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心理分析

发展脉络:从19世纪末,人们开始尝试系统的通过图画了解人类自身。最初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儿童身上。伯特(Burt,1921)对儿童绘画进行分析,将儿童及青少年的图画分为不同阶段:2-3岁为随意涂鸦阶段;4岁时开始有简单线条;5-6岁时用粗略的象征代表人和动物;6-10岁时开始描画细节;11岁时开始临摹他人的作品;12-14岁,偏好几何图形和装饰;青春期对色彩和形状产生兴趣。凯洛格(Kellog,1970)通过对幼儿图画的研究,证明儿童绘画有发展的连贯性和规律性。

古迪纳夫(Goodenough,1926)研究儿童及青少年画人的规律,,让儿童“画一个人”,并第一个尝试从其所画的人来判断其成熟度和智力。他首次把图画与智力评估联系在一起。

哈里斯(Harris,1963)对其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他让儿童画三张画:“画一位男性”,“画一位女性”,“画一张自画像”。他提出“绘画是认知成熟的指标”。他修订了古迪纳(Goodenough,1926)的评分标准,根据年龄差别,选择了73个评分项目,包括身体部分、衣着细节、比例与透视等。一些具体的项目包括:是否画出了头部、躯体、胳膊、腿等大的部位;身体比例是否正确;胳膊和脚是否靠在一起;头部是否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是否有手指等。由于他要求儿童尽可能把人画得完整,所以他不限定绘画时间。

哈里斯把儿童绘画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儿童主要画有一定形状和特征的斑点;第二阶段,儿童处于模仿和复制阶段,出现个体差异和人物的细节;第三阶段,展现美感和愉悦。

麦琪欧文(Machover,1949)把儿童图画应用在临床技术中。科皮茨(Koppitz,1968)拓展了画人的分析系统,发展出较为系统的、针对5-12岁儿童的评分项目表。科皮茨(Koppitz,1984)对11-14岁的青少年进行研究,提出在11岁之后,青少年人物绘画的细节方面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系统的增加。

布克(Buck,1948)及哈姆尔(Buck&Hammer,1969)介绍了屋-树-人的技术,以及如何对其评估。乔莱斯(Jolles,1964)对屋-树-人图画的各种特征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描述。哈姆尔(Hmmer,1971)把屋-树-人的技术应用在临床中。

阿佩尔(Appel,1931)把图画应用在家庭研究发面,首先提出可以用“画一个家庭”的方式,来了解家庭成员互动的信息。沃尔福(Wolff,1942)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赫斯(Hulse,1951)提出画家庭图的技术。伯恩斯和考夫曼(Burns&Kaufman,1970,1972)发展出动态家庭图,要求作画者表现出“全家人一起做什么事情”,以增加图画的动态性,由此可

以得到更多的家庭成员互动的信息。

普洛特和菲利普(Prout&Phillips,1974)研究学生在学校中情况,要求学生画出“我和学校里的人(老师、同学),在学校里做什么”,提出“学校动态图”的模型。沙堡(Sarbaugh,1982)对学校动态图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普洛特和塞尔莫(Prout&Celmer,1984)提出学校动态图与学习成绩相关。诺夫和普洛特(Knoff&Prout,1985)把家庭动态图和学校动态图合并成一个模型:家庭与学校动态图。

基本理论:英国艺术家协会为绘画治疗下的定义是在艺术治疗师的协助下,透过绘画、塑造等艺术媒介,从事视觉心象(visual images)表达,藉此心象表达把存于内心而未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向外呈现出来(郝琦,麦青,2007)。

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人们对图画的防御心理较低;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人们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或相反)(严文华,2003)。

心理投射经典观点认为投射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一种将自身拥有的或难以接受的想法、感受、特质或行为归于他人的心理过程,它能帮助个体保护自己避免所知觉到的危险,并缓解难以忍受的焦虑和冲突。绘画疗法以心理投射为基础,帮助来访者将自体不被接受的方面“转移”到他人身上及作品上,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从而缓解紧张以摆脱心理焦虑和问题行为的困扰(李科生,2012)。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聚集的大量能量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渠道发泄出来,而满足本能欲望、发泄能量的直接方式往往为超我的道德规范或现实要求所不容,因而会遭受自我和超我的抵制与压抑。这些受抵制的力比多不得不转换对象和改变方向,企图以间接的方式发泄出来。如果力比多发泄的直接与原始的方式是被社会赞许的、高尚的间接方式所替代,这就是自我的一种防御机制,即“升华”(郑雪,2007)。绘画治疗中通过创作中的升华,个体不仅能使未得到满足的性本能以合理的方式得到宣泄。同时,内心冲突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都可以升华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即绘画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过程。原始的冲动、欲望、本能等这些元素虽然都不被意识认可,但这些焦虑的元素在创作中会投射到画面上,治疗师根据对绘画作品的解读并借助作品为媒介,为来访者的创作提供情感支持和适当的建议,以促使患者将内在的原始冲动与幻想成功地转化为绘画创作,获得无意识与意识的整合,促使心理整体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看待问题的新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李科生,2012)。

绘画心理测验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不受语言、认知能力和年龄的限制;绘画活动本身具有

治疗意义;绘画测验中包含很多隐含信息,可以一画多测。

劣势:绘画心理研究缺乏本土的研究数据;绘画心理分析对分析者的要求较高;绘画心理分析的标准化应用问题。(陈侃,2008)

常见的图画技术:画自画像、画一位异性、画雨中之人、画家庭动态图、画树、屋-树-人、自由绘画等。

怎样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幅图画:一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包括其画面大小、笔画力度、构图、颜色等;二是从画的过程去分析,包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是否有涂擦,花了多长时间等。三是从画的内容上去分析,包括画的是人还是树等(严文华,2003)。

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应从图画的整体对图画进行分析;对每一幅画的分析,都必须要考虑所有的指标和要素以及绘画者的信息;重视作画者本人的解读。

本文重点介绍如何分析树木人格图。

怎样分析树木人格图:

树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