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选修课 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列举这堂课播放过的民俗纪录片;在此基础上简要谈谈对民俗纪录片的看法。

1.《远方的家》之《边疆行》第33集独龙江在路上

2. 《世界遗产在中国》第12集平遥古城平遥古城是一座有二千八百年历史的小城,保存了现今中国最完整的城墙,拥有最古老的佛教彩塑。

3.《敦煌》主要介绍了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4.台湾纪录片《无米乐》纪录了台湾的大米仓之一—台南县后壁乡的几位老稻农的劳动与生活。

5.《蔚蓝的故乡经典纪实》赫哲族的鱼皮衣

6. 奇台县与吉木萨尔县之间大泉塔塔尔族乡

7.《远方的家》之《边疆行》第23集走访神秘佤乡沧源

8.热贡藏乡“六月会”表现了藏民族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美德。其中以苏乎日、四和吉、年都乎村的六月会最古老,规模也最大。

9.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是一座至今还存活着的文化古城。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世界文化遗产。

10.闽南地区两公婆早出晚归地作业。

11.田壮壮导演的《茶马古道》中国的云南省以马帮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马帮就像今日的汽车,在山路中将背上的货物运往各地。“茶马古道”因此而得名。

12.马木都说陶瓷收藏:陶瓷的收藏与辨伪,通常使用目鉴

一、民俗记录片较之文字记载更为形象生动,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面对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里浮躁的人们,传统的传承方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文字记载相比,民俗纪录片真正再现了民俗原型和民俗现场,信息具体、完整、全面、立体、连续、本真。这远远好于文字记载的抽象概括性,更容易让人理解事物背后的人文理念和文化底蕴,感受文化的变迁。

民俗纪录片利于一些值得发扬的、珍贵的民间习俗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间进行广泛传播,让他们也共同参与这些民俗的传播与传承,这样可谓无限地扩大了传承的力量和范围。同时,民俗纪录片对当代民俗文化的记载能为明天留下珍贵的史料,为后来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可视性资料。

二、要正确看待、运用民俗纪录片这种文化传承方式

如今,民俗文化的传承备受关注,这使得民俗纪录片大行其道,难免出现粗制滥造的纪录片。然而,对于民俗纪录片来说,不能一哄而上、没有主次、杂乱

无章。因此,针对现实情况,如何创作出既饱含艺术审美价值,又拥有学术水平的、高质量的、专业的民俗记录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民俗学或人类学的专业人士能够参与到民俗纪录片的制作当中,联合影视传媒界精英,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传播手段,用高水准的作品让社会大众了解民俗,唤起他们对民俗的热爱,进而呼吁全社会都投入到民俗传承与保护的事业当中来。

纪录片的拍摄要做到务实、规范,不能为了哗众取众而妄加想象,失去本真。拍摄者对真实性的艺术化要适度把握,切忌打着“大胆想象”的艺术帽子,随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民俗纪录片要在立根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能够表现出高于事物本身的深层意味,启人深思。

二、描述家乡的某一项民俗事项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又称“乞巧节”。泉州人尊称织女为“七娘妈”。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民间过七夕的重点不在于乞巧,而在于为“七娘妈”做生日。泉州人过七夕十分隆重。

七夕中午,百姓敬祀“七娘妈”。人们备七种水果、七种花卉、七小碗“糖粿”、七色“甘味”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炷、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七娘轿”),内设七个座位的纸亭(“七娘亭”)一座。祭拜结束后将“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焚化。每年七夕前几天,我妈就着手准备这些东西了,很忙乱。而七夕这天,我们那里的工厂基本都放假。

我个人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捏“糖粿”和焚化“七娘妈亭”。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制作糖粿,用手捏压使之两面向内略凹,好似人脸上的笑靥(俗称“酒窟”)。意思是祝愿织女在与牛郎相会时笑容满脸、甜甜蜜蜜。我特别享受一家人围着捏“糖粿”的时候。“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七娘妈亭”上的泥偶制作精美,如果“掷杯”“七娘妈”允许的话,泥偶就可以不烧掉,可以留下来给我们玩。

泉州人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要拜“七娘妈”为“契母”(即“义母”)之俗,称“新契”;至孩子16岁那年的七夕,即解除契约,称“洗契”,表示脱离了这种义母、义子的关系。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最为热闹,孩子家要以“糖粿”或寿包、米龟、碱粽、碗糕等馈赠亲戚及邻居。孩子16岁的那年,那家还会为孩子举行成人礼,宴请亲友,庆贺一番。七夕这一天,未满十六岁(包括十六岁)的小孩都要像春节一样穿新衣服,小孩子都很喜欢过七夕。

成因:

1、闽南地区宗教氛围浓厚,而“七娘生”是七夕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化,闽南百姓在七夕这天对“七娘妈”祈祷。

2、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3、闽南地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相对稳定,民间习俗长久流传不衰。

特点:1.繁杂丰富 2.独特:不是过成“东方请人节”而是拜“儿童保护神” 3. 带着浓厚民间色彩的民俗,食物、物品极具特色 4.热闹,带有一定的娱乐性

存在问题:

1. 闽南七夕的“七娘妈”崇拜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2.闽南地区各个区域过七夕的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习俗在城市里大多被简化或者被遗忘,只有大部分农村的人依旧按照这些习俗来过年。

3.该习俗繁杂,并且很容易造成浪费,如祭祀用的胭脂花粉再没有其他用处了;也会污染环境,如焚化“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

功能:

1.寄托妇女对孩子的希望

2.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3.娱乐功能:人们通过参与七夕活动,使其社会生活和心里本能得到调剂

保护、发展:

1.利用闽南文化的娱乐性,举办一些活动,比如“亲子乐”扎糊“七娘亭”等

2.拍摄闽南七夕的民俗纪录片

3.政府加强宣传教育与发掘传承

文献:

1.刘燕凌《闽南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长春大学学报,第20卷,第9期,2010年9月

2.林再复《闽南人》

3.《闽南乡土民俗》,石奕龙,余光弘主编,200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六节七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