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族

文章点击数:1306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9日来源:云南民族网【打印文章】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截止2011年底,布朗族有11.75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0.25%(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打洛、西定和八达等山区,其余散居于临沧、思茅地区。布朗族主要聚居地群山连绵起伏,茶山郁郁葱葱,是闻名世界的普洱茶的故乡。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布朗族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是从汉代开始。布朗族的族源与距今3000年历史的“濮人”有密切联系。据汉文史籍记载,永昌一带是云南古代“濮人”聚居区,他们很早以来,就生息、繁衍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山区。但由于群体众多,分布很广所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不平衡。西晋惠帝元康末年(297—299年)在所谓“南夷作乱”的相互混乱中,永昌“濮人”中一部分濮人南迁,开始分化。其中,些濮人群体迁移至永寿(今永德、镇康)一带;而另一些濮人群体沿澜沧江南下,迁移至双江、耿马澜沧、勐海等地;而另一些濮人则在原地停留下。以上这些濮人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布朗族自称为“本人”、“蒲满”、“乌”、“阿娃”、“依娃”、“翁拱”、“波朗”、“波巴朗”等。别的民族称布朗族为“腊”、“达米腊”、“满”、“卡坡”、“阿别”等。新中国成立后,该民族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的布朗语支,与佤语和崩龙语有亲属关系。由于布朗人居住分散、形成了地区间语言上的差异性,但大体上可分为西双版纳布朗

语,和镇康的“乌语”两种。与汉族、傣族、佤族相邻近的布朗人,一般都兼通他族语言。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常使用傣文和汉文。

西双版纳和双江等地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宗教的一切活动完全接受了傣族的一套仪式,佛寺的形式、佛经、法器同傣族的一样。

布朗人信奉原始的宗教、崇拜自然神灵。山川树木、水火雷电在布朗人心中都有特定的神灵。树木给山民们带来肥源、水源,给野禽野兽以栖身之所,而村寨周围的参天古树又是优美的风景线和抵御风暴的天然屏障,因而树木成为了人们的崇拜对象。村寨附近的林木绝不允许任何人砍伐。每年各寨还有祭龙树(神树)活动,祈求龙树保佑庄稼丰收,人畜平安。

与许多山地民族不同的是布朗族的图腾并不是虎、豹等凶猛的野兽,而是竹鼠和癞蛤蟆等小动物。布朗山老曼峨一带崇拜竹鼠,他们认为竹鼠代表祖先的灵魂,它爬出洞来都不能打,要远远地避开它,否则认为亲人会死掉。但是后来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是从土洞中挖出来的竹鼠,还是可以吃的,但要举行特殊仪式。

布朗人有祖先崇拜。布朗人首先崇拜的祖先是古老的氏族长“代袜么”和“代袜那”。“代袜么”是女性,“代袜那”是男性。此外,各村社内的各氏族都有一个氏族神,这是母系氏族分布后的氏族神,这种氏族敬奉的氏族神没名字,以“哼而戛滚”为标志。

布朗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等。另外,由于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因此,其传统文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布朗族文学与傣族文学关系密切,布朗族每年从傣族大量购买或借抄经书和唱

本,傣族故事和诗歌在布朗村寨广为流传,同时,傣族文学也受到布朗族文学的影响。

神话是布朗人最原始的口头创作方式。普遍流传的有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这些神话反映了布朗族先民对天地以及自然万物的理解和认识。其中以开天辟地和日月神话《顾米亚》最为著名。人祖神话和洪水神话《阿布林嘎与依娣林嘎》、《大葫芦》、图腾神话《艾洛卜我》、谷种来源神话《牙班豪》等最有代表性。

布朗族文学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诗歌。诗歌的种类可分为劳动歌、迁徙歌、祈求歌、爱情歌、反抗歌等等。

谚语和谜语是布朗族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它富于哲理,形象生动,比喻贴切。

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有其鲜明的特色。

布朗族民歌总称为“布朗调”,包括十余种曲调,最基本的有“甩”、“宰”、“索”、“甚”四种曲调。“甩”通常是在喜庆时唱的曲调。“宰”常在寂寞忧伤时为抒发感情而唱。这两种曲调音韵舒缓委婉低沉,虽是抒情,亦可叙事。在布朗族中十分流行。风俗歌、宗教歌、劳动歌、儿童歌、催眠歌都可以用宰的曲调演唱。“索”音韵激越嘹亮,用小三弦伴奏,多用来歌唱热烈的爱情。是布朗族旋律性较强的歌调,为青年所喜爱。男女青年倾诉衷情时,常采用对唱形式,由男青年用玎伴奏,旋律委婉动听,节奏轻快活泼。“甚”在盛大的场合跳舞对唱的曲调,多用于唱颂歌、仪式歌。

布朗人有对歌的习俗,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事,歌手们相聚一起,一问一答,各显身手。往往通宵达旦、甚至持续数日,歌词大多是即兴而作。有叙事

歌、爱情歌、劳动歌(盖房歌、摘棉花歌等)、风俗歌(结婚歌、迎客歌、回家歌、焰火歌、生产节令歌、丧事歌)、宗教歌、儿童歌等。

布朗族的音器和傣族基本相同。吹奏乐器有芦笙、米箫;弹拨乐器有玎、口簧、小三弦;打击乐器有象脚鼓、镲等。

布朗族的歌和舞是结合在一起的。跳舞时,常常伴以象脚鼓、钹、小三弦等乐器。此外,还有采茶舞、猴舞、癞蛤蟆舞、蜡条舞等等。

布朗族主要居住地山高林密,竹木繁茂。布朗族民居多为干栏式竹楼,取材十分放方便。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放碓臼,楼上住人。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蔑席,进屋必须脱鞋。室内中央设火塘,供做饭、取暖、照明之用。屋内所有家具几乎是竹子作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各地大同小异。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习俗,四肢、胸部、腹部皆刺以各种几何图形和飞禽走兽,然后涂上碳灰和蛇胆汁,使其不消失。男子着无领对襟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无领短衣,下着红、绿纹或黑色的统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三尾螺头饰是布朗族妇女最本民族特色的装饰。

布朗族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严格禁止家族内通婚。布朗族的恋爱与婚姻都是自由的,姑娘到了十二三岁便开始染齿,梳装打扮。到十四五岁,可与异性自由交往。男孩到了十五六岁,父亲给儿子一个装东西的背袋、一把长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