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语文第十四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

人教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

14、秋天何其芳第一课时(预习+展示)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流程:一、诗歌导入,引秋二、朗读感知,诵秋1、示范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字音、节奏)一遍、二遍(划节奏)2、指名一生读3、生评4、组内自由读5、检测朗读(小组PK读)6、全班齐读(饱含感情)7、课中检测反馈(1)填空:诗人何其芳,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本诗选自《》。

2、注音:丁丁.()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三、再读课文,品秋(一)读内容(小组合作探究)1、全诗三小节,呈现三幅诗情画意的图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并找出依据(文中的词语)2、三幅画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二)展示合作成果(分组、分内容、分画面展示)四、归纳拓展,赞秋1、归纳小结2、拓展赞秋:仿歌曲《春天在哪里》,根据诗歌《秋天》改写《秋天在哪里》。

附:《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第二课时(展示课)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3、培养诗歌的改写,仿写的能力。

流程:一、检查改写,唱秋1、各小组合作,再板书(温馨提示:紧扣课文内容)《秋天在哪里》例句(第一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欢天笑语的农家里,飘满了稻香呀,堆满了瓜果,还有那伐木的丁丁丁……(第二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第三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2、各小组互相修改,再唱秋二、探究精读——悟秋1、你觉得诗中哪儿写的最美?(提示:可从感官角度展示秋天的立体美;可从修辞角度体现秋天的意境美:可扣住语句中的重点词韵律美等)2、先小组合作,再展示(可分组、分段完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4课 《驿路梨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4课 《驿路梨花》

第14课《驿路梨花》导学案一、检查预习情况:二、二、整体感知三、(一)、填表出现顺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时间1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2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后来人同上,及前一天晚上3 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姐姐接的班几年前,姐姐出嫁后4 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路过时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二)概括事件:(三)理出文章思路: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四)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五)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的记叙顺序。

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的记叙顺序。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四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四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四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导教案课题福楼拜家的礼拜天课型新讲课课时:1讲课时间:2019.3(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色运用语言、行动、相貌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以掌握人物性格特色。

2、认识在表达、描绘中插入抒怀、谈论的写法。

表达详略适当。

学习要点和难点1、学会对集体人物的剖析,抓住相貌、性格特色写人的描写方法。

2、比较不一样人物不一样的描绘方法,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绘。

教课过程自学导航一、检查预习1.作者()(1850-1893),()国作家。

他的舅舅和母亲的挚友、有名作家福楼拜做他的文学导师。

1880 年,他以其《》有名于世有中短篇小说约300 篇,长篇小说 6 部,游记 3 部,以及很多对于文学和时政的谈论文章。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的美称。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足显示出他的社会民俗画家的才能。

构思布局别出心裁,细节描绘、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

文字简短、朴素。

2、字词累积魁梧()魅()力一拍即()合白净( )轮廓( )愤愤不平() 风趣() 脚踝() 荒唐()捋( )着迸( )发举世无双博学多识寻花问柳得意忘形不谋而合博学多识一拍即合愤愤不平二,设纲导学(一)整体感知课文1、全文仿佛是一出舞台剧。

时间:。

地址:。

人物:。

2、主要内容:每一个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人物之间的沟通。

3.时间次序第一个到达的常常是,先写。

过了一会儿,也来了,再写。

接着来的是,再写。

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面要点写。

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逐渐地,都是语言标记,阅读中要分外注意。

(二)要点研读:福楼拜( 1821-1880),法国作家。

《包法利夫人》、《感情教育》。

肖像:。

语言:行动:性格:。

屠格涅夫( 1818-1883),俄国作家。

《猎人日志》《罗亭》《前夕》《父与子》肖像:。

语言:行动:。

性格:。

都德:法国作家。

短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长篇《小东西》肖像:语言:性格:。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导学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导学案
“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插叙)
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完成《分层导学》的基础部分练习。
安全名言警句:
安全记在心,平安走天下。——佚名
超载超速,危机四伏。——佚名
逞一时之勇,得一世之悔。——佚名
处罚违章不留情,看似无情最深情。——佚名
道路牵着你我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补充与完善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
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2、文章主题: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字词。
撵()驿路()陡峭()
竹篾()简陋()修葺()
恍惚()麂子()
陡峭:
修葺:
恍惚:
折损:
文章围绕“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四写梨花、五件好事”来写,能不能找出来?
1、文章设置了三个悬念,分别是什么?
(7—8)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12-14)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29-32)解放军叔叔为什么要建房子?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பைடு நூலகம்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体现出主人为“我们”准备物资的周到,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

第十四课《秋天》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品析精彩语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学习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2、了解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3、文体知识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 (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涸.(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shuài ( )谷 ( )刀背()竹()芦()蟋()2、解释下列词语。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

原名,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2.写作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预习自测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涸(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shuài( )谷 ( )刀背()竹()芦()蟋()2.解释下列词语。

肥硕:寥阔:清洌:梦寐:枯涸:3.填空。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学始于疑这首诗只有短短三节,却勾画了秋天特有的韵味,描绘了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画面,试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第14课 秋天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第14课 秋天

秋天何其芳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4.提高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反复朗读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了解诗歌写景的层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的主旨。

3.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会全诗。

2.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3.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2.仿写本诗: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惋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三、分析探讨(一)朗读之后,学生读提示,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这些暗示这是在秋天。

(二)研读与赏析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

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1.优美语句赏析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1)找出优美的语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植树的牧羊人》课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植树的牧羊人》课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

14《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2)背景三、整体感知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细读分析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2.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3.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

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

可是,他没有。

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

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4)“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5. 再见牧羊人时,环境有什么变化?6.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

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7.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8. 最后一次相见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9.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课题】?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到达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催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根底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决的和平主义者。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预习案1、音形识记。

•戳〔〕tān( )塌山毛榉〔〕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 Kāngkǎi( ) 薄荷〔〕2、词语解释。

•坍塌:•废墟:•干涸:•刨根问底:•不毛之地: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的疑惑;探究案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从以上的文字中,你能说说标题的作用吗?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第 2 页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

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

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14春 第1、2课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14春 第1、2课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十四春第1学时1、朗诵课文,能概括出文章描绘春的几幅图画,初步感悟作者情感。

学习目标2、感受本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的写法。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知识回顾:(结合已学诗词,试背诵,感受春天的脚印)孟浩然《春晓》、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读课文1遍,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水涨.( ) 捉迷藏.( ) 酝酿..( )() 应和.( )笼.( )着一层薄.( )烟黄晕.( ) 蓑.( )衣巢.( )3、①用一句话说出对文章的最初印象。

②文中具体选取哪些景物描写春天的?③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4、火眼金金:阅读中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读文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二、课堂探究:组内交流1、自由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欣欣然朗润卖弄酝酿繁花赶趟儿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烘托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课文中哪些字你认为容易读错,做上记号。

(2)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3、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思考,哪几节写什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4、文中具体描绘了那几幅春景图?并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幅图景的特点。

春图—→春图—→春图—→春图—→春图5、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通过这篇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迎接春天的句子:描绘春天的句子:歌颂春天的句子:6、展示交流:请用这样的句子来和伙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独到理解:(根据提示,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怕出错哟!)这篇文章的“”这一句,表达作者了。

三、达标检测: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酝酿..()嘹.亮()应和.()..()抖擞烘.托()眨.眼()清脆.()黄晕.()2、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秋天》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准、读懂、读好诗歌;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在小组内学习,在班级展示。

过程与方法分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师组织活动,穿插点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秋天的情韵,学习分工合作。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何其芳(名),四川万县人(地),现代(时)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评)。

著有散文集《画梦录》(作),他的作品大多收集在《何其芳文集》里。

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以小见大等。

【预习内容】
说秋:集思广益,倾听秋采(风采)
一、组内活动
1、用有关秋天的诗句,导入新课
2、组长负责了解本组的活动情况,推举一人准备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顺序:1)
组长组织本组推举一人代表诉说导语(可写在黑板上)
诵秋:展示技巧,体验美感
自读活动:建议你这样朗读诗歌
一、组内活动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

2、组内内讨论本节诗的朗读技巧,其中一人负责记录,一人准备代表小组发言,讲讲朗读本节诗技巧,发言内容可以涉及停顿、语气、语速、感情等,发言时间为1分钟。

示例:“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一句的重音应放在“震落”和“满”,在“震落了”和“满披着的”后面稍作停顿,“清晨”一词应读得轻而短,语速为中速。

3、小组齐读,读出韵味。

4、组长负责了解本组的活动情况,推举一人准备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顺序:2)争取全组都有机会展示
1、组长组织本组推举一人代表总结本节朗读技巧。

诉说格式:我组认为第一节应这样读:
2、另一人朗读
3、组长组织全班同学齐读本组展示的一节。

唱秋:超越自我,表达美情
自读活动:建议你这样唱诗歌
诗歌,诗歌,顾名思义,诗是可以歌的,是可以唱出来的。

让我们动起手来,以课文为依据填词,并唱出来吧。

一、组内活动
1、仿照歌曲《春天在哪里》,以课文《秋天》为依据,独立给《秋天在哪里》填词。

2、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好的词作。

3、以小组为单位,按《春天在哪里》的旋律低声轻唱。

4、组长负责了解本组各的活动情况,准备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顺序:6)
1、组长组织本组轮唱。

所填歌词展示在小黑板上。

2、组长组织全班同学齐唱。

(可选择)
歌词预览: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
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秋天在哪里呀
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
这里有呀
这里有
还有那
品秋:挑战极限,概括美题
一、组内活动
1、默读诗歌,理解诗歌,诗中刻画美丽的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作旁批(写在书上或学案上)并简要说明原因。

2、组长负责了解本组的活动情况。

二、成果展示(顺序:3)
在组长组织该组朗读后,推举一人或多人再诉说美题,讲原因。

赏秋:欣赏美句,享受美境
建议你这样理解诗歌:
一、组内活动
1、先找出优美的语句,并朗读。

2、小组内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美句赏析参考A:(从词(动词、形容词)的表达作用;修辞手法;感觉角度等方面分析)。

例如: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

诉说格式:我最欣赏“”一句,因为
美句赏析参照B
用以下句式欣赏:
美在声音:
美在动作:
美在神态:
美在语言:
美在颜色……
美在形状……
美在味道……
例如:美在声音:露珠震落的“滴答”声,伐木飘出的“丁丁”声,开心,爽朗的笑语声,婉转,清脆的木笛声……交织成一曲“秋之歌”
诉说格式:这一节美在“”
二、成果展示(顺序:4)
在组长组织该组朗读后,论说美句的赏析,(力争组内每人一次机会展示)绘秋:构思美图,表达美语
一、组内活动
1、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绘成一幅图画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这幅图。

2、小组交流,推荐优秀者在班内交流
二、成果展示(顺序:5)
1、在赏秋一组展示后,相应绘秋组展示。

2、据图画,描绘画面
例如:第一幅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
【课堂小结】: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作业:
写秋挑战美诗,学写美诗
1、你曾与秋有过亲密接触吗,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2、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优秀诗篇。

本课你的收获:
反思:整堂课虽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但是关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对个体差异性关注还不够,更多关注最后所呈现的结果,而较多忽略的是学生互动思维形成的过程分析,缺少的上质疑反思为贵的亮点,以及最终所能形成的教给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总结,学习方法的总结缺少,是最大的缺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