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教育讲座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集镇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珍爱生命教育讲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珍爱生命教育是指传授给学生生命的(孕育、发展和消亡)知识,提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注(了解、珍惜和尊重),理解生命现象,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因为死亡教育是珍爱生命教育的核心,在我国又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所以我想以死亡教育作为切入点,谈谈应该如何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刚才我们看了一段关于死亡教育的动画短片和讨论视频。在上述案例中,为了让孩子们坦诚面对死亡事实,正确认识死亡,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班主任以一种真诚的心态,抓住教育的契机,运用教育的智慧,科学地、直接地传授死亡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施死亡教育,也就是珍爱生命教育的成功案例。

那么,案例究竟有哪些成功之处呢?

首先,是老师善于利用身边鲜活的教育资源。

班级里有学生身患绝症即将死亡,很多老师可能会因为忌讳而回避,甚至会向其他同学隐瞒这一事实。而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回避陈神全即将因病死亡的事实,而是抓住了这一令人心痛的教育契机,对全班同学,包括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死亡体验教育。这样做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其次,是老师敢于直面死亡事实。老师直截了当地把陈神全同学的病情真相告诉全班学生和家长,组织大家看望他、关爱他,参加他的送别仪式,让学生现场感受生命的脆弱,体会生命死亡给家人、亲戚和朋友带来的伤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最后,是老师在进行死亡教育的同时,把死亡教育作为了情感教育的一个部分。比如对陈神全进行恐惧心理疏导,为他举行13岁生日会等等,让他能够更加坦然的面对死神,提升了他临终的生命质量。这就不仅仅只是同情和惋惜,更是对他的关爱和尊重。再如对全班学生失去朋友后的悲伤心理进行辅导,使他们更快地度过悲伤期,重新面对正常的生活。老师的这一系列做法,就不只是一次死亡知识的传授,而是让生者和死者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

一、死亡教育的概念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生就意味着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探讨死亡、认识死亡,使人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均达于完善,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什么叫做死亡教育呢?

概括地说,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了解死亡的本质、获得有关死亡的知识、认识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死亡的意义,促使学生由死观生、由生观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增进学生对生命的欣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

二、我国死亡教育现状

(一)家长:谈“死”色变

针对家长对于“死亡教育”的态度,华东师大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八成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关于死亡的客观概念”,但仍有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有50%的家长认为“死亡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不利”,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跟孩子谈那个“恐怖”的话题呢?还有不少家长干脆就对涉及到死亡的问题拒绝回答。

那么当孩子问到死亡时,我们的家长是怎么回答的呢?

调查显示,家长的回答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种是带有童话色彩,不实事求是。如“死就是不在了,死了以后会成为天使去了天堂”。

第二种是回避的态度,不会作过多解释。认为孩子慢慢长大会渐渐理解,只是说“死了就是要永远离开我们生活的世界,永远不再回来”。

第三种是拒绝回答,说其他事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第四种是比较科学的,如告诉孩子“死亡分很多种的,当人老了是必须要死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各个器官已经不能正常运行了,这样的死是正常的,人死了就会在这个世界消失。”

前三种答案的家长居多,只有不到10%的家长能够正面地与孩子谈论关于死亡的问题。

(二)学校:死亡教育严重缺失

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心城市的多数中小学虽然都有心理辅导机

构,偶尔也会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或者是在学科教育中穿插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但是很少有系统的死亡教育课。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此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对孩子谈及,而且更是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总之一句话:对于死亡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被忽略了。

(三)学生:拿生命当游戏

2007年6月的一天,黑龙江双城市13岁女生小影(化名)与8岁男生宁宁(化名)在和还没有上小学的7岁小伙伴海洋玩“牺牲游戏”的过程中,把电线缠在海洋的脖子上,将其吊在房梁上摇晃。其间,小海洋感到不适让宁宁和小影将自己放下,并不停地挣扎。宁宁和小影见状害怕地跑了,结果小海洋被活活吊死。

无独有偶:2000年12月20日,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学生孙剑服毒身亡。而他自杀的原因竟然是和同学玩一场“死亡游戏”——因为几天后,家人在孙剑的遗物中惊奇地发现,有一份显得很幼稚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游戏书”,上面还有13个同学的签名。

冯老师是广州市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在他看来,现在的孩子心理很复杂,有时候过于成熟,有时候又很幼稚。在他的班上,有一位女生品学兼优,还是班长,做什么事情也很积极,可是在谈话中又透露出想自杀的倾向。

冯老师认为,现在不断出现学生自杀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学生压力大,不能承受挫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没有正确理解死亡,把生命当做游戏来对待,有时候有一种模仿的成分在里面。

近年来,从全国名牌高校到各地普通大学,每年都有大学生自杀现象发生。媒体也时常报道:某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走上绝路,终止自己的生命;因为新奇刺激而吸毒走上不归路;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彻夜不归等等。加上交通事故、结伴下河游泳溺水身亡等非正常死亡事件以及类似马加爵杀害他人的事件发生,一桩桩血的教训让人触目惊心。这些由于无知、无畏、内心脆弱等造成的意外伤害和自杀事件成了我国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使得我国学生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一残酷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死亡教育这一话题。

当前,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死亡教育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尤其是美国人在这方面却开通很多,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做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比较而言,我国内陆目前正规的、系统的、自觉的死亡教育实践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族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诸多因素,人们对“死”字深恶痛绝、讳莫如深。另一方面,由于不少人对“死亡教育”这一概念本身望文生义,往往掩盖了其真正的意旨所在。

那么,到底要不要进行死亡教育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是因为孩子对死亡好奇,有疑惑,面对孩子的关于死亡的提问,我们如果说顾左右而言他,或者粗暴地制止孩子的问题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好奇心有一个特点,越是别人告诉他这事不能知道,它知道的意愿反而会更加强烈。二是因为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教育有责任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敬畏生命,借以对死亡的领会激发学生重视生命的热情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