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原名词解释集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5.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规律: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1.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价值: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5.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6.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7.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完整word版)马原名词解释汇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马原 名词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51.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5.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68.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
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马原 名词解释
1.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2.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者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三个特点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两个产生条件4.简单商品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的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7.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8.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9.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10.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11.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12.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13.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14.价值的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1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他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
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
16.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17.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从事的劳动。
马原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阶级属性讲,是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其后的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结果。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指在独立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5、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英国、法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的..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在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在着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8、扬弃名词..德语aufheben的意译..音译为“奥伏赫变”..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代替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9、否定1.不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2.逻辑学名词..表示否认的;反面的..与“肯定”相对..10、决定1.对事情做出主张;2. 判断;断定;3. 坚定;4. 确定;5. 必然;一定;6.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7. 决定的事项..11、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是客观存在的;理论自身的无法证明..不可证性使人产生了对真理的自然绝对性规律的信仰信念;成为指导行动的最高准则..认知超越原集合时会产生新的指导行动的真理;原来的不可证规律在新集合中得到证明而成为原集合的定理..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学、哲学、宗教等..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或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12、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13、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用这个词来表达那隐含在人类言语结构中并由所有能言变者共享的理性..在传统的标准理性观看来;理性只有一个维度;它涉及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成为思想和单个主体行为的中心..与此不同;交往理性是双维度的;涉及不同言谈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传统理性观通过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范式表现出来;而交往理性则在主体间相互理解的范式中被表达;这些主体能够说话和行动;处于对一个非自我中心化的世界的理解之中..它是生活世界life-world的理性;关注可靠主张的..它的有效性领域相应于人类言语的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理性观是交往行为的基础..他称交往行为代替策略行为的过程为“交往理性化”..14、世界历史是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15、智慧狭义的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极其艰难的最终目标;但也许永远无法达到..16、科学首先指对应于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等领域;如..它涵盖两方面含义:1、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这一;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一套用以评价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2、通过这样的研究而获得的有组织体系的知识..17、实证科学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就是可以通过实验或事实证明其正确的科学论断或概念..18、最初因1、实体和所以是的是;2、质料和载体;3、运动所由之出发点;4、运动之何所为或善目的19、目的因认为自然界种种循环变迁中可能有像人做事情一样的“目的”存在..eg:天为什么会下雨因为云层中的湿气冷却凝结后变成雨滴;然后受重力的吸引;降落在地上..“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到地面..对于这三者;亚里士多德会补充说;天空下雨的原因是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的“目的因”因此;亚里士多德赋予雨滴一个“任务”或“目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由其目的..20、现实在日常应用时意味着“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合于客观情况的条件”; 广义的讲;“现实”包括所有可以到或能理解的事物;所以既包括存在也包括..狭义的“现实”在上有不同的概念层次;包括、事实、和等..21、绝对者the absolute是哲学上对最后实在体的指称..祂是唯一的;也是众事物的根源;是完美的;却不离开有限的世界;祂完全不受限定;祂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倚靠任何外物而存在..尽管如此;哲学上的绝对者却不一定等于宗教上的位格神..绝对者由于人的思想而被认知、被肯定;在这过程中不一定包含什么位际关系;绝对者也不要求人的崇拜..22、矛盾亦称“自相矛盾”..指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对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断..如说:“我承认万事万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咱们班上没有矛盾..”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它不同于辩证法所说的那种思想上的矛盾..其区别在于:1前者是思想混乱的表现;而后者则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2前者是违反思维规则的结果;是不正常的;后者则是正常的思维所固有的..3前者是思维发展的障碍;后者则是思维发展的动力..4前者是可以排除的;后者则是不可避免的..23、对象化所谓对象化;就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在对象之中:“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24、异化青年作品中论及的异化Entfremdung;又译疏离;是指原本自然互属或和谐的两物彼此分离;甚至互相对立..异化一词最重要的用法是表示人与其“”Gattungswesen的异化..马克思主张异化是的结果;他的立论基于在1841中提出的理论;费尔巴哈在此书中力证“上帝”观念是人类特征的异化;则进一步主张“”观念是个人的异化;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845中反驳了他的观点..25、本质在当中;本质;又称为“实质”;是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必然固有的..从根本上;使该对象或事物;成为该对象或事物;否则该对象或事物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定属性或特定一套属性..26、劳动从和的角度上来看;劳动这个概念包括所有在和中有意识地从事的创造性的过程..劳动的意义来自于劳动的人在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的需要、能力和世界观..27、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思想;主张消灭;并建立一个的、生产资料进行集体生产;而且没有、和的社会..在此一体系下;土地和资本财为公共所有;而且生产、价格及销售流通均由政府当局所控制..其主张劳动的差别并不会导致占有和消费的任何不平等;并反对任何特权..在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论中;它在发展上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随着工业革命后各种机械自动化生产所带来的高;长期而言经济生产所需的人力将愈来愈少;在私有财产制度下绝大多数人口将会失业;因此社会若想继续和平发展就必须进入共产主义;将愈来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给各工作人口;除了为兴趣而自愿长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数人可减少许多工作时间就维持日常生活..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精神;而这就要求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28、物质生产是形式的生产;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29、人口生产1、是指以一定联系起来、通过同的物质交换而实现的生命延续和种的着衍过程.人口生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2、是指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一定标准的人才为成果;以满足人类自身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才等30、生产关系在哲学中;生产关系是表示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范畴..哲学认为;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复杂的结构;包括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关系的这三个方面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依赖人的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31、交往关系32、改变1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2 改换;更改..33、物质变换其一是生理学和生物学含义 ;物质变换是指人作为生命体为维持其生命活动必须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物质的代谢活动 ;包括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源而加工成为所需要的产品 ;同时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构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其二是人类学意义..马克思对物质变换概念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生理学和生物学方面 ;当马克思将人类劳动过程比喻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时候 ;就赋予了物质变换概念人类学意义和价值论内涵..正如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所示明的那样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表达着人与自然之间在本质方面的相互渗透和循环..“物质变换以自然被人化、人被自然化为内容 ;其形式是被每个时代的历史所规定的..34、沉思认真、深入地思考;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是一种思想的深奥..沉思可能具有最古老的历史;沉思是在早期的东方宗教信仰中发展起来的..沉思和祈祷有许多共同之处;是指向精神的一种修炼与沉淀..用沉思来调节自己可以增强;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识别、管理与控制力..35、阶级:social stratification或class division;或社会分层;是的一个名词;指一个透过、、财富等各种形式而造成的一个阶级制度..这种分层很多时都是依照个别社会的特质而形成;未必有固定的规律..良好的社会分层有助;达成;并减低社会怨气;不良的社会分层会使在制度中不能受惠的阶层的不满积压;造成社会不安..社会分层并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每个阶层都有普遍的自我认同感;社会分层应保持流动性..36、等级等级制度是把所有人或团体分成各个等级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个等级拥有不平等的权利;上层等级权利大;下层等级权利小;而且往往下层等级人数众多;受到人数较少的上层等级的和管辖..这就构成了阶梯状的社会结构;大多数的权力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等级规定了其所属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多寡;等级之间一般是壁垒森严;界限分明的..几千年来的社会一直在等级制度下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涉及全社会人员的等级制度;还有只涉及部分人的等级制度;所以一个往往有若干并行交叉的等级制度..所有政权均是等级制度的产物..等级制度还可以针对各个团体;比如说表现为..37、阶级意识:Class consciousness是中的一个术语;意指一个社会的自觉;包括它的能力及利益所在;或指阶级成员对自身历史责任的意识.. 38、拜物教fetishism是一种..信仰拜物教的人们以为某种人造物品有超自然能力;继而把它当作神来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具有灵性;并赋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类命运的力量..借用拜物教这个名词;发明了一词;出现在资本论中..在理论中;商品拜物教是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型态;其中社会关系体现为一种基于或的客体关系;主要表现为和..“商品拜物教”一词由在第一卷1867年中首创..马克思之所以用一词;可以解释为对“”、“”心态的嘲讽..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个词主要是用来形容原始..商品拜物教意谓着如此的原始信仰体系其实还留在现代社会的核心..依他的见解;商品拜物教是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造成的幻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据中心地位..39、技术拜物教技术原本是人的生命体验是人与自然连接的一种方式;它是人创造的、服务于人、内在于人的生命的;而现代社会它却反过来控制人、支配人、统治人..技术的巨大功能使人们产生了“技术无所不能”的神秘感觉;在心理上形成了类似宗教崇拜的知觉状态;这就是现代技术社会特有的技术拜物教现象..40、物化是一种客体化objectify的过程;透过社会分工来区分物我;也就是把某些东西当作劳动的对象;是可以被控制、分解、操弄、改变、转型、交换、消费、生产…的东西..人类在劳动中;必须先物化身体;把身体当作劳动工具使用;进而得到劳动的报酬或成果;是一个交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将报酬与成果物化;成为可以交换而得的东西;自己的身体也必须跟着物化;以便衡量;并以劳力的方式交易出去..有人的地方就有物化;是人类生存的必要过程..41、合理化设法调整改进;使更合理..;新的;;部署;;重组的劳动可以提高..尤其是用于设备和人员组织的资产和盈余..42、碎片化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43、意识形态:Ideology; 意为“理念或想像的学说”..中文也译作“意识型态”;先生译作“意理”;先生主张合一;译为“意缔牢结”;以避免对“意识形态”望文生义的附会有两种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涵义:1、当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wertfrei的概念时;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运动、利益集团、党派乃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2、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一幢为了欺骗和使权力关系具有合法性的建筑;马克思也称其为“”..在日常用语里;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个由理念、想像、价值判断与概念组成的系统;也可看作是的同义词..44、启蒙就是用光明替代黑暗、用理性代替蒙昧..启蒙学者认为;过去一切弊病和灾难都是欺骗和迷信造成的;启蒙的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理性的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性的人就能代替全能的上帝;黑暗的人间就会变成光明的天堂..启蒙开启的现代化过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45、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通常是指或之间的以及..、之间也往往会发生暴力事件..的形成也往往要诉诸暴力威胁;强制对方服从..46、无意义47、贞洁是关于伦理道德的产物;保持结婚前不和别人有性行为就称之为守住贞操;简称为守贞;婚后没有和配偶以外的人有性关系亦可称为守贞;此皆为贞洁的表现..和某些教派或观念不同者认为守贞包括不可..中国古代片面要求妇女守贞;男子则不必..现今提倡守贞的团体则强调男女平等;男女都该守贞以杜绝性滥交导致性病猖獗和堕胎等许多社会问题.. 48、科学发展观是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上写入;成为中国共产之一..49、理性法庭人类“哲学”的知识法庭50、商品在和上;商品:是一种用于满足购买者欲望和需求的产品..狭义概念中的商品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区别于无形的..就其本身而论;商品能以有形的方式交付给购买者;并且它的也一并由销售者转移给了顾客..例如;苹果是有形的商品;相对而言;理发则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商品和服务之间保留的区别或同时包括二者的一个用法;就是Commodities..在中;商品通常用于这个词所包括的含义..商品:是在没有强制条件下;人们用来交换的被认可的产权、所有权叫商品..商品的出现是由于生产过剩和管理权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商品的交易行为的一般发生于中..51、原始积累在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52、资本:Capital;在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的基本;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用来生产其他商品或产生收入的累积物力与财务资源..在和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特别是用于、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创造和精神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资本可以分为三类:1、或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它的提升或增值由社会政治思想等变革来实现;2、资本;3、物力资本;包括自然赋予的和人类创造的两种..53、抽象劳动是指撇开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劳动..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54、一般价值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分工出现以前;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需用和其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一来;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55、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交换价值在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然而;马克思这样的解读是错误的..产品商品不一定要在商品经济底下的出售或购买时;交换价值才存在..事实上;交换价值在以物易物的经济体系中仍然存在;只是衡量单位并非货币而已..例如;在远古时代;一张鹿皮的价值可能等于100根香蕉..56、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与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既包括;尤其是合法的;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或;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或..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的概念..。
马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联系: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系。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P2)2.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P24)3.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P28)4.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P34)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36)6.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39)7.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P40)8.实践: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得基础。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P58)9.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64)10.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P74)11.价值: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P85)1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P103)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P104)1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P110)1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P112)16.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P115)17.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P116)18.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F·培根、霍布斯、洛克、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
2.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3.联系: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
其实质是矛盾。
联系就是指彼此差别、对立和矛盾的联系,差别、联系存在于相互联系之中。
根据不同情况,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以及空间角度的横向联系与时间角度的纵向联系。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4.矛盾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5.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它与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的,他们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它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不是实现了的东西。
反之,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东西。
另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统一的。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可能性作为现实的一个内部的。
从属的因素而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是潜在的还没有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可能性发展的结果。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之后,在新的现实中又包含了新的可能性。
6.客体:客体指主题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即同认识主体相对立的外部世界。
马克思原理 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马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物质: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人脑的机能(本质上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来看)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存在的,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相对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稳定状态.一:某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没有发生位移。
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它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的特点。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它具有三维性的特点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含义:一:人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
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反映论:在认识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认为认识和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先验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认为认识先于客观事物和实践。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认识: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马原名词解释
预览: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①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试图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②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它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特点: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用机械的力学解释一切,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甚至认为“人是机械”。
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着的过程。
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③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51.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5.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68.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
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
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
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
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
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
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相互结合中实现的。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提供了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第一,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为矛盾的转化即质变做准备;第二,在质变过程中,斗争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使旧统一体解体和新统一体产生。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
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二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面具有转化的可能性;矛盾的斗争性则创造出事物转化的必要条件,使这种转化成为现实。
事物的一切变化,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都是由事物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简明的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5.矛盾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1).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3).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其次, 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②对外因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6.量变质变规律:主要从表现形态上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其发展过程首先是渐进性的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性质改变即质变,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拓展:量变和质变: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两端叫关节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娈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既是我们在工作中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原则。
这一规律启示我们,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就要重视量的积累,工作和学习都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同时要防微杜渐。
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就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要重视新生事物的发现,重视社会前进与人生发展的契机,敢闯敢干,跃上新的台阶。
7.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是从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周期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在其内部矛盾的推动下,在经历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基本阶段后,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然后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内容上揭示了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态势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形象地说,也就是发展是波浪式的或螺旋式的。
8.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
对待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上,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地批判。
9、实践: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10、联系: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2、历史主体:历史的主体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具有如下本质规定性:1)历史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人。
2)历史主体是具有现实性的人。
3)历史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
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历史主体既可以是具体的个人,也可以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如阶级、民族、集体,还可以是整个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