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lant pathology)
(48学时)
一、简要说明:
《植物病理学》是为农学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拓展性课程,其中课堂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课教学12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本大纲规定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植物生产类学科专业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拓展性课程。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教育。本课程包括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病害的控制、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6个知识模块。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植物病理学、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的知识。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生物安全学科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自主学习,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作物病害的与防治的知识和植物病害识别的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方法,实践教学采取实验室操作和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主要参考书目:
赖传雅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谢联辉主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侯明生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 北京: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3.5学分。其中: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课)48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36学时)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2、讲授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 植物病害的概念
2.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3.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4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1. 病状类型
2. 病征类型
3. 植物病害症状表现的复杂性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1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地位、分类系统,各类病原菌物的病害特点及其引起的重要作物病害;掌握植物病原菌物的一般性状、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熟悉代表性植物病原菌物的形态特征。
了解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病原细菌的分类、主要病原细菌种类、病害特点及其引起的重要作物病害;掌握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主要病原细菌类群的形态特征;熟悉代表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
了解病毒与菌物、细菌在形态、结构、组分上的区别,植物病毒的分类、病害特点及其引起的重要作物病害;掌握植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增殖与传播特点染,熟悉重要病毒属的形态特征。
了解植物病原物线虫的主要类群、病害特点及其引起的重要作物病害;熟悉植物病原线虫的结构、形态特征;掌握植物病原线虫的生物学特性、主要病原线虫的形态特征。
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熟悉非侵染性病害对植物的危害特点;掌握非侵染性病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要点。
2、讲授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原菌物(6学时)
1. 植物病原菌物的一般性状
菌物的营养体;菌丝的变态与菌组织;菌物的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菌物的生活史;菌物的分类和命名。
2. 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
先讲解各门的形态特征,再讲解各门的代表属的形态特征。
根肿菌门;卵菌门;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半知菌类。
3. 菌物病害的特点和诊断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2学时)
1.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形态和结构;繁殖、遗传和变异;生理特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
2. 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先讲授各类群的形态特征,再讲授各类群代表属的形态特征。
有细胞壁的G-细菌;有细胞壁的G+细菌;无细胞壁细菌。
3. 细菌病害的特点和诊断
第三节植物病原病毒(2学时)
1.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形态、结构与组分;植物病毒的理化特性;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亚病毒;病毒的分类。
2. 植物病毒的主要类群
3. 病毒病害的特点和诊断
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1.0学时)
1. 线虫的一般性状
形态与解剖特征;生活史和生态;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类。
2. 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
第五节非侵染性病害(1学时)
1.化学因素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的营养失调;污染;药害。
2.非物理因素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光照、温度、水分、气流失调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4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侵染过程、病害循环、初侵染与再侵染、植物病害流行、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概念;熟悉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的各个时期、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和传播途径,病原物侵入寄主的途径和方式,单年流行病害与积年流行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了解侵染过程各个时期的影响因素、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和传播途径对植物病害防治的意义、植物病害流行的计量方法、时空变化规律,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
2、讲授内容
第一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1. 侵染过程的概念
2. 侵入前期(接触期)
3. 侵入期
4. 潜育期
5. 发病期
第二节病害循环
1. 病害循环的概念
2.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
3. 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4. 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1. 植物病害的计量
2. 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