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 河渠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渠书
一、读准字音
蹈毳.(cuì)荥.阳(xínɡ)瓠.(hù)
食鄃.(shū) 河壖.(ruán) 多阪.(bǎn)旰旰.(hàn) 啮.桑(niè) 疏浚.(jùn)
潺湲
..(chán yuán)离碓.(duì) 田蚡.(fén)搴.(qiān) 灵轵.(zhǐ) 艾.安(yì)
大邳.(pī) 功施.(yì) 汤.汤(shānɡ)
二、识记通假
(1)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道”同“导”,疏导、疏通)
(2)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厮”同“斯”,分开)
(3)九川既疏,九泽既洒(“洒”同“酾”,分流、疏导)
(4)则通菑济之间(“菑”同“淄”,水名)
(5)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罢”同“疲”,疲惫)
(6)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邸”同“抵”,抵达)
(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并”同“傍”,依靠,沿着)
(8)渠就,用注填阏之水(“阏”同“淤”)
(9)鱼沸郁兮柏冬日(“柏”同“迫”,逼近)
(10)北渡污兮浚流难(“污”同“纡”,纡曲回转)
(11)颓林竹兮楗石菑(“菑”同“剚”,树立,插入)
(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佗”同“他”)
三、一词多义
(2)数⎩⎪⎪⎨⎪⎪⎧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几,表示不确定的约数)以万亿计,然莫足数.
也(动词,计算)数.为败(副词,屡次)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名词,技艺)胜败之数.
,存亡之理(名词,命运)众数.
虽多,甚未足畏(名词,数量、数目)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数.
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形容词,细密的) (3)胜⎩⎪⎨⎪⎧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副词,尽)驴不胜.怒,蹄之(动词,能承受)日出江花红胜.
火(动词,胜过、超过)予观夫巴陵胜.
状(形容词,优美的)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名词、胜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动词,战胜、取胜)童子何知,躬逢胜.
饯(形容词,盛大的) (4)卒⎩⎪⎪⎨⎪⎪⎧秦以为然,卒.使就渠(副词,最终)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名词,士兵)初,鲁肃闻刘表卒.
(动词,死)骑千余,卒.
数万人(名词,步兵)全卒.
为上,破卒次之(名词,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卒)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动词,完毕,结束,到……止)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动词,终、尽)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副词,终究)群臣皆愕,卒.
起不意(副词,通“猝”,仓促) (5)既⎩⎪⎨⎪⎧九川既.疏,九泽既洒(副词,已经)言未既.,有笑于列者(动词,完、尽)既.
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副词,不久)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副词,全、都)既.
来之,则安之(连词,既然) 四、词类活用
(1)水.行载舟(名词用作状语,在水上)
(2)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名词用作动词,向南流;向东流)
(3)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
(4)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5)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东南
..注巨野,通于淮、泗(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
(7)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名词用作动词,漕运)
(8)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9)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名词用作动词,测量标记)
(10)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名词用作动词,种田)
(11)漕从山东西.(名词用作动词,西行)
(12)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名词用作动词,砍下,砍伐)
(13)下.御史大夫张汤(名词用作动词,交给)
(14)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五、古今异义
(1)漕从山东
..西
古义: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山东省。
(2)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
古义:难行的地方。
今义:①不容易相处;②困难。
(3)其明年
..,旱,干封少雨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山东从沔无限
..
古义:没有阻隔。
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5)便于
..砥柱之漕
古义:比……更方便。
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
(6)往往
..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7)过降水,至于大陆
..
古义:泽名,亦称巨鹿泽。
今义:特指我国领土的广大陆地部分。
(8)害中国
..也尤甚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文言句式
(1)中作而觉。
(被动句)
译文: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
(2)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宾语前置句)
译文: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
(3)拟于巴蜀。
(状语后置句)
译文:可以与巴蜀相比。
(4)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
(5)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主谓倒装句)
译文: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
(6)筑宫其上。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宫殿。
(7)欲罢之,毋令东伐。
(省略句)
译文: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
(8)瓠子决兮将奈何?(固定句式)
译文:瓠子决口了啊将怎么办?
(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
(定语后置句)
译文:命令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资料链接]
都江堰奇迹的创造者——李冰
李冰,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
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也称“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
它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无辩论者——西门豹
西门豹,战国时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
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
后来才知道百姓为“河伯娶妇”所困扰。
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百姓。
战国末水利专家——郑国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水工。
秦始皇元年,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以此耗费秦国国力,勿使伐韩。
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
工程进行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利秦,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
此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
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了改良土壤的效用。
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
司马迁为写《河渠书》曾做过大量、长期的实际考察和研究,所以,写来不但真实性强,而且有许多地方三言两语切中肯綮。
如写井渠的开凿,是由于“岸善崩”等就准确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地形特征。
为写禹迹,司马迁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勘察,提出了很多别人很少提出来的真知灼见。
1.文体常识
书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不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
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
“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
它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也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历代相承的“水利”概念即溯源于此。
2.文化常识
(1)少府
少府,古代官名,始于战国。
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
掌山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供皇室所用,为皇帝的私府。
(2)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明朝洪武年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3)奉邑
奉,同“俸”,指俸禄。
春秋以前的俸禄以田邑为主,战国时以实物为主。
奉邑,即皇帝赐给官吏作为世禄的采邑。
汉代赐封官吏采邑,只是把某城邑的租赋给他作俸禄,天子另派人管理该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务,古称奉邑。
[文本鉴赏]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表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尤其是客观地介绍了有关河道开凿治理制度形成的背景、实施的过程及效果,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水利事件的极大热情与深入思考。
作者还赞扬了西门豹引漳溉邺的事迹,表明了司马迁将发展水利灌溉与国家强盛统一联系起来的进步观点。
[文本深读]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
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另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负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大决口。
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鲜明态度。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有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水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完全可以做到兴水利而避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并客观评价了各项工程的功效,为后世兴修水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禹、李冰、西门豹、
郑国治理水患效果
显著,泽被后世
←
治理水
患效果
的对比
→
汉代统治者治理
水患劳民伤财,
收效甚微
(2)郑国修渠,旨在为韩
但对秦也有利,是一
种利人利己的态度
←
治理水
患态度
的对比
→
田蚡为自己的封地,
损人利己、破坏兴修
水利的计划
(3)大禹作为部落首
领身先士卒,用疏
导之法取得成功
←
统治者兴
修水利行
动的对比
→
汉代天子临江作歌,
想靠祈祷神灵达到
目的,却适得其反
这些对比都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兴利除害的殷切期盼。
水之利害
司马迁在阐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观点时举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反面的有: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结果河移徙,渠不利;御史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结果水湍多石,不可漕;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结果“水颓”,未得其饶。
造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的结果。
相反,成功的例子也有许多:大禹治水,九泽既洒;西门豹、郑国兴水利,使国富强;郑大司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
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实践”“重视调查”“思路”“实事求是”“和谐”“顺应自然规律”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
“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鲧奉命治理洪水,鲧用“堙”法,愈堙愈决,不可收拾,结果“九年而水不息”,治水无功而被杀。
禹改用“导”法治水,“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结果消弭了水患,“钟水丰物”。
大禹治水成功的经验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给人以启示。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
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
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上善若水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蹚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碓,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 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碓,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
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
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
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精要赏析】本文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文章写都江堰,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