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各市发展战略共59页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5)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北、合肥、淮南6个市先后被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芜湖市实行了“一元化”户籍制度,铜陵、马鞍山市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 城乡一体化取得进展
全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的2.89%上升到2010年的3.08%。城市发展迅速。2011年,我省16个省辖市城区人口占全省29.6%、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19.1%,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51%、地方财政收入占65%、工业生产总值占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57%,拥有近90% 的高校和技术研究中心。
现状图
主要成效
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7.5个百分点缩小到6.5个百分点
7.5
6.5
2)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省域城市群体系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城市群“一圈一带一群”竞相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沿江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皖北、皖西城市发展普遍提速,皖南旅游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县城和小城镇也呈现出快速扩张势头。
人口向合肥集中趋势明显
总量分析
节点分析
合肥、芜湖发展最突出
商品流、资金流向合肥、马芜铜集中趋势明显
银行资金流及主要金融中心分析资金主要流入地:合肥、芜湖、铜陵流出地:宿州、阜阳、亳州、安庆
存款区位商/贷款区位商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结论四:全省分区发展差异明显
城镇化水平差距大
问题1:皖北与皖江发展不平衡
从排名情况看: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略有上升。2008年GDP年增长率有很大提升,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2位。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12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见附图8)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战略_李本和
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 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李本和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22)
内容提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和增长轴,对安徽区域发展格局将产生重大的影 响。 安徽应以此为契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整合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抓紧打造江淮城市群并形 成新的区域增长极,特别是皖江城市带应抢抓机遇率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 59 -
设,从总体上看,主要靠的是规模扩张。 在各种资源环 境约束越来越紧、 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的新形势下, 安徽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模式必须从规模扩 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 力形成安徽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在推 进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更加注 重内涵的提升。
- 60 -
展与协调发展的程度明显提升,三个城市群正在逐步 地融为一体,江淮城市群的雏型已开始显现。
2.江淮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空间布局 江淮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应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 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科教创新集中区和商贸物流集 散地,“安徽制造” 直通亚欧大陆桥和走向 21 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的产品生产加工与供应基地。 使之成为长 三角城市群向中部地区拓展和辐射带动周边内陆省 份发展的新的区域增长极。 江淮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为, 以合肥为中心, 以蚌 埠 、芜 湖 、安 庆 、阜 阳 为 副 中 心 ,以 淮 北— — — 蚌 埠— — — 淮 南— ——合 肥— ——安 庆 、阜 阳— ——六 安— ——合 肥— ——芜 湖— — — 宣 城 两 个 在 合 肥 相 交 的 经 济 发 展 轴 为 骨 架 , 以 合肥经济圈为核心区, 以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为 两翼,以水、铁、公、空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为支撑, 以沿江沿路沿河的城市和小城镇为网络节点, 通过发 挥“圈带聚合”效应,形成网络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3.江淮城市群的建设途径与功能发挥 在打造江淮城市群过程中应遵循区域经济的发 展规律。 一是推进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沿江城 市跨江发展,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二是推进阜阳、 淮北、淮南、蚌埠等沿河靠路城市沿河沿路发展,形成 新的经济增长带; 三是推进合肥等靠湖城市环湖发 展,形成新的生态经济圈;四是推进有关相邻的城市 联动发展,形成新的城市组团。 如宿州与淮北城市组 团、蚌埠与淮南城市组团、芜湖与马鞍山城市组团、安 庆与池州、铜陵的城市组团等;五是加强城市之间的 分工合作,在主体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发展、地域文化 挖掘、空间建设布局、城市建筑风格等方面应突出个 性特色。 六是要借鉴和推广合肥经济圈的合作模式, 继续深入密切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形成以点连线、 以线结网、以网撑面的江淮城市经济网络。 同时,为了发挥安徽新的区域增长极在整个长江 经济带发展格局中的功能作用,安徽在加快自身转型 发展的同时,应借助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这个战略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政策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科技交流、区域金融合作、商贸物 流发展等方面,积极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的互 联互通建设,特别是在建设长江经济带及其实现与丝 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对 接方面,要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省市的分工与合作,形成覆盖整个长江流域的制度化 的区域分工合作长效机制。
安庆的发展定位和趋势
安庆的发展定位和趋势
安庆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东部。
根据安庆市发展规划,安庆的发展定位是以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在发展趋势方面,安庆将继续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安庆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
2. 生态环境保护:安庆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安庆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外连接和运输能力。
4. 教育和人才培养:安庆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总体来说,安庆的发展定位是以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安庆将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的目标。
同时,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2.05•【字号】皖发改高技〔2024〕83号•【施行日期】2024.0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省有关单位,各市发展改革委: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2月5日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先导区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未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为目标,构建创新资源持续汇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产业生态迭代完善、产业成果不断涌现的未来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为规范管理和有效服务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按照需求导向、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跨界融合的原则,以未来技术突破和数字化改革催生新动能,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条,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内容旨在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
全面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内容。
首先,安徽省提出了“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加
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加快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安徽省提出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行动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建设美丽安徽。
第三,安徽省提出了“区域协调、城乡一体”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强城市功能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安徽省提出了“人才强省”行动计划。
该计划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推进人才流动和合作,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打造人才高地,为安徽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最后,安徽省提出了“全面依法、良政清廉”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深化
司法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法治安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以上是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内容简介,通过实施这些行动计划,安徽省将
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设现代化、美丽、富裕的新安徽。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附件3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排水防涝、污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是城市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总结“十三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形势,阐明“十四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指导未来五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
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十三五”建设成就“十三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一尊重五统筹”为遵循,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以“四创一建”为抓手,以增强城市承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重点,先后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提升行动、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园林绿化提升行动,以及城镇“两治三改”三年专项行动等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持续向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225亿元,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污水集中处理率、燃气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城市道路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4.29平方米,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7.05%。
国家对安徽的发展趋势
国家对安徽的发展趋势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安徽在近年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国家在安徽省的发展方面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鼓励安徽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提升整个中部地区的竞争力。
2.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国家支持安徽推动工业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实施“三去一降一补”计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3. 发展特色产业:国家支持安徽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鼓励安徽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5. 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国家倡导安徽发展物流业,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枢纽,将安徽打造成为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
6.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倡导安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
保护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安徽省开放型经济规划实施方案
安徽省开放型经济规划实施方案一、引言安徽省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对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全面制定了开放型经济规划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深化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升安徽省在全国的竞争力。
本文将围绕该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分析1.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安徽省地处中国中东部地区,东临长江,西接河南,北邻山东,南接江苏、浙江。
该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2. 国家开放型经济政策的支持国家多次提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为各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安徽省积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建设。
三、目标设定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以下目标:1.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到2025年,引进外资总额达到X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X%。
2. 外贸规模扩大: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X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X%。
3. 产业结构优化: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X%,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X%。
4. 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2025年,安徽省的对外开放水平综合指数排名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前列。
四、重点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徽省将重点开展以下任务:1. 完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升办事效率。
2. 拓展外贸市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宽国际市场拓展渠道,提高安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引进外资项目:积极吸引外资,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4. 培育外贸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外贸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安徽省的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品牌影响力。
5.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对外专家的引进力度,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国际化。
五、实施保障1.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加大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
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安徽省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中部省份,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实施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发展规划,安徽省政府提出了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以此来提升安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安徽省将在教育、科技和创新政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产业转型升级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与外部市场的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三、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安徽省将通过实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城市现代化行动计划城市现代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安徽省将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镇化水平。
五、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徽省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以上是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通过实施这些行动计划,安徽省将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城市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这些计划也将为安徽省的实力提升、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为全省人民的生活改善和福祉增加做出积极贡献。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
安徽省的十三五规划是指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安徽省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在经济方面,安徽省的十三五规划着重发展现代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中,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安徽省将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着力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在社会领域,安徽省将继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发展普惠性社会事业。
其中,重点关注教育、医疗、养老、光热水等民生领域的改善,提高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各项福利待遇。
此外,安徽省将打造宜居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保护。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建。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最后,安徽省还将积极推进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农村道路改造等工作,打造安居乐业的农村环境。
总结起来,安徽省的十三五规划旨在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农村建设。
通过各项工作的推进,安徽省将逐步变成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
安庆规划最新规划方案
安庆规划最新规划方案引言安庆市作为中国安徽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安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安庆市政府制定了最新的规划方案。
本文将对安庆最新规划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一、城市发展规划1.1 城市总体定位安庆市政府制定的最新规划方案明确了安庆的总体定位:打造成为宜居城市、宜业城市和宜游城市。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安庆将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城市。
1.2 城市规模布局根据最新规划方案,安庆市将实施人口控制政策,力争到2025年城市人口控制在150万人左右。
同时,城市布局也将进行调整,主城区将适度扩大,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中心,各县区将加强联系与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1.3 交通规划安庆市将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和对外交通联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规划中提出了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的目标,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
二、经济发展规划2.1 产业结构调整最新规划方案提出了推动安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安庆市的经济将进一步提升。
2.2 商贸服务业发展安庆市将以服务业发展为主导,建设现代商贸业体系,提升商业中心功能。
通过优化商贸业布局和拓展市场空间,安庆市将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商贸中心,并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3 农业现代化最新规划方案提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安庆市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
三、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规划3.1 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方案明确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
通过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安庆市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奋力跨越赶超、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预计“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美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300亿元,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
财政收入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5.5:40。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领先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合肥市发展战略规划PPT
10
六、空间发展战略
• 1、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了适应“大合肥”发展的需,规划进一步扩大合肥 市区,范围同原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由596平方公里扩大为 1672.5平方公里。市区扩大随即带来与现有行政区划的矛盾,建议进一 步调整行政区划:肥东、肥西两县改县设区,长丰县南北过长,分而治 之,将双墩镇设区由合肥直管。
(3)教育产业化――经济腾飞的翅膀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 一,要采取得力措施把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占领 安徽教育市场,辐射全国和周边省份教育市场,把教育产业发展成推动合肥 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通过教育产业的大发展为合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4)新型服务业――现代化城市的灵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已经 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应该把房地 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
• 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后者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竞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合肥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 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力 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的格局,产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期望到2005 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工业增加 值的比重超过20%。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2.20
•【字号】皖政〔2021〕16号
•【施行日期】2021.0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纲要》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增强执行《纲要》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级政府要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作为工作重点,认真分解落实,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规划实施的衔接与协调。
省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向省政府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奋发作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0日。
安徽一大目标五大任务
安徽一大目标五大任务安徽一大目标五大任务安徽省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大省之一。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安徽省制定了一大目标和五大任务,旨在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大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提出了五大任务:第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将加大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水平。
第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安徽省将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平台。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研发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安徽省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交通、水利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深化改革开放。
安徽省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优化要素配置,加快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经济发展效能。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第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安徽省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加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模式,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通过实施以上五大任务,安徽省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这也将为全国经济做出积极贡献,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
作为安徽省的居民,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配合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做好个人岗位上的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安徽一大目标贡献力量。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奋斗,才能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安徽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强省、人民幸福之省!。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最终印刷稿)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二月目录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10)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14)第三章指导思想 (14)第四章发展目标 (16)第二篇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9)第五章积极扩大有效投入 (19)第一节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 (19)第二节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20)第六章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0)第一节积极开拓消费市场 (20)第二节改善消费环境 (21)第三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1)第七章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 (21)第一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1)第二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24)第三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4)第四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26)第五节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27)第六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27)第七节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27)第八章促进服务业大发展 (28)第一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8)第二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30)第三节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 (31)第九章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32)第一节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2)第二节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35)第三节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36)第四节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38)第四篇推进“三农”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9)第十章发展现代农业 (39)第一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9)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 (40)第三节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0)第十一章加快新农村建设 (42)第一节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化 (42)第二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3)第三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43)第十二章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44)第一节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和管理制度 (44)第二节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45)第三节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5)第五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6)第十三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46)第一节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46)第二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49)第三节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50)第四节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50)第十四章统筹区域发展 (50)第一节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 (50)第二节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 (52)第三节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53)第四节促进皖南皖西地区加快发展 (54)第五节推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55)第六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55)第六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安徽 (57)第十五章加快推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57)第一节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57)第二节加快建设创新载体 (58)第三节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58)第四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9)第十六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1)第一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1)第二节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61)第三节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 (61)第四节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 (62)第五节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 (62)第六节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63)第十七章加快建设人才强省 (65)第七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67)第十八章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67)第一节节约能源资源 (67)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8)第十九章加强环境保护 (69)第一节加强污染防治 (69)第二节完善环境保护机制 (70)第三节保护自然生态 (70)第二十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72)第八篇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72)第二十一章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72)第一节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72)第二节多渠道扩大就业 (73)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4)第四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75)第五节加强人口工作 (75)第六节积极发展养老事业 (76)第七节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 (76)第二十二章大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77)第一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77)第二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 (77)第三节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77)第四节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78)第五节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78)第九篇着力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区域软实力 (81)第二十三章提升全省人民文明素质 (81)第二十四章加快文化改革创新 (82)第二十五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83)第一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83)第二节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83)第十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85)第二十六章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85)第一节行政管理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85)第二节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86)第三节财税体制改革 (87)第四节资源要素价格改革 (87)第五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88)第二十七章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88)第一节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88)第二节深化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发展分工合作 (89)第三节优化贸易结构 (90)第四节加快“走出去”步伐 (90)第十一篇坚持依法治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91)第二十八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91)第二十九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91)第三十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92)第十二篇保障规划实施 (92)第三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92)第一节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92)第二节强化政策统筹协调 (93)第三节完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93)第四节加强监测评估 (93)第三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94)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芜湖一、总体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和职能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城市主要职能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2、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
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
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
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
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1)人口规模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
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二、区域协调措施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
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2、打造芜马都市圈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
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三、市域城镇体系1、规划思路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
2、空间结构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展次轴。
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
3、副城职能与规模(1)无城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
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
(2)湾沚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3)繁阳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
(4)籍山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4、产业布局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
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
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级的大产业。
蚌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3)适度极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区的优势地位;(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北。
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
(1)立足优势: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2)凸显创新:利用创新优势建设皖北新兴产业高地;(3)增速提质: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3、空间圈层与集聚拓展战略。
(1)产业园区化与集群化: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园区;(2)设施城乡网络化集聚:通过设施的服务能力集聚引导产业和人口的集聚;(3)区域统筹:加强区域统筹,尤其是中心城区与怀远、凤阳的统筹发展;(4)区域协调:东融沪宁、南联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苏北。
4、新型城镇化战略。
(1)科技创新:彰显科技教育优势,建设智慧城市;(2)低碳示范:建设低碳示范区,打响蚌埠“低碳城市”新名片;(3)彰显山水:保护重要生态区域,凸显蚌埠山水园林城市格局;(4)弘扬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设沿淮文化名城。
马鞍山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1.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为: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范围,约340平方千米。
2.中心城区范围为:西到长江,南到当涂县界,东至东部山体,北到省界的区域,总面积195.3平方千米。
城市性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滨江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1. 现状人口78万人;2. 2020年为106万人;3. 远景2050年为180—200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马鞍山市城市(不含当涂县城)现状建成区用地面积82.5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106.0平方米。
2.建设用地控制在110.0平方千米,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3.8平方米左右。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发展,适当向南发展。
城镇经济分区规划形成沿江经济区、丹--博经济区、大公圩经济区3个城镇经济区。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结构构建“1+2+6” 中心城—副城—中心镇的三级城镇等级体系。
1个中心城,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106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110平方千米。
2个副城:姑孰,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14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14.5平方千米;博望,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约为20平方千米。
6个中心镇:向山、太白、石桥、黄池、年陡、江心,共22万人左右,建设用地为22平方千米左右。
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在马鞍山当涂太白、年陡镇境内规划15平方千米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淮北1.发展目标近期GDP年均增长16%以上,2010年末全市GDP达到450亿元(按当年价计,以下同),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5:60:35,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经济效益良好,高新技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地区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地位基本形成,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远期GDP年均增长10%以上,2020年全市GDP达到1500亿元,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3:52:4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
2.发展战略通道利用战略: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地缘优势产业,发挥区域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集聚效益。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外向拓展、区间联合、市域整合等手段,整合内外市场,塑造城市整体形象,与徐州、宿州等城市开展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协作。
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环境优先”的思想,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机制。
有选择的提高技术和环境的准入限制,以提高产业层次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安庆城市性质为: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基地,综合交通枢纽,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商贸物流中心,安徽省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安徽省以石化、轻纺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宜居城市、文化名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制造业基地、旅游胜地。
安庆市域规划总人口规模:2015年为656万人左右,2020年为675万人左右,2030年为710万人左右。
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为52%,2020年为58%,2030年为7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分为5级:市域中心城市,1个(安庆中心城区);市域次中心城市,3个(桐城、潜山、宿松);县域中心城市,5个(怀宁、枞阳、望江、太湖、岳西);中心镇25个;一般镇42个。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从分散型向点轴集中网络型转化,呈“一圈两带一轴”的布局。
“一圈”,即安庆中心城区与枞阳、怀宁县城及周边海口、月山、茶岭等城镇共同组成圈状的安庆中心都市区。
“两带”,即依托长江水运和规划的江北高速公路形成沿江城镇发展带;沿沪渝高速、合九铁路的山前平原城镇发展带。
“一轴”,即安庆沿206国道和318国道纵向延伸的至怀宁、潜山、岳西的“安怀潜岳”城镇发展轴。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由“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国道、省道构成区域的快速公路交通系统,连接各县(市)城区的公路建设,提升道路等级,加强国道和连接各中心镇的一级公路建设,尤其是加强各发展轴线的通道建设。
区域过江通道规划12处公路跨江通道和1处铁路跨江通道。
宿州1、城市发展目标与区域谋发展,与区域共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将宿州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宜创业与居住的区域中心城市。
2、城市发展策略(1)产业集群——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