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导言绘画是幼儿表达自我、发展想象力、感知世界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幼儿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
研究发现,绘画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增强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改善所处环境的人际关系,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个性品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绘画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1. 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绘画是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绘画可以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中体验自我、表达自我。
绘画作品不仅是幼儿自我认识的产物,也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形式,是幼儿在艺术作品中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并交流的重要方式。
同时,绘画也可以激发幼儿自我表现欲和自我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自我认知。
2. 增强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绘画作品在形式、色彩、线条等方面都可以引发幼儿的感性认知,通过观察和体验艺术作品,幼儿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有研究发现,通过绘画作品可以促进幼儿的感性认知和思维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同时,绘画作品也可以运用幼儿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能力,增强对环境的敏感度和创新能力。
3. 改善所处环境的人际关系艺术作品可以凸现幼儿的特点和个性,促进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融合。
通过绘画和交流艺术作品可以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交往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增进亲子关系和朋友关系。
同时,广泛交流艺术作品同样可以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信任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
二、实践探索:以绘画为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1. 引导幼儿自我表达2. 以绘画作品为载体增强沟通交流3. 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以绘画为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中,可以将绘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利用绘画教育分享机制。
通过践行快乐学习、分享经验、展示成果的形式,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环境,以此保持幼儿良好心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结论。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浅谈儿童绘画心理
儿童绘画心理是指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通过观察和了解儿童绘画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和解决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
以下是对儿童绘画心理的浅谈。
绘画对儿童来说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儿童通过绘画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体验。
他们可能会在画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儿童来说,绘画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绘画对儿童的情绪调节和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绘画的过程中,儿童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画作中,通过绘画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儿童感到伤心或愤怒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用深色调或激烈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当他们感到快乐或安静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用明亮的颜色和柔和的笔触来表达。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逐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支持系统。
儿童的绘画作品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儿童的绘画作品通常具有一种天真、直观和独特的风格,这些特点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他们可能会用简单的图形、鲜明的颜色和夸张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通过观察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环境、人物和事物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
儿童绘画心理也与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息息相关。
绘画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感知和运动发展。
绘画可以提高儿童的细致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绘画也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对他们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儿童绘画心理分析儿童绘画是儿童表达情感、展示创造力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儿童绘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状态。
以下是对儿童绘画心理分析的一些常见主题和解释。
1.色彩运用:颜色在儿童绘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亮的颜色通常与愉快、积极的情绪相关,而暗淡的颜色则可能与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有关。
儿童可能通过颜色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状态。
2.符号和图像:儿童在绘画中可能使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或图像,这些符号和图像可能代表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经历。
例如,太阳可能代表快乐和温暖,雨可能代表伤心或孤独等。
通过了解儿童对这些符号和图像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3.主题选择:儿童在绘画中经常选择一些特定的主题,如家庭、朋友、动物等。
这些主题可能反映了他们关注和重视的事物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研究儿童选择的主题,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4.人物形象:在儿童绘画中,人物形象经常出现,并且可能反映儿童对自己、家人和其他人的认知和感受。
人物形象的特征、表情和姿势都可以提供关于儿童情感状态和人际关系的线索。
5.绘画风格:每个儿童的绘画风格都独特,它可能反映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一些儿童可能更加细致和准确,而另一些可能更加抽象和自由。
通过研究儿童的绘画风格,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6.图案和纹理:儿童绘画中的图案和纹理也可以提供有关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的线索。
一些儿童可能更喜欢绘制对称的图案,而另一些可能更喜欢随意的纹理。
这些选择可能与他们内心世界中的秩序和混乱有关。
总的来说,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解释儿童绘画作品来理解他们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方法。
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家长、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儿童绘画心理的五大表现

儿童绘画心理的五大表现:儿童绘画心理的五大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的儿童,其绘画的线条通常清晰、力度适中。
而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的表现。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的线条,则反映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可能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的线条,可能表示儿童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2.色彩偏好:偏爱暖色的儿童,通常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偏爱冷色的儿童,则更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可能是易怒型,缺乏耐心。
喜欢阴郁的颜色,暗示儿童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则可能表示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可能浮躁。
只喜欢一两种颜色,则可能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3.人物描绘:孩子经常画的人物通常在孩子心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代表孩子对其表达深沉的爱意和依恋。
如果孩子能描绘出更多细节,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这意味着对人物的关注程度更高,感情也更加强烈。
4.手臂和手的画法:孩子在三到四岁之前通常不画手。
之后随着成长,孩子开始画手。
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和得意,对自己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手臂部分画得比较大,可能代表这个孩子有强烈的占有欲。
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力,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
若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属于占有欲强的孩子;把手放下贴近身体是比较温顺的孩子;还有一种可能是受欺负、胆小害怕的孩子,他们经常感到挫折,需要更多关注。
5.布局:居中表示自我意识比较强;偏左表示留恋过去;偏右表示憧憬未来;偏上表示喜欢幻想;偏下表示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画在角落可能意味着有心理压抑。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用图式来表现对象,此图式会重复出现 图式会因特别的经验而改变 发现人与环境的明确概念 使用几何线条来表现形象
人物 有明确的人物概念及表现,重复出现人物形象。 会以省略或夸张改变符号,来表现某种经验。 无一定比例,视情绪而定。 空间 会用基地线表现空间。 画面形象无重叠关系,但有明确的空间次序。 主观经验表现:展开式、平面与垂直混合表现、X光
人物 开始时会画头足形人 逐渐增加人体其他部分及细部,表现方式经常改变 空间 形象散乱 没有空间次序,无空间关系 会转动画面绘画
色彩 与实物固有色无关,凭感情用色 设计 无装饰意图
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 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变,画面有
身心能获得释放。葛拉玛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辅 助的工具,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个体发泄其潜意识的 问题,消除其队环境防卫性,个体在安全的环境气 氛下,其行为将会有所改变。
Naumburg持不同的论点,Naumburg主张:艺术的形 式可以作为个体在被观察中对情境的相关事件产生 知觉重组的历程,也是个体对整个情境中的关系一 种的领悟基础。
荣格认为曼陀罗是成形,变形,永恒心灵的永 恒创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点, 通向自体完整化的道路。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运用绘画评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绘画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总结

绘画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总结I. 简介心理辅导是一种通过艺术表达来帮助个体解决内心问题和迈向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案例为基础,对绘画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
II. 案例1:焦虑情绪管理在这个案例中,一个年轻女性因工作压力过大而经常感到焦虑。
绘画心理辅导被用作她情绪管理和放松的工具。
通过观察她创作的画作,辅导员发现她倾向于使用暗沉的颜色和粗重的笔触来描绘自己内心的不安与困惑。
逐渐地,在辅导员引导下,她开始使用更明亮、鲜艳的颜色,并且线条也变得柔和起来。
这反映出她在经过几次绘画之后已经学会了积极面对焦虑情绪,并找到了缓解压力的方法。
通过这些改变,她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上的挑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取得了更多快乐。
III. 案例2:自我探索与身份认同这个案例涉及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他在青春期面临身份认同困惑和自我探索的问题。
绘画心理辅导帮助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找到内心的平衡和确定自己的兴趣。
通过观察他绘画中所描绘的主题、色彩和形状,辅导员能够进一步了解他对于个人身份、家庭关系以及未来目标的看法。
逐渐地,在辅导员的引导下,他开始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与梦想,并且学会尊重并接纳自己独特的个性。
通过这一过程,他得以积极地迎接成长阶段中的挑战,并取得了精神上的增长。
IV. 案例3:创伤后成长在这个案例中,一位受到创伤影响而感到心灵受伤的女性使用绘画作为治疗工具。
她采用抽象艺术形式来表达她经历过的痛苦、愤怒和失去感。
辅导过程中,她逐渐将介入者职位视角进入自己专属的主观空间,表现了自身角色定位的变化。
通过绘画来调整她对过去创伤经验的思考方式,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个体在情感、认知、行为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成长与克服。
V. 结论以上案例验证了绘画心理辅导在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性。
通过艺术表达,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并且学会正面应对并释放这些负面情绪。
绘画心理辅导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创新的治疗方法,还赋予个体探索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和加强内在力量的机会。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一、幼儿绘画活动内涵:(一)是指幼儿使用笔,纸,颜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形式语言创造出可视的,有空间感的艺术形象。
(二)幼儿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是儿童表现自己内心想法,感觉和情绪的视觉语言。
二、幼儿绘画心理发展特点:(三个阶段)(一)涂鸦期(1.5-3岁):未分化的涂鸦(1.5-2岁):特点:动作不协调,不管上下、左右的方向,常常涂出纸外。
有控制的涂鸦(2-2.5岁):特点:动作较能控制,手眼之间逐渐协调,能够控制在整张之内。
组合涂鸦(2.5-3岁):特点:能够注视涂鸦时笔的运动方向并转换形式命名涂鸦(3-3.5岁):特点:开始命名,但事先没有意图,是受自己的动作和所画图形的启发后产生的。
(二)象征期(3.5-5岁):1.构图上:用很随机、很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纸上,物体形象较多,不注意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与位置关系。
2.造型上:常用简单的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些图章只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没有整体性的。
3.色彩上:幼儿对颜色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倾向,辩色能力大大提高。
(三)图示期(5-7岁):1.构图上: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绘画主题和对象,开始注意大小比例,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2.造型上:能用较流畅、熟悉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画面造型趋于复杂化,尝试用一些细节表现物体的特征。
3.色彩上:注意到物体的固有色,对色彩有情感反映,喜欢按自己的情感性质选择色彩来表现物体。
各年龄段儿童绘画活动的指导:小班:用游戏引起绘画兴趣、多用实例范例、提高幼儿对物体形状的概括能力、基本的技能训练。
中大班:丰富幼儿生活,提出广泛的主题和内容;教会幼儿更好仔细的观察物体,提高幼儿表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技能;教会幼儿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概括形象;发展幼儿连贯地表现情节地技能,鼓励大胆创作;传授幼儿装饰画的技能。
问题:1.怎样帮助画乱线孩子创造造型符号?①倾听孩子的想法;②引导孩子在线中找型;③增加添画游戏。
儿童绘画作品心理分析案例

儿童绘画作品心理分析案例
儿童绘画作品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形式,透露着儿童内心的想法和
感受。
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心理分析,可以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
心理发展情况和需求,为其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
下面将
为大家分享一个儿童绘画作品心理分析案例。
某幼儿园的小班级里有一名4岁男孩小明,他绘制了一张题为“太阳”的画。
在画中,小明用黄色的颜料画了一个大太阳,太阳下方画了一
个小房子和一些花草。
小明使用的线条勾勒简单明了,色彩鲜艳而不
刺眼。
这幅画作品格调简单自然,表现出明快、欢乐的气氛。
心理分析:小明的绘画作品表现出他正处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自我表现”阶段,希望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他选
择画太阳,很可能是因为太阳是生命之源,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小明将太阳画得很大很明亮,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
美好期望。
小明画的房子和花草则表现出他对家庭和自然的关注。
他可能希望能
够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美好的家庭环境中,并能够享受自然带来
的美好。
他的画作简单明了,说明小明对生活还没有过多的思考,但
是表现出他的世界观已经开始建立,并且他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通过对小明的绘画作品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画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
绘画分析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绘画分析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绘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
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绘画,幼儿可以将内心的情感、感受和想法通过图画来展示出来,从而达到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情感释放的目的。
以下将从提升创造力、增强自信心、促进情感交流、培养耐心和专注力等方面对绘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
绘画可以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通过画画,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幼儿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画纸上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世界,这对于他们的创造力的发展非常有益。
绘画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绘画是一项需要勇气和自信的活动,幼儿在画画时要克服害羞和对自己画作的担心,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画作。
当幼儿收到正面的反馈和鼓励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提高,对自己的作品也会更加自信。
绘画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
幼儿通过画画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同时也可以通过欣赏其他幼儿的画作来理解并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绘画可以成为幼儿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绘画可以帮助培养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
绘画需要幼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要求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和耐心。
通过不断地画画,幼儿可以逐渐培养起耐心和专注力,提高他们在其他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
绘画对幼儿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绘画可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增强自信心,促进情感交流,培养耐心和专注力。
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绘画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提供更多绘画的机会和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良好的心理健康。
儿童绘画心理学

只画头部 ALeabharlann 只画一个大大的头部,没画身体对自己的智力极其自信,精力充沛,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强烈的控制欲,不太关心别人的感受,富于想象力,喜欢发号施令。 拥有较高学历或从事需要以智力为主的工作。
B.只画一个适中的头部
能够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考虑问题周全、实际。 从事管理工作,善于管理团队。
越多应用红色和黄色,绘画中刻意控制的越少,越是自发的绘画;越 多应用蓝色和绿色,则处于较高的自我控制水平。而棕色和黑色反映 了对情绪的自我压抑状态。
绘画越是暖色调,代表情绪越健康;绘画越是冷色 调,代表情绪越压抑。
绘画越是将某种色彩反复加重,一次次重复 勾画,越反映出焦虑的情绪。
绘画中色彩搭配越反常,越违反常 理,反映绘画者心理健康程度越差。
没有房顶
强调屋顶
(二)墙 墙的描绘力度及详细程度与自我的力量有关。 破碎的墙 加重墙的边缘 反映分裂的自我 反映个体过分警惕,努力用意识去维持自我的稳定, 常出现在精神崩溃的早期。
墙壁的线条十分 反映个体人格即将崩溃,自我的控制能力虚弱,且 清淡,或未曾画 已经不再采取任何补偿性的防御方式。相对于加重 完 强墙壁边缘的个体,这种个体已经接受了失败,不 再作任何抵抗和挣扎,采取的是消极的防御方式。 透明的墙 出现在儿童的画中,表现他们未发展成熟的概念形 成能力,因此在表现时有很大的自由。而对于成人 来讲,这表现个体智力低下或者有严重的精神分裂 症。
树木人格图分析
分布领域 上方领域 (树冠) 中间领域 (树干) 下方领域 (树根) 被开发的意识和属于精神生活的所有内容 情绪、感情和感觉 跟本能、无意识的经验相关
房、树、人的分析
根据伯斯(Robert Burns,1987)的观点,在动态 房——树——人图中,房屋代表我们的生命实体,树象 征着生命的能量、能量水平和能量的方向,人象征着导 演也代表着自我形象。
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绘画是幼儿们最常用的表达情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
通过绘画,幼儿们可以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和想法。
而对幼儿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在幼儿中并不罕见。
而传统的幼儿心理健康评估方法往往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难以准确把握幼儿真实的心理状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心理健康效果评估,深入了解绘画分析在幼儿情绪表达、心理调适、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作用,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更多有效的干预手段。
通过研究幼儿绘画分析的局限性,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绘画分析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幼儿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促进策略,为幼儿成长和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绘画分析在幼儿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于有情绪问题或心理困扰的幼儿,通过绘画分析可以帮助专业人士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关介入和治疗。
通过分析绘画作品,尤其是比较幼儿不同时间的作品,可以观察到幼儿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绘画分析也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促进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绘画分析在幼儿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这一手段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绘画分析的实践方法、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效果评估以及其局限性。
2.2 绘画分析的实践方法绘画分析的实践方法是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来了解其内心世界和情绪状态。
在实践中,首先需要给予幼儿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提供一些颜色丰富的绘画工具,如彩色笔、颜料等。
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心理分析

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心理分析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可以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文化素养。
但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具有较强目的性的职业教育,开展美术教育的主要宗旨不是要幼儿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要使幼儿的人格得以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从幼儿的心理情况出发,正确把握幼儿心理变化,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并且给幼儿一个自由绘画的空间,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与绘画心理由于幼儿园的儿童年纪比较小,生活经验比较少,不仅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思维方式也比较幼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幼儿的世界比较单纯,他们只是将通过眼睛看到事物画到纸上,表现出儿童的世界。
同时一些幼儿园的孩子还无法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展示心理世界。
因此在幼儿教育当中,不能忽视绘画的作用。
尽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绘画,表现内心最真实的感情,然后再从绘画当中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正确的帮助,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了解幼儿的心理态度,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可以把绘画与游戏进行有机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绘画的热情,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幼儿的内心。
幼儿对一切身边许多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常常会被新鲜的事物吸引注意力。
在进行绘画游戏的时候,也需要激起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可以亲身进行感受。
例如让幼儿画花草树木的时候,老师可以转移教学的场所,带孩子们到户外进行游玩,使幼儿可以亲身触碰到花草树木,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然后在纸上将所看到景象画下来,并且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使画作更加美丽生动。
另外在户外进行观察花草树木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游戏,使幼儿可以玩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获得独特的感悟。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幼儿可以保持心情的愉悦,也可以使幼儿的绘画更加真实有趣。
所以要想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就需要了解幼儿的心理,提高幼儿的绘画热情,让幼儿可以快乐成长。
幼儿园儿童绘画心理

幼儿园儿童绘画心理
儿童绘画物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或扭曲。
表现为绘画形象与客观形象差距较大。
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的显著,动作幅度夸大,不断将现实、主观意向进行协调。
儿童在绘画时,不断地将现实、主观意向和绘画活动几个方面进行协调。
而绘画本身也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的绘画表现来直接地观察到其心灵的轨迹。
儿童绘画具有率直性、求全性、符号性、动态性、稚拙性、夸张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
率真性是很多儿童通过绘画表现出诚实、坦率和真诚的特征。
他们的真实与成人的客观写实是不一样的。
客观的真实和逼真他们是做不到的。
儿童绘画标准更侧重的是对不对,而不是象不象。
孩子不断地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状况,往往没有成人的伪装,而是自然流露。
求全性是指儿童绘画时,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并且把从外部看不见的物体也画出来,画成各物体之间互不遮挡。
这种求全性,还表现为宁肯让部分重叠出现,也不肯少画。
如画侧面的人像也要画两只眼睛。
求全性表现出了儿童的认知特点。
这种求全性源于儿童对事物认识的渴求,源于儿童对世界认识的不完整性。
符号性表示儿童绘画并不如实摹写客观物象及其许多特征,仅仅保留其最基本的的形式。
比如:儿童通常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对象,画人像是抽掉了人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外貌的人物特征,仅保留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特征。
甚至接近符号的形式,这是儿童无意识的,力不从心的表现,是对描绘对象的简化和概括。
(幼儿教育)。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绘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才能,还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
第一阶段:对绘画的兴趣(1.5~2.5岁)这个阶段的幼儿对绘画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喜欢画笔和颜色,并享受画画的过程。
第二阶段:自我表达(2.5~3.5岁)第三阶段:形象绘画(3.5~4.5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尝试绘画事物的具体形象,比如树、房子、动物等。
他们还会尝试使用不同的颜色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第四阶段:想象绘画(4.5岁~学龄前)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发展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会尝试画出自己幻想中的事物,并通过绘画来创造自己的故事。
在幼儿绘画教育中,有几个原则是需要遵循的:1.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绘画兴趣和能力,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并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绘画任务和材料。
2.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可以享受自由创作的乐趣,教师应该重视他们的绘画过程而不是结果。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过度干预他们的作品。
3.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幼儿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充满创造力的绘画环境。
教师应提供各种适合幼儿绘画的材料和工具,并保持绘画区域的整洁和有序。
4.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教师应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造力,例如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绘画作品,或者组织绘画比赛和展览等。
5.提供适当的绘画技巧指导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他们提供有关绘画技巧和表达方法的指导。
但同时要保持温和和鼓励的态度,以避免给幼儿带来压力。
6.倾听和反馈教师应该倾听幼儿的绘画作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绘画故事和感受,并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互动。
总之,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与绘画教育的原则密切相关。
通过注重幼儿个体差异、重视绘画过程、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激发兴趣和创造力、提供适当的指导以及倾听和反馈,可以促进幼儿在绘画中的心理发展,并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
儿童绘画 心理解析

儿童绘画心理解析儿童绘画就像是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小窗户,可有趣啦。
咱们先来说说儿童绘画里色彩的秘密。
你看啊,要是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用鲜艳的红色来画画,那这个孩子可能是个热情似火的小宝贝,充满活力,就像那初升的小太阳,心里有着满满的能量想要释放。
而那些总是用蓝色的孩子呢,可能就比较安静,有点小忧郁的感觉,像一片平静的蓝色湖泊,在默默地思考着什么。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啦,有的孩子就是单纯觉得这个颜色好看。
再看看绘画的内容。
如果一个孩子老是画房子,而且画得特别仔细,房子还有大大的窗户,那这个孩子可能是很渴望家庭的温暖,希望家里充满阳光,家人之间可以坦诚地互相看到内心。
要是画了很多小动物在一起玩耍,那这个孩子可能特别渴望友谊,希望能像小动物们一样,有一群小伙伴可以嘻嘻哈哈地度过每一天。
还有绘画的线条也很有讲究呢。
要是线条特别乱,像一团乱麻,那这个孩子可能当时的心情就比较乱,可能是遇到了什么让他纠结的事情,比如和小伙伴吵架了,或者是被老师批评了。
相反,如果线条很流畅,就像一条欢快流淌的小溪,那这个孩子可能当时画画的时候心情很舒畅,说不定刚得到了一个小奖励呢。
儿童绘画里人物的大小也能反映一些心理状态。
要是画中的自己特别大,占了画面很大的一部分,那这个孩子可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要是画的人物小小的,躲在角落里,那这个孩子可能有点缺乏自信,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关爱。
从儿童绘画的细节也能发现很多东西。
比如说画里的太阳有很多笑脸,那这个孩子肯定是个乐观向上的小可爱,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如果画的花朵都是低着头的,那这个孩子可能有一点小不开心,也许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
其实每个孩子的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他们的小脸蛋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去评判,但是通过这些绘画的小细节,我们能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予他们更合适的关心和引导。
这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探秘之旅,每一幅儿童绘画都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儿童心理学绘画心理学作用

儿童心理学与绘画心理学的作用(一)一、引言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却又神秘莫测的,他们常常难以用言语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情感。
在探索儿童心理的领域中,儿童心理学和绘画心理学犹如两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儿童的大门,在心理评估、治疗以及教育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儿童心理学和绘画心理学在心理评估中的作用1.情绪状态的洞察1.绘画是儿童情绪的生动写照。
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绘画元素都能成为我们解读儿童情绪的线索。
例如,当一个孩子在画面中频繁使用暗沉、压抑的色彩,如大面积的黑色、深蓝色或深灰色时,这往往是情绪低落的信号。
黑色可能象征着恐惧、悲伤或孤独,就像一个经历了父母争吵而感到不安的孩子,可能会用黑色涂抹整个画面背景,表现出他内心的阴霾。
2.相反,明亮鲜艳的色彩,如红色、黄色和粉色的大量运用,则通常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情绪。
红色可能体现出孩子的热情和活力,黄色象征着快乐和希望,粉色往往与温柔、喜爱相关。
如果一个孩子画出了一幅充满阳光、花朵和彩色气球的画,那很可能说明他正处于一个幸福、愉悦的心理状态。
3.线条的特点也能反映情绪。
急促、杂乱的线条可能暗示着焦虑或激动的情绪,比如一个孩子在等待考试成绩时画下的歪歪扭扭、相互交错的线条。
而流畅、柔和的线条则更多地与平静、放松的状态相关联,像是孩子在舒适的午后画出的有着优美曲线的云朵和微风中的柳枝。
4.构图方面,画面的疏密、平衡与否也有意义。
如果画面过于拥挤,元素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可能反映出孩子内心的混乱和压力。
例如,一个刚转学的孩子,可能会把新学校里看到的各种人和物毫无秩序地画在一张纸上,表现出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紧张感。
2.认知发展水平的了解1.从儿童绘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清晰地窥探他们的认知发展进程。
在幼儿早期,绘画往往是简单的涂鸦阶段,这是他们探索手部动作和感知世界的开始。
随着年龄增长,进入象征期,孩子开始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来代表事物,如用圆形代表头、两条竖线代表腿的“蝌蚪人”。
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儿童绘画是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方式、情绪表达和艺术创造能力。
以下是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的详细介绍。
1.初级阶段(2-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自我表达和自由性的特点。
他们通常会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如画圆、画线、涂鸦等。
他们对颜色和形状的运用还比较简单,往往只有几种颜色和基本的图形。
儿童的绘画作品主要以自我中心的主题为主,如家庭、动物、玩具等。
2.准实模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创造力开始显现,他们开始尝试绘制具体的对象和场景。
他们的绘画作品有了更多的细节和变化,颜色的运用也更加丰富多样。
儿童开始画出具有立体感的图形,如房屋、花园、自然景观等。
同时,他们开始尝试运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太阳代表明亮和温暖,风代表自由和快乐等。
3.实证阶段(7-9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追求真实性和实在性。
他们尝试画出更加真实的对象,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准确性。
儿童的作画技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线条、色彩和阴影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儿童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社会和文化主题,如人物形象、建筑物、交通工具等。
4.图示阶段(9-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更加具有表现力和独创性。
他们开始表现出对视觉形象的观察和把握能力,能够画出更加细腻和复杂的图像。
儿童的绘画作品也开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追求,他们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儿童开始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法,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
同时,他们的绘画作品也开始创作更加抽象和意象化的内容。
总结起来,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分为初级阶段、准实模阶段、实证阶段和图示阶段。
通过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绘画发展,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论文

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论文如何通过美术绘画内容分析幼儿心理状态论文一、幼儿绘画特点幼儿绘画是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幼儿用笔在纸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表现出一定的可视的形象的美术活动。
它具有幼儿独特的表现特征。
幼儿绘画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涂鸦期”和“形象期”。
(一)、涂鸦期(突出特点:幼儿没有明确我绘画构思和目的,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画出的线条轻淡、杂乱、不成形。
)一般国内外二、三岁的幼儿,都非常喜欢画画。
此时的幼儿在绘画时是没有什么构思的,完全只是喜欢、想画画,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
然而国外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幼儿“冲动性表现”,是“游戏”,称为“涂鸦期”,我们称之为“构思前期”。
(二)、形象期(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绘画构思,能有目的、意识地进行绘画,画的形象也基本成形。
同时,对于物体形象和颜色的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处理也开始有明显发展。
)由造型、构图、用色三方面构成。
一般来说,外向的幼儿经常使用多种色彩,其中主要是红、黄、白、橘色;内向的儿童只使用少数的颜色,他们一、二种颜色就会满足,其中主要用蓝、绿、紫、黑色或者灰色;充分适应社会而且个性安定的.幼儿会使用四到六种颜色。
单纯的从色彩解释没用绝对的答案,但一般的倾向显示温暖的颜色表示平衡发展,使用较暗颜色的幼儿表示有悲伤及敌对的倾向,使用浅弱颜色的幼儿显示情绪尚未成熟或者身体不适,当然,在探讨幼儿的色彩象征时,也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幼儿心理发展与美术绘画表现的关系每个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有快有慢;有好有坏;有喜有优;有悲有乐;然而幼儿绘画内容每个时期的每个画面也是不一样的,它能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幼儿不同的心理状态会绘画出不同的画面,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语言,它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幼儿绘画和幼儿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二者可以起到互助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画面去纠正幼儿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利用绘画来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所以绘画和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儿童绘画心理学心得体会

儿童绘画心理学心得体会孩子画的画我们看不明白,看不出来画的是什么?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
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
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达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线条与心理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
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自闭症儿童很喜欢画重复的东西,比如不断的圆或迷宫。
二、色彩与心理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
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
偏爱暖色: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
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
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三、人物与心理画在中间的小人表示这个孩子比较受欢迎,有点自我中心;如果手臂是向上画的,表示他这个孩子很快活,很得意;如果手臂部分画的比较大,则说明孩子的占有欲比较强;如果孩子的手是放下的,比较贴近身体的,说明是比较温顺的孩子但是同时也有点胆小。
带有一些愤怒情绪的孩子,通常会把牙齿画得很尖,不画孩子的耳朵因为不想听父母的唠叨,不爱画眼睛或者眼睛闭起来也常常表示孩子们有回避的心理。
四、环境与心理太阳:太阳在孩子心目中是快乐、明朗的象征。
房子:房子是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是必要的引導技巧: 1.形式〈style〉--─內容是不是區劃式 〈分離式〉?畫在紙邊嗎?加重的塗 畫人物嗎? 2.象徵符號〈symbols〉─是否與佛洛依 德學派〈Freudian〉的象徵主義有關 係嗎? 3.活動或動作〈action〉─個體家中的 成員在做什麼?其他人之間的動作可 確認嗎?
藝術之繪畫治療有兩種不同的取向:
〈一〉以心理分析為主的藝術治療模式,即 是藝術作品的呈現視為非語言溝通的媒介, 且藉以給於聯想和說其當事者的的情緒和 感受。 〈二〉以藝術本質論為主的模式,即是個體 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了身心暖和 的空間,減低了情緒上或是情感上的衝突 與困擾,而使個體協調以達到淨化情緒與 提昇覺知力的效果。
曼陀蘿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倫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運用畫來評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他的方式是請小孩子畫出一個 人物畫〈D-A-P, Drawing a Person〉,而 依據其所畫出『像人』的人物畫之結構部分, 如頭、手、身體、腳、手指等來計算分數, 已評估其智力。如畫頭部或畫好像似頭部就 給一分,有畫腳或是畫兩條擬似腳的則給一 分,被認為是畫了手胳子、衣服上的鈕扣、 鞋子等而逐次累積分數以評分。
三、家庭動力繪畫的意義和指導原則 三、家庭動力繪畫的意義和指導原則
家庭繪畫不僅是家庭與治療師;而且也 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一種溝通。 Kwiatkowska是在國際心理健康組織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首先使用家庭治療的先驅,他 發現在治療過程中,家庭成員的參與不 但治療了家庭關係,也使得個體一樣好。
4.身體特徵〈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每一個個體的手胳臂的伸展特徵如何? 舉起來呢?還是放在身體前面或是後面, 或是下垂的?身體的哪一部分省略?擦 拭的頻率如何?家庭中哪一位被省略了 呢? 5.K─F─D的格局〈K─F─D grid〉─家 庭成員畫中的位置?彼此之間的關係? 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距離如何?
何謂曼陀蘿? 何謂曼陀蘿?
曼陀蘿〈Mandala〉是象徵著一種秩序、個體的宇宙 和一種自我內在的秩序,整個過程藉著被治療者所 使用的顏色來進行分析評估。佛洛伊德和榮格兩者 特別強調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和象徵化作用 〈symbolization〉的理念。 曼陀羅(mandala),梵文單詞,指神奇圓圈之意, 是一種富有象徵性的圓與方的形式。在希臘神話與 印度瑜伽術中,這個神聖的幾何繪畫圖形是用來靜 思打坐的工具。在榮格的無意識原型理論中,這個 圓圈則象徵著做為心理整體的「自性」,是一種朝 著創生新性格而發展的過程。 曼陀羅是許多文化裡頭共通的象徵,在圓形當中帶 有一個四方的結構。榮格認為曼陀羅是「成形,變 形,永恆心靈的永恆創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 表,是通向中心點,通向自體完整化的道路」。
〈8〉過程中的作品是一種診斷的指標,亦需要個體 一連串的作品表現,才能評估其症狀的發展。 〈9〉在團體的藝術治療過程中,鼓勵成員的表達和 參與,以增加同儕的互動和凝聚力。 〈10〉藝術的創作需要涉及個體的感官和知覺,所以 可以促進幼兒的感覺統合,或某些病人的復健方式。 〈11〉藝術的表達具有時空的整合性,其間可能投射 了個體過去、現在,甚至於未來的思想和情緒。 〈12〉過程中當事者能直接經歷到能量的改變,與創 造潛能的釋放。
〈4〉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個體的情緒發洩管道, 不致於傷害他人,且被社會許可的。 〈5〉整個的創作過程是自發的與自控的行為, 因而個體的情緒可以獲得暖和。 〈6〉創作品是當事者意念和情感的呈現,透過 此藝術治療的過程,而得以統整其意念和情感。 〈7〉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獲得個體的潛意識資 訊,可以不必涉及個體較脆弱或需要的防衛作 用。
據AATA給以藝術治療的定義是:藝術治 療提供非語言的表達及溝通的機會。藝 術治療分為兩種不同的探討領域:一是 藝術創作的本身即是治療,在其間的過 程可以緩和當事者情緒上的衝突或困擾, 且有益於增加其自我認識和自我的成長; 另一是將藝術運用於心理治療,則作品 與作者本身的一些聯想,是有俾益個體 藉以維持其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平和 及一致性。
需要瞭解治療學,明白你自己與其他個 體各階段的發展、心理動力學和彼此之 間的互動關係,最後熟悉這自然的治療 關係與幫助被治療著改變的基本結構方 式。 藝術治療不僅僅是幫助被治療者進行創 造的表達,也是一種最基本教育的涉入, 指導藝術治療是屬與治療學或診斷學的 領域,這是次要的目標,然而如果治療 師教的是技巧,其說是因為過程本身的 需要,而寧願說是為了幫助被治療者達 到較高的昇華作用增加其自尊心 〈Rubin J.A.,1984〉的一種型式。
1950年代葛拉瑪‧依蒂絲〈Edith Kramer〉的 理念重點在於藝術創作的活動過程之本身即 具有治療的效用,從個體的身心能獲得如何 釋放,而擁有暖合的空間,Kramer認為在執 行心理治療時,藝術治療是一種輔助的工具, 藉以在進行藝術治療來幫助個體發洩其潛意 識的問題,與消除其防衛性,這種象徵性的 治療經驗,個體在安全的環境氣氛下,而其 行為將會有所改變。 Naumburg 和 Kramer 兩 者 持 著 不 同 的 論 點 , Naumburg主張透過藝術的型式,作為個體在 治療中對情境的相關事件產生知覺重組的歷 程,亦是個體對整個治療情境中的關係一種 茅塞頓開的領悟〈insight〉的基礎。
二、繪畫治療的意義和特質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AATA,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ation,1969〉:藝術 治療者必須熟悉許多藝術和治療兩領域 的理念,如必須瞭解如何運用有關藝術 的媒介和過程;藝術的自然性和潛在性; 同時必須瞭解藝術創造過程-包括藝術 的語言,如自然象徵符號的意義、各種 藝術型式和內容。
藝術治療在心理治療的運作中賦有下列 特性:
〈1〉藝術治療的表達,常運用心象作思考。 此心象思考屬於個體直覺式的思考方式,往 往能透露潛意識的內容。 〈2〉藝術治療的過程因具備非語言溝通的 特質,治療的對象以一般的心理治療為廣。 對於特殊的殘障者亦可執行此治療方式。 〈3〉在當事者投入其藝術創作的過程中, 較少的心理防衛作用,而潛意識的內容自然 顯現,同時也容易建立良好關係的好方法。
兩位傑出藝術治療家的理念對近代的藝術治療 有相當的影響力,以1930年代,諾柏格‧瑪格 莉特〈Magaret Naumburg〉強調分析 〈analysis〉和動力〈dynamic〉的心理治療 傾向,以鼓勵病患自發性的繪畫且加以自由聯 想與解析,因此在一對一的治療關係中,藉著 藝術的型式來進行心理分析闡釋 〈Arnheim,1974;Naumburg,1958,1966; Wadeson,1980〉。 影片:The Sixth Sense 影片:抓迷藏 影片:艾美的世界
第一章 幼兒繪畫分析的 基本概念
一、繪畫治療的發展史
繪畫描繪了屬於孩子自己的想法、感覺、 情緒。然而大多數的孩子較自然且自發 地運用動作,與非語言的來表達自己, 且非常喜歡畫人物,似乎在其圖畫中蘊 涵著許多特殊或有意義的含意。
二十世紀初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 (Freud,S.1965)以意象(image)和心 像(mental image),來探討病患潛意 識的問題和藉以解析夢的寓意,同時佛 氏的學生榮格(Carl Jung)亦使用曼陀 蘿〈Mandala〉在心理治療活動,鼓勵病 患藉著繪畫的過程來將其內心的情緒、 感受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