。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并不会认真去研究教材和讲授教材,因为一些教师发现新教材与传统的老教材相比,理论性阐述少了,概念的要求降低了,于是就认为新教材简单了。
最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精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作者吴锋殷翠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之后,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状态,以一定知识体系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一定的对生活中出现的是非、对错等作出合理价值判断等能力的课程。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推进,高中政治教师努力讲授课程、训练学生、提高课堂效果,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有没有完全理解和实现本课程的要求?有没有充分使用好教材?有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客观地说,在我们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与课程要求之间还有距离。
这些距离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渐渐地缩小这种距离?一、问题我们的距离是什么?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不必多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一直是我们理解教材、讲授知识、训练学生、提高能力的指南。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的距离是什么?首先是与课本的距离。
在教学工作中,教材是最为基本的、可靠的根基,对教材的熟悉是教学最为基本的要求,因为熟悉是理解的前提。
对教材的熟悉应该是大家都做到的,那么我们与教材的距离是什么?脱离教材讲知识、脱离教材练能力、脱离教材培养价值观是现实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脱离对教材的认识,一直带领学生游离在教材之外讲知识体系、训练应试能力,题海战术也使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看教材、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温习教材,只是在机械地做题。
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运用教育学的新理念,发挥集体智慧的成果。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并不会认真去研究教材和讲授教材,因为一些教师发现新教材与传统的老教材相比,理论性阐述少了,概念的要求降低了,于是就认为新教材简单了。
思想政治思维与逻辑教材解读
思想政治思维与逻辑教材解读综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这门学科的选择性必修部分分为了三部分。
《逻辑与思维》就是选择性必修部分的第三册。
这里主要就内容和封面的设计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内容《逻辑与思维》可以看作是《哲学与文化》中一部分内容的发展。
毕竟按照课程标准, 只有参加思想政治高考的考生才需要学习思想政治的选择性必修内容。
所以必修部分的内容较选择性必修的来说, 较为浅薄一些。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选择性必修三封面这两本课本中的内容偏理科, 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我一个选择史政地的同学曾说: “学了这么多年物理, 都不知道‘宇称’是什么, 今天总算在政治书里面知道了什么是‘宇称’。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逻辑思维, 这从书名就可以得知。
而逻辑思维在各个学科, 尤其是理科中非常重要。
书中曾多次举与理科学科有关的例子进行对概念的讲解, 以下就是一些书中具体的例子:《逻辑与思维》,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88页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门捷列夫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整理, 祖冲之对圆周率的探索, 等等。
《逻辑与思维》,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5页爱因斯坦和爱丁顿等科学大咖也频繁出现在《逻辑与思维》中。
《逻辑与思维》,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11页小学奥数题也登上了《逻辑与思维》。
但现在编者的要求不仅仅是给出答案, 还需要我们用正向思维以及反向思维进行推理。
由这些可以得知, 《逻辑与思维》与理科的联系还是很大的。
当然, 整个思想政治科目不仅仅这本书与理科存在紧密的联系。
最大的联系可能出在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和数学B版选择性必修三:人教版数学选择性必修三、政治必修二封面这两本书有一点撞脸啊……有点跑题了。
《逻辑与思维》中还有一些关于命题和集合的内容, 这些都与数学有一点关系。
如果你研究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你会发现选修C类课程中有一个专题为“逻辑推理初步”, 从下面对这个专题的说明中不难发现, 存在于《逻辑与思维》相同的部分。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知识归纳(含思维导图)(课件)
点拨:思维形态≠思维形式。思维的基本形态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形象思维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第二课 把握思维的逻辑要义
第一框 “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____________”,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逻辑思维
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__________。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基本规律
比较: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这种间接性也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
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
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_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确定性
2.内容:通常用公式________”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逻辑”的多种含义 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2024年)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第一框“逻辑”的多种含义【课标要求】1.了解“逻辑”的不同用法,2.明确狭义和广义“逻辑”的含义,3.理解推理、论证、论辩的内涵。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实际,感受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
【问题导学】一、“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含义: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其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的规律和规则。
3.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
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互动探究】探究一: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几位同学纷纷点赞。
A同学: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B同学: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呢。
C同学: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上述情境里,A、B、C三个同学议论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探究二:判断一下,下列内容都是哪种“逻辑”呢?(1)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2)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不要用霸权主义逻辑来思考国际关系。
普通高中思想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逻辑.doc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理念来看,实际上这两个方面也是高中思想治课的真实目的,所以在高中思想治课教学中就要认真体会和好这两个方面。
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立足生活实际并不是要脱离教材学知识,教材的知识始终是学生学会**种能力的基础,是分析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来源。
(治教学高中思想治课所呈现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和“强调课程实施的性和性"这两点是材最根本的特色,所以教材的名称都是“某某生活"或“生活与某某”.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思维逻辑,体会到生活对于思想治课来说具有明确的逻辑在先性.因为生活与知识是一体的。
教材的知识来自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去理解生活。
这就是在生活中求知和在求知中生活,或者说是知识来自于生活,而又用之于生活。
ﻭ其次是与学生的距离。
近代以来的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大班化教学,均衡化授课。
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学习的均衡化和结果的对均衡化打破。
ﻭ所谓均衡化就是用平均的方式授课,用平均的程度对待所有学生.而所谓均衡化的打破是指在均衡化教学之后的教学考核中,出现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的分化.教师授课大多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待学生。
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在理解基础上的备课、自己想象的能力训练等等准备好,然后讲授给学生,灌输自己的学习理念。
这不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之后的备课和讲授,必然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有差异。
现实的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现实和逻辑的在先性,学生是在教的基础上接受和理解.所以对于教学来说,教师是主体,教师的理解水平就是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
学生的情况是在教完之后的检查或者考核中呈现出来的。
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所教的知识在理解和运用上开始出现了差异,也就是学生开始分化。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均衡化教学的结果反而是非均衡化的,也就是均衡化的打破。
学生之间的差距虽然是学生的学习造成的,但是同样的讲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差异一些在另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很好的学生,为什么在思想治课的学习上就不能做到很好或者较好像这样的问题,很值得我们从事思想治课教学的治教师思考。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逻辑方法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逻辑方法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逻辑方法客观事物的变化开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和规那么,这就是逻辑。
从逻辑角度看,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系列概念、命题和推理论证构成的逻辑体系。
因此,教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外,更应该有较高的逻辑素养。
如果教师本人不掌握逻辑知识,就很难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去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一、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效益分析1、有助于由推出未知,学习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传授新知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而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到达此目的,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人们要获得新知识,大多都是以已有的知识为根据,推导出新知识。
掌握逻辑知识,运用逻辑方法,对研究学问、搞好工作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正确地表达思想。
我们教师总是有这样一种感觉,有些学生说话、答复以下问题总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
究其原因,多半是逻辑上的毛玻事实上,人们在利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论证思想过程中都离不开逻辑问题,说话、写文章、答复论述题要想提高表达效果,要想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意思完整、说服力强,就必须要求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逻辑规那么。
3、有助于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能力是在长期的、大量的思维活动中开展起来的。
但凡自觉地遵循思维形式的结构和规律开展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更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开展。
逻辑是思维科学的重要分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安排和组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逻辑方法1、用于每节课内容的内部联系。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根本形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不在于资料搜集的多少,教案写的是否详尽;而在于课堂讲授的质量,在于阐述问题的明晰性、说理的逻辑性以及是否善于启迪学生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摘要:在当今时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逻辑思维;策略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一)从时代要求来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这些挑战要求人们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它能够推动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同时,思维能力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通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学科课程目标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维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同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一)分析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案例分析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逻辑关系。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1.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2.总结逻辑思维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3.强调逻辑思维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针对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中的“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节内容。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于政治学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案例旨在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政治学科素养。
2.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逻辑思维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3.引导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讨论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就某个问题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选取优秀讨论成果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互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多元化评价:本案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激励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中政治新教材选修三《逻辑与思维》知识点整理(2023春)
高中政治选修三《逻辑与思维》知识提纲一、树立科学思维观念1.走进思维世界(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2)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3)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4)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2.把握逻辑要义(1)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同一律的内容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3)矛盾律的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4)排中律的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配人教版课件第二课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2.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
和“非A”,Biblioteka 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
“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
不可”。
今天既不是黑天又不是白天
3.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
盾”。
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3.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 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 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 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方法技巧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1.“小孙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该说法( ) 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答案 A 解析 同一律的思维规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排中律告诉人 们,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同时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题中的说法 是在不同条件下作出的判断,所以符合同一律的要求,A项正确。
排中 互相矛盾的思 A或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 两不可
律 想不能同假 者非A
假、必有一真)
同一 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 偷换概念、
一)
转移论题
典例剖析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配人教版课件 第一课 第二框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提示 ①岑参对“雪”的认识属于形象思维,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 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主要特 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 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 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答案 A 解析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本来就是同一思维中的水乳交融的有机组成 部分”说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 材料未体现提升思维水平的重点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说谁比谁更优越,D项说法错误。
4.下图漫画《对症下药》采用的思维形式是( ) 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逆向思维 D.横向思维
课堂篇 议题探究
议题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情境导引
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 (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 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对“雪”的认识在思维形态上存在怎样的不同。
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 (1)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 达的严谨性。 概括了事物本质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 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 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1)含义: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 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 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 属于形象思维。 (2)地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配人教版课件 第三单元 综合探究 领悟辩证精髓
(3)抽象具体 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 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 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 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 维具体的过程。
3.2020年6月28日,央行官网发布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二季度例会内容。
相比于一季度的例会,本次例会表述调整较多,既删除了诸如“控通胀”“逆
周期调节”等对未来政策调整的方向,又新增了“坚持总量政策适度”等新要
求。下列对新增要求的依据,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任何时候都要把量变控制在“度”内 ②在度的范围内,事物保持自身质
3.“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向纵深发展,越需要未 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 杂问题的本领。辩证思维素养是我们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
思维拓展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 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 组成的,其中主要有:
探究二
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变”与“没有变”的 辩证关系的理解。 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 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样的 “变”与“不变”,是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解 决中国问题的必然结果,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 实的必然结果,是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自觉遵循运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 中继承性与创新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作者吴锋殷翠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之后,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状态,以一定知识体系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一定的对生活中出现的是非、对错等作出合理价值判断等能力的课程。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推进,高中政治教师努力讲授课程、训练学生、提高课堂效果,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有没有完全理解和实现本课程的要求?有没有充分使用好教材?有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客观地说,在我们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与课程要求之间还有距离。
这些距离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渐渐地缩小这种距离?一、问题我们的距离是什么?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不必多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一直是我们理解教材、讲授知识、训练学生、提高能力的指南。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的距离是什么?首先是与课本的距离。
在教学工作中,教材是最为基本的、可靠的根基,对教材的熟悉是教学最为基本的要求,因为熟悉是理解的前提。
对教材的熟悉应该是大家都做到的,那么我们与教材的距离是什么?脱离教材讲知识、脱离教材练能力、脱离教材培养价值观是现实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脱离对教材的认识,一直带领学生游离在教材之外讲知识体系、训练应试能力,题海战术也使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看教材、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温习教材,只是在机械地做题。
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运用教育学的新理念,发挥集体智慧的成果。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并不会认真去研究教材和讲授教材,因为一些教师发现新教材与传统的老教材相比,理论性阐述少了,概念的要求降低了,于是就认为新教材简单了。
为适合应试的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囫囵吞枣地快速讲完课程,接着就用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
可以想见,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接受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应对社会现实的问题也就必然缺少整体的思维。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这五个方面中实际上明显区别或者不同于传统政治课理念的主要表现是3和4两个方面。
所谓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理念来看,实际上这两个方面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真实目的,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认真体会和贯彻好这两个方面。
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立足生活实际并不是要脱离教材学知识,教材的知识始终是学生学会各种能力的基础,是分析社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来源。
政治教学论文离开了教材的知识讲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就没有根基;反过来离开了生活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失去了来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所呈现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两点是新教材最根本的特色,所以教材的名称都是某某生活或生活与某某。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思维逻辑,体会到生活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具有明确的逻辑在先性。
因为生活与知识是一体的。
教材的知识来自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去理解生活。
这就是在生活中求知和在求知中生活,或者说是知识来自于生活,而又用之于生活。
其次是与学生的距离。
近代以来的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大班化教学,均衡化授课。
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学习的均衡化和结果的对均衡化打破。
所谓均衡化就是用平均的方式授课,用平均的程度对待所有学生。
而所谓均衡化的打破是指在均衡化教学之后的教学考核中,出现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的分化。
教师授课大多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待学生。
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在理解基础上的备课、自己想象的能力训练等等准备好,然后讲授给学生,灌输自己的学习理念。
这不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之后的备课和讲授,必然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有差异。
现实的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现实和逻辑的在先性,学生是在教的基础上接受和理解。
所以对于教学来说,教师是主体,教师的理解水平就是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
学生的情况是在教完之后的检查或者考核中呈现出来的。
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所教的知识在理解和运用上开始出现了差异,也就是学生开始分化。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均衡化教学的结果反而是非均衡化的,也就是均衡化的打破。
学生之间的差距虽然是学生的学习造成的,但是同样的讲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差异?一些在另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很好的学生,为什么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上就不能做到很好或者较好?像这样的问题,很值得我们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教师思考。
我们认为,这是由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造成的。
因为不了解学生,因为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意志倾向、兴趣趋向等的不熟悉,因为没有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程所在学科的情况,所以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动力的不足、理解的不同,从而在结果上出现分成,并打破现实教学的均衡。
当然,按照社会分层理论来看,在任何群集中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上的不同,在其结果上都会发生分层的。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均衡化教学总会被学生打破,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需要思考的是打破均衡的学生的能力来自哪里?当然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实际上又不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学生自身的素养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是其非常重要的方面。
再次是与自己的距离。
如果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这其中确实有客观的因素。
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大多数老师所能接受的。
但是客观原因不是唯一的。
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规律的理论,我们不应该回避对我们自身的剖析。
我们发现,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师与自己的距离,也就是职业自我和心灵自我的距离。
何谓职业自我?就是在职业实践中源于职业理想、职业尊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表现出的自我状况,比如对职业的忠诚、对职业规范的遵守、对职业目标的追求等等。
其中职业理想是最为重要的!只要对职业的实现达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就会对职业的追求有某种设想。
这种职业目标的确定,就是一种职业理想。
从教师的职业来看,既然自己对这个职业并不排斥,既然还想把这份工作做好,那么谁不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或者说至少在职业圈当中被大家都认可的教师。
这应该也是一种职业理想的表现形式。
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心灵自我的表现。
心灵自我在现实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现,但是心灵是职业实现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心灵的追求就没有职业的理想、上进、以及所有由职业带来的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心灵中想要的东西实际上在实践中并不会都能实现。
所以心灵自我与职业自我之间的差距是始终存在的。
因为职业自我只是在职业实现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别人的超越;而心灵自我则是要最终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教师在职业的实现过程中是将自己融入到课程之中、融人到教学的过程中的。
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切实的领悟或者都能切实的实现的。
我们并不怀疑大家的理解力,但关键是践行。
另外,很多地方都有集体备课的过程,所以对课程目的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对教学技巧的使用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同时,在自身的努力之下、在一些教学研究人员的引导之下,所有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人员都会表现为同一个职业的自我身份。
但是所有人的心灵自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效果的检查中,均衡化教育就必然出现差异。
这实际上就是职业自我与心灵自我之间的差异。
二、对策如何缩小这个距离要缩小上述的距离,就要考查这个距离到底有多远?从思想政治课考核的目标和要求上来看,就能找到缩小上述距离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4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对照上述要求,比照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这个距离是明确的。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要能做到上述四点还是比较难的。
但是我们以为要能缩小上述距离还是有可能的,这就要处理好下述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大生活和小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人类一切理性思维之源,也始终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来源。
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充斥着各种繁复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的生活中并没有理性而清晰的对生活的不同方面的区分,比如单纯的经济生活、单纯的政治生活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生活;但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为了便于课堂讲解,我们可以透过生活现象发现生活的不同方面,这些不同的、单个的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生活,这些小生活就形成了我们课程的不同领域的知识。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也不可以将这样完整的社会生活一并交给学生。
而是需要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有了生活的不同侧面,也就是有了所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等的内容。
我们在对生活进行理解的时候,就要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完整的社会生活,并在学习知识与增长能力的时候,清晰地的把握生活的某些片面,做到区分生活或者大的生活与我们知识所理性区分出的小生活。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和生活是不可区分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得到检验。
也就是说实践出真知。
这是关于知识的观念,也应该是关于生活认识的观念。
所有的这些观念就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
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获得知识,在体系化的知识中理解生活。
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课程体系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但是它又是从大生活中分离出来的小生活,让学生立足大生活理解小生活。
再次要让学生区分现实的生活和知识领域的生活。
现实的生活是完整的、包罗万象的,而知识领域里的生活则仅仅是生活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