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2-11
2017~2018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节《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4节《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6节《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节《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8节《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9节《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0节《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1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节《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节《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节《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节《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节《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4节《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5节《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体化》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6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知识梳理型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节《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基础梳理:一、农业的起源1.出现:上古时代,从(1)经济向(2)经济发展,形成原始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考答题的点已标出)
(打★的可能有大题)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早期农作物:北方(黄河流域):粟;南方(长江流域)稻3.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的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骨器;“刀耕火种”②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大规模简单协作③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个体的精耕细作,形成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④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⑤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⑥灌溉工具:有翻车(三国、人力)、筒车(唐、水力)等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郑国渠4、土地制度:商周时期: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春秋时期:(1)井田制崩溃:公田抛荒,私田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②宋元:棉花迅速传播,黄道婆改进技术③明代:松江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南北朝:灌钢法④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用煤冶铁非常普遍,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南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共72张PPT)
意义: 延续了2000多年
君主私有
来源
侵占“公田”(贵族地主) 获得赏赐 (军功地主)
土地买卖 (商人地主)
②形式
自耕农私有
地主私有(主要)
表现
1.制度(根本)
2.政策
途径 土地兼并
3.观念 原因
危害
4.商品经济
男耕女织 —自耕农私有土地
战国(出现)
西汉(严重) 土地买卖成为扩大地产主要途径
宋初(激烈)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普遍)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自耕农 破产
社会
动荡 解决措施
国家财政 减少
பைடு நூலகம்农业 破坏
战国(产生)
均田 北魏均田制
限田 西晋占田制
清查
北宋 方田均税法
③经营方式
自耕农 租佃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
历程
汉代(普遍) 宋代(仅次于) 明清(普及全国)
生产自主性、选择雇主、 产品支配
佃农
影响
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长期占主导地位成为
古代中国农耕社会发展缓慢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5.土地制度的演变 公田 得到份田的农民积极集体义务耕种,收获全部缴给贵族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内容 私田 劳动者份田,上缴收获物,实物地租。
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表现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补充
内容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铁器牛耕) 土地制度 奴隶国有 ——封建私有
因素 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手工业
部门 冶铸业、纺织业、制瓷业
3.商业
因素 交通、货币、市场、城市发展等等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
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课件1-1
[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1.产生条件
(1)前提条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 出现。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2.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 一般不外求。 (2)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3)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 少。 (4)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 和民族性格。 (5)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3.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 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扶植小农经济。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秋个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战体
进步性:自给自足,生活稳定,有较高生
国农
产积极性
以 来
耕
评价 局限性: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很难扩 大再生产,阻碍了________和交换经济的
发展;过度压迫和剥削自耕农,导致其容
易破产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四 简单协作 私有土地 家庭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格局
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所有制结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教材中图片资料等应加以识记。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与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与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资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复习指导】运用新中国建立后至今所经历的时间段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
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课件2-9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二 1.70 3.(1)科学 (2)实验室 (3)电力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4.成就 (1) 电 力 的 广 泛 应 用 是 标 志 性 成 就 , 世 界 开 始 进 入 “________”。 (2)________的发明与应用。 (3)新兴的________取得显著的发展。 (4)技术的革新也推动了________的大发展。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三 1.家庭 2.(2)①机器 ③中小企业 ④经营管理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3.大企业时代(垄断组织) (1)出现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2)原因:经济迅猛发展,________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3)主要特点 ①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 ②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________ 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知识点三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工场手工业:大部分以发包形式分散在________里生产。 2.工厂时代
(1)出现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2)主要特点 ①集中生产资料和工人进行________大生产。 ②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 ③________占多数。 ④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________者。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思考 两次工业革命在技术发明的人才素质、科技含量等方 面各有何特点? 答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主要是由具有实践经验 的工匠、技师完成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是由 科学家、工程师完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科技 含量更高。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必修二的历史不仅仅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的记背,还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我们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一、鸦片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④洋行大量增加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名字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左宗棠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崇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备注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 1878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封建性企业特点(官办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特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2)生产工具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2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3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4唐代:曲辕犁5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1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2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4)生产方式的变化: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②产生:春秋❀③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A❀(1)井田制:1形成:商周时期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私有制确立:1形成:战国时期2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B❀(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①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②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2棉纺技术:①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3)陶瓷:1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2制瓷技术:①东汉末年:青瓷②南北朝:白瓷③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④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⑤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⑥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⑦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3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1官营手工业:①产生:西周时期②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1-5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按朝代顺序理清古代商业发展的线索,明确各个朝代商业发展的不同特点。
2.可从整体状况、阶段特征、商业手段、对外贸易、商业政策等方面分析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以全球史观看待明清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商业的发展1.商朝时期:产生________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时期:实行“________”政策。
3.春秋战国(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________成为商人主体。
(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________的开通。
(2)表现:陆上和海上________空前繁荣。
5.宋元时期(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集镇、夜市兴盛。
(2)________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1)________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________广泛使用。
(3)________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晋商、闽商等。
【预习评价】1.(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2.(判断)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思考)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什么?试答:知识点二城市的繁荣1.阶段特征显著(1)自周秦迄唐代:①县治以上城市设________,并与民居隔开。
②城市主要职能是________中心、军事重镇。
③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________。
(2)宋代:①打破坊市界限,形成________。
②打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
③官府不再直接监控商业活动。
④城市________功能增强,空前繁荣。
2.商业城市发展(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如________、明州、杭州等兴起。
岳麓版历史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第11单元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专题一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系的比较1.同样之处:利用国家政权利量干涉经济。
2.不一样之处(1)目的:斯大林体系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
罗斯福新政是在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战胜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2)成效:斯大林体系存在好多缺点,给苏联和其余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罗斯福新政所表现的国家干涉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获得增强,带来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但也带来经济的“滞胀”。
(3)本质:斯大林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
罗斯福新政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专题二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1.原由(1)汲取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
(2)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定结果。
(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
(4)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借鉴。
2.特色(1)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2)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鼎力干涉。
(3)个人公司经营管理的调整。
(两“权”的分别)(4)完美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公民收入再分派。
3.影响(1)家产构造不停变化与升级。
(2)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和缓。
(3)福利国家的出现。
(4)表现经济全世界化趋向。
4.启迪(1)经济体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打破传统的约束是经济体系自我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停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2)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能够互相借鉴,互为增补,并能够在一准期间内极大地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专题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比较1.原由(1)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同样点:①全部制方面:都是“混淆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 (行政干涉 )手段并用;③分派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派等方式同在。
(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的差别①根本目的:前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后者是发展和完美资本主义;②前提:前者是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原则;后者是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③全部制:前者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者是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④管理方式:前者以计划和干涉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⑤结果:前者恢复了经济,稳固了苏维埃工农结盟,有益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固了财产阶级统治。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复习(岳麓版)实用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复习(岳麓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3、陶瓷业: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与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0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一)概况1、采集经济——>种植业(1)传说:神农氏(2)产生: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3)影响:定居,五谷2、狩猎—>家畜饲养业(1)六畜和十二生肖(二)特点: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三、水利灌溉(一)发展概况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2、商周:井田沟洫纵横3、春秋:(1)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吴王夫差开邗沟(3)中原使用桔槔4、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5、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6、曹魏:翻车7:唐朝:筒车四、耕作方式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农耕(1)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②私有土地出现(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第1 页共36 页③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第2 页共36 页第0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一)原始社会:土地公制(二)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1、商朝:出现2、西周:最鼎盛(1)概念:(2)实质: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作用:①存进农业的发展②巩固分封制3、春秋:开始崩溃(1)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2)表现:①公田抛荒,②私田私有,③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4、战国:商鞅废除(1)法律: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2)阶级: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三)春秋战国后1、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2、私有制:(1)君主,(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三种方式: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3)自耕农3、土地兼并:(1)汉代: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编户齐民制度)(2)北魏: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租调制)(3)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赋税的来源:自耕农、地主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1、商周:井田制2、春秋战国(1)自耕农,男耕女织(2)雇工: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3)租佃:①含义P9 A.战国产生B.汉代比较普遍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D.明清进一步发展:货币地租③影响:A.人身控制减弱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原因: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C.促进农业商品化第3 页共36 页第0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汉代的四大经济区1、概况:1)山东:崤山以东,中原,最发达的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2)山西:崤山以西,关中+河西、巴蜀,传统的农业区3)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4)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2、特点:1)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2)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乱、五逃(天、官、军、钱、愚)2、概况:1)两晋:八王之乱2)中唐:安史之乱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3、影响:1)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向江南传播2)民族融合3)文化融合4)丰富人民生活5)北方生态改善,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生产水平“量”变2)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质”变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4)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巨大潜力5)统治者重视6)民族融合,人民辛勤劳动2、概况:1)六朝: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趋于平衡2)中唐:开始南移3)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明清:南方不仅是农业重心,也是工商业重心3、影响:1)江南经济发展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3)文化重心南移4)南北方之间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隋唐大运河)5)南方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唐朝)4、启示:1)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2)引进先进工具和技术3)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4)领导者要重视发展经济5)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第4 页共36 页第0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生产部门不断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2、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芽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受农业生产制约6、手工业布局与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相应变化第5 页共36 页第0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解题】农耕时代,是整个古代社会,直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城市是从属于自然经济的。
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课件2-13
[名家论史] 观点: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 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 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导读:史料说明了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即:为了促进北 方经济发展交流和巩固西北边防,必须修筑京张铁路;中国 人自己修筑京张铁路,能洗刷耻辱,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和自信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了解中国近代以 来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 2.认识其对人们 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 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 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交通和通讯变 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主题 我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史料探究]
1.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史料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 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 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 ①。……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 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注:①列强在中国争夺铁路修筑权,以利于其侵略扩张。
自主学习 史料实证 教材答疑
3.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 铁路而面貌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 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 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 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①”,推动现代进程。 注:①是指小农经济所带来的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落 后性、自私性等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列表归纳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历程,增强整体认识。
2.注意概念理解:经济结构、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官僚资本等。
3.充分利用课本的正文与教材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及图片,加深对日本帝国主义破坏中国沦陷区经济的表现及影响。
知识点一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时间民国建立至1937年________爆发前,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原因(1)内因:①实业救国思潮:民国的建立提高了____________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②政府政策:国民政府倡导使用____________;1928年,__________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
③群众斗争:群众性的________,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外因:____________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3.发展概况(1)纺织业、________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________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民族工业在1928~1937年十年间得到更快发展。
【预习评价】1.(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占据了绝对优势。
() 2.(判断)据统计,仅上海一地,1935年至1937年设置的机器厂就达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这得益于晚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3.(思考)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所说的“没有前途”,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试答:知识点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1.侵略方针把沦陷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提出所谓“________”,意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2.侵略方式(1)工矿业:主要采取“________”“委托经营”等方式进行掠夺与控制。
(2)金融与贸易:日本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________和内外贸易。
(3)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的________,便利了日本掠夺。
(4)劳动力:将大批工人、农民和被俘士兵送到伪满洲国和日本,从事繁重的劳动。
3.影响极大地限制了中国________的生存空间,野蛮地攫取中国的资源,破坏了中国的经济。
【预习评价】1.(判断)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
()2.(判断)日本在中国的物资管制制度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3.(思考)“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军霸占、或被战争所毁。
”这一状况发生于什么时期?试答:知识点三民族资本的困境1.外国资本的压迫一战结束后不久,________卷土重来,凭着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2.官僚资本的排挤(1)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经济上的准备,实行了一些____________的措施。
一些当政的腐败势力把部分国家资本占据为官僚资本。
(2)官僚资本家凭靠手中的权力推行“________”政策,实行统购统销及专卖制度。
(3)官僚资本还不断以________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预习评价】1.(判断)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2.(判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误区警示](1)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
(2)近代工业:一是机器生产,二是工厂制度。
中国近代工业有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族工业:指本国工业,也称商办企业,与外资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相区别。
(4)官僚资本:国家权力和官僚资本结合进行资本积累,获取垄断利润。
[误区警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列强的侵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受到封建政府政策的极大影响,所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的。
[图示巧记] 民族资本主义的“一、二、三、四”[图示巧记]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名师点拨] 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方面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归纳总结] 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国家就不可能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 1.抗日战争 2.(1)①民族资产阶级②国货南京国民政府③反帝爱国斗争(2)第一次世界大战 3.(1)面粉业(2)化学工业预习评价 1.× 2.× 3.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知识点二1.适地适产主义2.(1)军事管理(2)金融(3)物资管制3.民族工业预习评价 1.√ 2.√ 3.抗日战争时期。
知识点三1.外国资本2.(1)国家资本主义(2)经济统制(3)资金入股预习评价 1.× 2.√主题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史料探究]1.中国民族工业的地位史料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①,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但是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威胁了。
注:①阐述了民族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处境,深受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
思考从史料分析民国时期主要有哪几种经济成分。
“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答案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是一种新的经济成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在夹缝中求生存,始终不占主导地位。
2.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华北,日本采取“军事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①,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注:①代表着官僚资本主义。
思考依据史料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史料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还有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史论形成] 中国民族工业的地位及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2.阻碍(1)先天不足。
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条件。
(2)后天畸形。
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较慢;地区分布失衡。
(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名家论史]观点: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
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
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
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导读:史料阐述了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思想的影响。
主题“实业救国”思想[史料探究]1.“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史料张謇(1853-1926),江苏海门人。
5岁入私塾读书,接受“读书—出仕—报效国家”思想。
同治七年(1868年)进入科场考试,第二年中秀才,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将领吴长庆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青睐,中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状元。
早年的幕客生涯,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1895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创办南通大生纱厂①,开始“实业救国”。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注:①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
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
答案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工业文明的冲击;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史料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①,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注:①“英雄”是指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失败”是指未能实现“实业救国”。
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的观点。
答案答案一: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正确的。
他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终因“实业救国”未能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所以说他是“失败的”。
答案二: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片面的。
他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但“实业救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归咎于张謇有失公允。
[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实业救国”思潮1.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2.思想内容: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3.实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4.积极作用(1)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