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
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
安徽召开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座谈会5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在肥召开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座谈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共识,理清思路,完善举措,努力保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好势头。
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分别发表重要讲话。
省领导杨多良、赵树丛、詹夏来、胡连松、郭万清、刘光复出席会议。
王金山指出,要倍加珍惜当前皖北地区加速发展大好局面,进一步坚定奋力崛起的信心。
这几年是皖北地区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整体经济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们在支持皖北发展上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举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当前皖北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有利条件和机遇,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将日益凸显,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皖北一定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王金山强调,必须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大任务,进一步把握振兴皖北的主攻方向。
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煤电产业竞争力,培育壮大食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延伸资源、超越资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
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强化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同时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村容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产业准入门槛,抓好淮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王金山强调,必须牢牢抓住优化发展环境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皖北增长的内生动力。
要以更大的决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治淮工程、交通路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皖北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有个大的改观。
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第一篇: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浅谈皖北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皖北地区农业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农业经营观念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较慢。
成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经济盆地,限制着皖北经济的腾飞。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施及安徽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皖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广泛关注,一些相关的农业经济扶持政策及优惠措施也开始实施。
本文将对皖北经济现状及相关政策进行阐述,讨论问题并提出对策,最后做出发展展望。
关键词:皖北;农业经济;发展正文:皖北地区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
其是中原黄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
在安徽省占有较大部分的自然资源,然而其农业经济却相对落后。
该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历史上曾是中原经济区和江淮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农业一直是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不仅近代以前如此,就是现当代依然不能改变这种经济结构。
当前的产业结构不仅与在全国就已经落后的安徽全省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更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相差甚远。
大力着手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对皖北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略作探讨,并提出一些我的见解。
一皖北地区农业经济现状及制约因素1.农业在三产中比例较大,农用资金缺乏,农民收入低皖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50%,人均耕地面积为全省的1.16倍。
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均占有较高的比例,农业人口比例更是高达8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
我的家乡亳州更是在皖北六市的平均线以下,与皖中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人均收入低得状况下,很显然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北部的地区,包括六安、池州、宣城等地。
作为中国的内陆地区,皖北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相对落后,且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推动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皖北地区的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滞后:皖北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
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2.交通设施不完善:与其他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道路网络不发达,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交流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3.资源条件较好: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4.农村发展不均衡: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扶贫措施。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持续滞后,存在较大的贫困问题。
二、推动皖北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1.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投资力度,支持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引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
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皖北地区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服务企业落地,引导当地企业转型升级。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皖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地区的互联互通能力。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发展内陆河、水运等水路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地区之间的联系,还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扶贫工作:针对皖北地区农村存在的发展不均衡和贫困问题,政府应加强农村扶贫工作。
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以及政策建议高翔【摘要】指出了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安徽省内其他经济板块和周边省外地区的现状,并以区域经济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即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发育不完善、行政区划中的不合理因素及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振兴皖北地区经济的区域发展政策建议.【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2)001【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皖北地区;区域发展;经济区;政策建议【作者】高翔【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皖北地区在本文中指的是安徽省沿淮和淮河以北的狭义皖北地区①,包括蚌埠市、淮南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和淮北市[1]。
主要概况见表1、表2。
表1 皖北地区各地级市概况数据来源: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2011年安徽省和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 GDP/亿元人均GDP/元蚌埠市2741 211.4 554.9 26249 5952 316.4 780.24 22660淮南市 2596 233.4 709.5 30398阜阳市 9775 760.0 853.2 11226亳州市8374 485.1 626.65 12918宿州市 9787 535.3 802.4 14990淮北市表2 皖北、皖中和皖南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数据来源: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2011年安徽省和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住人口数/万人口比 GDP/亿元 GDP比人均GDP/元5950.1 100% 15110.3 100% 22020 2541.6 42.71% 4326.9 28.6% 17024皖中 2443.4 41.07% 5978.9 39.6% 24469皖南 965.1 16.22% 4804.5 31.8% 49782安徽省皖北从上表可以看出,皖北地区人口众多,但是经济总量偏小,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28.6%)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占全省比例(42.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明显低于皖中和皖南地区。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人口与产业
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 力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一 定的产业基础,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背景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皖北地区经济 发展的政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 了有力保障。
区域合作
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 进,皖北地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 高产业附加值,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 的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
皖北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发展新能源、新材 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
促进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 链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皖北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 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城乡发展不平衡
皖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对农 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人才流失严重
皖北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导 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 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对策建议与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皖北地区概述
01
02
03
地理位置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 ,包括淮北、亳州、宿州 、蚌埠、阜阳和淮南六个 地市。
自然条件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
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修改版
皖北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修改版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北部,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屏障。
对于该地区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可以评估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为地方政府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一、优势:1.地理位置优势:皖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交通便利,周边地区有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合肥和徐州。
这为皖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广阔的市场。
2.资源丰富: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铁、铜、金、银、铝等矿产资源。
此外,地区内还有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3.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皖北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钢铁、化工、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
在新兴产业方面,皖北地区的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较为可观的发展。
4.生态环境优美:皖北地区地理环境优美,有若干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这为皖北地区的生态旅游和休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劣势:1.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与安徽省其他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这导致其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相对较弱。
2.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皖北地区拥有较为充足的农田资源,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方式陈旧,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些都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
3.缺乏创新能力:尽管皖北地区在一些传统产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限制了该地区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
4.环境污染严重:由于长期以来对环保意识的忽视,皖北地区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机会: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皖北地区可以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
2.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皖北地区可以抓住机遇,发展电子信息、光伏、风能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研究展望
加强政策支持
深化区域合作
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创新能力
政府应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政策支 持力度,特别是在产业升级、基 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 予更多的倾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推动区 域协同发展。例如,加强与长三 角地区的联系,推动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 发展水平。
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县城和中心镇的经济 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鼓 励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本土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 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皖北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例如,利用 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 旅游业,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 展的质量和效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3
意义
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 对策,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 高质量发展
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调研、访谈等方 法,了解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VS
内容概述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 状及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 对策建议
02
02
引进外资
皖北地区引进外资规模较小,外资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
《安徽皖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安徽皖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 安徽皖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 • 安徽皖北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的比较分析 • 安徽皖北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及展望 • 结论和建议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背景
1
安徽皖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受到广泛关 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皖北地区的创 新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科技人才缺 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03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安 徽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加大 ,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安徽皖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要点一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放和竞争的 加剧,安徽皖北地区面临着激烈的市 场竞争。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安徽皖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 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中高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 和公共服务等措施,使人民群众的 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使安徽 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 改善。
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使安徽皖北 地区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报告指出,皖北地区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安徽省委省政府 工作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为动力,以深化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升级、 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对策建议
报告从多个角度提出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进城 乡一体化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正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2008年11月7日)亳州、宿州、阜阳三市(包括所辖17个县、市、区)以及沿淮的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六县(以下简称三市六县),人口多、基础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最为艰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进程,现就加快三市六县发展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从2008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对皖北三市及以上23个县(市、区)每年各补助1000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
三市六县工业园区要突出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品牌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加大对三市六县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向三市六县倾斜。
2、加强产业项目扶持。
在输电通道、水资源等外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省内电源点项目主要在皖北布局,优先向三市倾斜。
凡在三市境内新增的从事煤炭开发单位,都要在当地设立独立的法人实体。
从2009年起到2012年,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0%以上用于三市六县,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支持三市六县农业普化发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支持亳州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
支持产粮产油大县建设,加大奖励力度。
3、不断改进国土资源管理。
国家对安徽的发展趋势
国家对安徽的发展趋势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安徽在近年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国家在安徽省的发展方面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鼓励安徽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提升整个中部地区的竞争力。
2.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国家支持安徽推动工业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实施“三去一降一补”计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3. 发展特色产业:国家支持安徽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
4.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鼓励安徽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5. 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国家倡导安徽发展物流业,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枢纽,将安徽打造成为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
6.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倡导安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
保护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01•【字号】皖发[2006]15号•【施行日期】2006.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皖发〔2006〕15号2006年8月1日)自200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以来,皖北及沿淮地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增长加快,发展后劲增强,后发优势显现,但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省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进一步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1.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要求,以加大皖北及沿淮地区开发开放力度、促进全省快速发展为总目标,以“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为龙头,以大基地、大项目、大投资和加速重化工业发展为抓手,积极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区战略,全面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优先发展能源经济、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2.主要原则: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坚持区域统筹、分类指导和效率优先,推动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亳州、宿州、阜阳及寿县、霍邱等沿淮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外部支持为辅,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认真实施《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3.《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指导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推动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崛起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而奋斗
孙云飞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推动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崛起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而奋斗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共产党六安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六安加速跨越崛起进程中召开的一次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的大会,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而努力奋斗!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六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六年的工作2005年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二届市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完成了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夺取了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推动六安迈上了跨越崛起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2010年达到676.1亿元,是2004年的2.4倍,总量由全省第十位跃升第七位;人均生产总值由4499元增加到12047元。
2010年完成财政收入68.6亿元,是2004年的4.3倍。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3%,2010年达到246.7亿元,亿元企业由2004年的25个增加到2010年的192个。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总产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霍邱县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寿县第五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9亿元,是2004年的2.8倍。
二三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71.3%上升为2010年的76.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全面启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省级开发区由8家增加到12家,建成区面积由13.5平方公里增加到77.8平方公里,6年累计招商到位内资915亿元、外资6亿美元。
六安开发区综合实力由2005年的全省市属省级开发区第十五位跃升2010年的第七位,市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完成规划评审、率先启动基础建设。
安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2020
安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2020安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位于华东地区,东临江苏,南接浙江,西北部与河南相接,北部与山东接壤。
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安徽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安徽省经济实力逐渐增强,GDP持续增长。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安徽省GDP总量达到2.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8%。
安徽省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
2.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安徽省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合肥、芜湖、蚌埠等一线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成为安徽省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安徽省的县级市和乡镇经济也在逐渐壮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缓解。
3. 产业结构调整安徽省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重工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这有助于提高全省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人口流动和城乡差距缩小近年来,安徽省的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显著。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促进了安徽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未来趋势分析1. 创新驱动发展未来,安徽省将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投入,推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全省经济创新能力。
2.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安徽省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省市乃至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安徽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吸引外资,推动对外开放。
这将促进安徽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绿色发展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安徽省将加大绿色发展的力度。
通过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生态环保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 发展现代农业安徽省将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效益。
2020年一季度淮北市经济运行情况解读
2020年一季度淮北市经济运行情况解读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1季度我市实现生产总值232.4亿元,同比下降4.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7亿元,同比下降9.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4.9亿元,同比下降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8亿元,同比下降1.1%。
全市经济运行平稳,多数指标好于全省。
一、农业生产受疫情影响下降。
一季度,由于受前期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我市农业生产出现下降,全市肉类产量下降18.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0.7%。
二、工业经济降幅收窄。
3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降幅较1-2月份收窄4.5个百分点;1-3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9%,全省第11位,降幅与1-2月持平。
三、固定资产投资好于全省。
1-3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5%,降幅比1-2月份收窄9.3个百分点,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全省第4位。
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6%,全省第1位,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76.9%,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51.3%,全省第2位。
四、消费市场明显好转。
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2亿元,同比下降11.5 %,降幅比全省少0.4个百分点,全省第9位、皖北六市第3位。
其中,全市累计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6.4亿元,同比下降10.1%,降幅较1-2月收窄7.3个百分点,3月份当月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0.2亿元,同比增长4.7%,较2月份提升54.2个百分点。
五、外贸进出口逐渐恢复。
1-3月份,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057万美元,同比下降12.7%,较1-2月份收窄19.2个百分点,全省第9位,较1-2月份上升3位。
其中,出口额15455万美元,同比下降13.3%;进口额1602万美元,同比下降6.9%。
六、财政收支位次前移。
1-3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收入39.2亿元,同比下降9.7%,全省第6位,较1-2月份上升4位;财政支出44.7亿元,同比下降9.2%,全省第8位,较1-2月份上升6位。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张明明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30%。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皖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比较明显,这将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皖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建立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皖江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一、皖北地区概况(一)皖北地区地理概况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发展滞后1、从发展速度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慢于全省。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皖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而与之对应的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
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65.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
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
2、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综合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一,财政收入相对水平下降。
近年来,皖北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29.6%下降到2010年的24.1%。
其二,企业效益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蚌埠市(133.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88)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都在100以下。
其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少。
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童琦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郡县治, 天下安”, 科学分析当前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主要现状一发展滞后.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相反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共有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0%以上.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皖北只有沿淮的凤台县,大部分县级财政运转困难.在经济投入看,皖北地区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大.虽然,皖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有所增加,但相对于皖北地区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产业结构层次,亟待增强的发展后劲,以及亟待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其投资力度不够、能力不强、规模偏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二优势明显.一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皖北地区的一些县区拥有煤、磷、铁、铜等矿产资源,尤以煤最为丰富.据有关资料,皖北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为华东之首.霍邱的铁矿资源华东第一,全国第五.在资源短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为皖北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和肉类生产基地,一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以粮食产量为例,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10年为68%,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皖北地区煤炭、钢铁、电力、药材、烟草、酿酒等行业在全省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省里支持皖北发展和“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带动了该区原材料、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四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存在问题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农业结构低级化.种植业仍占主体, 201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低,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或经过初加工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很小.二是工业结构传统化.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偏高,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增加值比重偏低.“药切成片,粮磨成面”、“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第三产业初级化.大部分县区生活性服务业档次低,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晚.2、内在经济活力不足.皖北地区县城创业氛围不浓,发展动力不强,内在活力不足,集中表现在反映人民群众创业总体水平的非公经济发展滞后.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皖北地区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投资总额较少.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县域工业中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尤其今年以来受物价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慢.3、生产要素制约明显.一是资金缺乏.皖北地区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本地资金被大量抽走,资金向优势地区和行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二是随着国家加大对代款、土地等调控,皖北发展面临土地、劳力趋紧的挑战.三是水资源短缺.全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皖北三市不足1000立方,而发展具有皖北资源优势却又是耗水量大的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水资源严重短缺.4、政策效应有待加强.一是随着新形势发展,出台的政策已不能满足皖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财政、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二是部分政策对皖北地区尤其县一级缺乏分类指导标准.三是皖北县域财力不足,对需要配套的资金普遍难以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四是政策部分过于原则,没有细化为相关部门的操作性文件,在具体实施中难以完全到位.5、外部资本流入受阻.从省内看,沿江城市带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强势吸纳区.2010年皖北三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620亿元,不及芜湖一市利用省外资的总量.从省外看,邻近的苏北地区对皖北产业承接形成强烈阻遏,沿江城市带和苏北正对皖北形成合围之势,“屏障”和“过滤”效应日渐明显.三、推进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根据这次研讨班的学习和思考,参照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我认为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在皖北县域经济中,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上不能强求一致,关键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霍邱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坚持“以资源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当前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三大产业:一是启动千亿元钢铁产业.今年底力争达到百亿元产值,随着铁矿采选企业全面达产达效和一批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钢铁产业产值500亿元目标.二是依托雨润集团新上深加工项目和劲宇营养米、享禾米乳及蛋白饮料生产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确保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三是做大柳编产业.对柳编产业进行深度谋划,充分扩张发展空间,带动就业,增加出口.2、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生产的建设项目.同时要注意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霍邱县在“十二五”时期注重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是推进大招商,实行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严格兑现奖惩,成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今年上半年实现境内引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工业引资41亿元.二是做强大企业.实行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一线调研指导,一线帮助解决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年底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90家,其中亿元企业46家、10亿元企业6家、50亿元企业1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20家.三是多争大项目.调整充实12个项目谋划小组,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和沿淮三市七县发展的21号和16号文件任务逐项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四是建好大平台.深入开展园区建设竞赛年活动,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补, “三区两园”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3、以转移农村劳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把农民问题解决了.皖北地区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组织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经济生活来源.“治本”就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挥小城镇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霍邱县近年来坚持做大城镇规模,完成城区规划修编,到2030年把县城规划建设为50平方公里、50万人的新兴城市,远景目标为10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现代化新城,实现20%人在农村,30%在集镇,50%在县城.4、以加大扶持为重点,配套相关政策,有效开展结对合作.省委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皖北县区的扶持力度.一要制定加快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和重点,着力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完善皖北地区城镇体系.二要进一步支持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考虑到皖北市县工业园区起步晚、扩张快以及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省对市县工业园区的补助规模.对于在皖北地区落户的重点工业项目,省里可考虑统筹调配土地、环境容量指标予以支持.三要突出支持金融业的发展.四要加强结对合作工作.进一步拓展市与县结对合作的领域,借鉴安徽与央企对接的经验,探索结对合作的模式.五是支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一方面要加强县域各类教育,发展义务教育,扩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推进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民生工程建设,对财力较弱的县区给予一定补助.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皖北的滞后发展趋势
皖北的滞后发展趋势
近年来,皖北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以下趋势:
1. 经济发展滞后:相比于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省份,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工业和农业为主,缺乏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撑。
因此,总体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皖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基础教育和医疗设施相对不完善。
这对于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动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教育和科技水平较低:皖北地区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高等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数量较少。
这限制了当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4. 人口净流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皖北地区长期存在人口净流出现象。
年轻人普遍倾向于向外地发展,导致地区人口结构老龄化,人才流失严重。
面对滞后发展的趋势,皖北地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皖北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培育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加强教育和科技建设: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4.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与沿海地区和发达省份展开合作,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与交流。
综上所述,皖北地区的滞后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教育和科技建设以及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来改变。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皖北地区是安徽省北部的地理区域,包括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和亳州市。
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一、经济发展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目前,皖北地区主要依赖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如钢铁、建材等行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对环境污染较大,且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的问题。
2.农村经济面临困境: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产业结构落后,农村人口流失较为严重。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相较于发达地区,皖北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缺乏高科技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二、对策建议1.转变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加强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产业发展能力。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育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4.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交通建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水平。
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保障措施1.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引导和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2.强化教育培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北部的地区,包括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和池州市。
作为安徽省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北地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本文将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皖北地区的发展现状需要进行分析。
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腹地,交通发达,便利市场开展。
该地区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以及良好的农业基础。
在经济发展方面,皖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导,如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同时也有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皖北地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重工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
而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皖北地区需要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该地区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重工业的发展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
皖北地区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为了促进皖北地区的发展,我们需要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皖北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通过引导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
应注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保护好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第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水资源利用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加强文化教育建设。
加大对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和创造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需要关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童琦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
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和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三分之壹。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科学分析当前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于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壹、主要现状(壹)发展滞后。
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相反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
皖北地区共有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0%之上。
从经济效益见,皖北地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皖北只有沿淮的凤台县,大部分县级财政运转困难。
于经济投入见,皖北地区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大。
虽然,皖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有所增加,但相对于皖北地区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产业结构层次,亟待增强的发展后劲,以及亟待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其投资力度不够、能力不强、规模偏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二)优势明显。
壹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
皖北地区的壹些县区拥有煤、磷、铁、铜等矿产资源,尤以煤最为丰富。
据有关资料,皖北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为华东之首。
霍邱的铁矿资源华东第壹,全国第五。
于资源短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为皖北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
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和肉类生产基地,壹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
以粮食产量为例,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10年为68%,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三是产业优势日趋明显。
皖北地区煤炭、钢铁、电力、药材、烟草、酿酒等行业于全省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省里支持皖北发展和“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带动了该区原材料、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四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存于问题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壹是农业结构低级化。
种植业仍占主体,201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0%之上;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低,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或经过初加工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很小。
二是工业结构传统化。
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偏高,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增加值比重偏低。
“药切成片,粮磨成面”、“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是第三产业初级化。
大部分县区生活性服务业档次低,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晚。
2、内于经济活力不足。
皖北地区县城创业氛围不浓,发展动力不强,内于活力不足,集中表当下反映人民群众创业总体水平的非公经济发展滞后。
壹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
皖北地区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投资总额较少。
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
目前县域工业中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
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尤其今年以来受物价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慢。
3、生产要素制约明显。
壹是资金缺乏。
皖北地区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本地资金被大量抽走,资金向优势地区和行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是随着国家加大对代款、土地等调控,皖北发展面临土地、劳力趋紧的挑战。
三是水资源短缺。
全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皖北三市不足1000立方,而发展具有皖北资源优势却又是耗水量大的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水资源严重短缺。
4、政策效应有待加强。
壹是随着新形势发展,出台的政策已不能满足皖北进壹步发展的需要,财政、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有进壹步拓展的空间。
二是部分政策对皖北地区尤其县壹级缺乏分类指导标准。
三是皖北县域财力不足,对需要配套的资金普遍难以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四是政策部分过于原则,没有细化为关联部门的操作性文件,于具体实施中难以完全到位。
5、外部资本流入受阻。
从省内见,沿江城市带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强势吸纳区。
2010年皖北三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620亿元,不及芜湖壹市利用省外资的总量。
从省外见,邻近的苏北地区对皖北产业承接形成强烈阻遏,沿江城市带和苏北正对皖北形成合围之势,“屏障”和“过滤”效应日渐明显。
三、推进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根据这次研讨班的学习和思考,参照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我认为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
于皖北县域经济中,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于经济发展上不能强求壹致,关键要立足国际国内俩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于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于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壹县壹业、壹乡壹品,坚持壹业为主,多元互补。
霍邱县于发展县域经济中坚持“以资源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当前壹个时期,重点抓好三大产业:壹是启动千亿元钢铁产业。
今年底力争达到百亿元产值,随着铁矿采选企业全面达产达效和壹批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钢铁产业产值500亿元目标。
二是依托雨润集团新上深加工项目和劲宇营养米、享禾米乳及蛋白饮料生产等项目,进壹步延伸产业链,确保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三是做大柳编产业。
对柳编产业进行深度谋划,充分扩张发展空间,带动就业,增加出口。
2、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
资金是制约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
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生产的建设项目。
同时要注意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力求走出壹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霍邱县于“十二五”时期注重外向型经济发展。
壹是推进大招商,实行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严格兑现奖惩,成功引进壹批大项目好项目。
今年上半年实现境内引资41.5亿元,同比增长111.4%,其中工业引资41亿元。
二是做强大企业。
实行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壹线调研指导,壹线帮助解决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年底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90家,其中亿元企业46家、10亿元企业6家、50亿元企业1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20家。
三是多争大项目。
调整充实12个项目谋划小组,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和沿淮三市七县发展的21号和16号文件任务逐项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是建好大平台。
深入开展园区建设竞赛年活动,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补,“三区俩园”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km。
3、以转移农村劳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把农民问题解决了。
皖北地区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
“治标”就是组织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经济生活来源。
“治本”就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规划和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和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挥小城镇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
霍邱县近年来坚持做大城镇规模,完成城区规划修编,到2030年把县城规划建设为50平方km、50万人的新兴城市,远景目标为100平方km、100万人的现代化新城,实现20%人于农村,30%于集镇,50%于县城。
4、以加大扶持为重点,配套关联政策,有效开展结对合作。
省委省政府要进壹步加大对皖北县区的扶持力度。
壹要制定加快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和重点,着力培育壹批中小城市,完善皖北地区城镇体系。
二要进壹步支持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考虑到皖北市县工业园区起步晚、扩张快以及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应于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省对市县工业园区的补助规模。
对于于皖北地区落户的重点工业项目,省里可考虑统筹调配土地、环境容量指标予以支持。
三要突出支持金融业的发展。
四要加强结对合作工作。
进壹步拓展市和县结对合作的领域,借鉴安徽和央企对接的经验,探索结对合作的模式。
五是支持办好壹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
壹方面要加强县域各类教育,发展义务教育,扩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强和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推进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
另壹方面要加大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民生工程建设,对财力较弱的县区给予壹定补助。
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