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与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七——忠与孝
作者:赵伯平
在中国农耕社会的用人、择人标准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德,而德的核心又是忠。
中国人虽然也讲唯才是举,讲学识才华的重要性,但那大多是一种摆设,一种口号,很少有打算真正付诸实施的。
一个人能否被上官、东家选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他的德与忠,因为在绝大多数用人者看来,德才兼备固然难得,但当德与才不可两全时,德还是优先于才,有德无才者可以通过培养、学习,给予锻炼机会,慢慢提高,有德无才者的用人风险,不过是效率低下与业绩不良。
但有才无德者就大不一样了,有才无德者一旦与上官、东家反目,带给上官、东家的风险就不仅仅限于效率低下和业绩不良,而是整个事业的夭折。
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任用有德无才者保险。
毫无疑问,这种以忠诚为取向的用人择人方式在中国农耕社会里自有它合理的一面。
因为农耕社会是一个竞争压力较少的社会,来自外界的压力不大,保证内部人相安无事,上下和同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试想,当所有的属员都一颗红心向主子、向朝廷,朝廷、主子的基业还愁不坚如磐石吗?
什么是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简单地讲可归结为无私无我、无他六个字。
无私无我就是作为奴才的我在君父利益面前不能有独立的个人和家族之私。
封建社会从所有制性质上看虽然也属私有制,但这种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除法律外的任何势力所不能剥夺的,资本主义的私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私,是得到法律充分保障的私。
但封建社会的私却很不牢靠,一切须无条件服从君父利益的需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命都属于君父,何况是区区身外之物。
只要是君父看中了的私,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
无私无我的忠臣要时刻把君父利益挂在心上,凡事从君父利益去考虑,不容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无私无我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儿女和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君父的恩赐,都是为君父利益的存在而存在。
我是君父的奴才,我是相对的,君父是绝对的。
仅管我蒙受着不白之冤,被君父下旨抄家、处死,我还不能有一点怨言,临死还要说一句谢主隆恩。
孟子讲:“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孟子的忠即无私无我之忠。
无他就是作为奴才的我今生今世都要专一地效忠于君父,即使江山易手,我也不能转而效忠新主。
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么!我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永不变节,从一而终。
除君父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分享我的忠诚,那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
不论是谁只要胆敢侵害到君父利益,我都得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大义灭亲。
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忠贞不二、忠言逆耳、竭忠尽智、忠诚、忠烈、忠厚、忠
实、忠信等是一些常见的与忠搭界的词语,从中我们也可以对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之内涵窥见一二:忠是内心的忠,灵魂理念的忠,从里到外的忠,发自肺腑的忠,只有思想认识上坚定不移了,才可能对君父忠贞不二,忠贞不渝,竭忠尽智,跟着君父一条道走到黑,做到无私无我、无他;忠之道要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厚、要实、要信,对君父要象纯真无邪的孩童,只要是对君父有益的话,不管其逆耳与否都要大胆的毫无保留的讲出来,切不可因为担心龙颜大怒,可能被杀头而闭口不谈,这样才有资格称之为忠烈之臣;忠烈之臣在关键时刻,危急时刻,应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敢于壮烈牺牲,誓死捍卫君父,乱时见忠节,危时见忠臣呀!
中国农耕社会的忠之道一样源于先天失调的礼治体系,因为礼治体系的正常运转有赖于君父的修身齐家和止于至善,但君父是人不是神,根本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只好转过来要求大臣百官、平民百姓对君父不加怀疑,不讲条件地忠诚。
理解的要支持,不理解的也要支持。
君父是天子,他贪婪,纵欲,我们拿他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去,顶多是斗胆劝谏一番,但臣子、百姓不同,我们有的是办法,听更好,不听可以杀一儆百。
有了忠诚到无私无我无他地步的臣民和不过于无道的君父,礼治体系虽然先天失调,也可以马马虎虎维持,凑合着过。
中国农耕社会的忠是极端的忠,单向的忠,狭隘的忠,不近人性的忠,无人能做,无人能及,如果有,那一定是伪装的,虚假的,粉饰编排出来的,大奸若忠,从来如此。
孟老夫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忠诚与仁爱都是双向的,单方的愿望再强烈再恳切都不可能达到亲密无间的佳境。
“君使臣以礼”与“臣事君以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世上不存在一方无止境的牺牲奉献,另一方无限度的索取掠夺的道理。
这话让那些处于上位的强者和道德家们听起来颇不顺耳,但现实中的忠都是这样,不由你不信。
“忠孝自古不能两全”说的是当忠与孝发生冲突时,作为无我无私、无他的忠臣要忍痛割断骨肉亲情,把父母放在一边,服从君父之大义。
由此看来,忠与孝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那里忠与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孝者,所以事君也”。
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得广大,不仅仅是对生身的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地方官、授业解惑的老师。
皇帝也叫君父,地方官又称父母官,就连当过一天的老师也可终身为父,学生须孝敬到老。
忠与孝不但不相矛盾而且同本同源,忠也好,孝也好都是为君父利益服务的,忠是本,孝是忠的延伸,忠的补充。
因为单纯讲忠君会显出君父的自私,其社会基础有限,而讲孝或者把忠用孝包装起来,忠的社会基础就骤然膨胀。
无数个原来对忠君不以为然的父母,看到自己在家中也能享受一些与忠同本的孝道的好处,对忠之道也就不能说三道四了。
孝可以说是君父用来分化、拉拢、扩大民众支持的一种手段,推崇孝与天下父母的利益息息相关,没有人好反对。
殊不知孝有不同的种类,有对君父的孝、对父母官的孝、对长辈的孝,而其中对君父的孝也就是忠又是最重要的。
对长辈的孝要服从对君父对父母官的孝,“事父母能竭其力”就行,但“事君能致身”才通得过。
不同的孝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不是等量齐观,板凳桌子一样高的。
在中国农耕社会,一个早年并不孝顺的人一朝得道成名后总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孝子,做出一副孝子的模样给公众看,其言外之意无非是:“我孝敬我的父母时小心翼翼,我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也应以我为榜样,象我孝敬父母那样孝敬我,小心伺候我。
”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既然与忠拴在了一起,其身价也就陡增百倍,人人追捧,个个争先,以至出现一大批失常疯狂之人和过激极端之举,把孝弄成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怪胎。
像古时候一个“孝子”因为家里穷养不起父母,就萌生将亲身儿子活埋的念头,妻子虽然不乐意,但也不敢违抗,岂不是怪胎一个。
羊有跑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适当强调晚辈对长辈尽孝,确保长辈能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但孝的提倡一、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前途,牺牲民族的未来为代价,不能将孝变成束缚子女自由,阻挠后辈进步的羁绊。
鲁迅先生早就对中国本末倒臵的孝进行了无情的鞭策:“本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臵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二、不能脱离实际唱高调。
过去人家死了双亲,子女都要讲“寝苫忱块,涕泣血流,哀毁骨立”之类的话,敢问天下孝子,到底有谁做到了呢?
三、不能对自己是一套,对子女又是另一套,要身体力行。
很多人自己为人子为人媳时做出种种骇人听闻,丧天害理的忤逆行为,后来轮到自己需要赡养时,却大言不惭地忠孝仁义起来,并提出一大堆无理的要求。
已所不为,却苛施于人。
责任感支撑“忠与孝”
一个人在有利益诱惑的情况下能做到忠孝两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何况对于一个家庭负担挺重又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钟世才来说,更是不容易。
他在查案时有机会“孝而不忠”,不顾百姓利益只顾为自己敛财;因工作的忙碌,他也可以“忠而不孝”,不照顾瘫痪在床的岳父岳母。
然而他却至始至终做到了对工作的“忠”和对长辈“孝”,主要表现在:
一、不畏权势,敢于逗硬。
“我跟你们纪委领导都平起平坐,你算什么?”“我代
表组织在办案,你官再大都是我的监督对象!”“只要违纪违法都要处理,我们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腐败分子。
”这是1999年钟世才就群众反映的不正之风找某局长谈话时的一段对话。
08年5月,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件转到了他的手上,钟山县回龙镇、红花镇民政办弄虚作假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套取、截留、私分、贪污民政救灾救济物资。
“这个案件估计背景比较复杂,建议应付一下算了。
”在案情分析会上,有同志提出。
钟世才义正言辞予以拒绝:“不管有多复杂,只要关系百姓利益,不仅要查,而且要严查!”然而,他拖着病体,面对困难重重,毫不畏惧,始终坚守在办案第一线,仅用2个月时间,这起案件就水落石出。
一次次,他硬是顶住了来自各方的重重压力,他对身边的同志坦言:“当纪检监察干部一定是要得罪人的,怕得罪人就不要当纪检监察干部。
”正是通过对腐败分子的横眉冷对,钟世才牵头办理疑难案件、典型案件79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五百多万元。
这就是钟世才的“硬”,他的这种对歪风邪气的“硬态度”,正是源于他对工作、对事业高度负责的“忠心”。
二、立场坚定,经得起诱惑。
钟世才家庭清贫、一个人工资要养活5口人,至今依然用着一台96年买的电视机,除此之外,别无长物。
但是当他面对一些“小小心意”时,他总是婉言谢绝。
为了不沾单位的“光”,他硬是让领导在80元的手撕发票上,写下“实报75元”,5元钱的确是件“小事”,但它却折射出一个人品格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在点滴之处、细节之中,彰显出这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钟世才在名利面前能保持一个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倒,能上能下,以平常心对待个人升迁,两袖清风。
钟世才说:“我得对得起这份工作。
钟世才不是不需要名利,也不是没有机会得到名利,但是他更看重的是党和人民的名利。
看重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高尚情操和执着追求。
”他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着想。
三、臵群众利益于首位,赢得民心。
面对接访群众,钟世才有着一副热心肠,总是笑脸相迎,端茶让座,好话暖心,主动登门回访,甘当“第一受气官”。
当一同办案的同志憋了一肚子气问:“你怎么一点脾气都没有?”钟世才微笑着说:“这涉及每户农民的切身利益,我能理解他们。
”为了查清某村民小组长侵吞水库移民资金的真相,防止调查对象串供,他能在刚下过雨后的夜里爬上“山路十八弯”的危险山路去调查取证,然后让村民们在短时间内就拿到了该得的移民款。
哪怕是在饱受病魔折磨的时候,他担心的还是他手头上的工作,患上了淋巴癌,被病魔折腾得走路都走不稳,但他坚持出院,回去上班,治疗耗费了他太多的体能,只能几步一缓地去上班。
他使用的笔都是与众不同的:多个螺丝帽,用于增加重量,压住颤抖的右手,保证字迹的清晰。
由于化疗导致咽部粘膜严重受损,口腔溃疡泛滥,所以在接受群众电话咨询时,他总是一遍一遍、一个字一个字地“吐”,每次张嘴,每次发声他都要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钟世才始终臵群众利益于首位的高尚情怀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赢得一片
民心。
四、孝敬长辈,被乡里乡亲广为传颂。
02年93岁高龄的岳父因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不久,年近90岁的岳母又因跌跤骨折导致瘫痪。
面对两个瘫痪的老人,钟世才悉心照料,喂饭喂水、擦身换衣、端屎倒尿、晾晒被褥。
在钟世才悉心照料下,两位90多岁高龄的瘫痪老人,卧床两三年,直至逝世,总是干干净净,从未生过褥疮,房中连一点异味都没有。
让医生护士和亲朋好友都感慨:“这真是奇迹。
”他以他的孝心和实际行动,让现代人又重新认识了我国的千古孝道。
在这个金钱、地位、享乐、获取至上的今天,我由衷地想说一句:“钟世才,你是个很平凡的人,但你在我们心中却非常的伟大,你在复杂环境里做到了忠孝两全”!
我们可以从他的先进事迹中看出,他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原则,把责任感放在第一位,真正认识到了“忠和孝”深刻内涵,做到忠孝两全。
“忠与孝”的教育
我是因为红霞老师转载那篇"超可爱的学生和老师"而到这里来的,我一般都在地理论坛里转,发现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好板块,以后我会常来,把自己所思、所想、所写发到这里,与大家交流,下面这篇是我上学期接手文科班班主任第一天对我的孩子们的一次演讲后写的一个博客日志。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忠”与“孝”一直都贯穿始终。
而中国现代教育中在这一点上却慢慢在淡化。
虽然在关于教育的各种文件和指导性文本中也一直在谈“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体系中还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关注的是升学率这样一个更容易评价的东西。
这次当班主任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话题搁在任何一个比较正规的研讨环境中,答案可能都是“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但是很多人心中这个“有用的人才”还是几乎等同于“能在高考中考高分的人”。
培养“能考高分的人”这个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把这个作为首要培养目标,主要培养目标,那么可能教育的问题就大了。
这些问题使我又重新审视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感觉中国传统的教育真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
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如何挖掘传统的教育思想,如何将其变为可操作性的指导。
我相信“忠孝”教育与“高分”教育并不矛盾,而且应该可以更容易达到“高分”这样一个阶段性目标。
何为“忠”?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尽心尽力”。
继续追问:对谁尽心尽力?我想传统教育中的“忠”是对国家尽心尽力。
此正是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是现在谈“爱国”,很多东西太空洞,太遥远,让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才是爱国。
国家在哪里?台湾的高震东校长说的爱国更容易让人接受。
国家就在你的脚下,你就站在国家的土地上;国家就在你的眼前,你眼中所看到的就是国家。
对我这个老师而言,学生就是我的国家,爱我的学生就是爱国,上好每一节课就是爱国,对学生尽心尽力就是老师的爱国。
对学生而言,教室就是你的国家,弯腰捡起身边的废纸就是爱国,保护教室里的每一个公物就是爱国;作业就是你的国家,完成你该完成的作业就是爱国,就是对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尽心尽力的利用;走到洗手间,眼前的水龙头就是你的国家,及时关闭水龙头就是爱国,就是为节约国家的资源尽心尽力......这就是对国家尽心尽力。
何为“孝”,词典上解释为“顺从父母”。
我的理解是听从父母的管教,使父母放心,使父母愉悦为天下第一大孝。
深入到班级的管理和教育中就是“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
生活习惯不好,吃不好,睡不好,经常因生活习惯问题让父母操心,这能叫孝?上课和自习不守纪律,总是跑神,作业欠交这叫孝?
我理解的“忠与孝”本质是一种责任教育,要培养一个对国家负责任的人,一个对父母负责任的人,一个搁在哪里都让国家和父母放心的人。
“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好好读书,将来才能不干体力活!”,“好好读书关系到将来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问题!”“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高收入!”这些个人功利思想极强的教育目标,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为自己而读书”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心中除了他自己,还会有谁?父母如果用“为自己而读书”来教育孩子,那么等于以放弃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为代价来教育孩子。
如此看来总理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并非只有伟人才能有的,其实是一件很实在,很简单的事情。
论忠与孝——愚忠与愚孝
晋公子申生是愚忠愚孝的典型,自己冤死,又陷父于不义。
《礼记〃檀弓上》:【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
”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辭於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
”再拜稽首,乃卒。
是以為“恭世子”也。
】
世间事物,能两全的少。
申生这种悲情,可以说完全是自造的。
倘凡事皆作如是
考虑,或者说人人都要学申生,学申生这种悲情和举动,那恐怕世界上早已没有人了。
况且,从后果上来看,难道申生蒙冤而死,晋献公事后得悉实情,能不痛不欲生?史书上又当如何评价晋献公的君父之德?申生一死,自己固然收获美名,却陷父于不义,愚忠愚孝,于人于己于事都没有好处。
类似的事例,孔子就曾反对:
《孔子家语〃卷四》:【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舜遇父之棰挞,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因此得使瞽叟不陷杀子之不义,而舜之孝心亦得以体现,这才是对待父母对自己的错误对待的正确态度。
那么申生何不申辩一下自己的冤屈,或者当时逃走呢?他的所谓为老父考虑的言论,都是迂腐之谈。
另外,谏诤,谕父母于道,本身也是为人子者之责,申生却未曾尽到,反坐视父王犯错。
《孝经〃谏诤》:【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
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
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不加分别地听从父母的命令,曾子以为这就是孝。
孔子以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人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而孝子亦不可以不争于父,这就有似于荀子讲的“从道不从君“(《荀子〃君道》)”“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
当父母君长做了不合宜的事的时候,为人臣子者是一定要劝诤的,当然劝诤要根据情况采取合宜的方式。
帮助父母君长改正错误,而不是纵容姑息,那才是真正的为父母君长好,才是真正的忠臣孝子所应当做的。
对这一点,曾子后来领悟了,《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临死时的话,他对弟子和孩子们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成人之德,这才是大美,姑息养奸,那是小人的心思,不是君子所为。
在《小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第4条里,有“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的教义,可谓是正确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