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危机的定义

旅游危机的定义
旅游危机的定义

旅游危机的定义

旅游危机的定义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旅游危机的定义还不多。旅游危机最早是被作为安全问题来进行研究的。1974年,在世界旅游业尤其是发达国家遭受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旅行研究协会开始关注危机,该协会的年度会议的主题为“旅行研究在危机年代中的贡

献”。旅游研究者们在这次会议上探讨了旅行和旅游在灾难和危机时刻的脆弱性,这是旅游业在危机管理方面的首次共同的努力。尽管这次会议的报告集中于对某类危机影响的描述和汇报,但还是在旅游科学和实践中率先引人了关于危机的重要研究课题。

此后,旅游研究者在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英国的口蹄疫、美伊战争、印尼的巴厘岛爆炸案、美国的9.11"事件、印尼的巴厘岛爆炸案、“非典”疫情等危机事件对旅游业产生的巨大冲击,从而促使了旅游业对于危机的大范围讨论和研究。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虽然迅速,但对旅游危机的关注却不多。从1998年到2002年公开出版的文献来看,我国旅游学术领域对旅游危机管理意识相对淡漠,关注较少。直到2003年的“非典”危机对中国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后,才认识到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的迫切性,相关的研究也开始增多。特别是“9.11"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禽流感以及2009年的“h1n1甲型流感”等对中国旅

游业均遭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一系列危机的出现才使中国旅游业如何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问题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焦点。目前,这种研究状态逐渐呈上升趋势,应该说目前我国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始逐渐重视,尚在研究的初级阶段。

直至今日,对于公认的旅游危机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已经出现的定义也通常是在上下文中间为解释特定的危机现象而下的。如尤和科希纳(stafferd yu and kohina)提出:“旅游危机是指影响旅游者信心、妨碍旅游业正常运转的各种不曾预见的事件。其中包括那些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远甚于对基础设施的影响的诸如洪水、飓风、火灾或者火山爆发等事件,也包括将对目的地的旅游地吸引力产生影响的国内动荡、感外事故、犯罪、疾病等事件,甚至也包括诸如汇率的剧烈波动等经济因素。世界旅游组织(wto)把旅游亚危机用述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这类事

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

旅游危机的特征:(一)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导致旅游危机诱发因素的广泛性

旅游经济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其发展需要依托宏观社会环境,如政治、经济、军事、政策法律、社会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的协调和良性发展。而旅游产品与其他工业性产品不同,它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性产品,涵盖了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其任何一方面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就可能带来危机。从宏观上看,任何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法律和政策上的危机都可能对旅游企业造成冲击。从微观上看,

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恶化因子也会诱发企业危机的全面爆发。因此,就旅游行业特点而言,其危机事件的诱因也是多元化的。

(二)危机事件对旅游的影响更直接、破坏性更强

旅游活动产生的根本动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包括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可通达性;主观方面则包括人们寻求刺激、获取知识、探亲访友、陶冶情操等各式各样的旅游动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同一性,即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并且空间不可位移。一旦危机事件突发,旅游业首当其冲。

(三)危机事件的国际联动性强

任何一国旅游业的危机事件都可能影响周边乃至全世界的旅游市场。旅游活动作为一种混合性消费,其内容丰富,相关行业众多,国家间的互动频繁、关联性强。就影响程度和广度而言,在世界旅游市场占重要地位的客源输出国和旅游接待国更是举足轻重。旅游危机事件的国际联动性充分证明,使人们深刻体会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世界范围的和平、繁荣和安定。危机事件的处理也要求国家间的合作和互动。

旅游危机产生的原因(一)外界环境制约下的突发性事件外界环境制约下的突发性事件,是旅游业难以控制的,属于不可控因素。这是旅游业最不容易引起关注,也不容易发觉的危机。这样的危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突发性和危害性。原因很简单,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外界环境,但外界环境是瞬息万变的。近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旅游业时常面临着外界因

素的考验。因此,“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当然,这种“变”具有两方面的含义,既有全球大的政治环境因素,又有全球或某一国家(地区)旅游市场环境因素。

(二)从旅游供需角度分析旅游危机

1.从旅游供给角度分析旅游危机

(1)旅游企业的关联性。

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旅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购物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它的生产部门和行业不仅包括旅游部门内部各个行业(食、住、行、游、购、娱),还涉及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相关行业,如外贸、交通、工艺品生产、建筑业等,所涉及方面的任何变动都会波及旅游业。旅游业南有关国民经济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等构成。

(2)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在完成整个旅游活动中得到的全部服务过程、旅游条件以及对整个旅游过程的感受。它是以服务为重要内容的非物质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和一般服务产品的特性,如无形性、不可转移性、时间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等。

2.从旅游需求角度分析旅游危机

从旅游消费来看,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旅游者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旅游需求是以自发要求参与社会交往,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等为动机的一种非基本需求。生理和安全是其最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这两者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旅游需要才可能得到满

足。旅游需求一旦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如政治局势、经济危机、自然环境、传染性疾病、安全事故等影响,这种非基本需求必然要为基本需求让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也是这样的,安全和舒适是他们旅游决策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一旦旅游企业或旅游地发生了影响这两者的负面事件,旅游者会立即“抛弃”该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对旅游决策的主观评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旅游业发生的负面事件很容易被识别并获得认同,因此一旦发生了负面事件,就会使旅游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旅游的概念、定义与基本属性

绪论 1 旅游活动(现象)的发生,主要来自于和 的结果。 2 流放活动现象在古代就已产生。() 第一节旅游与旅游业 1 大众旅游时代的出现是在() A 一战前 B 二战前 C 一战后 D 二战后 2 旅游供给体系在近代才开始形成。() 3 自古至今的旅游都离不开社会的供给。() 4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于19世纪40年代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 5 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誉,是因为旅游者都是来自平民百姓。() 6 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类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7 旅游发生在先,旅游业形成在后,但二者都是在战后才得到迅速发展的。() 8 旅游是人类各种活动形式中最具的一种活动。 9 自古至今的旅游活动都离不开。到近代,由于和 ,导致的发生,这正标志者的形成。 10 世纪年代,英国人开创旅游业的先河。 11 年,全世界的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已超过老牌的石油、钢铁、汽车工业,一 跃成为世界第大产业。 12 和、一起成为国际贸易的三大支柱。 13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旅游活动必须建立在之上。 14 大众性的旅游活动必须有强大的做后盾。 15 由于先进的和的不断更新,使跨国和洲际旅游成为可能。 16 带来的至今持久不衰的旅游热,说明人类的旅游活动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产物。

17 旅游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第二节旅游学与旅游概论 1 旅游学 2 由于旅游是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人们一直把旅游作为来研究。 3 旅游是一种的社会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旅游业必然是一项的产业。 4 旅游学的产生有其曲折的孕育过程,即对、、 。它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 学科。 5 及同一种文化属下的各具特色的是最具吸引魅力的旅游资源。 6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所决定的旅游业运营模式也具有高度的和的特征。 7 旅游是人类和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8 观察和研究旅游问题必须在上着眼。 9 旅游学定义中“”,旨在标志着旅游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10 旅游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学科,是整个旅游科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11 旅游概论是旅游学的,并以为研究领域,以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12 与是旅游概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前二者相比较作为旅游概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之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13 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的客体,二者对立统一。 14 旅游的基本属性包括、、和。 15 和之间的矛盾,是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16 当和普遍存在时,就自然地形成了,标志着旅游业的诞生。 17 旅游业的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的整体质量。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究竟什么是旅游文化?一般的论述都是先分别解释“旅游”和“文化”,再合起来界定“旅游文化”。那样绕得太远,并且绕到现在,也没绕出个大致公认的说法。我们且来看看学术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 1、交集说 这一说法可以概述为旅游文化就是与旅游相关的文化,就是旅游与文化的交集,故名之为“交集说”。这种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发生较早并且发展也较为持久。1990年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提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说,旅游文化是指与人类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王德刚(1999)从强调旅游过程、旅游活动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阐发:“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给旅游文化下这样的定义: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 2、交流说 交流说的核心在于强调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这种说法最早见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该书对旅游文化作了如下解释:“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日益缩小。”3这是目前所见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最早的定义,但它却比后起的定义更接近西方学界对于旅游文化的认知,它把重心落在了旅游者旅游行为所导致的文化空间的跨越和文化系统的交融上,反而要比后来90年代的学术界 1冯乃康. 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旅游学刊,1991(1). 2王德刚. 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3转引自马波.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2001:34

旅游者的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1、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从广义来说,旅游是人们处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出访问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侠义上说,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是发生在自由时间的休闲行为,其本质取决于旅游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里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 旅游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2、旅游的本质和它特征。 旅游的本质是愉悦,其中包括社会性愉悦,休闲性愉悦,消费性愉悦。 旅游行为的特征异地性,暂时性,责任意识放松,占有意识外显。 3、旅游产品概念和特点。 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的地域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或劳务。其中最典型的旅游产品形式是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特点:①旅游产品是专门出卖给旅游者而生产或开发出来的。②旅游产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赖于旅游资源所生产的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二是凭借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仿造或创造的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③旅游产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其功能上具有可观赏性或愉悦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④旅游产品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某种现象。⑤旅游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人类专门为旅游目的投入的劳动,否则就不是旅游产品。⑥旅游者的各种媒介要素(如饭店、交通等接待性产业)不是旅游产品,但它们可成为旅游产品利益的追加组成部分。⑦旅游产

文化旅游定义

文化旅游定义: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 文化旅游定义1: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文化旅游定义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

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老年旅游的定义

老年旅游的定义 1.1 范围 本标准提出了中国老年旅游联合体下属旅行社组织老年旅游活动所应具备的产品和质量要求。 1.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引用和借鉴了以下标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 GB/16153—1996 饭店(餐厅)卫生标准 LB/T 002—1995 旅游汽车服务质量 2、术语定义 2.1 老年 超过60岁的人口 2.2 旅游 离开常住地的休闲活动 2.3 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可以用好中差等形容词来修饰, 2.4 营业部 旅行社为方便宣传、招徕和接待国内旅游者而专门设立的营业场所。 2.5 领队 受旅行社委派,全权代表该旅行社带领旅游团从事旅游活动的工作人员。 2.6 导游人员 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资格证书,受旅行社委派,代表接待社,在领队的配合下实施接待计划,为旅游团(者)提供全旅程陪同服务和为旅游团(者)提供当地旅游活动安排、讲解、翻译等服务的人员。 2.7 保健人员 能够为游客提供保健知识的服务人员,一般应取得医士级职称。 3、老年旅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1 老年旅游管理承诺 3.1.1 实行合同制旅游接待,如出现因没有履行旅游合同而造成老年游客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将根据合同有关条款进行赔偿,并赔礼道歉。 3.1.2 实行统一财务、统一计调、统一票务、统一导游、统一报价的规范管理。对各类接待问题,企业承担完全责任。 3.1.3 与保险公司携手合作,投保责任保险,以解除老年旅游者后顾之忧,至于旅游意外伤害险及保额,由老年游客自主决定。 3.1.4 对各旅游路线的购物点实行严格监控,完全保障老年旅游者权益。 3.2 以老年顾客为中心 3.2.1 住老年标房,吃家常便饭 3.2.2 组织老年趣味旅游,加强老年人生交流 3.2.3 开眼界,长知识,养身心,交朋友 3.2.4 全程陪同,全程导游,全程保健医生 3.3 老年旅游质量目标 3.3.1 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老年顾客满意率达到95%。 3.3.2 导游和营业窗口服务,老年顾客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3.3 老年顾客投诉率不超过1%。 3.3.4 老年顾客投诉处理率100%。

旅游综合体的概念界定和规划要点(上)_谢雯;

中国旅游报/2011年/10月/26日/第011版 视野 旅游综合体的概念界定和规划要点(上)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谢雯 2008年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修建100个城市综合体的战略规划,首次推出了多个以旅游为主题的综合体构建。“旅游综合体”应势而生,并在全国范围内变得炙手可热,成为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规划咨询机构关注的亮点和卖点。 三方界定,明确旅游综合体概念 1.旅游综合体的由来 通过观察国际化城市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一功能建筑对城市功能需求的适应性就会显得不足,汇集城市多元价值的建筑类型就会随之出现并迅速发展。这种在城市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通过叠加和组合而成的建筑,称为建筑综合体。建筑综合体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超大规模的建筑群落,即城市综合体。它是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产物,是多种城市物业功能复合和文化意识形态高度集约的街区群体,如纽约之心曼哈顿、东京之核六本木都。游憩要素在城市综合体建设中的融入,则衍生出了旅游综合体。 2.旅游综合体概念界定 目前,旅游综合体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已有概念多源于城市综合体定义,从土地空间理论和土地价值链的角度进行阐释,强调土地的综合开发,没有突出旅游综合体的关键要素——旅游要素。 本文在对国际上大量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型旅游聚集区的特点,给出旅游综合体的定义如下: 旅游综合体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尺度范围内,依托旅游吸引物,将用于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体、学、疗、悟”等旅游需求的旅游与生活空间进行有机结合,达到旅游服务要素的高效聚集与整合,各服务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功能呼应,形成具有一定空间规模和较高旅游服务质量的综合体。 概念的界定明晰了以下三点: 首先,旅游综合体要有适当的空间尺度,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得出,旅游综合体占地面积应大于1平方公里,旅游服务要素之间的服务半径在15-20分钟步行圈内。空间尺度过小难以保证旅游要素在综合体内完整配备,而尺度过大则违背了旅游服务设施高效集成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初衷,也就失去了综合体的意义。 其次,旅游综合体以“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取代了传统旅游中的“旅游资源观”。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外,任何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有形、无形要素均是旅游综合体可以依托的吸引物。对资源观的改善进一步拓宽了旅游业的产业构成。 最后,旅游综合体是旅游要素的高效聚集与整合,它围绕旅游服务这一核心功能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链。旅游要素的聚集与整合,需依据产业链的完备性和旅游消费能力,在空间布局、建筑规模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个辨析,明晰旅游综合体的本质 旅游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综合物业形态,更重要的是一种经济形态,一种适应旅游未来发展的科学模式。它与旅游集群、旅游地产、旅游区概念等密切相关。 1.旅游综合体与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者的界定

《旅游概论》旅游者的界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准确界定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教学重点】旅游者的界定。 【教学难点】旅游者定义的多样性及不完整性。 【导入案例】从外地去北京念书的学生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 【课时】1课时 教学导入:什么是旅游者?(从外地去北京念书的学生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 旅游者的界定 一、国际旅游者 (一)国际联盟的界定:1937年,国际联盟的统计专家委员会对旅游统计中“外国旅游者”解释为:“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可列入旅游者的人员包括: (1)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 (2)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管理、外交、宗教、体育等会议或公务)。 (3)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游的人。 (4)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前来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分开作为一类,必要时可不管其长居何处)。 不能列为旅游者的人员包括: (1)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管是否订有合同,或者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均不能列为旅游者。 (2)到国外定居者。 (3)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 (4)凡属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 (5)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旅游者。 (二)罗马会议的界定: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Visitor)。即“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游客”分为两类: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 (1)“旅游者”:指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其访问目的为消遣(包括娱乐、度假、疗养保健、学习、宗教、体育活动等)或工商业务、家庭事务、公务出使、出席会议。 (2)“短程旅游者”:指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逗留不足24小时的游客(包括海上巡游旅游者)。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1、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它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因此,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可以分为: 旅游文化主体成分、动机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客体形态、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旅游文化媒体形态、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人们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色文化,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等都属于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解读,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文化的综合性进一步的认识。 3、由于旅游本身,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人们对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品的认识不同,使旅游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含义:“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是一种以道德眼光去寻找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契合的审美观。根据儒家孔子“比德说”,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即自然界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自然界物质

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某些属性特征与人相通。所以所见景物与人的性格相媲合。比如《管子水地》中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近游观”中,推崇“郊游”是以孝为道,即父母在,不远游。“远游观”中,提倡“游而有方”是游而怀有大志。表现的哲理思想: 在“以山比德”中,是景仰山的博大和无私奉献的胸襟。在“以水比智”中,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水的丰富变化欲指人的丰富变化,象征德,仁,理义,智,勇等人文精神。山给人以沉稳庄重的静态美感,可视为仁者风范。水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的享受,象征智者的胸襟。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这么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用周流不滞的水来比喻智慧人的通情达理,用稳重之山来比喻仁德人的安于义理。在我的理解中:山可长育万物,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因此用山来赞美稳健沉着,无私奉献的品质。而河水有本有源,可滔滔不绝的奔流,不分地形,不分昼夜等来说明似德,似义,似仁,似勇,似知,似察,似礼,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美好的特征。如山滴石穿,做为哲理来比喻持之以恒方可成功的哲理。再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人的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人的高深的智慧。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 摘要:旅游文化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旅游文化应重新划分为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二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原生性旅游文化使次生性旅游文化得以实现、次生性旅游文化提高原生性旅游文化层次,二者在性质、构成、研究重点等方面有区别。 关键词:旅游文化;原生性旅游文化;次生性旅游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却一直没有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旅游文化的各种分支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旅游主体文化与旅游客体文化[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2]、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3]、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等。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基础应是旅游文化概念的确定。 二、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旅游文化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受这种学说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4];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结合[5];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

化现象的总和[6]。学者们对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握到了旅游文化的外延,但对旅游文化内涵的阐述却稍嫌不足。 三、旅游文化的再认识 (一)旅游文化概念界定 谢春山从“整合”的角度,认为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这一概念不仅明确了旅游文化的外延,即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和为旅游业所整合的文化,那些不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一般文化不可以统称为旅游文化,从而弥补了“总和说”的不足;而且揭示了旅游文化的特点,即旅游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是随着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而变化的文化。本文在此观点的基础之上,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原生性旅游文化和次生性旅游文化,从而打破“碰撞说”中的三体文化和六要素文化的传统界定。 (二)原生性旅游文化 原生性旅游文化是指因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文化,它不仅是旅游活动的直接产物,也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旅游者文化(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消费文化、审美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内容);旅游产品文化(即因旅游活动而生产的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娱乐文化、愉悦文化等内容,其中主题公园文化最为突出);旅行社文化(旅行社在为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时所体现的服务文化、审美文化等)。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原生性旅游文化,其文化内涵注定是由旅游活动所赋予的。虽然原生性旅游文化的形成原因唯一,但其内涵可以通过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者的不断学习而得到提升。不同时代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https://www.360docs.net/doc/449927062.html, 2008-3-18 济南日报 关键词:旅游文化概念内涵 摘要: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旅游学理论中,“旅游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它都包含哪些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此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业界,“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这两个概常常被混为一谈,或者被不恰当的使用。这两个概念在某些词条下各有所指,而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又被用来指称同一类事情。在研究界,这种混淆也一直存在,有些论文标题为论述“文化旅游”,文章内出现的词语却是“旅游文化”,而许多文章标题上冠以论述“旅游文化”,主体内容却是论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和特性,无形中将旅游文化等同于一般社会文化。本文试图首先区别“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以及二者的学科归属,再在此的基础上,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作一些分析。 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侧重点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概念,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对旅游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属于此类;狭义的旅游文化(touristculture)是指由旅游者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 词,“文化”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广谱旅游文化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 其次,二者的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研究广义层面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诸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问题等。

旅游文化的内容及含义

1)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它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旅游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等。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因此,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可以分为:旅游文化主体成分、动机的复杂性;旅游文化客体形态、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旅游文化媒体形态、分布的广泛性等特点。 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人们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色文化,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等都属于对旅游文化综合性的解读,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旅游文化的综合性进一步的认识。 3)由于旅游本身,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人们对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品的认识不同,使旅游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含义:“以山比德,以水比智”是一种以道德眼光去寻找人与自然山水内在精神契合的审美观。根据儒家孔子“比德说”,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即自然界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自然界物质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某些属性特征与人相通。所以所见景物与人的性格相媲合。比如《管子·水地》中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近游观”中,推崇“郊游”是以孝为道,即父母在,不远游。“远游观”中,提倡“游而有方”是游而怀有大志。 表现的哲理思想: 在“以山比德”中,是景仰山的博大和无私奉献的胸襟。在“以水比智”中,智指的是有智慧的人,水的丰富变化欲指人的丰富变化,象征德,仁,理义,智,勇等人文精神。山给人以沉稳庄重的静态美感,可视为仁者风范。水给人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的享受,象征智者的胸襟。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这么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周流不滞的水来比喻智慧人的通情达理,用稳重之山来比喻仁德人的安于义理。在我的理解中:山可长育万物,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因此用山来赞美稳健沉着,无私奉献的品质。而河水有本有源,可滔滔不绝的奔流,不分地形,不分昼夜等来说明似德,似义,似仁,似勇,似知,似察,似礼,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美好的特征。如山滴石穿,做为哲理来比喻持之以恒方可成功的哲理。再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人的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人的高深的智慧。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旅游文化概念辨析 究竟什么是旅游文化?一般的论述都是先分别解释“旅游”和“文化”,再合起来界定“旅游文化”。那样绕得太远,并且绕到现在,也没绕出个大致公认的说法。我们且来看看学术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 1、交集说 这一说法可以概述为旅游文化就是与旅游相关的文化,就是旅游与文化的交集,故名之为“交集说”。这种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发生较早并且发展也较为持久。1990年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提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说,旅游文化是指与人类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

旅游主体的本质完善为主线的综合性的文化样式,是旅游主体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文化人格及民族旅游性格,实现对自然的超越和回归,以及对社会的推进和发展,在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体的参与下,进行历史时段的永恒超越和文化空间的暂时跨越,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事象及其本质。”1也有强调广义主体(旅游者与旅游服务者)的,肖洪根(1994)对旅游文化有过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说:“旅游文化是以广义的旅游主体为中心,以跨文化交际为媒介,在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中迸发出来的、形式复杂广泛的各种文化行为表征的总和。”2并进而指出这里“广义的旅游主体”就是指人,但“这里的人不仅首要地包括旅游者,也包括媒体中的各种旅游服务工作者以及卷入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往的接待地人民。”3在广义主体的主张者中,马波(2001)的双主体(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理论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其《现代旅游文化学》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 1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17. 2肖洪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华侨大学学报1994(1). 3同上.

关于旅游产品概念定义的再探讨

关于旅游产品概念定义的再探讨一旅游产品定义的三大争论 关于旅游产品的定义,历来存在很大的分歧。总结起来,目前主要在下面三方面有争议。 争论之一:产品和商品之争 在中国旅游经济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把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是作区别对待的,旅游商品特指旅游购物品,旅游产品把旅游购物品排除在外。有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称谓有欠妥之处,在经济学中产品和商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品(Goods)的本意是指为交换或买卖而生产的物品,本身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而产品(Product)的本质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本身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交换价值。慎丽华在其著作中认为[1]: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旅游者用货币交换而生产的实物和劳务组合,既具有使用价值——能给旅游者带来愉悦的旅游经历,又具有交换价值——旅游者必须花费一定的货币、精力和时间才能获得旅游经历,应该称为“旅游商品”。刘敦荣和吴广孝分别将其著作直接取名为《旅游商品学》和《旅游商品开发实务》。 我个人认为,还是叫旅游产品好。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确有商品和产品的区别,产品拿到市场上才称为商品,但经营者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产品变为商品销售出去。从这种意义上讲,产品和商品是同一种“东西”。周振东编的《旅游经济学》中说[2]:“旅游产品实质上是旅游商品”。西方经济学中,只有产品这个概念,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于交换称为“物品”。如果要在概念上与国际接轨,还是应该叫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中当然包括旅游购物品。旅游商品和旅游产品这两个概念在我国旅游界如此混淆,是因为有些人还没能完全从旧体制和旧思维中解放出来。 争论之二:旅游产品和旅游业产品之争。 学界比较认可的旅游产品的定义以林南枝、陶汉军两先生的界定为代表[3]:“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以旅游活动需要的全部服务”,“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谢彦君先生认为林、陶定义“比较宽泛”,又提出了自己的定义[4]:“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的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旅游产品具有几乎可以满足旅游者旅游期间一切需要的效用和价值”。上述定义体现的是“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认识”,但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产品同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是“同一个东西”吗?曲玉镜女士撰文从旅游需要、旅游购买以及旅游活动等方面分析得出[5]:“…旅游经历?与…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根本无关”,“旅游业提供的产品应该称为旅游业产品”,“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产品才是名

旅游文化概述(优选类别)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1.西方的文化定义 法国:法国的《迈尔百科辞典》(1971):“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和植物的栽培,以后指对人类的身体、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以及某些天赋的培养,也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英国:《英国大百科全书》(1974):“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2.我国的文化定义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近代之前,我国的“文化”含义一直指向宗法社会的文治教化和人伦规范,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 本教材的文化定义: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它包括显露在外的、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所谓“显在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心态等构成的“隐在文化”。 显在文化:西藏的布达拉宫

隐在文化:中庸观念 (二)文化的含义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举例:原始的山川草木不是文化,但经过人类一定的加工、改造所建立起来的园林等旅游景点就是一种文化。 2.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它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和享用的 举例:中东地区国家的女人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于蒙着面纱,印度女人则普遍都带着鼻环,这都是文化。 3.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举例:中国的故宫、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并不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什么高级的建筑材料,而是因为,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三)文化的构成体系 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物质文化 即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它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等。 第二,行为文化 也叫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它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 第三,精神文化 也可以称作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这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 文化的三个层面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文化发展的动因,起支配制约作用;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人们行为活动中的体现;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三者水乳交融,

旅游者的概念及分类

复习 导入 教学内容课堂总结课后作业1、古代、近代、现代是以哪些年份或历史事件划分的? 2、近代旅游中有哪些特点? 3、中国的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旅行游览活动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 (一)新中国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事接待阶段”(1)两大旅行社系统成立 一是195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二是1957年由各地的华侨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及其分、支社。 (2)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1964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振兴时期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阶段 但是由于中国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此时我国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入境旅游。 主要大事: (1)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1983年) “世界旅游组织”是1975年成立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总部设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 198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印度新德里会议一致通过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调研文章--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及意义

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及意义 编者注:本文从现代文化旅游的概念说起,对文化旅游进行界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也开始成为大家热门讨论话题,针对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及意义,本文从它的创意性、科技性、体验性等方面展开,对现代文化旅游的意义做了综合阐述。 (一)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旅游 1.现代文化的概念 虽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界定,但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的定义,随着旅游实践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概念与“文化”概念将变得越来越复杂,涵盖了越来越多的内容,而“现代文化旅游”与“现代文化”亦是如此,因此,要了解“现代文化旅游”的概念,首先就要弄清楚“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状态、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机制等;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四个层次。其中,心态文化又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第二个层次是由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决定的人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因此,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层次。 我们所提的现代文化的提出是相对于历史文化而言的,体现现代

性的文化内涵。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它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性质判断。现代性即现代之为现代的根本规定,是对种种现代现象、现代事件、现代过程以及整个现代社会的特性的高度概括。现代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现代精神,现代文明,是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 2.现代文化旅游的概念 本文中所提的现代文化旅游,是从时间维度上来划分的,有别于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现代文化旅游是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因此,现代社会所体现的现代精神,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现代文化,均可以成为现代文化旅游资源。 现代文化旅游,指的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即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的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化,深入体验高科技时代下的现代文明,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 (二)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 现代文化旅游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创意性 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

公开课旅游者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公开课旅游者教学设 计

第三章旅游活动基本要素 第一节旅游者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旅游者的定义及内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文明旅游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重点:掌握旅游者的定义。 难点:旅游者形成的条件理解。 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计划:一个课时 导入新课: 1、回答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2、谈谈旅游实习的体验。 讲授课程: 一、旅游者的定义 设置问题:区分旅游者和非旅游者 1、旅游者定义:旅游者就是暂时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 活动,以获得精神上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的人。 2、理解: A、异地(首先必是旅行者) B、目的(主要是非功利性) C、内容和形式(要有旅游消遣,但不排除在非纯消遣性旅

游的旅行活动中而产生的旅游行为) 二、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思考: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听歌曲,讨论歌曲内容 (一)个人条件: 1、经济水平: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钱) 一个人的收人水平,或者确切些说是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往往决定着他能否实现旅游需求及其旅游消费 水平的高低。所以,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乃是一个人产 生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活动的前提之一,也是实现旅游活动 的重要物质基础。 思考:这里的“钱”指的是什么钱?可随意支配收入可随意支配收入水平对旅游的影响 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动范围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方式、旅游活动内容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外出逗留的时间长短 影响到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感悟:大家努力学习,好好挣钱吧! 2、闲暇时间: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闲) 很多事实证明,有些人虽然具备了足够的支付能力,但却依然不能实现外出旅游。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忙于事务而不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互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