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
黄酮化合物的名词解释

黄酮化合物的名词解释黄酮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学物质,属于天然的次生代谢产物。
它们在植物中起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诸多益处。
黄酮化合物是一类以苯和异戊二烯骨架为基础的天然产物,其分子中通常含有一个或多个连在一起的苯环结构。
这类化合物通常呈现出亮丽的黄色、红色或蓝色,因此得名为“黄酮”。
黄酮化合物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途径极为复杂,众多酶参与其中,从而赋予了它们丰富的结构和多样性。
黄酮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由芽、叶、果实、根等部位合成,并且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植物种类中。
黄酮化合物在植物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在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会合成大量的黄酮化合物来应对环境压力。
这些黄酮化合物能够通过中和自由基、抑制氧化酶活性等方式,保护植物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维护植物的生长和生存。
另外,黄酮化合物还具有植物色素的功能,赋予植物花朵和果实艳丽的颜色。
这一特性不仅使植物更具吸引力,也有利于吸引传粉媒介,促进植物的繁殖。
黄酮化合物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
大量的研究表明,摄入富含黄酮化合物的食物可以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
黄酮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调节血糖水平等。
蔬菜、水果、谷类、豆类等植物性食物是黄酮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常见的富含黄酮化合物的食物包括大豆、茶叶、水果(如柑橘、葡萄、苹果等)、坚果等。
为了更好地从食物中摄入黄酮化合物,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食用这些富含黄酮化合物的食物。
尽管黄酮化合物对健康有益,但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该注意适度。
过量摄入某些黄酮化合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问题。
因此,合理搭配食物,保持均衡饮食是十分重要的。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黄酮化合物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科学家们通过对黄酮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已经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功能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不仅可以作为药物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等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

关事成 201017140193
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银杏叶黄酮 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汪贵斌 郭旭琴 常丽 曹福亮 (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210037)
应用生态学报 2013年11月 第24卷第11 期
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银杏叶黄酮类 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背景 摘要 材料&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结论
Introduction(background)
Due to increased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and deforestation,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CO2)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are increasing.
因此,在银杏叶用园中,为获取银杏最大单株总黄酮产量,在银 杏生长达到最大叶片生物量时,采取适当措施降低种植园的温度 ,有利于提高银杏叶中黄酮的含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黄酮的产 量。
Effects of drough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 on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rage plants and their impact on carbon storage in grassland soil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银杏单株总黄酮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 势,处理初期和处理后期的单株总黄酮产量普遍较低,处理中期 单株总黄酮产量普遍较高。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银杏单株总黄酮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 平,不同处理时间各处理的银杏叶单株总黄酮产量差异也达到极显 著水平。
讨论
1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等黄 酮类化合物在银杏叶中的积累,表现为T1温度条件下银杏叶中的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T2和T3 处理 ,但土壤水分对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并不显著。较 低的温度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主要原因是低温有利于糖 类的积累,同时促进了黄酮类成分合成途径中相关酶活性的大幅 度增加。
次生代谢—黄铜的合成通路相关

次生代谢—黄铜的合成通路相关14应用生物科学,1443204000306,王晓云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是一类植物中分布很广且非常重要的多酚类天然产物,黄酮足一类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的化合物.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合成方法及其最新发展。
从黄酮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入手,研究黄酮合成的通路。
同时,也阐述了一些黄酮的其他性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字:黄酮合成通路苯环Baker—Venkaetaraman法引言:黄酮几乎存在于所有绿色植物中,尤其以芸香科,唇形科,石南科,玄参科,豆科,苦苣苔科,杜鹃科和菊科等高等植物中分布较多。
据估计,经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2%转变为黄酮类化合物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化合物。
[1]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A一与B一环)通过中央三个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有酚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由于其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长期以来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随着取代基及其取代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物化性质和药理活性。
天然黄酬中,C-5和C-7位有羟基或苯环上有3个羟基的黄酮的活性较高。
而在非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中,7位羟基被其他基团取代之后仍具有很好的活性旧。
传统的合成方法足采用Baker—Venkaetaraman法重排来合成黄酮类化合物。
[2]随着科技的发展,黄酮合成的方式趋于多样化。
本文通过了解黄酮的基本结构等特征,来总结一些黄酮的传统合成方法及新的合成方法。
1.黄酮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合成途径1.1.基本结构黄酮(flavonoids)是一类其骨架具有15个碳原子组成的化合物(C6—C3—C6),骨架中含有两个苯环,一个苯环由一个C3部分桥连,C3部分可以是脂肪链,也可以是C6部分形成的六元或五元氧杂环,见图1。
[1]图1 黄酮的基本骨架1.2.黄酮的生物合成1.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认为黄酮类化合物是由莽草酸途径和多酮化途径生物合成的产物,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3个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A)和1个香豆酰辅酶A(coumaroylCoA)生合而产生的。
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8):2899-2908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9.08.031收稿日期:2009-01-06;接受日期:2009-04-24基金项目:国家“973” 计划前期项目(2007CB1162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175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0411006) 作者简介:夏 涛(1962-),男,安徽滁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生化及天然产物。
E-mail :xiatao62@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夏 涛1,高丽萍2(1安徽农业大学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摘要: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
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能。
本文从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化学定位、合成调控措施等方面,综述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类黄酮;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Advances in Biosynthesis Pathways and Regulation ofFlavonoids and CatechinsXIA Tao 1, GAO Li-ping 2(1Key Laboratory of Tea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2School of Biology Scienc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Abstract: Flavonoids are the major secondary metabolites with diver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high plant. As one of the main subgroups of flavonoids, catechins usually account for 12%-25% dry weight in fresh leaves of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atechins are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tea flavor, but also possess a lot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antioxidant activity, antimutagenic and anticarcinogenic potential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ti-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es in the flavonoids or tea catechins branch pathway and regulatio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flavonoid enzymes, and may provide additional insights into regulating gene expression and engineering the catechins biosynthesis in tea plant.Key words: flavonoids; tea; catechins; biosynthesis pathway; regulation0 引言类黄酮(flavonoids )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5校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5校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寒流、火灾、食物等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它们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C.“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 =N 0×λ t,λ值大于1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2.某研究小组在不同季节对某封闭岛屿的社鼠种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该岛屿社鼠种群的密度时,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B.常通过性别比例的变化预测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发展趋势C.社鼠种群数量增加时,雌性个体数可能少于雄性个体数D.直接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3.某草场总面积为25hm2,某研究小组欲对该草场上老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了80只老鼠并都做好标记放回,但在放回过程中有5只被标记的老鼠意外死亡,但该段时间内有老鼠出生,故种群总数量稳定。
一段时间后对该草场上的老鼠再次调查,第二次捕获的老鼠中有30只被标记,20只未被标记。
据此估计,该草场上老鼠的种群密度为()A.5.3只/hm 2B.132.5只/hm 2C.125只/hm 2D.5只/hm 24.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改变了甲种群的丰富度B.甲种群在O~t 1,时间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 1 ~t 2时间段相反C.由t 3时刻以后甲、乙种群数量变化可知,甲、乙的关系为种间竞争D.乙种群迁人该生态系统后,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小5.高眼鲽为近海冷温性底层鱼类,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高眼鲽以小型鱼类、虾类等为食。
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眼蝶的生态位、种群密度都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B.研究高眼鲽、虾与柳树的生态位时,三者研究的内容都相同C.若高眼鲽与其他鱼类生态位重叠区域大,则种间竞争较激烈D.海洋群落中各种生物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位都是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6.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只需统计群落中物种数即可B.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应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后盖盖玻片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D.设计制作生态缸实验中,需不断通入氧气,并将其置于散射光照下7.某研究小组对某地火灾后的自然群落演替到稳定森林的过程进行了45年的追踪研究,调查各种植被类型及其丰富度的变化情况,部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郎宇曦1,马 岩2,李 斌1,颜廷才1,张 琦1,丑述睿1,林 杨1,王月华1,孟宪军1,*(1.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2.沈阳师范大学实验教学中心,食品加工标准化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根、茎、叶、花和果实中的次生代谢有机物,其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因其对人类健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如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等而备受关注,人们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了其多种生物活性。
然而黄酮类化合物通常与其他种类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酸等在植物体内共存,与它们一起摄入人体内并且可以与其他化合物相互影响或者结合,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与其他化合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述了其作用机制与结果。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酸;相互作用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avonoids and Other CompoundsLANG Yuxi 1, MA Yan 2, LI Bin 1, YAN Tingcai 1, ZHANG Qi 1, CHOU Shurui 1, LIN Yang 1, WANG Yuehua 1, MENG Xianjun 1,*(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2. Food Processing Standardized Laboratory, Center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Shenyang Normal College, Shenyang 110034, China)Abstract: Flavonoids are a wide variety of secondary plant metabolites with complex structures that widely exist in plant roots, stems, leaves, flowers and fruits. These compound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ir greatly positiv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such as anticancer, antibacterial, anti-viral,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llergic. Researchers have verified their various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vivo and in vitro . However, flavonoids usually coexist with other compounds in plants, such as carbohydrate, protein, lipid and acid, and interact with these compounds inside the body when ingested together. Therefore, the functions of flavonoid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compound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avonoids and other compounds together with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the outcome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flavonoids; carbohydrate; protein; lipid; acid; interaction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9039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8)09-0258-07引文格式:郎宇曦, 马岩, 李斌, 等. 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8, 39(9): 258-264.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9039. LANG Yuxi, MA Yan, LI Bin, et al.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avonoids and other compounds[J]. Food Science, 2018, 39(9): 258-26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9039. 收稿日期:2016-12-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1863)第一作者简介:郎宇曦(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浆果深加工及功能食品开发。
植物生物化学的次生代谢物与药用价值

植物生物化学的次生代谢物与药用价值植物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还是许多药物的来源。
植物生物化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探索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以及它们在药用领域的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生物化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常见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以及它们在药用领域的应用。
一、碱类化合物碱类化合物是植物中常见的次生代谢物之一,在药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著名的阿司匹林就是从柳树皮提取的植物碱制成的。
此外,我国常见的小蓟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二、鞣质鞣质是一类具有收敛作用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树木的果实、叶片中。
植物中的鞣质在制革、酿酒等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鞣质还具有收敛、抗菌和抗炎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如黑豆中含有的脲鞣质可以用于治疗腹泻等症状。
三、挥发性油挥发性油是植物中常见的次生代谢物之一,具有浓郁的香味。
香茅和薄荷中的挥发性油具有镇痛、镇静的作用,可以用于中药配方中。
此外,薰衣草中的挥发性油具有抗菌、祛痘的功效,被广泛用于美容护肤产品中。
四、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在中药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医药理论认为,生物碱可以对人体产生多种效应,包括镇痛、抗肿瘤等。
哪吒母、青蒿中的生物碱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抗疟疾药物。
五、黄酮类物质黄酮类物质是植物中常见的次生代谢物之一,在药物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
比如,经典的黄酮类化合物——大黄素,在中药中有强效的泻药作用。
六、生物多酚生物多酚是植物中含量较高的次生代谢物之一,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常见的生物多酚包括儿茶素、花青素等。
儿茶素广泛存在于茶叶中,被认为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具有保护作用。
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美容产品中。
总结: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品等领域。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及其作用机制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及其作用机制植物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生活在地球上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因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帮助植物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物化学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体内在代谢过程中生产的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对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防御外部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及其作用机制。
Ⅰ、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多涉及多种代谢途径和酶催化反应。
一般来说,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需要一定的信号触发,如外部环境刺激、植物内部生理状态变化等。
这些信号作为启动信号,促使植物体内控制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从而使植物合成相应的代谢产物。
以下将以黄酮类物质的合成为例,简单介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
(一)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类物质的合成黄酮类物质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功能广泛,包括了植物的颜色、香味和防御性等多个方面。
它们含有较为普遍的骨架结构——苯并茂酮骨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的辅基进行结构修饰,得以变化出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物质的合成途径主要分为两个方向:(1)香豆素途径,(2)巴豆酸途径。
(1)香豆素途径香豆素途径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代谢途径,能够合成许多不同的化合物,而在黄酮类物质合成中,香豆素途径扮演着一个起始合成途径的角色。
根据实验研究表明,香豆素途径的起始物质是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该物质可以通过诸如酚氧化酶、香豆酸合成酶等酶的协同作用,合成出一个分子叫做4-羟基苯丙酮(4-hydroxyphenylpyruvate, HPP)。
HPP与肌酸、磷酸酯化,成为肌酸脱氨酶的底物,合成丙酮酸,接着经过环氧化反应和开环反应,生成香豆素酮,然后经过酶催化的缩合反应,得到黄酮骨架结构的黄酮类物质。
香豆素途径的产物不仅仅是黄酮类化合物,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具有重要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gmaPlot:使用SigmaPlot画出精密的图型是件极容易的事,目 前巳有超过十万的使用者,特别设计给科学家使用。本软件允许 您自行建立任何所需的图型,您可插入多条水平或垂直轴,指定 Error bar的方向,让您的图更光彩耀眼,只要用SigmaPlot将图制 作完成即可动态连结给其它软件展示使用,并可输出成EPS、 TIFF、JPEG等图形格式,或置放于您的网站上以供浏览。非常适 合网站动态显示图形使用之场所如长时间纪录之气象,温度等等 场合。
结果与分析
温度和水分对银杏叶中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在W1、W2 和W3土壤水分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 各处理阶段叶中槲皮素的含量均表现出下 降的趋势, 表明在同一土壤水分条件下,低温有利于 叶中槲皮素 的积累。
在T1、T2和T3 温度条件下,大多数处理均以W3土壤水 分条件下叶中槲皮素含量较高,表明同一温度条件下, 土壤水分含量越少,越有利于叶中槲皮素含量的积累。
在同一处理的不同处理时间,叶中槲皮素含量的差异达 到极显著水平(表2);不同处理的叶中槲皮素含量最高 值出现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说明大多数处理的叶中 槲皮素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处理的中后期(30 ~40 d).
结果与分析
结果与分析
黄酮测定方法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 测定
总黄酮含量= (槲皮素含量+山萘酚含量+异鼠李素含量)*2. 51 单株黄酮产量=单株叶片质量*总黄酮含量
数据处理
采用Sigmaplot V11.0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方差分析方法估算处理的差异显著性 (α=0.05), 并采用Duncan 新复极差测验 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试验结果均为平 均值依标准差。
实验设计:
苗木于2011 年2 月栽植入盆,置于室外进行正常管 理; 2011 年6 月中旬移至人工气候室,适应生长2 周;7月1日开始进行土壤水分和温度处理。
采用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每隔1 d 的18:00 补浇 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损失的水分。待土壤水分与温 室温度达到设定标准后开始采样(7 月14 日),以后 每隔10 d 采样1 次,每个处理共取混合样5 次。叶样 取自苗木当年生新梢中上部3 ~ 8 片完全展开叶片 ,置60 ℃干燥箱烘至恒量,研磨过40 目筛,备用 。
生理生态学文献报告
关事成 201017140193
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银杏叶黄酮 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汪贵斌 郭旭琴 常丽 曹福亮 (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210037)
应用生态学报 2013年11月 第24卷第11 期
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银杏叶黄酮类 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背景 摘要 材料&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结论
本研究以银杏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中采用土培试验方法, 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温度交互效应对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积累 及其组成的影响,结果对于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与环境 因子的关系,以及银杏叶用园管理措施的制定均具有理论和 实践意义。
关键词:
银杏 黄酮类化合物 温度 土壤水分
摘要:
以2 年生银杏实生苗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内采用土培盆栽试验 方法,研究了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试验设置土壤含水量(W)和温度(T) 各3 个梯度,W1、W2、W3分 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5% ~60%、40% ~45%、30% ~35%;T1、 T2、T3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分别为15/5℃、25/15 ℃、35/25 ℃。 结果表明: T1温度条件下,各土壤水分处理的银杏叶中的槲皮素、 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总黄酮含量普遍高于T2 和T3,而土壤水分对 银杏叶中各种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不显著;银杏叶中黄酮类 化合物以山奈酚含量最高,其次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T3温度下 银杏单株总黄酮产量普遍高于T2 和T1。 在收获前适当采取土壤覆 盖和灌水等措施降低种植园的温度,有利于提高银杏叶中黄酮的 含量,增加单位面积黄酮的产量。
材料与方法
实验设计
采用全面试验设计,试验设土壤水分和温度2个因 素,每个因素设3 个水平,总计3*3=9 个处理, 每个处理3 次重复。
土壤水分设3 个水分梯度,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 间持水量的55% ~60%、40% ~45% 和30% ~35%,分别由W1、W2、W3表示。温度设3 个 梯度,分别为15/5 ℃(白天/ 夜晚)、25/15 ℃ 、 35/25 ℃,由T1、T2、T3 表示。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以 2 年 生 银 杏 实 生 苗 为 试 材,品 种 为 大 马 铃 ( Ginkgo biloba cv.Damaling)。所选的幼苗规格基本一致, 平均苗高33 cm,地径 6.75 mm。苗木于 2011年 2 月中旬栽 植。
盆规格为 12 cm~15 cm,每盆装基质 2 .5 kg( 干质量),栽植 3 株幼苗。盆栽基质由沙壤土、黄沙、草炭土按 2:1:1 比 例均匀混合而成。基础养分为有机质( 重铬酸钾容量法) 5% , 水 解 氮 ( 碱 解 扩 散 法 ) 为 121mg·kg-1 , 有 效 磷 ( P2O5) ( 0.5mol·L-1NaHCO3 法 ) 为 27mg·kg-1 , 速 效 钾 ( K2O)( NH4Ac 浸提法) 为 11 .7 mg ·kg-1,田间持水量为 21% ,pH 为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是现代 医药、食品等工业的重要原料。黄酮类化合物属于多酚化合 物,由 4000 多种芳香类化合物组成,其类型可分为花青素 类、原花青素类、黄酮醇类和儿茶酚类。
黄酮类化合物能起到抗紫外线灼伤、抵抗病菌入侵、吸引昆 虫授粉以及启动微生物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等作用。现代药 理学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保肝、抗炎、抗菌、抗病 毒、保护心血管等多种药理活性,是当前植物领域和医药领 域中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