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3)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第1讲勾股定理第一部分知识梳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b,斜边为c,则a²+b²=c²。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a²+b²=c²,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满足a²+b²=c²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若a,b,c是一组勾股数,则ak,bk,ck(k为正整数)也必然是一组勾股数。

常用的几组勾股数有3,4,5;5,12,13;6,8,10;7,24,25;8,15,17;9,40,41等。

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圆柱形物体表面上的两点间的最短距离;②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问题。

5.直角三角形的判别:①定义,判断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②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的平方和,则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勾股定理中的方程思想:勾股定理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征,转化为三边“数”的关系,因此它是数形结合的一个典范.对于一些几何问题,往往借助于勾股定理,利用代数方法来解决.把一条边的长设为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即使有时出现了二次方程,大多可通过抵消而去掉二次项。

7.勾股定理中的转化思想:在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时,常先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比如立体图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的求解,解答时先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中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

8.拓展: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相关性质定理。

第二部分精讲点拨考点1. 勾股定理【例1】在Rt△ABC中,已知两边长为3、4,则第三边的长为变式1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0和12,则周长为______,底边上的高是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_。

变式2 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则它的高是________变式3 在Rt△ABC中,∠C=90°,a,b,c分别为∠A,∠B,∠C所对的边,(1)已知c=4,b=3,求a;(2)若a:b=3:4,c=10cm,求a、b。

常用勾股定理三边数字

常用勾股定理三边数字

常用勾股定理三边数字
勾股定理常用的数字
1、(3、4、5)
2、(6、8、10)
3、(5、12、13)
4、(8、1
5、17)
5、(7、24、25)
勾股数,又名毕氏三元数。

勾股数就是可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一组正整数。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a²+b²=c²)。

扩展资料:
勾股定理的意义
1.勾股定理的证明是论证几何的发端;
2.勾股定理是历史上第一个把数与形联系起来的定理,即它是第一个把几何与代数联系起来的定理;
3.勾股定理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引起第一次数学危机,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数的理解;
4.勾股定理是历史上第—个给出了完全解答的不定方程,它引出了费马大定理。

勾股定理简介与证明(3篇)

勾股定理简介与证明(3篇)

第1篇一、勾股定理简介勾股定理,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几何定理。

它指出,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定理不仅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记载,而且在古希腊、印度、埃及等地的数学文献中也有所体现。

勾股定理是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基础,也是许多数学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勾股定理的证明1. 证明方法一:几何证明如图所示,设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AC、BC分别为直角边,AB为斜边。

作辅助线CD,使得CD⊥AB于点D。

(1)证明AC²+BC²=AB²由于CD⊥AB,∠ACD和∠BCD都是直角。

因此,三角形ACD和三角形BCD都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AC² = AD² + CD²BC² = BD² + CD²将上述两个等式相加,得到:AC² + BC² = (AD² + CD²) + (BD² + CD²)AC² + BC² = AD² + BD² + 2CD²由于AD+BD=AB,将AD+BD替换为AB,得到:AC² + BC² = AB² + 2CD²由于CD是AB的一半,即CD=AB/2,代入上式,得到:AC²+ BC² = AB² + 2(AB/2)²AC² + BC² = AB² + AB²AC² + BC² = 2AB²由于2AB²=AB²,因此:AC² + BC² = AB²(2)证明结论根据上述证明,得出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第3章《勾股定理》知识讲练(学生版)

第3章《勾股定理》知识讲练(学生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章节知识讲练知识点01: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 .(即: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是:(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 ;(2)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 的问题;(3)解决与勾股定理有关的 ;(4)勾股定理在 的应用.知识点0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细节剖析: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 的基本步骤: (1)首先确定最大边,不妨设 ;(2)验证:与a b 、c a b c 、、c 22a b 2c若若满足不定方程的 称为勾股数(又称为高数或毕达哥拉斯数),显然,以为三边长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细节剖析:常见的勾股数:①3、4、5; ②5、12、13;③8、15、17;④7、24、25;⑤9、40、41.如果()是勾股数,当t 为 时,以为三角形的三边长,此三角形必为直角三角形.观察上面的①、②、④、⑤四组勾股数,它们具有以下特征:;.,且,那么存在 成立.(例如④中存在=24+25、=40+41等)知识点03: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 ,而其逆定理是联系: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两者 ,都与 有关.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1.(2分)(2022秋•海门市期末)以下列各组数为边长的三角形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2,4,5B .4,6,8C .5,12,13D .8,10,12mm ,则梯子顶端的高度h 是( )222a b c +=222a b c +>222b c +<222x y z +=x y z 、、a b c 、、at bt ct 、、a bc 、、a b c <<2729m B.2m m m3.(2分)(2022秋•玄武区期末)如图,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已知线段a,b和点P,且线段的端点和点P都在格点上,在网格中找一格点Q,使线段a,b,PQ恰好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格点Q 有()A.2个B.3个C.4个D.5个4.(2分)(2022秋•南通期末)如图,△ABC的顶点A,B,C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AC边上的高为()A.3B.C.D.25.(2分)(2022秋•南京期末)如图,在等腰Rt△ACB中,∠ACB=90°,AC=BC,且AB=2,以边AB、AC、BC为直径画半圆,其中所得两个月形图案AFCD和BGCE(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等于()A.8 B.4 C.2 D.46.(2分)(2022秋•泗阳县期末)如图,在Rt△ABC中,∠B=90°,CD、AE是中线,CD=,AC=,则AE的长为()A.B.5 C.6 D.47.(2分)(2022秋•吴江区校级月考)已知,如图长方形ABCD中,AB=3cm,AD=9cm,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ABE的面积为()A.3cm2B.4cm2C.6cm2D.12cm28.(2分)(2022秋•宿城区期中)在《九章算术》中有一个问题(如图):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它的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10尺),中部一处折断,竹梢触地面处离竹根3尺,试问折断处离地面()尺.A.49.(2分)(2022秋•沭阳县期中)为加强疫情防控,云南某中学在校门口区域进行入校体温检测.如图,入校学生要求沿着直线AB单向单排通过校门口,测温仪C与直线AB的距离为3m,已知测温仪的有效测温距离为5m,则学生沿直线AB行走时测温的区域长度为()A.4 m B.5m C.6m D.8m10.(2分)(2021秋•东台市期末)如图,设小方格的面积为1,则图中以格点为端点且长度为的线段有()A.2条B.3条C.4条D.5条二.填空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11.(2分)(2022秋•邳州市期末)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AD=13cm,AC=12cm,那么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cm.12.(2分)(2022秋•海门市期末)如图,Rt△ABC中,∠C=90°,AC=3,AB=5,△ABC的外角平分线与边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D,则AD=.13.(2分)(2022秋•常州期末)如图,分别以△ABC的各边为一边向三角形外部作正方形,三个正方形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则下列:①S2>S3;②S2<S1+S3;③S2>S1+S3;④,结论正确的是(填写序号).14.(2分)(2022秋•常州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10,AD=6,AC平分∠BAD,且∠ACB=90°.当点C在BD的垂直平分线上时,CD2的值为.15.(2分)(2023春•宿豫区期末)如图,在△ABC中,∠BAC=90°,∠C=40°,AH、BD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点E为BC边上一点,当△BDE为直角三角形时,则∠CDE=.16.(2分)(2022秋•亭湖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CB=90°,AC=6,AB=10,点O是AB边的中点,点P是射线AC上的一个动点,BQ∥CA交PO的延长线于点Q,OM⊥PQ交BC边于点M.当CP=1时,BM的长为.17.(2分)(2022秋•南通期末)如图,Rt△ABC中,∠C=90°,BC>AC,以AB,BC,AC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面积分别为S1,S2,S3.若△ABC的面积为7,S1=40,则S2﹣S3的值等于.18.(2分)(2022秋•广陵区校级期末)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C=Rt∠,AC=8,AB=10,AD是∠BAC 的角平分线,则BD=.19.(2分)(2022秋•泰兴市期末)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D=6,CD=8,∠ADC=90°,点M是AC 的中点,连接BM,若BM=AC,∠BAD+∠BDC=180°,则BC2的值为.20.(2分)(2021秋•建邺区期末)如图,一根长为18cm的牙刷置于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2cm的圆柱形水杯中,牙刷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60分)21.(6分)(2022秋•徐州期末)《九章算术》卷九中记载:今有立木,系索其末,委地三尺,引索却行,去本八尺而索尽,问索长几何?译文:今有一竖立着的木柱,在木柱的上端系有绳索,绳索从木柱上端顺木柱下垂后,堆在地面的部分尚有3尺,牵着绳索(绳索头与地面接触)退行,在距木柱根部8尺处时绳索用尽,问绳索长是多少?22.(6分)(2022秋•江都区期末)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们是否想过旗杆到底有多高呢?某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旗杆高度,进行以下操作:如图1,先将升旗的绳子拉到旗杆底端,发现绳子末端刚好接触到地面;如图2,再将绳子末端拉到距离旗杆8m处,发现绳子末端距离地面2m.请根据以上测量情况,计算旗杆的高度.23.(6分)(2022秋•宿豫区期末)如图,一艘军舰甲在A处停留,此时在A处的南偏西45°方向,距离A 处600公里的B处一艘军舰乙正由南向北航行,若军舰甲的雷达可测距离为450公里,军舰乙的航行方向不变,试问在军舰乙航行的过程中,军舰甲的雷达能否测到军舰乙?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24.(6分)(2022秋•海陵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是BC,AC的中点,CF⊥AB于点F,连结DE,DF,EF.(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若AB=5,BC=6,求CF的长.25.(6分)(2022秋•常州期末)数学兴趣小组要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发现系在旗杆顶端A的绳子沿旗杆垂到地面时,测得多出部分BC的长为2m(如图1),再将绳子拉直(如图2),测得绳子末端的位置D 到旗杆底部B的距离为6m,求旗杆AB的长.26.(8分)(2022秋•广陵区校级期末)如图,有一架秋千,当它静止在ADm,将秋千AD往前推送3m,到达ABm,秋千的绳索始终保持拉直的状态.(1)根据题意,BF=m,BC=m,CD=m;(2)根据(1)中求得的数据,求秋千的长度.m时,需要将秋千AD往前推送m.27.(6分)(2022秋•兴化市期末)如图是一个长方形的大门,小强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大门.他把竹竿竖放,发现竹竿比大门高1尺;然后他把竹竿斜放,竹竿恰好等于大门的对角线的长.已知大门宽4尺,请求出竹竿的长.28.(8分)(2022秋•天宁区校级期中)如图,在Rt△ABC中,∠C=90°,AB=10cm,AC=6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2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BC边的长;(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3)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29.(8分)(2022秋•秦淮区月考)如图,△ABC中,CD⊥AB于D,且BD:AD:CD=2:3:4;已知S△ABC=40cm2,如图,动点M从点B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线段BA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线段AC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整个运动都停止.设点M运动的时间为t(秒).(1)若△DMN的边与BC平行,求t的值;(2)在点N运动的过程中,△ADN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勾3股4定理公式大全

勾3股4定理公式大全

勾3股4定理公式大全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定理之一,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而勾三股四定理,则是一种推广的勾股定理,它描述了三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比例关系。

以下是勾三股四定理的三个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一、第一个勾三股四定理公式:设直角三角形ABC,其中∠C=90°,则有AB^2=BC×AC这个公式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推导得出。

根据勾股定理,有AC^2=AB^2+BC^2带入角C=90°,则有AB^2=AC^2-BC^2即AB^2=BC×AC。

二、第二个勾三股四定理公式:设直角三角形ABC,其中∠A=90°,则有AC^2=AB×BC这个公式可以通过将公式一中的AB和BC互换得出。

即将AB^2=BC×AC两边的AB和BC互换,得到AC^2=AB×BC。

三、第三个勾三股四定理公式:设直角三角形ABC,其中∠B=90°,则有BC^2=AB×AC这个公式可以通过将公式一中的AB和AC互换得出。

即将AB^2=BC×AC两边的AB和AC互换,得到BC^2=AB×AC。

ABCB,C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根据勾三股四定理公式一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AB^2=BC×A C。

同理,根据勾三股四定理公式二和公式三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AC^2=AB×BC以及BC^2=AB×AC。

勾三股四定理公式在解决问题时非常实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两条边后,快速求解剩余边的长度。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AC=5cm,BC=12cm,我们需要求解AB的长度。

根据勾三股四定理公式一,我们有AB^2=BC×AC代入已知值,即可得到AB^2 = 12cm × 5cm计算得到AB^2 = 60 cm^2再开平方根,即可得到AB的长度,约为7.746cm。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3课时勾股定理(3)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3课时勾股定理(3)

·数学
10.(人教8下P29)已知一个三角形工件尺寸(单位:mm)如图, 求高l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解:过点A作AD⊥BC于点D,则AD=l, ∵AB=AC=88 mm,BC=64 mm, ∴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
∴BD=12BC=32 mm. 在Rt△ABD中,AD= AB2-BD2= 882-322= 8 105(mm), 即高l的长为8 105 mm.
AC=4,则AB= BC2+AC2= 32+42 =5, ∴S阴影部分=AB2-12BC·AC=52-12×3×4=19.
·数学 5.【例1】(人教8下P27)如图,在数轴上作出表示 13的点. 解:如图,点A即为表示 13的点.
答案图 小结:利用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
·数学 9.(人教8下P27、北师8上P39)如图,在数轴上作出表示 17 的点. 解
解:过A点作AD⊥BC于点D, 由题意知∠ABD=90°-60°=30°,∠ACD=45°, ∴AB=2AD,CD=AD,由勾股定理得BD= 3AD, ∵BC=2.4 km=2 400 m,∴ 3AD+AD=2 400, 解得AD=1 200( 3-1)≈876>800, 故该公路不会穿过纪念园.
·数学
2.(跨学科融合)如图,为防控新冠疫情,学校大门入口的正 上方A处装有测温仪,测温仪离地面的距离AB=2.3米,当 人体进入感应范围内时,测温仪就会自动测温.当身高为1.7 米的学生CD正对门缓慢走到离门0.8米处时(即BC=DE=0.8 米),测温仪自动显示体温,此时人头顶到测温仪的距离AD 为 1 米.
答案图
·数学 6.【例2】(人教8下P28)已知带孔的长方形零件尺寸(单位: mm)如图,求两孔中心的距离.
解:根据题意得AC=51-21=30(mm), BC=61-21=40(mm), 所以AB= AC2+BC2= 302+402= 50(mm), 即两孔中心的距离是50 mm.

勾股定理三条边的公式

勾股定理三条边的公式

勾股定理三条边的公式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关系。

勾股定理有三个公式,它们分别是:
1. a² = b² + c²
2. b² = a² - c²
3. c² = a² - b²
这三个公式中,a、b、c分别代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a为斜边,b、c为直角边。

这三个公式是勾股定理的不同表述,它们之间是等价的。

以第一个公式为例,它的意思是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直角边的平方和。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求解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长,只需要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出第三条边的长度。

第二个和第三个公式则是将第一个公式中的某一条边表示为其他两条边的函数形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一些特定的问题中,可以更方便地使用这些公式。

除了上述三个公式以外,勾股定理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述,比如三角函数形式、向量形式等。

这些表述方式在不同的数学领域和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经典定理,它有着多种不同
的表述方式和应用场景。

掌握这个定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还可以在实际问题中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勾股定理基础知识点

勾股定理基础知识点

知识点一: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要点诠释:(1)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平方关系的定理。

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而不适用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

(2) 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3)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变式(在三角形ABC 中,∠C=90°): c 2=a 2+b 2,a2=c 2-b 2, b 2=c 2-a 2 , c 2=(a+b)2-2ab知识点二:用面积证明勾股定理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图(1)中,所以。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图(2)中,所以。

方法三: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拼成如图(3)—1和(3)—2所示的两个形状相同的正方形。

c a b =+22a cb =-22b c a =-22在(3)—1中,甲的面积=(大正方形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在(3)—2中,乙和丙的面积和=(大正方形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所以,甲的面积=乙和丙的面积和,即:.方法四:如图(4)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所以。

知识点三:勾股定理的作用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求第三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求另两边的关系;3.用于证明平方关系的问题;知识点四: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注意:若a,b,c、为勾股数,那么当k>0时,ka,kb,kc同样也是勾股数组)常见勾股数:①3、4、5;②5、12、13;口诀:5月12记一生(13)③8、15、17;口诀:八月十五在一起(17)④7、24、25;⑤10、24、26;⑥9、40、41;⑦6、8、10;⑧9;12;15;⑨15、20、25.知识点五:勾股树知识点六: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完整版)勾股定理知识点+对应类型

(完整版)勾股定理知识点+对应类型

第二章勾股定理、平方根专题第一节勾股定理一、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BCabc弦股勾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注意:若a,b,c、为勾股数,那么ka,kb,kc同样也是勾股数组。

)*附:常见勾股数:3,4,5; 6,8,10; 9,12,15; 5,12,133. 判断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经典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其他方法:(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用它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2)若c 2=a 2+b 2,则△ABC 是以∠C 为直角的三角形; 若a 2+b 2<c 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边); 若a 2+b 2>c 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边)4.注意:(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5. 勾股定理的作用:(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3)用于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4)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为n 的线段二、平方根:(11——19的平方)1、平方根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

勾股定理的应用(3种题型)

勾股定理的应用(3种题型)

第03讲勾股定理的应用(3种题型)【知识梳理】一.勾股定理的应用(1)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中,通常添加辅助线得到直角三角形.(2)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3)常见的类型:①勾股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和有关线段的长度.②由勾股定理演变的结论:分别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多边形,以斜边为边长的多边形的面积等于以直角边为边长的多边形的面积和.③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④勾股定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把一个无理数表示成直角边是两个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二.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1)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先根据题意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再确定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一般情况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平面图形上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2)关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它们本身就是数和形的结合,所以我们在解决有关结合问题时的关键就是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考点剖析】题型一.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例1.如图,一棵树从3m处折断了,树顶端离树底端距离4m,那么这棵树原来的高度是() A.8m B.5m C.9m D.7m【变式】如图在实践活动课上,小华打算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她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后还多出1m,当她把绳子斜拉直,且使绳子的底端刚好接触地面时,测得绳子底端距离旗杆底部5m,由此可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是()A.8m B.10m C.12m D.15m例2.如图,一个直径为20cm的杯子,在它的正中间竖直放一根小木棍,木棍露出杯子外2cm,当木棍倒向杯壁时(木棍底端不动),木棍顶端正好触到杯口,求木棍长度.【变式】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了1m,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m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求旗杆的高.题型二.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例3.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是1cm和3cm,高是6cm,如果用一根细线从点A开始经过4个侧面缠绕一圈到达B,那么用细线最短需要()A.12cm B.10cm C.13cm D.11cm例4.一个上底和下底都是等边三角形的盒子,等边三角形的高为70cm,盒子的高为240cm,M为AB的中点,在M处有一只飞蛾要飞到E处,它的最短行程多少?【变式】如图①,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半径等于3cm,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取3)题型三:勾股定理中的折叠问题例5.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4AB=,3AD=,折叠纸片使AD边与对角线BD重合,折痕为DG,则AG的长为()A.1B.43C.32D.2【变式】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F点处,已知3CE cm=,8AB cm=,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过关检测】一.选择题1.如图,在水池的正中央有一根芦苇,池底长10尺,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则这根芦苇的长度是()A.10尺B.11尺C.12尺D.13尺2.如图,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为12cm,圆柱高为8cm,在圆柱的侧面上,过点A和点C嵌有一圈金属丝,则这圈金属丝的周长最小为()A.10cm B.20cm C.cm D.100cm3.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壁,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为0.7米,顶端距离地面2.4米.若梯子底端位置保持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顶端距离地面1.5米,则小巷的宽度为()A.0.8米B.2米C.2.2米D.2.7米4.如图,台阶阶梯每一层高20cm,宽30cm,长50cm,一只蚂蚁从A点爬到B点,最短路程是()A.10B.50C.120D.1305.如图,圆柱的高为8cm,底面半径为2cm,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B处的食物,已知四边形ADBC的边AD、BC恰好是上、下底面的直径,问:蚂蚁吃到食物爬行的最短距离是cm.(π取3)6.《九章算术》中的“引葭赴岸”问题:今有池方一丈,葭(一种芦苇类植物)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水深几何?其大意是:有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池塘,一棵芦苇生长在它的正中央,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该芦苇拉向岸边,那么芦苇的顶部恰好碰到岸边(如图所示),则水深________尺.7.《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数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一个“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未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其意思是:有一根与地面垂直且高一丈的竹子(1丈10尺),现被大风折断成两截,尖端落在地面上,竹尖与竹根的距离为三尺,问折断处离地面的距离为.8.《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四尺,问折者高几何?”翻译成数学问题是:如图所示,△ABC中,∠ACB=90°,AC+AB =10,BC=4,求AC的长.9.如图,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梯子底端B离墙AO有7米.(1)求梯子靠墙的顶端A距地面有多少米?(2)小燕说“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了4米,那么梯子的底端B在水平方向就滑动了4米.”她的说法正确吗?若不正确,请说明理由.10.已知某开发区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ABCD,如图所示,现计划在空地上种植草皮,经测量∠A=90°,AB=3m,BC=12m,CD=13m,DA=4m,若每平方米草皮需要200元,问要多少投入?11.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译文:一根竹子,原高一丈,虫伤有病,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着地,着地处离原竹子根部3尺远.问:尺)原处还有多高的竹子?(1丈1012.如图,一个梯子AB,顶端A靠在墙AC上,这是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为24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4米,底端将水平滑动了8米,求滑动前梯子底端与墙的距离CB是多少?13.(2022春•蜀山区期中)在一款名为超级玛丽的游戏中,玛丽到达一个高为10米的高台A,利用旗杆顶部的绳索,划过90°到达与高台A水平距离为17米,高为3米的矮台B,(1)求高台A比矮台B高多少米?(2)求旗杆的高度OM;(3)玛丽在荡绳索过程中离地面的最低点的高度MN.14.如图,四边形ABCD是舞蹈训练场地,要在场地上铺上草坪网.经过测量得知:∠B=90°,AB=24m,BC =7m,CD=15m,AD=20m.(1)判断∠D是不是直角,并说明理由;(2)求四边形ABCD需要铺的草坪网的面积.15.如图,A,B两村在河L的同侧,A,B到河L的距离分别为1.5km和2km,AB=1.3km,现要在河边建一供水厂,同时向A,B 1.8万元,问水厂与A村的水平距离为多远时,能使铺设费用最省,并求出总费用约多少万元.。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勾股定理 第3课时: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精品教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勾股定理 第3课时: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精品教学课件

能画出长为 13的线段,就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13的点.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探究
步骤:
1 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
2 作直线l⊥OA,在l上取一点B,使AB=2;
3 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
13 3
数轴交于C点,则点C即为表示 13的点.
l
正整数的角三角形的斜边; 2 以原点为圆心,以无理数斜边为半径画弧与数轴
存在交点,弧与数轴的交点即为表示无理数的点.
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无理数,原点右边的点表示 正无理数.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拓展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作出这样一幅美丽的“海螺型” 图案,它被选为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会徽.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复习回顾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 b
c
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²b²c². a
变 求斜边:c a2 b2 形 求直角边:a c2 b2 ,b c2 a2
已知两边可求第三边
利用勾股定理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2.如图,O为数轴原点,A、B两点分别对应3、3,作腰 长为4的等腰△ABC,连接OC,以O为圆心,OC长为半
径画弧交数轴于点M,则点M对应的实数为 7 .
3 2 1 O 1 2M3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3.如图,已知△ABC是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以Rt△BAC的斜边AC为直角边,画第二个等腰 Rt△ACD,再以Rt△ACD的斜边AD为直角边, 画第三个等腰Rt△ADE.依此类推,则第2018个

勾股定理选择题(及答案)(3)

勾股定理选择题(及答案)(3)

2020-2021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易错易错压轴选择题精选:勾股定理选择题(及答案)(3)一、易错易错压轴选择题精选:勾股定理选择题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4,要使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则第三边的长为()A.5B.7C.5或7D.3或4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ACB=∠ADC=45 ,若AD=4,CD=2,则BD的长为()A.6 B.27C.5 D.253.如图,在△ABC中,∠ABC=45°,CD⊥AB于D,BE平分∠ABC,且BE⊥AC于E,与CD相交于点F,H是BC边的中点,连结DH、BE与相交于点G,以下结论中正确的结论有()(1)△ABC是等腰三角形;(2)BF=AC;(3)BH:BD:BC=1:2:3;(4)GE2+CE2=BG2.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是一长、宽都是3 cm,高BC=9 cm的长方体纸箱,BC上有一点P,PC=2BC,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纸箱表面爬行到点P的最短距离是()3A.2B.3C.10 cm D.12 cm5.如图,在△ABC中,∠A=90°,P是BC上一点,且DB=DC,过BC上一点P,作PE⊥AB于E,PF⊥DC于F,已知:AD:DB=1:3,BC=46PE+PF的长是()A .46B .6C .42D .266.如图钢架中,∠A =15°,现焊上与AP 1等长的钢条P 1P 2,P 2P 3…来加固钢架,若最后一根钢条与射线AB 的焊接点P 到A 点的距离为4+23,则所有钢条的总长为( )A .16B .15C .12D .107.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90D ∠=,8AD =,6BC =,分别以点A ,C 为圆心,大于12AC 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E ,作射线BE 交AD 于点F ,交AC 于点O .若点O 是AC 的中点,则CD 的长为( )A .42B .6C .210D .88.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3,BC =4,在矩形内部有一动点P 满足S △PAB =3S △PCD ,则动点P 到点A ,B 两点距离之和PA +PB 的最小值为( )A .5B .35C .332+D .2139.“勾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引起很多人的兴趣.1955年希腊发行了以“勾股图”为背景的邮票(如图1),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曾对该图做了深入研究.如图2,在ABC 中,90ACB ∠=︒,分别以ABC 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连结EB ,CM ,DG ,CM 分别与AB ,BE 相交于点P ,Q .若30ABE ∠=︒,则DGQM的值为( )A .32B .53C .45D .31-10.如图,西安路与南京路平行,并且与八一街垂直,曙光路与环城路垂直.如果小明站在南京路与八一街的交叉口,准备去书店,按图中的街道行走,最近的路程约为( )A .600mB .500mC .400mD .300m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机器人接受指令“[α,A]”(α≥0,0°<A <180°)后的行动结果为:在原地顺时针旋转A 后,再向正前方沿直线行走α.若机器人的位置在原点,正前方为y 轴的负半轴,则它完成一次指令[4,30°]后位置的坐标为( ) A .(-2,23)B .(-2,-23)C .(-2,-2)D .(-2,2)12.如图,已知ABC 中,4AB AC ==,6BC =,在BC 边上取一点P (点P 不与点B 、C 重合),使得ABP △成为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 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13.下列四组数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A .1,26B .3,5,4C .5,12,13D .3,21314.如图,在ABC 中,13AB =,10BC =,BC 边上的中线12AD =,请试着判定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D .以上都不对15.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6cm AC =,8cm BC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 重合,则CD 等于( )A .2cmB .3cmC .4cmD .5cm16.《九章算术》中的“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六尺,问折高者几何?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一丈=10尺)一阵风将竹子折断,某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竹子底部6尺远,则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 ) A .5.3尺B .6.8尺C .4.7尺D .3.2尺17.如图,西安路与南京路平行,并且与八一街垂直,曙光路与环城路垂直.如果小明站在南京路与八一街的交叉口,准备去书店,按图中的街道行走,最近的路程约为( )A .200mB .300mC .400mD .500m18.如图,点A 的坐标是(2)2,,若点P 在x 轴上,且APO △是等腰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不可能是( )A .(2,0)B .(4,0)C .(-22,0)D .(3,0)1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为1-,点A 表示的数为1,过点A 作直线l 垂直于PA ,在l 上取点B ,使1AB =,以点P 为圆心,以PB 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的交点C 所表示的数为( )A .5B .51-C .51+D .51-+20.我国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里记载有这样一道题:“问有沙田一块,有三斜,其中小斜五里,中斜十二里,大斜十三里,欲知为田几何?”这道题讲的是:有一块三角形沙田,三条边长分别为5里,12里,13里,问这块沙田面积有多大?题中“里”是我国市制长度单位,1里=500米,则该沙田的面积为( ) A .7.5平方千米 B .15平方千米C .75平方千米D .750平方千米21.以下列各组数为边长,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3,4,5B .1,1,2C .8,12,13D .2、3、5 22.下列以线段a 、b 、c 的长为边的三角形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9,41,40a b c === B .5,5,52a b c === C .::3:4:5a b c = D .11,12,13a b c ===23.在下列以线段a 、b 、c 的长为边,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 =3,b =4,c =6B .a =5,b =6,c =7C .a =6,b =8,c =9D .a =7,b =24,c =25 24.《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折竹抵地”问题源自《九章算术》中:“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四尺,问折者高几何?”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竹子底部4尺远(如图),则折断后的竹子高度为多少尺?(1丈=10尺)( )A .3B .5C .4.2D .425.如图,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CEFG 边长分别为a 和b ,正方形CEFG 绕点C 旋转,给出下列结论:①BE=DG;②BE⊥DG;③DE 2+BG 2=2a 2+2b 2,其中正确结论有( )A.0个B.1个C.2个D.3个26.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则它边上的高、面积分别是()A.2,24a aB.23,24a aC.233,24a aD.233,44a a27.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D=9,AB=3,将其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折痕为EF,那么折痕EF的长为()A.3 B.6C.10D.928.如图,在△ABC中,∠ACB=90°,AB的中垂线交AC于D,P是BD的中点,若BC=4,AC=8,则S△PBC为()A.3 B.3.3 C.4 D.4.529.如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此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其中AE=10,BE=24,则EF的长是()A.14 B.13 C.3D.230.在△ABC中,AB=10,BC=12,BC边上的中线AD=8,则△ABC边AB上的高为()A.8 B.9.6 C.10 D.12【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易错易错压轴选择题精选:勾股定理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可以求得第三边的长,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由题意可得,当3和45, 当斜边为4,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勾股定理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答.2.A解析:A 【解析】【分析】作AD′⊥AD ,AD′=AD ,连接CD′,DD′,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BAD 与∠CAD′的关系,根据SAS ,可得△BAD 与△CAD′的关系,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 与CD′的关系,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答案.【详解】作AD′⊥AD ,AD′=AD ,连接CD′,DD′, 则有∠AD′D=∠D′AD=45︒, ∵∠BAC+∠CAD=∠DAD′+∠CAD , 即∠BAD=∠CAD′,在△BAD 与△CAD′中,''BC CA BAD CAD AD AD =⎧⎪∠=∠⎨⎪=⎩,∴△BAD ≌△CAD′(SAS ), ∴BD=CD′,∠DAD′=90°,由勾股定理得,∠D′DA+∠ADC=90°,由勾股定理得,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添加辅助线作出全等图形是解题关键.3.C解析:C【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E=∠CBE,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BCA,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AB=BC,从而得证;(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DFB,推出BD=DC,根据AAS证出△BDF≌△CDA即可;(3)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进行解答;(4)由(2)得出BF=AC,再由BF平分∠DBC和BE⊥AC通过ASA证得△ABE≌△CBE,即得CE=AE=12AC,连接CG,由H是BC边的中点和等腰直角三角形△DBC得出BG=CG,再由直角△CEG得出CG2=CE2+GE2,从而得出CE,GE,BG的关系.【详解】解:(1)∵BE平分∠ABC,∴∠ABE=∠CBE,∵CD⊥AB,∴∠ABE+∠A=90°,∠CBE+∠ACB=90°,∴∠A=∠BCA,∴AB=BC,∴△ABC是等腰三角形;故(1)正确;(2)∵CD⊥AB,BE⊥AC,∴∠BDC=∠ADC=∠AEB=90°,∴∠A+∠ABE=90°,∠ABE+∠DFB=90°,∴∠A=∠DFB,∵∠ABC=45°,∠BDC=90°,∴∠DCB=90°﹣45°=45°=∠DBC,∴BD=DC,在△BDF和△CDA中==BDF CDA A DFB BD CD ∠∠⎧⎪∠∠⎨⎪=⎩, ∴△BDF ≌△CDA (AAS ), ∴BF =AC ; 故(2)正确;(3)∵在△BCD 中,∠CDB =90°,∠DBC =45°, ∴∠DCB =45°, ∴BD =CD ,BCBD . 由点H 是BC 的中点, ∴DH =BH =CH =12BC , ∴BD,∴BH :BD :BC =BH:2BH =1:2. 故(3)错误;(4)由(2)知:BF =AC , ∵BF 平分∠DBC , ∴∠ABE =∠CBE , 又∵BE ⊥AC , ∴∠AEB =∠CEB , 在△ABE 与△CBE 中,==ABE CBE AEB CEB BE BE ∠∠⎧⎪∠∠⎨⎪=⎩, ∴△ABE ≌△CBE (AAS ), ∴CE =AE =12AC , ∴CE =12AC =12BF ; 连接CG .∵BD =CD ,H 是BC 边的中点, ∴DH 是BC 的中垂线, ∴BG =CG ,在Rt △CGE 中有:CG 2=CE 2+GE 2, ∴CE 2+GE 2=BG 2. 故(4)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由3个.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4.A解析:A【解析】【分析】将图形展开,可得到安排AP较短的展法两种,通过计算,得到较短的即可.【详解】解:(1)如图1,AD=3cm,DP=3+6=9cm,在Rt△ADP中,AP=22+=310cm39((2)如图2, AC=6cm,CP=6cm,Rt△ADP中,2266+62综上,蚂蚁从点A出发沿纸箱表面爬行到点P的最短距离是2cm.故选A.【点睛】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熟悉平面展开图是解题的关键.5.C解析:C【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判断出PE+PF的长等于AC的长,这样就变成了求AC的长;在Rt△ACD和Rt △ABC 中,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AC ,解方程就可以得到AD 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AC 的长,也就是PE+PF 的长.【详解】∵△DCB 为等腰三角形,PE ⊥AB ,PF ⊥CD ,AC ⊥BD ,∴S △BCD =12BD•PE+12CD•PF=12BD•AC , ∴PE+PF=AC ,设AD=x ,BD=CD=3x ,AB=4x ,∵AC 2=CD 2-AD 2=(3x )2-x 2=8x 2,∵AC 2=BC 2-AB 2=()2-(4x )2,∴x=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面积法证明线段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6.D解析:D【分析】根据已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找出图中存在的规律,求出钢条的根数,然后根据最后一根钢条与射线AB 的焊接点P 到A 点的距离即AP 5为AP 1=a ,作P 2D ⊥AB 于点D ,再用含a 的式子表示出P 1P 3,P 3P 5,从而可求出a 的值,即得出每根钢条的长度,从而可以求得所有钢条的总长.【详解】解:如图,∵AP 1与各钢条的长度相等,∴∠A=∠P 1P 2A=15°,∴∠P 2P 1P 3=30°,∴∠P 1P 3P 2=30°,∴∠P 3P 2P 4=45°,∴∠P 3P 4P 2=45°,∴∠P 4P 3P 5=60°,∴∠P 3P 5P 4=60°,∴∠P 5P 4P 6=75°,∴∠P 4P 6P 5=75°,∴∠P 6P 5B=90°,此时就不能再往上焊接了,综上所述总共可焊上5根钢条.设AP 1=a ,作P 2D ⊥AB 于点D ,∵∠P 2P 1D =30°,∴P 2D=12P 1P 2,∴P 1D =2a ,∵P 1P 2=P 2P 3,∴P 1P 3=2P 1a ,∵∠P 4P 3P 5=60°,P 3P 4=P 4P 5,∴△P 4P 3P 5是等边三角形,∴P 3P 5=a ,∵最后一根钢条与射线AB 的焊接点P 到A 点的距离为,∴AP5=a a +a =解得,a =2,∴所有钢条的总长为2×5=1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发现并利用规律找出钢条的根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A解析:A【分析】连接FC ,根据基本作图,可得OE 垂直平分AC ,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F =FC .再根据ASA 证明△FOA ≌△BOC ,那么AF =BC =3,等量代换得到FC =AF =3,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出FD =AD -AF =1.然后在直角△FDC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D 的长.【详解】解:如图,连接FC ,∵点O 是AC 的中点,由作法可知,OE 垂直平分AC ,∴AF =FC .∵AD ∥BC ,∴∠FAO =∠BCO .在△FOA 与△BOC 中,FAO BCO OA OCAOF COB ∠∠⎧⎪⎨⎪∠∠⎩=== , ∴△FOA ≌△BOC (ASA ),∴AF =BC =6,∴FC =AF =6,FD =AD -AF =8-6=2.在△FDC 中,∵∠D =90°,∴CD 2+DF 2=FC 2,∴CD 2+22=62,∴CD =42.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基本作图,勾股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度适中.求出CF 与DF 是解题的关键.8.B 解析:B【分析】 首先由PAB PCD S =3S △△,得知动点P 在与AB 平行且与AB 的距离为3的直线l 上,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E ,连接AE 、BE ,则BE 的长就是所求的最短距离,然后在直角三角形ABE 中,由勾股定理求得BE 的值,即PA+PB 的最小值.【详解】解:∵PAB PCD S =3S △△, 设点P 到CD 的距离为h ,则点P 到AB 的距离为(4-h ), 则11AB (4-h)=3CD h 22⋅⋅⨯⋅⋅,解得:h=1,∴点P 到CD 的距离1,到AB 的距离为3, ∴如下图所示,动点P 在与AB 平行且与AB 的距离为3的直线l 上,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E ,连接AE 、BE ,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A+PB 的最小值即为BE 的长度,AE=6,AB=3,∠BAE=90°,根据勾股定理:22222BE =AE AB =63=35++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勾股定理,得出动点P 所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9.D解析:D【分析】先用已知条件利用SAS 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证出△EAB ≌△CAM ,之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分别可得30EBA CMA ==︒∠∠,60BPQ APM ==︒∠∠,12PQ PB =,然后设1AP =,继而可分别求出2PM =,31PQ -=,所以32QM QP PM =+=;易证Rt △ACB ≌Rt △DCG (HL),从而得DG AB ==然后代入所求数据即可得DG QM的值. 【详解】解:∵在△EAB 和△CAM 中 ,AE AC EAB CAM AB AM =⎧⎪=⎨⎪=⎩∠∠,∴△EAB ≌△CAM (SAS ),∴30EBA CMA ==︒∠∠,∴60BPQ APM ==︒∠∠,∴90BQP ∠=︒,12PQ PB =, 设1AP =,则AM =2PM=,1PB =,12PQ =,∴2QM QP PM =+=+=; ∵ 在Rt △ACB 和Rt △DCG 中,CG BC AC CD =⎧⎨=⎩, Rt △ACB ≌Rt △DCG (HL ),∴DG AB ==∴1DG GM==.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等知识.10.B解析:B【分析】由于BC ∥AD ,那么有∠DAE=∠ACB ,由题意可知∠ABC=∠DEA=90°,BA=ED ,利用AAS 可证△ABC ≌△DEA ,于是AE=BC=300,再利用勾股定理可求AC ,即可求CE ,根据图可知从B 到E 的走法有两种,分别计算比较即可.【详解】解:如右图所示,∵BC ∥AD ,∴∠DAE=∠ACB ,又∵BC ⊥AB ,DE ⊥AC ,∴∠ABC=∠DEA=90°,又∵AB=DE=400m ,∴△ABC ≌△DEA ,∴EA=BC=300m ,在Rt △ABC 中,AC=22AB BC +=500m ,∴CE=AC-AE=200,从B 到E 有两种走法:①BA+AE=700m ;②BC+CE=500m ,∴最近的路程是500m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证明△ABC ≌△DEA ,并能比较从B 到E 有两种走法.11.B解析:B【解析】根据题意,如图,∠AOB=30°,OA=4,则AB=2,OB=23,所以A(-2,-23),故选B.12.B解析:B【分析】在BC 边上取一点P (点P 不与点B 、C 重合),使得ABP △成为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分析:AP BP =、AB BP =、AB AP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别对三种情况逐个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根据题意,使得ABP △成为等腰三角形,分AP BP =、AB BP =、AB AP =三种情况分析:当AP BP =时,点P 位置再分两种情况分析:第1种:点P 在点O 右侧,AO BC ⊥于点O ∴22172AO AB BC ⎛⎫=-= ⎪⎝⎭ 设OP x =∴2227AP AO OP x =+=+∵4AB AC ==∴132BO BC == ∴3BP BO OP x =+=+ ∴27=3x x ++∴2x =-,不符合题意;第2种:点P 在点O 左侧,AO BC ⊥于点O设OP x =∴2227AP AO OP x ++∴3BP BO OP x =-=-273x x +=-∴2x =,点P 存在,即1BP =;当AB BP =时,4BP AB ==,点P 存在;当AB AP =时,4AP AB ==,即点P 和点C 重合,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点P 共有:2个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13.A解析:A【解析】A. 12+22)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B. 32+42=5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52+122=13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 32+22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4.C解析:C【分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推导出ABD △是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 C ,可得出AB=AC ,即可判断.【详解】解:由已知可得CD=BD=5,22251213+=即222BD AD AB +=,ABD ∴是直角三角形,90ADB ∠=︒,90ADC ∴∠=︒222AD CD AC ∴+=13AC ∴=13AB AC ∴==故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熟练掌握定理是解题关键.15.B解析:B【分析】根据翻折的性质可知:AC =AE =6,CD =DE ,设CD =DE =x ,在Rt △DEB 中利用勾股定理解决.【详解】解:在Rt △ABC 中,∵AC =6,BC =8,∴AB 10,△ADE 是由△ACD 翻折,∴AC =AE =6,EB =AB−AE =10−6=4,设CD =DE =x ,在Rt △DEB 中,∵222DE EB DB +=,∴()22248x x +=-,∴x =3,∴CD =3.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翻折的性质、勾股定理,利用翻折不变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会转化的思想去思考问题. 16.D解析:D【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勾股定理得出折断处离地面的长度即可.【详解】解:设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OA 是x 尺,根据题意可得:x 2+62=(10-x )2,解得:x=3.2,答: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OA 是3.2尺.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应用勾股定理是解题关键.17.D解析:D【分析】由于BC ∥AD ,那么有∠DAE=∠ACB ,由题意可知∠ABC=∠DEA=90°,BA=ED ,利用AAS 可证△ABC ≌△DEA ,于是AE=BC=300,再利用勾股定理可求AC ,即可求CE ,根据图可知从B 到E 的走法有两种,分别计算比较即可.【详解】解:如图所示,∵BC∥AD,∴∠DAE=∠ACB,又∵BC⊥AB,DE⊥AC,∴∠ABC=∠DEA=90°,又∵AB=DE=400m,∴△ABC≌△DEA,∴EA=BC=300m,在Rt△ABC中,AC=22500AB BC m+=∴CE=AC-AE=200,从B到E有两种走法:①BA+AE=700m;②BC+CE=500m,∴最近的路程是500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证明△ABC≌△DEA,并能比较从B到E有两种走法.18.D解析:D【详解】解:(1)当点P在x轴正半轴上,①以OA为腰时,∵A的坐标是(2,2),∴∠AOP=45°,OA=2∴P的坐标是(4,0)或(220);②以OA 为底边时,∵点A 的坐标是(2,2),∴当点P 的坐标为:(2,0)时,OP=AP ;(2)当点P 在x 轴负半轴上,③以OA 为腰时,∵A 的坐标是(2,2),∴OA= 22∴OA=AP=2∴P 的坐标是(-220).故选D .19.B解析:B【分析】由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为1-,点A 表示的数为1,得PA=2,根据勾股定理得5PB 而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为1-,点A 表示的数为1,∴PA=2,又∵l ⊥PA ,1AB =, ∴225PB PA AB +=∵5∴数轴上点C 51.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点表示的数与勾股定理,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是解题的关键.20.A解析:A分析:直接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而结合直角三角形面积求法得出答案.详解:∵52+122=132,∴三条边长分别为5里,12里,13里,构成了直角三角形, ∴这块沙田面积为:12×5×500×12×500=7500000(平方米)=7.5(平方千米). 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正确得出三角形的形状是解题关键. 21.C解析:C【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作出判断.【详解】A. 32+42=5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B. 12+12=)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C. 82+122≠13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D.)2+2=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应先认真分析所给边的大小关系,确定最大边后,再验证两条较小边的平方和与最大边的平方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22.D解析:D【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符合a 2+b 2=c 2即可;反之不符合的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详解】解:A 、因为92+402=412,故能构成直角三角形;B 、因为52+52=(2,故能构成直角三角形;C 、因为()()()222345x x x +=,故能构成直角三角形;D 、因为112+122≠152,故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当三角形中三边满足222a b c +=关系时,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23.D解析:DA 选项:32+42≠62,故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错误;B 选项:52+62≠72,故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错误;C 选项:62+82≠92,故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错误;D 选项:72+242=252,故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正确. 故选D .24.C解析:C【分析】根据题意可设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OA 是x 尺,折断处离竹梢AB 是(10-x )尺,结合勾股定理即可得出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详解】设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OA 是x 尺,则折断处离竹梢AB 是(10-x )尺,由勾股定理可得:222=OA OB AB +即:()2224=10x x +-,解得:x =4.2故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OA 是4.2尺.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勾股定理.25.D解析:D【解析】分析:由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EFGC 都为正方形,得到四条边相等,四个角为直角,利用SAS 得到三角形BCE 与三角形DCG 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到BE=DG ,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CBM=∠MDO ,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及直角的定义得到∠BOD 为直角,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所求式子的值即可.详解:①∵四边形ABCD 和EFGC 都为正方形,∴CB=CD ,CE=CG ,∠BCD=∠ECG=90°,∴∠BCD+∠DCE=∠ECG+∠DCE ,即∠BCE=∠DCG.在△BCE 和△DCG 中,CB =CD ,∠BCE =∠DCG ,CE =CG ,∴△BCE ≌△DCG ,∴BE=DG ,故结论①正确.②如图所示,设BE交DC于点M,交DG于点O.由①可知,△BCE≌△DCG,∴∠CBE=∠CDG,即∠CBM=∠MDO.又∵∠BMC=∠DMO,∠MCB=180°-∠CBM-∠BMC,∠DOM=180°-∠CDG-∠MDO,∴∠DOM=∠MCB=90°,∴BE⊥DG.故②结论正确.③如图所示,连接BD、EG,由②知,BE⊥DG,则在Rt△ODE中,DE2=OD2+OE2,在Rt△BOG中,BG2=OG2+OB2,在Rt△OBD中,BD2=OD2+OB2,在Rt△OEG中,EG2=OE2+OG2,∴DE2+BG2=(OD2+OE2)+(OB2+OG2)=(OD2+OB2)+(OE2+OG2)=BD2+EG2.在Rt△BCD中,BD2=BC2+CD2=2a2,在Rt△CEG中,EG2=CG2+CE2=2b2,∴BG2+DE2=2a2+2b2.故③结论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26.C解析:C【分析】作出等边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出BD,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D,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作AD⊥BC于点D.∵△ABC为等边三角形,∴∠B=60°,∠B AD=30°∴1122 BD AB a ==由勾股定理得,2222213()22AD AB BD a a a =-=-= ∴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12×a ×32a =34a 2, 故选:C .【点睛】本题考点涉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定理是解题关键.27.C解析:C【分析】做点F 做FH AD ⊥交AD 于点H ,因此要求出EF 的长,只要求出EH 和HF 即可;由折叠的性质可得BE=DE=9-AE ,在Rt ABE △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得AE 和BE ,同理在Rt BC F 'Rt ABE △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得BF ,在Rt EFH 中应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EF .【详解】过点F 做FH AD ⊥交AD 于点H .∵四边形EFC B '是四边形EFCD 沿EF 折叠所得,∴ED=BE ,CF=C F ',3BC CD '==∵ED=BE ,DE=AD-AE=9-AE∴BE=9-AE∵Rt ABE △,AB=3,BE=9-AE∴()22293AE AE -=+∴AE=4∴DE=5∴9C F BC BF BF '=-=-∴Rt BC F ',3BC '=,9C F BF '=-∴()22293BF BF -+=∴BF=5,EH=1∵Rt EFH ,HF=3,EH=1∴EF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 28.A解析:A【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A=DB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 ,得到CD 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得到答案.【详解】解:∵点D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DA =DB ,在Rt △BCD 中,BC 2+CD 2=BD 2,即42+(8﹣BD )2=BD 2,解得,BD =5,∴CD =8﹣5=3,∴△BCD 的面积=12×CD ×BC =12×3×4=6, ∵P 是BD 的中点,∴S △PBC =12S △BCD =3,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29.D解析:D【分析】24和10为两条直角边长时,求出小正方形的边长14,即可利用勾股定理得出EF 的长.【详解】解:∵AE=10,BE=24,即24和10为两条直角边长时,小正方形的边长=24-10=14,∴=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0.B解析:B【分析】如图,作CE AB ⊥与E,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AD BC ⊥,再利用面积法求出EC 即可.【详解】如图,作CE AB ⊥与E.AD 是ABC ∆的中线,BC =12,∴BD=6,10,8,6,AB AD BD ===∴ 222AB AD BD =+,90,ADB ∴∠=,AD BC ∴⊥ 11,22ABC S BC AD AB CE ∆== 1289.6.10CE ⨯∴== 故选B.【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学会面积法求三角形的高.。

【初二】第三章勾股定理讲义

【初二】第三章勾股定理讲义

勾股定理1.1 勾股定理的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2勾股定理的证明: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即 222,,ABC AC BC AB ABC ∆+=∆在中如果那么是直角三角形。

1.4勾股数:满足222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常用勾股数:3、4、5; 5、12、13;7、24、25;8、15、17。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222a b c +=B. 若a b c ,,是Rt ABC ∆的三边,则222a b c +=C. 若 a b c ,,是Rt ABC ∆的三边,90A ∠=︒,则222a b c +=D. 若 a b c ,,是Rt ABC ∆的三边,90C ∠=︒,则222a b c +=【例2】 若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CABcb aDCGFE Hcb a cba ED CBA【例3】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为11cm ,另两边是两个连续自然数,则此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例4】 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A .121B .120C .90D .不能确定【例5】 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它的最短边上的高为( )A. 6B. 4.5 C【例6】 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斜边扩大到原来的( )A. 1倍B. 2倍C. 3倍D. 4倍【例7】 在Rt ABC ∆中, 90C ∠=︒,(1)如果34a b ==,,则c =_______; (2)如果68a b ==,,则c =_______; (3)如果512a b ==,,则c =________; (4)如果1520a b ==,,则c =________.(5)若c =41,a =40,则b =______; (6)若∠A =30°,a =1,则c =______;(7)若∠A =45°,a =1,则b =______.【例8】 如图所示,在ABC ∆中,三边a b c ,,的大小关系是( )A. a b c <<B. c a b <<C. c b a <<D. b a c <<【例9】 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例10】已知,如图所示,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 ,使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如果8cm AB =,10cm BC =,EC 的长为 . 【例11】一个矩形的抽屉长为24cm ,宽为7cm,在里面放一根铁条,那么铁条最长可以是 . 【例12】如图,将一根30㎝长的细木棒放入长、宽、高分别为8㎝、6㎝和24㎝的长方体无盖盒子中,求细木棒露在盒外面的最短长度是多少?CBA“路”4m3m【例13】 将一根长为24cm 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5cm ,高为12cm 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边的长度为cm h ,则h 的取值范围为( ) 【例14】如图,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分别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如果两个较大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576和676,那么最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 【例15】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1)若a ∶b =3∶4,c =75cm ,求a 、b ; (2)若a ∶c =15∶17,b =24,求△ABC 的面积; (3)若c -a =4,b =16,求a 、c ; (4)若a 、b 、c 为连续整数,求a +b +c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例1】 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1)6、8、10;(2)5、12、13;(3)8、15、17; (4)4、5、6,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例2】 下列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 =6,b =8,c =10B .3,2,1===c b aC .43,1,45===c b a D .6,3,2===c b a【例3】 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5,13,12,则ABC △的面积为( )A .30B .60C .78D .不能确定【例4】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①若a 2+b 2>c 2,则∠c 为____________; ②若a 2+b 2=c 2,则∠c 为____________; ③若a 2+b 2<c 2,则∠c 为____________.【例5】 若ABC △中,()()2b a b a c -+=,则B ∠=____________; 【例6】 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网格上的ABC△是______三角形.【例7】 下面各选项给出的是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度的平方比,其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1∶1∶2B .1∶3∶4C .9∶25∶26D .25∶144∶169【例8】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n 、n +1、m (其中m 2=2n +1),则此三角形( ).A .一定是等边三角B .一定是等腰三角形C .一定是直角三角D .形状无法确定【例9】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a 、8(其中a 为正整数),则以22a a a -+、、为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例10】 ABC △的两边a b ,分别为512,,另一边c 为奇数,且a b c ++是3的倍数,则c 应为______,此三角形为______.【例11】 如图,ABC △中,90C ∠=︒,330AC B =∠=︒,,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则AP 长不可能是( )A .B .C .D .7【例12】 如图,在△ABC 中,已知AB =AC =2a ,∠ABC =15°,CD 是腰AB 上的高,求CD 的长.DCBA【例13】 如图所示,已知∠1=∠2,AD =BD =4,CE ⊥AD ,2CE =AC ,那么CD 的长是( )【例14】 如图,在△ABC 中,D 为BC 边上的一点,已知AB =13,AD =12,AC =15,BD =5,求CD 的长.【例15】 如图,在ABC △中,CD AB ⊥于D ,9435AC BC DB ===,,.(1)求CD AD ,的值;(2)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例16】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BC ,AB =1,BC =2,CD =2,AD =3,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例17】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 :BC :CD :DA =2:2:3:1,且∠B =90°,求∠DAB 的度数.【例18】 如图,已知CA ⊥AB ,DB ⊥AB ,AC =BE ,AE =BD .(1)试猜想线段CE 与DE 的大小与位置关系,并说明你的结论; (2)若AC =5,BD =12,求CE 的长.【例19】 阅读理解题:(1)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且PBCA21EBDCADCBAABDCD CBACDBE AA12AD BC =.求证:90BAC ∠=︒(2)此题实际上是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判定定理,请你用文字语言叙述出来.(3)直接运用这个结论解答下列题目:一个三角形一边长为5,这边上的中线长为,另两边之和为7,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例20】 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F 为DC 的中点,E 为CB 的四等分点且CE =CB 41,求证:AF ⊥FE .【例21】 已知∠MAN ,AC 平分∠MAN .(1)在图1中,若∠MAN =120°,∠ABC =∠ADC =90°,求证:AB +AD =AC ;(2)在图2中,若∠MAN =120°,∠ABC +∠ADC =180°,则(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BCDN AM MAND CB【例22】 在B 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船沿北偏东60°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的速度前进,乙船沿南偏东某个角度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前进,2小时后,甲船到M 岛,乙船到P 岛,两岛相距34海里,你知道乙船是沿哪个方向航行的吗?.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10,则腰长为______,斜边上的高为______.2.如图,一根高8米的旗杆被风吹断倒地,旗杆顶端A 触地处到旗杆CB A底部B 的距离为6米,则折断点C 到旗杆底部B 的距离为3.如图,△ABC 中,AB =AC =10,BD 是AC 边上的高线,DC =2,则BD 等于 .4. Rt △ABC 中,斜边BC =2,则222AB AC BC ++的值为( ).5.如图,Rt △ABC 中,∠C =90°,∠A =30°,BD 是∠ABC 的平分线,AD =20,则CD 的长为 .6.在△ABC 中,AB =6,AC =8,BC =10,则该三角形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7.如图,已知正方形ABED 与正方形BCFE ,现从A ,B ,C ,D ,E ,F 六个点中任取三个点,使得这三个点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共有( )A .10B .12C .14D .168.如图,在Rt ABC △中,已知,90ACB ∠=︒,15B ∠=︒,AB 边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E ,交BC 于D ,且13BD =,则AC 的长是 .9. 如图所示,在ABC △中,::3:4:5AB BC CA =,且周长为36,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B 点以每秒1cm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沿BC 边向点C 以每秒2cm 的速度移动,如果同时出发,则过3秒时,BPQ △的面积为( )2cm .10. 如图所示的一块地,已知AD =4m ,CD =3m ,AD ⊥DC ,AB =13m ,BC =12m ,求这块地的面积.DCBAFECBDAE DBC AQCA。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3种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3种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3种引言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提供了直角三角形边之间关系的基础。

在本文中,将介绍勾股定理的三种证明方法。

这些证明方法是数学史上不同数学家们通过不同思路和方法得出的结论。

通过学习不同的证明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和普适性,拓宽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证明方法一:几何证明我们首先介绍的是勾股定理的几何证明方法。

这种证明方法最直观,基于图形的几何性质进行推导。

步骤:1.假设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中∠C为直角。

2.假设三角形ABC中边AB的长度为a,边BC的长度为b,边AC的长度为c。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知道,过点C作AD ⊥ AB,则AD = BC。

4.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有BD/AB = AD/ACBD/a = AD/cBD = (a * AD) / c5.根据勾股定理的定义,我们有a^2 = AC^2 = AD^2 + CD^2 = AD^2 + BD^2 = AD^2 + ((a * AD) / c)^26.进一步推导,我们可以得到a^2 = AD^2 + (a^2 * AD^2) / c^2a^2 * c^2 = AD^2 * c^2 + a^2 * AD^2a^2 * c^2 = AD^2 * (c^2 + a^2)7.整理得到AD^2 = (a^2 * c^2) / (c^2 + a^2)8.由于AD = BC,我们可以得到BC^2 = (a^2 * c^2) / (c^2 + a^2)这正是勾股定理的形式。

证明完成。

证明方法二:代数证明其次,我们介绍勾股定理的代数证明方法。

这种证明方法基于代数运算,通过方程的推导得出结论。

步骤:1.假设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中∠C为直角。

2.假设三角形ABC中边AB的长度为a,边BC的长度为b,边AC的长度为c。

3.根据勾股定理的定义,我们有a^2 + b^2 = c^24.进一步进行代数运算,我们可以得到a^2 + b^2 = c^2a^2 + b^2 - c^2 = 0(a + b)(a - b) = -c^25.因为a、b、c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得出a +b = ca -b = 06.解方程可以得到a = b7.这意味着直角三角形ABC中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相等,即得证。

《勾股定理》3PPT课件 图文

《勾股定理》3PPT课件  图文
鲁迅在物质生活上实在没法与胡适相比 。其实 ,鲁迅 并不是 没有享 受荣华 富贵的 能力。 只是, 鲁迅是 一个精 神独立 的文人 。不愿 为了荣 华富贵 向人卑 躬屈膝 。这一 点,鲁 迅就像 陶渊明 。中国 古代文 人的气 节在鲁 迅身上 得到了 很好的 体现。 上面,我们说了鲁迅的许多优点,当然 人无完 人,鲁 迅也有 一定的 缺点: 一是鲁 迅的性 格过于 刚烈, 心肠较 硬。二 是鲁迅 过于敏 感、常 常为了 一些琐 碎的事 情而小 题大做 。 对于鲁迅的缺点,笔者只是举出了一二 ,也许 鲁迅还 有其他 的缺点 ,限于 作者的 水平有 限只能 举这么 多了。
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为______4_9____cm2。
C D
B A
7cm
1
1
1、如图,一个高3 米,宽4 米的大门,需在相 对角的顶点间加一个加固木条,则木条的长 为( )C
A.3 米 B.4 米 C.5米 D.6米


试一试:
2、已知:Rt△ABC中,AB=4,AC=3,则
BC的长为____5__或_____7
A
130
?
C
120 B
1、判断题: 1)直角三角形三边分别为 a, b, c ,则一定满足下面的
式子: a2+b2 =c2( × )
2) 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长是5.
(× )
一、鲁迅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鲁迅的勤奋,我想不用我细说大家都是 很明白 的。在 鲁迅的 散文《 百草园 和三味 书屋》 中,鲁 迅讲过 关于上 学迟到 的故事 ,后来 他在桌 子上刻 了个“ 早”字 ,当作 了他一 生的座 右铭。
商高定理就 是勾股定理哦!
商高定理:

17.1 勾股定理(第三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7.1 勾股定理(第三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7.1 勾股定理(第三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掌握使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问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使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教具:直角三角形剪纸、直尺、铅笔、橡皮、教学课件教学过程1. 导入与复习(5分钟)•进入课堂后,先与学生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引入新知(10分钟)•引入勾股定理的第三种形式:勾股定理可以用来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示范一个求解直角三角形边长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案例演示(15分钟)•准备几个直角三角形剪纸模型,通过剪纸模型演示如何使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指导学生跟随演示一起操作,逐步掌握勾股定理的具体应用方法。

4. 讲解与练习(20分钟)•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其数学原理。

•通过典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

5. 拓展应用(15分钟)•转化思维,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重点回顾勾股定理的核心内容和应用方法。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工程和科学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剪纸模型、演示、讲解与练习、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掌握程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巩固与拓展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同时得到了实际运用的训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并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证明勾股定理的三个方法

证明勾股定理的三个方法

证明勾股定理的三个方法
1.几何证明法:这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

我们可以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将它的三边表示为a、b、c,其中c为斜边。

接着,我们可以将三角形旋转90度,将最短的边b放在另一边a的延长线上,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面积为a的正方形和一个面积为b的正方形,以及一个面积为 c×(a-b)的梯形。

由于这个梯形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得到:a + b = c,这就是勾股定理。

2. 代数证明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代数方程式来证明勾股定理的。

我们可以使用平方和的公式,将等式展开,然后进行简化和因式分解,最后证明等式成立。

例如,我们可以将a + b = c转化为a = c - b,然后将右边的式子进行因式分解,得到a = (c+b)(c-b),接着进行化简,即得证勾股定理成立。

3. 物理学证明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物理学原理来证明勾股定理的。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斜抛的物体,它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可以用勾股定理来描述。

以一个角度斜向上抛出物体,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可以表示为s = gt,其中s为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

而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表示为s = vt,其中v为物体的初速度。

将这两个式子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勾股定理。

- 1 -。

19-勾股定理及两点的距离公式 - 学生版

19-勾股定理及两点的距离公式 - 学生版

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年级上课时间学科 数学 课题名称勾股定理及两点的距离公式待提升的知识点/题型Ⅰ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勾股定理(1)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条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知识点二:两点的距离公式(1)平面上两点111222(,),(,)P x y P x y 之间的距离公式为12PP = 222121()()x x y y -+-.(2)中点坐标公式:对于平面上两点111222(,),(,)P x y P x y ,线段12PP 的中点是00(,)M x y ,则12012022x x x y y y +⎧=⎪⎪⎨+⎪=⎪⎩.Ⅱ知识精析一.勾股定理(一)典例分析.学一学例1-1利用222c b a =+求未知边在一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分别是3.4,则其第三边长为例1-2勾股数的考察(345、51213、81517、72425) 下面四组数中是勾股数的有( ).(1)1.5,2.5,2 (2)2,2,2 (3)12,16,20 (4)0.5,1.2,1.A .1组B .2组C .3组D .4组例1-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问题已知:在△ABC 中,∠A.∠B.∠C 的对边分别是a.b.c ,满足a 2+b 2+c 2+338=10a +24b +26c . 试判断△ABC 的形状.例1-4面积问题已知:如图,已知∠B =∠D =90°,∠A =60°,AB =10,CD =6.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AB CD例1-5折叠问题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边AB =10cm ,BC =6cm ,E 为BC 上一点,将矩形纸片沿AE 折叠, 点B 恰好落在CD 边上的点G 处,求BE 的长.例1-6最短路程问题一只蚂蚁如果沿长方体的表面从A 点爬到B ’点,那么沿哪条路最近,最短的路程是多少?已知长方体的长2cm.宽为1cm.高为4cm .例1-7实际问题如图,一个梯子AB =5米,顶端A 靠在墙AC 上,这时梯子下端B 与墙角C 间的距离为3m 梯子滑动后停在DE 位置上,如图,测得DB 的长为1m ,则梯子顶端A 下落了多少m ?例1-8思维发散在ABC ∆中,1AB AC ==,BC 边上有2006个不同的点122006,,P P P ,记()21,2,2006i i i i m AP BP PC i =+⋅=,则122006m m m ++=_____.(二)限时巩固,练一练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2,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__.2.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斜边长为5cm ,直角边的长为3cm ,则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为D ˊ ABCD A ˊB ˊC ˊ_______________.3.以下列各组数为边长,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2,3,4 B.10,8,4 C.7,25,24 D.7,15,12 4.若△ABC的三边a.b.c满足a2+b2+c2+50=6a+8b+10c,试判断△ABC的形状.5.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B=3cm,AD=4cm,BC=13cm,CD=12cm,且∠A=9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6.如图,AD是△ABC的中线,∠ADC=45°,把△ADC沿直线AD翻折,点C落在点C’的位置,BC=4,求BC’的长.7.有一立方体礼盒如图所示,在底部A处有壁虎,C’处有一蚊子,壁虎急于捕捉到蚊子充饥.若立方体礼盒的棱长为20cm,壁虎要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求壁虎的每分钟至少爬行__________________厘米(用根号表示)8.如图,一架10米长的梯子斜靠在墙上,刚好梯顶抵达8米高的路灯.•当电工师傅沿梯上去修路灯时,梯子下滑到了B′处,下滑后,两次梯脚间的距离为2米,则梯顶离路灯多少米?9.细心观察下图,认真分析各式,然后解答问题.(1)2+1=2 S1=1 2(2)2+1=3 S2=2 2(3)2+4=5 S3=3 2(1)请用含n(n是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2)推算出OA10的长;(3)求出S12+S22+S22+…+S102的值.二.两点的距离公式(一)典例分析.学一学例2-1(1)求A(-1,3).B(2,5)两点之间的距离;(2)已知A(0,10),B(a,-5)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7,求实数a的值.例2-2已知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13(1,0),(1,0),(,)22A B C-,试判断ABC∆的形状.例2-3已知ABC∆是直角三角形,斜边BC的中点为M,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证明:12AM BC=.例2-4已知ABC ∆的顶点坐标为(1,5),A -(2,1),(4,7)B C --,求BC 边上的中线AM 的长和AM 所在的直线方程.(二)限时巩固.练一练1.式子22(1)(2)a b ++-可以理解为( )()A 两点(a,b )与(1,-2)间的距离; ()B 两点(a,b )与(-1,2)间的距离 ()C 两点(a,b )与(1,2)间的距离; ()D 两点(a,b )与(-1,-2)间的距离2.以A (3,-1), B (1,3)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 )()A 2x +y -5=0 ()B 2x +y +6=0 ()C x -2y =0 ()D x -2y -8=03. 线段AB 的中点坐标是(-2,3),又点A 的坐标是(2,-1),则点B 的坐标是 . 4.已知点(2,3),A -,若点P 在直线70x y --=上,求取最小值.※三.延伸拓展:对称性问题(选讲)(一)典例分析,学一学 例3-1已知直线1:12l y x =-,(1)求点(3,4)P 关于l 对称的点Q ;(2)求l 关于点(2,3)对称的直线方程.例3-2一条光线经过点(2,3)P ,射在直线10x y ++=上,反射后,经过点(1,1)A ,求光线的入射线和反射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二)限时巩固.练一练1.点(-1,2)关于直线x +y -3=0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 (1,4) ()B (-1,4) ()C (1,-4) ()D (-1,-4)2.直线3x -y -2=0关于x 轴对称的直线方程为 .3.已知点A(0,3),B(-1,0),C(3,0),试求D 点的坐标,使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4.已知定点(2,2)A ,(8,4)B ,求2222(2)2(8)4x x -++-+的最小值.Ⅲ课堂测评一.填空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6.8.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2.如图,D 为△ABC 的边BC 上的一点,已知AB =13,AD =12,BD =5,AC =BC ,则BC = .第2题图13125DCBA第3题图DCB A第5题图DCB A3.如图,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 ∶BC ∶CD ∶DA =2∶2∶3∶1,且∠B =900,则∠DAB = .4.等腰△ABC 中,一腰上的高为3cm ,这条高与底边的夹角为300,则ABC S ∆= .5.如图,△ABC 中,∠BAC =900,∠B =2∠C ,D 点在BC 上,AD 平分∠BAC ,若AB =1,则BD 的长为 .6.已知Rt △ABC 中,∠C =900,AB 边上的中线长为2,且AC +BC =6,则ABC S ∆= .7.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腰长为8cm ,AC.BD 相交于O 点,且∠AOD =600,设E.F 分别为CO.AB 的中点,则EF = .第7题图 FEODC BA第8题图 EQPDCBA第9题图 DC BA8.如图,点D.E 是等边△ABC 的BC.AC 上的点,且CD =AE ,AD.BE 相交于P 点,BQ ⊥AD .已知PE =1,PQ =3,则AD = .9.如图所示,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 ,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的和是 .二.选择题1.如图,已知△ABC 中,AQ =PQ ,PR =PS ,PR ⊥AB 于R ,PS ⊥AC 于S ,则三个结论:①AS =AR ;②QP ∥AR ;③△BRP ≌△QSP 中( )A.全部正确B.仅①和②正确C.仅①正确D.仅①和③正确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长是另一条边的长的2倍,并且有一个角是300,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 )A.直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3.在四边形ABCD 中,AD ⊥CD ,AB =13,BC =12,CD =4,AD =3,则∠ACB 的度数是( ) A.大于900 B.小于900 C.等于900 D.不能确定第1题图S R Q PCBA第4题图OCBA4.如图,已知△ABC 中,∠B =900,AB =3,BC =3,OA =OC =6,则∠O AB 的度数为( ) A.100 B.150 C.200 D.250 三.解答题1.阅读下面的解题过程: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且满足42222a c b c a =-4b -,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42222a c b c a =-4b -……①∴))(()(2222222b a b a b ac -+=-……② ∴222c b a =+……③ ∴△ABC 是直角三角形.问:(1)上述解题过程中,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 ; (2)错误的原因是 ; (3)本题的正确结论是 . 2.已知△ABC 中,∠BAC =750,∠C =600,BC =33+,求AB 、AC 的长.3.如图,△ABC 中,AD 是高,CE 是中线,DC =BE ,DG ⊥CE 于G . (1)求证:G 是CE 的中点; (2)∠B =2∠BCE .第3题图G E D CB A4.已知△ABC 的两边AB.AC 的长是方程023)32(22=++++-k k x k x 的两个实数根,第三边BC =5.(1)k 为何值时,△ABC 是以B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2)k 为何值时,△ABC 是等腰三角形,求出此时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Ⅳ 回顾总结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分别是?常考题型有哪些?常见勾股数有哪些?2.两点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思维点拔:平面上两点111222(,),(,)P x y P x y 间的距离公式为222121()()x x y y -+-,线段12PP 中点坐标为1212(,)22x x y y ++.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计算图形面积,判断图形形状等.同时也要注意掌握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处理对称性问题.Ⅴ 课后巩固1.已知△ABC 中,∠A =12∠B =13∠C ,则它的三条边之比为( ). A .1:1:2 B .1:3:2 C .1:2:3 D .1:4:1111222(,),(,)P x y P x y 中点坐标1212(,)22x x y y ++ 22122121()()PP x x y y =-+-2.已知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60°,斜边长为1,那么此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A.52B.3 C.322+D.332+3.下列各组线段中,能够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6,7,8 B.5,6,7 C.4,5,6 D.3,4,54.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成立的是()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如果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如果两个角都是45°,那么这两个角相等5.若等边△ABC的边长为2cm,那么△ABC的面积为().A.3cm2B.23cm2C.33cm2D.4cm26.在Rt△ABC中,已知其两直角边长a=1,b=3,那么斜边c的长为().A.2 B.4 C.22D.107.如图所示,△ABC中,CD⊥AB于D,若AD=2BD,AC=5,BC=4,则BD的长为().A.5B.3C.1 D.1 28.直角三角形有一条直角边长为13,另外两条边长都是自然数,则周长为()A.182 B.183 C.184 D.1859.如图,长方形ABCD中,AB=4,BC=3,将其沿直线MN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求CN的长10.已知,如图所示,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如果AB=8cm,BC=10cm,求EC的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 SE=S1 +S2 S1=SA+SB S2=SC+SD ∴SE=S1+S2=SA+SB+SC+ SD
B A S1 C D
S2
E
(2)在长方形ABCD中,宽AB为1m,长BC为 2m ,求AC长.
A
1m B
D
2m
C
在Rt△ ABC中,∠B=90°,由勾股定理可知:
AC
AB 2 BC 2 12 22 5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第3课时
Zx``````x``k
回 顾 活 动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 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在Rt△ ABC中,∠C=90°, 那么
a b c .
2 2 2
B
a
C
c
b A
2.求下列图中表示边的未知数x、y、z的值. 144 81 144 ① 169 ②
探究 小明家装修时需要一块薄 木板,已知小明家的门框尺寸 是宽1 m,高2 m,如图所示, 那么长3 m,宽2.2 m的薄木板 能否顺利通过门框呢?
例1.如图,一架2.6 m长的梯子AB斜靠 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为2.4 m. 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 m,那么 梯子底端B也外移0.5 m吗?
z
625
576

做一做:
A
625 P
225 P的面积 =______________ 25 AB=__________ B
BC=__________ 20
C
400
AC=__________
15
思考
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 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求正方形A,B,C,D的 边长为12,16,9,12,求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
若b=7 2 ,则c=
7
.
⒈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 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 数量关系. ⒉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 平方和, 等于斜边c平方。
2 2 2 a +b =c
⒊勾股定理的主要作用是 在直角三角形 中,已知任意两边求第三边的长。
(4)若a:b=1:2,c=6
则a,b各多长?
(5)若∠A=300,a=3, 则b ,c各多长?
3. 已知Rt△ABC中,∠C=90°,
若a=1,c=3,则b=
2 2.
4. 已知Rt△ABC中,∠A=90°, ∠B=30°,
若a=4,则c=
2 3. Zx``
`x``k
5. 已知Rt△ABC中,∠B=90°, ∠A=45°,
求哪条线段的 长?
墙面和水平面有什么关系?
几何画板演示梯下滑过程
A
2.4 m
2.6 m
O
在梯子下滑过程中,哪 个线段的长没有发生 变化?
Zx``````x``k
OB=?m
B
C
2.6 m 1.9 m
O
OD=? m
D
练一练
y=0
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两边长分别为6、 10 或 2 7 8,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