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风云铸就辉煌_60年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历史悠久,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联系。
古代的中国外交主要是通过通过婚姻、贸易和使节相互通信进行。
自1840年以来,中国的外交面临了一系列重大挑战。
这一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并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对中国的外交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导致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下降。
随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由闭关自守转向开放主义。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随着国内政局的动荡,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1912年中国成立了外交部,开始正式进行外交活动。
然而,由于内战和外国列强干涉,中国的外交实力受到了严重限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外交阶段。
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然而,在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不友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并努力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与许多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和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中国的外交影响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动地区合作和共同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综上所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的文明交流到现代的全球参与,中国外交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六十年我国在外交取得的成就

如何充分认识见过60周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 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我们中国终于登上了金牌榜第一!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革开放三十周年变化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外交60年

中国外交60年中国外交60年中国外交60年可分为6个时期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二、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三、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五、九十年代六、21世纪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三条方针(毛泽东)“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落实步骤:首先,我国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出席亚非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
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
图为周总理在会议休息室。
第三,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战略:政治上——孤立经济上——扼杀军事上——三面包围(朝鲜、越南、台湾)朝鲜内战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发展脉络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发展脉络解放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即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痕迹,建立良好的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但并不是要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50年代:开始探索有别于苏联的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也尝试着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
结果是中国逐渐走上了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
整个60年代,“反两霸”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关系格局的特点。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与西方缓和),三个世界划分。
这一时期美苏争霸出现了苏功美守的态势。
苏联加强在中苏边境和蒙古的军事部署并企图从北、南、西三个方面包围中国。
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话关系。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
这是我国外交的因此重大战略调整,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不会改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中国对外援助60年变迁史

中国对外援助60年变迁史王冲(时事观察员)中国商务部的预算让不明就里者有些吃惊。
4月6日,商务部公布了2010年度该部门的财政收支预算信息,支出总额为151.57亿元。
其中,外交支出是占比最大的支出项目,总额高达140.6亿元,而对外援助总额为130.85亿元,占财政拨款总支出89.8%。
几乎与此同时,联合国和美国政府在纽约举行了一个海地重建筹款会议。
超过50个国家共捐助了53亿美元。
但中国仅捐助了150万美元,与冈比亚和摩纳哥差不多。
5/6月号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揶揄说,这些钱甚至还不够买上海郊区的一栋别墅,中国花钱的方式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的地位越来越不相称。
中国数额巨大的对外援助,究竟去了哪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变,对外援助的思路和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了。
对外援助曾是“严肃的政治活动”中国的对外援助,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已启动。
据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某某国“要求中国提供”、“请求中国援助”、“请求我给予”、“要求我援建”、“要求我派”,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驻外大使馆来电及外交部上送报告中的常见字句。
1950年7月,我国首任驻蒙古国大使吉雅泰到任不久,蒙古总理乔巴山就向他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这大概是向我国最早提出的外援请求。
当时,中方的答复是:“因为国内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动员工人出国是有困难的,这个问题容后考虑。
”1955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
在标明1951年5月15日的一份材料上,越方的要求开门见山:“我们正处在青黄不接期间,如无援米必告断炊。
因此,恳切要求你们再帮助我们1500吨至2000吨大米,以渡过此难关。
”到1960年底,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还有:朝鲜、柬埔寨、尼泊尔、缅甸、马里、乌干达、刚果、喀麦隆、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阿富汗等,一共22国。
1960年7月1日,时任外贸部副部长的李强向全国外事会议提交的报告称,从1950年起至1960年6月底,中国同某些兄弟国家和亚非民族主义国家达成协议,由中国提供无偿援助和贷款总额为40.28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接近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基建投资计划427.4亿元的1/10。
从_小外交_到_大外交_

北京日报/2009年/7月/13日/第019版理论周刊从“小外交”到“大外交”——谈谈中国外交60年外交学院原院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过去六十年是中国阔步前进的六十年,也是中国外交大发展的六十年。
在过去六十年里,我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外交一线,亲历了中国外交的大发展。
回顾中国外交的六十年,我想是否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一、形势大变化过去六十年国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以为最需要重视的变化是时代变了。
20世纪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是在战争中,或者是在战争阴影下度过的。
列宁1916年曾经做出一个重要的论断,指出:当时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列宁这个论断为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二次大战后在亚非拉许多国家所爆发的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所证明是正确的,这个论断对中国革命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也不例外。
中国看到时代变化的第一人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会见外宾时曾多次指出:世界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发展(南北问题),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我党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论断首次提出:我们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以后,历次党代会均沿用了这个提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我党毅然决然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大转折,不可能有中国后来三十年的大发展。
三中全会的公报没有对时代问题做出论述,然而,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却包含一个重大判断,即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将来打不起来,否则中国改革开放的布局就不会是今天这样。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沿海地区,可是,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认为战争迫在眉睫,沿海地区是前线,不发展,等打完仗后再建设。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一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区别1971年10月24日,联合国2758号决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台湾当局代表的“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同时剥夺。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真正继承了旧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新中国外交的五个阶段1、“一边倒”(1949-1958)(1)什么叫“一边倒”“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一边倒”的特殊背景:美苏对峙(3)“一边倒”的实施步骤:A:发展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年1月20日)B:积极谋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C:坚决反对美国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4)“一边倒”的影响:与西方完全决裂。
到1956年,中国建交国共有25个。
(第一次建交高潮)2、“两个拳头打人”(1959-1969)(1)什么叫“两个拳头打人”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末,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两个拳头打人”,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也尝试着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
结果是中国逐渐走上了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
中国外交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图片2-7:从1996年“上海五国”到2001年6月25日“上海 合作组织”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中国都充当了主导国的角色。 它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 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成为中国努力缔造新安全观、 谋求国际合作新模式的重大尝试。
图片2-8:2006年8月26日,上海合作 组织框架内的中哈联合反恐演习。
图片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 始解冻。自此,中美联合抗苏的局面开始形成,“中美苏” 大三角关系成为70、80年代国际格局的重要特点。
图片1-9:1979年1月29日-2月14日,农历中国春节期间, 邓小平访问美国,受到卡特总统的热烈欢迎。这是新中国领 导人首次访美。同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进入 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从此拥有了日益广阔的国际空间。
图片1-10:1984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里根。80年代的 中国外交,逐渐摆脱冷战思维。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 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外交开始真正“不结盟”,走一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中国以日益自信、合作的形象活 跃于国际舞台。
图片1-11: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 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当事 各方本着互谅互让、尊重历史又着眼未来,精诚合作,从而 顺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典范。中国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面 对世界。
图片3-4:2007年9月22日,南非一中资公司汽车被劫,2 名中国员工遇害,10万美元被劫走。事发后,中国驻南非使 馆韩平平代办向南非政府马霍齐司长提出交涉。
外交决策的变革:
日益民主化、科学 化的外交决策过程。
图片4-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随着近年来中国外交事业蓬勃发展, 外交部的部门设置日益科学化。专门负责非传统安全问题多边合作的专 门机构、战略研究处、公众外交处、领事保护处等应运而生。外交部网 站、外交部长与网民的网上交流、外交解密档案开放安排等措施进一步 拉近了外交部与人民的距离。神秘外交、英雄外交已成历史。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中国外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现代外交的发展可追溯至19世纪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
1895年,中国的首次危机是对抗日本的甲午战争。
此后,中国试图保持独立和自主地位,避免在列强之中被分割。
20世纪初,中国的外交政策着重于抵制外国干涉、保护领土完整和独立、避免与大国的战争,以及推动普遍和平。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积极寻求和平和友谊,采取了不少外交手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恢复领土权和推动全球的自由和平。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逐渐发展为更为开放和自信。
中国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逐渐变得更加积极,包括推动全球化进程,维护自身利益,加强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及加强与国际组织与地区合作的渠道。
至今,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一直走在自主、和平、合作的道路上,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建国初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国际认可,并扩大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变。
首先,在冷战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中国发起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旨在推动国际和平与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并通过援助项目和支持解放运动来加强南南合作。
然而,197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外交转变。
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寻求与西方国家的接触。
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加强了经济和贸易往来。
外交重心也逐渐转向更加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外交政策。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贸易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和国际组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合作,并促进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如今,中国外交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通过倡导多边
主义、维护国际规则和推动合作发展来实现这一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等。
中国外交政策正努力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六七十年代外交

从1962 年开始,中国对外政策急剧“左”转,外交思想极端革命化。
此后一直到60 年代末,由于中国一直推行革命化外交政策,中美两国继续进行激烈对抗; 中苏同盟关系也开始瓦解,并最终演变为激烈对抗; 同时,中国同已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面临着同时与美苏两国对抗所造成的不利形势,70年代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革命化的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
终于,中国务实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使中国成功地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美苏争霸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调整了外交政策, 将“两个拳头打人”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 即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并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 以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
毛泽东从中间地带理论发展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标志着中国国际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
(1)中国突破了“两大阵营”单一模式, 实行联合“一大片”的方针, 大力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积极改善与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
(2)与美国、日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由“两个拳头打人”转变为“联美抗苏”。
(3)警惕苏联的野心和扩张。
六十年代:外交极端革命化,中国应该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支持亚非拉人民与美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
在这种革命精神的指引下,整个60 年代,虽然中国经济十分困难,却始终高举反帝的革命大旗,竭尽全力支援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以反对美国在世界上的一切行动。
七十年代:转向务实外交,将国家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在国际上避免鼓励,改变反美反苏的外交战略,为共同对抗苏联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同时又反对美国的霸权行为,具有灵活的特点。
60 年代,是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变动巨大的时期,也是中国内外压力较大的时期。
适应国际形势变化,中国的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不再实行“一边倒”战略,改为实行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又被形象地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战略。
中国60年来睦邻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60年来睦邻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摘要:建国60年来,中国在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从未改变对周边国家所采取的睦邻友好政策。
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考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在解决许多国际问题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努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安全对话等进一步加深。
关键词:睦邻外交;成果;发展中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整个中国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加突出,总体趋于缓和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稳定周边提供了良好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将“安定四邦”作为其指导原则,奠定了中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首先针对周边国家提出的国际关系原则,构成了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核心,已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此后,“求同存异”、“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主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构成中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建国以来,中国积极采取“睦邻外交”的友好政策,将“安定四邦”作为其指导原则,“求同存异”、“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主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构成中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同周边展开的外交行动中,着力建立互信合作,着手解决分歧难点,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睦邻”就是在政治上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互谅互信。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与周边国家共同构筑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坚持不论国家大小、贫富、强弱,各国应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中国与文莱、尼泊尔等国的关系与中俄、中日关系就是平等的;坚持不论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如何,各国都应互谅互信、互不干涉内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这一味则的成功实践。
新中国初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

一:背景/国际形势
•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如亚非拉民族; •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1)外交政策(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至今未 变,我们调整的是外交方针)
(2)外交方针: A、“另起炉灶”: 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就使得中 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B、“一边倒”:是建国初期中国外交重点所在,就是中国政府在 外交上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 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 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 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 B、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 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即互相尊 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 共处。 • C、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 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它不仅适用于相同社会制度之间国家的交往,也适用于不 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交往,符合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 国家并存的国际形势,同时也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和平主 流,因此被长期沿用下来,发挥着重要影响。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 • • • (4)出席万隆国际会议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 发展为题 • 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求同存异”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立场和处事原则,作者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外交政策,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原则(一)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历程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五、互不干涉内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国庆征文:60年风雨外交成就中国大国风范

国庆征文:60年风雨外交成就中国大国风范从19XX年到20__年,新中国走过了风风雨雨得60年。
这60年走出了一条大国风范的和平外交道路,走出了今天这条维护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大国之路。
这60年的初期,新中国面临得是帝国主义的封锁困境和种种困难,所以党中央当时意训到发展中苏友谊格外重要。
但是后来因为赫鲁晓夫得意气用事,全面召回在华专家,致使中苏关系走向分裂。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大门向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敞开着,在上个世纪,中苏两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强联合在是世纪末令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一种恐慌。
19XX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初次登上世界的外交舞台。
历时3个月得漫长会议中,中国代表团举行了20多次记者招待会,接待了外国记者来访400多次,发布新闻公报、发言和声明近40件。
当时,周总理提出了具有远大意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历经国际风云变幻,新中国走过了60年外交,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一开始得十几个建交国家发展到今天的XXX个建交国家。
另外在国际重大事件上中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在联合国、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亚欧会议、亚非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东盟系列会议、世界峰会等重大国际会议上,中国体现出的是一个奉行和平的大国作用,彰显的是一个儒雅的大国风范。
新中国外交60年,外交目标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外交得主导思想从立异转向求同,外交的主导面从斗争转向合作,这三大政策的转变,折射的是一个大国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理性的大国思维,是新中国发展外交的必然路线。
外交上的重大发展,反应的是一个大国的成长之路,是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回顾这60年外交的重大事件,我们坚信就算外国不断的制造中国强大论的舆论,不断扭曲国内的各项反动行为,新中国的发展轨迹是不会就此停住,我们用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倡导的是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方针政策,期盼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中国外交60年

作者: 徐步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决策与信息
页码: 20-27页
主题词: 新中国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 中国共产党 鸦片战争 国际形势
摘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外交也开始了光辉的发展历程。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