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千题解—最值问题100题(教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3.1所示,在Rt △ABC 中,∠A =30°,AB =4,点D 为边AB 的中点,点P 为边AC 上的动点,则PB +PD 的最小值为( )

A.

B.

A.

A.

1.解 延长BC 至点'

B ,使'B

C B C =,连接'B P 、'B A ,如图4.1所示, ∴AC 垂直平分'BB ,∴'B A BA =,∴AC 平分'B AB ∠. ∵30CAB ︒∠=,∴'60B AB ︒∠=,∴'ABB ∆为等边三角形.

∵点P 为AC 上一点,∴'PB PB =,∴''PB PD PB PD B D +=+≥,

当且仅当'B 、P 、D 在同一直线上时,如图4.2所示,PB PD +取得最小值.

在'Rt ADB ∆中,1

22

AD AB ==,'60B AB ︒∠=

,∴'tan 60B D AD ︒===g ,

故答案是C.

思路点拨:

这是典型的“将军饮马”型线段和最值问题,利用对称法将动线段构造至动点P 所在直线的两侧;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找到最小值位置,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即可.

拓展 若点D 为边AB 上任意一定点,则依旧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和60°特殊角计算'B D 的长度;若点D 是边AB 上的一动点,则'B D 将变为一条动线段,利用“垂线段最短”可确定最值位置还是在中点处.

2.如图

3.2所示,在矩形ABCD 中,AB =5,AD =3,动点P 满足1

3

PAB ABCD S S =V 矩形,则点P 到AB 两点距离

之和P A +PB 的最小值为 .

2.解 令点P 到AB 的距离为d .

∵111

=35=5=5332

PAB ABCD S S d ∆=⨯⨯g g 矩形,∴2d =,

∴点P 为到AB 距离为2的直线1l 、2l 上的点.

直线1l 、2l 关于AB 对称,因此选其中一条进行计算.

作点B 关于直线1l 的对称点'B ,连接'B C 、'B P 、'AB ,如图4.3所示,

图3.1

P

C

B

D A

D 图 4.2

图 4.1

A

B

C

P

B '

B '

P

D C

B

A

P A

D

B

C

图3.2

∴''PA PB PA PB AB +=+≥,

当且仅当A 、P 、'B 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小值,如图4.4所示. 在'Rt ABB ∆中,5AB =,'24BB d ==,

∴'AB =, 故PA PB +

思路点拨:

这是典型的“将军饮马”型线段和最值问题.根据题目中中给出的面积关系,可判断点P 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或称为“隐线”);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构造对称点'B ,再运用线段公理获得不等式;根据勾股定理计算最值'AB .

3.如图3.3所示,在矩形ABCD 中,AD =3,点E 为边AB 上一点,AE =1,平面内动点P 满足1

3

PAB ABCD S S =V 矩形,

则DP EP -的最大值为 .

3.解 令点P 到AB 的距离为d .

∵1

3

PAB ABCD S S ∆=矩形,∴2d =,

∴点P 在到AB 距离为2的直线1l 、2l 上,如图4.5所示.

作点E 关于直线1l 的对称点'E ,连接'E D 并延长交直线1l 于点P ,连接EP ,如图4.6所示, ∴'E P EP =.

当点P 在直线1l 上时,''DP EP DP E P E D -=-≤,当且仅当D 、'E 、P

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大值

'E D ==

当点P 在直线2l 上时,DP EP ED -≤,当且仅当D 、E 、P 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大值,如图4.7所示. 在Rt △ADE 中,3AD =,1AE =

,∴DE =,

∴DP EP ED -≤=

∴当点P 为DE 的延长线与直线2l

图3.3

B

思路点拨:

解法如题2,需要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 所在的“隐线”,这里两条直线均要考虑(因为图形不对称).由于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在共线时取得最大值,故遵循“同侧点直接延长,异侧点需对称后再延长”的规律,分别计算最大值并进行大小比较.

特别说明 笔者认为这里的最大值只能取一个值.改编此题的目的是让大家不要忽略矩形外的“隐线”,毕竟题中叙述点P 时用的是“平面内”,而非“矩形内”.

4.已知y =y 的最小值为 .

4.解 原式=

+

.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0P x ,()1,1A ,()1,1B --,则AB 在x 轴的两侧,

∴PA =PB ,

∴y PA PB AB +=+≥,

当A 、P 、B 三点共线时,y 值最小,∴min y AB ==

思路点拨:

若将式子看作函数,对于初中生来说解题难度较大.若换个角度,将每一个根式都看作是两点间的距离(距离公式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勾股定理),则将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几何最值模型——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已知y =y 的最大值为 .

5.解 原式=

.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0P x ,3,3A ,1,2B ,

∴PA =PB =

∴y PA PB AB -≤,

当A 、P 、B 三点共线,即点P 在AB 延长线上时y 值最大,∴max y AB == 思路点拨:

阅读题目时需观察清楚“+”或“-”,切不可盲目下笔.本题与题4形式相似,解法相近,但是又有所不同.将代数式转化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条线段的差;利用三边关系中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共线时取等找到最大值.

6.如图3.4所示,在等腰Rt △ABC 中,∠BAC =90°,AB =AC ,BC =D 是边AB 上一动点,连接CD ,以AD 为直径的圆交CD 于点E ,则线段BE 长度的最小值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