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中医源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胸痹心痛
病因方面,《内经》认为风寒湿燥
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本病
与寒邪、热邪内犯心脉有很大关系。
病机方面,《内经》认为经脉闭阻,
血行不畅,寒凝、气滞、血瘀、痰饮阻
痹胸中,是胸痹病机之关键。
发生发展过程与五脏密切相关。
<<金匮要略>>
1. 病机----阳微阴弦 “阳微”是关前之阳脉微,“阴弦”是
<<黄帝内经>>
1. 胸痛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藏气法时论》)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 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脉解》)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体重烦闷,心痛引背。”
“岁火不行,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
(《气交变大论》)
2. 心 痛﹑心 痹
“邪ຫໍສະໝຸດ Baidu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 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五邪》)
(四) 明清时期
1. 病因病机 首先,完善了胸痹属虚证的病机理论。《玉机微义》:
“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赢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 也。”《景岳全书》:“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 有此病。” 其次,认为痰饮、瘀血、火邪攻冲犯心,是胸痹发病的主 要原因。 正气不足,胸阳虚损,脏腑虚弱,风寒侵袭,痰饮内停, 情志失调,终至气血瘀滞、胸阳痹阻而导致本病发生,是明 清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认识的主要脉络。
认识到胸痹亦有痰热蕴结,阻遏胸阳而致者,治 疗应当用清化痰热、行气散结之品。
二 临床启示
通过研究历代胸痹文献发现,胸痹发病 多由外感风寒暑火,内伤情志、饮食、劳逸 等因素,形成寒凝、气滞、痰饮或瘀血,导 致气滞血瘀,痰浊闭阻,阴寒内结,痰瘀互 结,终致胸阳失运、心脉痹阻而发生。总以 气虚血瘀、本虚标实为临床重要特征。
心血管疾病症状
高血脂
情绪变化
寒冷
(一) 秦汉时期
1. 《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太阴脉,其病 心痛,心烦而噫。”
2.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胸痛” ﹑“心痛” ﹑“心痹”之名,并详细论述症状与鉴别,奠定 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3. 《金匮要略》设“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治”专篇,确立了临床治疗基本法则.
“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 “脉涩则心痛.” (《邪气脏腑病形》)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嗌干善噫,暴 上气而喘,厥气上则恐.” (《痹论》)
3. 真心痛
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 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 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厥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 死不可治。 (《厥论》)
《外台秘要》中载“深师疗胸痹麝香散方”,用药
始用清心化痰散结之品。(犀角、牛黄)
(三) 宋金元时期
1. 病因病机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
机特点。“脏腑虚弱,阴阳不和,风邪冷气, 攻注胸中”。 其次,认为精神因素也是胸痹发病的重 要原因。 再者,部分医家认为气血痰水生变为患, 亦是导致胸痹发生的重要环节。
4. 厥心痛—五脏心痛
(1) 肝心痛: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 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衝。
(2) 肾心痛: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 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取京骨、昆仑。
(3)肺心痛: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 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4)脾心痛:厥心痛,痛如以锥鍼刺其心,心痛 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谿。
关后之阴脉弦。“阳微阴弦”是以脉理论病 机。 指出了上焦阳虚,寒邪痰饮等阴邪上乘, 致胸阳闭塞,不通则痛的实质,同时也指出 了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性特点.
2. 症状特点
胸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喘息咳唾、气短不足以息、胸满、 气塞、不得卧、胁下逆抢心等表现, 并指出其具有心痛时缓时剧的发病 特点。
同时,痰浊热毒闭塞心脉﹑五脏逆乱攻冲
心胸亦不失为发病的重要机理.
启示之一:辨证论治规律
1.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3. 益气祛瘀,化痰通络 4.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2.治法方药
首先,辛香通散、化浊开窍法得到广泛运用。
《太平圣惠方》所载之木香散、草豆蔻散、吴茱萸
散、青橘皮丸及《圣济总录》所载之枳实汤、四温
散等。
其次,活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亦日渐广泛。 许多可用治胸痹的方药中,均加入了五灵脂、蒲黄、 当归等具有活血功效的药物。
金元医家,亦采取汗、散、利、温等多种方法论 治胸痹。
虚之证,并认为邪气客于五脏六腑,皆可上 冲胸部而发病,不限于邪气直犯心肺。在胸 痹的病机转归方面,提出“因邪迫于阳气, 不得宣畅壅瘀生热”。 王焘认为痰浊热毒闭塞心脉是胸痹发病的 主要病机。
2. 防治方药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患胸痛方”用雄黄、巴豆。
《千金要方》中的细辛散、蜀椒散、前胡汤、下气 汤,亦是在前人所用方药的基础上,增用辛香通散 药物如细辛、花椒、吴茱萸、槟榔、木香、草豆蔻 等而成。
2.治法方药
首先,此期内活血化瘀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奇效良方》中的胜金散; 《医宗金鉴》中的颠倒木 金散; 《时方歌括》中的丹参饮; 《医林改错》中的 血府逐瘀汤等,都是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的代 表方。
其次,寒凉药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症因脉治》明言“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二陈汤、 小陷胸汤、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汤可以选用也”.
2. 治法方药---通阳
(1)宣痹通阳法:代表方为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
(2)通阳化饮法:代表方为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和桂枝生姜枳实汤。
(3)温阳散寒法: 代表方为薏苡附子散和乌头 赤石脂丸。
(4)益气温阳法: 代表方为人参汤。
(二) 晋隋唐时期
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胸痹是邪盛正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 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 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1.联络脏腑:心、小肠、肺; 2.联络器官:咽、目系、膈; 3.交接经脉:脾经(心中), 小肠经(小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