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京高三一模文言文《筠州学记》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遗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读书人】学于百家之后。当是【这个】时,能明【懂得,通晓】先王之道者,杨雄而已。而雄之书【文章】,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定语后置标识,不译】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duó考虑】于礼义。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他们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社会风气】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才】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明确】先王之道,以寤【醒悟】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hào)之。故【因此】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寻求】之非近【近代】;议从政之体【体制、规矩】,而知法【动词,效仿】古之非迂【迂远】。不乱于【“动词+于”表被动】百家,不蔽【蒙蔽】于传【经传】疏【注释】。其所知(zhì)者【博学的人】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赶得上】。然能尊【尊重、遵从】而【表并列】守【恪守】之者,则未必众【多】也。故乐易敦朴之俗【风气】微.,而诡【奸诈】欺【欺骗】薄【浅薄】恶【丑陋】之习胜。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他们的精髓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说不能比的。但是现在能够遵从和恪守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朴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
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汉代风习太美,这是我们这代人比不上的原因啊。】
夫所闻或【有时】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渊博】,而其守【操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察举,选拨、选举】于乡间,故不能不笃【专一】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这】观之,则上【皇帝】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庠序,学校】养成之法,则士于学【学习】行【做人】,岂有彼此之偏乎?
【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的道义很高,和(那种)见闻很渊博,却他的操守不够(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自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所以不能不笃志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的,难道不是真的吗?让汉代和当今都有学校样的教化开导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对于做学问和做人,怎么会有如此之偏颇呢?】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学校】,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就】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看】州之东南,得亢【高】爽【广】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筠州也算是个州,可是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才有开明之士上报董。董就和郑察看州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为政,真的是有所追求的。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