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乱世佳人张充和:一生从容
乱世佳人张充和:一生从容本文导读:(张充和,民国最后的闺秀)充和生前,相信缘分。
她曾把自己祖父辈、叔叔辈以及同辈三代人的死亡日期做过排列,发现都与六字相关。
这次,她确实在六月里走了。
人们再次谈论她,说她是“民国最后的闺秀”,谈她显赫的家族,淮军将领的先祖,声名在外的姐夫们,还有叶圣陶的那句近乎广告语的赞誉……与充和很亲近的白谦慎教授告诉我,她本人,对于这些称谓,是不以为意的:“她这辈子,就是玩。
”余英时一次去充和家玩,看见张充和把丈夫买来的裱盒改装成仿古的墨盒。
她说:“看,我多么玩物丧志!”余英时答:“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啊。
”因为兴趣,我了解的充和,多和昆曲相关。
第一次听她唱《牡丹亭》里“寻梦”的一支“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在梅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支曲,寻常人唱时总易激越,以为这是杜丽娘在表决心。
只有充和仍是从容的,一字一句吐露出来,无限妩媚,却是持重老成的。
不独杜丽娘,《长生殿》“絮阁”里的“喜迁莺”,杨玉环那句嗔怒的道白“我晓得呀”,都和如今舞台上的演员不同,再吃醋生气,仍旧是有身份的贵妃。
(1980年,张元和饰柳梦梅,张充和饰杜丽娘,俞平伯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照片。
)这大约还是和她的童年有关。
充和的三个姐姐是时髦新派的,当她们开始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时,她每日在叔祖母的老宅中,静静地在藏书楼里看书,“我仿佛有许多不能告诉人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
”所以她能把闺门旦的幽怨,唱得最好。
充和说话,有浓重的安徽口音,可是唱曲,却是字正腔圆。
(张大千为张充和所作昆曲神韵像)可她有时做事,又不那么“闺秀”。
1935年,张充和第一次登台演出,在上海兰心戏院。
那次演的是《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和《寻梦》。
和张充和配演春香的,乃是画家吴子深的下堂妾李云梅,声名不佳。
曲家王季烈强烈反对张充和与李同台演出,让张宗和转告充和:千万不可让李女士参加那次演出。
写作没有素材?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推荐
写作没有素材?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推荐导读:本文写作没有素材?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推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篇:张充和】张充和(1914~2015),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张充和是的民国才女,曾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是叶圣陶口中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中的张家四小姐。
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1948年12月17日一大早,保姆“小侉奶奶”刚煮好一锅粥,一位美国大使馆的领事匆匆跑来,要他们马上走,说北平只剩下一个小军用机场还在开。
于是,傅汉思、张充和夫妇迅速收拾行李,带着保姆匆匆上了飞机。
机场到处是逃难的人。
“这是军用飞机,每人随身的东西都要按分量来称。
”张充和满心忧虑地看看自己的行李。
“你们夫妇俩的行李太多了,这位保姆不能带!”张充和一听到这样的话,立刻动了脾气:“‘小侉奶奶’不能带,我就不走了!”“那好吧,你们俩的行李留下。
”张充和毫不犹豫地扔掉了那些珍贵的书籍和书画……在张充和眼里,那些书籍、书画尽管珍贵,却是身外之物,而为报答出身贫苦、照顾他们多年的保姆的恩情,保全她于乱世之中,才是第一位的。
【名师解读】在张充和的心中,尽管书籍和书画无比珍贵,但保姆的恩情更加难以报答。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重义轻财的优秀品德,这是一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良心。
一个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
【适用话题】情义无价知恩图报人间真情【第二篇:阎若璩】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人物名片】张充和(1914~2015),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张充和是著名的民国才女,曾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是叶圣陶口中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中的张家四小姐。
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1948年12月17日一大早,保姆“小侉奶奶”刚煮好一锅粥,一位美国大使馆的领事匆匆跑来,要他们马上走,说北平只剩下一个小军用机场还在开。
于是,傅汉思、张充和夫妇迅速收拾行李,带着保姆匆匆上了飞机。
机场到处是逃难的人。
“这是军用飞机,每人随身的东西都要按分量来称。
”张充和满心忧虑地看看自己的行李。
“你们夫妇俩的行李太多了,这位保姆不能带!”张充和一听到这样的话,立刻动了脾气:“‘小侉奶奶’不能带,我就不走了!”“那好吧,你们俩的行李留下。
”张充和毫不犹豫地扔掉了那些珍贵的书籍和书画……在张充和眼里,那些书籍、书画尽管珍贵,却是身外之物,而为报答出身贫苦、照顾他们多年的保姆的恩情,保全她于乱世之中,才是第一位的。
【名师解读】在张充和的心中,尽管书籍和书画无比珍贵,但保姆的恩情更加难以报答。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重义轻财的优秀品德,这是一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良心。
一个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
【适用话题】情义无价知恩图报人间真情。
张充和:“无用之学”滋养出来的女性样本
1这些天,我一直在读一本传记,主人公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
虽然她已经在2015年6月18日香消玉殒,但她那种独特的人生样本,她那种所谓“无用之学”,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张充和出生八个月后就离开苏州,被合肥叔祖母(李鸿章侄女)收养为孙女,在合肥那个老宅里,她3岁背唐诗,4岁临帖,10岁与朱谟钦先生学习古文和书法,她接受的是一种传统私塾式的教育。
张充和的叔祖母,是位有眼光、有见识的女性,张充和每天都会见到叔祖母敬香念佛,那种静默的宗教气氛让她记忆犹新。
祖孙俩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一起在园子里散步,讲故事,比如遇到一只死青蛙,祖孙二人立马要做的事,就是将青蛙“入土为安”。
叔祖母还让张充和与一位收养回来的小盲女做朋友,一起玩耍,让她学会平等待人和尊重他人。
正是这些耳濡目染,让张充和从小就明白什么叫慈悲和善良。
张充和10岁那年,叔祖母教她学吹箫,虽然那时张充和的小手指吹箫还够不着,但是没关系,重在培养兴趣,正是这种兴趣的培养,为她以后学昆曲、吹昆笛埋下了伏笔。
那些年,张充和在叔祖母的老宅中,沉浸于琴棋书画,沉思默想,虽然过得几乎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她有时坐在花园里,心已经飞向千里之外。
21927年,合肥上空出现飞机,张充和竟以为那是巨大的风筝。
这个细节,如果用现在一些家长的口吻来评点就是:如此幼稚,将来到社会怎么混到饭吃啊?1930年,叔祖母去世,17岁的张充和回苏州与家人团聚,入父亲所办的乐益女中就读。
相比之下,她的姐姐们经常与社会接触,有都市年轻人的优势:上戏院,摩登,说着流行的话,而张充和却显得“特立独行”,尤其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主见。
她并没有循规蹈矩,追求门门功课都是优秀,而是投入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于学习,余下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学习课外的“无用”东西。
比如她师从昆曲名家沈传芷、张传芳等人,与“江南笛王”李荣忻学习吹昆笛,作为一个名门出身的淑女,在那个年代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写到这里,我们要特别点赞张充和的叔祖母,包括生母陆英和继母韦均一,她们都是真正懂教育的人。
关于“守塔人”的材料作文:坚守的精神
关于“守塔人”的材料作文:坚守的精神当太阳淹没在海岸线下,灯塔便成了茫茫大海上的星星,指引着正确的方向,日复一日,从未熄灭,叶家一脉祖孙五代人都坚守于此,他们所拥有的是最纯粹、最品质的精神,忍受孤独,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用来指引他人。
这正是当今浮躁的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真。
高仓健,一个安静的男人。
如果他能活八十年,就八十年不改变;如果他能活八百年,就八百年不会变。
他拒绝出演一些需要用打斗、特技来塑造形象的角色,他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一寸方地,坚持用最简单的肢体动作、表情来演绎一些有深度的角色。
在一次拍戏中,他的戏结束了,剧组还在工作,但他就站在不远处等待所有工作都结束了才悄然离去。
这是一种士的精神,是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坚守,守住一片属于真的净土。
在天山恶劣的环境中,黄沙满天,如刀割一般的风,全世界都被抛弃的荒凉中,那小小的汉家塞里,倾斜的墙,简陋的用具,千百年来盘锯在边境的一角,靠得也只是坚守的精神,和那种最品质、最纯粹的真。
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在前些日子里安然去世,她是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经历了各种动荡之后,依然没有改变,她热爱传统的京剧,她在中国文化极其衰微的动荡时期努力坚持将文化、精神传播出去,在国外的舞台上,没有伴奏就用录音机自己录制,自己演唱,希望把传统的、纯粹的精神传播出去,而在后来,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化创新,文化改造等运动中始终坚守着最原汁原味的真,在浮躁的领域氛围里独独营造出一种静,一种真,这是坚守的力量。
而当今社会,城市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爱讲形式主义,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没有踏踏实实务实事,在城市的喧嚣中许多人浮于表面,渐渐忘记了那些灵魂深处最本质的真,真正的品质其实就是坚持本心,不因为外物的改变而随波逐流,做真正的自我,去除浮躁,回归本心。
学会坚守,才能找回本心,忽让浮云遮望眼,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中。
民国倩影:张充和
民国倩影:张充和民国倩影:张充和张充和在表演昆曲有人说:张充和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也有人说:张充和是民国最后一位大家闺秀!张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生于上海。
她出身官宦之家,只是到她这一辈已家道中落。
她有三个姐姐和六个弟弟。
大姐元和的丈夫是昆曲名家顾传,二姐允和的夫君是语言学家周有光(健在,时年102岁),三姐兆和的先生是文学家沈从文,她自己则“离经叛道”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
一个个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
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
她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张充和的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
乃父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吉友),曾以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而名噪一时。
张充和与三个姐姐所不同的是,在她只有11个月时便过继给二房的奶奶(佛教法名识修,其父是李鸿章的胞弟)当孙女。
养祖母对小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
稍后,养祖母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
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
家塾授课每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一小时午餐。
除重大节日外,每10天放假半天。
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
朱先生教学得法,自选教材,还适时地讲解同音字、同义词、语法等内容。
平时只要充和阅读古籍时圈点句读,不讲解,只答疑。
朱先生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点断句读,其义自明”。
充和晚年一直铭感这两位恩师为她奠定了国学的功底。
受佛教徒养祖母的影响,充和幼时极富同情心,16岁时,家中的一个保姆病逝,她做诗遣怀,诗曰:趁着黄昏,我悄悄地行,行到那薄暮的苍冥。
一弓月,一粒星,似乎是她的离魂。
张充和: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最后的才女作者:来源:《财经》2015年第19期2015年6月18日,张充和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去世,享年102岁。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淮军主将张树声的曾孙女,也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
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
她为人低调、谦和,淡泊名利,一生耕耘在中华文化的一方园地,被誉为“最后的才女”。
而张充和逝世后,“合肥四姐妹”就此成为绝响。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近代中国历史上,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等“合肥四姐妹”可谓声名显赫:大姐元和热爱文学,后与昆曲名家顾传结合;二姐允和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兆和与作家沈从文成婚。
总体来说,“合肥四姐妹”的旨趣、才艺乃至性情都具有“旧派”的特色,一生固守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
张充和也是如此:考取北大,其国文科考出了满分;虽然嫁给了外国人傅汉思,可傅是一位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则是中国传统书法和昆曲。
张充和在四姐妹中排行第四,家里已经有了三位姐姐。
一位叔祖母心疼张充和的母亲,主动提出想收养充和,母亲就把充和交给了叔祖母。
叔祖母对充和的教育颇为用心,请老师教充和学古文,十分重视旧学熏陶,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张充和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叔祖母去世后,张充和在16岁时回到苏州九如巷。
因为父亲是创办女学的教育家,既重视传统文化,又不忘兼采西洋教育理念,所以张充和的三个姐姐受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
但在苏州的生活也让张充和有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昆曲。
因为父母都是戏迷,张武龄还特意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孩子们唱戏,受此影响,女儿们都喜欢昆曲。
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喜欢登台表演。
充和则只是将昆曲作为爱好,不喜欢登台,她曾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2015年6月17日,民国时代著名“张家四姐妹”的小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充和自小天资过人,4岁会背诗,6岁能识字。
6岁后的10年时间里,她闭门苦读《史记》《汉书》等典籍。
10年的国学底蕴濡养了张充和的气质,也润色了其出彩的文笔。
一代名士章士钊誉张充和为“才女蔡文姬”,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李清照”。
张充和是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的书法、昆曲、诗词大家,被世人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民国才女之才书法、昆曲、诗词三绝――一支毛笔,一段昆曲,一方古砚,她为曾经的时代和文化留下了一个最完美的背影,也给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对于人生的另一种想象。
书法:明人学晋人书张充和5岁开始练习书法,97岁高龄时仍每天坚持凌晨三四点起床,练习三四个小时的书法。
每次有人向张充和请求题字,她都费心地去打很长时间的腹稿,进而又像打草稿般在纸上写了又写,直到写出了气势,调整好了布局,这才浓墨淡出,一挥而就,交出她最佳的一幅字。
即使只是几个字,她也必须经过持续努力才能完成。
多年来,张充和始终坚持自己磨墨,要磨到墨水的浓淡程度够了,才能开始尽兴地下笔。
散文家董桥曾说张充和写字是“老谋深算”。
张充和也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素材运用:所谓“老谋深算”,即是有周密的筹划,胸有成竹时才会出手。
张充和对写字的“老谋深算”,是对书法的执着与对书法的尊重。
只有不浮夸,不冒进,我们才能一笔笔写出心中的乾坤。
昆曲:不须百战悬沙碛,自有笙歌扶梦归张充和自幼研习昆曲,在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1945年张充和移居美国后,她先后在美国23所大学演唱昆曲。
当时演唱昆曲的条件十分艰难,连个伴奏都没有。
张充和的二姐张允和在《昆曲日记》一书中对当时的条件也有所转述:张充和对于宣扬昆曲,开始是一个人战斗,最初几次演出时,她自己先将笛子录音,表演时再放送,化妆更麻烦,没有人为她梳大头,她就自己做好“软大头”,自己剪贴片,用游泳用的紧橡皮帽……但张充和以此为乐,坚持演唱了一场又一场,为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国最后一位旗袍美才女
民国最后一位旗袍美才女一个女人,能够让人不断提起往往是因为两个要素:才情和感情。
作为一个才华出众的旗袍名媛,似乎注定了会有几段离奇的情事;作为一位书画诗词精通的文艺女子,她的所有情绪都在那一声昆曲中。
张充和算得上是最后一位民国才女,他那一生“好玩”的心态,让其事业走得亨通、生活充满了美好...出生官宦人家,头上有三个姐姐呵护,家中的大员全是知识分子,又得多名学者的专心培养,想不成才都不可能。
聪明好学的张充和4岁会背诗,6岁识字,10岁便开始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
这一切,全靠了她那养祖母,宠爱的方式是让其接受现代教育,并将中国传统女子美德亲授孙女。
因此,我们总是会看到优雅的张充和习一身旗袍,素雅里有份高贵、清纯里有份妖艳。
毕竟,这样一位美才女,也是爱美的。
她富有同情心,保姆死后亲自写诗挽别;她爱抱不平,仆人孩子扣头时看着揪心。
一心只读圣贤书,琴棋书画自娱乐;张充和习惯了与它们打交道,人却不自觉中远离了浮尘。
这或许,就是她不明诗人卞之淋的真正原因吧!张充和的文科很好,但在16岁之前却不知几何数学。
好在,她的姐夫沈从文让其长了见识,并发现了自己天生就是个“偏科生”。
也许在那之前的学习都是家里要求,那么后来的过程便完全是出自意愿。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张充和不断自我充电,不仅国学达到了一个高度受到胡适、闻一多、章士钊赞许,还首次展示了自己的书法艺术。
然而,像所有充满爱情幻想的才女一样,张充和的爱情却比常人来得晚。
眼看着适婚年纪已过,她的另一半在哪呢?...重庆岁月,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石榴裙下尾着一批追求者。
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淋。
张充和待人真诚,让卞之淋误读。
可张充和无意于他。
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够深沉”,故对其总是冷淡、疏远。
然而诗人的热情变本加厉,将自己的诗集手抄给心爱的人珍藏,希望赢得爱情。
他不曾想过,对于一位才华斐然的女子而言,一大束玫瑰花、品一杯红酒要浪漫得多。
关于“守塔人”的材料作文:坚守的精神
关于“守塔人”的材料作文:坚守的精神当太阳淹没在海岸线下,灯塔便成了茫茫大海上的星星,指引着正确的方向,日复一日,从未熄灭,叶家一脉祖孙五代人都坚守于此,他们所拥有的是最纯粹、最品质的精神,忍受孤独,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用来指引他人。
这正是当今浮躁的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真。
高仓健,一个安静的男人。
如果他能活八十年,就八十年不改变;如果他能活八百年,就八百年不会变。
他拒绝出演一些需要用打斗、特技来塑造形象的角色,他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一寸方地,坚持用最简单的肢体动作、表情来演绎一些有深度的角色。
在一次拍戏中,他的戏结束了,剧组还在工作,但他就站在不远处等待所有工作都结束了才悄然离去。
这是一种士的精神,是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坚守,守住一片属于真的净土。
在天山恶劣的环境中,黄沙满天,如刀割一般的风,全世界都被抛弃的荒凉中,那小小的汉家塞里,倾斜的墙,简陋的用具,千百年来盘锯在边境的一角,靠得也只是坚守的精神,和那种最品质、最纯粹的真。
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在前些日子里安然去世,她是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经历了各种动荡之后,依然没有改变,她热爱传统的京剧,她在中国文化极其衰微的动荡时期努力坚持将文化、精神传播出去,在国外的舞台上,没有伴奏就用录音机自己录制,自己演唱,希望把传统的、纯粹的精神传播出去,而在后来,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文化创新,文化改造等运动中始终坚守着最原汁原味的真,在浮躁的领域氛围里独独营造出一种静,一种真,这是坚守的力量。
而当今社会,城市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爱讲形式主义,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没有踏踏实实务实事,在城市的喧嚣中许多人浮于表面,渐渐忘记了那些灵魂深处最本质的真,真正的品质其实就是坚持本心,不因为外物的改变而随波逐流,做真正的自我,去除浮躁,回归本心。
学会坚守,才能找回本心,忽让浮云遮望眼,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中。
中小学优选作文之一曲微茫度此生作文800字
一曲微茫度此生作文800字民国时期的奇女子张充和曾慨言:“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
”与她在《寻幽》中留下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巧妙契合。
以前知道的少叫“井底之蛙”,现在知道的多了却又似乎感到不好。
问题所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需要。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有自己的所需,所知,所求才称得上是有学问。
所需什么就所求什么,没有任何桎梏,一身轻松。
张充和在授课时常用清水蘸在纸上写字,于是有的学生游说她用墨水在宣纸上以图保存,一向温和的老人竟然生了气,依然用清水写字。
这其实与她随性超脱的品性是分不开的。
于知识也是一样,需要什么就所求什么,不满溢也不亏空,既不会被耻笑是“井底之蛙”,也谈不上“知道过多”而纷乱冗杂”,追求着自己的一曲微径,平凡而真实!张充和摇着一叶小舟,低吟“戏可逢场灯可尽,空明犹喜一潭星”在自已所需的世界里,戏也许会散场,灯亦或会熄灭,但天际的星辰是永远陪伴的。
这或许是我们不知道之外的真实,我们也应保持一颗平淡之心!在物欲膨胀、争逐名利的当下,我们逐渐忘记了望峰息心,忘记了东篱白菊,忘记了我们所拥有的一潭明星。
只是徒劳地知道了纷杂,却忘了真正的需要,比起那“井底之蛙”或许更显得贫陋无知。
崇尚真知,追求渴望,把握住自所需,更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陈佩秋先生说:“一草一木皆有章法”,所以她坚持实景写生。
攀山势跌宕,访云霭深薄,探阴阴佳木,以一幅《天目山杜鹃》轰动了画坛。
在求知这条路上我们知道的太少,但在物质化、娱乐化的生活里知道了越来越多的纷杂。
饱胀空洞的信息让我们丧失了对求知的渴求,近乎“师法自然”这个浅显的道理也不知道了,又何来“知道太多”一说?我们应该秉持一颗平淡、耐心的求知的心,让知识真正有益于我们。
摒弃那些杂乱的知识碎片,那些本不该进入我们求知的心。
真心希望当下社会的我们都能像张充和那样摇着一叶小舟,四寂无人,随溪水所至,戏会散,灯会灭,但那颗平和对待真知的心会伴我们度过此生。
字字含情张充和_优秀征文_优秀征文
字字含情张充和_优秀征文_优秀征文近来偶感小恙,耗时一周,才将友人丁英俊先生所馈牛津版《张充和题字选集》读毕。
掩上书本,置于枕侧,书香幽幽,浸润肺腑。
民国时期,合肥张氏四姝,才貌俱佳,知书达礼,中西合璧,名满天下。
尤其四妹充和,玲珑乖巧,颖悟聪慧,工诗善词,喜爱昆曲,书法妙手,丹青行家;其早年就读北京大学时,曾得到胡适之、刘半农、钱穆、闻一多、刘文典等大师的指导;抗战居于重庆时期,与章士钊、沈尹默诸位名家结为忘年之交,亦师亦友,时相过从,得其真传,技艺精进;后与德裔汉学家傅汉思琴瑟和鸣,恩爱终生,并一同受聘于美国耶鲁大学,担任教授之职,共同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与书法文化、昆曲艺术,藉此得以传播四海,达于西方,二人厥功至伟,与有力焉。
曾有人赞叹道:回望民国,风景迷人,品评名媛佳丽,张家四妹为最。
此言非虚。
第二辑是“张充和给沈从文先生的题字”,选录了给沈从文先生的全集、别集、纪念文集和挽联题字二十四幅,端详品味之下,觉得字字含情,笔笔着意,因意用墨,各有情调。
特别是痛挽沈从文先生的联语:“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横竖点捺之间,端肃严谨,结体规整,遒劲有力,高雅脱俗,望之令人砰然心动。
后来,这幅挽联被镌刻在了湘西凤凰听涛山畔沈从文先生墓地的五彩石碑上。
第三辑则是“张充和给其他人的题字”,选录有四十七幅之多。
就题字的对象而言,有单位,也有个人,有前辈名家,也有后学才俊;就题字的内容而论,有斋堂匾额,也有杂志名称,有书名题签,也有诗词歌赋;就书体风格而讲,有工楷,也有行书,有汉隶风骨,也有由行及草的“花体”。
从中,无不体现出她一生中与人交往的广泛浩阔,对于旧雨新知的珍惜珍重。
李方桂、靳以、沈尹默、施蛰存、萧乾、周有光、余英时、傅汉思、董桥、黄裳等,阅读此书时,这些当代文坛上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皇皇巨著,一下子扑面而来,俱到眼前,是能够使人产生晕眩的感觉的。
况且,每一幅题字的背后,都还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民国才女
民国才女作者: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3年第12期“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现代诗人卞之琳的诗作,名叫《断章》。
知道诗中的“你”是谁吗?她就是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张充和。
国学陪她成长张充和出生于1913年,今年已经整整100岁了。
她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通音律,是民国时代不可多得的一位大家闺秀。
张充和的先祖张树声是晚清洋务专家,父亲张武龄是民初教育家,共育有四女,因祖籍合肥,她们被世人并称为“合肥四姐妹”。
在父亲的教导下,四姐妹个个才华横溢,聪颖过人。
而在当时,学者们公认充和的国学素养最为深厚。
充和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
她4岁会背诗,6岁能诵《三字经》《千字文》。
此后十年,充和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
16岁时,充和的国学造诣已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之后,充和到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因为父亲和姐姐们都爱唱昆曲,充和渐渐地也痴迷上了这种传统戏曲。
19岁时,充和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
大学里的充和因其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受到了一群名家贤士的疼爱。
充和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人。
充和经常与这些名家探讨诗文书画,博采众家之长,学识愈加长进。
1949年1月,充和随德裔美籍的丈夫傅汉思定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了二十多年的书法和昆曲,吸引了一大批倾慕中国文化的美国年轻人,在大洋彼岸洒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
书法伴其一生书法是张充和一生的爱好。
她五岁开始学书法,初以颜字打基础,后兼学诸家,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都很擅长。
特别是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骨力深蕴,格调高雅,气息清朗,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后来,她又拜在书法大家沈尹默门下,研习汉碑、古代墓志,书风转向高古。
对于张充和的书法造诣,波士顿大学的白谦慎教授说:“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而这种气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了。
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成绝响
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成绝响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第26期6 月17 日,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民国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这四个名动一时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
与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四姐妹都是传统仕女,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在张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位传奇女子集聪慧、秀美、才华于一身,是卞之琳、胡适、张大千等一代宗师的好友。
她是书法大家,各体皆备,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在各种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1943年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惊艳了整个重庆,是抗战年间最著名的文化盛事。
她的词,被沈尹默评价为“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
因为大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她的亲姐姐,她的名字常常会跟沈从文联系在一起——如今湘西凤凰沈从文墓地的墓志铭“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就是出自她的手笔。
她的画,被学者董桥称为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
1949 年,张充和随丈夫、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随身的行囊里,是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此后,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古典诗歌,张充和在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直到1985年退休……虽是大时代的亲历者,张充和身上却总有一份不动声色的宁静。
她为人谦和、淡泊,一生醉心艺术,却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我写字、画画、唱昆曲、作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
洋学生向张充和学书法时,她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
她也从不提“使命感”“传承”这种大词,还曾向好友、著名学者余英时调侃自己“玩物丧志”,余英时回敬她说,“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啊。
名人克服磨难向成功的事迹4篇
名人克服磨难向成功的事迹4篇名人克服磨难向成功的事迹4篇同样也是数学考零分,却得以破格跨进北大校门的,还有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
张充和3岁前就学会了背唐诗,七八岁开始学做对子、写诗。
1933年9月,19岁的张充和来到北平,参加姐姐兆和的婚礼。
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二年夏天将举行大学入学考试的消息传了出来。
亲人和朋友都劝充和参加,她自己也觉得不妨一试。
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国文、历史、数学和英语。
对于前两门,张充和信心十足,因为自幼基础打得牢。
加上她曾在父亲的学校中学过一年英语,又在上海中学里学了一年,所以觉得英语也并不难掌握,但充和之前从未接触过数学,她看不出学证明题和代数方程式的意义何在,也不明白该从何入手。
1934年,数千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北平。
考试当天,家人为充和准备了圆规和曲尺。
"我没用,"她说,"因为我简直连题目都看不懂。
"张充和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国文、历史、英语成绩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更是拿到了满分,总成绩相加,居然超过录取分数线。
此时,胡适已升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在看到张充和作文的第一时间,他立刻大喊:"这个学生我要了!"但当时的北大规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录取",胡适便跑去找到数学改卷老师,请对方无论如何在张充和的卷子上找出几分。
谁知这位老师也很坚持原则,反驳说"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多给。
胡适只好找到校务委员会拍桌子吵架。
北大终于答应破格录取张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当年录取的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
当时北京有报纸报道了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
充和这样做,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给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方面知道她与兆和是姐妹,从而联想到沈从文。
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多彩一生
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多彩一生张充和:“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多彩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张充和于6月17日在美国溘然长逝,享年102岁,。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
张充和精通琴棋书画,在诗词、书画、戏曲上都颇有造诣,是大文学家沈从文夫人的妹妹,与张元和、张兆和、张允和并称为“合肥四姐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丈夫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曾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不遗余力地传授中国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世人评张充和用诗词、书法、绘画、昆曲和旗袍抒写了她多姿多彩的一生。
张充和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三十年代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
张充和文采出众,其代表作有《桃花鱼》,诗词受到章士钊、沈尹默、梁实秋等人的赞誉,湘西凤凰沈从文墓地的墓志题铭,就是出自她的手笔。
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章士钊曾赠诗给张充和,把她誉为才女蔡文姬;而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
张充和爱好书画,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拜大书家沈尹默为老师,沈尹默评论她的书法是“明人学晋人字”。
世人评其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中国书协主席欧阳中石认为:“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
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
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张充和还擅长丹青,其创作的一幅《仕女图》还引出来看一段传奇故事。
《仕女图》得到水利专家郑权伯装裱收藏,得到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章士钊等人的题词,而后《仕女图》在“十年动乱“中遭劫遗失,到90年代《仕女图》出现在苏州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恰被充和的侄孙张致元见到,在征得姑奶奶张充和的同意后,不惜重金将此画竞拍到手。
张充和与其夫君傅汉思赴美定居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向美国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为他们点赞
2015年6月18日,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她幼年未进过学堂,在家中自学,16岁与名家沈传芷学昆曲,19岁以国文第一名、数学零分的成绩进入北大。
诗人卞之琳第一次见她便对她一往情深,最终念念不忘一生。
张冲和师从书法名家沈尹默先生学习书法,一笔一划,端庄秀丽,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她集学识才艺、琴棋书画于一身,也最终,带着她的才气,优雅地走过一生。
鲁迅,他身来便与人有距离感的感觉,然而关于刻薄、偏激、好斗这些恶名也是数之不尽的,但他依然执着,我行我素的写他的小说。
他生前曾号召青年人不要读中国书,要读外国书,因为中国书读了让人麻醉,是僵尸的乐观,而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厌世的,也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他的老朋友林语堂是个很幽默的人,其实他的幽默和林语堂也不分仲伯。
而郁达夫,是同时代人中第一个对鲁迅给予赞颂的人。
事实上,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是最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人了。
而郑板桥先生,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家道中落。
但却是个正直的人,坦坦荡荡,一身清风。
他画的竹挺拔有节,潇潇洒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作文素材: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人物名片】
张充和(1914~2015),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民国才女的“不舍”
张充和是著名的民国才女,曾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是叶圣陶口中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中的张家四小姐。
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1948年12月17日一大早,保姆“小侉奶奶”刚煮好一锅粥,一位美国大使馆的领事匆匆跑来,要他们马上走,说北平只剩下一个小军用机场还在开。
于是,傅汉思、张充和夫妇迅速收拾行李,带着保姆匆匆上了飞机。
机场到处是逃难的人。
“这是军用飞机,每人随身的东西都要按分量来称。
”张充和满心忧虑地看看自己的行李。
“你们夫妇俩的行李太多了,这位保姆不能带!”张充和一听到这样的话,立刻动了脾气:“‘小侉奶奶’不能带,我就不走了!”“那好吧,你们俩的行李留下。
”张充和毫不犹豫地扔掉了那些珍贵的书籍和书画……
在张充和眼里,那些书籍、书画尽管珍贵,却是身外之物,而为报答出身贫苦、照顾他们多年的保姆的恩情,保全她于乱世之中,才是第一位的。
【名师解读】在张充和的心中,尽管书籍和书画无比珍贵,但保姆的恩情更加难以报答。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重义轻财的优秀品德,这是一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良心。
一个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
【适用话题】情义无价知恩图报人间真情
高中作文素材第 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