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舞蹈 布朗族舞蹈概况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布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和独特的礼仪习俗,其中包括婚礼习俗、葬礼习俗、节日庆典等。
以下是对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的介绍。
一、婚礼习俗布朗族的婚姻自由恋爱的程度相对较高,但在结婚前仍然有一定的仪式和习俗。
在婚礼前,男方需要向女方家长表示婚姻诚意,并支付新娘的嫁妆。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在宗教人士的主持下进行祈福仪式,祈求幸福和美满的婚姻。
随后,双方家庭会举行盛大的婚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婚之喜。
二、葬礼习俗布朗族对祖先有着深厚的敬意,葬礼在他们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布朗族的葬礼通常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一般为3至9天,时间更长的可以达到数月甚至一年。
在葬礼期间,亲友们会相聚在一起,进行吊唁和悼念的仪式。
布朗族相信死者灵魂会重新转世,因此还会有回祭仪式,祈求亡者能够在来世得到保佑。
三、节日庆典布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傣历年”,即中国农历新年。
这个时候,布朗族会进行丰富多彩的传统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打葫芦等。
这些庆典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加强布朗族人的文化传承。
四、服饰布朗族的服饰多彩多样,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和裤子,外面搭配蓝色的外衣。
女性则穿着丰富多彩的旗袍,并用彩色的腰带进行装饰。
布朗族的服饰以花纹为主,颜色鲜艳,很具有观赏性。
五、舞蹈布朗族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在节日庆典或其他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
布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集体舞、对峙舞等,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民族特色。
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风俗习俗不仅体现了布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积淀,也是他们和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礼仪也在发展与传承中不断演变,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
舞台艺术研究Research on Stage Art 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张娜(普洱市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 普洱 665000)摘要:在云南地区有着舞蹈姿态千变万化的民间舞蹈——布朗族舞蹈,作为云南地区民间艺术的靓丽的瑰宝,其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淳朴的民风,反映出布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以云南地区的布朗族舞蹈为点进行研究,对其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舞蹈等特色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旨在高度的宣扬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不断的传承和发扬,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让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民间舞蹈;布朗族舞蹈;舞蹈表演;文化布朗族舞蹈隶属于我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范畴,在云南等多地广为流传,地域性的不同造就成了布朗族舞蹈的风格性不同。
一般而言,布朗族舞蹈的功能特征可以分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等其他的功能特征。
例如“布朗族蜂桶鼓舞”就是当地最具典型性的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而布朗蜜蜂桶舞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种宝贵而又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而作为西南边际的部落民族,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创造了具有云南特质的布朗族舞蹈文化,这也是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性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在其富饶的土壤里渐渐发展而壮大,使得布朗族舞蹈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图,这就是云南地区的布朗族舞蹈。
基于此,布朗族舞蹈在众多的舞蹈库中占其中之一,但其作为表演性的舞蹈却是具有深厚的舞蹈文化,也曾多次搬上国内外的大型舞台,除了广为人知的布朗族《大鼓舞》外,布朗族的《辣条舞》和《宰蹦舞》也是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可观性。
布朗族人民不仅柔情似水,而且也非常有活力,他们的舞蹈同样也非常的柔情和具有活力。
大多数布朗族的舞蹈都是以“美”为基础的审美基调。
另外,它所与人体相结合的体态都是基础均匀的,并没有像其他民间舞一样超乎正常的热情奔放,相比之下,它的舞蹈具有非常厚重的表演价值,使人赞不绝口。
舞者日历——施甸布朗族的“傩舞”与“踏歌”
、
— —
渐 远 的“ 舞 " 傩
丈, 受一斛许” 。晋郭义恭《 广志》 “ 昌有濮 日: 永 竹, 围三尺余” 南朝宋范晔《 。 后汉书 ・ 西南夷列 传》 说哀牢地 区: 其竹节相去一丈 , 日濮竹” “ 名 。 施 甸布 朗族 作 为哀牢 后 裔 , 竹 历史 久远 , 蛮 种 而“ 筒” 正是取 材 于濮 竹 所 制 成 的 “ 竹筒 ” 即今 天 濮 , 人们常称的龙竹筒。有言蛮筒鼓是“ 取其节 ( 筒) 二, 革覆于端 , 悠悠 , 日: 鼓也 , 蛮筒鼓即大竹筒 鼓 之意 ” 。 ( ) 二 鼓为神器——源于祭祀 《 周礼》 记载 :凡祭祀 , “ 鼓其金奏之乐 , 飨食 宾射 , 亦如 之 , 军大 献 , 则鼓 其恺 乐 , 凡军 之夜 , 三 鼙 皆鼓 之 , 警 亦 如之 , 守 大丧 , 廒其 乐 器 , 而藏 奉 之” 。古 滇 的少 数 民族 祭祀 活 动 中 , 与 中原 祭 鼓 祀仪式 一样 , 是祭 舞 中须 臾 不 可缺 少 的灵 感与 都 律动之 源 。
蔡 红 燕
( 山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编辑部 , 南 保 山 680 ) 保 云 700
[ 要] 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 有两种 , 摘 无论是仪式化的土风乐舞 的蛮筒鼓舞 , 还是 日常化的娱 乐欢歌的踏歌都是源 自民间, 服务 于生活的少数 民族舞蹈艺术。 蛮筒鼓舞与踏歌均较具民族 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特 色, 并体现出了施 句布 朗族“ 万物有灵” 的原
【 基金项 目】 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 目“ 云南省布 朗族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阶段成果( 编号 : C 14 ) 0 226 。 7 【 作者简介 】 蔡红 燕(90 , , 南保山人 , 山师专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17 ~)女 云 保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 文学、 编辑学
布朗族民间舞蹈
蜡条舞
舞者人数不限,大家围成圆圈,两手的中指与食指间夹着点燃的蜡条,相互对跳,边歌边舞。只见舞姿翩翩, 烛光点点,别具情趣。可用四弦琴伴奏,也可不用伴奏。
宰蹦
“宰蹦”是布朗族民歌的一种曲调,布朗民间盛行的“短鼓舞”,“长鼓舞”均以这种曲调伴奏。男女老少 欢聚在寨子中间的平地或佛寺院子里敲响象脚鼓及铓镲,舞者就会自动围成圆圈,男舞者在里圈跟着鼓、铓、镲 (长鼓舞打击者在圆圈中间)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短鼓舞鼓点节奏较慢,动作轻柔悠缓,男女老少皆宜。长鼓舞 则节奏欢激,动作轻快,一般为男女青年所跳。
感谢观看
布朗族民间舞蹈
布朗族舞蹈
01
03 克广 05 宰蹦
目录
02 大鼓舞 04 蜡条舞
布朗族舞蹈丰富多姿,几乎老幼都能会跳舞。舞蹈的称呼各地不同。西双版纳布朗族称“跳摆”,保山、临 沧地区的布朗族称“打歌”,思茅地区的布朗族称“跳歌”。汉书文献中统称为“踏歌”。布朗族舞蹈的特征是 把歌、舞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舞蹈时,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击锣、象脚鼓随后。小伙子和姑娘们围成 一个圆圈,双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这时, 一群青年小伙子在圈内作有节奏的虎步跳跃,一会又分散到姑娘前与姑娘轻声对歌,一会儿又聚拢,作虎跳伏。
大鼓舞
布朗语为“黄柯麦嘎典”,即跳大鼓舞之意。动作幅度较大,擂鼓有力。动作无先后之分,舞者即兴而跳, 双膝随打击乐节奏微微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是动作的特点。
布朗族制作大鼓很讲究。鼓身用整段树木挖空而成,所用的树段要完整无损,蒙鼓面要用一公一母毛全黑的 黄牛皮。蒙鼓面时,要用谷物、茶叶、碎银等放在鼓里面,作为大鼓的“心脏”、“灵魂”。大鼓制作完成后, 要举行七天七夜隆重的庆祝仪式,方可抬到佛寺里存放。
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民间歌舞是什么样的
布朗族文化布朗族民间歌舞是什么样的>布朗人非常喜爱歌舞,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过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载歌载舞,兴味盎然。
布朗山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四调,巴达一带的歌曲分为说、宰、生、缀、同曼等五调。
各类曲调不变,唱时可随时变换歌词的内容,能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感情。
说调:由小三弦伴奏,唱起来激越而抒情,富有青春的活力,一般用以歌唱热烈的爱情。
空调:这是一种对歌调,往往天南地北地对唱,唱生产、爱情、故事等等。
生调:由小三弦伴奏,一般是唱风俗、爱情和劳动的愉快。
缀调:一般是在喜庆时喝,唱历史、颂词、故事或爱情等。
布朗人常是歌和舞结合在一起。
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男女青年流行跳一种圆圈舞,跳舞开始,姑娘们即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方向移动;同时,一群小伙子就在圈内作有节奏的虎步跳跃,少顷他们又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唱,然后男青年们又聚拢,作虎步跳跃状,如是地反复循环多次。
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小三弦等乐器。
此外,还有采茶舞、猴舞、癞蛤蟆舞、蜡条舞等等。
跳歌墨江的布朗族人们在逢年过节或者是婚娶佳期都要举行跳歌的文娱活动。
所谓跳歌,就是又跳舞又唱歌的意思,因步法的不同又有二则歌和三则歌的区别。
三则歌的跳法是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面部向着圈内,舞蹈开始时先向右转,一个跟着一个向前移动六步,然后向后转身倒退三步,当退至第三步时屈膝,同时,身体稍向后倾,挺胸挺腹,足跟提起,这样就算结束三则歌的第一轮全部舞蹈动作。
以后再按上述步态循环地跳下去。
二则歌是向前六步,后退两步,其余动作与三则歌一致。
跳舞时有乐器伴奏,由一人或者是数人弹着优美动人的小三弦曲调,舞蹈者随着音乐的旋律边歌边舞。
新年到时,漥墨寨的布朗族人们事先就发出通知,邀请外寨人来一起“跳歌”,在间隙时间也常常有两寨人集体赛唱歌,谁输了谁就得出猪头请客,在一阵生动诙谐的对唱以后,人们又继续“跳歌”,往往通宵不散,难解难分。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布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布朗族弹唱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地区。
布朗族弹唱作为传统文化形式之一,起源于古老的布朗族社会。
据传说,布朗族始祖布朗勐从布南之地南迁至今之中国境内后,生活十分艰难,曾吟唱《勐勒》来慰藉子孙后代。
这一传说被视为布朗族弹唱的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族弹唱逐渐成为布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弹唱得到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的历史积淀,不断地融入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布朗族弹唱既有演唱、独唱、对唱、童声对答等多种表演形式,也有诸如拨乐、歌念、鼓击等多种歌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表演形式布朗族弹唱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口头传承的布朗族吟唱、“弹唱”;另一种是传统的“宴会弹唱”。
在布朗族社会传统中,吟唱是布朗族家族中男性的专属歌唱形式,由布朗族男子们在宴席或者其他的宴会场合进行吟唱,既能烘托气氛,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而宴会弹唱,则是由布朗族族人在婚丧嫁娶和其他重要的社交场合进行的音乐活动,通常由饻蒙等乐器伴奏。
在宴会弹唱中,布朗族男女不分,所有族人都可以进行弹唱表演。
布朗族弹唱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个人的独唱、对唱,也有男女混合的群体合唱。
其特点是音乐悠扬、情感真挚、表演自然。
在布朗族的传统婚丧嫁娶及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布朗族弹唱更是不可或缺的歌舞表演项目。
布朗族弹唱是以唱歌为主,伴以饻蒙、马尾琴、民族琴等布朗族传统乐器,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三、艺术特色1. 独特的音乐特色布朗族弹唱以其饱满的声音、婉转的旋律以及深沉悠长的情感而著称。
【临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江布朗族峰筒鼓舞
【临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江布朗族峰筒鼓舞
布朗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蜂桶鼓舞就是布朗族独具个性色彩典型代表。
蜂桶鼓舞源于布朗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因为人类遭受大洪灾后,是蜜蜂把天神带到了一座高山上,有兄妹俩才侥幸得救,人类才得以繁衍至今。
人们在制作蜂桶鼓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于是蜂桶鼓舞就产生了。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群众性舞蹈,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蜂桶鼓舞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
其后是蜂桶鼓队,一般为4—6只,后紧随2只象脚鼓,之后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镲,最后是跟着跳舞的人们和助兴的老幼。
蜂桶鼓舞的节奏明快热烈,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锵切、锵切……”,高、中、低音融为一炉,独具情趣。
动作大方、潇洒、粗犷、活泼;舞姿轻盈、柔和、细腻。
(内容来源:临沧市档案局)。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中国民族文化各有不同,因而习俗自然也不同。
布朗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
除吉林、宁夏外,其他省份均有布朗族分布,以杂居为主。
那么在布朗族文化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布朗族风俗习惯民族服饰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
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
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
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
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民族婚俗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成人礼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
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
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恋爱“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
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
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
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
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求婚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
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
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婚礼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
布朗族介绍-韩旭
三年级六班 韩旭
民族历史
文化艺术 民族饮食 风俗习惯
1 民族历史
历史
Presentation
历史
Presentation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 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 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 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 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 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4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Presenttion
风俗习惯
Presentation
布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 歌舞欢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种乐器伴 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来助兴。 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最 具有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等
Thank you
3 民族饮食
Presentation
文化
Presentation
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 善种茶。 布朗族的饮食别具民族特色,喜欢酸性 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 肉、酸鱼等。以大米为主食,肉类以牛、 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扑食野味 和昆虫。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蚂蚁卵的习 惯。
2 文化艺术
Presentation
文化
Presentation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 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 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 颇受傣 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 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 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 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 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
布朗族简介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 对布朗族的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03
布朗族的 语言和文字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及其系属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布朗语支
• 有丰富的方言和土语
• 无文字,口头传承文化
布朗语的系属
• 与藏语、缅语等语言有密切关系
布朗族的建筑特点
• 适应布朗族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对布朗族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及其功能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
• 依山傍水,布局自由,具有诗意
• 村落内竹楼错落有致,环境幽静
• 村落之间有道路相连,方便通行
村落的功能
• 提供布朗族居住和生活场所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
• 面临语言流失和传承危机
• 政府和学者关注布朗族的语言保护问题
• 开展布朗语调查和研究,保护语言资源
布朗族的文化传承
• 通过口头传承、文化活动、教育等方式传承文化
•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民间艺术、建筑、习俗等
• 促进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4
布朗族的服饰和饮食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和制作工艺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
服饰的制作工艺
• 以棉布、麻布为主,衣物简单朴素
• 以手工纺织、染色为主
• 男女服装略有差异,但都以舒适为主
• 刺绣、蜡染等工艺发达,富有民族特色
• 喜爱佩戴饰物,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 服饰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布朗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菜品
• 喜庆活动,如婚礼、丧葬等
少数民族布朗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布朗族民俗文化传承现状
1 2
布朗族民俗文化面临消失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布朗族民俗 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基础,许多传统习俗和技 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缺乏传承人才
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定居城市,布朗族民俗文 化的传承人才越来越少,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3
缺乏保护意识
部分布朗族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缺 乏保护意识和主动性,导致一些有价值的文化遗 产被破坏或流失。
布朗族民俗文化保护措施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布朗族民俗文化的 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提供资金支持,为民俗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立传承体系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 ,建立布朗族民俗文化传承体系 ,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确保文
布朗族的建筑特色是就地取材,善于 利用当地的竹木、石头等材料建造房 屋,同时也注重装饰和美化环境。
布朗族饮食文化
饮食习惯
布朗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少数民族类似,喜欢吃酸辣食品和糯米食品,同时也喜欢喝 酒和抽烟。
特色菜肴
布朗族的特色菜肴有酸笋、酸蚂蚁、野猪肉等,这些菜肴不仅口感独特,还具有很高的营 养价值。
布朗族使用棉花、丝线等为纺织原料,通 过手工纺织得到棉布、丝绸等。
纺织工具
布朗族使用梭子、筘、纺车等工具进行纺 织,这些工具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纺织工艺
布朗族的纺织工艺包括织造、绣花、染色 等,其中以织造最为基础和重要。
布朗族雕刻工艺
雕刻材料
布朗族使用木材、石头、 竹子等为雕刻材料。
雕刻工具
布朗族使用刀、凿子、锤 子等工具进行雕刻。
音调与方言密切相关
布朗族舞蹈串词
布朗族舞蹈串词布朗族舞蹈是布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布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布朗族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布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
布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布朗族舞蹈的形式多样,有舞龙、舞狮、舞鹿等等。
其中,舞龙是布朗族舞蹈的代表之一,它以其华丽的动作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喝彩和赞赏。
布朗族舞蹈的动作优美而独特,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舞蹈中的舞者们身姿挺拔,舞动的手臂和舞步都非常熟练,展示出了布朗族人民的勇敢和坚韧。
舞蹈中的音乐节奏明快而激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布朗族舞蹈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布朗族服饰,舞动的动作与服饰相得益彰。
布朗族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体现了布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舞者们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展示出了布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布朗族舞蹈的演出场合多种多样,可以是节日庆典、婚礼喜庆或者其他重要场合。
无论在什么场合,布朗族舞蹈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愉悦。
舞者们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布朗族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布朗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和不断的练习,才能够做到动作流畅、精准而有力。
在舞蹈的演出中,舞者们需要保持良好的体力和耐力,以确保舞蹈的质量和效果。
布朗族舞蹈的成功演出,离不开舞者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布朗族舞蹈作为布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布朗族人民的风采,也传承和弘扬了布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舞蹈的表演,布朗族人民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同时,布朗族舞蹈也为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布朗族舞蹈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每一次的演出都会带给观众们不一样的感受和震撼。
无论是舞龙、舞狮还是其他形式的舞蹈,布朗族舞蹈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布朗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布朗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布朗族布朗族三月三舞龙舞狮娱乐庆祝
布朗族布朗族三月三舞龙舞狮娱乐庆祝布朗族三月三舞龙舞狮娱乐庆祝布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勐腊县等地。
布朗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著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他们的三月三舞龙舞狮娱乐庆祝活动。
布朗族的舞龙舞狮活动通常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是布朗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也是布朗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整个节日的气氛非常喜庆,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盛装,戴上精美的饰品,共同参与庆祝活动。
舞龙舞狮是布朗族庆祝活动的重头戏。
在活动开始之前,布朗族人民会精心准备一条装饰华丽的舞龙舞狮。
这条舞龙舞狮一般由24个人操控,他们分成两队,一队操纵舞龙,另一队操纵舞狮。
他们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手持芦苇编织的舞龙道具。
整个舞龙舞狮过程中,操纵者会配合音乐节奏来表演各种技巧动作,让舞龙和舞狮栩栩如生。
音乐是布朗族舞龙舞狮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布朗族人民通常会使用木鼓、木锣等乐器来伴奏舞龙舞狮表演,音乐的节奏与舞龙舞狮的动作紧密相连,让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舞龙舞狮活动的过程中,布朗族人民还会举行各种传统竞技比赛,如象棋、斗牛、射箭等。
这些比赛不仅是为了丰富庆祝活动,还能够展示布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与此同时,布朗族人民还会举行盛大的民族舞蹈表演。
布朗族的舞蹈激情澎湃,舞者们整齐划一地舞动,尤为吸引人的是他们身上的华丽装饰和鲜艳的面具。
布朗族的舞蹈表演不仅展示了他们优美的舞姿,同时也传递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样的舞龙舞狮娱乐庆祝活动通常会持续一整天。
在整个活动中,布朗族人民会用饭菜、酒水等来招待参与者,并且布朗族人民还会进行祭祀活动和祝福仪式,表示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布朗族的三月三舞龙舞狮娱乐庆祝活动是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项活动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成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布朗族的三月三舞龙舞狮娱乐庆祝活动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丰富多彩的传统竞技和文化内涵,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热情好客、喜庆祥和的民族形象。
传承千年的布朗黄蜂鼓舞
传承千年的布朗黄蜂鼓舞作者:李有旺来源:《中国西部》2016年第07期滇西南边陲永德县境内的布朗族,史籍称濮人、濮蛮等,自称乌、阿乌。
《永德县志》称其“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是县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
永德布朗族聪慧灵巧、能歌善舞,“生下来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其真实写照。
在布朗族众多器乐中,黄蜂鼓是极具代表的一种器乐,黄蜂鼓舞是最具典型的一种舞蹈。
巧手制就黄蜂鼓经采访得知,布朗族黄蜂鼓忌讳以不能结果实的树木作树材。
其如此讲究,据说有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寓意。
通常情况下,多以地方盛长的紫椿、铁应蒿、鼻涕果木、芒果等大树作黄蜂鼓的树材。
这些树材质坚硬,结构严密,都能结果,具备制作黄蜂鼓的树材要求。
送归村是永德县纯布朗族村,下辖的南木丘村民小组村民蒋正发,是永德布朗族中为数不多的黄蜂鼓制作人之一。
蒋正发年近古稀,据说已经制作了不下十个黄蜂鼓。
送归村如今各个村民小组中所保留的黄蜂鼓大多都出自他手。
据蒋正发介绍,目前整个送归村会制作黄蜂鼓的人不超过十人,而且都是花甲以上的老人;在凤毛麟角的黄蜂鼓制作人中,很多由于年事已高和身体原因退出了制作黄蜂鼓的江湖,尚在坚守者也是基于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
谈到黄蜂鼓制作后继乏人的问题,蒋正发显得无可奈何,不住地摇头兴叹说:“现在的年轻人对跳黄蜂鼓舞还很热心,对制作黄蜂鼓就不闻不问了。
”蒋正发对黄蜂鼓及其舞蹈都很喜爱,而立之年跟随黄蜂鼓制作者学做黄蜂鼓,两年后开始独立制作黄蜂鼓至今。
家人为他身体着想,都劝过他放弃,但他仍在坚持黄蜂鼓制作。
蒋正发到山上放牧、打柴、串山、劳作过程中,或闲时专程到山林里置备所需树木,充分利用劳作之余的时光,凭借一双灵巧的大手,发挥砍、削、劈、凿、刮、磨等手工技艺,用自己的耐心和毅力,最终交付出精心雕琢的黄蜂鼓。
黄蜂鼓制作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毅力和苦力。
把足可合抱的实木砍削到水桶粗细,按照一定比例制成鼓头、鼓身、鼓腰、鼓尾,还要把树心掏空,既耗时费力,又考验意志。
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探微
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探微作者:房道鑫张鑫朱坤郭振华来源:《武术研究》2019年第03期摘要:布朗族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代表性舞蹈,民族特色鲜明,舞蹈形式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布朗族蜂桶舞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笔可贵的、无形的文化遗产。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进行了研究,对蜂桶鼓舞进行研究并探讨国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和研究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蜂桶鼓舞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3—0112—051布朗族蜂桶鼓舞的历史源流1.1布朗族蜂桶鼓舞概况布朗族蜂桶鼓舞是双江县布朗族“跳鼓”的总称,其分布地主要位于邦丙,即双江县中的邦丙乡,那里有大量的布朗族群居民定居,大南直、丫口、赛罕、邦歪、邦耿、邦况和大文乡的胖品、大南矮、大忙鮮、芒冒等村寨。
跳鼓起源于布朗族历史传说和祭祀,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跳蜂桶鼓、跳象脚鼓、跳甩手巾”,这些在许多布朗族的村落寨子非常盛行。
尤其是位于云南省的临沧市中,存在着一个许多民族的邦丙乡,其中分别有这些民族:傣族、布朗族和双江拉祜族以及饭族。
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是一种多人舞蹈不限人数的,可以排列成一行也可以排列成两行的通常在寨子中的广场或者是任何道路上跳的一种集体性质的舞蹈。
布朗族的蜂桶鼓舞的步伐很有讲究,基本有两种步伐:分别是五步和三步。
而在布朗山中传进来了上座部的佛教之后,山中就有了比较鲜明的傣族的文化气息,受到这种气息的熏染,人们逐渐在蜂桶鼓舞中添加了一些用来伴奏的乐器比如错、镲和象脚鼓等。
更加体现了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有着充分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它的感染力也比较强烈。
其特征是:传承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舞蹈动作刚柔相济、舒展大方,节奏明快,观赏性很强,活动氛围很有感染力,和其他一般的传统文化相比较,布朗族的蜂桶鼓舞的文化发展传承也急需要国家及政府的支援及保护,同时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当今的时代发展如此飞快,时尚感如此强烈的大环境下,保护好并传承下去这个极具特色的舞蹈文化。
中越边境布朗族(莽人)民间乐舞的文化内涵透视-文档资料
中越边境布朗族(莽人)民间乐舞的文化内涵透视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越边境布朗族莽人民间乐舞及其文化生态研究》(项目编号:YB2014113),本文为阶段性成果。
一、中越边境的“阿凡达人”――莽人中越边境跨境而居的莽人是我国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
它属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族群,其主要特征是:家庭男女平等,男性以狩猎为主,女性以采集山果为主。
皮肤黝黑,善攀爬,身材矮小,多在1.60米左右。
1958年出林定居前,以穴居为主,所建盖屋舍简易。
生活方式以“刀耕火种、迁徙采集、渔猎为主。
体格健壮,不少百岁老人都可以负重10多公斤翻山越岭,善于对抗病害,得病率较低”。
这或许与莽人的遗传基因和长期野外采食密切相关。
“在颠沛流离的民族迁徙过程中,莽人为了生存而在莽莽林海中来回游居,由于弱小而备受歧视,与邻近的其他民族交往较少”。
“解放以前,莽人仍使用竹筒、芭蕉叶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擅长编制藤篾制品,衣物多用兽皮和山货向邻近村民换取,习惯刻木、结绳记事,以玉米子记数,无货币概念,以物易物,长期处于原始生存――自生自灭状态。
“现有文献考证表明,莽人早在我国明朝便已存在,这一时期莽人散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和文山州境内,到明末清初流散在越南老街省和莱州省境内,清朝末期又有部分莽人从越南迁回我国的金平县一带”。
183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的一百多年时间内,为躲避战争所带来的祸患,他们再次迁徙至今云南省金平县境内,散居在国境沿线的雷公打牛寨、落部寨、南科等12个村寨,即今天的莽人居住地。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金平县委、县政府把原来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12个莽人窝棚点合并为4个村寨”,为他们建盖房屋,教他们开山垦荒,发放耕牛等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
“2008年1月,莽人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莽人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扶贫办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专题调研组到莽人地区实地调研,实时投资了9000余万元的莽人综合扶贫项目,计划三年之内,协助莽人村庄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并把其整体搬迁到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的龙凤村、水龙岩村和乌丫坪村委会的牛场坪村。
布朗族蜂桶鼓舞调查报告
布朗族蜂桶鼓舞调查报告作者:王筱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布朗族信奉万物有灵、崇拜祖先,信仰原始宗教。
源于布朗族创世纪传说的蜂桶鼓舞最早就是用于祭祀活动“祭竜”时所跳的。
明成化年间,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在傣族文化的的影响下,蜂桶鼓舞吸收了象脚鼓、铓、镲作为伴奏乐器,形成了自己的“跳鼓”,同时也从原来的“祭竜”跳发展变化为一年一度插花节及其他喜庆活动都跳的兼备祭祀、喜庆功能的舞蹈——“蜂桶鼓舞”。
关键词:双江;大南直村;蜂桶鼓舞一、双江概况双江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属谷地相间的中山地貌。
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为669米。
境内属澜沧江水系的106条大小河流纵横其间。
气候炎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条件,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也是北回归线上仅有的绿地之一,为勐库大叶种茶的原产地。
在境内原始森林中发现世界上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面积最广、树龄在千年以上的12000亩连片的野生茶树群落。
布朗族为古代百濮民族的后裔,为双江土著民族。
在这块土地上,布朗族自古种茶、饮茶,居住茶区,有以茶相亲、以茶待客的美德。
二、蜂桶鼓舞的基本概况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蜂桶鼓舞发展到鼎盛时期,文革时被当作“四旧”加以封杀。
八十年代开始,该舞种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其普查、收集、整理,并搬上舞台。
但传统的、原生地的群众性蜂桶鼓舞,则因诸方面的原因,处于濒危状态。
蜂桶鼓舞最早是用于祭祀活动“祭竜”时所跳的。
无其他伴奏乐器。
基本舞步为三步舞、五步舞。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受傣族文化的影响,逐渐融入了象脚鼓、铓、镲等打击乐器。
使蜂桶鼓舞更具观赏性、更富表现力。
舞种分别有三步舞和五步舞:1.蜂桶鼓三步舞。
第一拍~第三拍:做起步动作。
第四拍:前半拍右手屈肘向上抬起,后半拍右手向右外侧划圈击鼓,同时右腿向前踢出二十五度,左腿微屈膝。
第五拍:前半拍右腿收回原位,右手屈肘向上抬起,后半拍右手向右外侧划圈击鼓,同时右腿向前踢出二十五度,右腿微屈膝。
布朗族与蜂桶鼓舞
作者: 俸春华
出版物刊名: 民族艺术研究
页码: 51-53页
主题词: 布朗族;舞蹈;少数民族;蜜蜂;社会主义;怒江流域;兄妹成婚;大自然;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
摘要: 布朗族自古生活在云南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是一个人口不到10万人的少数民族.但是她却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蜂桶鼓舞是她富有个性色彩、独具风格的舞蹈.蜂桶鼓舞主要流行于临沧地区,特别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布朗族中.该舞蹈因以“蜂桶鼓”作为主要打击乐器,并将其直接作为道具而得名.舞蹈时。
布朗族传统体育
布朗族传统体育布朗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布朗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
它的延续与发展,与布朗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
既是布朗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1 布朗族概况2 布朗族历史3 布朗族传统体育4 代表性体育项目▪“斗鸡”▪布朗球(打竹球)▪亚都都▪布朗舞布朗族概况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和西部沿边地区,并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为91882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布朗族使用布朗语,分为布朗和阿尔佤两大方言。
由于长期与傣族交往,其语言中吸收了不少傣语借词,因而布朗族大多数人都会讲一些傣语。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一些男子会使用傣文,现已改用汉语、汉文为主要的交际手段。
布朗族历史布朗族自称“布朗”“波朗”“翁拱”“蒲满”“乌”“阿娃”“本人”“阿瓦”等,他称有“拿娃”“蒲蛮”“阿别”“卡坡”“濮曼”等。
布朗族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濮人。
汉晋时期,布朗族先民包括在“闽濮”“鸠僚”“躶濮”“濮”“苞满”“尾濮”等族称里。
隋唐时期,濮人族群逐渐分化,并向单一民族群体发展。
这时期出现的“朴子蛮”,就包括了布朗族和德昂族先民在内。
元明清时期,居住在怒江以东以及澜沧江流域广大区域的“朴子蛮”逐渐向现代的布朗族发展,多称作“蒲蛮”“蒲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传统体育布朗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而精深。
布朗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因其居住地区较为分散,各自所处自然环境与先进民族的交往程度互不相同,因而传承下来的体育项目明显地具有原始特征。
但多数活动内容表现的是一种稳定和具有集体聚合力的社群娱乐。
布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斗鸡”、布朗球(打竹球)、爬竹竿、亚都都、布朗舞、唱灯和武术较为常见[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族舞蹈布朗族舞蹈概况
>布朗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用以抒发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希望和某种理想。
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
布朗族民歌十分丰富,按其音调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
这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
舞蹈也是布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据目前收集到的布朗族舞蹈看,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祭把性舞蹈两大类。
自娱性舞蹈包括“宰蹦”、“一翻一轻”、“直歌”、“题之歌”、“半翻歌”、“青年舞”等。
祭祀性舞蹈包括“波汪顶”、“蜡条舞”、“肯麻”“利阿朗”等。
布朗族舞蹈表现的内容很广泛,其中有模拟动物动作形态的,如“箐鸡摆尾”;有表现驱魔除邪的,如“大鼓舞”(肯麻);表现年节喜庆的,如“宰蹦”、“克广”;表现儿童生活的,如“克泼罗”、“莫日莫然”等。
由于各地布朗族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水平,宗教信仰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的差异,布朗族民间舞蹈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西双版纳、澜沧县一带的布朗族舞蹈“宰蹦”、“大鼓舞”、“青年舞”等,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其动律特征与邻近的傣族舞蹈有相似之处,舞姿造型优美,动作幅度不大,柔和流畅,动感强烈。
但布朗族舞蹈却以其节奏铿锵及伴唱呼应声的强烈起伏造成热烈气氛,而形成为一种外柔内刚的风格特色。
双江一带的布朗族居住在高山上,这里山明水秀,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人们从小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练就了强壮的体魄,
形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他们的舞蹈欢乐跳跃,气氛热烈,有其独具的动律和风格。
“打歌”是云县一带布朗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逢婚娶,起房盖屋,喜庆佳节,布朗人都以打歌为乐。
打歌用芦笙伴奏,流畅的芦笙和声造成强烈的气氛。
由于手捧芦笙吹奏,上身动作较少,而步法特别多。
舞时,背微躬,双膝微弯,以膝盖的屈伸,带动全身上下颤动,并随着舞步的方向变化带动肩胸左右摆动,形成为粗犷奔放的舞蹈风格。
舞蹈在布朗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