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论贾樟柯电影的小城镇情结(开题报告书)

合集下载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电影作品富有深度,社会底层人物,以其非线性叙事和深度场面的表现,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本文将从贾樟柯电影的叙事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一、非线性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常常采用多条线索的结构,通过前后顺序的交错呈现,展现出复杂多面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一种视觉和心智上的错位感。

例如,在电影《山河故人》中,故事时间跨度涵盖了整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变迁,其中穿插了多位主人公的故事,不同线索之间的错落和交叉充满了对时空概念的探讨。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的故事更具深度和广度,也让观众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注重画面与声音的表现贾樟柯的电影不仅注重剧情的发展,更注重画面和声音的表现。

他的电影中常常采用长镜头和静态画面,营造出深度感、冥思感和意境感,使影像有一种冥想性的魅力。

例如,在电影《小武》中,通过长镜头和静态画面的运用,刻画了主人公小武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同时,贾樟柯的电影还注重声音的表现,通过音效和音乐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情境中,使他们的感受更为真实和深刻。

三、多重时空的错落感贾樟柯的电影还善于运用跳跃式的时间和空间变换进行非线性叙事,呈现出多重时空的错落感。

例如在电影《天注定》中,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将不同主人公的故事穿插在一起,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的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奇。

四、弱化虚构性,突出记录性贾樟柯的电影还弱化虚构性,突出记录性。

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种记录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具有了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沉浸在人物个体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中,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分析

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分析

109 第1卷第3期 文化纵横阿瑟·阿萨·伯格对叙事是这样定义的,“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也就是说,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即叙述在一段时间之内,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一段时期之间发生的事件。

”中国古代文学叙事讲求“起—承—转—合”,而戏剧叙事策略讲求“开始—发展—高潮—结束”。

在贾樟柯的作品中,没有一连串的冲突,有的是静默的两个人来回游走,有的是动辄十多分钟的长镜头,镜头中一个下岗工人在喃喃不休。

叙事线索繁多,人物庞杂,主角不突出,“家乡三部曲”都是顺叙的流水账式叙事方法。

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是其早期创作的一系列长篇叙事作品,是奠定贾樟柯电影风格和拍摄对象的作品,也是他被世界所认知,被世界电影所接纳的重要作品。

“故乡三部曲”分别是《小武》(1998,107分钟,故事片)、《站台》(2000年,193/154分钟,故事片)以及《任逍遥》(2002年,113分钟,故事片)。

1《小武》的叙事结构贾樟柯在《小武》中以走马观花的样式展现了县城里的边缘人物——小偷梁小武的友情、爱情和亲情。

小武是个整日游荡在县城里的“手艺人”,带着几个小徒弟终日混在汾阳县城。

他往日的“合作伙伴”靳小勇金盆洗手后靠走私香烟和经营歌舞厅成了“民营企业家”,他的婚礼并没有邀请小武,小武的礼金也被退回。

他的友谊暂告一段落,接着开始展开他的爱情。

小武礼金被退,失落之余去歌厅消遣,对三陪女梅梅有了好感,在他准备了金戒指和BP 机之后,梅梅却跟一个有钱人走了。

他的爱情破灭,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到农村老家,把金戒指给了母亲,发现母亲转手把戒指送给了二儿子的女朋友。

在与母亲的对峙中,亲情介绍完毕。

情感丰富而脆弱的小武,打算回到县城展示“手艺”,被警察逮了个正着,被手铐铐在一辆自行车上像猴子一样被路人指点。

三段式的叙事结构,把社会边缘的小武堆砌出来。

返乡与地域: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呈现

返乡与地域: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呈现

返乡与地域: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呈现
李啸洋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8(0)13
【摘要】原乡缺席与在场省识出身份、离散与认同问题.作为贾樟柯的故乡, 原乡
汾阳逐渐从一种地方性的话语表述中转换成抽象符号, 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辐辏区.贾樟柯电影中的声音融合了音乐与环境声, 声音还原出原乡现场, 也构建出
一套完整的叙事机制.贾樟柯的电影陈述与原乡的分裂经验, 这种分裂涉及异乡人涉足他乡的境遇和异乡寻亲主题.《山河故人》里地方小城汾阳逸出了中国表述, 进入到全球性的运作空间.汾阳与澳洲不仅在空间上互为他者, 也在时间层面彰显西方与东方、农村与城市的断裂.
【总页数】8页(P79-85,109)
【作者】李啸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蝼蚁世界构筑真实美学——城市化视角中的边缘人物在贾樟柯电影中的呈现 [J], 熊文醉雄
2.谈纪实与虚构在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融合r——以贾樟柯电影作品《二十四城记》为例 [J], 张增丽
3.贾樟柯序列电影的文化地理学考察及转型中的贾樟柯 [J], 王士霖
4.贾樟柯序列电影的文化地理学考察及转型中的贾樟柯 [J], 王士霖;
5.一切景语皆情语\r——论贾樟柯电影中的空间呈现 [J], 吴岸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家乡三部曲”为例导语: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其奇特的拍摄风格和特有的叙事手法赐予了他的作品奇特的魅力。

在贾樟柯的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多重逆境。

本文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选取了贾樟柯的“家乡三部曲”,深度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题材选择和意义探究,以揭示贾樟柯电影的奇特之处。

第一章:贾樟柯的拍摄风格与叙事手法1.1 镜头语言的奇特性贾樟柯的电影屡屡接受了长镜头的方式进行拍摄,将故事时间的消逝和场景的变换完整呈此刻观众面前。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观众可以沉湎在电影的世界中,感受其中真实的情感和境遇。

1.2 点线面结构的叙事方式贾樟柯的电影屡屡充盈了复杂的社会干系和人物命运的交织。

他通过点线面的叙事结构,将多条线索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生活的实际逆境和情感体验。

1.3 面对历史的叙事态度贾樟柯的电影主题屡屡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化相关联。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探讨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和选择。

他对历史的态度既是批判性的,也是关怀和关注的。

第二章:贾樟柯电影的题材选择2.1 对城市化的关注贾樟柯的电影屡屡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影响。

他通过镜头所呈现的城市环境和人物遭遇,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副作用和人性的多重逆境。

2.2 农村题材的反思“家乡三部曲”作为贾樟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题材选择是农村社会。

贾樟柯通过镜头所呈现的农村生活和人物命运,探讨了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变革。

2.3 社会底层的关注贾樟柯的电影深度关注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他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描绘,让观众看到了这些人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挣扎。

第三章:贾樟柯电影的意义探究3.1 个体命运与社会命运贾樟柯的电影关注个体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命运。

他通过镜头所揭示的个体故事,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干系,以及人物在变革中的选择和逆境。

浅谈贾樟柯的精神切片论文

浅谈贾樟柯的精神切片论文

浅谈贾樟柯的精神切片论文浅谈贾樟柯的精神切片全文如下:贾樟柯的电影中有他标志性的、挥之不散的独特气味,混杂着上世纪县城中的尘土与当代中国翻转的欲望。

他把自己投射在电影中,有着对故旧的怀恋和对当下的慨叹。

那是北京一个普通小区的一套单元房,光线有些暗淡,空间也不算宽敞,如果没有一堆散乱堆放的胶片,和挤在一处的一座座奖杯,没人会把这里与导演工作室联系在一起。

贾樟柯坐在一堆杂书中间,显得有点疲惫,他点起一根雪茄提神。

他抽着雪茄,聊起自己的电影和生活,言谈中夹杂大量文学色彩颇浓重的词汇。

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手指细白,带着点墨水的痕迹,有点弱不禁风又书生气十足,但一颗心里却全是酷烈的想象。

两年前,贾樟柯去美国华盛顿的朋友家探访。

那一家人在孩子上小学期间移民美国,母亲原来是大学教师,英文很好,但父亲的外语却不好,为了让孩子尽快融入美国社会,父母就积极鼓励孩子讲英文,逐渐发展到基本丢弃了母语。

后来父母二人因故离婚,父子二人之间的交流只能依靠谷歌翻译。

“看到那个场面,我真的是五味杂陈。

”贾樟柯说。

“你知道语言所牵扯的乡情是不一样的,能想象到吗?那个孩子,在前些年,他六七岁的时候,还在汾阳尘土飞扬的街道上,父母拉着他在跑,而几年之后,他摇身一变,就成了不会说中文的少年。

”他顿了顿,又说,“牵扯了乡情之后,那种震撼更让人心酸。

”关乎乡情,不只渗透在电影里。

在如今太原城某个隐匿的角落里,躲藏着一家小小的面馆,它的老板是贾樟柯,那里是贾樟柯与旧时朋友与同学聚会的“秘密基地”。

他不时回到山西,在面馆里和旧友们进行“纯爷们儿”式的聚会,吹牛,八卦,聊国际政治和国家领导人。

按照妻子赵涛的讲述,贾樟柯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话题,永远是关于过去的鸡毛蒜皮,“比如上学时候,老师骂了谁,谁和谁又打了一架,基本都是聊了大半辈子的事,每年又再接着聊好几遍。

”如今的贾樟柯似乎有意把生活劈成两半,一半是电影,意味着工作和事业;而另一半则属于家乡与故友。

[说明]真正的人真正的电影

[说明]真正的人真正的电影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真正的人真正的电影——在《故乡三部曲》中品味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魅力学生姓名王晓寅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班级2004级 02班学号2004010239指导教师张莹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二○○八年五月真正的人真正的电影————在《故乡三部曲》中品味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魅力学生:王晓寅指导老师:张莹内容摘要:贾樟柯是目前以电影的方式关注转型期中国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人的敏锐导演之一。

由《站台》起,贾樟柯就开始讲述了这一时期的故乡人摸索着如何走出去和对寻求幸福的渴求以及探索的奔波。

当中国电影不断趋于商业化的时候,他却将镜头执著地对准那些社会的边缘人,真实地记录着他们在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时期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一部部“真正的电影”。

本文将从《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谈起,从中感受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去认识电影中那些真正的人,品味真正的电影。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边缘人贾氏风格Real film real people---- In the "hometown" trilogy of taste Jia Zhangke film's uniquecharmAbstract: :Jia Zhangke's film is the way to concern about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and life in which ordinary people's sharp one of the directors. By the "platform", Jia Zhangke started on the home of this period were explored how to go out and seek Fortunately, Fu and the thirst for exploration of trouble. When the Chinese movie business tends to keep the time, he, however Lens dedicated to those at the margins of society, a true record of their social, economic event of a major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spiritual world, brought to us One of the "real movie". This paper will be "Home Trilogy" - "Xiao Wu" and "Platform" and " unknown pleasures" talk about, from the feelings of Jia Zhangke's film style, to understand who the real people, real taste of the film.Key words:Jia Zhangke film Hometown Trilogy Marginalized peopleJia’s style目录一、电影民工的镜头不撒谎 (1)二、边缘的青春——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1(一) 孤独的《站台》 (2)(二) 灰色的《小武》 (3)(三) 迷茫的一代——《任逍遥》 (5)三、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魅力 (6)(一) 镜子般的电影——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 (6)(二) 朴素而写意的长镜头 (7)(三) 声音与影片的交织 (8)(四) 生活的另一面——黑色幽默 (8)结语 (9)附录: (10)参考文献: (10)真正的人真正的电影————在《故乡三部曲》中品味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魅力一、电影民工的镜头不撒谎1991年,太原一个小伙子,花两块钱看了场电影《黄土地》,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直面生活的原生态——《故乡三部曲》纪实风格探析

直面生活的原生态——《故乡三部曲》纪实风格探析

靠真实性的镜头组成, 长镜头具有时空延续 性和表演的连贯性, 观众的观影情绪不容易 被打断, 符合纪实色彩的要求, 因此被很多 崇尚 写实风格的导演所喜好。 《 故乡三部曲》 除了自 中, 称为“ 北京电 影学院实习生作品” 《 的 小武加 用了不少的 云 摇晃镜头和特写镜头之外,站台)f 口任逍 《 《 遥腿 用的主要的电影语言是长镜头, 正是 运用了这种极度冷静、 克制、 客观的电影语 言, 他的电影明显呈现 出零度叙述的风格。 他在使用长镜头时通常将摄影机固定在一 个位置上, 中间没有剪接也没有对话, 或对 话不多。 表面上看, 它就是一个漫长而单调 的画面和画面中定格的人物。 然而, 就在这 漫长的等待中,时间” “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 角色。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将柴伐梯尼所说: “ 我们永远应该更深入地探索、 分析当时这 一片刻时间中的内容。 在一个人痛苦的实际 一分钟里存在着包罗万象的事物”关于电影 时间, 贾樟柯曾经说过;“ 时间也是形式的一 个因素, 在电影中能够体会到时间的美感, 你时时能感应到时间的存在”由此可见, 。 他 对影片中时间美感的深刻体会。 在他的影片 中, 经常有意放大一些特殊场景的时间, 让 观众细致地感受画面蕴涵的深长意味。 比如, 《 在 站台》 在钟萍家的炕上, 中, 先 是钟萍自己翻着歌本唱歌, 伊瑞娟抱着毛衣 进来, 两人聊天, 钟萍教伊瑞娟抽烟, 钟萍起 身拿眉笔给伊瑞娟画眉。 在这一固定长镜头中, 逆光拍摄, 直对 着窗户, 紧逼着人物。 镜头始终是静止的, 就 仿佛在一个角落里和观众一起静默地观察。 钟萍和伊瑞娟, 一个活泼, 一个内敛;一个新 潮, 一个保守……两个年轻姑娘一连串的言 谈举止, 让观众对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有 了更加清楚的了解。
强了影 片的生活质感, 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震撼力

浅谈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乡土表达

浅谈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乡土表达

浅谈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乡土表达生物技术1004班袁梦思翻开中国的艺术长卷,乡土一直就是中国人的心理的历史情结,在这里寄托了华夏农业民族的精神家园。

伴随着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确定下来的市场经济带给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理以极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变换,资本总是在价值的取向上占主导地位。

中国的电影人在这一时代的巨大变迁潮流中也进行着紧张的思考,试图用电影的形式来记录和表达中国人的乡土情怀。

开始是北京电影艺术学院毕业的第五代导演以锐意创新精神高调出场共同撑起了80年代和90年代乡土电影的天空,并且至今还留有余味。

然而伴随着他们的转型,新生代崛起的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目光更多的是被城市的风光旖旎光怪陆离所吸引,只有极少数人选择重新“从农村包围城市”,孤军奋战,创造现实主义表达的新的可能性,贾樟柯就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

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作为新时期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比起前辈张艺谋陈凯歌们的表现风格有了很大的突破。

影片故事的发生地都在贾樟柯的故乡山西汾阳,这是中国中部的一个丝毫不起眼的小县城,这里上演的故事在任何一个中国中部的县城里面都能够轻松地找到相似的影子。

从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那里找到灵感的贾樟柯后来就决心从这里开始了他在电影艺术的追求。

1998年他推出了他的故乡三部曲的第一部《小武》,从《小山回家》的最初试探在这部电影里开始了初步定型,而在这部电影中,他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影片以极为平时甚至是窒息的场景真是表现社会中的底层人物小武所经历的友情的决裂、爱情的迷失和亲情的瓦解。

几乎是所有的场景都是长镜头的运用,采用远景拍摄的手法,把一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小村镇的一点一滴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个远离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刚刚起步的西北小镇,一个喜欢小偷小摸的梁小武带着他的小徒弟游荡,眼里时时刻刻透露出的迷茫更是给这个身份卑微的年轻人增添了悲情色彩。

逃离与寻找——论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概念

逃离与寻找——论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概念

逃离与寻找——论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概念作者:段晓璇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摘要】在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中,“故乡”一直是其讲述故事的主要来源。

电影中的人物围绕“故乡”展开对于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寻找,无论是逃离故乡,还是对故乡的寻找,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一直都在用写实的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现小人物的生存和情感状态。

【关键词】故乡;逃离;寻找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98-02贾樟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

其作品从导演的故乡山西汾阳这样一个小县城出发,向我们展现了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他们被生活所困,被生存环境所困,被情感所困。

电影中的人物仿佛是每一个普通观众真实生活的映射,我们透过贾樟柯导演的作品看到了生存的残酷,也为电影中那些近乎真实的人物生命经历震撼着自己的情感神经。

一、被围困的“故乡中人”贾樟柯导演的作品是以导演的故乡山西汾阳作为起点,而同我们惯性印象中对于“故乡”、“乡情”印象不同的是,贾樟柯导演作品中的“故乡”是围困电影里年轻人的大环境,是主人公拼命想逃离又无奈耗尽余生的地方。

这种围困,在电影中非常直观地展现给了我们,昏暗的色调映衬着绵延的群山和破败的建筑群,营造着停滞的氛围。

“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对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上所表现的故乡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故乡是渴望的对象,出现在无数离家践履朝臣之责,或遭流放,或从事市政隐退的学者、骚客、文人的笔下。

对于这些个体来说,故乡成了田园牧歌般被理想化了的地方,投射了他们的乡愁和希望。

”[1]“我们看到故乡在我们眼皮底下腐朽破败,我们见证了随着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甚至是物质环境的解体和崩塌而来的故乡观念的内爆,主角几乎不能理解这种变化,更遑论恢复它们的联系。

”[2]故乡中的人,《小武》中的主角小武以偷窃为生,却因这一身份遭到友情、爱情双重背叛,最终被警察拷在街边彻底失去生存的尊严;《站台》中,以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为代表的文工团团员,怀抱“文艺工作者”的理想,却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中节节败退,最终失去了理想;《任逍遥》中的小季和斌斌的生存状态更为残酷,甚至不像小武和文工团团员们同围困自身的大环境进行过反抗。

(原创)论贾樟柯“民间影像”主体诉求的失落及其电影精神

(原创)论贾樟柯“民间影像”主体诉求的失落及其电影精神

(原创)论贾樟柯“民间影像”主体诉求的失落及其电影精神黄国梁前言中国百年来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在这块土地上的任何一种艺术和任何个体的艺术创作,都不能回避它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生活。

一部厚厚的中国电影史,就是一部电影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史,尤其是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历史。

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电影创作,秉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神要旨,固然注重贴近现实,注重“人民性”,但大都不是以平等的视角与心态来关注普通人真正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心理状态,而是另有所指。

尽管新中国的电影一直都是以劳动人民/人民大众为主人公,都是拍给劳动人民/人民大众看的,但是这里的“劳动人民/人民大众”其实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对这一概念所指有不同的运用,但“从来都是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的,是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的逻辑对历史主流力量的寻找和肯定。

尤其是通过对历代农民起义历史的追溯,在历史的隧道中找到了一个纯洁而神圣的人民文化传统时,我们就更为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作为人民陈述的真理性”①。

总的说来,这些概念总是指向对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起推动作用的人群。

什么样的话语身份,表明的是与其相应的价值立场和判断。

就电影来说,最能代表当代这种意识形态化的人民电影的是人民英雄影片,从《中华儿女》、《赵一曼》、《南征北战》,到《董存瑞》、《平原游击队》、《红旗谱》、《战火中的青春》、《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上甘岭》,总是在周围思想落后的人群中,因受先进集体或个人的教育,而产生各式各样的英雄。

新时期电影——无论是《小花》还是《天云山传奇》,是《归心似箭》还是《人到中年》,是《芙蓉镇》还是《高山下的花环》——尽管从对人和生命关注的角度讲,达到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度。

但我们必须看到,与其说它面对的是遭受苦难的劳苦大众,不如说它面对的是一种知识分子长久遭受抑制的文化表达欲望——作为拥有特殊文化手段的知识分子从来就不能和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混为一谈——区别于民众的盲从与混沌,表达他们对党的忠诚,表达知识分子自身坚贞不屈的高尚风格。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人性关怀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人性关怀

贾樟柯电影特别是“故乡三部曲”中,都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他们都是些为主流社会所疏离,为普通大众所不能接受的边缘人。

而贾樟柯在其电影中却以冷峻而又充满悲悯的镜头语言, 客观真实地纪录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现实面前的焦灼与不安,情感与欲望,失望与孤独。

他们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贾樟柯电影对于这一群体的描摹与刻画并没有停留在个人道德的同情或谴责层面,也没有升华到对社会体制的质疑和对人心黑暗的发掘与隐喻方面,而是对他们的身份充满了强烈的认同感。

一、对边缘个体的身份确认《小武》是贾樟柯的成名之作,是“故乡三部曲”中给贾樟柯带来荣誉最高的一部。

小武这一形象颠覆了传统影视作品对于小偷的刻画,在电影史上具有先锋意义。

导演对于小武的社会地位的冷静剖析、模糊身份的极度重视与人生状态的深刻描摹,都体现了他对这一边缘个体身份的强烈认同。

小偷虽然一直成为影像艺术所描写的对象,但他们都是被悬置了身份,被隐去了个人性格与命运差异,被置于个人生活际遇与社会伦理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固定形象。

《小武》一开始就把主人公放在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一边是小武职业化地偷钱包,一边是国家机器的严打令。

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似乎顺应国家意志才是天经地义的,小武的命运让人担心。

小武与小勇曾经是好朋友,相同的身份地位以及共同的经历,使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患难与共的情谊,他们相约当对方结婚的时候,另一方会送上几斤重的钱。

而当小勇真的结婚时,国家的政策不再是革命而是鼓励人们致富。

国家意识形态对普通人的诱惑是强大的。

小勇已经通过国家提倡的方式成为一个富翁。

官方的种种约束,使小勇与仍是贼的小武不再能保持原来的友谊。

此时,主流意识形态充当了抹煞他们之间纯真友谊的元凶。

按照后现代思想家的说法:“理性概念成了权力的工具,它不但成为在认识和行为上排斥甚至压制非理性的借口,而且成为有权者用来压制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文化与种族的借口”。

作为记忆的青春物语——浅析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作为记忆的青春物语——浅析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作为记忆的青春物语——浅析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张相宽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15
【摘要】贾樟柯是目前以电影的方式关注转型期中国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人的敏锐导演之一.由《站台》起,贾樟柯就开始讲述了这一时期的故乡人摸索着如何走出去和对寻求幸福的渴求以及探索的奔波.《小武》则探讨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当一个人在追求幸福却又不断地失去友情、爱情和亲情,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任逍遥》则向我们展现了青年人面对这个时代时的迷茫和无望.【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张相宽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贾樟柯的现实感与世界性——以“故乡三部曲”为中心 [J], 符晓
2.论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家国构想 [J], 王美红
3.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分析 [J], 宋泽
4.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分析 [J], 宋泽;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分析 [J], 邓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分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分析

122邓 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如果电影是一种记忆方法,在我们的银幕上却几乎全是官方的书写。

往往有人忽略世俗生活,轻视日常经验,而在历史的向度上操作一种传奇。

我想讲述深埋在过往时间中的感受,那些记挂着莫名的冲动而又无处可去的个人体验。

”[1]贾樟柯始终关注易于被忽略的甚至是多数人不屑一顾的内容,去肯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肯定并宣扬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不得不说,他给观众带来的是一种革命性质的影像体验。

一、《故乡三部曲》的审美视点——基于真实历史背景的生命经验三部影片都表现了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正在发生变化的年代,这些变化如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并体现在细微的生活变化中。

1976年毛泽东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随之而来的是邓小平于1980年代着手制定的一系列新政策。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个人动荡的成长经验和整个国家的加速发展如此丝缠般的缠绕在一起。

这样的经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为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他将自己作品的背景均设置为这段过渡时期的不同阶段,并将自己真实的体验、观察与思考架构在不同的故事中去。

《站台》是时间设置最早的一部作品,1979年到1991年,汾阳县的农村文化工作队(文工团)经历了由政府赞助的事业单位到个人承包的团体的命运转变,以及个人在试图用更高层次的艺术来改变自身生存困境的努力最终因为环境导向由激进的理想主义向现实的物质追求的转变而最终落空的失落。

《小武》则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扒手的故事,同样是在山西汾阳,影片中四个段落分别讲述了主人公小武兄弟情义的变质、爱情的幻与灭、家庭关系的断裂,最终他成为了完全丧失了自尊与存在价值的社会的异类。

更晩一点的是《任逍遥》,讲述了在后社会主义成长起来的无法适应社会的年轻一代,面对市场经济与物质消费盛行的弊病,在他们苦苦寻找人生方向的路上不断遭遇了道德困境和精神困境,他们所代表的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着的、挣扎着的个体生命。

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元素研究

贾樟柯电影中的“故乡”元素研究

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在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新生代导演,他的作品风格被法国评论界赞誉为“亚洲新纪实主义”。

他享誉世界正是从他的头三部长片开始的,分别是1997年的《小武》、1999年的《站台》、2002年的《任逍遥》。

这三部长片拍摄背景正是贾樟柯本人土生土长的故乡,具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因此被评论界称为“故乡三部曲”。

贾樟柯后来的电影创作虽然有很大创新和突破,但几乎每部作品中都跳脱不了作者本人的那种故乡情怀和乡土质感。

“他影片的人物总是与故乡脱不了干系,即使主人公们一步步与故乡产生疏离:或者远走他乡,却魂系故乡;或者家园不在,而无枝可依。

‘故乡’构成贾樟柯电影渊始之原型、叙事的起点或无法割舍的疼痛。

围绕着故乡的基点,贾樟柯电影展开了离乡、异乡、失乡、归乡的故事。

”[1]可以说,“故乡”是贯穿贾樟柯作品始终的最重要元素,也是作者创作历程中最值得研究和注意的恒久不变的主题。

为什么“故乡”之于贾樟柯如此重要呢?国家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副局长曾评价过:“山西汾阳之于贾樟柯,犹如奥克斯福之于福克纳,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疼痛着,温存着,直到世界尽头也要观望。

”贾樟柯自己也曾说过:“因为我23岁了才上大学,那时候为什么要跑出来学电影,是因为我家乡那样的地方给了我冲动和想表达的欲望,我是带着这样一种想表达的欲望来北京学一门手艺,所以当真有条件拍电影的时候,肯定很自然地回到出发的地方。

”所以故乡之于贾樟柯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而且还是最为重要的表达主题。

二、根植故乡的《小武》从“故乡三部曲”开始,贾樟柯便开始了围绕故乡的创作之旅。

“故乡三部曲”是真正直面故乡的创作,《小武》和《站台》正是在贾樟柯从小成长生活的山西汾阳拍摄的,而《任逍遥》同样是在山西大同拍摄的,熟悉的文化背景,熟悉的方言,还是那批操着山西话的演员,再加上贾樟柯独特的纪实风格和小人物的独特视角,这是贾樟柯最为熟悉的味道,也是最富贾樟柯气息的质感。

《小武》是贾樟柯根植故乡的作品,是只有汾阳才能滋养而生的作品。

中国底色—小城视域下的“江湖”书写——以贾樟柯电影为例

中国底色—小城视域下的“江湖”书写——以贾樟柯电影为例

声屏世界2021/3中国底色—小城视域下的“江湖”书写———以贾樟柯电影为例阴梁晶栋摘要:在当今都市影像纵横的影坛,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在银幕中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逐梦之地。

贾樟柯的电影始终将目光放在小城之中,在电影中呈现小城的发展和小城人的遭遇。

影片中根据小城独特的表现形象和美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小城镇作品体系。

文章从贾樟柯电影中的小城形象出发,阐释小城之中个体的“离开”与“回归”,以独特的方式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反思,形成具有中国底色的“小城江湖”。

关键词:小城江湖精神困惑情义江湖从《小武》到《江湖儿女》,贾樟柯的电影背景基本都以故乡山西展开,从初期的“故乡三部曲”中山西小城之中人的迷茫困惑,到后期《三峡好人》《江湖儿女》跨越山河的追寻与回返都是围绕城镇展开叙事,从而形成了在“小城江湖”背景下情与义的书写。

为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写传似乎成为贾樟柯电影的恒定主题,无论是小武、斌斌、任逍遥还是巧巧,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每个人身处无奈与困惑,这看似是小城镇青年的迷茫,更是中国底色下大多数人的迷茫。

时代变迁下的江湖意象———变迁与恒定的交替贾樟柯电影,叙事并不是他的创作目的。

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个体生活遭遇的变化自然离不开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变迁。

“故乡三部曲”中的《小武》,人物塑造非常直接,小城中的“问题青年”,在他的生活中并没有天翻地覆的转折,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就是最平静的每一个刺痛内心的瞬间,每一个不得志不得爱的刹那,时代在不断地改变,周遭的人也会随之改变。

小武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在变迁的城市中与恒定的规则中摸索自己的生存,尽管没有人会在乎这种人的感受,但这一类型小城人正是中国大多数没有话语权的平民最真实的缩影。

同样变迁与恒定的交替在贾樟柯的电影小城空间书写中也一直出现。

在以山西大同为背景的《任逍遥》(2002)中,大同这个小城由于煤炭而闻名,但就是这样的资源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运煤车往来于矿山和市区之间,整个城市因为煤矿而显得颇为肮脏和老旧。

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的人类学意义

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的人类学意义

作者: 张玉
作者机构: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77-7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贾樟柯 “故乡三部曲” 人类学
摘要: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皆以其生活多年的故乡山西为背景,体现了其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关怀、对边缘化与“他者”的深切关注和认同.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具有的人类学意义,使其电影在当代的中国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其电影可以深入地介入到当代中国的现实,记录了巨变之中的中国的现实与精神,其影片具有久远的价值.。

贾樟柯[故乡三部曲]濯足于生活

贾樟柯[故乡三部曲]濯足于生活

贾樟柯[故乡三部曲]濯足于生活
珠圆玉润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5(0)8
【摘要】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

1995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

法国《电影手册》评论贾樟柯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

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总页数】1页(P78-78)
【关键词】中国电影;三部曲;电影评论;影片;导演风格;法国;长镜头;时代变迁;作品;观众
【作者】珠圆玉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75
【相关文献】
1.回到生活世界——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J], 刘涛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分析 [J], 邓霄
3.寻找——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的主题学阐释 [J], 焦文静
4.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中的民俗文化生活呈现 [J], 伦欣
5.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中的民俗文化生活呈现 [J], 伦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贾樟柯.贾想1996-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58.
[7]练暑生.逐渐远离历史的‘民间’ [J].学术评论,2012,(6):19-22
[8]刘世钟.从‘未庄’到‘汾阳’ [N].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9]吴莉.小人物的‘史诗’ [D].四川:四川大学,2007.
二、大世界里的小城镇情结
1、小城镇的特殊性
2、故乡题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三、小城镇的小人物
1、边缘化的社会身份
2、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体
3、沉默的大多数
4、自由的追逐者
四、贾樟柯小城镇情结的视觉表达
1、公共空间
2、家庭空间
五、贾樟柯小城镇情结的视觉表达
1、流行歌曲
2、广播电视
六、结论
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本论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解梳理,形成文献综述。
2、通过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来研究贾樟柯的电影作品19日: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以及开题。
2013年12月20日—2013年12月31日:整理已收集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详细提纲。
2014年1月1日—2014年2月1日:研读相关论文集、期刊,分析研究贾樟柯电影,完成论文初稿。
论文题目
论贾樟柯电影的小城镇情结——以“故乡三部曲”为例
作者姓名
所属院、专业、年级
新闻与传播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0年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预计字数
8000
开题日期
2013.12.19
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贾樟柯的电影以底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与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不同,他把中国内地小城镇作为叙事空间,将社会转型期间家乡人的生活变化和离乡人的生存状态搬上银幕。他用平淡的情节和纪实的摄影风格,非专业演员的表演来展现他看到的中国社会。本选题立足于小城镇的地域特性,以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来分析贾樟柯电影的小城镇情结,凸现出艺术电影对这一领域的人道主义情怀。小城镇位于农村与城市的过渡空间,是中国城市化转型的边缘地带,乡土和城市在此冲突、融合,既对立又统一。作为故乡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往往被主流媒体所忽略。贾樟柯通过在故乡汾阳这个小县城的个人体验,将视角对准小城镇的底层青年,表现这个边缘地带的边缘人物对自我文化认同的困境,关注的是小人物矛盾、迷茫的内心世界。贾樟柯的小城镇电影弥补了底层平民电影的缺失,关注到个体本身。
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该选题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小城镇的基本概念;其次以“故乡三部曲”为例分析小城镇和时代背景的关系,总结贾樟柯塑造的小城镇人形象;最后分析贾樟柯的小城镇情结在“故乡三部曲”中的影像表达以及小城镇情结对电影创作的价值。
论文框架如下: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综述
3、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2014年2月1日—2014年5月1日:通过老师指导,修改初稿,逐步完善直至定稿。
2014年5月:参加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资料:
[1]王宗峰.人民美学与角落书写作为文艺事件的贾樟柯电影[J].电影艺术,2007,(05)
[2]金丹元,孙晓东.传统意识与现代性之纠缠[J].当代电影,2006, (05)
职务(职称)
姓名
职务(职称)
姓名
职务(职称)
会议记录摘要:
会议主持人签名:
记录人签名:
年月日
指导小组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学院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10]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85.
[11]林少雄.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N].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12]贾樟柯,郝建.关于《小山回家》、《小武》的对话.黄河,1999,(4)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开题报告会纪要
时间
地点




(记录人手写)
姓名
[3]吕燕.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空间叙事转向[DB/OL].
htt p:///kcms/detail/51.1076.I.20121105.1438.025.html, 2012-11-05
[4]翁青青.贾樟柯电影的‘寻找’叙事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5]郭海燕.存在的负担[J].唐都学刊,2007,23(1):52-56.
贾樟柯的初创时期,由于电影涉及到边缘题材,只能在地下放映,国内对他的电影研究从1998年才开始。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贾樟柯的电影主题上,刘大先的《故乡·异乡·在路上》分析贾樟柯叙事的路线,探讨贾樟柯电影的主题;学者郭海燕的《存在的负担》谈到贾樟柯的电影以讲述小人物的处境为主并且对主流话语采取批判态度;学者王万尧的《呈现时代的影像》研究贾樟柯电影的现实主义特色。电影的纪实风格和长镜头的运用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学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分析贾樟柯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张彦的《贾樟柯电影的纪实风格研究》从贾樟柯纪实风格形成的原因和纪实风格的体现以及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部分学者对贾樟柯的小城镇电影的研究侧重于电影的空间叙事,如:夏清泉的《中国新小城镇电影的空间研究》,吕燕的《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空间叙事转向》,林小彬的《论贾樟柯电影中小城镇文化景观的影像建构》等论著。学者们从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对贾樟柯电影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了贾樟柯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已有了许多可借鉴的成果。而笔者以故乡三部曲为切入口,剖析三部电影的影像符号和空间形态以及人物形象,研究贾樟柯电影的城镇情结,思考其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