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81个故事

合集下载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郝万山讲:伤寒论故事,白虎加人参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故事,白虎加人参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故事,白虎加人参汤!导语中医是仁慈的医学,首先医生对病人要仁慈,时刻要有怜悯之心;其次对疾病仁慈,外感疾病给邪气以出路,在表的由汗出,在里的由消化道出,在上的吐,在下的泄,半表半里的和解,没有极端治疗思路。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方法论而言,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通过精确的辨证论治可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地最小化医疗代价(包括费用,医疗风险,药物毒副作用)和避免耐药。

《伤寒论》是汉代神圣张仲景的论著,是中医的入门课程,也是一个中医一辈子都得反复学习的经典。

下面我将摘录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郝万山的《伤寒论讲稿》里的一些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给大家一些启发!白虎加人参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有一段时间,我和一个老大夫在对面桌上班。

有一天就看见对面那个老先生给病人开了白虎加人参汤,并和六味地黄丸合方。

然后我就问病人,我一看老师用了白虎加人参汤,我想他肯定有四大症状吧,我说你发烧吗?这个病人莫明其妙,我不发烧。

我说你出汗吗?我不出汗,脉也不洪大。

我说你口渴吗?他说,我是糖尿病,我有点口渴。

病人拿着老师的方子走了以后,我就问老师,四大缺三大,何以用白虎?老师就愣住了,说什么四大缺三大。

我说咱们用白虎加人参汤,不是要四大症状都具备才能用吗,他只有一个口渴您怎么给他用呀?老师说,我用它是因为这个病人具有胃热而津气两伤的临床表现,他没有力量,他喝那么多的水,所以我没有观察他的四大症状是不是都具备,我是抓病机用方。

我就看老师给这个人用这方子,几乎每次来都不怎么换药,吃了两三个月以后,这个人把所有的其它的降糖药都停了,血糖正常了,尿糖阴性了。

我就看老师给这个人用这方子,几乎每次来都不怎么换药,吃了两三个月以后,这个人把所有的其它的降糖药都停了,血糖正常了,尿糖阴性了。

我说老师我跟您学了一招儿,他说学了什么,我说用白虎加人参汤和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这个老师很严肃的说,我没有这么教你。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故事二:胃堵-五苓散故事三:神经性呕吐-猪苓汤故事四:产后身痛-新加汤故事五: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故事八:呼吸道中毒-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故事九:柴胡桂枝干姜汤故事十:桂枝汤故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故事十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附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芍葯汤故事十四:麻黄汤故事十五:大青龙汤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故事十六:大青龙汤故事十七:桃核承气汤故事十八:桃核承气汤故事十九:抵当汤故事二十:五苓散和桃核承气汤故事二十一:四逆汤加人参汤故事二十二:苓桂枣甘汤故事二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故事二十四:小建中汤故事二十五:真武汤故事二十六: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七: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八:大陷胸汤腹证之一故事二十九:大陷胸汤证腹证之二故事三十:大陷胸汤腹证之三故事三十一:三仁汤故事三十二:瓜蒂散故事三十三:神经性多食症(白虎汤)故事三十四:白虎加人参汤故事三十五:手足濈然汗出证故事三十六:柴胡桂枝汤■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

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

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

所以这样反覆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找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嗨,别提了。

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

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三十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评语
三仁汤并无泻下之功。此案服之泻下,实为三仁汤宣通三焦气机,使被寒湿浊气所遏之脾阳恢复,驱除寒湿浊邪外出所致。故泻止后而诸证愈。
医案 52
上海河豚鱼集体中毒,时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程门雪诊之。有部分患者为真阳衰微之证,予通脉四逆汤家人尿猪胆汁。上海药房没备猪胆汁,家属自寻猪胆汁。寻得者生,没寻得者死。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
评语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为中医针刺治疗的一个特色,因人体为一统一整体,上下左右相对。案54为郝老师父亲的治疗验案。此法只适用于小儿,因小孩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一拨就应。类似上病下取的疗法还有肩关节周围炎取髋关节,踝关节急性扭伤按摩腕关节,网球肘取膝关节周围穴位治疗。
评语
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破既阴回阳,又补津血、增阴液,为不可或缺之药。故案52得之者生,无之者死。
案53为针刺调动体内之正气,将仅存之残阳暴露于外,导致阴阳离绝,故亡。
医案 54
患儿,脱肛,以手指点百会穴,数分后,肛门回缩。
医案 55
残疾人,急性腰扭伤,双上肢残缺,取其脚背压与手背腰痛点相对应压痛点。刺之。
医案 53
高龄老妇人,肺炎伴感染中毒性休克,西药用抗菌药、升压药,中药用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参附注射液,但血压不回升,脉不出,四末湿冷,末梢青紫。针刺内关,脉出。随即,脉止,呼吸停,亡。
原,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1976年,郝老师暴食后坐火车,下车住潮湿环境。次日上午高热38oC,胸至腹胀满,不吐、不恶心、不利,舌苔白厚。刘老予三仁汤加减,当晚服之而腹泻不止。泄后不觉无力,腹部不适反减。三天后不腹泻,诸证愈。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1、1《《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讲》》第第01讲讲《《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的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月,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籍贯: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2、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精确含义能够认真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中“和和“不中不中“直到今日,仍旧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中“就就是是“可可“的意思3、,的意思,“不中不中“就是不行,就是不行,“不中与之不中与之“就是不行与就是不行与之,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词源》》说:说:“小火小火2渐渐煮就是熬渐渐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中有“巴豆,熬,去油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虻虫,熬,去翅足翅足“,,“白粉熬香白粉熬香“,,“杏仁,熬黑杏仁,熬黑“。

假如我们用今日的这个“小火渐渐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渐渐煮怎么能4、煮黑呢?巴豆,小火渐渐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殊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假如加上水小火渐渐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2讲《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现在我们讲概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

任何一部能够在历史上流传千古,对这个学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著作,它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所以我们也从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来谈谈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伤寒杂病论》这样流传千古而不朽的著作。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我们刚才在谈张仲景的生活时代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是一个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的社会。

我查了一下史书,从自然灾害来说,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在张仲景的存世的这几十年之中,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大的自然灾害就有22起之多。

像自然界中的旱灾、水灾、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地震、台风蝗虫、泥石流。

我查了史书之后,能够想象到的自然界的灾害在张仲景的存世的年代都有。

而且在史书上能够记载的,这不是局部的、小的灾害。

那么这样的灾害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造成了生产力被破坏,生产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长期的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所以历史上有句话,叫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从自然灾害来讲的。

从战争的角度来讲,大家想一想,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战争连年不断,所以中国历史上又有一句话,叫做“大兵之后,必有大疫”。

正是这战争的连绵不断和自然灾害的连绵不断,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

所以在《东汉会要》记载历史大事件的这本书里头说“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

“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就已经是人吃人的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了。

所以在《东汉会要》的描述,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这个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诗叫《七哀》。

《七哀》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

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

”那么这是一段什么样的话呢?他说他在路上走着就看到有一个饿得面黄肌瘦的这样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就扔到大路边的草丛中,回头听见孩子的哭泣声,自个擦擦眼泪,不再回来了。

郝万山经方医案医话系列(35个经方故事)

郝万山经方医案医话系列(35个经方故事)

郝万山经方医案医话系列(35个经方故事)【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郝万山导读:本系列共收录郝万山教授35个经方故事。

语言平实生动,医理溶于叙事中,于平淡之中,揭露用方精髓。

N130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总觉着自己开的方子疗效不好,就给领导说,我不看病了,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在给宋耀志老师抄方的时候,有一天,来一个病人,患的是过敏性哮喘。

每年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之后停止。

发作时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但始终不能根除,这样反复发作大概已两、三年,找宋老看的时候,宋老问,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们凌晨开始出发,从通县步行到天安门广场,走得又热又累又渴,就从长安街两侧和天安门广场的自来水管子咕咚咕咚喝了很多凉水,又吃了好多自己揣着的油饼。

结果,游行没有结束就开始喘了。

此后,每年五一节就开始喘,喘到国庆节为止。

宋老问完病情,看了舌象与脉象,给他开了个方,两个药,栀子15 克,焦山栀15 克,淡豆豉15 克。

病人拿到这个方子之后,说,大夫,我在你们医院看了两、三年病了,从没有大夫给我开这么少的药,这行吗?宋老说,你去试试吧。

开了7服。

一周后,病人来了,说大夫,吃了您这个药,喘呢还是喘,但我觉着心里痛快了。

而且喘起来,不喷药,忍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好,第二周又吃,第三周又吃。

后来这个病人不再来了。

大概隔了一年多,我在这个走廊里呢碰见了这个病人,就问:你是不是那年那个喘的那个病人。

他说是呀。

我说,这次你来看什么。

他说,我这次来看什么什么。

我说,你的喘怎么样了。

他说,我的喘好了。

我说,谁给你治好的。

他说,就那七包茶叶。

我说,你吃了多长时间。

他说,前前后后吃了两个半月,从此就不再喘了。

好,我得到这个消息后,就跟宋老说,你用的栀子豉汤怎么治疗哮喘呀?要让我绝对用许多宣肺平喘的药,你怎么就用一个栀子和豆豉?宋老这个时候给我说了,确实是栀子豉汤没有治疗喘的记载,可是,栀子豉汤是治疗郁热留扰胸膈的,你记得那个病人是怎么造成的这个病吗?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的时候喝了大量凉水,吃了大量冷的食物,就把热郁在胸膈了,不过对他说来,表现不是烦而是喘。

郝万山伤寒论小故事

郝万山伤寒论小故事

郝万山伤寒论小故事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苓桂枣甘汤在几十年前,我们做医生的经常下乡,在乡下偶尔能够遇到这种病人,当我在第一次遇到一个病人他在主诉脐下悸动不宁的时候,他说;「大夫,我这个肚脐这个地方跳动」,我说你是自己感觉到跳动啊,还是能摸到跳动啊?他说我自己能感觉到跳动也能摸到跳动,跳得我心烦意乱。

那么我就摸一摸,这个人比较瘦,我一摸呢,摸到的是腹主动脉的搏动。

我说,这个腹主动脉都在搏动啊,只不过你比较瘦,一摸就摸到了,他说,「大夫,不是,我有时候会跳有时候不跳。

」因为他有脐下悸动,再加上舌淡,苔水滑,所以我就给他用了苓桂枣甘汤来治疗。

吃了几天药以后,他告诉我,「大夫,吃了你的药效果很好,我这不跳了」。

他自己已经没有跳动的感觉了,他说吃了药以后,小便也多,身上也不那么疲劳了,他也觉得肚脐儿不跳啦,可是我一摸呢,仍然能够摸到腹主动脉的搏动,我说这不是你的腹主动脉还能摸到跳动吗?他说可是我感觉不到跳动了啊,他自己也摸了,也能摸到跳动,但他已经感觉不到脐下悸动了。

所以,我遇到这个病例以后,我就认为,这个脐下悸动是人的组织间隙有了水液以后,它对腹主动脉传导增强的一种表现。

你看,我一开始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可是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遇到了一个病人,他说:「大夫,我肚脐下跳动」,我说你这个跳动有节律吗?我摸了摸看,他说我这个跳动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发作有时候不发作,而且也没有什么节律,这个人比较胖,我也摸不到腹主动脉的搏动,有一次他在跳动的时候就找我,说我这个肚脐正在跳动,结果我一摸我发现我也能摸到跳动,这个跳动只是腹直肌的不自主的跳动,可是他也是舌胖,苔水滑,小便也少,有时候下肢还肿,我也用了苓桂枣甘汤,用了一段时间呢这个症状又缓解了。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真的不知道这种脐下悸动是腹腔水液多了之后,对腹主动脉搏动的这种传导敏感的一种表现呢,还是腹部的肌肉或者内脏不自主的一种跳动不宁的现象,所以我现在反而得不出结论来了,所以我们就仍然按照《伤寒论》原文里边说的:「其人脐下悸」,它是个自觉症状。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第09 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 条、第3 条、第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 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郝万山讲伤寒论21-30(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21-30(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21-30(共70讲,文字版)第21 讲太阳蓄血证(1)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上节课谈了太阳蓄水证,也谈了太阳蓄血证的第一个证候,桃核承气汤证候。

对太阳蓄血证来说,我们不妨作一下回忆,它的成因可以是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机能,也可以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

因为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比较低下,饮水过多,膀胱来不及气化水停下焦,反过来又影响了膀胱的气化,这两种成因都可以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气化不利就会使废水排除不利,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以后,津液不能够化生,不能输布上承,所以上面表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些津液缺乏的这种证候。

上面喝水,下面尿少,水液就停聚在体内,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就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的症状,后世医家叫它水痞。

下窍不利,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出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个症状仲景把它叫做水逆。

由于水蓄下焦,阻遏了下焦的气机,出现少腹部苦里急的这种特征。

除此之外,还应当见有脉浮或脉浮数,身微热的这样的表证,这个证侯属于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治疗用五苓散。

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五苓散这张方子,既可以发汗,又可以利尿,而且是以利尿为主,所以说它是外疏内利、开鬼门、洁净府、表里同治的一张方子。

太阳腑证的第二类是血分的证候,是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化热。

是邪气入里化热呢,还是化热入里,历代医家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特别是搞温病的人,他就习惯说是化热入里,说在表的寒邪先化热了才入里;而讲伤寒的人呢,常常习惯说在表的寒邪入里了以后,里有阳热,里有阳气,然后从阳化热,所以是讲入里化热。

我们按照传统的习惯还是讲表邪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太阳蓄血证。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讲到了太阳蓄血证的第一个证候,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热势急,瘀血刚刚开始形成。

它的临床表现:一个是精神症状,其人如狂,这是因为血分瘀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所做造成的;另外一个症状是少腹急结,这是由于瘀热结于少腹、瘀热结于下焦,使下腹部的气滞血结所造成的。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

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

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

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

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

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

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

七剂后心烦减。

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228)评语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

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

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

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

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

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

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

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

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

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8讲少阴寒化证(2)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8讲少阴寒化证(2)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8讲少阴寒化证(2)同学们好,我们上次课主要讲了少阴寒化证的阳衰阴盛证、阴盛格阳证。

现在我们看原文中的阴盛戴阳证,这就是讲义314条和315条,314条说,“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5条说“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如果光看原文所描述的临床证状,那我们很难判断这是个阴盛戴阳证,充其量我们把它看成是少阴的阳衰阴盛证,有下利清谷,又有脉微,但是仲景用了白通汤,我们在研究这两条的时候,我们就采取了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方法,来寻找它的病机的所在。

白通汤的药物组成是以葱白为主药,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葱白,张仲景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我们上次课说,是在“其人面色赤”的时候用,仲景在通脉四逆汤的加减中提到“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由此提示仲景用葱白主要是治疗阴盛戴阳证的。

既然白通汤这张方子是以葱白放在第一位,由此我们知道,白通汤应当是治疗阴盛戴阳的。

所以314条和315条,它的主证除了下利和脉微之外,还应当有其人面色赤。

葱白有通阳的作用,用在阴盛戴阳证中,它在干姜、附子为主,温阳驱寒、破阴回阳的基础上,它有交通上下的效果,所以来治疗阴盛戴阳证。

现在来看315条的后半段,用上白通汤以后,出现了“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阴盛戴阳证,用白通汤,是正治之法,用方是正确的。

如果有个别病人吃了药以后,症状反而加重,由原来的下利出现了利不止,由原来的脉微,出现了厥逆无脉,这是病重药轻,激惹了邪气的势力,这个激惹的现象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过,也就后世医家所说的“格拒”现象。

一个大热症,你用了大寒药,人体就会拒而不受,一个大寒症,用了大热药,人体也会拒而不受,这就是格拒。

通常情况下,我们为了防止“格拒”怎么办呢?热药凉服,冷药热服。

这是防止格拒的方法之一,当然也可以加反佐的药。

这里的“利不止,厥逆无脉”,是正邪相争,邪气占优势的一种表现,这里的“干呕,烦”,是正气抗邪的一种特征。

读故事学中医!郝万山经方36首治病故事(10-18)

读故事学中医!郝万山经方36首治病故事(10-18)

读故事学中医!郝万山经方36首治病故事(10-18)故事十:桂枝汤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在门诊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我想起来那个病人当时是56 岁,南方人,说的一口南方话。

我似懂非懂,听他的话,非得听好几遍。

我印象很深刻,56 岁。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我就是每天下午一到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把这两件衣服连裤子都换掉以后,我下午才能继续工作,这个烘热汗出的持续时间,从三点钟开始,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

我就看看他前面看过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有益气固表的,有清里热的,在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我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

我记得药味用得多,药量用得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 克,锻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核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在我能够想到的所有收敛的药,所有的敛汗固表的药,全用上了,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这要没有效的话,我绝对没有办法。

我说,老先生,你吃了上次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

我问为什么不敢再吃了,他说我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这么一热呢,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热了我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我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发汗。

他愣住了,他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他说这发汗行吗,他看着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

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

因为那个时候,有些老大夫不出普通门诊,所以有的病人要找老大夫看病是很困难的。

他一听这个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81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81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81个故事摘自《郝万山讲伤寒论》弘扬中华文化,开拓医学眼界,掌握中医常识整理者:东风吹文中红色文字和各篇题目为整理者添加2012年10月8日1.抓病机用方—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 (3)2.抓副证,兼求病本 (4)3.经方的剂量 (5)4.浮脉在表有广泛意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一方三用 (8)5.要想孩儿安,七分饱来三分寒 (9)6.中医是个体化的科学疗法 (10)7.人与天地相参--生物节律 (11)8.抓主证,对症用方 (15)9.发汗法治疗定时发作性烘热汗出症 (17)10.中医的取象比类 (18)11.颈椎病、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的治疗 (19)12.有寒象者当用热药 (20)13.夜间发作型冠心病的治疗 (21)14.肺主皮毛 (21)15.有是病用是药—畏麻黄者当戒 (22)16.脉象的"大则病进,小则平" (23)17.放血疗法治大病 (24)18.过度减肥有弊端 (25)19.从虫子与农药说起 (26)20.葛根提纯剂--愈风宁心片的适应症 (26)21.抗药性与中药提纯 (27)22.肺炎与大青龙汤 (28)23.心动过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29)24.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 (30)25.冷饮伤胃与时令果蔬 (31)26.脑积水与五苓散 (32)27.瘀血病与桃核承气汤 (32)28.道地药材 (34)29.脑血管瘤与抵当汤 (35)30.合方治难症—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治膀胱官能症 (36)31.热药降体温—真寒假热症的辨治 (37)34.饴糖 (40)35.美尼尔氏综合证与真武汤 (40)36.腿肌痉挛与芍药甘草汤 (41)37.虚证喜按、实证拒按 (42)38.中病即止、穷寇勿追 (43)39.急腹症与大陷胸汤 (45)40.泡大黄解酒与大黄的煎煮时间 (46)41.附子的久煎 (46)42.战汗作解与输液反应 (47)43.火熏疗法 (48)44.中医是个仁慈的医学 (49)45.经络真的存在吗 (50)46.更衣与唱歌 (51)47.神经性多食证与白虎汤 (52)48.桂枝古本伤寒论 (52)49.糖尿病、神经性多尿症与白虎加人参汤 (53)50.五脏与情志--心肝移植后的性情转变 (54)51.便秘与密煎方 (55)52.灌肠—肥皂水与洗衣液 (56)53.手足濈然汗出 (56)54.五色、五行与五脏 (57)55.西医胆心病新概念,中医早已有之 (61)56.胆结石的诱因 (62)57.胆主决断 (62)58.抑郁症与柴桂温胆定志汤 (63)59.美容与疏肝解郁 (65)60.脂膜炎、不安腿综合证与柴胡桂枝汤 (65)61.胆绞痛与大柴胡汤及其它 (66)62.慢性肝炎与柴胡桂枝干姜汤 (67)63.铅丹、生铁落与琥珀粉 (68)64.妇科病与情绪心理因素关系非常密切 (68)65.湿浊粘滞,通便为治 (69)66.恐则伤肾 (69)67.夜尿频与金匮肾气丸 (70)68.童便与猪胆汁 (70)69.回光返照 (71)70.早孕的脉象与体征 (72)71.上病下取,左病右取 (72)72.神经衰弱与黄连阿胶汤 (74)73.蒲公英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74)74.毒热内盛的表现 (75)75.医生的初诊取信方 (76)76.过利小便则伤阴 (77)79.慢性痢疾与马齿苋 (79)80.唾液与流涎 (79)81.巅顶痛与吴茱萸汤 (80)1.抓病机用方—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30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

郝万山伤寒岐黄故事:多吃西瓜伤阴上火!

郝万山伤寒岐黄故事:多吃西瓜伤阴上火!

郝万山伤寒岐黄故事:多吃西瓜伤阴上火!有一年北京儿童秋季腹泻流行的很多,秋季腹泻对儿童来说,是常发的一种病,有好多小孩儿拉肚子。

我那个时候在门诊,一般的中医门诊呢,儿科也看,妇科也看,内科也看,有个老太太抱着孙子就去了,说:“我们这个孩子拉了好长时间了,都拉出火来了。

”拉出火来了?我们的同学在旁边说:“拉出火来了?这叫什么话?怎么能拉出火来呢?”我说:“他这是怎么回事儿啊?他这种下利时间长了,然后就伤阴了,虚火就上炎了,所以他一定是有口腔溃疡,舌上有溃疡。

”我说:“你这个孙子是不是有口腔溃疡啊?”她说:“是啊”,“你张开嘴看看。

”张开嘴一看,舌面上有溃疡,颊粘膜有溃疡,所以老太太说这就拉出火来了,你看,下利,拉着拉着就伤阴,然后病机就发生了转折,就有了虚火上炎。

有一年夏天,那还是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暑假我妻子出差,她一出差呢我做饭就没有什么兴趣,平常我也不做。

到了中午了,我们没有什么事,早晨起床很晚,到中午了,我说孩子们,你们是想吃饭呢,还是想吃西瓜?俩孩子小,吃西瓜。

好,我切开西瓜,我们都吃得滚溜圆,吃完了之后肚子都饱饱的了,我说,孩子们还想吃饭么?他们说不吃了。

我说,那咱们睡觉,午睡,到了晚上了,(天很热)我说你们是吃饭还是吃西瓜,他们说吃西瓜。

就这样我们吃了三天西瓜,但对孩子们来说,我也偶尔给他们吃点什么面包啊牛奶啊。

结果我这个上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上腭一侧特别干燥,这一侧正常,我这么一摸,没感觉,你要知道,当一个粘膜局部没有感觉的时候你要小心点,我马上就到东直门医院去做检查,我们那个口腔科的主任,就是我们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副局长叫李振吉,他在口腔科,我们是同学了,他一测也是这边没感觉,他拿棉签擦这边我不知道,擦这边知道,他很紧张,说:“赶快做(那时候没有CT)头颅的照片”,拍完了请耳鼻喉科会诊,报告是:未见骨质破坏。

什么情况才能有骨质破坏啊?上颌窦的肿瘤。

什么情况出现一侧感觉缺失?肿瘤压迫神经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81个故事摘自《郝万山讲伤寒论》弘扬中华文化,开拓医学眼界,掌握中医常识整理者:东风吹文中红色文字和各篇题目为整理者添加2012年10月8日1.抓病机用方—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 (3)2.抓副证,兼求病本 (4)3.经方的剂量 (5)4.浮脉在表有广泛意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一方三用 (8)5.要想孩儿安,七分饱来三分寒 (9)6.中医是个体化的科学疗法 (10)7.人与天地相参--生物节律 (11)8.抓主证,对症用方 (15)9.发汗法治疗定时发作性烘热汗出症 (17)10.中医的取象比类 (18)11.颈椎病、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的治疗 (19)12.有寒象者当用热药 (20)13.夜间发作型冠心病的治疗 (21)14.肺主皮毛 (21)15.有是病用是药—畏麻黄者当戒 (22)16.脉象的"大则病进,小则平" (23)17.放血疗法治大病 (24)18.过度减肥有弊端 (25)19.从虫子与农药说起 (26)20.葛根提纯剂--愈风宁心片的适应症 (26)21.抗药性与中药提纯 (27)22.肺炎与大青龙汤 (28)23.心动过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29)24.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 (30)25.冷饮伤胃与时令果蔬 (31)26.脑积水与五苓散 (32)27.瘀血病与桃核承气汤 (32)28.道地药材 (34)29.脑血管瘤与抵当汤 (35)30.合方治难症—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治膀胱官能症 (36)31.热药降体温—真寒假热症的辨治 (37)34.饴糖 (40)35.美尼尔氏综合证与真武汤 (40)36.腿肌痉挛与芍药甘草汤 (41)37.虚证喜按、实证拒按 (42)38.中病即止、穷寇勿追 (43)39.急腹症与大陷胸汤 (45)40.泡大黄解酒与大黄的煎煮时间 (46)41.附子的久煎 (46)42.战汗作解与输液反应 (47)43.火熏疗法 (48)44.中医是个仁慈的医学 (49)45.经络真的存在吗 (50)46.更衣与唱歌 (51)47.神经性多食证与白虎汤 (52)48.桂枝古本伤寒论 (52)49.糖尿病、神经性多尿症与白虎加人参汤 (53)50.五脏与情志--心肝移植后的性情转变 (54)51.便秘与密煎方 (55)52.灌肠—肥皂水与洗衣液 (56)53.手足濈然汗出 (56)54.五色、五行与五脏 (57)55.西医胆心病新概念,中医早已有之 (61)56.胆结石的诱因 (62)57.胆主决断 (62)58.抑郁症与柴桂温胆定志汤 (63)59.美容与疏肝解郁 (65)60.脂膜炎、不安腿综合证与柴胡桂枝汤 (65)61.胆绞痛与大柴胡汤及其它 (66)62.慢性肝炎与柴胡桂枝干姜汤 (67)63.铅丹、生铁落与琥珀粉 (68)64.妇科病与情绪心理因素关系非常密切 (68)65.湿浊粘滞,通便为治 (69)66.恐则伤肾 (69)67.夜尿频与金匮肾气丸 (70)68.童便与猪胆汁 (70)69.回光返照 (71)70.早孕的脉象与体征 (72)71.上病下取,左病右取 (72)72.神经衰弱与黄连阿胶汤 (74)73.蒲公英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74)74.毒热内盛的表现 (75)75.医生的初诊取信方 (76)76.过利小便则伤阴 (77)79.慢性痢疾与马齿苋 (79)80.唾液与流涎 (79)81.巅顶痛与吴茱萸汤 (80)1.抓病机用方—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30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

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那么,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

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

所以这样反复发作大概有2、3年的历史。

那么,找我们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嗨,别提了。

3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

那么,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你像30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那么,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11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

那么,一到大游行的时候呢,长安街两侧和天安门广场呢就临时装许多自来水管子。

他又热又渴,作为一个年轻人,咕咚咕咚喝的自来水,是管子的凉水啊,喝了很多,他自己怀里揣着那个油饼呢,又吃了好多。

结果,游行没有结束他就开始喘了。

从那以后,每年五一节开始喘,喘到国庆节为止。

宋老问完病情之后,看了舌象,看了脉象,给他开了个方,两个药,栀子15克、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

病人拿到这个方子之后,他说,大夫,我在你们医院看了2、3年病了,从来没有大夫给我开这么少的药,这行吗?我可喘得很厉害。

我们宋老说话从来不过头,说,你去试试吧,你去试试吧。

开了7付。

过了不多会,病人又上来了,拿着、两个手指提着一串,每一包都这么小吧,说大夫,这7包茶叶能治我的病吗?给我的印象特别特别的深刻。

宋老也不动声色的说,试试吧,试试吧。

病人又下去了。

我可发生了疑惑,我说宋老,栀子豉汤在《伤寒论》里是治疗热扰胸膈证的,它是治疗心烦的,这2个药它不能够治喘。

宋老也不回答是与不是。

1周后,病人来了,说大夫,吃了您这个药呢,喘呢还是喘,但是,我觉着心里痛快了。

他原来也没说心烦,只说胸闷憋气。

他说,我觉得心里痛快一点了,好像那憋气的程度呢比较轻了,而且喘的那个程度呢,你要过去我每次喘呢都要喷那个药,现在可以不喷,忍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好,第二周又吃,第三周又吃。

后来这个病人不再来了。

到底效果怎么样,我也不清楚。

大概又隔了1年多,我在这个走廊里呢碰见了这个病人,因为我对这个这两个药来治疗喘,特别的觉着好奇,那到底这个病人好不好,我想,因为病人后来不再来了,我想他肯定是没有好,我就碰上他了。

哎,我说你是不是那年那个喘的那个病人。

他说是呀。

我说,这次你来看什么来了。

他说,我这次来看什么什么。

他又有别的病了,我记不清他什么病了。

我说,你的喘怎么样了。

他说,我的喘好了。

我说,谁给你治好的。

他说,就是、就是你呀,你不是跟着那个宋老师一块儿抄方,就那7包茶叶。

我说你吃了多长时间。

他说,我后来没再找你们看,我觉着吃这个药很好,就没有进城,就在我们当地抄方,就是这个方子,我前前后后吃了2个半月,从此就不再喘了。

你看今年又好,我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就跟宋老说,我说,宋老,记得咱们二三年前看的那个哮喘的病人吗?你用的栀子豉汤怎么治疗哮喘呀?你给我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要(是)让我,绝对用许多宣肺平喘的药,你怎么就用一个栀子和豆豉来清宣胸中的郁热呀?宋老这个时候给我说了,他说,确实是栀子豉汤没有治疗喘的记载,可是,栀子豉汤它是治疗什么呢,它是治疗郁热留扰胸膈的,郁热留扰胸膈可以见到热扰心神的心烦,那么如果郁热留扰胸膈,郁热扰肺的话,可以不可以见到喘啊?我说,那也许可以吧。

他说,你记得那个病人他是怎么造成的这个病吗?原来他本身不喘,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的时候喝了大量的凉水、吃了大量的冷的食物,那么就把热郁在胸膈了,不过对他说来,表现不是烦而是喘。

那么,我们要想把胸膈中的郁热得到清除,得到宣泄只能用栀子豉汤。

你看,这就是抓病机用方。

所以,使你起到一个什么呢?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感觉。

所以,这些思路从哪来的。

我说,宋老您的这个思路从哪来的呢?"从《伤寒论》啊!"从那以后,我就注意从《伤寒论》中的字里行间来探索《伤寒论》中的用方的思路。

2.抓副证,兼求病本我临床就遇到一个病人哪,他说,大夫,我这个地方堵得吃不下饭,不吃饭也堵,吃一点点就胀。

他说,我已经看了好几个月了。

我打开他的病历一看,好几个医院的这个中医都给他看过了,都是和胃的、降逆的,那要我给他看也是这样。

可是,为什么用上这些方子都没有效果,然后我就仔细又问他,我说,你喝水多吗?他说,我嘴是老干的,我总是喝水。

我说,那尿多不多?他说,尿不多,相对来说尿不多。

我一看他的腿,轻度的水肿。

他说,我这堵呢,最先是由肚子堵,下边逐渐逐渐胀满、逐渐逐渐硬,硬到这的时候就什么饭也吃不下了。

我说,好,我就给你用利尿的方法。

用五苓散原方。

我说,先用3副试试吧。

吃了3副,他给我打来电话,他说,郝老师,因为过去他也听过我的课。

他说,你这个方子可真灵啊。

说,吃完了之后尿就增多了,口渴也逐渐逐渐的缓解了。

然后,我这硬和堵的这个感觉逐渐逐渐往下走,现在呢,就肚脐以下还有点硬,还有点堵。

那么,我是再接着吃呢还是怎么样?他说,上边全通了。

我说,再接着吃。

又吃了3副,整个上下全通畅了,胃里不再堵了。

那么这一条给我们提示了一个什么思路呢,抓副证。

你看,这个病人来的时候,"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病人的主诉症状是个心下痞,你按照常规的治疗心下痞的方法没有疗效,那你到底去再找一找他是什么样的病机,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心下痞,这叫"抓副证,兼求病本"。

有时候,在《伤寒论》中的一个方证的副证在具体一个病人的身上可能会上升到主证的地位。

有一次呢,一个医院,一个西医大夫,因为他过去参加过西学中班,听我的课嘛。

他说,郝老师,我收了一个病人,我实在没辙了,向您求援。

我说,她是什么病啊?他说,她是神经性呕吐,喝水吐水,吃饭吐饭、喝药吐药。

最奇怪的是,我们给她输液,如果今天输的液体是超过3瓶,啊、就是超过2瓶,她都要变成粘液给吐出来。

输2瓶她不吐,输的液体多了,你要输4瓶,她非得吐出来,都吐的是粘液。

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病人。

我说,她吐了多长时间?说,吐了三个月了。

我说,你们做了什么检查?我们考虑到的能够造成呕吐的这种病证我们都排除了,所以现在可以诊断为神经性呕吐。

那么这种病人我必须去看一看,我就来到了这医院。

我就问这个病人怎么得的病。

她说和她丈嗯,那么,当然她很生气了。

我一看前面也有过中药方,也是和胃降逆止呕的。

丁香、柿蒂、旋覆、代赭兼与理中,寒的、热的。

那么全用了,补的、攻的都用了。

那么,都是喝了药就吐药。

舌光红无苔,脉细弦而数,一派阴虚的现象。

我说,你睡得着觉吗?她说,哎呀,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

我说,你是从呕吐以后才睡不着觉呢,你以前就有啊?她说,我以前就经常有神经衰弱,经常睡不着觉。

那么这种阴伤是剧烈呕吐导致的伤阴呢还是原来就有阴伤呢?我就必须问她。

我说,你在得这次神经性呕吐之前,有什么病啊?她说:"过去有慢性的泌尿性感染,那么,经常反复发作,小便不利,尿道涩痛,这次又有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