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一语言:通常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有时,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可以叫做第二语言。
母语:从亲属角度来说,一般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从国别角度来说,一般指外国语或者外族语。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者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习得——儿童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语言学习的意识,这种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潜意识地获得语言,称为“习得”。学习——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有专门教师的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掌握语言规则,逐步获得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过程,称为“学习”。
第二语言教学:指人们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在学校环境里对第二语言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双语教学:同时进行有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目标的两种语言的教学,一般指同时进行的母语教学和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比较:相同之处:相同主、客观条件。都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学习内容)。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学习过程)。不同之处:主体、动力、环境、过程、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迁移: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甚至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第二语言的特点(1)以培养目的语交际能力为目的(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6)集中、强化的教学语言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时间: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人物:美国语言教育家拉多代表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刺激-反应理论
程序(1)描写—发现(2)选择—选择(3)对比—对比和解释(4)预测—教学
不足:正负迁移与实际不符、错误不止来源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不全面,只对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不重视学习者,看作机械刺激对象。
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定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中介语》
中介语的特点:1是一种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律,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2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3中介语存在一定的偏误,但也有正确的部分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其中一部分可能形成僵化
中介语变异:社交情景变异、语境变异
偏误分析定义:语言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人物: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语言学理论基础:普遍语法理论、认知理论
偏误的形式分类:误用、遗漏、误加、错序
偏误的来源分析: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引
起的偏误;学习环境的影响。对待偏误的态度: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利用偏误分析,可以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以及偏误的来源;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著学习者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有正确的态度,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
输入假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和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
1习得和学习假说: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习得和学习)。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中流利的的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2自然顺序假说: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这一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
3监控假说: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有意识的系统在语言行为中只有一项功能,即只能作为一个监督者,一个编辑,起监控的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
4输入假说(1)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2)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即“i+1”。(3)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说习得,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5情感过滤假说:也叫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输入的信息总是大于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来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学习的动力,信心,是否紧张,防卫状态,精神和身体状态等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语言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利用母语进行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教材的重要性: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和学科发展上都有重要作用。(针对、实用、科学、趣味、系统性)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语言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
作用: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评估人才,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推广母语教学,扩大母语影响。
种类:用途(学能、成绩、水平、诊断测试)评分方法(客观、主观测试)命题方法(分立式、综合性、交际性测试)分数解释的方法(标准参照、常模参照)测试的制作要求(标准化、非标准化测试)
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属性。
信度: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了被试的实际水平。区分性:指测试区分被试知识和能力差别的性能,是试题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