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解决问题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7电能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7电能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7电能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电能从哪里来》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电能的来源,知道人类获取电能的方式以及能量转化的过程。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电能的重要性,增强节约用电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电能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电能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能的来源,知道人类获取电能的方式以及能量转化的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电能的来源及转化过程。

2.能量转化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电能的来源。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能的转化过程。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池、灯泡、电线、开关等。

2.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电灯、电视、电脑等,引导学生了解电能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电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能的来源和转化过程,让学生对电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灯泡发光的现象,体会电能的转化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电能的转化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如何节约用电?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能的来源和转化过程,以及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电能相关的实践作业,如家庭用电情况,提出节约用电的措施等。

8.板书(5分钟)电能的来源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电灯发光水能电视运行风能电脑工作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电能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3.7切线长定理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3.7切线长定理
举例:在讲解切线长定理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或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切线长的变化,强调切线长相等的特点。在计算方法方面,可以结合具体例题,如求某点到圆上一点的切线长,引导学生运用定理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理解切线长定理的本质:学生需要理解切线长定理并非仅仅是一个几何性质,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学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切线长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将切线长定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切线长定理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切线长定理,即从圆外一点引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
-切线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运用切线长定理求解实际问题中的切线长。
-切线长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将切线长定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3.7切线长定理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圆”的3.7节:“切线长定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探索并掌握切线长定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切线长定理,即从圆外一点引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
2.应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切线长定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求某点到圆上一点的切线长等。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切线长定理的过程中,可能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其本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我考虑在下次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上台演示,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切线长定理,这样既能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也能提高课堂氛围。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切线长定理》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第7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

切线长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涉及到圆的切线性质和几何图形的对称性。

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掌握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够灵活运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圆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然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切线长定理的含义,掌握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够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2.难点: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切线长定理。

2.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直观展示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切线长定理。

3.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4.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包括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3.准备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用于直观展示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圆和一条切线,引导学生观察切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出问题:“切线与圆有什么特殊的性质?”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案-3.9 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案-3.9 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教案-3.9 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如:整数、小数、分数、计量单位等。

(2)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5.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及时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7和(差)倍问题(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7和(差)倍问题(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7和(差)倍问题(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引言在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分数和百分数,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本节要讨论的3.7和(差)倍问题。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将掌握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3.7和倍问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3.7和倍问题的概念。

所谓3.7和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是3.7,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n倍,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例1:已知两个数的和是3.7,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求这两个数。

解:设较小的数为x,则较大的数为2x。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列出方程:x 2x = 3.7解方程得:3x = 3.7x = 3.7 ÷ 3x = 1.23所以,较小的数是1.23,较大的数是2 × 1.23 = 2.46。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解决3.7和倍问题的步骤:1. 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nx(n为倍数)。

2.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x nx =3.7。

3. 解方程求出x的值。

4. 计算较大的数:nx。

三、3.7差倍问题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3.7差倍问题的概念。

所谓3.7差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差是3.7,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n倍,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例2:已知两个数的差是3.7,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求这两个数。

解:设较小的数为x,则较大的数为3x。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列出方程:3x - x = 3.7解方程得:2x = 3.7x = 3.7 ÷ 2x = 1.85所以,较小的数是1.85,较大的数是3 × 1.85 = 5.55。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解决3.7差倍问题的步骤:1. 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nx(n为倍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7和倍、差倍问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7和倍、差倍问题教学设计
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抱有积极态度,但部分学生可能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在面对和倍、差倍问题时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意识,但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分享成果,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一课时:和倍问题一、 Nhomakorabea入(5分钟)
4.小组合作题:设计一道小组合作题,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此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总结反思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反思,内容包括对和倍、差倍问题的理解、解题方法的掌握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1.作业应在课后及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5.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自然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分数:“如果同学们有一个苹果,分成两份,一份是2/3,另一份是1/3。现在,如果我想知道这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通过已学的分数加法知识,可以迅速回答这个问题。

第3章 3.7 切线长定理

第3章  3.7 切线长定理
∴BO 平分∠ABC,CO 平分∠DCB. ∴∠OBC=12∠ABC,∠OCB=12∠DCB.
∴∠OBC+∠OCB=12(∠ABC+∠DCB)=12×180°= 90°. ∴∠BOC=90°,∴BO⊥CO.
(2)求 BE 和 CG 的长.
解:如图,连接 OF,则 OF⊥BC.
∵在 Rt△BOC 中,BO=6 cm,CO=8 cm, ∴BC= 62+82=10(cm). 易证 Rt△BOF∽Rt△BCO, ∴BBOF=BBOC.
∴B6F=160,∴BF=3.6 cm. ∵AB,BC,CD 分别与⊙O 相切, ∴BE=BF=3.6 cm,CG=CF. ∵CF=BC-BF=10-3.6=6.4(cm), ∴CG=CF=6.4 cm.
★【思维拓展训练】
►答案见:D19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AB=3,BC=2,以 BC 为直径在矩
形内作半圆,自点 A 作半圆的切线 AE,则 sin∠CBE=( D )
A.
6 3
B.23
C.31
D.
10 10
谢谢您的观看与聆听
∴∠BAC=90°-60°=30°. 又∵AC 是⊙O 的直径, ∴∠ABC=90°.∴BC=12AC=OA=2.
如图,AB,BC,CD 分别与⊙O 相切于点 E,F,G.且
AB∥CD.BO=6 cm,CO=8 cm.
(1)求证:BO⊥CO;
证明:∵AB∥CD, ∴∠ABC+∠BCD=180°. ∵AB,BC,CD 分别与⊙O 相切于点 E,F,G,
►答案见:D18
如图,从⊙O 外一点 P 引⊙O 的两条切线 PA,PB,切点分别
为 A,B.如果∠APB=60°,PA=8,那么弦 AB 的长是( B )

3.7解决问题(3)(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3.7解决问题(3)(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3.7 解决问题(3)(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信“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将带领学生一起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第三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乘法的应用、分数除法的应用以及实际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际问题解决案例、练习题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例如:“小明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是12米,宽是8米,他想把这块地分成几个相同面积的小块,每块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解答,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应用。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际问题解决: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是5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概念、例题讲解以及实际问题解决。

七、作业设计(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3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1)小明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是10米,宽是5米,他想把这块地分成几个相同面积的小块,每块的面积是多少?(2)小红有一块正方形的地,边长是8米,她想把这块地分成几个相同面积的小块,每块的面积是多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同步检测题及答案(含六套题)

人教版小学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同步检测题及答案(含六套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同步检测题及答案1.看图列式计算。

一共多少个蛋糕?一共多少朵花?()×()=()()×()=()2.每只船限乘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只船能坐得下吗?3.8元 4元 2元 7元 3元 6元(1)买6个用了多少元?(2)妈妈买了一种文具,正好用了24元。

可能买的是哪种文具?买了多少?(3)请你再提出一个相关数学问题并解答。

4.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量得每段绳子的长度均为8米。

这根绳子长多少米?5.有一个圆形水池,在水池周围摆放了8盆月季花,每相邻两盆月季花之间又摆了2盆菊花。

菊花有多少盆?参考答案1.2 8(或8 2) 16 2 7(或7 2) 142.3×8=24(人) 24<26 口答:3只船坐不下。

3.(l)6×8=48(元)口答:用了48元。

(2)略(3)略4.8×4=32(米)口答:这根绳子长32米。

5.8×2=16(盆)口答:菊花有16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同步检测题及答案1.看图填空。

每束的价格8元7元5元7元6元数量/束7 5 4 9 6 钱数2.妈妈带20元钱去商店,想买6个面包,每个面包3元,妈妈带的钱够吗?3.填上问题或条件形成一道乘法应用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1)做广播操的同学站成8排,每排有7人,?(2)小明做数学题,每小时做9道,,小明一共做了多少道数学题?4.车间一共有50个车轮,火车每节车厢需要4个车轮,用这些车轮能组装出一列有9节车厢的火车吗?5.有一篮香蕉,比40个多,比50个少,分给一组小朋友。

小朋友的人数和每人分到香蕉的个数正好同样多。

这篮香蕉有多少个?参考答案1.56 35 20 63 362.3×6=18(元) 20>18 口答:妈妈带的钱够。

3.(1)答案不唯一,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做广播操7×8=56(名)口答:一共有56名同学做广播操。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切线长定理》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3.7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圆的切线与圆内的点到切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切线的定义以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圆的方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圆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切线长定理的内容,能够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切线长定理的证明和理解。

2.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切线长定理。

2.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圆的切线和切线长定理。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实例讲解,巩固学生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圆规、直尺、彩色粉笔。

3.练习题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圆和它的切线,引导学生回顾切线的定义。

然后提出问题:“圆内的点到切线的距离与切线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切线长定理。

同时,解释切线长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运用切线长定理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提出一些与切线长定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圆中,到一个定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2020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 每千克苹果3.7元,妈妈买了4.5千克苹果,妈妈应付多少元
2. 填数.
(1)0.6x=7.2
解:0.6x÷0.6=7.2÷______
x=______
(2)x÷1.5=0.6
解:x=0.6×______
x=______
3. 告知有一个七位数,个位上的数是2,百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3,百万位上的数是个位上数的2倍,此外组成这个数的数字还有3个1,其余各位都是0,且这个数读的时候不读出零,这个数是多少?
4. 读出横线上的数,再省略“亿” 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我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基础储量大约是3239680000吨
5. 一个六位数,个位上的数是2,百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3,十万位上的数比百位上的数少1,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是多少?
6. 武场中心小学学生近视情况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______年近视的人数最少,______年近视的人数最多。

(2)______年近视的人数是______年近视人数的2倍。

______年近视的人数和______年近视人数一样。

(3)学生近视情况呈怎样的变化趋势?
7. 如果(4,○)表示某班级信箱的位置,可能是哪个班?
8. ①4与0.4的和的25倍是多少?②8个0.5的和减去1.5的1.2倍,差是多少?
9. 图形的统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解决问题

标题: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6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明确求解目标。

2.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列出方程或算式,求解未知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分析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明确求解目标。

(2)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列出方程或算式,求解未知数。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和解题过程。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学生能否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反思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从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3.7和差问题

从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3.7和差问题

从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3.7和差问题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的3.7和差问题,主要涉及到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掌握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现实问题、把握解题方法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三、前置技能1.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加减法运算。

2.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器使用方法。

四、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自由地学习数学。

3.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分析问题背后的规律,并培养学生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出示一个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雨滴,让学生们观察它的特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如果从这里开始一次下雨下了多少滴雨?”(2)让学生们尝试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法求解这个问题,并展示不同的解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这些的优缺点并总结规律。

第二步:学习和练习(1)出示两个数字,如5和3,让学生们尝试使用加减法计算出它们的和与差,并引导学生们总结出计算加、减法的规律。

(2)以生活中常见的购物为例,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常见的购物问题,如:“我有20元钱,买1元钱1个的糖果最多能买多少个?”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和差运算解决这些购物问题。

(3)让学生们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如:5-1=?, 8+2=?, 10-4=?,等。

第三步:拓展和应用(1)出示一些与每日生活相关的挑战性问题,如:“根据现有资料,预测未来一周北京市的天气状况,并估算出出门行走所需穿衣服的数量和种类。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选择、衡量、评价、计算、推理等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7《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比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以及化简比的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比的概念和大小比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这个性质来化简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到化简比的过程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概念。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3.采用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例子,如运动员跑100米的时间,引入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并复习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找一个例子,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切线长定理》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第7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

切线长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圆的切线与圆内接四边形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够运用它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圆等基本几何图形,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切线长定理这样的抽象定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切线长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切线长定理的内容,能够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切线长定理。

2.难点: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发现切线长定理的规律。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圆、直尺、量角器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与圆有关的生活情境,如圆桌、圆形操场等,引导学生思考与圆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圆的切线与圆内接四边形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圆的切线长度,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切线长定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切线长定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巩固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3.7解决问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共17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3.7解决问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共17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0.5
?cm3
正方体的体积=下降部分的水的体积 5立方厘米
V=Sh=10 ×0.5= 5(立方厘米)
答:这块正方体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
把一个体积为460立方厘米的石块放 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里,此时溢出一 部分水,你知道溢出部分的水的体积 是多少吗?
你总结出一般规律了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升水法 )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 降水法 ) 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 溢水法) 溢出部分水的体积



V物 = V(水+物)-V水
学以致用
看图分析:水面上升了( 1 )厘米
学以致用
做一做:
8×8×7-8×8×6
= 8×8×(7-6) =64(cm3)
8×8×(7-6) =8×8×1 =64(cm3)
解决问题
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 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 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 是多少吗?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6
厘 米
8厘米 这个图形的周长是
厘米。
6
厘 米
8厘米 这个图形的周长是 28 厘米。
5
厘 米
5厘米
周长是 20厘 。

3 1
2
1
3 2
(单位:米)
周长是 24米 。
不规则物体
请你帮帮我?
我的体积是多少?
将一个正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长方体 容器里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0.5厘 米。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 这块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持自己。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无论有多难,有多远。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导学案3.7 问 题 解 决

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导学案3.7 问 题 解 决

3.7 问题解决
项目内容
1.用竖式计算。

487+158= 337+584= 199+726=
2.妈妈买了一双125元的鞋,给了售货员150元,找回了25元,对不对呢?
3.阅读教材第52页例1。

分析与解答:(1)求还剩多少元,可以先用300元减成语词典的价钱,列式计算为
( ),然后用剩余的钱减去故事书的价钱,列式计算为( )。

(2)还可以先算出成语词典和故事书总共的价钱,列式计算为( ),然后再用300元
减去总共的价钱,列式计算为( )。

答:还剩70元。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求“一共”用( )法计算,求“剩余”用( )法计算。

5.预习后我还知道:三位数减法的验算,还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等于( )的方法验算。

6.涪陵到宜昌航线长528km。

小明爸爸从涪陵乘船已经到达万州,还要行多少千米才
能到达宜昌?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参考答案
1.645 921 925
2.对
3.(1)300-78=222(元)
222-152=70(元)
(2)78+152=230(元)
300-230=70(元)
4.加减
5.减数
6.119+88=207(km) 528-207=321(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 怎样取近似值?
用四舍五入法, 6.25≈6,所以 需要6个瓶子。
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 还有0.1千克装不下, 因此需要7个瓶子。
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需要取近似值。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 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 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你能用几种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一:先算1头奶牛1周的产奶量:
220.5÷3=73.5(千克)
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73.5÷7=10.5(千克)
方法二:先算3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220.5÷7=31.5(千克)
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31.5÷3=10.5(千克)
试试身手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 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 人付水费多少元?
先算一共要付多少钱, 再求每个人的!
也可以先算平均每人用 了多少水,再算钱数。
Hale Waihona Puke 试试身手方法一:先求水费一共花了多少钱:
14.5×2.50=36.25(元)
再求平均每人需要付多少钱:
36.25÷4=9.0625≈9.06(元)
方法二:先求每人用了多少吨水:
14.5÷4=3.625(吨)
再求每人用的这些水需要交多少钱:
3.625×2.50=9.0625≈9.06(元)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 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
2.5÷0.4 = 6.25(个)
25÷1.5=16.666……(个) 包装17个礼盒, 丝带够吗? 既然不够,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 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
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
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 每本词典18.5元,他可以买回几本词典? 100÷18.5≈5.405(本) 根据去尾法,张老师可以买回5本词典。
一条高速路长336千米。一辆客车3.2小时行 完全程,一辆货车用3.8小时行完全程。客车的 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 336÷3.2=105(千米/小时)
336÷3.8≈88.42(千米/小时)
105-88.42=16.58(千米/小时) 答: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每小时快16.58千米。
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 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 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个) 答:李师傅最多可以做12个生日蛋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