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融合。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课堂教学方式由讲述式向探究式转变新课改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融合,倡导学科交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和演示,向探究和实验的方向转变。

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合作等方式,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

教师则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提问并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的方式是单一的,以教材的知识为主,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而新课改教学方式是多元化的,既表现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表现在评价体系上。

多元化的教材包括教材、参考书、报纸杂志、互联网资料、视频、音频等,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渠道和空间。

评价体系也从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转变到多方面评价,如作业、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被动接受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诲,重视知识的数量而不是质量。

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是以发现和探究为主导,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方法和研究途径来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与人交流的质量也会更高。

因此,新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需要去主动探究。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新课改给予了教育教学以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矢之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新形势,积极践行相应的教学方式转变,更好地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第一篇: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学过程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

由此,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的特征。

笔者就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心的,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这里谈谈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转变。

【关键词】模式转变转位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倾听学生在新课改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以往的“全方位指导”“学生倾听教师”“研究教材”“面向个体”“单评”转变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师倾听学生”“教材、学生双研究”“面向全体”“众评”等,以适应新课改强调的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下面我想就以下几个教学模式的转变谈自己的认识。

一、变“全方位指导”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讲话时间少而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发展创造力,还课堂与学生。

例如:我在讲解不等式组3<5x-1<4的整数解时,少提示同学:先把它改写成不等式组的一般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我巡视同学做的情况,并有目的的找两个同学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去讨论错对,选出正确的让学生去解每一个不等式并求出它们的解集,然后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下面要做什么,并以小组讨论出最后结果。

最后再让同学们讨论作出小结。

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

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

同时,教师在指导时还要注意设计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不要指导一步到位,要让学生有思考余地,让学生能有自我成功的感觉,从而有自信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目标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这必然对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新课改条件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仍然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但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见,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主宰一切”教学模式,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广大战斗在一线的教师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

因此,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每一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方式必须实现以下转变:一、由“重视知识灌输”向“重视学习引导”转变传统的应试课堂基本上是全面的知识灌输,课本知识被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教师按部就班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识记、理解等,这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新课改则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质就是要求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新课改条件下,课本知识点的掌握仍然是必要的,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思想政治教学如果还是只注重灌输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学生的参与,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亲身体验,忽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以及“怎样学”,“学了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这样就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新课改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就必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重视知识灌输”向“重视学习引导”转变。

笔者认为,作为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摘要: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改变教师,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改变教师的学习意识,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最终推动新课改更好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适应;转变;要求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教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能否认它在教育稀缺时代一定程度上也曾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但当人类迈进了21世纪的大门,当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照进地球的那一刻起,我们蓦然发现,我们的教育体制与别人相比还存在如许的不足和弊端,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世纪竞争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促进我们下一代更健康地成长。

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也为了我们民族的希望,我们的传统教育教学终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个众所期盼、强力推动的新课程改革的那一页也毅然掀开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成了必需的途径。

推动改革者——教师,却成了被改革者,并成了这次改革瞩目的焦点。

这场改革对于幼儿教师也不例外。

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使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为此,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教师应适应如下基本要求:一、教师要适应转换角色的要求在此次改革浪潮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对幼儿教师做出了新的诠释,颠覆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幼关系。

如,以前老师叫小朋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听——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笑——春天来了,桃花笑了。

调皮——风很调皮,把云彩逗笑了。

说真的,孩子们说的这些话挺生动、传神,连我也被感动了。

但在课改之前这些话均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

你可以想一想,孩子们多少的创造和灵性均被一棍子打死了,要是放在现在课改中那是不可想象的事。

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理解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能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随便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如何调整自己适应新形势课程改革

教师应如何调整自己适应新形势课程改革

教师应如何调整自己适应新形势的课程改革常规的历史课堂,似乎总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只是默默地听,即便是思考也只是象征性的思考两三分钟。

老师对于学生总是不放心,感觉只有自己讲授过了学生才会,学生自主学习太少,最后导致真正的学习能力欠缺,真正实际训练的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教学。

一、注重观念转变新课程确立了教是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学生真正要学的,才是教师真正要教的。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

而新课改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位专家说过:最高级的历史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导”出来的;最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是表演家,而是思想家。

所以,我们应该向着成为带领学生成为思想家的道路发展。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

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

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历史”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去总结、去顿悟。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转变本次课程要改变的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以“口授、板书、演示”为主要特征,新的教学方式由重传授转向重引导。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注重学生接受学习。

是以“耳听、手记、做题”为主要特征。

新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

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知识与技能,所以就采用灌输式,不管学生喜欢与否,不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强“注”给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二、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向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教的结果,不注重教的过程。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聪明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把握知识。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聪明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正因为如此,新的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它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教师的教学方式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主的主动建构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向教学的组织者转变。

三、教师应由教学权威向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重建师生课堂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倡导的“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着、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

教师往往习惯根据主观意志来设计教学,而忽略分析学生的需要。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课改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新课改的出现,意味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

本文将从多角度来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教师的角色转变。

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教师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真正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注重的是传输知识和信息。

而在新课改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消费者,而是知识的生产者。

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和合作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来。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的结果,而新课改中的教学目标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习惯养成得到了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传统教学。

而新课改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化教学、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创造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发言和交流。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次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转变,是一次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是一次从单一知识传授到全面素质培养的转变。

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作者:金印璧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03期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一、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

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即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

2.学法指导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同行合作观在以前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4.终身学习观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

(2)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

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场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革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在不同的课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

这些教学模式的引入,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在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成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知识。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剧本创作、朗诵比赛等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题、数学建模等方式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来获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PPT等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书籍、在线课程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网络素养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强调跨学科的融合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的知识,还可以在不同学科中进行交叉学习和思考。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始终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改革的领域。

在中国,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转变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从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背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被动接受和消化教师的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削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利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界开始探讨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转变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主导者。

而在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则是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 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能够主动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这种教学方式转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在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被强调和提倡。

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学生也能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 强调实践教学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转变强调实践教学,即学以致用。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理念到教材,从目标到程序,从教学到管理,与传统教学、与现行教学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认识这个变化,如何驾驭这个变化,是每一位教师不能不认真思考的大课题。

适应新课改,也就成为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角色将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

课程是“专制”的一方,教学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在这种关系下,教学无论怎样改变,终究突不破课程的束缚。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互动的本质。

教与学互动的主体与内容,呈现多元化态势。

在多元互动教学之中,教学互动主体不断变化,教师角色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变成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积极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参与者,学生也是老师,老师也是学生,教学互动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互动内容不局限于文本知识、学科知识,有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还有生命活动、自我情感调动,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这种观念和角色的转变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可能是痛苦的,但这是素质教育中现代教师迟早、也是必然要迈出的一步。

二、尊重学生个性,挖掘潜力培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更多更广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

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成千上万具有健康人格、健全人格的学生,更加需要具有丰富多彩个性的学生,有创新发展的学生。

然而,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由于传统观念、体制、模式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

学校逐渐成为一种“模具”,不管学生有多少棱角,都将一天天被磨去,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型。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以及这两年新课改的体会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和提高数学思维。

一、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的联系紧密。

为此,可以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循环结构时引进电脑病毒事件“熊猫病毒”,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

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必须的,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就从课程改革的背景、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基于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内外发展的教育问题,融汇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并立足实际情况,因时因势制定出来的一项综合性改革。

其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新时期需要的不再是“应试型”的人才,而是具备自主学习、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人才。

2.在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获得知识的数量和水平,重视课本和教材的知识内容,但忽略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的尊重。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思维。

3.我们教育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很复杂的。

这个时代的要求是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是旧的教育体制无法完成的任务。

4.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难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也对教育技术和教育媒体等方面发出了新的要求。

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算术计算和几何图形,而是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需要持续性学习并不断练习的学科,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应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理解以及应用自信心。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新课程改革)是指教育部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政策,旨在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全面调整和改进。

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下面将介绍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教师的角色是主导的,而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会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则需要认真听讲和记笔记。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等。

而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可以主动思考、探索和创造。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实践活动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同,新课改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取学生的演讲和参与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教育技能和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变化。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是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更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新课改中,教师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环节,让学生合作探讨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多元化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在新课改中,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更综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表现为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也不例外。

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在线互动讨论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表现为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课程划分比较死板,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交叉。

而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的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改变教学方式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改变教学方式探析

·教育广角·一、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充分认识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很多教师之所以热衷于采用以讲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认为这样做比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学生学得多,易于组织课堂教学等等。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所致。

实践证明,这种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至少存在以下弊端:(1)容易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大做无用功。

(2)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3)教师的思路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4)学生缺乏掌握知识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

2.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很多教师之所以善于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不放心,不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认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往往是耽误时间,不如教师讲效果好。

其实,这是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潜能,加以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以讲为主的习惯的原因。

实际上中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加以发掘和引导。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效果要比教师硬性灌输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3.加强研究课堂教学的讲授方法我们反对以讲为主,但不是不要教师的讲,恰恰相反,要强化教师的讲,关键看教师讲什么以及怎样讲更有效。

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有效,针对性更强,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讲授时应采用点拨的方法,而不是机械灌输,要注重讲思路和方法;最后,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何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

如何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

如何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迄今已近10年。

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新课改的适应,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关键,教学能力是基础,教师情感和态度上的关注是动力。

我们应针对这些方面,更好地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

把握现状因势利导谈及教师对新课程适应状况,不少校长、教研员和教师常常一言以蔽之:“穿新鞋,走老路。

”这形象地揭示了不少学校和教师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落差和悖离。

其实,学校和教师的真实状况远比这种简单概括复杂得多,根据不同的适应程度,可以将教师分为以下四类基本人群:第一类人群——“穿新鞋,走新路”。

这类教师的表现是“入位、到位”的,他们对新课程抱以极大的热忱,对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有睿智的认识与正确的理解,积极在能力上提升、在行为上跟进,通过尝试与探索、反思与总结,在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间自如地穿行,逐渐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第二类人群——“穿新鞋,走偏路”。

这种“偏向”缘于观念上的“错位、越位”,他们是改革的拥趸者,虽然也表现出对改革的热诚,但由于在观念上存在诸多理解上的偏差或误读,而导致实践行为暂时偏离了“正路”,使课堂教学陷入“低效、无效”和“无序、无为”。

第三类人群——“穿新鞋,走老路”。

这类教师在主观上积极追随新课程,在思想上也高度认同新课程理念,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自身缺乏新课程需要的关键性能力,使得他们被迫“走老路”。

第四类人群——“穿旧鞋,走老路”。

这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是“缺位”的。

尽管也在外界的强制下不得不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其心态是消极被动和不情愿的,其行为是游离和逃避的。

他们潜意识里对新课程的抵抗情绪较大,不愿承受自我否定的风险和痛苦,习惯因循守旧,因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对此,应理性与全面地把握当前我国教师适应新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抓住实现转化的契机,让第一类人群主动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为第二类人群在理念上正本清源、正确导航,使之由“偏路”及时改到“正路”,给第三类人群以专业引领、能力提升、环境优化,尽早让他们走到“新路”上来,给第四类人群以理解与等待,更多地给予他们支持与帮助。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它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义,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包括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被动者。

而在新课改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体和主动者。

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将课堂变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包括了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义。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通常是一种权威与被动的关系,学生需要服从教师的安排和要求,而在新课改中,提倡的是一种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而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劳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共同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包括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是单一的,以讲授、填鸭式的教学为主,而在新课改中,提倡的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和突破,更是对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教师本身的自我反思和转变,更需要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希望在新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很多数学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逐渐形成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的互动式课堂,多了很多动感。

新教材的使用,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人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

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应尽快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改变过去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变依赖为自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探究评价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本文结合新课改实施的经验,阐述了对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人人学有价
值的数学。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

因此,我们的数学要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前,我事先布置课前观察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物品,哪些地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通过课前的参与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我还努力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习并理解数学。

重点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

再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租车和购票这一知识点时存在了很大困难,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主线,结合生活实际考虑,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他们了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中无限魅力的视点。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通过感觉和经验适应我们的学习过程。

因而引导学生在数学中联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联想数学,使其既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二、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式学习,具有使学生学会思考合理性、真正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明显优势。

新课改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在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不实行“再创造”,则会对学习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挖掘、再创造。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
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

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完整,还有的转不
动笔就干脆转本子。

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适时合理的课堂评价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的美。

”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问题问得很好!”“佷有自己的见解!”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采用鼓励性评价的策略富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敢问、好问、会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

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

如:当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

当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六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瞬间,但就在这一瞬间,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角色的变化源于社会发展时代需求。

相信,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中的更多教师必将成为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创
新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给予者;归根到底教师还应该是因材施教者,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程度等来安排教学,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努力实践新课程要求的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召玉.小学数学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科教导刊》
[2]李桂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教师教育科研》
[3]王建岭.创设情境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现代教育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