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润安论柴胡

合集下载

清代名医——邹润安

清代名医——邹润安

龙源期刊网
清代名医——邹润安
作者: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39期
清代医学家邹润安先生(1790~1845),江苏武进人,著有医学著作《本经疏证》。

这是一部发掘《神农本草经》药物精蕴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力作。

它融《内经》、《伤寒杂病论》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在阐述《神农本草经》药物及其功效方面,见解独特而又精辟,可谓颇具卓识。

杨照藜在《重庆堂随笔》总评中说:“本草以《本经疏证》为第一善本,其援引浩繁,穿穴精透,可谓空前绝后。


汤用中在《本经序疏要》跋中说:“君为人治病,必先单家而后巨室。

非盛寒暑,未尝乘舆”。

可见邹氏不仅是一位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平民医生。

所以,其品行和学问皆获得众友人的尊敬。

清代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卷五之方论中,曾有不少地方的注释引用了《本经疏证》的论述,可见其对邹氏的推崇。

岳美中在为中医研究生班草拟的“当读的古医书”中,亦推荐了《本经疏证》。

邹润安论柴胡

邹润安论柴胡

邹润安论柴胡“邹润安论柴胡”作者为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王昆文。

《本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

在《伤寒杂病论》中,组成含柴胡的经方共9个,而且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小柴胡汤,四逆散,鳖甲煎丸,柴胡加龙牡汤等。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等症,其适应范围是比较宽的。

然而它所适用的病机是什么,其药效发挥的原理何在,临床上应如何正确地使用等,邹润安先生都为我们作了深刻的论述。

柴胡适用的病机清初名医刘潜江《本经疏证》认为,柴胡以升阳为用,“盖柴胡非徒畅阳,实能举阴,非徒能畅郁阳以化滞阴,并能俾阳唱阴随……六气因郁而升降之机阻者”,皆可用之以转其枢。

邹润安由此而认为,“则柴胡之用,必阴气不纾,致阳气不达者,乃为恰对。

若阴气已虚者,阳方无依而欲越,更用升阳,是速其毙耳,可乎!故凡元气下脱,虚火上炎及阴虚发热,不因血凝气阻为寒热者,近此,正如砒鸩矣。

”这段话很关键,它指明了柴胡所适用的病机以及误用所带来的危害。

王孟英在《重庆堂随笔》的批语中对邹氏此说作了充分的肯定,并例举了自己亲闻的一个由于肝阴素亏而失明,后又误用柴胡致两胁胀痛,且巅顶发热如火的实例。

张锡纯亦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过一患者因肝阴素亏更用柴胡、枳实,致全身颤抖不止、怔忡烦乱而病危。

此外,如张景岳、徐灵胎、叶天士等医家也大多持此类似的观点。

现在,虽然有的《中药学》教材也明确柴胡“真阴亏损,阴虚火旺者宜慎用”,但也有人对“柴胡劫肝阴”一说持保留态度,认为自己用柴胡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不过笔者认为,邹氏关于阴虚阳越忌用柴胡的告戒还是有道理的。

柴胡能通上焦柴胡能通上焦,这从仲景描写小柴胡汤之效“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一段话中可得见。

邹润安对此解释说:“上焦不通则气阻,气阻则饮停,饮停则生火,火炎则呕吐。

半夏、生姜能止吐蠲饮,然不能彻热;黄芩能彻热,然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其惟柴胡乎!”他认为,小柴胡之主证往来寒热也是由于上焦不通所致,“盖惟痰凝气滞,升降之机始阻。

从《伤寒论》少阳病治禁浅议“柴胡证”

从《伤寒论》少阳病治禁浅议“柴胡证”

从《伤寒论》少阳病治禁浅议“柴胡证”
田瑞曼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1(26)2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证"以指导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方法:遵照张仲景提出少阳病治疗禁忌是以条文中脉症乃少阳病为前提进行分析。

结果:"柴胡证"包括诸多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中的脉症。

结论:张仲景提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由于少阳病具有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涉及的病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旨在说明小柴胡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特点。

【总页数】2页(P173-174)
【关键词】伤寒论;柴胡证;少阳病治禁;小柴胡汤
【作者】田瑞曼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从《伤寒论》辨析“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和“小柴胡汤证” [J], 陈嘉斌;裘生梁
2.试析《伤寒论》阳明少阳病证治的寒热同病规律 [J], 程宜福
3.柴胡桂枝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伤寒论》古今医案185例统计分析 [J], 艾
华;谭素娟
4.《伤寒论》少阳病柴胡类方架构浅析 [J], 张保伟
5.《伤寒论》少阳病治法临证浅谈 [J], 杜凤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镇静止咳话柴胡

镇静止咳话柴胡
2.期刊论文 宋林萱.高继英.韩淑东 柴胡舒腹汤对胃排空紊乱的临床疗效观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z1)
目的探讨柴胡舒腹汤对胃排空紊乱患者症状改善的疗效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对60例胃排空紊乱患者分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西沙必利,法莫替丁 等西药,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岁.和柴胡舒腹汤治疗组(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6.4岁.分组按入院顺序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观 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分别于用药3 d,1 wk末,2wk末及4wk末,并大多跟踪观察6mo,症状改善情况,柴胡舒腹汤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无腹 泻等副作用,并对睡眠改善有一定作用.结论胃排空紊乱其发病原因机制是多方面的,其发病后,又可引起诸如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不良并发症,故而 对其治疗已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国外调查表明,60%患者胃排空紊乱与精神因素有关,在医学模式转化的今天,心理因素及社会压力增加,故仅以西沙必利 加快胃排空,促进肠道平滑肌运动等疗效单纯,而柴胡舒腹汤含有消食,抗焦虑,抗炎,保护粘膜等综合成分,故而疗效显著,且药源取材经济方便,有推广价 值.
誓0 糍=:{~
鬻“一嚣一?一
等一一~
搿j|?~
≯~一,.~ 一
.~一《 一
■■
、'

00
‰≯_?一~¨.^Y!|一j;—i| 一一=;=:. 鬻=一.≮=-一■.~■一
:_■一.。=强(■碰 6≮!:i
~.¨7≯∞7一~8,蠢 =~_0=.叭毓;| .尊v" 麓一譬一≯譬0=臻~、,|;|! 露Ⅲ
大专学历。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已发 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收稿日期:2008一ll—06)
万方数据
镇静止咳话柴胡

邹润安论麻黄

邹润安论麻黄

邹润安论麻黄邹润安指出,麻黄之异在所产之地冬不积雪,则其可鼓发阳气、冲散阴邪,故凡束缚难伸之风(贼风挛痛)、蔽痼盛热之寒(伤寒)、乍扬更抑之热(温疟)、迫隘不顺之气(上气咳嗽),皆所能疗。

这里指明了麻黄最基本的功效是“鼓发阳气、冲散阴邪”,可谓要言不烦。

但是,为了弄明白究竟如何运用麻黄才能用得其宜,发挥其独特之功效,邹润安综合分析了《伤寒杂病论》等书中含有麻黄的方剂共20余方,进行了反复探寻。

下面,我僅对邹润安论述麻黄之精义做一简述。

一、从阴阳理论的角度来论麻黄首先,关于风伤卫、寒伤营的问题。

邹润安认为,麻黄、桂枝之用,断不必泥于在营、在卫,盖寒既伤于外,营卫本皆乖戾,特伤之重者无汗,则以麻黄从阴中达阳,营气乃通。

其次,关于有汗不得用麻黄的问题。

邹润安认为,汗多亡阳,为佐使用温热者言耳。

比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兹二证者,既己有汗,阳犹甚盛,不与阴和,或逼阴于外为汗,或逐阴于上为喘,或阳郁不宣为风水,或阻气于上为肺胀……可见皆阴与阳争,不能胜阳,阳结聚而阴散漫,阳上薄而阴不下输。

如是而不用麻黄发其阳,阳终不能布;不用石膏泄阳通阴,阴终不能归。

故两方者,非特用麻黄,且多用(麻杏石甘汤),且倍用焉(越婢汤)。

二、凡外寒水气交关为害之病证皆可用麻黄如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烦疼;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正水、脉沉者;大青龙汤治寒水化聚于上,束缚胸中之阳而见内热烦躁;小青龙汤治寒水之化聚于中,侵损胸中之阳而见喘咳呕哕;越婢汤治盛寒之邪聚于皮毛营卫而致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麻杏苡甘汤治风湿一身尽疼;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等等。

三、麻黄治里病,可使其从表分消邹润安曰:“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

”如乌头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厚朴麻黄汤证、甘草麻黄汤证、文蛤汤证等,以上皆无表证,但何用麻黄?邹润安认为,这是根据《本经》所述麻黄“止咳逆上气,破癥坚积聚者”而用的。

那么又为何说是“从表分消”?若症状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与“咳而脉浮”等,说明病聚于肺,而肺者皮毛之合,从皮毛而泄之,所以分消肺病也。

《伤寒论》用药研究 ppt课件

《伤寒论》用药研究  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ppt课件
22
桂枝配芍药
①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 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 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 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
ppt课件
23
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 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 的功能。
桂枝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 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 调整阴阳的功能。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 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用药
用什么药 用多少量
•用药
单味药 用量
应用特点、规律 功效的把握、再认识问题
ppt课件
16
• “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
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 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 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
ppt课件
17
桂枝配甘草:
• ①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 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 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ppt课件
19
• 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脾、胃;
• 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 •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
于血脉、胞宫;
• 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心。
ppt课件
20
§/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薏苡附子散

薏苡附子散

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薏苡仁12g 制附子12g上2味,共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3g,白开水冲饮之。

亦可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除湿宣痹。

(主治)主证:胸痹,喘息咳唾,胸背彻痛,短气,形寒,四末厥冷,筋脉拘急,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或沉紧。

副证:寒湿痹证,腰膝疼痛,肢重屈伸不利。

(临证加减)1.治寒湿胸痛,本方加白芥子、苏木、丹参、柴胡、白芍、元胡等味;若改用汤剂用时可酌减量。

2.治胸痹胸痛,本方加栝蒌、薤白、半夏、赤芍、红花、降香、当归等。

3.寒湿胃脘痛,酌加干姜、吴茱萸、川椒、高良姜等。

4。

本方合乌药甘草汤治坐骨神经痛。

5.本方加茯苓、苍术、川萆薢、川椒、小茴香,治塞瘴.6.本方加味治疗胸痹:药用薏苡仁50g,附子20g(先煎)。

胸背刺痛,唇舌紫暗加川芎、丹参;胁痛太息、烦躁易怒加柴胡、白芍;胸脘痞闷,呕恶多痰加苍术、半夏;气短乏力,纳差便溏加茯苓、白术;头晕心悸,失眠烦热加生地、麦冬,附子酌减;畏寒肢冷加桂枝、茯苓,附子酌增。

每日1剂,水煎服。

[国医论坛,1993,(6);1737.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并积液:药用薏苡仁60g,炮附子(先煎)、败酱草、赤芍、益母草各30g,郁金、枳实各15g。

脉数便干加大黄(后下)15g;上腹痛甚加白芍30g,元胡15g;有结石加金钱草或海金沙30g;轻度发热加银花30g。

每日1剂,水煎服。

[国医论坛,1993,c5,;341 8.关于胸痹缓急:历代注家对“胸痹缓急”见解不一,归纳起来约有四种。

(1)指胸痹痛势的缓急。

程云来:寒邪客于上焦则痛急,痛急则神归之,神归之则气聚,气聚则寒邪散,寒邪散则痛缓.吴谦: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

(2)指胸痹急证.周杨梭: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

寒饮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丹波元坚:盖此缓急,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

(3)指由胸痹导致筋脉的缓急。

尤在泾: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伤寒论精简版汇总

伤寒论精简版汇总

《伤寒论》研究进展三、《伤寒论》方剂研究总方:114方有名无药:2方(禹余粮丸、土瓜根方)单味药:4方两味药:8方三味药:23方四味药:23方五味药:17方六味药:8方七味药:17方八味药:6方九味以上:6方《伤寒论》方剂由于选药确切,配伍非常严谨,一味药的增减,药物用量的多少,均可引起方剂的变化和主治的不同,故《伤寒论》被后人誉为“方书之祖”。

历代的《伤寒论》注家对《伤寒论》中的方剂都有专门的解释,而临床家又对《伤寒论》方剂的运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验案,均都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宝贵资料。

但由于各家主张不一致,又给学习《伤寒论》方剂带来了较多的麻烦,让人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关于《伤寒论》方的研究方法:就是怎样研究《伤寒论》方?(一)、理论研究1.方药类比1.1以主方为主的类比法1.1.1加味(以桂枝汤为例)1.1.2加量与加减(以桂枝汤为例)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2.方证互勘1.方药类比所谓类比,就是求同析异,归类比较的方法。

把许多具有共性的方剂先进行归类,再就同类方剂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各个方剂的特点与配伍规律。

最早使用本法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是唐初的孙思邈,使用的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把太阳病篇方证条文,按法归类,分为:用桂枝汤法,用麻黄汤法,用青龙汤法,用柴胡汤法,用陷胸汤法,杂疗法七大类,同类方剂附例于后。

1.方药类比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中的“药证”明·施沛的《祖剂》,都使用的是类比法。

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全部方剂归纳为十二类。

具体方法为:“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

其方之精义妙用,又复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

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而更发明其所以然之故,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了然。

”优点:如徐灵胎所说:“见证施治,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法乎!”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颇受许多医家的赞赏,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伤寒论》注家中的一大流派。

1.方药类比1.1以主方增减的类比法:1.1.1加味1.1.2加量与加减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例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豉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都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热证,但由于药物的性味不同,加上配伍药物有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临床应用中绝对不能混淆。

时方与经方的差别根源

时方与经方的差别根源

楔子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不只一次听见老前辈对学习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

那么,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

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时方派的本草学,和经方派的本草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认识观」,而讲难听一点,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本草理论」的改变,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是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桂枝解肌、麻黄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

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

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JT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

JT的论点,大部份来自于清末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和邹润安的《本经疏证》,许多好朋友们对这两本书想必并不陌生。

中医药理学的分水岭与本草史概说中医分为经方派、时方派,这,不但中国人晓得,日本人也晓得。

五“泻心汤”异同比较和临床运用(转)

五“泻心汤”异同比较和临床运用(转)

五“泻⼼汤”异同⽐较和临床运⽤(转)五个“泻⼼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响当当的经⽅,乃仲师为伤寒汗下后见“⼼下痞”⽽设;但临床上不仅局限于此,【只要是邪正郁结于⼼下胃脘⽽成“虚痞”者(涉及西医所说的整个消化系统的疾患,凡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疗效确切。

】然医者多喜⽤其中之⼀⼆,尤其是半夏泻⼼汤,对其他⼏种的掌握不是很得要领。

笔者看过许多医家对五“泻⼼汤”⽅证及其运⽤的鉴别解读,但觉得还是不明朗,没有留下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窃以为,主要的原因是其解读没有贴近临床,总是在经⽂字句和“以⽅测证”中打转。

下⾯就谈谈我个⼈对五“泻⼼汤”的理解和运⽤。

按照仲师条⽂次序,五“泻⼼汤”分别为:半夏泻⼼汤、⼤黄黄连泻⼼汤、附⼦泻⼼汤、⽣姜泻⼼汤和⽢草泻⼼汤。

研读经⽂可知,【五泻⼼汤的⽅证实质就是个“⼼下痞”。

但这个“痞”为“虚痞”,即邪正之⽓郁结之虚软“⽓痞”⽿,⽽⾮邪浊痰⽔结滞之硬实“结胸”矣。

】然五“泻⼼汤”所治之“痞”其⽅证各不相同。

⼤黄黄连泻⼼汤此⽅由⼤黄、黄连、黄芩(黄芩原脱,宋⾂补⼊)三黄组成。

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热⽓痞”或“热痞”,仲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点。

【因是虚痞,故仲师以⿇沸汤(沸腾的开⽔)渍之去滓服⽤,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

这就是仲师⽅药运⽤的精妙技巧。

】【self:可以⽤作茶饮⽅?】但在当下临床中,医者和患者使⽤此法较少。

如煎汤服⽤,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属“⼀边倒”的⽅⼦,多⽤于胃热、胃⽕炽盛所致脘胀胃疼、齿衄、⼝臭、胃⾎、便结等症。

如为热痞,余临床多加味以治。

⼤家于临床或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然患者⾷饮凉物则脘痞尤甚,⽽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乃郁结由松⽽紧矣。

此时余常于三黄中加附⼦或⽣姜少许,则效果⾃是喜⼈。

】但这⾥的三黄加少许附⼦,跟仲师附⼦泻⼼汤是有区别的。

半夏泻⼼汤先说“⽼⼤”半夏泻⼼汤。

原创 ▏古今常用药对汇聚

原创 ▏古今常用药对汇聚

原创▏古今常用药对汇聚原创2016-11-30 叶应阳大象医友会导读:药对,是在立方时所需要常常仔细选择并谨慎布致的一个个小战阵。

本文以《施今墨对药》为参考,再增加名方中代表药对,并整理古今医家常用药对,极为全面。

然而,药用之法在于心,看透药对背后的真义,方能用之如神,无往而不利。

麻黄、桂枝。

《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

桂枝、麻黄虽未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

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

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临证之际,欲发汗解表者,麻、桂二药以等量(各6~10克),为宜,麻黄取其生品;欲平喘者,桂枝大于麻黄,麻黄宜用蜜炙。

滕宣光云:用桂枝6克,麻黄3克,从未见发汗,反而见平喘止咳,可见里外所致的哮喘证,非桂枝助麻黄莫属。

麻黄、附子、细辛。

出自《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又可治风寒痹痛。

荆芥、防风。

出自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

二药炒后,入血分,解表透疹,引邪外透,散风止痒更佳,善治“风疹”“瘾疹”“皮肤栗疹”。

葱白、淡豆豉。

出自《肘后方》葱豉汤。

张璐:“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

”可代麻黄汤之用。

栀子、淡豆豉。

出自《伤寒论》栀子豉汤。

伤寒汗吐下后(虚人),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者,用之。

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凡不适者,即应手取效。

金银花、玄参。

出自《石室秘录》救肺败毒至圣丹,治疗肺痈初起,陈士铎认为金银花去火又能补阴,败毒而不伤正,乃正人君子,用量宜大,原方用十两。

桑叶、菊花。

出自《温病条辨》桑菊饮。

风温咳嗽。

水煎外洗可治疗急性结膜炎。

金银花、连翘。

出自《温病条辨》银翘散。

温病初起诸症,亦治多种热性传染病之初起诸症。

治疗疮疡肿毒、脉管炎诸症,用量宜大,15~30克均可。

钩藤、薄荷。

伤风感冒,初起或将愈时,有咽炎咳嗽等症,祝谌予常嘱患者以此泡水代茶饮之。

再议“柴胡劫肝阴”

再议“柴胡劫肝阴”

再议“柴胡劫肝阴”李健,杨学柴胡在《神农本草经》中载为“味苦,平。

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本草正》中谓柴胡“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

《药品化义》中指出“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能祛散肌表。

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能升提下陷,提元气而左旋”。

在现代临床中,柴胡或治外感,或治内伤,或调气,或理血,可用于实证,也可用于虚证,应用非常广泛。

以柴胡为主药的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因具有良好的疏肝理气功效而成为调肝之主方,为内外妇儿诸科常用。

然自清代温病学家提出“柴胡劫肝阴”以来,不少医家特别是温病学派医家将柴胡束之高阁,临床中畏手不敢应用。

是柴胡确能劫伤肝阴,还是温病慎用柴胡,或是另有其他原因呢?本文将从“柴胡劫肝阴”的源流、柴胡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柴胡的临床应用报道与药理研究等方面逐一探讨。

1 “柴胡劫肝阴”的源流“柴胡劫肝阴”一说最早见于张司逵《伤暑全书》“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

然而柴胡是否劫肝阴,后世医家各执一词,众说纷纭。

1.1 认同“柴胡劫肝阴”者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幼科要略·疟门》中提到“大方治疟症,须分十二经。

若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属,不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再次强调“幼科一见发热,既以柴葛解肌,初不究其因何而发热出也。

表热不清,柴葛不撤,虽肝风已动,瘛已形,犹以风药相虐,亦不慎乎。

此叶氏以有劫肝阴、竭胃汁之切戒也”;张畹香《张氏温暑医旨》中治疟“误服小柴胡汤愈治愈重”;汪谢城曰:“疟妄用柴胡,必提成长热不退或两耳大痛,甚至神昏,更或引动肝风,痉厥立至”;《医学入门》告诫“元气下决,阴火多汗者,误服必死”。

《本草经疏》则言:“病人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虚火炽炎上者,法所同忌。

医案医话

医案医话

医案医话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技术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10月28日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

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病、心肌炎、先心病等。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辨证分型气阴两虚:心悸喘促,动则加重,甚则倚息不得卧,疲乏无力,头晕,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合炙甘草汤。

若伴有心前区疼痛,舌有瘀斑,为瘀阻心脉,可加丹参、川芎、檀香、红花活血化瘀。

若夹饮邪,症见咳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可加葶苈子泻肺化饮。

水饮凌心:心悸气短,咳嗽而喘,咳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舌质暗、苔白滑,脉滑数。

[治法] 利水化饮。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味。

若喘促气憋,倚息不得卧,咳痰咯血,为痰热壅肺,可加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

痰多黏腻,胸闷气逆,为浊痰壅塞,气道不利,加皂荚丸以豁痰利气。

血瘀水阻: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下肢水肿,口唇青紫,胁下痞块,舌紫暗,苔薄腻,脉沉涩或结代。

[治法] 化瘀利水。

[方药] 血府逐瘀汤合五苓散。

若瘀血较重,胸部疼痛加丹参、生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若兼气虚,症见心悸气短,劳累后更甚,加人参、黄芪补益心气。

阳气虚脱:心悸喘促,不能平卧,甚则张口抬肩,烦躁不安,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脉沉细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 参附汤。

如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为阳脱重证,可加龙骨、牡蛎以重镇潜敛以回阳救逆,加炙甘草补益心气。

适宜技术1.针刺疗法。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盲;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中医方剂各家详解系列(二)

中医方剂各家详解系列(二)

中医方剂各家详解系列(二)赤豆当归散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十分)杵为散。

浆水服方寸匕,日三。

汪按:赤小豆乃赤豆之小种。

今药肆以半红半黑之相思子为赤小豆。

医者亦多误用。

然相思子不能出芽。

即此方可证其讹。

二妙散茅山苍术(生用)川黄柏(炒黑)为末。

捣生姜,煎沸汤调服。

王晋三曰:此偶方之小制也。

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之湿。

一生一熟,相为表里,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

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甘草(炙)人参黄芩(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干姜(各一两)大枣(十二枚)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徐洄溪曰:汗后而邪未尽,必有留饮在心下,其证甚杂。

而方中诸药,一一对证。

内中又有一药治两证者。

亦有两药合治一证者,错综变化,攻补兼施,寒热互用,皆本《内经》立方诸法,其药性又皆与《神农本草》所载,无处不合,学者能于此等方,讲求其理而推广之,则操纵在我矣。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甘草(炙)人参(各二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方中行曰:半夏、干姜,辛以散虚满之痞。

黄芩、黄连,苦以泄心膈之热。

人参、甘草甘以益下后之虚。

大枣,甘温润以滋脾胃之液。

曰泻心者,言满在心膈而不在胃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尤在泾曰:成氏云:此导虚热之方也。

按所谓虚热者,对燥矢而言也。

盖邪热入里与糟粕相结,则为实热;不与糟粕相结,则为虚热。

非阴虚阳虚之谓。

本方以大黄、黄连为剂,而不用枳、朴等药者,盖以泄虚热,非以荡实热也。

雄按:不但不用枳、朴等药也。

二味仅以麻沸汤渍,须臾即绞,其味甚薄,乃可泄虚热。

若久渍味厚,虽无枳朴,亦能下走肠胃也。

汪按:尤氏解释极精妙。

梦隐更以煎法释之,亦妙!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酒浸)黄连(炒)黄芩(炒,各一两)附子(一枚,去皮,别煮取汁)以麻沸汤二升,渍三味,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邹润安对《伤寒杂病论》之研究

邹润安对《伤寒杂病论》之研究

邹润安对《伤寒杂病论》之研究
王昆文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93(8)4
【摘要】清代医药学家邹润安(1790~1845),所著《本经疏证》一书,疏解药物凡173味,皆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应用者.因此,对这些药物的疏解,不能不涉及到仲景学说;而且只有对仲景著作有深透的研究,也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经》.【总页数】4页(P5-8)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邹润安
【作者】王昆文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运输公司医务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合理应用中西药复方制剂,规避用药风险/对症不应忽视干预治疗/清代名医——邹润安 [J],
2.清代名医——邹润安 [J], 张燕;
3.邹润安与《本经疏证》 [J], 王昆文
4.邹润安论“风” [J], 王昆文
5.用属辞比事法研究《伤寒杂病论》──再论邹润安对《伤寒杂病论》之研究 [J], 王昆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十年代以来柴胡及其方剂药理研究进展

八十年代以来柴胡及其方剂药理研究进展

八十年代以来柴胡及其方剂药理研究进展
龙全江
【期刊名称】《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9)2
【摘要】柴胡系伞形科植物,为常用中药,药用其根或全草。

供药用的约20余种,主要为狭叶柴胡和北柴胡。

其性凉、味苦,功能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具有解热、镇痛、镇静、镇咳、抗炎、抗病原体、抗溃疡等药理作用。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早已为国内外医学界所重视,自本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尤以日本学者为多,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复方汤剂的药理作用。

本文综述了八十年代以来柴胡及其方剂的药理研究进展。

抗炎作用于庆海等从柴胡中提取柴胡总皂甙。

大鼠肌注50mg/kg、25mg/kg,2%柴胡皂甙(Ⅰ)水溶液和6%小分子右旋糖酐0.1ml/只。

用JB型三道生理记录仪测定大鼠足浮肿容积以考察Ⅰ的抗炎作用。

实验表明,Ⅰ能明显抑制由右旋糖酐引起的足浮肿。

【总页数】3页(P50-51)
【关键词】柴胡;方剂;药理学
【作者】龙全江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中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旅游影响研究进展及述评 [J], 刘迎华;朱竑
2.九十年代以来小柴胡汤的药理研究新进展 [J], 覃仁安
3.中药方剂抗肿瘤作用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J], 胡人杰
4.总结高水平中药方剂理论发展的钜著——《中药方剂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 赵思兢
5.柴胡及相关方剂治疗银屑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田书晗;李伟宁;耿立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柴胡剂量与功效的关系

探析柴胡剂量与功效的关系

探析柴胡剂量与功效的关系
徐菁晗;谷松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8(013)001
【摘要】柴胡一药,又称“芘胡”,频繁出现于诸多方剂之中,颇受医者青睐,然而从诸多古籍文献中可以发现,柴胡应用虽多,但不同医家,所书不同专著、不同方剂中柴胡剂量的应用、作用的功效却不尽相同,相应炮制品的选用也各有差异.通过对此总结、分类,确立了柴胡的不同用量类别,确定了古今用量之间的关联,梳理了不同剂量发挥出的不同功效及其相应的应用,并以临床应用、实验药理佐证.从量效角度剖析柴胡,从而得出小剂量柴胡行升举阳气之功,中剂量行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功,大剂量行和解少阳、解表退热之功,过量久服有“耗气伤阴”之嫌的结论.强调了量效关系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在临床中应用此味药提供依据与支撑.
【总页数】5页(P202-206)
【作者】徐菁晗;谷松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伤寒论》中生姜剂量与功效关系浅析 [J], 杜红跃
2.柴胡功效的历史演变与入药品种及药用部位的相互关系 [J], 翟昌明;王雪茜;程发
峰;马重阳;于才;穆杰;王庆国
3.生肌类散剂功效,剂量及配伍探析 [J], 牛俊山;胡永波
4.附子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温阳功效的关系 [J], 胡春勤;周水金;王昆
5.方剂剂型与剂量、配伍、功效及主治的关系 [J], 席卿孜;王丽;贾慧琳;刘雄;段亚飞;叶品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润安论柴胡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10月21日
“邹润安论柴胡”作者为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王昆文。

《本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

在《伤寒杂病论》中,组成含柴胡的经方共9个,而且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小柴胡汤,四逆散,鳖甲煎丸,柴胡加龙牡汤等。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等症,其适应范围是比较宽的。

然而它所适用的病机是什么,其药效发挥的原理何在,临床上应如何正确地使用等,邹润安先生都为我们作了深刻的论述。

柴胡适用的病机
清初名医刘潜江《本经疏证》认为,柴胡以升阳为用,“盖柴胡非徒畅阳,实能举阴,非徒能畅郁阳以化滞阴,并能俾阳唱阴随……六气因郁而升降之机阻者”,皆可用之以转其枢。

邹润安由此而认为,“则柴胡之用,必阴气不纾,致阳气不达者,乃为恰对。

若阴气已虚者,阳方无依而欲越,更用升阳,是速其毙耳,可乎!故凡元气下脱,虚火上炎及阴虚发热,不因血凝气阻为寒热者,近此,正如砒鸩矣。

”这段话很关键,它指明了柴胡所适用的病机以及误用所带来的危害。

王孟英在《重庆堂随笔》的批语中对邹氏此说作了充分的肯定,并例举了自己亲闻的一个由于肝阴素亏而失明,后又误用柴胡致两胁胀痛,且巅顶发热如火的实例。

张锡纯亦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过一患者因肝阴素亏更用柴胡、枳实,致全身颤抖不止、怔忡烦乱而病危。

此外,如张景岳、徐灵胎、叶天士等医家也大多持此类似的观点。

现在,虽然有的《中药学》教材也明确柴胡“真阴亏损,阴虚火旺者宜慎用”,但也有人对“柴胡劫肝阴”一说持保留态度,认为自己用柴胡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不过笔者认为,邹氏关于阴虚阳越忌用柴胡的告戒还是有道理的。

柴胡能通上焦
柴胡能通上焦,这从仲景描写小柴胡汤之效“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一段话中可得见。

邹润安对此解释说:“上焦不通则气阻,气阻则饮停,饮停则生火,火炎则呕吐。

半夏、生姜能止吐蠲饮,然不能彻热;黄芩能彻热,然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其惟柴胡乎!”他认为,小柴胡之主证往来寒热也是由于上焦不通所致,“盖惟痰凝气滞,升降之机始阻。

当升不升,则阳怫怒为热,当降不降,则阴鸱张为寒。

”在此用柴胡,正是拔树寻根之治。

小柴胡证也有不往来寒热的。

由于伤寒中风多见呕逆或干呕,只要无麻黄、桂枝证,但见喜呕一证,则虽发热者,便可用柴胡汤。

还有一类既不往来寒热,也不呕,但是如果有心下满、胁下满、胸胁满、胁下硬满,心下支结、心下急郁郁微烦等症状者,皆属于上焦不通,也可用小柴胡汤。

故柴胡实为通利之药,《本经》谓其“推陈致新”,诚非虚语。

“旋其中枢”用柴胡
非上焦不通而用柴胡,是由于中枢不旋而升降失常者。

其证或见“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即少阳兼里虚寒证,见《伤寒论》第100条);或见“少阴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即四逆散证)。

出现这些症状,也是由于
阴阳升降之机失常所致。

邹氏说:“‘咳’、‘悸’、‘小便不利’,不降也;‘腹中痛’、‘泄利下重’,不升也。

病同一源,或为不升,或为不降,亦可见其中枢不旋矣。

旋其中枢,舍柴胡其谁与归?”
再以治疟母及癥瘕的鳖甲煎丸为例,邹氏说:“夫鳖甲煎丸其意在攻坚,坚去而枢机不转,则病邪与气血相溷,必复结于他所为患。

因此在本方中不仅用柴胡,且量稍重(六分),得君药(鳖甲十二分)十分之五。

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它在薯蓣丸(其意在补虚)中的比例(即六分之一)。

故邹氏说“欲攻坚者,转枢机为要”,这就为我们治疗癥瘕一类疾患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柴胡非治劳之药
关于用柴胡治劳,医家历来有争论。

对此持批评和反对态度的如寇宗奭,他说“苟无实热,必不得用”。

而李时珍又非议寇氏之论。

邹润安则引仲景所谓“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之说,认为“脉大,阴虚也;极虚,阳虚也。

劳有两途,阴虚、阳虚尽之矣,而可用柴胡耶?”然而,他又自已提出疑问:为何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薯蓣丸用了柴胡?对此,他认为寇、李二人所言“多为似劳非劳者误耳”,并不符合古人之旨,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证,而是属于《金匮要略》说的“五脏虚热”。

他引用徐忠可的话说:“曰虚热,以别于实邪也,谓五脏之间为虚邪所袭,因致血气滞而不畅,则表里之间虚邪作热,惟虚邪四时皆有之……柴胡为半表半里和解之品,且能畅发少阳生生之气,四时咸用焉。

后人逍遥散等方,此其嚆矢也。

而谓之劳,则亦失其实矣。


邹润安在《本经序疏要》卷七论虚劳篇中还说:“虚由于自然,劳因于有作。

譬诸器物,虚者制造之薄劣,劳者使用之过当。

仲景论虚劳,凡言劳者必主脉大。

云脉浮,脉浮弱而涩,脉虚弱细微,脉沉小迟,皆不谓劳。

则可见劳者脉必大,虚者脉必小。

劳者精伤而气鼓,虚者气馁而精违。

”在这里他对虚与劳作了清楚的鉴别,虽然二者也有共同之处,如都可兼有消渴、吐唾血、腰痛、阴痿、崩中等症状,在治法上也比较接近(如补、安、益、养等)。

就在此虚劳篇中,他一共列药65味,无非补精补气两端,但其中却未列柴胡。

可见他认为柴胡非治劳之药,以其并无补益五脏之效也。

总之,邹润安认为,“柴胡之为物,其用在阳为阴蛊”,故柴胡主疏,能通上焦及旋其中枢,升阳,开气分之结,凡痰凝气滞、升降之机受阻及有癥坚者多用之。

惟阳乘阴位,阴逼阳浮者忌之,否则祸患之来捷于桴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