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2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平均数学习的有效性;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知识。
月份|销售额(万元)
----|---------
1月| 20
2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3月| 22
4月| 28
5月| 24
(2)已知某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6米,如果增加一个身高为1.8米的学生,计算新的平均身高。
4.思考题:
(1)为什么平均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时具有重要作用?
(2)在计算平均数时,如何处理含有异常值的数据集?
3.教学过程:
(1)教师给出讨论题目,如“如何计算某商店一周内每天销售额的平均值?”;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分工合作,完成计算;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练习法、反馈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5.课后阅读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1)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通过例题演示,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求解平均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21.1.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21.1.1:平均数教学设计
1. 课程背景
本课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1讲,涉及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该课程主要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
2. 学习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平均数计算实际问题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部分:引入
1.向学生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平均数
的情况,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2.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示例练习
1.通过示例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组织相关数据,计算平均数,并与其他小
组进行比较。
第三部分:综合应用
1.参考教材上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激
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教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
过程: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如数据的总和等于平均数乘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等。并通过实例说明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
过程: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如“计算某商店近一周的销售总额,并求出平均每天的销售总额。”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5.能够运用平均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学会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5.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拓展延伸,如探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6.总结反思,内化知识
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内化知识。
7.个性化指导,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对于优秀学生,适当提高难度,拓展思维。
2.自主探究,理解概念
让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引导他们发现平均数在数据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精讲精练,巩固知识
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典型例题、练习题进行巩固。注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计算准确性。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八下)20.1.1平均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意义;能进行各种形式的平均数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获取知识的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获取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课型与教法:新授课、合作探究、类比归纳。
四、教学准备:ppt白板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ppt展示中国男篮精彩比赛视频和图片。
引出问题:篮球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有异于常人的身高,中国篮球运动员的身高水平怎么样呢?问题1:据了解中国男篮某次参赛阵容中有10名队员的身高(cm)分别是:218、218、208、208、202、202、202、202、190、190。
我们应该用统计中的哪一种量来反映中国男篮的身高水平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引出课题。
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一般地,对于n 个数n x x x ,,,21 ,我们把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请同学们求出问题1中,中国男篮10名队员的身高的平均数。
(二)讲解新课:问题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86 78 75 乙73808582(1)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招聘负责人,你会聘用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你觉得应该聘用谁?为什么?仅仅用算术平均数能确定聘用人选吗?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这样操作的:把听、说、读、写四项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决定最终聘用人选。
小结问题2中的计算方法,类比归纳新知:1.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同时,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环节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培养良好的评价习惯。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
5.寓教于乐:教师运用图形演示、故事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运动会、家庭聚会等,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含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算术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算术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能够应用算术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 教辅资料:与算术平均数相关的练题、实际问题等;3.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三、教学步骤与内容安排步骤一:导入与导入1. 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介绍算术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背景;2. 复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求和与除法的计算方法。
步骤二:引入算术平均数的概念1. 定义算术平均数,解释其含义;2. 通过示例计算,让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介绍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2. 给出一些简单的练题,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步骤四:算术平均数的应用1.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成绩、平均消费等;2. 让学生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步骤五:拓展与巩固1. 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2. 分享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题的完成情况和答题准确率,评价学生对算术平均数的理解与应用能力;2.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帮助其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运用算术平均数的思想方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 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算术平均数》教学设计的大致内容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
通过此教学设计,希望能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它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数据、统计表、统计图等。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3.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165cm、170cm……200cm,请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解释平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以及平均数的性质。
2.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如平均数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与数据的位置无关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收入等,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2.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强调注意事项,提醒学生避免常见错误。
3.归纳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作业,如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平均数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提高自我认知。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4.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班级学生的体重、身高、成绩等数据,提出问题:“如何衡量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第1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明确,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操练。
此外,学生对于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实践性教学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3.实际问题: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小明的数学、语文、英语三科成绩分别为90分、80分、85分,那么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知识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求解一些给定的数据。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数据集中的趋势。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但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平均数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平均数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记忆不牢,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平均数。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实例和练习题。
3.投影仪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等,请计算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强调平均数的性质,例如: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受到极端值的影响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练习。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平均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数据、众数、中位数等,对统计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2.实例材料: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据,用于引入和巩固平均数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均数的求法。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数据的集中趋势》第一课时《平均数》教案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1.教学内容:加权平均数2.内容解析: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平均数是衡量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重要程度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对某些数据的侧重,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当一组数据呢中的每个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就是算数平均数。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
2.目标解析目标(1)是让学生能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目标(2)是当学生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境赋予适当的权,会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解释其实际意义。
三、学情分析(1)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在运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时,容易混淆数据和权;(2)另外学生会受到先前算术平均数学习经验的影响,在需要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时却选用算术平均数;(3)部分学生往往只会记住公式,而不会解释数据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或统计意义,把统计问题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计算层面。
(4)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言当我们收集到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
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前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阅读节引言,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是数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1 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能够求得加权平均数。
2.能够使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提高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3.通过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创新和小组合作能力。
4.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好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权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权”的意义,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过程:在七年级我们研究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学会了用三种统计图表来整理和描述数据。
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说明: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章的研究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复回顾1.数据1、2、3、4的平均数是______。
这个平均数叫做算术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说明:简单回顾小学学过的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符号及读法。
二、探索新知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
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两名公司员工对话如下:问题一: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问题二: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例确定。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在上述问题中,根据实际需要,对各个数据赋予不同的“重要程度”,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值;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的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一般地,若n个数x1,x2, (x)的权值分别是w1,w2,…,wn,则x=(w1x1+w2x2+…+wnxn)/(w1+w2+…+wn)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问题三: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则应该录取谁?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例确定。
教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我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种作业小结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案例中,我巧妙地利用了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设置“超市促销活动”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在商品打折、优惠券发放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将平均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究。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数学素养。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问题导向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的实践
在教学策略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八级数学下册第20章《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授课方案第一课时授课方案思想:本节从解决实责问题出发,引出对数据平均数和数据颠簸大小的研究,同时浸透用样本估计整体的思想。
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描述加权平均数的看法,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体验求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认识“权”的意义,锻炼数据办理的能力。
依照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相应的判断能力。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解决身边的实责问题,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亲近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授课重点:1.加权平均数的看法;2.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授课难点:说明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授课方法:引导法授课安排: 2 课时授课媒体:幻灯片课件第 1 课时授课过程(一)创立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用样本估计整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当所要察看的整体的个数很多也许察看自己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经过用样本估计整体的方法来认识整体。
看下面的问题:(配幻灯片1)农科院为了选出合适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 块试验田进行试验,获得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
依照这些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种子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各试验田每公顷产量品种(单位:吨)甲乙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牢固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
怎样察看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牢固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怎样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整体的平均数和方差等知识。
(二)解说新课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些认识。
知道它们都能够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从不同样的角度供应信息。
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责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商议它们的统计意义,领悟它们在解决实责问题中的作用。
1.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以下表:郊县人数 /万人均耕地面积 /共顷A15B7C10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 公顷)。
学生分组谈论,发生疑问后,教师恩赐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看法。
人教版数学八下20.1《平均数》实用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值,它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在统计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计算班级同学数学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通过平均数我们可以了解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还算不错。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较快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不过,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平均数的局限性时,部分同学显得有些困惑。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解释和练习。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大家明白平均数的作用。看到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还是很有成效的。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计算平均数时,还是会出现一些细节上的错误,这说明我们在巩固基础知识方面还需要下更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八下20.1《平均数》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的关系,能根据总数和个数求平均数,反之亦然。
4.掌握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了解其局限性。
内容包括:
1.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2.数学抽象思维的锻炼。
3.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4.数学运算能力的加强。
5.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结果,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来计算平均数的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21.1.1:平均数课程设计 (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21.1.1:平均数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介绍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例如班级的平均成绩、家庭的平均消费等等。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在七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初步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八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将深入学习平均数的更加细致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本次平均数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掌握平均数的核心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能够应用平均数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定义。
•掌握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掌握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复杂应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1. 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习的平均数相关知识。
•教师简要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定义。
•教师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定义。
•学生们讨论和总结平均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通过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们讨论和总结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掌握。
3. 掌握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导入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们讨论和总结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掌握。
4. 综合应用平均数解决数学问题•教师通过导入一道较为综合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完善解决方案。
•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5. 课堂检测和反思•教师进行知识点测试,测试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
•学生们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学习经验。
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教学评价•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进行评价。
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平均分、平均工资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但对于平均数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平均分、平均工资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平均分一份食物,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平均工资、平均成绩等,让学生尝试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第一课时)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数学科达选文一、学与教的基本面分析1.学习内容及分析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教学中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的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为实现后续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让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扎根、发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尽量做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 学生学习的起点知识与技能分析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能简单地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并会用平均数了解一组的平均水平。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该专题的学习特点及分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来展开,采用引导、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学与教的目标定位1. 创设情境为权的产生提供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权的重要性,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优越性;2. 通过探索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发现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关系。
3. 利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的能力。
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学生交流的平台,增进师生情感。
5.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学与教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参建议,“平均数”安排3个课时学习,本节课属于第一课时。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当我们收集到数据后,通常是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本课是在学习过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在计算平均数中对某些数据的侧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体验求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认识“权”的意义,锻炼数据处理的能力。
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相应的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说明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问题1:校联欢会要从七、八年级各招幕一名主持人,现有八年级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普通话、形象的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
应试者形象普通话
甲8580
乙9075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水平更重要一些,选择乙;有的认为形象分更重要的,选择甲;甚至有的认为无法做出选择。
同学们各抒己见的过程也是同学们思考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继续提问:如果校组委会想找一名普通话能力较强的主持人,那普通话、
形象成绩按6: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
该录取谁?
学生计算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有“法”可循,即:用各个数据与他们的权的乘积的和除以各项权的和。
一般地,若n 个数x 1, x 2, …, 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强调权的意义:数据的重要程度,权衡轻重和分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公式,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 。
(二)指导应用,强化新知
例1: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选手演讲内容(50%)
演讲能力(40%)
演讲效果(10%)
A 859595B
95
85
95
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112212n n n
x w x w x w w w w ++⋅⋅⋅+++⋅⋅⋅+
追问:如果三项内容按1:1:1的计算,结果又会如何呢?旨在让学生们思考讨论,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得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权相等时的特例。
这样的设计对本节课是一个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加深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并发展了学生类比和化归思想。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们思考讨论,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得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权相等时的特例。
这样的设计对本节课是一个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加深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并发展了学生类比和化归思想。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练习1.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如下表,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同学同学1同学2同学3平均分
得分6080100
练习2、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
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小关80757188
小兵76806890
【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对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运用不当,对数据的权理解错误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并给与纠正,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四)回顾与反思
1、一个“权”的意义: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
2、两种平均数的求法: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3、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两种表现形式:(1)百分比,(2)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或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日常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熟知问题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多给与学生鼓励、表扬及肯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21至122页习题20.1第1、5题.
补充: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甲乙丙
创新756668
综合知识857250
语言456690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使教与学产生共呜,和诣发
展。
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