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情感与形式

合集下载

《短歌行》完整版

《短歌行》完整版

REPORTING
原文呈现及注释
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 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 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珍惜当下,积极行动
借鉴诗中珍惜时光的精神,合理规划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学习诗中追求理想的豪情壮志,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勇往直 前。
以诚待人,广交朋友
遵循诗中真诚待人的原则,以诚待人、广结良缘,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通 过欣赏和理解《短歌行》等作品 ,可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
推动文化交流与合

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不仅有助于增 进相互理解和友谊,还能为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提供合作与 交流的机会,推动世界文化的繁 荣与发展。
2023
PART 06
拓展阅读与延伸思考
REPORTING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思和痛苦。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恩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通过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描绘,展现了 夜晚的宁静和深远。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通过对高山和深海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 生目标的追求和执着。
注释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 也展现了对友情、恩情的珍视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 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完整版)舒婷《致橡树》的特点与象征手法

(完整版)舒婷《致橡树》的特点与象征手法

(完整版)舒婷《致橡树》的特点与象征⼿法舒婷《致橡树》的特点与象征⼿法寓意是象征的⼀种⽅法,是对于不能达到的超越时间限制、超过时空认定、超过物质基础要求、超过感觉思想内容的另外的⼀种意识思想,以下是⼩编搜集整理的⼀篇探究舒婷舒婷《致橡树》象征⼿法的论⽂范⽂,欢迎阅读查看。

1 前⾔20 世纪 80 年代,舒婷的朦胧诗代表作《致橡树》受到了⼀致的认同,随着诗的发表和流⾏,越来越多的⼈认识了朦胧诗体的舒婷,她的《致橡树》表现出⼥性的柔韧性格和坚韧抉择,表现出⼥性的独⽴和个性,内容扣动⼼弦,犹如⼼灵的净化,受到了读者的⼀致喜爱。

象征的⼿法是将事物的深刻内容表现出来,采⽤“树”来表达出来的情感,使象征的内容深刻的体现出来,体现诗的感染⼒,描绘出作者想要说明的,想要暗喻的东西。

象征性是⼀种启迪,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

本⽂将针对朦胧诗的象征特点和舒婷的《致橡树》结合进⾏细致的分析,从⽽更加深刻的认识朦胧体诗的表现含义,抒发内⼼的情感。

舒婷的诗构思较为新颖,富有浓烈的情感⾊彩,语⾔表达深刻,表现出其个⼈的创作风格。

《致橡树》是⼀⾸优美的、内容深刻的抒情诗,表达出的爱不是单纯的爱,不是热烈的爱,⽽是具有⾼尚情感伟⼤的爱,它以橡树表现爱情的思想,是⼀种理想与信念的共同体现。

2 舒婷舒婷《致橡树》的特点舒婷的诗具有⾃我内⼼的⾃省作⽤,通过捕捉⽂字之间中内⼼的情感,变现出⼀位⼥诗⼈的独特的敏感思想内⼼。

复杂的情绪,丰富的内涵,句句透着深刻的思想,将这种思想赋予极具逻辑性的表现⽅式。

从这样的⽅⾯分析,她通过多种的暗喻、隐喻、象征⼿法和局部暗喻完成直抒胸臆的表现,是⼀种多重意义上的意象表⽰。

《致橡树》中深刻的抒发了诗⼈深刻的⼈格思想内涵,表现出极具诗⼈性格的内容,描绘不同特点的独⽴形象深刻的表现出橡树与⽊棉的关联,从⽽表现出极具象征思想意义的内容,这种象征意义否定了传统的“青藤缠树”形式的关系,超越了⾃我牺牲的范畴,增加了⼆者互敬互爱的关系表现,从⽽丰富的描绘出具有现代爱情观念的思想内容,体现出具有完美的⼈⽂特点的现代爱情品质,即真诚、⾼尚的爱情,独⽴⾃主的不离不弃思想,在新时代的爱情观念下,超远了传统的束缚,跨越了⾃我的地位。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知识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认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1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无重大疾病。

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身体无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健康的定义:(1)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2)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卫联4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5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

情绪健康3。

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

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二心理障碍定义: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迁延、演变的结果,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严重性排列):一般困扰--情绪及行为障碍—-精神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生活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1。

经济压力2.人际压力3.情感压力4.前途压力5。

学业压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个体原因、学习教育、社会、家庭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备素质(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1)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1、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调整。

(完整版)交谈(谈话)礼仪

(完整版)交谈(谈话)礼仪

交谈(谈话)礼仪一、交谈概述所谓交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进行的对话。

它是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情感、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开展工作、建立友谊、增进了解的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没有交谈,人与人要进行真正的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

交谈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位置,是其他任何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交谈是人的知识、阅历、才智、教养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讲究在人际交往中,要对交往对象“听其言,观其行"。

这是因为言为心声,只有通过交谈,交往对象彼此之间才能够了解对方,并且被对方所了解。

(一)一般而言,交谈具有下述特征:1.真实自然。

交谈应表达流畅,感情自然流露.2.相互了解。

交谈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它要求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共识,产生共鸣,达到互动,而不能只是单向的“一言堂”.3.相互包容。

在交谈中,每个人都要有容人的雅量,不仅要自己说话,而且也要允许对方说话,要彼此适应,求同存异,大家平等。

4.信息传递.交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能得到真实的信息,这是任何媒介也做不到的.5.内容多样。

进行交谈,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自由漫谈,但应该使它有的放矢,使人有所获益。

(二)交谈的声音说话的声音要适度,也就是能让所有听你讲话的人听清楚,而又不干扰与此无关的人。

在办公室里还有其他人的时候,谈话双方一定要压低声音。

在楼道中与人打招呼、聊天,也不能大声,以免影响他人。

当你对某人的做法实在不满意甚至感到气愤时,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高声大叫,以低沉的嗓音说出的话往往比大声叫喊更具震撼力。

在公务场合和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总是不合适的、失态的。

(三)交谈的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人们熟知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聪慧还是狡诈,是忠厚还是愚蠢,都能从目光中流露出来。

所以在说话时,不可忽略目光的作用。

要用自己的目光帮助表情达意,也可以通过他人的眼神了解其情绪和感觉。

在说话时,说话人眼睛应该看着对方,表现出诚意、专注,这是对他人的尊重.目光注视的范围因场合的不同有所变化,有公务注视、社交注视和亲密注视之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完整版)情感与形式

(完整版)情感与形式

《感情与形式》导读苏珊 .朗格作为符号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她的看法仍沿袭这一派的思想。

艺术是人类感情符号的创建,可是在研究商讨这一问题上,朗格与她的老师卡西尔所重视的却不一样。

卡西尔把符号上涨到本体论的地点,认为符号不是反应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

符号行为的进行给了人类全部经验资料以必定次序,符号表现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

朗格的贡献在于她其实不是从大而话之的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而是详细到艺术活动的个别,进而使符号创建活动和理解活动给人以更加清楚的印记。

朗格认为人的本能的智力活动就是符号活动,可是智力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别。

对此她要点商讨了语言与艺术。

她认为语言是一种推理形式的符号系统,它的逻辑构造中所包括的对象之间是同一性关系,这类明确与固定清除了感情的混沌,矛盾状态,而艺术是表现符号系统,它包括了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一定直接表现与人类知觉眼前。

因为它的不确立性,所以留给了人类更大的余地,并使其自己的包含量和承载能力均发展到最大程度。

在朗格看来艺术比语言更能表现符号的最基本功能:将经验客观地表现出来供人们观照、认识和理解。

在艺术本责问题上,朗格认为艺术非自我表现,而是人类广泛感情地表现。

固然艺术作品离开不了个人感情,但这并说明不了什么。

这是因为个人感情是掌握广泛感情地媒介,在艺术创建过程中,艺术家借用详细真切的感情,借助于知觉和想象,进行感情看法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使成为感情符号。

这是从真切到空幻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从个别到广泛的过程。

朗格认为艺术的抽象不一样于语言的抽象 --不是看法,也不是某一类相像事物中的共同形式,而是表现感情构造的可感形式。

这类可感形式固然还是详细事物,但却包括了比现实某物多得多的内容,激烈地流露着人类地感情。

怎样使详细事物表现为艺术抽象呢?其门路是制造虚象。

隔离这个某物与现实的全部关系,并使其外观表象达到高度的自我圆满,成为一个不用剖析解说即可直观掌握的看法性形式。

(完整版)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1.文学:2.艺术真实:3.文学性:4.叙述频率:5.文学消费: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_____ 、_____ 、____ 。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_______、________。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9.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①文学性②陌生化③本体论④细读法⑤主体论10.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①主体心灵②作家经历③个性气质④读者反应⑤艺术天才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具体制约关系。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师:统编版语文1-6年级语文要素梳理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师:统编版语文1-6年级语文要素梳理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师:统编版语文1-6年级语文要素梳理随着国家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教育的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为此,2001年和2011年,国家分别出台了小学语文教材新版:部编版和统编版。

本文将重点梳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要素,为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结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按年级分册,分为一至六册。

每册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两部分,共计12本教材。

其中基础篇重点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拓展篇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阅读、写作、翻译等训练内容。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要素1.语音、语调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语音、语调和书写联系在一起,旨在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学的内在联系。

教材主要包含以下教学要点:(1)声母、韵母及声调的认读,部分课文还包含多音字的音。

(2)自然语调和句子语调的辨析和咬字训练。

(3)基准字的书写与课文书写对比,提高写作技巧和细致程度。

2.字词、词汇在字词、词汇教学中,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拓展学生词汇量,提高词汇认读和造句能力,具体要求包括:(1)辨析字的音形意,掌握词语的审美价值,提高语言修养。

(2)多角度训练词语搭配和造句能力。

(3)拓宽词汇范畴和思维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态度,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具体要求如下:(1)多角度解析文本,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深度。

(2)通过朗读、赏析等方式增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用运用。

(3)充实阅读素材,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反思能力。

4.写作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之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兴趣,具体要求如下:(1)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掌握基本写作方法。

(2)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学会写作不同形式的文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强调写作规范和语言运用的正确性,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

(完整版)小学情感健康教案学会宽容

(完整版)小学情感健康教案学会宽容

(完整版)小学情感健康教案学会宽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宽容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宽容的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宽容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宽容?- 宽容是指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行为和特点,理解并接纳他人的差异。

- 宽容是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2. 为什么需要宽容?- 宽容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

- 宽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3. 如何表现宽容?-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轻易批评或指责他人。

- 接纳他人的不同行为和特点,不霸道或嘲笑他人。

-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关心和支持他人。

- 学会原谅他人的错误和过失,不纠缠于过去的矛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引入法: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介绍宽容的重要性和具体表现。

2. 示范教学法: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例,展示宽容的态度和行为。

3.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看法。

4. 角色扮演法: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情景,练宽容的表现。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宽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宽容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宽容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延伸1. 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参与宽容相关的主题活动,营造宽容的校园氛围。

2. 家庭教育:与家长分享宽容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家庭活动指导。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情感健康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课堂教具:教案、图片、故事等。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详解_免费完整版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详解_免费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 D.心理特征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3.反映的最高形式是A.表象 B.想象C.思维 D.意识4。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A.心理现象 B。

心理过程C.理性活动 D。

心理状态6.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A.客观性原则 B。

教育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个别化原则7.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观察法 B。

实验室实验法C。

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8.心理学体系的三分法最早可追溯到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

冯特9。

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A。

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

认知与意向 D。

内容与形式10。

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

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11.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来自人的A.本我B.自我 C。

超我 D.无我二、填空题1。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两大部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是—个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总和。

5。

个性心理持征包括能力、和性格。

6.个性结构包括和个性心理持征。

7.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

8.动物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劳动和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9。

黑猩猩利用木棍从竹筒中取到糖块、属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阶段,10。

(完整版)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第⼀章⼼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1、⼼理学——⼼理学是研究⼈的⼼理现象发⽣、发展规律的科学。

2、⼼理现象——⼼理现象是⼼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理过程和个性⼼理特征的统⼀体。

3、⼼理过程——是指⼈的⼼理活动发⽣、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下,在⼀定的时间内⼤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理特征——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理特点,包括能⼒、⽓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个统⼀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产⽣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①⼈的情感对意志⾏动有⼀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的情感。

7、⼼理学真正成为⼀门独⽴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理学家冯特在莱⽐锡建⽴⼼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理学是⼀门与⾃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的⼼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的⼼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如体温的⾼低或饥渴等等;③⼼理因素,即⼼理对⼼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的⼼理对今天发⽣的⼼理的影响。

10、⼈的⼼理实质:⼈脑是产⽣⼼理的器官,⼼理是⼈脑的机能。

⼈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1、⼼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理学规律。

2、⼼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主义做⽃争;⼼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定的理论意义;⼼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

(完整版)关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完整版)关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关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手法。

比如绘画有色彩明暗、线条、块面、透视、比例等手法,音乐有音调、音色、节奏、和声、旋律、复调等手法,电影有蒙太奇、长镜头、画外音、特写等手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运用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不同门类艺术的表现手法塑造语言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具有综合性和广普性特征。

其表现手法也因此而种类繁多,叫法不一,雅俗互存,洋洋大观,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等。

(1)文体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文学语言艺术的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

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现代常用的手法如比拟、夸张、借代等等;鉴赏现代文阅读时常常要用到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等。

(2)角度不同手法不同。

人们既可以从语言的修辞角度去看,如比喻、象征、反讽、比拟、借代、孽状、夸张、反复、对偶、婉转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从语言的音律角度去看,如节奏、格律、反复、押韵等也是常见的音律手法;可以从叙述描写的视角去看,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映衬、直接、间接等都是常见的视角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方法角度去看,如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等都是常见的描写方法;还可以从布局谋篇的顺序用度去看,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序、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等都是常见的行文顺序。

(完整版)小学情感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完整版)小学情感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完整版)小学情感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小学情感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情感问题日益凸显,对其进行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本次班会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情感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二、教学目标- 了解情感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积极表达情感的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情感?2. 情感的表达方式:- 笔头情感表达: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语言情感表达: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身体情感表达: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表达情感;- 行为情感表达:通过行为来表达情感。

3. 积极表达情感的方式:- 积极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 动作表达:用积极的行为方式来表达情感;- 语言表达:用积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听说写画:通过听说写画等方式积极表达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情感教育的兴趣,激发研究的动力。

2. 了解情感: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情感的定义和特点。

3. 情感表达方式:介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对每种方式进行简单示范。

4. 积极表达情感:讨论积极表达情感的方式,并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5.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多种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实践和展示。

6.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表达情感。

五、教学评价本班会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积极参与、言谈举止、作品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

六、延伸研究为了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内容,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心理剧表演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商。

以上是本班会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情感、表达情感并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自考专科艺术设计_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_手打

自考专科艺术设计_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_手打

自考专科艺术设计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手打包装涵义:广义上:大到宇宙对星系的包装,小到豆壳对豆米的自然包装。

狭义上:主要指“为便于运输,存储和发卖而对产物进行处置的艺术和技术〞的商业包装。

包装的目的:庇护商品的安然畅通,便利消费,促进发卖。

〔实现商品的发卖才是包装的最终目的。

〕包装的意义: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包装就是指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也就是包装企业部分可提供的产物。

2.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包装就是指为了制造出这类产物所用的包装技术,方法及加工过程。

包装的功能:1.是包装上所承载的信息咨询包罗文字、色彩、图形、形态等内容。

2.是对包装物的形态和性质起到庇护作用。

包装的功能:1.庇护功能2.便当功能3.商业功能4.心理功能包装的分类按包装形态分:个包装、中包装、外包装按主要机能分:内销包装、外销包装、特殊包装按畅通中机能分:商业包装和工业包装按包装材料分:木箱包装、纸盒包装、瓦楞纸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陶瓷成品包装、织物包装、复合材料包装等。

按商品内容分:食品包装、纺织品包装、药品包装、工艺品包装、机械包装、电子产物包装、危险品包装等。

按包装方法分:防水包装、防潮包装、防锈包装、真空包装、冷冻包装、缓冲包装、压缩包装。

消操心理:1.求实的心理2.求美的心理3.求名的心理4.追求时尚的心理5.从众的心理6.求新的心理包装设计的商品营销战略:1.品牌名称战略2.商品资讯战略3.商标分化战略4.识别企划战略5.差别化战略6.分割市场战略7.包装方案战略8.附赠品战略9.广告同步战略10.企业形象战略包装设计的底子要求:1.科学性1)包装材料的选择和包装形态结合在设计上是否科学合理。

2)能否庇护和保留商品,使商品在畅通中不受气温、干湿、挤压、振荡、光照、腐蚀的影响。

3)能否有效地符合现代尺度化集装、仓储、装卸等畅通环节的操作。

4)为消费者在商品的使用、携带、保留等方面带来便利等。

5)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否回收再操纵。

古诗词-送别诗-完整版

古诗词-送别诗-完整版

送别诗的情感
1.离别时依依惜别的黯然伤魂之情。 2.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之感 3.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对友人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表现乐观进取的心态积极奋发的勉励 5. 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
实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 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 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送别诗常用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长亭”“渡口”等空间意象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 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实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如《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饮酒饯别
美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 词以致意”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唱歌送别
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情感、形式、意义”与诗学象似性的构建

“情感、形式、意义”与诗学象似性的构建

第27卷 第6期Vol.27 No.6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9年6月Jun.2019情感㊁形式㊁意义”与诗学象似性的构建刘 芳(太原学院外语系,太原030000)摘 要:诗歌作为文学文本艺术,其定义性特征为情感㊁形式与意义三者之间的象似性关系㊂诗学象似性用语言符号创造出情感和意义,使大脑获得真实感受㊂对诗歌文学的文本象似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人类语言如何受到情感制约,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并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体验㊂关键词:形式;情感;意义;诗歌象似性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9)06⁃0077⁃03一㊁引言认知语言学时代的到来,取决于认知语言学家能发现并解释受情感制约的语言表达机制,能否最终解释语言意义的生成㊂德裔美国人㊁著名哲学家㊁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苏珊㊃朗格认为 艺术是由人类情感符号创造而成”㊂[1]美国比较文学家㊁诗学家梅尔㊃斯坦伯格坦言: 当今的认知语言学缺乏语言的实践意识㊂文学文本意义的产生离不开情感 形式和形式 情感㊂”[2]笔者认为,文学文本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情感与形式的规律以解释人脑心智运作模式,还能够帮助解释人类文学语言如何受到情感的制约,并真实的表达情感形式㊂语言中的情感符号即象似性㊂笔者认为文学作品情感表达离不开象似性的构建㊂二㊁理论框架(一)情感 形式 意义苏珊㊃朗格强调,艺术(尤指诗歌)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㊂”[3]并且,她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与人类的情感之间具有类似性,某种逻辑上的类似㊂这种类似是一种隐喻,或符号㊂因此苏珊㊃朗格对艺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要从符号形式角度努力清晰的表现情感,表达某种很熟悉但又不确定的知觉样式㊂其指出,诗学象似性,作为艺术结构规则,并非对事物进行简单呈现,而是达到象似的程度㊂所谓象似,并非仅仅是对生活形似或貌似描述,而是对生活产生相似的情感感受㊂情感的产生有两种起源:一种是来源于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五官知觉;另一种源自生成于人自身的感情㊂知觉与感情互相影响,知觉触发感情,感情又为知觉增色㊂情感㊁形式与意义是体现于人脑或者语言与艺术思维的认知过程中的几个元素,通过这几个元素互相交织的方式,人类与世界互动并产生知觉㊂思维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事物,所以思维不仅包括概念化,还包括形式化与情感化㊂(二)诗学象似性四川外国语大学熊沐清教授认为,所谓诗学象似性,指的是一种文学手法,是文本形式㊁文学意义㊁人物情感和文学审美之间的相互融合㊂在本质上,它是阅读世界㊁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㊂[4]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象征中的隐喻手法㊂在诗歌中,形式与意义被刻意的选词与语序所程式化㊂例如: 花朵昨天盛开,今天枯萎”,事件的语序是时间顺序,动作 盛开”与 枯萎”是平行结构,构成 天平”这一概念隐喻, 盛开”与 枯萎”处于天平两端;如果这句话变为: 昨天盛开的花,今天枯萎了”,中心就转移到了 枯萎”,当 盛开”一词被定语限制,而 枯萎”被提升时,情感得以产生,使这句话更贴近诗歌表达㊂这两句话虽然二者输入模式不同,但是它们都告诉了我们花儿怎么了;假使改变事件顺序: 今天枯萎的花,曾经盛开过”,则会让我们首先看到一朵盛开的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初开的繁盛㊂把 枯萎”作为形容词,枯 收稿日期:2019⁃01⁃05萎的花朵将作为意象固定在读者头脑中㊂这句话,不仅捕捉到了事件和凋谢的结果,而且强调了对事物衰退的沉思,同时对过去繁华的缅怀㊂这就是诗歌象似性,它能用语言创造出与真实的生活相似的感受㊂三㊁作品分析在语言交际中,参与者根据声音㊁声调㊁举止㊁神态㊁面部表情等方式表达内容,并赋予交际者以情感㊂[5]书面形式的文字也完全有可能传递象似情感㊂在书面语中,某些技巧,如标点符号㊁语序㊁韵律和节奏强调㊁弱化等发展了词语选择的概念范畴,象征了它们的元语言特点㊂还有其它写作策略,也可以使我们在书面文本中识别情感,唤醒大脑中的情感记忆㊂诗学象似性能够创造形式意义,并且能打破甚至超越传统观念的语言,这在先前已有过经验㊂[6]笔者用托马斯㊃哈代的诗歌‘变形“来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使读者获得真实感受㊂原诗如下: Transformations(‘变形“) Portions of this yew(这断掉的紫杉树枝)Is a man my grandsire knew,(是我先祖的故友,)Bosomed here at its foot:(它扎根树的脚下:) This branch may be his wife,(许是他的发妻,)A ruddy human life(鲜活的生命,) Now turned to a green shoot.(还原成了绿色的嫩芽㊂)These grasses must be made(这片草地必然是) Of her who often prayed,(那百年前,曾经祈祷,)Last century,for repose;(安眠入睡的,) And the fair girl long ago(那个女子) Whom I vainly tried to know(所谓伊人,梦寐求之不得)May be entering this rose.(或已化作一缕玫瑰之魂㊂)So,they are not underground,(所以,他们并未长眠地下,)But as nerves and veins abound(而只是化作血脉经络)In the growths of upper air,(充斥于天地之间,)And they feel the sun and rain,(沐浴阳光,品尝细雨,)And the energy again(再次感受)That made them what they were!(鲜活而真实的生命!)(一)背景 前景理论从文本来看,这首诗可能表达的是一种人离世后并没有真正死亡,而是变形成为其它生命的形态㊂文学初学者往往会有这种浅解,事实上,很多文学大家也都这样认为㊂但是,这种信念是谁的信念?仅仅关注诗歌内容,将会遗漏诗歌对现实生活象似性的情感形式表达,这种浅显的解读会遗漏作者的情感输入㊂我们设想一下诗歌叙述者:哈代㊂哈代的诗歌出自20世纪末,叙述者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他是男性,但是他说: 试图结识一位伊人”,显示出他的性别㊂而且他是一个老人,因为是在 很久以前”他追求过这位佳丽㊂第一行中的 紫杉”树暗示他在他的教堂院子里(紫衫树有毒,所以在英国,紫衫树一般种于教堂院子以免受到动物破坏)㊂这样,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垂暮之年,凝视着石碑,悼念去世的人们㊂他在想些什么?他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他的思绪将他带入了一种幻觉,即人去世,灵魂依然在,或者变成为环绕他周围的有生命的植物㊂但是,他的感受又是什么?关注话语意义的读者往往会遗漏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想要让自己相信他的幻觉,他不想承认他也将要离世这个事实㊂(二)语法筛选另一种能帮助我们识别文本中的情感形式的策略是:语法筛选㊂诗歌采用的语法结构传达了这位老人的态度,例如:情态动词的使用: this branch may be his wife”(枝叶可能是他的妻子); These grasses must be made”(草地必然是化身); the fair girl May be entering this rose”(已化作一缕玫瑰之魂)㊂诗歌采用了三段论式演绎:大前提㊁小前提和一个结论,正如诗中最后一小节 so”(所以)所演绎的㊂但是,诗歌的逻辑是错误的, 可能” 必定”等推测并非事实㊂老人对 阳光雨露”的渴望使他惧怕失去㊂语法上明确肯定的论述 他们深埋在土壤里/再次领受阳光雨露/以及前世造化赋形的活力”被第14行的 but as”(而只是)所消减㊂老人的情感显露无疑,我们可以领悟到,老人所指的正是他自己的 血脉经络/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而非那些逝者㊂语法上的不一致,8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反映出了老人现实和老人内心的矛盾㊂单纯阅读诗歌话语而不分析创作者的表达思维,将会遗漏诗歌所创造的鲜活的场景,即对生活的感悟㊂诗歌最后一行的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最后一次映射出老人的观点: 再次领受阳光雨露以及前世造化赋形的活力”,支撑了老人希望长存于世的渴望㊂(三)隐喻映射在诗歌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强有力且有创造性的隐喻表达,将 portion of this yew”(紫衫树的一截)隐喻为 his wife”(先人的妻子)㊂接下来,将读者带入一个认知模式,源域(树枝)与目标域(生命)一目了然, 生命”的概念被投射到 枝干”的概念上, 枝干并未长眠于土壤中,而是化作树的血脉经络,萌发绿色的嫩芽,再次感受阳光雨露”㊂读者的思维进入了作者构建的情景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 生命”的欣欣向荣,生生不息㊂由于人类具有相似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所以域体构建过程能够超越主体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达到异中存同的认知共识㊂上述讨论引出一个问题:诗歌的语篇虽然在概念层面上,但意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以语言形式出现的情感,在本质上却是唯一的㊂换言之,创作者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复杂的感情,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却只有一个㊂ 如果情感是一种张力,那么每种情感体验过程都应该是由这种张力所决定,那么,出自于这种张力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明确表达一种特殊情感㊂”[7]这种情感可能是多元的,既包括伤心失望,又包括爱情的喜悦㊂艺术作品表达这种模糊的情感时,一些欣赏者会用 喜悦”或者 希望”进行诠释,但还有些人会认为它所表达的是 伤心”的情感㊂事实上,创作者真正希望的是通过艺术塑造传达一种不可名状的对真实生活的感悟㊂四㊁结语文学作品本身可以精确地用符号表述出来,是因为他们参与并体验了真实具体的事例,并从中获得感官体验,情感得以升华㊂这种情感通过隐喻㊁意象㊁图示等过程转化为具有象征含义的语言㊂由于诗歌仅存在于语言实体(声音㊁节奏㊁音步㊁形态㊁语法等)和书面(诗节形式㊁诗行划分)中,所以情感也只能蕴含于文本中㊂如果我们试图探索思维在现象世界中的意义所在,那么诗歌就是一扇大门!参考文献:[1] Langer,Susanne K.Feeling and Form:A Theory of Art.NewYork:Charles Scribner’s,1953.[2] Sternberg,Meir.Universals of narrative and their cognitivistfortunes[J].Poetics Today,2003,24(2):297⁃395. [3] Langer,Susanne K.Mind:An Essay on Human Feeling.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7.[4] 熊沐清.试论诗学象似性的涵义与形式[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2(6):7⁃13.[5] 刘文.认知诗学:认知科学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J].求索,2007(10):189⁃191.[6] 刘文,赵增虎.认知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7] 赵秀凤.试论多模态诗学象似性 多模态认知诗学视角[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4(6):14⁃18.(责任编辑:谢蓓)97第6期刘 芳: 情感㊁形式㊁意义”与诗学象似性的构建。

(完整版)电影表达法

(完整版)电影表达法

(完整版)电影表达法1. 概述电影表达法是指通过电影的各种元素和技巧来传达故事情节、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包括了故事情节的构建、演员的表演、音乐的运用、镜头的运动等方面。

2. 故事情节电影的故事情节是其核心。

好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共鸣。

一个好的故事情节应该有起伏的发展,引人入胜的冲突和峰回路转的结局。

剧本的写作是构建故事情节的关键步骤,它应该具备逻辑性、连贯性和吸引力。

3. 演员的表演演员的表演是电影的灵魂所在。

他们通过身体语言、表情、声音等手段来诠释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一个好的演员应该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并将其真实而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满足角色的需求、理解角色的背景和情感以及塑造独特的人物特点是演员成功的关键。

4. 音乐的运用音乐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为观众营造氛围、突出情感并增强情节的悬疑感或紧张感。

音乐的选择需要与电影的风格和情感相匹配,通过旋律、音调和节奏来达到与画面的和谐统一。

5. 镜头的运动镜头的运动是电影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不同的镜头运动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平移、推进、拉远等。

镜头的运动可以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紧张感,同时也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理解。

6. 特殊效果的运用特殊效果可以为电影增添视觉冲击力和创意性。

它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化妆和道具等手段来实现,如特殊的视觉效果、特技动作和虚拟场景。

特殊效果的运用需要与电影的整体风格和故事情节相融合,以服务于表达的需要。

7. 摄影的运用摄影是电影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通过不同的光线、构图和色彩搭配,摄影师可以塑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角度的选择、景深的运用以及色彩的处理都是摄影师需要考虑的因素。

8. 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电影制作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它包括音频和视频的处理、剪辑、特效加工等。

通过后期制作的加工,可以进一步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和美感,营造出符合电影整体氛围和风格的效果。

9. 总结电影表达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艺术形式,它需要融合多个元素和技巧来传达故事情节、情感和思想。

情感与形式名词解释(一)

情感与形式名词解释(一)

情感与形式名词解释(一)
情感与形式名词解释
1. 情感名词
•爱情:指一种深厚的感情,通常是指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如亲情、友情、恋爱等。

例如,小明对他的女朋友充满了爱情。

•喜悦:指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愉快和满足的情绪。

例如,小红在生日派对上收到了意外的礼物,感到非常喜悦。

•悲伤:指因失去或无法实现某种愿望而引起的痛苦和悲痛的情绪。

例如,小华听到她朋友生病的消息后感到非常悲伤。

•焦虑:指因忧虑、担心或紧张而引起的不安和烦躁的情绪。

例如,小李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感到焦虑不安。

2. 形式名词
•散文:指以散文为形式写成的文章,通常是描述事实、感受或观点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例如,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自然风光的
散文。

•诗歌:指以抒情的语言和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或景象的文学体裁。

例如,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小说:指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描述情节来展示社会生活、道德观念等的一种文学形式。

例如,《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小说。

•戏剧:指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动作和情节来展示故事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例如,这部戏剧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设计展现故事情节。

以上是关于情感与形式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

情感名词描述了人们内心的情感状态,而形式名词则是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名词的运用,创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与形式》导读苏珊.朗格作为符号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她的观点仍沿袭这一派的思想。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但是在研究探讨这一问题上,朗格与她的老师卡西尔所侧重的却不同。

卡西尔把符号上升到本体论的位置,认为符号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

符号行为的进行给了人类一切经验材料以一定秩序,符号表现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

朗格的贡献在于她并不是从大而话之的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而是具体到艺术活动的个别,从而使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给人以更为清晰的印记。

朗格认为人的本能的智力活动就是符号活动,但是智力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别。

对此她重点探讨了语言与艺术。

她认为语言是一种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它的逻辑结构中所包含的对象之间是同一性关系,这种明确与固定排除了情感的混沌,矛盾状态,而艺术是表现符号体系,它包含了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必须直接呈现与人类知觉面前。

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所以留给了人类更大的余地,并使其本身的包容量和承载能力均发展到最大程度。

在朗格看来艺术比语言更能呈现符号的最基本功能: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供人们观照、认识和理解。

在艺术本质问题上,朗格认为艺术非自我表现,而是人类普遍情感地表现。

虽然艺术作品脱离不了个人情感,但这并说明不了什么。

这是因为个人情感是把握普遍情感地媒介,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借助于知觉和想象,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使成为情感符号。

这是从真实到虚幻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

朗格认为艺术的抽象不同于语言的抽象--不是概念,也不是某一类相似事物中的共同形式,而是体现情感结构的可感形式。

这种可感形式虽然仍是具体事物,但却包含了比现实某物多得多的内容,强烈地透露着人类地情感。

如何使具体事物表现为艺术抽象呢?其途径是制造虚象。

断绝这个某物与现实的一切关系,并使其外观表象达到高度的自我完满,成为一个不用分析解释便可直观把握的概念性形式。

《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

这三部分有机地组成一个对艺术问题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首先,朗格把艺术问题提升到哲学的角度。

然后具体分析艺术符号的创造,这里不仅探讨了某几种艺术的相对独立性,而且也关注到其本身作为艺术的基本统一性。

最后,通过艺术符号的表现力及作品与观众的关系的研究,探寻艺术“传达”问题。

朗格在“艺术符号”部分认为:艺术本身的可能性(严密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决定它可以发展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其关键在于应从哲学角度对其思考。

并且这种工作应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概括过程,即不断总结的过程,而不是先入为主,以结论为出发。

这样会导致盲目的,不确切的预先判断。

另外一个问题,随着对基本概念的哲学分析及一系列命题的连锁解决,主观内容趋于系统化,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或认识论最终得以建立。

虽然这样的哲学是通过普遍原则得以建立的,它是一个整体,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运用”它将经验解释为一个整体。

逻辑结构的原则使我们能正确地对待经验,却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结构。

其实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构把包罗万象的知识都包容进去。

因此,我们只需运用哲学思维原则(普遍性与多样性原则)去研究某一我们所关心的课题,列如,艺术创造问题。

而不应采用理论霸权或大一统的原则。

在朗格看来,当前艺术理论的根本困境在于自相矛盾的顽固存在。

她认为概念的不一致,一旦暴露其致命点一般都会消失,但自相矛盾就不同了,它源于概念的含混。

我们虽然有时并不理解,但实际已经接受了理论的含混。

而接受这个事实往往使澄清变得艰巨。

我们心理得明白矛盾的概念不是一个将被抛弃的概念,而是一个将被澄清的概念。

转入到艺术与情感问题上,朗格认为艺术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

事实上,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使其间能产生双向互动作用。

而且作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不是主宰着艺术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

它表现着艺术家的情感想象而不是他自身的情感状态,表现着他对所谓“内在生命”的理解。

这些可能超越他个人的范围,因为艺术对他来说是一种符号形式,通过艺术,他可以了解并表现人类的情感概念。

在具体探讨“符号的创造”时,朗格从意象入手,认为当艺术品作为纯粹的视觉形式与实物没有实际的或局部的关联时,就变成了意象。

而意象的实质乃是抽象之物,荷载着思想。

所以艺术是以幻象或类似幻象为媒介的范型化,使事物的形式抽象地呈现它们自身。

由此朗格认为艺术分类取决于基本幻象。

绘画、雕塑、建筑呈现了“虚幻的空间”;音乐表现了“虚幻的时间”;舞蹈则是一种在连续的“虚幻时间”上可见的“虚幻的力”;诗的材料是语言,它所描述的事件也非现实的,只是纯粹的意象;戏剧实质是一种诗的艺术。

区别在于诗是关于过去的幻象,戏剧是关于未来的幻象。

既然艺术存在于虚幻之中,那么它的意义在何处呢?朗格认为艺术并不是我们要借助其探求某种有形之物,而是引导我们去体味与之关联的象征,进行一种关于感觉性质的超然的思考。

因此,她认为艺术创造的关键在于抽象形式。

过程有三步:首先要使形式离开现实,赋予它“他性”,“自我丰足”,使之只是纯粹的表现,无现实里的功能;其实,使形式具有可塑性,可去表现什么而非指明什么。

其实质就要使形式不是一种确切的概念,而是可想象、能表现或使人能体味情感之物。

方法:与实际生活分离,抽象化而成为游离的概念上的(即脱离概念)虚幻之物;最后,使形式“透明”。

“透明性”是艺术的最高特性。

在这里,朗格更注重逻辑地表现(概念通过富于表达力的符号的呈现)的情感,而轻视艺术品呈现的实际意义引起的情感。

因为她认为前者表现的是人类情感,而后者则倾向于个人情感。

如果被模仿对象的意义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就不会发现艺术形式的情感内容,透明性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可以看出朗格以上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基于:情感与形式这个问题上。

人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言说,捉摸不透的抽象之物。

艺术如果只是单纯地表现个人情感就很难解释:如何引起广泛共鸣,因此它表现的是人类普遍情感,但也脱离不了个人情感的借助,这只是载体,实际上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艺术既然是情感,是抽象物,就应该是无形的。

事实上,克罗齐就认为“艺术即表现”;艺术作品是内在的心灵活动,完全在内心完成;直觉活动即物质的表现本身就是艺术创造。

但朗格并不把这一点作为艺术的完成。

在她看来,艺术还需借助可感的有形之物使其呈现--这就是形式。

当然这种形式并不是静止、呆板的符号,而是与情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生命的表象。

所以艺术中的形式,我们仍能看出“运动”,这种运动不必是位置的变化,而是以任何方式令人可察知即可想象的变化。

列如,波浪线的流动感,虚实互生的空间感,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结合体。

在具体分析艺术的各类别时,朗格首先从表现“虚幻的空间”的种类入手。

她认为绘画、雕塑、建筑这样的造型艺术所呈现的不仅是空间形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空间的形式,并且把空间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以表达基本生命的节奏。

朗格重点从绘画入手,认为绘画艺术有一同一原则,即为:虚幻空间的创造以及通过反映感觉和感情样态的形式(即线条、体积、交叉平面、明与暗)对虚幻空间进行的组织。

绘画空间游离于现实空间,它作为一种符号,制造出绘画中的物体,它至所以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完全是因为它自身包含的意味。

艺术在本质上是个整体,各类艺术的逻辑(非推理形式)是一致的,所以无论表现虚幻的空间、时间、力,还是经验、事件,实际上都在于它自身包含的意味,才使其成为艺术,而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某物。

虚幻的时间需借助于时间意象,它不是科学的时间,而是一个绵延的生命片段,只能通过感觉、紧张和情感得以测量。

除了时间意象以外,对音乐来说,最为重要的基质,它是一个“指令形式”,决定着乐思,并使音乐呈现出非个性状态。

贝多芬认为真正的音乐创意是道德的。

因为它克服和控制了一个人自己的意愿,把他融入一个和谐的情感中,这也既是音乐的功用。

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必须体验其基本幻象,感受始终不渝的运动,同时识别出使乐曲成为一个神圣整体的指令形式。

在解决音乐与歌剧之间关系时,朗格提出了同化原则。

她认为音乐形式的范围之丰富含盖了生命感受之纷繁。

当音乐是强有力和自由的时候,它不仅能够吞并或同化语言文字,甚至能够吞并剧情。

而这过程中的关键在于需有一个有表现力的内核,成为情感的推动中心。

作为舞蹈基本要素的姿势,其本身作为客观的物理实在并不能形成艺术,必须对其进行改造,使其转变为表现姿势,从而创造出“基本幻象”。

姿势呈现了生命的运动,这种运动并不局限于视觉,因此也不是仅依力学对比和衬托而生发,它更多得被富于表现力的动作外形即情感符号所推动。

所以姿势是一个综合的复杂体:既是主观又是客观的,既是个人又是共有的,既受意志支配,又是领悟到的。

由于姿势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可作为表达情感的信号和征兆),因此即使是语言或文化不相通的人们,因此人类普遍情感的存在,也可凭借这种简捷的交流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

这似是推论式的体态语言。

在这里朗格把姿势视为语言,事实上,她是更看重于姿势。

语言基本上符号的,确切地表达某种概念,其次是征兆的,很少用来表示情绪。

而姿势却具有高度表现力的自发动作,由它构成了舞蹈。

这种要素开始的情感就是虚幻的,并且延续成一个整体的虚幻。

朗格强调舞蹈是“虚幻的力”,并不是否定身体动作的真实性,而是突出姿势具有情感、思想。

它是实在的动作,却是虚幻的自我表现。

值得注意的,这种情感虽然借助个体,但并不是真实的个人情绪状态,而是想象中的,也即反映普遍情感的。

舞蹈艺术的实现,首要行动就是要创造一个虚幻的力的世界,依靠舞蹈形式来割断现实的羁绊,建立一个由幻想力支配的彼岸气氛。

这就需要有一种可以沉迷此境的情感力量,姿势即成为其荷载的媒介。

以诗为统帅的文学也需用虚幻过去的方式创造生活的幻象。

它借助于记忆,但这种记忆与个人记忆无关,是一种记忆的表象。

这并不是说文学一定不是由作家记忆构成,一定不会象某人记忆一般清晰,而是强调在文学中,事物得以表现的方式是一种完整的经验方式,即过去的方式。

但是,文学从中产生的过去包含着一个实际的个人历史所没有得统一性。

因为我们所承担的过去并非完全经验性的。

我们关于过去的感觉也是从混杂着其他要素(想象和推测)的记忆中得来的。

这些记忆不是把生活看成一个个单独发展的行为,而是把它看成一根连接着各个事件的链条。

诗的世界不限于个人印象,但必须是印象的,它的全部联系均为互动的。

自然事件只是个模型,所要铸造的却是人类经验,它的发生必须是人类总体行为,是故事、情节发生的必然。

幻象只是为文学的创造提供生存环境。

文学的本质在于情感的符号化和连贯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