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PPT课件

合集下载

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ppt课件

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ppt课件
血流的信号比较复杂,与周围静止组织相比,血流可表现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血流形式、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脉冲序列及其成像参数等。
血管内血液流体因质子群发生移动,影响MR信号强弱变化,与周围固体组织相比显示不同的MR信号特征。 层流—血流质点与血管长轴呈平行运动,靠血管壁近质点流动速度慢,越向中心流速越快。层流血液使信号减弱。 湍流(涡流)—血液在血管内不沿血管直线运动,向其他方向不规则迅速流动,引起质子群去相位移动,产生流空效应使血管呈低信号。血液通过狭窄处后在血流两侧形成旋涡状运动。
基本原理: 使用强度相同、持续时间相等的极性相反的两个梯度(流动编码梯度) 静止组织,净相位改变为零,无信号 流动组织,由于相位漂移,产生一个净相位,有信号 减影技术
二、相位对比MRA (Phase contrast,PC)
PC序列及作用 2D-PC 时间短:空间分辨力低,常用于3D-PC的流速预测,可反应血流的流速及方向,进行血流方向和流速定量分析
TOF(Time of Flight)时空飞逝法 通过血液流入流动相关增强效应,静止组织信号弱,相对流动血液信号对比增强而获得 TOF MRA的对比主要依赖于血管进入的角度一般要求扫描层面垂直于血管走向
2DTOF ─ 是逐层的进行激励和图像数据采集,然后将整个感兴趣区以一连续多层方式进行图像数据重建和处理的方法。 2D TOF MRA的层厚限制了投影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这种血管成像不适合细小血管的显示。为了保证一条血管在不同层面始终具有流入效应,不会出现血管衔接不吻合,选择扫描参数时,必须采用最短的TR、TE,及最小的采集次数,以缩短扫描时间。
2D-TOF 因层面较厚、空间分辨率差,对弯曲血管亦产生信号丢失, 3D-TOF成像面薄,空间分辨率高,对弯曲血管信号丢失少,更适合小血管、弯曲血管检查。 相同容积2D-TOF较3D-TOF 成像时间短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ppt课件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ppt课件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1 颈外动脉2 颈内静脉4
大脑前动脉6 大脑中动脉7 大脑后动脉8 额叶前内侧支9 横窦11 乙状窦12
上矢状窦13 大脑大静脉14 基底动脉15 距状沟动脉21 椎动脉22 中央前沟动脉23
颈内动脉1
后交通动脉3 大脑前动脉6 大脑中动脉7 大脑后动脉8 额叶前内侧支9 小脑上动脉10 横窦11 上矢状窦13 基底动脉15 直窦16
MRA在脑血管中的应用
颈内动脉
•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向前 穿海绵窦至视交叉外侧。主要分支有: ①眼动脉, 发自颈内动脉,经视神经管入眶。 ②后交通动脉, 向后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③脉络膜前动脉, 向后内行,进入侧脑室脉络丛。 ④大脑前动脉, 在视神经上方向前进入大脑纵裂与对侧同名动脉 借前交通支相连,沿胼胝体沟向后行。主要供应 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球内侧面和上外侧面的上部 及部分间脑。 ⑤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 沿外侧沟向后上行走,沿途发出的分支有豆纹动 脉(分布于纹状体和内囊)、额顶升动脉(分布 于额叶和顶叶前部)等。
脑底动脉环
•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脑底动脉环)位于脑底、 蝶鞍上方。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颈 内动脉的终支、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吻合而 成,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是一 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其中,前交通动脉为沟通左、 右颈内动脉的血管,后交通动脉则为沟通颈内动 脉和椎动脉的血管。当动脉环的某一处发育不良 或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 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Willis环的 :旋转从侧位片 (MIP)。 1, 椎动脉. 2, 颈内动脉. 3, 大脑中动脉. 4, 大脑前动脉. 5, 大脑后动脉. 6, 基底动脉。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_图文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_图文
• 2、血流速度。速度快如大多数动脉特别是头颈部 动脉多三维,而血流速度慢的静脉多二维。
• 3、目标血管长度。短、小血管用三维,长度大的 血管如下肢血管用二维。临床:脑动脉----三维; 颈动脉---二维或三维;下肢----二维;静脉---二维 。
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PC):
• 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PC):应用快速扫描GE技术和 双极流动编码梯度脉冲,对成像层面内质子加一个先负后 正,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脉冲,静止组织的横向磁矩亦 对应出现一个先负后正,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称性的 相位改变,将正负相位叠加,总的相位差为零,故静止组 织呈低或无信号;而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正负方向相 反的相位改变不同,迭加以后总的相位差大于零。
脉。 • 正确选择应用预置饱和技术,观察动脉血管,可
在扫描层块上方平行设置静脉预饱和带,观察静 脉血管,在扫描层块下方平行设置动脉预饱和带 。 • 亦可根据不同临床要求,分别设置单侧预饱和带 ,观察对侧动脉供血情况。
临床应用
• 1、血管走行。走行方向比较直如颈部和下肢血管 ----二维,而走行迂曲的血管如脑动脉则三维效果 好。
• 2D-TOF MRA每次只激发1个层面,层厚薄,流入血液均 未饱和,快慢流动均可获得较好的信号。
• 优点:1、背景抑制好;2、单层采集,层面内血流的 饱和现象较轻,有利于静脉等慢血流的显示。3、速度快 ,单层1-5s
• 3D-TOF MRA采用体积成像,慢速流动的无法在一个TR 时间内流出激发范围,在多次激发下产生流入饱和效应, 产生流入端强信号,流出端信号逐渐下降。
大脑大静脉17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Willis环的 :旋转从侧位片 (MIP)。 1, 椎动脉. 2, 颈内动脉. 3, 基底动脉。 4, 大脑前动脉. 5,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课件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课件
• 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行; • 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无静脉瓣; • 毛细血管于不同脑区疏密不一,其密度与突
触和神经毯数量呈紧密的平行关系;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16
皮质支corte脑x血管b断层r影a像n解c剖hes的位置
17
脑毛细血管与神经元之间隔有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面的一部分、额、顶二叶上外侧面的上部。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50
中央支(即内侧豆纹动脉) 包括: A. 返支(Heubner 动脉): 营养壳、尾状核头及内囊前下部; B. 基底支:供应视交叉和下丘脑。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51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52
(3)供应范围断面图解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53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M2+M4+M5称大脑外侧沟动脉组。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56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57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58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59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60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61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62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63
(2)分支与分布 皮质支: 额底外侧动脉; 中央前沟动脉; 中央沟动脉; 中央后沟动脉; 顶后动脉; 颞极动脉; 颞前动脉; 颞中间动脉; 颞后动脉; 角回动脉。
37
脑血管断层影像解剖
38
•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 眼动脉 ophthalmic A.: 自C3段发出,经视神经管入眶。
2. 后交通动脉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 : 自C1段发出,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3. 脉络丛前动脉 ant. choroidal A.: 自C1段发出,经脉络裂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 皮质支:供应海马和钩; 中央支:营养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和苍白球等。 特点是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梗死, 所以临床上苍白球和海马发病较多。

MRI血管成像PPT课件

MRI血管成像PPT课件
/s,慢血流Venc约10cm/s。
MRI血管成像
11
• 另外,只有沿编码方向的自旋运动才会 பைடு நூலகம்生相位变化,如果血管垂直于编码方 向,它在PCA上会看不到。操作者可选择 编码梯度沿任意轴,例如层面选择方向、 频率编码方向、相位编码方向或所有三 个方向。当流动在每个方向都有时,采 集需沿三轴加流动编码梯度,这样扫描 时间是沿一个方向时的2~3倍。PCA的参 数选择灵活性较大,使之比TOF成像方式 更为复杂。
MRI血管成像
7
• 3.多个层块的3D-TOF MRA 2D-TOF对较慢的血流敏感, 血流-静止组织之间的对比较好;而3D-TOF可提供较高
的分辨力和信噪比;结合这两种方法可采集多个重叠 的3D层块(slab),这种方法称为多个重叠薄层块采 集 ( multiple overlapped thin slab acquisition; MOTSA)。
MRI血管成像
2
(一)基本原理
• 时间飞越(TOF)法血管成像是最广泛 采用的MRA方法,TOF技术使用伴有流 动补偿的梯度回波序列,其TR值非常短, 该方法的基础是“流动相关增强”机制。 流动相关增强效应是指流动的自旋流进 静态组织区域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MR 信号。
MRI血管成像
3
• (二)TOF血管成像的饱和效应
• 如果血液在此容积内停留几个脉冲的一段时间, 也会受到短TR脉冲的反复激发而被饱和导致丢 失信号,所以TOF法要求血液以较高的速度进 入扫描容积,并在短时间内穿过该容积,或者 采用较薄的成像容积,以减少饱和。
• 血管饱和效应的大小决定于流速、TR和容积厚 度,快速流动的血液饱和效应小,缓慢流动的 血液饱和效应。另外,垂直于层面流动的血液 饱和效应小。对于垂直于容积层面流动的血液, 当满足v=D/TR时(v为血液流速,D为容积厚 度),血管的MR信号最高。

磁共振血管成像护理课件

磁共振血管成像护理课件

检查中的紧急情况处理
准备急救物品
在检查室内备好急救物品,如氧 气、急救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观察患者情况
在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 命体征和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 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 施。
协助医生处理
在紧急情况下,积极协助医生进行 抢救工作,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磁共振血管成像后的护理 与观察
观察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比患者之前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血管病变是否加重或改善。
检查后的健康指导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多摄入 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高盐、
刺激性食物。
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 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 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患者身体准 备
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发热、感 染等情况,并指导患者穿着舒适、无 金属装饰的衣服。
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禁食要求
根据检查部位和要求,指导患者禁食一定时间,避免食物影 响成像质量。
药物告知
询问患者是否服用影响成像的药物,如含金属离子的药物等, 如有需要请在检查前暂停。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保持安静
遵循医嘱
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以免影响 检查结果。
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后续治疗和复查。
保持舒适
检查后,患者应尽量放松身体,避免 过度疲劳。
检查后的病情观察
观察症状变化
留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以及症状是否加 重或持续。
注意生命体征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THANK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方法
3D-TOF 血管成像原理 采用具有非常短TR的梯 度回波序列,由于TR短,静态组织在没有充分弛豫时 就接受到下一个脉冲的激励,在脉冲的反复作用下, 其纵向磁化矢量越来越小而达到饱和,信号被衰减。 对于成像容积以外的血流,因为开始没有接受脉冲 激励而处于完全弛豫状态,当该血流进入成像容积 内时才被激励而产生较强的信号
11
三叉神经未见明显毗邻血管
12
三叉神经
责任血管
右侧小脑上动脉紧贴右 侧三叉神经交叉接触
13左侧小脑上动脉紧贴Fra bibliotek 侧三叉神经上缘
14
责任血管 面神经
责任血管
面神经
双侧小脑前下动脉与 双侧面神经关系密切
15
临床诊断:原发性左侧面肌抽搐
面神经 责任血管
左椎动脉紧贴面神经
16
MRTA的不足
对于管径小、方向迂曲、流速慢的小动脉显影差, 表现为与神经信号相似的等信号 少数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静脉压迫 所致,MRTA 成像对静脉通常不显示,可以出现假阴性
3
常规MR
常规MRI对神经血管压迫显示率很低,多显示较 粗大的动脉,小血管无法直接分辨,特别是小脑 前下动脉(AICA)、小脑后下动脉(PICA) 等一些 相对较细小的责任血管
4
MRTA的优点
运用3D-TOF-MRA技术增加了血流和静态组织间的 对比度,提高了血管压迫神经阳性符合率 序列层厚较薄,动脉分辨率较高,可显示直径为 0.8 mm的小血管 采用多方位薄层重建, 多角度显示神经与血管的 关系以及神经受压迫移位的程度
新技术汇报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
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 的临床应用
1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是一组相应颅神经过度 兴奋,功能异常的疾病 原发性和继发性 继发性多由于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胆脂瘤、 脑膜瘤、多发性硬化、炎症等)直接压迫相应颅神 经引起
2
原发性广泛认可的病因是神经血管压迫学说,即 由于相应颅神经脑桥段(root entry zone,REZ) 存在血管的长期搏动性压迫,导致局部神经脱髓鞘 后引起神经纤维接触传导过度兴奋引发疼痛 主要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 脉及桥横静脉或桥静脉等
17
小结
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 具有重要价值,MRTA原始图像及斜矢状位和冠状位 重建是显示神经血管接触的敏感方法,对临床术前 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治疗的评估有着重要价值
18
谢谢
19
6
3D-TOF成像中,脑脊液呈低信号, 神经根呈 等信号,邻近血管影为高信号
7
方法
采用3D-TOF SPGR扫描程序,TR-50 ms, TE-5 ms,翻转角20,矩阵256×256,扫描 视野为18 cm,层厚、层距均为1.2 mm,激 励次数为1
8
MRTA成像包括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横断面成像,根 据横断面MR图像所显示的三叉神经及面神经的位置、 行走方向做左、右斜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重建,用 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显示血管
9
神经与可疑责任血管关系
I型:无接触型,神经邻近无血管显示或神经与 责任血管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该血管直径 II型:可疑接触型,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非常贴 近,微小隙小于该血管直径
10
Ⅲ型:明确接触型,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未见明确 间隙存在 IV型:直接压迫型,神经脑干起始段可见血管压迹 、局部扭曲或移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