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
一.人物介绍
战国末期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爱国诗人,世称“诗歌之父”。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二.人生经历
1、作为贵族参与楚国巫术活动-例:《九歌》。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
2、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屈原对怀王不能辨明真伪感到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3、公元前314年,楚国出现内奸,致使齐楚断交;后丹阳、蓝田之战楚国皆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国殇》即是为这场战争中楚国阵亡将士而作的追悼词。
4、公元前305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被放逐。公元前299年,屈原回到郢都。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
纪念节日:五月初五端午节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成就)
1、文学上:楚辞,共25篇。“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理想上:美政。“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举贤授能”,即不分贵贱,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不拘身分选拔人才(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
四.作品特点
主要表现: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反映现实的种种矛盾,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
表现形式:
1、与神话有密切关系,大量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的楚地方言。
2、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把抽象品德、意识和复杂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多种虚字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五.名人评价
1、古人评价
荀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刘安:《离骚》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班固
:“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以贬为主。
2、今人评价
鲁迅:“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傅抱石先后至少创作了七帧《屈原像》。
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六.内容素材
1、资料
《离骚》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集中反映了屈原追求自身价值及社会理想的坎坷过程和最终美政理想破灭却忠于故国、独立不迁的人格,以及志洁行廉、上下求索的傲岸情怀。
《九歌》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性质,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天问》是一篇充满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情思的经典诗作。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九章》各篇的思想内容,因并非出于一时一地,所以应当分别看待。其中《惜诵》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心情;《涉江》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的现实生活的矛盾。《哀郢》抒写了诗人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抽思》抒发了诗人见疏于怀王之后的忧郁之情。《怀沙》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和信仰的决心。《思美人》反映了诗人思念其君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惜往日》概叙了诗人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也表示了必死的决心。《桔颂》通篇就桔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可以看成是作者人格和个性的缩影。《悲回风》则流露了一种低徊缠绵的忧苦之情。
《远游》一诗,写的是
想像中的天上远游,表达的是现实人间的理想追求。同时在远游的虚构中表现出对世俗社会卑污的谴责,对高雅纯真世界的追求。
“卜居”的意思是占卜自己该怎么处世。《卜居》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屈原的愤慨和不满,歌颂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其实,诗人的设问,与其说是他对人生道路和处世原则的困惑,倒不如说是他对黑白颠倒、清浊混淆的现实的震惊和愤慨。在尖锐对立中,愈显出屈原廉洁正直、心性高洁的品格与坚持操守、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本篇表现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
2、素材
(1)当我们的思维随着《离骚》回到战国时代,我们无法不为这个时代绚丽辉煌的文化所惊叹、所倾倒。那正是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的黄金时段,那绝对是一个大动荡、大沉沦、大崛起的时代,多少动人心魄的历史,多少让后人怀念的先贤,中国各种经典的传统文化、思想与学术均在此期间喷射而出。这期间,出现了千百年来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沉醉的一种文体——“楚辞”,以及一位凝聚中国文人精神的世界文化伟人——屈原。(文/ 改编于《楚辞》前言)
(2)有人说,诗人都是落寞的。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至少,他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他的故事要从何讲起,但是,请你们记住,他,是个值得尊重的人,他的名字,带着他的精神,被载入史册,他的故事,被历史永远铭记……他是屈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高洁情操与理想坚守不屈的精神。“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他独自站在江畔,江水时急时缓,他叹了口气,这世界的污浊,他是看不见吗?可是看见了又怎样,还是无法改变……既然无法改变别人,那么就从自己开始做起,洁身自好。他坚信,有一天,他会把他所拥有的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那个时候……世界应该会美好得多吧……想到这里,他又重新坚定起来。江水无言,只是流向远方,看似渐渐远去,却未曾离开他身边。(文/子虚)
(3)“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这庄严的回顾,似于是从青年时代的修身立业开始的。思绪悠悠却又突兀而问,平静中带着自信,突兀中夹几分焦虑,表现的是一种志在兴邦而急于有所作为的青年之思考和选择。接着的“吾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则又情绪激
昂起来,于自信中汩汩涌腾出一派傲气——正如屈原在《桔颂》中就骄傲表述的,他“苏世独立”、“廓其无求”,誓志靠自己的“力耕”,来实现“诛锄”天下“草茅”的壮愿,而决不愿向腐朽的权贵攀附、折腰!这便是青年屈原,在踏上楚国政坛前夕所作出的人生选择。这与当时的许多纨袴子弟,为了实现个人对名位、富贵的企盼,而奔走钻营于王公大人府邸,构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文/百度百科)
(4)屈原所代表的更多是一种不改变的信念,信念是现今社会所缺少的东西,当然,是正确的信念。对与错都只是相对而言,是人们的观点罢了,但是无论对错,对于自己而言对的观点又能坚持多久呢?就像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如果屈原听取渔父的话“淈泥扬波,哺糟歠酾”,或许今世就不会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了,或许屈原会像渔父一样,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不会有危险,也不会有执着。可是屈原坚守了他的信念,且他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把他的这种信念化为一种精神,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得几千年后的我们深受其影响。人的想法总是会变,所以像屈原一样的人很少,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会获得成功。当然,我们的前提是——必须拥有自己的信念,且不违背正确的理论。很多人少年时有过梦想,也曾坚持,可是长大后,有的人觉得自己那时是年少轻狂,于是放弃了;而有的人,坚持下来了……后者不是没有过迷茫,但他很坚定。屈原也曾有过迷茫,他一次又一次被放逐,但仍坚持走下去,像他笔下的东君那样,“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正是他这种一次次迷茫后的更加坚定,才铸就了他——屈原!(文/子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