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4110430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案:《宏观经济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测量、通货膨胀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等。
具体来说,我们将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2. 学生能够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并了解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
难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计算方法,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新闻报道,引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让学生了解GDP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2. 教材讲解:讲解GDP的计算方法,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组成部分。
通过PPT和板书,清晰地展示GDP的计算过程。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一个国家的GDP。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GDP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给定国家的GDP。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5. 教学难点讲解:讲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并解释其中的经济原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8. 教学重点讲解:讲解政府如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9.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并解释其中的经济原理。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院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它在经济类课程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认清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借鉴,参考,择取,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能力.《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会计学,贸易学等经济类课程有关联,在应用上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本课程拟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由萨谬尔森编写的《经济学》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1,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4月版.2,[美]劳伦斯.迈因纳斯,凯思林.南茨著,曹祖平等译:《经济学学习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阐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以及如何用它们解释近年来许多非常重要的历史问题和政策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明确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明确为完成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主要的政策工具;了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策目标间进行权衡的可能性;了解政策工具及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深入了解总供给,总需求以及宏观经济均衡;利用总供求的分析来说明经济政策和外生变量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的.一,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2,由于大萧条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认识到,政府必须更多的参与使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化的活动.当市场经济靠自身的力量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的水平,政府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失业和缩短经济下降周期.3,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周期的反复无常的变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以减缓经济活动中的这种摆动,并且尽力使GDP保持在或接近于其潜在的水平.4,劳动力分为两组:正在工作的个体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个体.失业率计量的是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率,既不在工作也不在找工作的个体并不列入劳动力之中. 5,稳定的物价是健康经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物价迅速变化会扭曲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决策.物价总体水平最常用的衡量方法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二,总供给与总需求1,一国的总供给(AS)取决于企业能够收取的价格水平,以及经济的生产能力或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由可以获得的生产性投入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管理与技术效率本身决定的.2,总需求(AD)是指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愿意对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总额.AD受价格水平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3,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经济的总产出.全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按需求者愿意购买企业所愿意销售产品的水平来确定.直接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决定就业,失业和净出口.第二章经济活动的衡量本章内容教学任务完成后,学习者应当能够:清楚的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以及精确的衡量一国产出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明确GDP计算的产出法和收入法或成本法的定义;了解GDP计算中间产品和增加值的定义;解释名义GDP与实际GDP 之间的区别;按照生产法分析GDP的构成: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并解释其原因;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解释为什么一国总投资(IT)通常要等于该国总的私人储蓄(PS)加政府购买(GS);区分3种不同的价格指数:CPI,GDP缩水和PPI.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的产量的最综合的指标.它由一国在给定年份中的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等4个部分的货币价值之和构成.2,通过使用物价指数,能够"紧缩"名义GDP(即用现价计算的GDP)以得到更准确的实际GDP(即用某一个基准年的货币购买力所表示的GDP)指标.使用这样一种物价指数可以照顾到由于价格水平变化所造成的统计尺度的变动.3,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是两个进一步推算的官方统计项目.可支配收入(DI)是指在扣除税收支付,未分配利润中的公司储蓄以及转移支付之后,人们实际上剩下来的能够用于其消费或储蓄的收入.4,根据国民帐户的规则,所计算的储蓄必然等于所计算的投资.在一个假设的只存在家庭的经济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一个完备的经济中,私人储蓄加政府盈余等于国内投资加国外净投资.储蓄与投资的恒等意味着:无论经济是处于,景气还是萧条,社会是处于和平还是战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关系都必然是成立的. 5,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国内生产净值都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真正的经济福利的指标.近年来,统计学家开始作一些修正,对一些非市场活动(如地下经济)进行衡量. 6,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出现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下降时则出现通货紧缩).我们用物价指数来计量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价格概念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它衡量的是消费者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与基期年份的支出之比率.第三章消费与投资通过本章内容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决定性;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的定义;将个人消费函数加总得出一个国家的消费函数,它是由可支配收入,财富,永久性收入以及生命周期假说决定的;认识到投资是全部支出的第二大组成部分,要理解经济中投资支出的水平取决于预期收入,成本和对未来的预期;将消费和投资视为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消费与储蓄1,消费(C)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DI)决定的,因此,消费函数把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储蓄(S)是未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函数是消费函数的镜像反映. 2,边际消费倾向(MPS)是消费变化与可支配收入基本变化之比率.边际储蓄倾向(MPC)是可支配收入变化相关的储蓄变化的相应比率,MPS+MPC=1.3,可以把个人消费函数累加起来,以对全国消费函数进行估算,这也取决于可支配收入.4,消费函数是以纵轴上的消费支出和横轴上的可支配收入绘制而成的,通常,如果财富或长期收入等其他一些变量发生变化,消费函数和相应的储蓄函数,会向上或向下移动.二,投资的决定因素1,投资――对新住房,工厂,设备以及库存增加的支出,是总需求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决定总需求,而且在于它与资本存量,长期经济增长和总供给的关系.2,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经济中产出或GDP的总体水平.假如经理认为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坚挺,那么公司更愿意投资于新厂房和设备.因此,假如经济在增长,销售在上升,公司则更愿意投资.这种产出变化率与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3,投资的第二个重要决定因素是成本.因为资本设备通常价格昂贵并能持续使用多年,公司往往通过借贷来为其投资项目融资.因此,利率是与投资相联系的一种重要成本.与投资有关的另一个成本因素,是政府对公司征收的公司税.纳税减少利润,因而减少投资项目的吸引力.替换办法是,由政府提供投资税额减免,以鼓励公司扩大投资.4,投资是总需求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这种不稳定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在确定投资水平时预期的重要性.5,投资需求曲线把利率与投资水平联系起来.该曲线向下倾斜,当经济中的产出,税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变化时,能够上下移动.第四章经济周期和总需求理论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能够:概括出美国经济周期的经历以及原因;理解经济周期各连续的阶段;描述总供给和总需求背后的经济周期理论;要懂得使用预测经济周期行为的经济建模方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了解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的差别.一,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各不相同又各自相同.每个经济周期都有其各自的产生原因,时间长短,严重程度和发展轨迹.但是尽管存在这些不同,它们均遵循同一基本模式:陷于衰退;降到最低点;转向恢复和进入繁荣,达到顶点.之后再重新开始这一过程.虽然它们存在不同之处,但某些政策的基本模式有可能减轻周期波动的严重性.2,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有不少解释,可分为两种类型:内部的和外部的.外部的产生根源包括经济体制外发生的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等.内部机制包括乘数加速数原理和需求引致周期.3,经济学家们并未充分理解产生经济周期的根源.由此适当的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理论.二,总需求的分析基础1,总需求包括经济各部门的全部意愿支出:消费(C),国内私人投资(I),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采购(G)以及净出口(X).2,AD曲线向下倾斜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得相对稀缺或紧缩,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则下降.3,微观的和宏观的需求曲线之间存在若干重要的区别.微观中,注意力集中于某种商品的某个市场.在宏观中,我们旨在获得一幅整体经济而非仅仅是一个市场的图景.4,有若干原因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其中,两种主要的变量是政策变量和外生的变量.政策变量包括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变化.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之外或超出决策者控制范围的变量.第五章乘数模型本章探讨乘数模型,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点有:理解简单经济均衡状态中,S和I与C+I是等价的;解释简单经济朝均衡状态移动开始时经济是不均衡的;解释计划和实际的支出与投资之间的区别;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的值;理解乘数模型是怎样与经济中的AS-AD模型相结合的;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怎样影响乘数模型中的产出的;理解税收乘数与支出乘数的差别.一,基本乘数模型1,在一个简单的封闭经济中,意愿投资和储蓄将确定GDP的均衡价值.为简化分析,教科书中假设投资是外生的.即把投资作为已知条件,而不由GDP决定,可以将投资曲线画成一条横线.2,通过把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C+I)与总产出相比较,发现经济的均衡状态.3,乘数与消费联系紧密.当公司多投资时,就业于投资的项目的工人将挣的更多的收入.MPC决定他们将消费多少额外的收入.然后,开支接受者将根据MPC转而支出更多.4,乘数对于产出变化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离充分就业或潜在GDP水平有多近. 二,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1,乘数应用于影响和冲击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外部变化包括战争,气候和石油价格变化等.影响经济的内部变量包括政府开支,税收和投资.2,政府在提供集体或公共货物以及重新分配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宏观经济理论进一步确定了包括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稳定经济的政府作用.财政政策如运用适当,对产出,就业和价格会产生重大的影响.3,政府用税收为其开支筹措款项.当政府征收一笔固定数额作为税收时,采用一次性收税法,不管经济的产出水平.这时,DI不等于GDP,而是DI+T=GDP.4,假如经济中的总支出超过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扩张.而如果C+I+G小于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收缩.5,G的变化对GDP的效应与I的变化完全一样.它表示消费函数以外或超出消费函数的支出变化.因此,1/(1-MPC)=1/MPS.6,税收乘数等于支出乘数乘以MPC.当政府改变税收时,也将对经济产生倍数效应.然而,税收乘数总是小于支出乘数.第六章货币与商业银行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理解:货币体系发展的过程;了解M1与M2的差别;利率决定货币价格的作用;货币的3种职能;了解银行系统发展的过程;明确在银行系统中货币乘数背后的数学原理;了解金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转换;了解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以及所引出股票市场价格的随机行走理论.一,货币和利率1,在我们的经济模式中,使用的货币主要形式是交易货币即M1.M1包括流通中的硬币和纸币,再加上即期和其他活期存款.M2作为广义的货币总和,包括M1,储蓄帐户和小额的定期存款.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一更广义的货币定义较之M1已成为一种更稳定的衡量货币供给量增长的指标.这一发展趋势部分是因为银行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新的支付工具所致.2,利率是货币的价格,经济中没有不变的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条件会导致利率升高:存款或贷款的到期时间越长;与这一特定贷款或金融投资相联系的风险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小;与贷款相联系的行政管理的成本越高.3,借款者和放款者同样需要关注通货膨胀对其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价值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将会下降.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4,货币作为商品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货币具有三个基本的功能:交换媒介;记帐单位;价值储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资产或财富的成本,是对获得更高收益率或更高的其他金融资产利率机会的放弃.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主要为:交易需求,资产需求. 二,银行业务和货币供给1,银行以无息准备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资产.这部分准备金以现金形式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或存于中央银行.持有准备金是为了符合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银行之间日拆现金的需要.2,"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使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每一笔新存款中,必须有一部分以闲置的准备金形式持有,其余的部分才可以贷放.货币供给乘数=1/存款准备金比率.事实上,如果银行持有过量的准备金或者当所有的新货币不被存入银行时,货币创造过程就会减弱.第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描述美联储的运行结构;简述公开市场的运行方式;叙述货币政策变量,政策的中间目标与目标变量的区别;解释美联储和银行系统解除管制的后果;描述货币市场供求图中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名义利率变化之间的联系;叙述银行储备的变化和货币供而引发的名义GDP的变化,名义利率,投资和其他支出与它们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之间的联系.一,中央银行业务和联邦储备系统1,美国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储备系统的管理委员会制定.美联储根据该委员会做的决定,控制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美联储通过改变贴现率,增加或减少准备金的数量,从而启动影响总需求的机制.2,从本质上讲,货币政策是为了使借款更容易或更困难而设计的一种政策.借款的人之所以借款是为了消费,因此,如果借款的数量能够得到控制,那么消费的总量也同样可以得到控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增加.3,商业银行不只是为了证明它们对银行业务系统有信心才与美联储保持一致,而是由于法律的要求,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对客户的存款留有准备金,美联储的存款是持有准备金的最便利的方式.如果美联储开始执行紧缩货币的公开市场业务时,商业银行恰好有多余的准备金.银行不会因为准备金不足而产生减少贷款和存款的压力,美联储必须继续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直到商业银行感到压力为止. 二,货币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1,随着公司和家庭借款数量的多少,货币供给可以改变.以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避免经济衰退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美联储试图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也可以随国际储备的变化而变化.货币政策影响价格,产出,增长和价格的过程称为货币传导机制.2,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实际经济情况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一条是货币需求曲线,另外一条是投资需求曲线.从长远观点看,货币供给导致名义价值成比例的变化是可能的.但没有带来产出和就业的真正改变,叫做"货币中性". 第八章失业与总供给基础本章教学要求学习者理解与掌握的重要内容有:叙述总供给背后的两种基本要素;解释有关总供给曲线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的差别;解释总供给曲线短期和长期形状的差别;理解奥肯法则;了解失业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解释失业率的计算过程;区分摩擦性,结构性及周期性失业;区分自愿性和非自愿性失业.一,总供给基础1,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其潜在的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工资,价格在经济中的行为方式共同决定.2,古典主义的看法:工资和价格对经济反应灵敏,具有完全弹性.因此,一国经济基本上完全由其潜在GDP水平决定.即总供给曲线就表现为一条在潜在GDP水平上的垂直线.3,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工资和价格对经济的反应是缓慢的,具有粘性.因此一国经济可能在远低于潜在产出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即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或一条非常平坦的曲线,至少在潜在GDP的左侧.二,失业1,奥肯法则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奇迹,它告诉我们,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如果实际GDP与潜在GDP以相同的比率增长,那么失业率保持不变.2,失业者指那些现在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就业者指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根据失业的原因将失业分为3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又试图通过区分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来了解失业及其背后的原因.3,不同类型的失业要求政府作出不同的政策反应.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不会给经济带来多大的麻烦;周期性失业可通过经济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低谷来解决.但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重新培训,才能让他们找到新的工作.第九章保持价格稳定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叙述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区分温和型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叙述通货膨胀怎样对财富的分配,资源配置及相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区分惯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总供给,总需求图为背景,解释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总结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种惯性通货膨胀的作用;定义最低可持续失业率并对降低它而所面临的挑战加以解释.一,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影响1,人们常常用某一期到下一期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来衡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不是说所有的价格都在上涨,它是价格和成本的综合水平的上升.2,尽管历史上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但令人欣慰的是,急剧的通货膨胀不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会严重到破坏相关的价格体系,而且预期通货膨胀率十分稳定且可以预见.3,均衡的通货膨胀使所有商品或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成比例上升,非均衡的通货膨胀则只影响特定的商品或商品种类.人们可以通过事先的计划安排来消除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但由于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产生再分配效应,人们不得不采取巨大成本加以规避.因此,非均衡且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最具有破坏力.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引起的,而且经常与更高的实际GDP 和名义GDP联系在一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成本上升推动总供给上升,因此它与更低的实际GDP水平联系在一起.惯性通货膨胀率所反应的是通货膨胀的内在的比率,在这样一个比率水平上,人们可以对它产生预期.2,由于经济具有动态的本质,我们永远不能期望可以根除失业现象.要增加就业,必须保持高于企业意愿的工资率,这就对经济的通货膨胀产生向上的压力.LSUR是最低可持续失业率,这是在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下,我们可以期望达到的最低失业率.3,菲利普斯曲线向我们展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短期看,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从长期看,惯性通货膨胀会上升,从而整个菲利普斯曲线会向上移,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将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三,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两难困境1,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经济体可采取措施使自己与通货膨胀绝缘,这些措施包括:各种转移支付,调整名义利率等.2,为了降低惯性通货膨胀率,一个国家必须承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后果.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实现完全稳定的价格和自由市场的基础上维持充分就业.第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政策。
2024版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只是研究角度和 对象不同。
区别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 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 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 问题。
实践案例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普遍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 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如降低利率、扩大政府支出等。 在某些特定时期,如通货膨胀严重或财政赤字过大时, 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国际间政策比较和启示
美国
美联储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则受到国会和总统的较大影响,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相对复杂。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目录
• 宏观经济学概述 •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 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探讨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践应用 • 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互动关系 •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及未来展望
01
宏观经济学概述
Chapter
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运 行规律、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 经济学分支。
通过国际比较,可以了解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差异,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03
比较指标与方法
常用的比较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经济增长率
等,比较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横截面数据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
03
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探讨
Chapter
失业类型、原因及影响分析
失业类型
各阶段特点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特 征和发展重点,如工业化初期以农业 为主导产业,工业化中期以重工业为 主导产业等。
《宏观经济学》讲稿.pptx
❖6、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三种方法相结合 ❖7 ❖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工具 ❖宏观经济学更多地运用模型工具——符号、公式等来仿真经济 世界中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变量有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两种。经 济模型的目的是解释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10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宏观经济理论的早期阶段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和发展时期。 ❖两个特征:第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掺杂 在一起的。他们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或发展问题,既 涉及价值、价格、分配等微观问题,也涉及国民财富、经济增长 的原因、货币、财政等宏观问题。第二,古典学派的宏观经济学 说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其微观理论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前,是现代 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 是新古典经济学。
3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我们将讨论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国民经济 总量(又叫国民收入)如何核算?二是国民经济总量如何决定? 三是国民经济总量如何长期、持续、有效地增长?围绕这三个大 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展现为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 ❖2、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3、国民收入决定中的几个专题 ❖4、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三、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围绕着国民收入来展开的,所以又称为收 入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围绕围绕价格展开的,所以又被称 为价格理论。
11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是以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存在失业 的经济均衡理论;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 中心;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体系;第五,创立 了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第六,明确提出 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宏观经济学》说课
组 编 教育部高教司 主 编 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精选2021版课件
1
Company
Logo
一、教学目的或目标
1《宏观经济学》是系统介绍国 民经济运行、结构、核算和循环的 理论,系统介绍凯恩斯国民收入决 定模型,并据此介绍失业、通货膨 胀、国家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 币政策)、经济增长与周期等国民 经济的基本理论。
8
精选2021版课件
Company
Logo
六、学好宏观经济学是不是很难?
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
Hale Waihona Puke Step 1❖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并理解
Step 2
❖不耻下问, 有问题就问, 随时随地解 决问题
Step 3
❖认真完成 课后作业
3
精选2021版课件
Company
Logo引言
二、宏观经济学考虑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经济活动及 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
❖ 社会的总产量(为什么美国的GDP比中国多?) ❖ 收入(为什么美国人比索马里的人要富裕?) ❖ 价格水平(为什么猪肉价格比十年前翻了三
倍?)
❖ 就业水平(为什么有很多人下岗,大学生也说 找工作难?)
7
精选2021版课件
Company
Logo
五、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的教学体系
短期决定及 对策
国民收入
产品市场
经
济
总需求曲线 货币市场
政
国际市场
策
总供给曲线-劳动市场(和总量 生产函数)
长期决定和对策-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
宏观经济学说课ppt课件
2020/3/11
1144
具体的学习方法
预习复习法
探究学习法
练习学习法
学会设疑、发现、尝试、联想、总结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15
六、教学程序设计
导入设计
复习旧课
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性、应用性、 课
解决问题能力
呈
现
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16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角色扮演法
导入法; 讲授法与演示法; 点评与总结反馈法。
2
2.课程地位
与之前学科的联系: 作为专业基础课,《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共同
构成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前有微观经济个体视角对经 济的理解做铺垫,再研究宏观经济,更有助于从总体上鸟 瞰总体经济的运行。
与后续学科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对学生
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为以后学习《货币银行 学》、《财政与金融》、《证券市场》《股票与期货》等 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5绪论绪论开篇的话开篇的话22第九章第九章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决定1010第十章第十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88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88第十二章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66总结总结归纳复习归纳复习22总计总计363666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通货膨胀理论4现代经济周期理论6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推导过程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抉择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教学难点课程总学时
宏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本章简介: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2)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本章目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按照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经济学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宏观经济学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宏观一词源于希腊文,表示“大”的意思。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单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我们日常遇到的几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什么决定的;引起一个国家经济波动的因素是什么;导致一个社会的失业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什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三、几个宏观经济学的问题1)经济增长: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案例:2002年拉美经济乌云密布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拉美经济今年将出现0.8% 的负增长,人均产值负增长2.4%。
报告称拉美地区的经济前景“令人沮丧”。
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的拉美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
今年的失业率将超过9%,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达到8%,“从80年代以来还没出现过这样的逆境。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今年的出口将下降 1.5%。
外来资本流入量依然很少,今年是连续第4年出现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两个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2)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收缩期、谷底、扩张期和顶峰。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3. 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 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历程;- 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 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 讲解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方法;-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3. 第三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影响;- 讲解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和政策调控。
4. 第四讲:货币与金融市场- 介绍货币的产生和功能;- 分析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均衡;- 研究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和调控。
5. 第五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探讨财政政策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冲突。
6. 第六讲: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 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探讨国际贸易的收益和成本;- 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对每个内容模块进行系统教学,通过讲解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报告撰写,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
宏观经济学公开课教案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变量。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变量。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的投入等。
3.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指标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发展水平。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波动和周期性变化的理论体系。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
1. 经济周期的定义与特征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和变化,其特征包括周期性、波动性和不规则性。
2. 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经济表现各不相同。
3. 经济周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内外部冲击、投资与消费需求、货币政策等。
这些因素会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第三节: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宏观经济政策是指通过调控经济运行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
本节将介绍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类与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类,其目标包括稳定物价水平、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等。
2.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调控手段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3. 财政政策的工具与调控手段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国际视野宏观经济学的国际视野是指宏观经济学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
宏观经济学教案2024
宏观经济学教案2024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宏观经济学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国民收入核算、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等。
2、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经济形势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提高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
2、难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成因和治理。
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一些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4、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经济学书籍和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其他核算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等。
实际 GDP 与名义 GDP 的区别和换算。
GDP 核算中的缺陷和改进方法。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的概念和条件。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乘数理论及其应用。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
LM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
ISLM 模型的均衡分析和政策应用。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利率的决定》。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 由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第五版。
该教材以全面反映新知识、新信息为主要特色;在内容上: 坚持基础性、针对性原则, 根据经济学基础理论选择教学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在教材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三节, 是首次介绍货币市场, 进而学习LM模型, 掌握IS-LM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等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本着教学大纲的标准,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
教学难点: “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谈一谈。
三、教学目标根据《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们这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货币市场的供给、需求、均衡等理论。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我将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理论逻辑与数学关系相结合以及图形分析”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本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2-3分钟)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货币市场, 并且缺乏对货币市场的感性认识, 所以拟合产品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 即需求供给均衡。
然后, 告诉学生货币市场有同样的实现均衡的过程, 只是货币价格是利率。
《宏观经济学》讲稿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规划、鼓励新 兴产业发展和限制落后产业等措
施,来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组织优化
政府通过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 兼并重组和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 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和竞争力。
市场准入与退出
政府通过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和退出 机制,来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企业 竞争。
05
宏观经济学理论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 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从整体上研究整个经 济。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总体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包括总需求、总供给、国家财政和货 币政策等。
就业与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 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充分 就业。
收入不平等与宏观经济学
01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收入不平等可能导致消费不足,影响经济增长。
02
收入不平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过度的收入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引发社会冲突。
03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收入不平等可能导致贫困问题的加剧,影响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 详细描述: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市场机制在长期内能够调节经济达到均衡状 态,而政府干预在短期内是必要的,以应对市场失灵和经济波动。该学派主张 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同时保持市场机制的运行。
• 总结词:新古典综合学派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实现经济的 稳定和增长。
• 详细描述: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相互协调,以实现 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2024年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经济学完整体系。
3
宏观经济学重要性
对于理解国家经济政策、把握经济走向具有重要 意义。
2024/3/1
4
课程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 念、原理和方法。
2024/3/1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知 识分析经济现象,解决
第六课时
复习课程重点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 的理论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和阅 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宏观经济学相关问题。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3/1
11
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系统讲授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宏观经济运行规律。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4
爱国主义情怀培养
2024/3/1
讲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01
通过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比较国内外经济政策
02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
经济政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关注国家经济安全
03
在阐述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时,强调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题解决能力。
2024/3/1
8
重点章节与知识点
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
介绍GDP、GNP等国民经济核算指 标,分析经济增长的因素和趋势。
失业与通货膨胀
阐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概念、类型和 影响因素,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治 理措施。
宏观经济学讲稿
宏观经济学讲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可不是某个具体的企业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而是从国家甚至全球的层面,去考察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等一系列大问题。
咱们先来说说经济增长。
这可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在增加。
为什么经济增长这么重要呢?想象一下,如果经济一直不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就业机会也会有限,社会发展也会停滞不前。
那经济怎么才能增长呢?这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等。
技术进步就像是给经济发展装上了强大的引擎,新的技术能让生产更高效,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资本积累呢,就是不断地投资,建设工厂、购买设备,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接下来,咱们谈谈通货膨胀。
这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词。
通货膨胀简单说就是物价普遍上涨。
如果物价涨得太快,咱们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少,这可就会影响到咱们的生活质量啦。
那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呢?有时候是因为需求太旺盛,大家都想买东西,钱就不值钱了,物价就上去了。
还有的时候是因为成本上升,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提高,企业为了保证利润,只能提高产品价格。
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
再说说失业率。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如果失业率太高,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不仅个人的生活受到影响,整个社会也会不稳定。
失业率的高低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经济繁荣的时候,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失业率就会下降;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可能会裁员,失业率就会上升。
政府也会通过一些政策来促进就业,比如提供职业培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等。
国际贸易也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在的世界经济越来越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学说课
宏观经济学教案(2014年6月修订)学院二○一四年六月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
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
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
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
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
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整体经济现象,掌握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本文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失业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探讨国民收入的来源、构成及其决定因素,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
2. 通货膨胀与失业: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3.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了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宏观经济指标。
2. 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3.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手段,掌握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方法。
1. 提高学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合理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国家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影响因素。
2.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手段及其运用。
(二)难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2.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关系及其政策调控。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
2024年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样例5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01 02 03
经常账户
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商品和服务贸易反 映了一国进出口活动的规模和结构;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 资收益,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成果;经常转移主要涉 及政府间的无偿援助和捐赠等。
资本和金融账户
记录了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资本账户反映了一 国资本输出的增减变动;金融账户则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 资和其他投资等,反映了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 动情况。
资产价格渠道
货币政策调整影响股票、 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而 影响财富效应和消费。
22
财政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财政支出
通过公共支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府购买等方式调节总需求。
税收政策
通过调整税率、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23
财政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 转移支付:通过社会保障、补贴等方式影响居民可支配收 入。
8
经济增长率计算及分析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通常使用GDP或人均GDP的年均增长 率来衡量经济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长率 = (本期GDP - 上期 GDP)/ 上期GDP * 100%。
经济增长率的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可 以分析经济增长的趋势和速度变化。 同时,结合其他经济指标(如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等),可以对经济增长的 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储备资产
指一国持有的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以及应对外 部冲击的国际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外汇储备、在基金组织 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等。
32
PART 07
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探 讨
REPORTING 3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利率的决定》。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由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五版。
该教材以全面反映新知识、新信息为主要特色;在内容上:坚持基础性、针对性原则,根据经济学基础理论选择教学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在教材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三节,是首次介绍货币市场,进而学习LM模型,掌握IS-LM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等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本着教学大纲的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
教学难点:“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变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谈一谈。
三、教学目标
根据《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这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货币市场的供给、需求、均衡等理论。
四、教学方法
本次课我将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理论逻辑与数学关系相结合以及图形分析”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货币市场,并且缺乏对货币市场的感性认识,所以拟合产品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即需求供给均衡。
然后,告诉学生货币市场有同样的实现均衡的过程,只是货币价格是利率。
2.讲授新课:(40分钟)
(1)货币需求三个动机:每一个都由案例引入,由函数关系结束。
(2)流动偏好陷阱:从利率极低的经济现象引入,最后形成结论。
(3)货币需求函数:使用图形和数学关系结合的方法介绍,强调特殊的流动偏好陷阱部分。
(4)货币供给:说明存量和外生性。
(5)货币供求分析:结合图形说明货币供求均衡决定利率,并且具有稳定性,以及货币供求曲线移动时对于均衡利率的影响规律。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采取三板式教学,主副板结合,主板一分为二,图形在左,文字在右,相互呼应。
5.布置作业。
针对大二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试对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不同激励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讲授与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说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