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资源配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
公共管理学院 张旺
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是经济与教育, 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 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条件。 本专题主要讨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一般 原则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旨在优化教育 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概述
资源及资源配置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人力、财力、
教育产品的性质
教育产品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部门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 非物质生产部门。教育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一个产 业部门。教育产品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教育服 务”。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服务”的 过程。教育举办者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是教育服务 产品的生产过程。
义务教育的性质
阿根廷
墨西哥
89.4
86.2
10.6
13.8
澳大利亚
中国(2002年)
84.1
76.7
15.9
23.3
初、中等教育公共经费 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负担比例
中央政府投入为主
法国: 中央政府:72% 韩国: 中央政府:96%
省级政府:12%
市镇政府:16%
地方政府:4%
地区政府投入为主
美国:
联邦政府:8%
02%与1. 10%之间,平均值为1.06%。发展中国家的公
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在0. 72%与0. 85%之间波动,平均 值为0.78%。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的公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不仅低于
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这说
明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努力程度”还很不够。
分地区中央高校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收入比例
除政府、企业和个人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教育资源来
源渠道,如学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投资,社会团体和 私人对教育的捐助等。
教育资源负担结构
教育资源的负担结构是指教育资源的所有主体及其
各自负担的教育资源数量在教育资源总量中所占的
份额(比例)。
负担比例的确定远比负担主体的确认要复杂得多,
它不仅受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原则的影响,同时还 关系着教育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教育机会的公平以
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中。一方
面,由于教育产品自身的性质,使政府始终处于资 源配置主体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出较强的计划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配置原动力与决策方式的变化以及 配置主体的多元化,使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呈现市场 配置的某些特点。
教育产品的提供方式
教育机构由政府举办并通过财政拨款提供经费
静态指标
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例;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例;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公共教育支出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和教育基建费支 出分别占公共教育支出的比例;教育基本建设投 资占基本建设总支出的比例;生均教育经费占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动态指标 教育经费弹性系数(指年教育经费增长率与年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人均教育经费弹性 系数(指人均教育经费增长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增长率之比);生均弹性系数(指生均教育经 费增长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
个人对教育资源的负担
原因:个人可以从教育投资中获得较高的经济和 非经济收益(如较高的收入、较多较好的就业机 会和晋升机会、社会流动机会、个性的全面发展、 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地位的变迁、对社会生活 的充分参与等);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有负担部分 教育资源的能力。
个人负担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家庭对教育的直接投资,包括学费、杂 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为教育支出的费用。
分地区地方高校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收入比例
全国各类高校学杂费收入占学校各校总收入的比例由
2003年的27.92%上升到2005年的32.99%,生均经费中
预算内经费只能达到30%到50%不等,其他来源中主要
来自学杂费或其他形式向学生的收费。 2005年地方高校家庭承担的教育经费占高等教育总收入 湖南、海南均超过50%,其中河北、黑龙江是连续3年
教育资源及其配置
教育资源:指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所取得
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的总和。本专 题所使用的“教育资源”概念仅指各种资源的货币体 现,即教育的财力资源(或称教育经费、教育投资)。 教育资源配置
指如何从有限的社会总资源中取得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以
及以怎样的方式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分配。 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容 如何取得教育资源(来源与负担)及教育资源的数量 (绝对量与相对量)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在各级各类教育、区域间、 学校间的配置及学校内部使用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
三者比例关系的确定,应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投资
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利用三者各自不同的投资 优势,从而使“供给”成本降到最低点;
在既定的教育资源来源前提下,其负担结构应有利于提
高教育投资的“产出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响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因素
利益获得因素:谁受益谁负担,获益多者多负担
机会,只有通过政府供给。 政府负担义务教育资源存在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分担比例的问题。一般说来,地方政府承担 较大比重,中央政府的负担仅作为地方政府负担 的补充。
若干国家基础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和社会及私人 投入的比例(1998年)
政府投入
日本 美国 91.7 90.8
社会及私人投入
8.3 9.2
物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
资源两大类。
资源配置:在社会总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
的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各部门之间进行 合理的分配,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包含三部分:配置主体、配置的原
动力以及配置决策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政府是配置的主体,配置的原动力是
义务教育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免费教育。义务教 育的规定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 非排他性,并且具有广泛的、外在的社会效益,因而 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
非义务教育的性质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非义务教育包括初中后教育和 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其性质属于准公共物品。
非义务教育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在教育 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 受教育的机会。 非义务教育具有外部或社会效益。一个人受教育, 其他人和全社会均可受益。
教育产品的性质受多种因素制约,要确定某国在某一
经济发展阶段上某一级教育的产品属性,必须进行多 因素的分析。这种分析一般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两大方面,静态分析主要分析该种教育所面对的市场 及其交易方式,动态分析主要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 的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产品的属性作出分析。
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
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一般趋势
义务教育的资源负担结构
世界各国义务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普遍情况是: 政府负担的比重几乎为百分之百,个人和企业负 担比重几乎为零。 这种负担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解释:①义 务教育是公共物品;②义务教育是由法律规定的 强制性教育,强制性应以免费为条件;③现代社 会的发展已使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成为一种基本 人权(发展权),要保证人人获得均等的受教育
城市按营业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3%,农村1%)
企业对教育资源的负担
原因:企业是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获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力资本);企业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
企业负担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
对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教育支出 企业对教育机构的资源投入(包括对教育机构的科学研
究合同、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企业对教育机构的无偿 捐赠)
政府计划产生的计划驱动(或供给驱动),配置决策 方式是中央政府集中决策。
市场配置方式:配置的主体是市场的主体(政府、企
业、个人),配置的原动力是市场产生的需求牵动, 配置的决策方式是分散决策。
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
私人产品通过市场来分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 品则一般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分配。
的比例全国平均为40.54%,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
超过50%;北京仅为22.69%,上海为28.97%,西藏为
13%。同一数据中央高校全国平均的比例为19.07%,其 中最高的河北为36.24%,最低的河南才4.39%。
教育资源的数量与比例
教育资源的数量与比例,是指在社会总资源的配置过程 中,教育领域所得到的资源总量及其在社会资源总量中 所占的比重,是对教育投资规模的测定,它关系到整个 教育事业能否正常稳定地发展。
度量教育资源数量与比例的指标
教育资源的数量指标
年度教育经费总额
年度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总额(包括财政教育支 出中教育事业费或教育经常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 或教育资本支出总额) 年人均教育经费总额
年生均教育经费总额(年生均事业费和年生均基 建费)
教育资源的比例(教育投资的相对量)
预算的基本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教育管理权
是事权的一部分,从属于预算管理。
当地政府投入为主
丹麦: 中央政府:25% 地方政府:12% 当地政府:63% 挪威: 中央政府:40% 当地政府:60%
非义务教育资源负担结构
政府负担的比例仍占重要份额
强调个人的负担比例 企业以及其他投资主体对高教资源的负担比例
占有相当的地位
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特点与总趋势
主体多元,资源来源多样化,各主体的负担 比例日益有助于教育资源需求的满足及资源利用
效率的提高。
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发达国家的公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
2000-2007年平均高出0. 28个百分点(见前表倒数第2行和
第4行)。发达国家的公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稳定在1.
州政府:48% 地方学区:44%
德国:
联邦政府:3% 州政府:77% 市镇政府:19%
日本:
中央:29% 都道府县:35% 市町村:32%
印度:
中央:9%左右
邦和中央直辖区:91%
中国:
地方政府(省以下的市、县、乡政府)为主
原因:①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的学生一般都留在当地 服务,义务教育的收益主要由地方政府获得,因此 应该由地方政府出资;②教育财权与事权的统一, 即“谁办、谁管、谁出钱”。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
支付能力因素:教育资源的负担结构最终受到由国民收入
分配格局所决定的投资能力的制约。
体制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是影响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重要 因素。在传统的集中管理体制下,政府负担占较大的比重;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负担比重则相对较小。 教育产品的性质 教育产品的性质是影响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重要因素。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为了保证资源使用的效率以及追 求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效益,应由政府负担绝大部分甚至 全部的资源投入,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几乎为零;非义务教 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私人效益较大及供给的排他性, 个人和企业的负担有利于资源利用的效率的提高,因此, 个人和企业应该负担相当的比例。
教育资源的负担主体
政府对教育资源的负担
原因:社会是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政府具有
强大的支付能力。
政府负担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
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教育基建投资以及专
项补助
用于教育的税费(如我国的城乡教育费附加, 教育机构(主要是学校)税收的减免 学生资助(无息贷款或财政贴息、奖助学金) 科研拨款
及教育的效率等诸多问题。
确定教育资源负担结构(比例)的标准
需要标准:教育资源的负担结构能满足由于社会
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社会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 个人)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而引发的对教育资 源的需求。
效率标准:教育资源的负担结构在满足“需要标
准”的前提下,其比例关系的确定应有利于提高 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及投资效果。
教育资源负担的原则
利益获得原则。谁受益谁负担,获益多者多负担。由
于教育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教育投资可 产生外部效益,因而社会各成员应根据其所获得的利 益,分摊教育资源的负担。 能力原则。根据利益获得者的付款能力来确定负担主 体及负担程度。 在各国教育实践中,教育资源的负担还受到一国的历 史传统、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教育资源的 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教育机构由私人或民间举办,政府资助
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学费,同时由政府向经济 贫困者提供一定方式的经济援助。
教育资源的来源与负担
教育资源的来源
教育资源最终来自社会总资源,来自国民收入的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更具体地讲,教育资源的来源表现为 不同资源供给主体对教育的投资(或对教育资源的负担) 及其形成的负担结构。
公共管理学院 张旺
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是经济与教育, 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 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条件。 本专题主要讨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一般 原则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旨在优化教育 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概述
资源及资源配置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人力、财力、
教育产品的性质
教育产品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部门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 非物质生产部门。教育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一个产 业部门。教育产品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教育服 务”。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服务”的 过程。教育举办者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是教育服务 产品的生产过程。
义务教育的性质
阿根廷
墨西哥
89.4
86.2
10.6
13.8
澳大利亚
中国(2002年)
84.1
76.7
15.9
23.3
初、中等教育公共经费 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负担比例
中央政府投入为主
法国: 中央政府:72% 韩国: 中央政府:96%
省级政府:12%
市镇政府:16%
地方政府:4%
地区政府投入为主
美国:
联邦政府:8%
02%与1. 10%之间,平均值为1.06%。发展中国家的公
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在0. 72%与0. 85%之间波动,平均 值为0.78%。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的公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不仅低于
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这说
明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努力程度”还很不够。
分地区中央高校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收入比例
除政府、企业和个人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教育资源来
源渠道,如学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投资,社会团体和 私人对教育的捐助等。
教育资源负担结构
教育资源的负担结构是指教育资源的所有主体及其
各自负担的教育资源数量在教育资源总量中所占的
份额(比例)。
负担比例的确定远比负担主体的确认要复杂得多,
它不仅受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原则的影响,同时还 关系着教育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教育机会的公平以
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中。一方
面,由于教育产品自身的性质,使政府始终处于资 源配置主体中的主导地位,表现出较强的计划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配置原动力与决策方式的变化以及 配置主体的多元化,使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呈现市场 配置的某些特点。
教育产品的提供方式
教育机构由政府举办并通过财政拨款提供经费
静态指标
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例;公共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例;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公共教育支出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和教育基建费支 出分别占公共教育支出的比例;教育基本建设投 资占基本建设总支出的比例;生均教育经费占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动态指标 教育经费弹性系数(指年教育经费增长率与年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人均教育经费弹性 系数(指人均教育经费增长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增长率之比);生均弹性系数(指生均教育经 费增长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
个人对教育资源的负担
原因:个人可以从教育投资中获得较高的经济和 非经济收益(如较高的收入、较多较好的就业机 会和晋升机会、社会流动机会、个性的全面发展、 文化素质的提高、社会地位的变迁、对社会生活 的充分参与等);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有负担部分 教育资源的能力。
个人负担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家庭对教育的直接投资,包括学费、杂 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为教育支出的费用。
分地区地方高校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收入比例
全国各类高校学杂费收入占学校各校总收入的比例由
2003年的27.92%上升到2005年的32.99%,生均经费中
预算内经费只能达到30%到50%不等,其他来源中主要
来自学杂费或其他形式向学生的收费。 2005年地方高校家庭承担的教育经费占高等教育总收入 湖南、海南均超过50%,其中河北、黑龙江是连续3年
教育资源及其配置
教育资源:指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所取得
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的总和。本专 题所使用的“教育资源”概念仅指各种资源的货币体 现,即教育的财力资源(或称教育经费、教育投资)。 教育资源配置
指如何从有限的社会总资源中取得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以
及以怎样的方式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分配。 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容 如何取得教育资源(来源与负担)及教育资源的数量 (绝对量与相对量)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在各级各类教育、区域间、 学校间的配置及学校内部使用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
三者比例关系的确定,应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投资
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充分利用三者各自不同的投资 优势,从而使“供给”成本降到最低点;
在既定的教育资源来源前提下,其负担结构应有利于提
高教育投资的“产出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响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因素
利益获得因素:谁受益谁负担,获益多者多负担
机会,只有通过政府供给。 政府负担义务教育资源存在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分担比例的问题。一般说来,地方政府承担 较大比重,中央政府的负担仅作为地方政府负担 的补充。
若干国家基础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和社会及私人 投入的比例(1998年)
政府投入
日本 美国 91.7 90.8
社会及私人投入
8.3 9.2
物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
资源两大类。
资源配置:在社会总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
的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各部门之间进行 合理的分配,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包含三部分:配置主体、配置的原
动力以及配置决策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政府是配置的主体,配置的原动力是
义务教育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免费教育。义务教 育的规定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 非排他性,并且具有广泛的、外在的社会效益,因而 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
非义务教育的性质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非义务教育包括初中后教育和 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其性质属于准公共物品。
非义务教育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在教育 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 受教育的机会。 非义务教育具有外部或社会效益。一个人受教育, 其他人和全社会均可受益。
教育产品的性质受多种因素制约,要确定某国在某一
经济发展阶段上某一级教育的产品属性,必须进行多 因素的分析。这种分析一般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两大方面,静态分析主要分析该种教育所面对的市场 及其交易方式,动态分析主要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 的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产品的属性作出分析。
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
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一般趋势
义务教育的资源负担结构
世界各国义务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普遍情况是: 政府负担的比重几乎为百分之百,个人和企业负 担比重几乎为零。 这种负担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解释:①义 务教育是公共物品;②义务教育是由法律规定的 强制性教育,强制性应以免费为条件;③现代社 会的发展已使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成为一种基本 人权(发展权),要保证人人获得均等的受教育
城市按营业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3%,农村1%)
企业对教育资源的负担
原因:企业是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获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力资本);企业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
企业负担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
对企业职工在职培训的教育支出 企业对教育机构的资源投入(包括对教育机构的科学研
究合同、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企业对教育机构的无偿 捐赠)
政府计划产生的计划驱动(或供给驱动),配置决策 方式是中央政府集中决策。
市场配置方式:配置的主体是市场的主体(政府、企
业、个人),配置的原动力是市场产生的需求牵动, 配置的决策方式是分散决策。
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
私人产品通过市场来分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 品则一般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分配。
的比例全国平均为40.54%,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
超过50%;北京仅为22.69%,上海为28.97%,西藏为
13%。同一数据中央高校全国平均的比例为19.07%,其 中最高的河北为36.24%,最低的河南才4.39%。
教育资源的数量与比例
教育资源的数量与比例,是指在社会总资源的配置过程 中,教育领域所得到的资源总量及其在社会资源总量中 所占的比重,是对教育投资规模的测定,它关系到整个 教育事业能否正常稳定地发展。
度量教育资源数量与比例的指标
教育资源的数量指标
年度教育经费总额
年度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总额(包括财政教育支 出中教育事业费或教育经常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 或教育资本支出总额) 年人均教育经费总额
年生均教育经费总额(年生均事业费和年生均基 建费)
教育资源的比例(教育投资的相对量)
预算的基本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教育管理权
是事权的一部分,从属于预算管理。
当地政府投入为主
丹麦: 中央政府:25% 地方政府:12% 当地政府:63% 挪威: 中央政府:40% 当地政府:60%
非义务教育资源负担结构
政府负担的比例仍占重要份额
强调个人的负担比例 企业以及其他投资主体对高教资源的负担比例
占有相当的地位
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特点与总趋势
主体多元,资源来源多样化,各主体的负担 比例日益有助于教育资源需求的满足及资源利用
效率的提高。
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发达国家的公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
2000-2007年平均高出0. 28个百分点(见前表倒数第2行和
第4行)。发达国家的公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稳定在1.
州政府:48% 地方学区:44%
德国:
联邦政府:3% 州政府:77% 市镇政府:19%
日本:
中央:29% 都道府县:35% 市町村:32%
印度:
中央:9%左右
邦和中央直辖区:91%
中国:
地方政府(省以下的市、县、乡政府)为主
原因:①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的学生一般都留在当地 服务,义务教育的收益主要由地方政府获得,因此 应该由地方政府出资;②教育财权与事权的统一, 即“谁办、谁管、谁出钱”。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
支付能力因素:教育资源的负担结构最终受到由国民收入
分配格局所决定的投资能力的制约。
体制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是影响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重要 因素。在传统的集中管理体制下,政府负担占较大的比重;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负担比重则相对较小。 教育产品的性质 教育产品的性质是影响教育资源负担结构的重要因素。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为了保证资源使用的效率以及追 求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效益,应由政府负担绝大部分甚至 全部的资源投入,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几乎为零;非义务教 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私人效益较大及供给的排他性, 个人和企业的负担有利于资源利用的效率的提高,因此, 个人和企业应该负担相当的比例。
教育资源的负担主体
政府对教育资源的负担
原因:社会是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政府具有
强大的支付能力。
政府负担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
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教育基建投资以及专
项补助
用于教育的税费(如我国的城乡教育费附加, 教育机构(主要是学校)税收的减免 学生资助(无息贷款或财政贴息、奖助学金) 科研拨款
及教育的效率等诸多问题。
确定教育资源负担结构(比例)的标准
需要标准:教育资源的负担结构能满足由于社会
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社会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 个人)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而引发的对教育资 源的需求。
效率标准:教育资源的负担结构在满足“需要标
准”的前提下,其比例关系的确定应有利于提高 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及投资效果。
教育资源负担的原则
利益获得原则。谁受益谁负担,获益多者多负担。由
于教育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教育投资可 产生外部效益,因而社会各成员应根据其所获得的利 益,分摊教育资源的负担。 能力原则。根据利益获得者的付款能力来确定负担主 体及负担程度。 在各国教育实践中,教育资源的负担还受到一国的历 史传统、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教育资源的 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教育机构由私人或民间举办,政府资助
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学费,同时由政府向经济 贫困者提供一定方式的经济援助。
教育资源的来源与负担
教育资源的来源
教育资源最终来自社会总资源,来自国民收入的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更具体地讲,教育资源的来源表现为 不同资源供给主体对教育的投资(或对教育资源的负担) 及其形成的负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