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排水系统 赣州排水 牛 好图好文
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比德国排水系统好太多!
中国古代城市如何防洪排涝?值得借鉴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比德国排水系统好太多!2012年7月21日,首都北京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暴雨,房山区降雨量达460毫米,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不小的经济损失。
而半个多月前,省城石家庄也曾遭遇大雨袭击,防洪排涝工程也一度经受了严峻考验。
不只是北京和石家庄,全国许多城市在雨季都面临着如何解决防洪排涝的问题。
现在,我们把目光放到古代,看看历史上城市建设中是如何解决防洪排涝问题的,相信对今天的我们必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
“根据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道:“一个城市的良心是下水道”。
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作为人类聚集区域的城市,自古及今,防洪排涝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共有城市622座,其中531座有防洪任务,设防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及其以上的只有93座,占总数的18%。
城市内部的防洪标准,一般只有5~10年一遇。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古人逐渐形成了一些明确的思想,来指导建造人类的聚居地,以尽量趋利避害。
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大,古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建造水利设施,其中既有区域性的宏观调控,也有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建造的具体工程,这些水利事业有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惨痛的教训需要吸取。
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我们今天的财富。
“重地上,轻地下”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特别是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因而就使得当前城市在应对防洪及城市内涝等问题上,显得愈发脆弱。
江西赣州因宋朝排水系统无一辆车泡水,令人深思
江西赣州因宋朝排水系统无一辆车泡水,令人深思江西赣州因宋朝排水系统无一辆车泡水,令人深思时局文摘昨天因为传说的的厄尔尼诺现象,许多城市遭遇暴雨,然后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就是赣州有福寿沟。
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赣州的安宁。
因此,当年亲自设计并带领那届人民修建福寿沟的知州刘彝受到群众的拥戴,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
刘彝刘彝,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你一定知道他的名言——“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是的,就是这个哥们说的。
他还在庆历年间进士及第,就是中了皇帝亲自的主持的殿试,应该比现在的省状元还要风光!这哥们或许是因为是福建人,对水利工程非常感兴趣,所任官职地方都有一定作为,今天就说说福寿沟吧,这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
福寿沟,约建于宋代中叶。
据同治时期县志记载:“福寿二沟,昔人穿以疏城内之水,不知创自何代,或云郡守刘彝所作”。
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他根据城市规模、街道布局、地形特点,建成了福沟和寿沟,“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分别将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
因为两沟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而得名。
福寿沟历史上也曾荒废过。
清同治八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进行修复,共有6个出水口。
1953年,赣州修下水道,修复了厚德路的原福寿沟,长767.6米。
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
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
依靠福寿沟,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
赣州知军刘彝的政绩北宋熙宁年间赣州知军刘彝上任后目睹洪涝灾害给城市广大老百姓带来的损失和痛苦,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地踏勘,比较科学地提出了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以寿沟,东南部以福沟命名。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
其实,中国城市不仅有而且也有很好的下水道。
在江西赣州,就有一条宋代修建的下水道,它陪伴着赣州古城走到今日,用它的古老身躯,守护了古城900年,使它不受洪涝侵扰,保得了一方水土与人民的平安;在山东青岛,还有一条100年前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百年过后,青岛人仍可从中受益。
在详细了解这两个城市的两条下水道之前,我们不妨和读者说一下关于它们的一些颇值意味的东西:其一,江西赣州的下水道是凭当时的地方官刘彝的一己之力修建的,凑巧的是,此人在做官的同时也是一个水利“发烧友”,修建一条千年不朽的下水道兴许也是他的爱好所致了;其二,关于青岛下水道的产生,说来可能会令很多中国人觉得尴尬:它是德国人修的,而德国人当年强占胶州湾,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和殖民者……所谓的命运,大抵都是诡异而令人困惑的,当人们不解于这样的困惑的时候,往往以偶然言之。
观照于这两条下水道的历史命运,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机缘的结果。
因为这种偶然的机缘,它们似乎从来没有被整个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正视过,直至今日,它们终于成为真正的被错过的偶然了——不用讳言,这是非常值得可惜和可悲的。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今年5月12日,赣州同样发生特大暴雨,24小时内降水量100毫米以上,但未给赣州市造成洪水灾难。
这完全得益于它有一套修建于900多年前北宋年间的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城市排水系统叫“福寿沟”,典型的中国名字,它是宋代刘彝主持修建的。
依照着名称的意思,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
清朝初年,福寿沟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使暗渠“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人可以在沟中自由行走。
整个沟渠总长12.6公里,寿沟约1公里,福沟11.6公里,共有6个出水口,3个排入章江,3个排入贡江。
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直到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到此地任知州建成福寿沟,赣州才免受水患侵扰,直至今日。
刘彝在修建它时,其实是有很多讲究与推敲的。
城市排水系统成了调侃对象,那些传统经典城市排水工程成为渴望
城市排水系统成了调侃对象,那些传统经典城市排水工程成为渴望面对塌陷成河的城市,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一时成了众人调侃的对象。
为什么我们的大雪排水系统在大雨眼里,如此不堪一击。
其中除了有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外,越来越多的还是因为设计理念急功近利所致。
其实,具有前瞻性思维和长远规划理念,又融入传统智慧的经典城市排水设施,北宋时期就已存在,只是地下工程政绩不明显,为政者多不愿从之。
当今公认的经典储水城市有经典作品以下几个:江西赣州福寿沟。
福寿沟位于江西赣州,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时城市排水系统,虽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玉田沟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界,分为两部分,受远古时代古代城市风水文化的影响,两部分主要线路的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于是因形而命名。
福寿沟总长约12.6公里,工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将原来简易的下水道改造成断面为矩形、用砖瓦砌垒的宽渠,主沟断面宽约90厘米,高180厘米左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将大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二是将福寿沟与城内的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占地淹没的面积和时间;三是建设了12个防止洪水季节江水倒灌、造成城中内涝水灾的水窗。
这种水窗构型精巧,运用水力学原理,在江水上涨时,将外闸门自动清空,而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之前,排出的水流能将内闸门冲开。
值得一提的是,福寿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利用城市地貌的高低差,全部采用自然资金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污水处理排入江中和濠塘内。
金水沟综合集成了城市污水排放、雨水疏导、河湖调剂、池沼串联、空气湿度缓冲等功能,甚至催生了池塘养鱼、淤泥生态景观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
整个排水网络“纵横纡折,或伏或见”。
北宋赣州的排水系统
北宋赣州的排水系统每到夏季,都有城市会为内涝所苦。
但是历年来,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即便降水近百毫米,市区都没有出现明显内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有媒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是该城900多年前的古代排水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说到底,防涝是个科学技术活。
既然古人有这么好的设计,我们不妨了解下古人的排涝之法,看看哪些能够为今人借鉴。
赣州排水系统的设计建造者是北宋的刘彝。
《宋史》上介绍他:“福州人。
幼介特,居乡以行义称。
从胡瑗学,瑗称其善治水,凡所立纲纪规式,彝力居多。
”北宋熙宁年间,刘彝担任虔州(即现在的赣州)知州时,组织人员精心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里的街道,根据街道的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了分区排水的规制,建成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字,故名“福寿沟”。
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排水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因势利导”,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落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原理,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其精巧的坡度和断面设计,还能保证排水沟内形成的水流有足够的自冲力,冲走泥沙,不易堵塞。
同时,为防江水倒灌入城,刘彝还根据水力学原理,在“福寿沟”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
可谓思考周详、尽得巧妙!如今,这仍是赣州城里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不能不让人叹服!《宋史》中还记载了刘彝的另一个功绩:“久雨汴涨,议开长城口,彝请但启杨桥斗门,水即退”——也就是说,他在任虔州知州之前曾经解决了让京师头痛的水患。
由此可知,刘彝是个工作中肯动脑筋、能做事的官吏,史上对他评价也颇高:(刘彝)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
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
其实,古代城市防涝排水的成功例子不惟赣州的“福寿沟”。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挖掘出南朝建康宫城遗址,发现当时“建康宫城内有密集的排水沟”。
史载南朝梁代建康“城中28万余户”,加上皇室人员与警卫军队在内,总人口数当在150万到200万之间,这在当时来说,是规模很大的城市了。
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在造福今人
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在造福今人
汤代佳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12(000)030
【摘要】世界城市的标志不仅仅是要拥有多少高楼大厦,更需要拥有的是坚固的城市排水系统。
【总页数】1页(P36-36)
【作者】汤代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5.1
【相关文献】
1.破解赣州千年不涝之谜:宋代排水系统仍被使用 [J], 黄昌成
2.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统建设——以赣州福寿沟和青岛排水系统为例 [J], 郭昌晟
3.宋代廉租房呆萌的价格羡煞今人 [J], 吴钩;
4.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统建设——以赣州福寿沟和青岛排水系统为例 [J], 郭昌晟;
5.基于GIS的赣州市宋代排水系统的数字化重现与新城区防涝强度评价研究 [J], 操海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惠民千年的地下排水系统
惠民千年的地下排水系统①2010年6月21日,江西赣州遭遇强降雨,当洪峰到达章江和贡江时,整座古城却安然无恙,与不远处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许多城市在一波接一波的暴雨侵袭之下沦为“东方威尼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赣州之所以不渍水,全靠宋代造的福寿沟。
②据《赣州府志》记载,赣州城(北宋时称虔州)三面环水,曾屡遭水患。
尤其是贡江洪水暴发时,江水每每倒灌入城,严重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在虔州知州(相当于赣州市市长)任上,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主持建成了全长12.6千米的两个排水干道系统,一举解决了江水倒灌和城区内涝的千年水患。
因这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取名“福寿沟”。
福寿沟断面宽约90厘米,高180厘米,沟顶用砖石垒盖。
它设计科学合理,纵横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与全城的水塘连通起来,暴雨来时可调节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
福寿沟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差,把自然降水和生活废水排入章江和贡江,江水高时自然关闭,防止倒灌,内水高时自然开启,能够排出。
公元1087年,刘彝因“善治水”,被召回京师任“都水丞”,这一官位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副部长。
专家认为,以现在的自然降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福寿沟都可以应付,不会发生内涝。
③现如今,900多年前北宋修建的福寿沟仍然承载着赣州近10万人旧城区的排污功能。
说福寿沟是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迹之一,一点也不过分。
为了纪念刘彝的丰功伟绩,赣州市民在市区宋城公园内给他铸造了一座高2.7米、重1吨的青铜雕像,石碑上刻有光绪年间勘测绘制的福寿二沟图。
④自古以来,城市都是择水而建,高水而居。
可以说,有了水,城市便有了生命。
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不时为雨水所引起的灾害所困扰,积水成为了城市的一块“心病”。
造成我国多个城市遭遇洪涝灾害有多种原因,除异常的天气原因外,首先是地下排水管网极度落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给排水规格不够,应满足100万人口需要的给排水工程,仅仅满足10 万人的需求。
福寿沟排水系统折射出的古代智慧
福寿沟排水系统折射出的古代智慧作者:龚嘉荣来源:《卷宗》2018年第27期摘要:福寿沟排水系统位于赣州古城,被李克强总理称为“造福百姓、延寿千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良心工程”,福寿沟排水系统穿越千年,受到总理这么高的评价,说明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值得发掘,其经验值得借鉴。
1 福寿沟简介福寿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赣州古城内。
章、贡两江于赣州城城北汇聚成赣江,由于赣州城东西北三面临水,城西北高,东南、东边、东南低。
[1]所以面临严重的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福寿沟的出现解决了赣州城的水患问题。
《同治赣县志》记载:“是郡三面阻水,水暴辄灌城,彝作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
”由此可见福寿沟为古城防洪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福寿沟的防涝的奥秘2.1 顺应地形,分区排水福寿沟根据古城地势,分区排水,形成“使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的分区排水格局,且福寿沟支沟众多,与主沟相通,能够高效有序排水。
2.2 钱形排水孔,从源头过滤杂物古代赣州人民将古钱文化融入排水设计之中,形成了具有赣州古城特色的钱形排水孔,钱形水孔透视出的是赣州人民对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排水系统又是古城安定、富裕的保证,二者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钱形排水孔能有效地减少杂物的滑入,日久方长,难免有些树枝、石块等,钱形排水孔既美观又大方,能有效地将阻挡物拦截,可以说是防止阻塞从源头做起。
2.3 防淤沉井,便于疏浚打开福寿沟的检查井盖,会发现,井盖下方设置有沉井。
所谓沉井,其实就是沉积淤泥的水井,沟内的一些杂物如淤泥、石子、瓦砾遇到沉井则会沉积停留,维护队只需要定期打捞沉井中的沉积物即可保证沟道的畅通,省时又省力。
2.4 以城为堤,防水坏城由于古城临贡水一侧地势较低,而且为夯土城墙,遇水容易被侵蚀倒塌,所以“江水年年坏城”。
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时任赣州知州孔宗翰目睹了这一惨状,决定“伐石为址,冶铁固之”,并用砖石包砌城墙,并将熔化的铁水灌入缝隙之中。
暴雨来袭,古代排水系统比你想象得更高级
暴雨来袭,古代排水系统比你想象得更高级近日北京及华北地区暴雨冲上热搜,每年这个时候,多地纷纷进入“看海”模式,键入城市名称,搜索结果里大概率会包含#XX暴雨# 的词条。
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写到:“阴渠(下水道),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发达的今天,人们仍不免为暴雨所苦,古人面对强降雨天气又是如何接招的呢?下面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城市的良心。
夏商周-春秋战国惠及全城的排水系统逐渐产生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出现在距今约4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一组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的陶质地下排水管道。
淮阳平粮台城址出土的陶制管道图源网络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在城市选址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实现给排水、灌溉和防洪等需求。
《管子》有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
”《周礼·考工记》对匠人挖掘沟渠的要求作了描述,甚至运用了流体力学与结构力学的指导思想来防止排水道阻塞和坍塌。
点击查看《考工记译注》夏代都邑宫殿区的大量宫殿建筑基址已有排水水道,包括明沟和暗道。
以距今3800~350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例,二号宫殿西侧的明沟底部北高南低,或用来排泄雨水,遗址还出土了由陶制圆管套合的地下排水管,即暗道。
图源《夏商都邑水利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商代都城偃师商城遗址的宫殿区发现了地下石砌排水渠道,它们构成一个排水网络,几乎每个宫殿院落的雨水都可由此排泄,出宫城后汇入城门下的水道再流进护城河。
图源《夏商都邑水利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而西周早、中期的建筑遗址中已经普遍铺砌散水坡(房屋外墙四周的勒脚处用片石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的有一定坡度的散水坡),使用的是卵石或经过烧烤的硬化土。
琉璃河燕国城址还发现了一条用卵石砌成的排水暗沟,其底部与侧墙都用鹅卵石砌成,顶部还有木材盖板。
古今中外排水系统大观
古今中外排水系统大观100多年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矣。
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
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飘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
”从中国的北京故宫、江西赣州、山东青岛,到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等等,对于日益扩张的城市而言,优良的排、蓄水系统如同健康的心脏和血管,保证城市正常的循环、代谢和安全。
故宫:“千龙吐水”不怕大暴雨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不遇”的大暴雨,全城多处汪洋,多个路段、区域积水达数米,造成数十人丧生。
但是,让这个“彼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此刻汪洋一片、积水成河”的现代化大都市汗颜的是,面对大暴雨,已经修建了600年的北京故宫,排水系统工作良好,并未出现大面积积水。
与故宫同样始建于明朝的北海“团城”也安然无恙。
据史料记载,故宫历史上曾经历了千余次特大暴雨,但从未有过因雨水过多而积水栓塞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
故宫的排水系统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可以数百年面对暴雨都始终如此淡定。
筑城先地下后地上今天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和中国古代的众多古城一样,紫禁城的建筑理念也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先设计一套涵盖地上、地下的完整布局和总体规划,然后先地下后地上地逐步施工。
排水系统是紫禁城地下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紫禁城初建时,就已经对排水系统考虑得十分周密。
因为紫禁城自建成后,除了明代中期又加建了一个外城城墙之外,全城的总体布局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为止都没有重大改变。
整个紫禁城的排水系统经过了精心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用于排水的干道、支道,明沟、暗沟,涵洞、沟眼,纵横交错,主次分明,共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排水网络。
破解赣州千年不涝之谜:宋代排水系统仍被使用
“ 涵管是用水泥做的管道 , 空气会进入到水泥 内部 , 让它
内部 的钢 筋生 锈 , 后 的结果 就 是 整个水 泥 建 筑损 毁 。” 幼 最 万
楠说 ,福寿沟用的这些砖石在地下也会老化甚至崩塌 ,但是 “
只 要维 修 人员换 掉 坏 的那几 块 , 疏 通就 好 了 , 就 是为 什 么 一 这 9 O 的福 寿沟 能够 沿用 至今 的原 因 。” O年
史, 它仅 限 于赣 卅老 城 区不被 淹 , f 而新 城 区一 些 地方 遇到 暴 雨 条 贯井 然 ”主次分 明 、 蓄结合 的排 水 网络 。 , 排 还 是会涨 水 的 。” 网友 这样 总结 说 。 有 功 劳完全 归结于福 寿 沟的 说法 并不准 确 。 总排 放量 的十 分 之一 。” 朱小 军表 示 , 们沿 用 了福 寿沟 的精 “ 我
L ear Om s or 镜鉴 n Fr Hit y
核心 提 示 :赣 州 的福寿 沟是 在 宋代 建
设的, 距今 已有 9 0多年 历 史 , t F7 0  ̄6 F-赣 --
州老 城 区 不被 淹 ,而新城 区一 些地 方遇 到
排 水 系 统 仍 被 使 用
福 寿 沟 虽 然 经 过 多 次 维 修 改 进 。 大 部 分 仍 保 留砖 沟墙 、 石 盖 板 但 条 的 结 构 形 式 。 现 存 的 沟 道 中 , 大 的 宽 1米 , 16米 i 在 最 深 . 最小 的 宽 、 各 深 06米 。 .
不 涝 之 谜
根据 史 料记 载 , 寿沟 虽 然经 过 多次 维修 改进 , 福 但大 部分 仍保 留砖 沟 墙 、 石盖 板 的结构 形 式 。在 现存 的沟道 中 , 条 最大
袭。
直到 北 宋 熙宁 年 间 , 曾任 宋 朝 “ 水 丞 ” 都 的福 建 长 乐 人 刘 彝 出 任知州 , 并修 建 了城 区街 道 , 时根据 街 道 布局 和 地 规划 同
江西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服务市民
江西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服务市民有效减少内涝(组图)08-10 09:46 大河网清朝同治年间赣州城区的福寿沟布局图(双线为福沟,单线为寿沟)均井巷下的福寿沟内景涌金门下的“水窗”江西赣州900多年前排水系统现仍服务10万市民至今搞不清地下走势、结构宋代福寿沟连市级文物都不算晨报特派记者张岂凡江西赣州报道每逢暴雨季节,内涝问题总困扰着国内许多城市。
然而在江西赣州,这座三面环水的古城虽然频遭暴雨侵袭,却甚少遭淹。
赣州市免遭水淹的法宝便是建于宋代、至今仍发挥作用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
日前,晨报记者造访福寿沟,一探其奥秘。
宋代排水系统扩建改造时超前900多年赣州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三面环水,章水、贡水二江穿城而过,并在城北汇成赣江,这里有中国唯一现存的宋代城墙,这些古城墙今天仍然发挥着防汛的功能,也成为它们未被拆除的主要原因。
在赣州流传着一个传说,赣州城因三面环水,形似乌龟,如同一只老龟浮在江中,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
传说不足信。
据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
直到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赣州(时名虔州)来了一个叫刘彝的水利专家任知州。
在任期间,他对赣州城的排水管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
从此,在地下为后人埋下了这条全长12.6公里的伏水长龙。
据记载,刘彝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命名福寿沟。
其中,“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
换而言之,福沟自现赣州市南门开始,一路往北,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主沟长约11.6公里,承担东部的排水;寿沟自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主沟长约1公里,承担西部的排水。
经过历代的维护,福寿沟的排水系统至今仍承担着赣州旧城区10万余居民的排水功能。
900多年前的古赣州人口不足1万,而据专家估算,按照福寿沟的设计排水量,即便在如今的排水量上提高个二三倍都不成问题。
江西赣州古城千年不涝宋代排水系统仍发挥作用
江西赣州古城千年不涝:宋代排水系统仍发挥作用7月9日,市政工作人员检查福寿沟光绪年间福寿沟图当洪峰到达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时,遭遇的是这样一幕情景:儿童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钓鱼,买卖人在滔滔洪水边安然地做着生意。
看起来,他们丝毫没有把“洪涝”当做“灾害”。
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
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有的还被市民冠上“东方威尼斯”的绰号。
一时间,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众矢之的。
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包括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
不过,他略显不服气地强调,“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不会被淹没的城市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
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记载基本一致。
经过3小时通风换气,再穿上有点儿像孕妇装的连体雨衣,顺着2米多高的竹梯往下,终于见到了900多年前的下水道——福寿沟。
借着安全帽的灯光,前方是一条不见尽头的砖砌通道。
空气很难闻,就像那种多年未经疏浚的死水塘搅拌着垃圾的混合气息。
(足+尚)着齐膝的地下水和淤泥,人只能猫着腰往前走。
好在没碰见目击者所述的“吐着信子的水蛇和成群结队的老鼠”,当然也未能如一位市政工人师傅那般幸运,她曾经在砖缝中发现了古人藏匿的金首饰。
偶尔有几块刻着同心圆或井字形的青砖,经专家鉴定,都是唐代的花纹砖。
地面上对应的这片区域是一条叫姚衙前的古巷,这里大体保留着宋代的格局,散落着历朝历代的房子。
在被问及“老城为啥不淹水”时,老人们都说,赣州是座“浮城”,而且是乌龟形,龟首在城南,龟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军师刘伯温欲破赣州城,久攻不下。
刘彝:让赣州“千年不涝”
刘彝:让赣州“千年不涝”作者:顾静怡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第11期每年雨季,让人最揪心的就是洪涝灾害。
然而,任凭暴雨侵袭,历史上的赣州古城却年年“雨而不涝”。
赣州的安然无恙毫无疑问是得益于北宋水利专家刘彝,是他建造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是他创造了奇迹,让这条全长12.6公里的排水系统,谱写了赣州“千年不涝”的神话。
赣州古城是一座典型的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市。
东西北三面环水,南面靠山。
它交通便利,灌溉顺畅,不过,每年一到雨季古城就变成了“水城”。
洪水倒灌入城,街道巷陌尽数被淹,连年的内涝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受命担任虔州(即现在的赣州)知州。
目睹了洪涝灾害给城市广大老百姓带来的损失和痛苦,作为父母官,为赣州百姓做实事成了刘彝心里最大的愿望。
刘彝字执中,生于福建淮安。
他父母去世早,自小便在艰难困苦中长大,他为人正直,勤奋好学。
考中进士后,在任都水之职时,恰逢汴京久雨不晴,汴河水大涨。
刘彝凭借自身的学识,开阳桥水门,退洪水,为百姓除却了水患。
也正是这一次,他的才能被发现了,被任命为虔州知州。
刘彝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一上任就利用自身的水利专业特长,对赣州城的排水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他根据街道的布局和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实地勘察,大胆而具有前瞻性地对城市排水系统重新进行了科学规划。
依照分区排水的原则,他下令在赣州城内开凿了两个排水系统。
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字,故名“福寿沟”。
这条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设计和布局巧妙而独到。
巧借地势:科学地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让城市的雨水、污水排入江中,免去了使用抽水机的麻烦。
巧借水势:为了预防洪水季节江水倒灌,根据水力学原理,在排水口上方,建造了12个圆形的金属盖板,就是著名的水窗。
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当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借水窗内沟水之力将闸门冲开。
浅析中国古代排水系统.pdf
浅析中国古代排水系统余蔚茗李树平田建强(同济大学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试验室,上海,200092)E-mail:******************,**************,*******************摘要: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排水系统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卫生和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工艺不断发展,排水设施的材料和设计不断得到改进。
另外,由于人口的增长,城邦的建立以及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出现在生活区域和娱乐设施的排水系统也日益完善。
本文以考古发现为依据,以不同的排水功能划分,结合古代治水思想,从城市排水、住宅雨水系统、防水布置以及地下水涵养方面,分类介绍排水系统与设施在古代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浅议了古代排水对现代的启示。
关键词:排水设施,污水,雨水,地下水,系统1. 引言中国古代的排水系统,同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长期的自给自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村的排水设施发展相当缓慢,一般农家仅将粪便排入厕所坑内,依靠周期性排空作为农作物的良好肥料;而淘米洗菜、盥漱洗濯等日常生活污水,水量一般很小,通常直接倾倒地面,极少在家庭或建筑内设置污水管道系统。
只有在都城或民居聚集的商邑设有比较完备的排水设施,将污水和雨水排入沟渠,导入自然水体。
此外,沟渠还有防洪排涝的作用,沟渠材料包括砖石砌块和陶土管道[1]。
城邦的建立对大型排水系统的建立提出了要求;文化审美的提高引发了大规模的建筑和人造景观的出现,同样,能工巧匠在人工造物的同时创造了和谐的配套排水设施。
由于排水问题同各地的气候、地势、地形、生态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关系密切,因此,通过研究古代排水技术与设施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对现代排水有所借鉴。
表1按年代先后列出了考古发现的排水案例。
表 1.构筑物分类Table.1 Class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年代材料及构筑物例子新石器时代后期(2600 BC ~陶土管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2100BC )夏(2100BC~1600BC) 木结构沟渠、壕池连接天然河湖商(1600BC~1100BC) 石木结构排水沟,全长 800 偃师商西亳城米西周(1100BC~770BC) 陶瓦、板瓦平遥古城春秋战国( (770BC~221BC) 河卵石斜坡式散水临淄齐国古城,1西汉(206BC~25AD) 五角形陶管、渗水井、涵道、长乐宫沟洫唐(618AD~907AD) 砖或石渠壁,暗渠中铁质闸门长安城、乐山大佛、龙门石窟宋(960AD~1206AD) 砖沟墙、条石盖板福寿沟、东京城、大足石刻元(1206AD~1368AD) 砖顶、底石板涵洞大都明清(1368AD~1840AD)龙头出水口紫禁城2. 城市排水古人很早就知道排水对居住地环境卫生、日常生活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古代排水系统赣州排水牛好图好文修订稿
古代排水系统赣州排水牛好图好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猜猜这是啥没错是下水管道。
你猜是什么时候的秦朝的。
而且是没统一六国时修的。
西安西郊西宝疏导路出土,西安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里,这附近以前有个花炮批发市场。
这一排下水道已经烂掉了,而且都到秦朝了,不够看。
我再来贴个更早的,完整器。
陶制地下水道水管。
安阳殷墟出土。
欢迎去安阳殷墟博物馆看实物。
这玩意绝对是目前贴过的最大件的。
这是安徽寿县的月坝。
寿县古称寿春,淮南王刘安和小伙伴们在这儿鼓捣出了豆腐。
三国时的实诚孩子袁术在这儿称帝,被曹操、刘备、吕布、孙策轮了大米。
明朝万历时的知州杨涧修建现代化的排水系统,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州刘焕在其基础上加筑了月坝。
这东西牛在哪儿呢牛在它可以排洪,而且现在还能用。
图一里有个T形的玩意,那是个大木头塞子。
在洪水来袭时会把它推进下水道里堵死。
随水压增大会越来越近,防止洪水倒灌。
是非常简便有效的防洪系统。
平时下水道的水喷出来会把它推开,排水到城外。
靠一个木头塞子,利用水利实现了全自动化防洪排水系统。
说明白了没啥了不起的土办法,关键是现在还很好用……有不闹洪涝灾害的南方城市吗南方城市内涝,启动看海模式的事情,几乎年年都会发生,那么,有没有不闹洪涝灾害的城市还别说,小优还真的找到了一座这样的城市。
这就是位于江西南部的赣州古城。
都说下水系统是城市良心。
不必扯巴黎、东京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庞大下水系统,也不必扯青岛那些德国人留下的下水工程。
今天,小优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赣州古城的下水系统。
这不仅完全是中国的,而且还是近千年前留下来的,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要说赣州这地方,原本必然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
地处亚热带气候的盆地,而且章江、贡江两水夹城,在城北汇合成赣江,使得整个赣州古城3面环水。
历史上,在宋朝以前,赣州确实就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地方。
但是自北宋某个时期以后,近千年来,不管下多大雨江面涨多大水,赣州古城内却从未有过洪涝灾害的文献记录。
往地下看20米——来自赣州宋代排水工程福寿沟的启示
城 区 七 成 Biblioteka 网 是 设 计 保 守 的 前 苏 联 模
式 ,有一些城 区甚至 “ 民国年代 的排
水 管 还 在 发 挥 作 用 ”… …每 当 洪 涝 肆
虐 时 ,造 成 排 水 不 畅 , 内涝 渍 水 的 严
重 灾 情 ,给 人们 的 生 命 财 产 造 成 巨大
( 宋 时 称 虔 州 )三 面 环 水 , 曾屡 遭 北 水 患 。尤 其 是 贡江 洪 水 暴 发 时 , 江 水
形 特 点 , 建 成 了全 长 1. 公 里 的 两 个 26 排 水 干 道 系 统 ,一 举 解 决 了江 水 倒 灌
和 城 区 内 涝 的 千 年 水 患 。 因这 两 条 沟
章 江 和 贡 江 ,汀 水 高 时 自然 关 闭 ,防 止 倒 灌 , 内水 高 时 自然 开 启 , 能 够 排
或 破 坏 , 城 市 调 蓄 水 功 能 降 低 。 另
外 ,城 市化 进 程 中耕 地 被 占用 , 也 降
使 得 下水 道 开 始 变 得 不 堪 负重 , 引发 城 市 严 重 内涝 , 10 0 多个 县级 以上城 市
方 威 尼 斯 ”形 成 了 鲜 明 的 对 比 。赣 州 之 所 以 不 渍 水 , 全 靠 宋 代 造 的 福 寿
光 绪 年 间勘 测 绘 制 的 “ 寿 二 沟 图 ” 福
沟。
赣 州 市 长 ) 任 上,根 据 街 道 布 局 和 地
据 《 ,l 志 》 记 载 , 赣 州 城 赣f府 l 、
惠及 一 方 百 姓 , 人们 从此 免受 水 患 ,
官 位 相 当现 在水 利 部 副 部 长 。专 家
明清时期紫禁城的排水系统
明清时期紫禁城的排水系统“暗”藏玄机与北京市诸多积水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北京权利中心地带建于几百年前的紫禁城,虽然经历暴雨,但紫禁城却安然无恙。
故宫的排水系统主要是修建于明清时期的排水明沟和暗沟。
虽然历经近600年岁月,大部份地下排水网路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明沟暗渠,雨水可以很快流走。
根据历史记载来看,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内从没有出现雨水阻塞的现象。
紫禁城内的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
每逢下雨时,雨水流入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而地面和明沟的水会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
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又流入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这些雨水将全部流入内金水河。
这些精心设计的明沟暗沟,是在没有精密科学仪器的古代建造的。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
而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的团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长只有276米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
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
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
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据中国媒体报导,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一样。
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
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
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
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
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北宋赣州的“福寿沟”900年避内涝水浸当今天许多城市还在为“小雨成溪,大雨成河”的城市排水问题忧虑的时候,江西赣州城900多年以来却一直没有发生过城市积水现象。
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在造福今人
龙源期刊网 赣州:宋代排水系统仍在造福今人作者:汤代佳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30期世界城市的标志不仅仅是要拥有多少高楼大厦,更需要拥有的是坚固的城市排水系统。
说到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很多人会想到法国巴黎针对下水道排水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实时监控体系,会想到日本早就制定的《下水道法》,会想到德国人100年前在中国青岛修建的、至今仍运转良好的现代排水系统。
但实际上,中国人早就创造了成功的古例。
中国城市中,江西省赣州市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名列前茅。
但说来惭愧,这应该归功于900多年前的一位宋朝官员刘彝。
赣州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自唐代建城以来,洪涝连年不断。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以治水闻名于世的官员刘彝任虔州(即赣州)郡守。
刘彝上任后,经过反复思考和实地踏勘,比较科学地提出了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建设“福寿沟”,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东南部以“福沟”、西北部以“寿沟”命名。
福、寿两沟总长12.6公里,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
福、寿两沟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
这样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
福、寿两沟的水均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分别排入章江和贡江。
刘彝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水窗”。
水窗即是排水口的阀门,能在汛期防止江水倒灌。
刘彝让排水口附近的管道呈现多层断面,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倍,这样就形成了足够的水压可以冲开水窗。
当贡江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借水窗内沟水之力将闸门冲开。
福、寿两沟工程费时将近十年时间才完工,直到今日,还有900多米下水道仍然在使用。
至今,赣州市民还在享受着这位宋代父母官的余荫。
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有专家表示:赣州旧城,即使再增加三四倍雨水、污水流量,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
杜鹏飞;钱易
【期刊名称】《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卷),期】1999(18)2
【摘要】该文回顾了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河南平粮台古城、偃师商西亳城、春秋齐国故都临淄、西汉长安、唐都长安、宋东京、赣州古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等古代城市在排水方面取得的成就,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排水设施的特点与管理的经验,以期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有所启迪。
【总页数】11页(P136-146)
【关键词】古代;城市;排水系统;排水设施;城市规划
【作者】杜鹏飞;钱易
【作者单位】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23;TU-092
【相关文献】
1.水之治,水之用:漫谈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 [J], 佚名;
2.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研究 [J], 王冠;
3.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的历史经验 [J], 李晓宇
4.及时修订城市排水规划标准不断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城市排水工程规
划规范》GB50318—2017修订内容与实施应用探析 [J], 李梦阳;罗妮
5.标准助力规范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工作——国家标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解读 [J], 赵冬泉;董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猜这是啥?
没错是下水管道。
你猜是什么时候的?
秦朝的。
而且是没统一六国时修的。
西安西郊西宝疏导路出土,西安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里,这附近以前有个花炮批发市场。
这一排下水道已经烂掉了,而且都到秦朝了,不够看。
我再来贴个更早的,完整器。
陶制地下水道水管。
安阳殷墟出土。
欢迎去安阳殷墟博物馆看实物。
这玩意绝对是目前贴过的最大件的。
这是安徽寿县的月坝。
寿县古称寿春,淮南王刘安和小伙伴们在这儿鼓捣出了豆腐。
三国时的实诚孩子袁术在这儿称帝,被曹操、刘备、吕布、孙策轮了大米。
明朝万历时的知州杨涧修建现代化的排水系统,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州刘焕在其基础上加筑了月坝。
这东西牛在哪儿呢?
牛在它可以排洪,而且现在还能用。
图一里有个T形的玩意,那是个大木头塞子。
在洪水来袭时会把它推进下水道里堵死。
随水压增大会越来越近,防止洪水倒灌。
是非常简便有效的防洪系统。
平时下水道的水喷出来会把它推开,排水到城外。
靠一个木头塞子,利用水利实现了全自动化防洪排水系统。
说明白了没啥了不起的土办法,关键是现在还很好用……
有不闹洪涝灾害的南方城市吗?
南方城市内涝,启动看海模式的事情,几乎年年都会发生,那么,有没有不闹洪涝灾害的城市?
还别说,小优还真的找到了一座这样的城市。
这就是位于江西南部的赣州古城。
都说下水系统是城市良心。
不必扯巴黎、东京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庞大下水系统,也不必扯青岛那些德国人留下的下水工程。
今天,小优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赣州古城的下水系统。
这不仅完全是中国的,而且还是近千年前留下来的,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要说赣州这地方,原本必然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
地处亚热带气候的盆地,而且章江、贡江两水夹城,在城北汇合成赣江,使得整个赣州古城3面环水。
历史上,在宋朝以前,赣州确实就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地方。
但是自北宋某个时期以后,近千年来,不管下多大雨江面涨多大水,赣州古城内却从未有过洪涝灾害的文献记录。
赣州民间有个传说,说赣州古城是座乌龟城(轮廓确实有点像),每到大水自己就会浮起来。
都说建国后不许成精,虽然传说中的这只乌龟成精于北宋时期,但建国后还显灵就是它的不对了。
其实,赣州古城千年不涝的秘密,都在这张图上。
这是一张清朝时期绘制的图,画得是赣州古城的下水道系统,因为整个水道像是篆体的“福”字和“寿”字,所以得名福寿沟。
把这张图转换成3D的形式,大概就是这样的。
这个系统包括4个主要组成部分。
1、福寿沟(下水道)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福寿沟的主体部分。
主沟断面宽约0.9米,高约1.8米,沟顶则采用拱形,用砖石垒盖。
主沟支渠遍布赣州古城,和地面的雨漏、明沟等相连,汇集全城的雨水和生活污水(那时候还没有雨污分流的概念)。
2、水窗(排水口)也就是把城内的下水排放到章江和贡江中的排水口。
整个古城当时建有
12个这样的水窗。
拉近点看,这个水窗大致长成这样。
这个应该很多人都不陌生了,拍门,现在很多水闸都在用这种装置。
当然,这个拍门以前是木制的,后人将其换成了更经久耐用的铁制拍门。
这个拍门牛叉的地方就在于利用了水力学原理,而且是在近千年前。
当城外的江水较低的时候,城内排出的水会自己推开拍门往外排。
当城外的江水上涨,高过城内的水面时,江水会自动将拍门关闭,以免江水向城内倒灌。
3、水塘(蓄水池)那么,当江水上涨,城内的水排不出来时,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就是城内大大小小的水塘。
福寿沟跟这些水塘是连通的。
据说,当年赣州古城内有大大小小的水塘108口,这些水塘就形成了赣州古城下水的蓄水池。
只可惜如今绝大多数已被填平成了建设用地。
这些水塘,平时有福寿沟中的活水流过,既能沉淀沟中的淤泥,也有利于保持自身水体的活性。
一到城外江面涨水,水窗关闭时,它们就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消除内涝。
度龙桥除了加大向外排放的水通过水窗时的流速外,自身也是一个小型的蓄水水库。
4、城墙(防洪堤)赣州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固,除青砖筑墙外,还用铁水浇筑砖缝。
这道城墙,战时是整个城市的屏障和防御工事。
到了洪水季节,则是重要的防洪堤。
城门则采用闸门的方式。
一到江面涨水,把城门一闭,就像放下了一道水闸,江水都被挡在了城外。
这个今天仍在使用的牛逼工程,兴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刘彝任虔州(即今赣州)知州,他在了解赣州的连年洪涝灾害后,主持修建了这个造福千年的下水系统。
后来,他还曾赴京出任“都水丞”(相当于水利部总工程师)。